担子菌、半知菌#专业知识_第1页
担子菌、半知菌#专业知识_第2页
担子菌、半知菌#专业知识_第3页
担子菌、半知菌#专业知识_第4页
担子菌、半知菌#专业知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五章 担 子 菌 亚 门(Basidiomycotina),1,专业精制版,一 、概述 担子菌属真菌中最高等的。现已记载的有1428属,23000多种。 担子菌包括有害和有益真菌,其中锈菌和黑粉菌以及大型的腐生真菌会引起作物、林木、园林植物病害,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另一方面,有许多担子菌对人类是有益的。如许多高等担子菌可与林木或某些植物共生形成菌根,有利于造林和栽培某些植物。,2,专业精制版,此外,有许多担子菌是味美和营养丰富的食用菌,如香菇、平菇、竹荪、猴头、木耳、银耳、松茸等。这类担子菌除具有食用价值外,有些还有一定的滋补、药用价值。许多担子菌含有多糖,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抑制肿瘤等功

2、能,所以目前担子菌已成为筛选抗肿瘤的重要资源。 生活方式:寄生或腐生。 担子菌亚门真菌的共同特征:有性生殖产生担孢子,担孢子产生在担子上,每个担子上一般形成4个担孢子。 担子果:高等担子菌的担子着生在具有高度组织化的结构上形成子实层,这种结构称作担子果。,3,专业精制版,二、一般形态 (一)营养体 菌丝体很发达,多细胞,有隔膜,一般为桶孔隔膜(锈菌和黑粉菌除外)。可形成菌索。,4,专业精制版,1、同核菌丝体: 一个细胞或一条菌丝的细胞内,只有一种遗传型的细胞核。在栽培上称为初生菌丝或一次菌丝。 2、异核菌丝体:一个细胞或一条菌丝的细胞内,有一个以上不同的细胞核的菌丝。 双核菌丝体: 细胞内含有

3、两个不同交配型的细胞核,是一种特殊的异核菌丝体。在栽培上称为次生菌丝或二次菌丝。,5,专业精制版,3、初生菌丝(Primary mycelium):由担孢子萌发形成,初期无隔多核,不久产生隔膜,成为单核有隔菌丝(n)。因此又称为单核菌丝或一次菌丝。一般不会产生子实体。初生菌丝发育形成的菌丝体称为初生菌丝体。 4、次生菌丝(secondary mycelium):是由两个初生菌丝的细胞联合,进行质配后形成的双核菌丝,是一种单倍双核体,具有单倍双核的菌丝常以锁状联合来增加细胞的个体。次生菌丝里面含有两个核,因此又称为双核菌丝。食用菌菌丝主要的存在形式。只有双核菌丝才能形成子实体,生产上使用的菌种都

4、是双核菌丝。次生菌丝体:由两个初生菌丝体的单核细胞通过原生质体融合发育而成的菌丝体。,6,专业精制版,5、三生菌丝(thirdly mycelium): 是次生菌丝特化而形成的,即双核菌丝体的特化结构。菌丝集结成特殊的子实体(n+n)。 可分为三种:即生殖菌丝:执行生殖功能,产生担子和担孢子;骨架菌丝:起骨干作用,构成子实体的骨架;联络菌丝;联络作用,互相交错将骨干菌丝联络起来,他们均无独立的生存能力,营养全靠次生菌丝供应。三生菌丝的作用是形成高等担子菌的担子果。,7,专业精制版,锁状联合clamp connections,锁状联合 许多担子菌的双核菌丝细胞在分裂时,在靠近隔膜处形成一种 锁状

5、联合结构,这种可以保持菌丝双核化的过程称为锁状联合。 锁状联合的特点 1、双核菌丝细胞分裂的一种特殊形式。 2、大都发生在菌丝的顶端细胞。 3、双核菌丝具有结实性的标志:一般认为,凡是具有锁状联 合的菌丝体才是真正能结实的(即产生子实体),而不具有锁 状联合的双核菌丝体则不一定有结实性。,8,专业精制版,锁状联合的过程,(1)双核菌丝在分裂前,在双核 之间形成一个短小的钩状分枝; (2)二核中的一核移入分枝,两 个核同时分裂成四个核; (3)新形成的两子核移向细胞一 侧,一个核留在钩中; (4)分枝进一步弯曲,顶端与细 胞壁接触壁融化而沟通,同时,在 分枝的基部及其垂直方向各产生一 个隔膜;

6、(5)两个隔膜融合为一个隔膜, 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每个细胞 具有双核,锁状联合完成。,9,专业精制版,10,专业精制版,意义:许多担子菌的双核菌丝细胞分裂时,在靠近隔膜处进行锁状联合,有利于两个细胞分裂成4个细胞后,仍以原来的双核形式存在,有助于双核细胞中来源不同的两个核均匀分配到子细胞中。总之,菌丝双核和锁状联合是担子菌营养体的两个重要特征。,11,专业精制版,(二)无性繁殖 多数担子菌没有无性繁殖阶段。 少数担子菌通过芽殖、菌丝断裂产生分生孢子和节孢子。担孢子和菌丝可芽殖产生分生孢子;菌丝断裂成单细胞片段,这些菌丝片段即节孢子,可以是单核或双核的,取决于它们是从次生菌丝还是初生菌丝产生

7、的。,12,专业精制版,(三)有性生殖,1. 性结合的方式:常见有三种 (1)菌丝配合:两个在形态上无差别,但在生理上有 正负之分的初生菌丝配合。担子菌中除锈菌产生特殊 的生殖结构外,一般都没有明显的性器官,多数高等 担子菌都是依菌丝配合产生双核菌丝。 (2)孢子结合:两个单核的孢子结合,萌发后形成双 核菌丝,如黑粉菌。 (3)性孢子与菌丝结合:性孢子与营养菌丝结触后, 双方细胞壁溶解,性孢子的原生质与细胞核进入菌丝 细胞内,形成双核,(菌丝起雌性器官的作用)。,13,专业精制版,2. 担子的形成过程 担子菌的基本特点是具有担子和担孢子。担子具有明显的结构,且类型多种多样,一般单生,棍棒状,担

8、子是来自双核菌丝的顶端细胞,在幼小的担子细胞中两个细胞核结合进行核配,然后进行减数分裂,在担子上形成4个单倍体的担孢子。,14,专业精制版,15,专业精制版,关于担子,根据其发育阶段可分为3个部分:一是原担子,在其中发生核配;二是变态担子,在其中发生减数分裂;三是小梗,它是位于变态担子和担孢子之间的担子的另一部分。根据担子有无分隔可分为两种类型的担子:无隔担子和有隔担子(有隔担子有隔膜,将担子分为几个细胞,无隔担子无隔膜如筒状或其他形状) 。,16,专业精制版,(1)无隔担子形成过程:经过锁状联合后,双核菌丝顶端的一个细胞逐渐膨大,两个核经过核配和两次减数分裂产生4个单倍的核,这时担子顶端伸出

9、4个小梗,小梗顶端膨大,4个核通过小梗进入,形成单胞、单核、单倍的担孢子。,17,专业精制版,1,18,专业精制版,(2)有隔担子 :冬孢菌纲的担子是由次生菌丝形成冬孢子(厚垣孢子),经休眠后萌发产生担子,担子有纵隔或横隔,经减数分裂后,在担子侧面或顶部产生担孢子。冬孢菌纲真菌的核配和减数分裂不在担子发育的同一部位进行。 一般将担子进行核配的阶段和部位称为冬孢子(又名原担子、下担子)。将担子进行减数分裂的阶段和部位称为先菌丝(又名后担子、上担子):,19,专业精制版,先菌丝(后担子、上担子),冬孢子,(原担子、下担子),20,专业精制版,21,专业精制版,3、担孢子形成过程 :担孢子单核、单倍

10、体、外生孢子、4个。担孢子形状多样 :椭圆形、香肠形、星芒形或多角形等。无色或有色。孢子的形状和色泽如同担孢子表面的斑纹一样,在一些担子菌中是重要的分类特征。,22,专业精制版,23,专业精制版,担孢子的放射 : 通常在外露的担子果类型 中担孢子都有强力的弹射作用。当孢子成 熟时基部形成一个水滴逐渐扩大,当水滴 达到一定的体积时连同孢子放射出去,孢 子射出后,担子收缩或不收缩。由于担子 中的细胞核已全部移到担孢子中,所以大 部分担子菌的担子只产生一次担孢子。 担孢子以芽管萌发,形成单核菌丝。,24,专业精制版,4. 担子果的形态和类型: 担子着生在各种高度组织化的子实体内,这些子实体叫做担子果

11、。 担子果质地各样:可以是很薄的,似甲壳状的,胶质的,软骨质的,肉质的,海绵质的,木栓质的、木质的、革质的等。担子果大小相差悬殊,从微小的至直径达1米以上 。担子菌的担子果都有明显的特征,形状多种多样:马蹄形、贝壳形、吊钟形、喇叭形、勺形、伞形、钉形、片状、漏斗状、珊瑚状等。人们常吃的磨菇便是一种伞形、肉质的担子果。,25,专业精制版,多数担子菌的担子着生在担子果上。 担子果的发育类型有裸果型、半被果型和被果型三种。 子实层从一开始就暴露的为裸果型,如非褶菌目真菌 (灵芝) ; 子实层最初有一定的包被,在担子成熟前开裂露出子实 层的为半被果型,如伞菌目( 蘑菇) ;子实层包裹在 子实体内,担子

12、成熟时也不开裂,只有在担子果分解或 遭受外力损伤时担孢子才释放出来,为被果型,如马勃。 有些担子菌不产生担子果,如锈菌、黑粉菌。,26,专业精制版,27,专业精制版,三、生态习性,(一)习性 陆生,分三类: 寄生于绿色植物,如黑粉菌、锈菌。 生活于树木的木质部、死枝、死木材上,如木耳、多孔菌等。 腐生于腐殖质丰富的土壤中,伞菌、腹菌等。 (二)越冬方式 厚垣孢子;菌索或菌丝;多年生子实体。,28,专业精制版,(三)分类 根据担子果的有无、担子果的开裂类型及担子的有隔或无隔,将担子菌分为三个纲,即冬孢菌纲、层菌纲、腹菌纲,下设 20个目。 冬孢菌纲(Teliomycetes):担子菌内较低等,无

13、担子果,寄主组织内形成分散或成堆的冬孢子。分锈菌目和黑粉菌目。,29,专业精制版,层菌纲(Hymenomycetes): 担子果为相当发达的大型担子果,裸生型或半被果型。担子排列成子实层,担子是有隔担子或无隔担子。,腹菌纲(Gasteromycetes),担子果发达,被果型,担子形成在完全闭合的担子果内,有的永远闭合,都为腐生菌。 常见种:马勃、鬼笔。,30,专业精制版,四、冬孢菌纲(Teliomycetes) 担子菌内较低等,无担子果,寄主组织内形成分 散或成堆的冬孢子。冬孢菌纲包括锈菌和黑粉菌,绝大 多数种类是寄生于维管束植物上,引起各种锈病和黑粉 病,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往往造成毁灭性病

14、害。 冬孢菌纲主要特征是无担子果,担子是由冬孢子产 生的,不形成子实层,冬孢子堆散生于寄主组织中。,31,专业精制版,锈菌常引起局部性病害,少数引起系统性病害。锈菌常产生各种孢子:性孢子、锈孢子、夏孢子、冬孢子、担孢子,共5种孢子类型。 黑粉菌大部分引起系统性病害,少数是局部性病害,由于厚垣孢子大量集中形成黑粉,这是识别黑粉病的主要特征。,32,专业精制版,(一)锈菌目 担子以横隔膜分为4个细胞,每个细胞各侧生一 个小梗,小梗顶端产生1个担孢子,一经形成,强烈弹 射出去。是一群种类多、分布广,寄主范围广、寄生 性强,危害严重的植物病原真菌。锈菌目是真菌中重 要类群,有2个科,126个属,500

15、0余种,分布于世界 各地,其中个别种局限在某一地区之内。锈菌寄生于 绿色植物上,从蕨类、松柏类到单、双子叶植物的许 多科、属、种,从栽培植物到野生植物,从牧草到树木都有一定锈菌的寄生,引起锈病。,33,专业精制版,锈菌的形态特征及其生活史十分复杂多样,在锈菌的演化过程中锈孢子阶段的形态及寄主特性是稳定的,而夏孢子和冬孢子阶段的产孢特征和寄主特性是很不稳定的。 锈菌鉴定主要是根据冬孢子的形态,其次是夏孢子及萌芽孔。,34,专业精制版,营养体:锈菌有单核的初生菌丝和双核的次生菌 丝,前者是担孢子萌发后产生的,后者是由初生菌 丝联合产生的,或由初生菌丝上产生的性孢子与单 核的受精丝配合产生的。初生菌

16、丝发达,在生活史 中占 相当重要的地位,和次生菌丝一样,具侵染和 营养的功能,并能产生性器官和性孢子。锈菌的菌 丝体较发达,多半在寄主体内的细胞间活动,由菌 丝 上生出各式吸器伸入细胞中吸收养料。菌丝体上 很少形成锁状联合。,35,专业精制版,2. 真菌孢子的多型(现象)性: 真菌生活史中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孢子的现象称为真菌孢子的多型现象。 典型的锈菌要经过五个发育阶段,相应产生五种类型的孢子,分别为单核的担孢子、性孢子;双核的锈孢子、夏孢子、冬孢子。锈菌不同孢子常用不同代号表示,也即用不同代号表示不同阶段:,36,专业精制版,性孢子器和性孢子(0):担孢子萌发侵入寄主表皮 下产生单核菌丝,这

17、些单核菌丝产生分枝并分化出性 孢子器,中央为空腔,内密生性孢子梗,断裂成单核 的性孢子。性孢子器壁上部产生受精丝,同一菌丝体 所产生的性孢子和受精丝是不亲和的。 锈孢子器和锈孢子() :由性孢子与受精丝交配 后形成的双核菌丝体,形成锈子器,内生双核锈孢子,因此,锈孢子器和锈孢子与性孢子器和性孢子伴随产生,相距不远处聚集。,37,专业精制版,夏孢子和夏孢子堆() :双核菌丝体细胞膨大、 菌丝断裂,产生成堆双核孢子,夏孢子萌发成双核 菌丝可继续侵染寄主,在生长季节可连续发生多次。 许多夏孢子聚生在一起,形成夏孢子堆,一般具 有浅红的色素。夏孢子形成时,顶破表皮将孢子推 到外面。锈菌名称就是根据植物

18、体表面大量发生夏 孢子堆,产生铁锈状的病斑而来的。 冬孢子和冬孢子堆():冬孢子通常是在生长季 节后期,从双核菌丝上形成的,是锈菌的越冬孢子, 冬孢子成熟时其细胞中的两个核结合,是锈菌典型 唯一的二倍体。冬孢子形态多样,单胞,或多胞, 有柄或无柄。,38,专业精制版,担孢子和担子():它是由冬孢子萌发形 成先菌丝,先菌丝转化为有隔担子,担子的 小梗上产生担孢子。 0期:性孢子器和性孢子 I期: 锈子器和锈孢子 II期: 夏孢子堆和夏孢子 III期: 冬孢子堆和冬孢子 IV期: 担子和担孢子,39,专业精制版,40,专业精制版,41,专业精制版,性孢子器 及性孢子,42,专业精制版,锈孢子及锈孢

19、子器,43,专业精制版,锈孢子腔,44,专业精制版,夏孢子及夏孢子堆,45,专业精制版,各种冬孢子,46,专业精制版,担子及担孢子,47,专业精制版,3.同主寄生和转主寄生: 同主寄生:在同一寄主上完成其生活史。 转主寄生:生活史的不同阶段需要在不同的寄主上生 活才能完成生活史。它们在一种寄主上产生 性孢子器 和性孢子(0)、锈孢子器和锈孢子();在另一寄 主上产生夏孢子和夏孢子堆()、冬孢子和冬孢子堆 ()、担孢子和担子() ,产生冬孢子时期的 寄主称为主要寄主,而另一个称为转主寄主。,48,专业精制版,锈菌的生活史类型: 不同锈菌的生活史可能不同。 (1)长循环型生活史:可有规律的相继产生

20、0;五种类型的孢子。长生活史型的锈菌有单主寄生和转主寄生两种。如禾柄锈菌(转);亚麻锈菌为单主寄生。 ( 2)短循环型生活史:冬孢子是惟一双核孢子的称为短生活史型。短生活史型都是单主寄生。如冷杉金锈菌。 (3)缺锈孢型生活史:缺锈孢子器和锈孢子阶段(),如榆三孢锈菌,斑形柄锈菌;,49,专业精制版,(4)缺夏孢型生活史:缺夏孢子和夏孢子堆阶段(),如引起苹果锈病的胶锈菌。 (5)锈孢型生活史(内端型):缺夏孢子和 夏孢子堆阶段() 和冬孢子和冬孢子堆阶 段( )。如内锈菌属。 在锈菌中,生活史较长,具有多种孢子代 表较原始的状态。单主寄生的锈菌是在进化的 后期产生的,短生活史是由长生活史发展而

21、来 的。,50,专业精制版,长循环型生活史:O,I,II,III,IV 缺锈孢型生活史:O,II,III,IV 缺夏孢型生活史:O,I,III,IV 短循环型生活史:O,III,IV 锈孢型生活史:O,I,IV,51,专业精制版,上述锈菌生活史的变化有二个共同特点: A. 锈菌中的孢子类型的先后顺序是由内在因素控制的,这种顺序是不可逆的。虽然有时某一孢子类型可能被抑制或重复出现,但其出现的顺序是不可改变的。,52,专业精制版,B. 细胞核配的场所可以不同,有的在锈子器原基内进行,有的在夏孢子原基或冬孢子原基中进行,核配发生的场所可能从冬孢子转移到锈孢子中,但减数分裂发生的场所是固定不变的,必须

22、在担子里进行,不管担子是由冬孢子萌发形成的,还是由锈孢子萌发形成的。锈菌的这一特点与其它担子菌完全相同,因此在锈菌的所有退化类型中,担子仍然保存下来,在锈菌生活史中可以没有性孢子器、锈孢子器,没有夏孢子和冬孢子,但绝对不能没有担子和担孢子。,53,专业精制版,54,专业精制版,栅锈属(Melampsora)冬孢子单胞,单层排列,呈栅 栏状,侧面壁相互结合,冬孢子休眠后产生4个细胞的 担子,担孢子球形,大部分为转主寄生的,性孢子和 锈孢子生于落叶松上,冬孢子和担孢子在杨柳科植物 上。若为单主寄生,寄生在草本植物上,引起亚麻栅 锈病。,55,专业精制版,层锈属(Phakopsora)冬孢子单胞,排

23、列成多层。结合成数层,冬孢子堆扁球形,着生在寄主表皮下,冬孢子单胞,椭圆形。枣层锈菌(P. ziziphi-vulgaris )寄生在枣上。,56,专业精制版,2、柄锈科(Pucciniaceae):冬孢子有柄,大多裸露 于寄主体外。散生或埋生于胶质物中。冬孢子单胞、双 胞或多胞,孢子壁通常红棕色,相当厚,光滑或具有 各种各样的花纹。有些冬孢子外面有一层透明的胶质膜 状的外鞘。 冬孢子的特征、锈子器的特征及生活史类型是柄锈 菌科分属的依据。本科约有83个属,3000多种,寄生在 各类高等植物上,造成重要病害。,57,专业精制版,(1)单胞锈属(Uromyces): 冬孢子单胞,顶端有一 个发芽

24、孔,光滑或有乳头状突起。瘤顶单胞锈菌(U. appendiculatus)引起菜豆锈病。,58,专业精制版,59,专业精制版,(2)柄锈属(Puccinia)冬孢子双胞,两个细胞不分离, 顶壁厚,柄多不脱落。转主寄生或单主寄生。常见禾柄锈 菌,转主寄生。有五个完整孢子类型,0;在小檗上, ;在麦类上:冬孢子双孢,光滑或有瘤,每个细胞 都有发芽孔。,小麦秆锈病( P. graminis ) 小麦条锈病(P. striiformis ) 小麦叶锈病( P. recondite f.sp tritici),60,专业精制版,61,专业精制版,62,专业精制版,(3)胶锈属(Gymnosporangi

25、um)冬孢子双孢,光滑,每个细胞有两个发芽孔,柄长,遇水膨大。梨锈病(G. haraeanum )引起苹果和梨锈病。冬孢子在松柏上,0,I在苹果或梨上。,63,专业精制版,(3)胶锈属(Gymnosporangium)冬孢子双孢,光滑,每个细胞有两个发芽孔,柄长,遇水膨大。梨锈病(G. haraeanum )引起苹果和梨锈病。冬孢子在松柏上,0,I在苹果或梨上。,64,专业精制版,65,专业精制版,66,专业精制版,67,专业精制版,68,专业精制版,(4)多胞锈属(Phragmidium)冬孢子是多细胞,光 滑或有瘤,柄基部膨大,单主寄生。如蔷薇多胞锈菌,冬孢子有1-9个隔膜,寄生在蔷薇科植

26、物上。玫瑰多胞锈菌(P. rosae-multiflorae )引起玫瑰锈病。,69,专业精制版,3、半知锈菌类:其它缺有性阶段的锈菌, 即未见冬孢子的锈菌则归为半知锈菌类。 有五个属,夏孢锈菌属、锈孢锈菌属、被 孢锈菌属、角孢锈菌属、裸孢锈菌属。夏 孢锈菌属只有夏孢子阶段,冬、锈孢子不 详。桑生夏孢子锈菌侵染无花果。,70,专业精制版,(二)黑粉菌目(Ustilaginales),1、 特点: 黑粉菌目真菌一般称作黑粉菌,特征是形成成堆黑色 粉状的冬孢子(习惯称作厚垣孢子)。 冬孢于萌发形成先菌丝和担孢子;担子无隔或有隔,但担子 上无小梗,担孢子直接产生在担子上,担孢子不能弹射。 黑粉菌与锈

27、菌的主要区别是,它的冬孢子是从双核菌丝体的 中间细胞形成的,担孢子直接着生在先菌丝(没有小梗)的侧面或 顶部,成熟后也不能弹出。此外,黑粉菌不是专性寄生的。 黑粉菌大多为兼性寄生的,寄生性较强。在自然界,只有在 一定的寄主上生活才能完成生活史。,71,专业精制版,大多数黑粉菌可以在人工培养基上培养,但只有少数可以在人工培养基上完成生活史。少数黑粉菌为腐生的。 黑粉属是一群重要的植物病原菌 ,已知约有980个种。主要为害种子植物,在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上为害较多。黑粉菌多半引起全株性侵染,也有属部性侵染的。在寄主的花期、菌期和生长期均可侵入。为害寄主植物时,通常在发病部位形成黑色粉状物的病征,所引

28、起的病害一般称作黑粉病。,72,专业精制版,2、形态特点:初生菌丝期较短,主要 为双核次生菌丝期;无性繁殖主要是以担孢子以芽殖方式产生芽孢子;有性阶段任何两个具有亲核的菌丝细胞都可结合。如两个担孢子、芽孢子、分生孢子、初生菌丝均可结合成双核菌丝,双核菌丝后期细胞内原生质收缩,体积加大,形成冬孢子。冬孢子(也称为厚垣孢子)成 熟后,核配萌发时产生有隔或无隔担子。双倍体的核经减数分裂在担子顶端或侧面形成4-8个或不定数的担孢子。,73,专业精制版,3、分类:根据担子有无分隔,担孢子着生部 位分为两个科: 黑粉菌科(Ustilaginaceae) 腥黑粉菌科 (Tilletiaceae),74,专业

29、精制版,4、黑粉菌的侵染类型 幼苗侵染型:来自种子带菌和土壤带菌的冬孢子萌发后,侵入幼苗,菌丝在寄主体内随同寄主的生长发育遍及全身,引起系统性扩展,最后在植物体的特定器官或部位形成冬孢子,多数黑粉菌以此种方式侵染寄主植物造成系统侵染。如玉米丝黑穗病。 花器侵染型:开花期病菌从寄主的花器侵入后,菌丝在种胚内休眠,当年不表现症状,次年播种出芽时,潜伏在胚内的菌丝随种子的发芽恢复生长,从种子幼芽内扩展到幼苗的生长点,最后引起穗部发病。如小麦散黑穗。 种子带菌。种子、气流传播。系统侵染。,75,专业精制版,局部侵染型:侵染寄主体内的菌丝不作系统扩展,局限于侵染点周围表现症状。如玉米黑粉病。 幼茎侵染型

30、:病菌从植株上根冠上发育的幼芽出侵入,菌丝在寄主体内系统扩展,最后在雄花的花粉粒内形成冬孢子。,76,专业精制版,黑 粉 菌 常 见 植 物 病 原,77,专业精制版,(1)黑粉菌科(Ustilaginaceae) 冬孢子萌发产生有横隔的担子(先菌丝),每个细胞 侧生或顶生担孢子。,78,专业精制版,A、黑粉菌属(Ustilago) 孢子堆外面没有膜包围,冬孢子散生;冬孢子萌 发可产生担子,担子侧生4个或2个担孢子,有的不产 生担孢子,而直接形成菌丝,有300多种; 玉米黑粉菌(U. maydis)局部入侵,为害地上嫩 组织。冬孢子散生,不结合成孢子球;表面光滑或有 纹饰。,79,专业精制版,

31、80,专业精制版,玉米黑粉病菌(U. maydis) 危害玉米茎、叶、雌蕊、雄蕊。,81,专业精制版,B、轴黑粉菌属(Ssphacelotheca):厚垣孢子分散,不结合成团菌丝体包被在孢子堆外面,孢子堆中间有寄主维管组织, 所以称为轴黑粉菌属。高粱轴黑粉菌,引起高粱散黑穗病;高粱坚轴黑粉菌,引起高粱坚黑穗病。高粱丝黑粉病,引起高粱、玉米丝黑穗病。,82,专业精制版,高粱坚粒黑粉病菌(S. sorghi)危害高粱。,83,专业精制版,(2)腥黑粉菌科(Tilletiaceae) 冬孢子萌发产生无隔的担子,顶端簇生担孢子(H状)。,84,专业精制版,A、腥黑粉菌属(Tilletia) 粉状或带胶

32、合状的孢子堆大都产生在植物的子 房内,常有腥味;冬孢子萌发时产生无隔膜的 先菌丝,顶端产生成熟的担孢子,担孢子结合 成“H”型。,85,专业精制版,T. controversa,小麦矮腥黑粉菌,86,专业精制版,B、条黑粉菌属(Urocystis ),冬孢子结合成外有不孕细 胞的孢子球;冬孢子褐色, 不孕细胞无色。 小麦条黑粉菌(小麦秆黑粉 病菌U.tritici )引起小麦秆黑 粉病。,87,专业精制版,C、叶黑粉菌属(Entyloma),冬孢子堆埋生在叶片、叶 柄或茎组织内,不呈粉状; 圆形光滑的冬孢子单生或 少数粘集在一起。 稻叶黑粉菌(E. oryzae )引 起水稻叶黑粉病。,88,

33、专业精制版,五、层菌纲 担子果为相当发达的大型担子果,裸生 型或半被果型。担子排列成子实层,子实 层内常有囊状体、刚毛、侧丝混生在一起。 担子是有隔担子或无隔担子,担孢子成 熟后,可强力弹射。根据担子有无隔膜可分 为两个亚纲:有隔担子菌亚纲和无隔担子菌 亚纲。9个目,675个属。,89,专业精制版,本纲真菌大多数为腐生菌,包括许多食用、药用及引起木材腐朽的大型真菌。如木耳、蘑菇、灵芝等。 近年来发现不少种类含有抗瘤物质。还有少数毒菌。有些与植物共生形成菌根,有的种类与昆虫共生。少数寄生于植物上引起严重的病害。,90,专业精制版,(一) 特征 1、菌丝体发达、分枝、有隔,初生或次生菌丝,生于寄主

34、或基物内,常在次生菌丝上产生锁状联合。 2、由三生菌丝组成发达的担子果。担子果裸果式或半被果式,质地、颜色、形状各异。担子常排列成担子子实层,子实层常生在菌髓上。菌髓为生子实体的菌丝组织。菌髓与子实层构成子实层体。子实层体多种形状,是分类的重要根据。子实层内常有囊状体、侧丝等不孕细胞。 3、多数为腐生菌,生于地上或木质基物上。包括许多食用菌、药用菌、毒菌、木材腐朽菌。有些与植物共生产生菌根或与昆虫共生,少数种类寄生植物上引起严重的病害。,91,专业精制版,(二) 分类:依Talbot将本纲分为2亚纲9目1、有隔担子菌亚纲Phragmobasidiomycetid 担子有隔 (1) 银耳目 Tr

35、emellales:担子纵隔4细胞 (2) 木耳目 Auriculariales:担子横隔4细胞 (3) 隔担子菌目 Septobasidiales:担子横隔4细胞,与介壳虫共生。,92,专业精制版,2、无隔担子菌亚纲Holobasidiomycetidae 担子无隔 (4) 外担子菌目Exobasidiales:担子自菌丝上生出,在寄主表面形成子实层,孢子4-8个。 (5) 座担子菌目 Brachybasidiales:担子细长,成簇地从叶片下面地气孔伸出,孢子2个。 (6) 花耳目 Dacrymycetales:担子二叉状,担子果胶质。 (7) 胶膜菌目 Tulasnellales:担子圆

36、形,具指状或膨胀的小梗。 (8) 非褶菌目 Aphyllophorales:担子柱形、棒状,小梗小,担子果裸果式。 (9)伞菌目Agaricales:担子果半被果型,多肉质,子实层生菌盖下,褶状,如为管状,则易与菌盖分离。,93,专业精制版,非褶菌目Aphyllophorales,子实体具菌盖,有柄或无柄。 菌柄 单生或分枝。 菌盖 扁平状、杯状、扇形或珊瑚状,肉质或幼嫩时肉质, 不易腐烂,老或干时变为革质、脆骨质或变脆而硬。 子实层体 平滑,齿状、刺状或疣状、管状。单性、双形 或三型菌丝系统。 孢子 光滑或有纹饰,有色或无色,淀粉质、非淀粉质或 类糊精质反应。 木生或地生。 本目种多生在树木

37、立木、倒木、原木,子实体木质、栓质、 革质,导致木材腐朽,药用种多。,94,专业精制版,95,专业精制版,非褶菌目担子果的6种类型 1、鸡油菌型 contharalloid forms 2、革菌型 thelephoroid forms 3、杯状菌型capuloid forms 4、珊瑚菌型clavaroid forms 5、齿菌型hydnoid forms 6、孔菌型poroid forms,96,专业精制版,鸡油菌属 (Cantharellus) 子实层体生于喇叭形担子果的外侧,棱状或网状。 鸡油菌(C. cibarius)又名黄栀菇、杏菌。夏秋生于林内地上。食用,味鲜美,有杏香,为名贵食用

38、菌。属外生菌根菌,尚不能人工培养。药用: 性寒、味甘,可清目、益肠胃,用于维生素A缺乏症,还可抗某些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疾病。,97,专业精制版,猴头菌属(Hericium),担子果肉质,无明显的菌盖,木生。子实层着生在菌齿上, 菌齿发达,柳叶形,长而下垂。孢子无色,平滑,长圆形、 亚球形至球型。 猴头菌 (Hericium erinaceus ) 子实体呈扁半球形或头状,由 无数肉质软刺生长在狭窄或较短的柄部,刺细长下垂,长1- 3cm,新鲜时白色,后期浅黄至浅褐色。食用、味美。,98,专业精制版,灵芝属 Garnoderma,担子果木生,一年或多 年生,木质或木栓质, 有柄或无柄,担子果表

39、面覆盖着一层坚硬似漆 而有光泽的物质。 灵芝 Garnoderma lucidum 别名灵芝草、赤芝、红芝。 药用,99,专业精制版,木耳目 (Auriculariales),特点:担子果裸果型,外生,胶质。干后坚硬壳状,子实层分布于整个担子果表面,担子圆柱形,具有13个横膈,34个细胞。木生。,100,专业精制版,木耳属(Auricularia) 担子果平伏反卷,基部狭长呈耳状,胶质。 木耳( A. auricula) 生阔叶树枯干或段木上。食用或药用。子实体性平、味甘。补血、润肺、活血,有滋补、强壮、通便之功效。子实体热水提取物为酸性异葡聚糖, 对艾氏腹水癌的抑制率为80%,为化纤、棉、麻

40、、毛纺织工人的保健食品。,101,专业精制版,银耳目 (Tremellales),特点:木生腐生菌 ,担子果裸果型,有柄或无柄,多形,多胶质,子实层生于担子果的一侧,有或无囊状体、胶囊体,担子球形、卵形,具纵隔,24个细胞。,102,专业精制版,银耳属 (Tremella) 担子果胶质,圆形,多沟槽,花瓣状;子实层生担子果表面。 银耳 T. fusiformis生阔叶树腐木上(栎属),可食。白色或米黄色。,103,专业精制版,伞菌目 ( Agaricales) 一、概述:伞菌是层菌纲中一个很大的目,已 知约有3250种。因多数个体象小伞故称伞菌。 也叫帽菌、蘑菇。经济意义:菌根菌、木材 腐朽、

41、食用、药用、毒菌。,104,专业精制版,二、形态特征 1、菌盖:颜色、形态各异。 2、子实层体:生于菌肉下面,少数是管状,多数是褶片状,叫菌褶。菌髓呈放射状排列,向外到达菌盖边缘。菌褶颜色各异;形状有宽、窄或三角形;等长、不等长或分叉等;菌褶边缘通常光滑,但有的呈波浪状、锯齿状,也有的褶缘粗糙带颗粒状物。菌褶与柄连接的方式有离生、弯生、直生、延生。,105,专业精制版,伞菌菌盖的形态及特征,106,专业精制版,菌褶边缘特征及其与菌柄连接的方式,107,专业精制版,3、菌柄:生菌盖下面,有中生、偏生或侧生之分,质地各异(肉质、蜡质、纤维质或脆骨质等)。菌柄与菌盖不易分离或极易分离,颜色、形状各异

42、;实心、空心或填塞。 4、菌托和菌环:菌托的形状有袋状、杯状、环带状等 。菌环常生柄的上部,各种形状,单层或双层,有的菌环后期与柄分离,能上下移动。,108,专业精制版,菌柄及菌环特征,109,专业精制版,菌托类型及特征,110,专业精制版,菌髓:菌褶内部组织,组成与菌肉一样,通常由长形丝状菌丝组成。,菌褶两侧和菌管内布满子实层。子实层中有担子、囊状体等。担子通常棒状,常生4个小梗,上各生一个 担孢子。每一种伞菌的担孢子落下成堆时,即有特定的颜色孢子印,为分类的依据。,111,专业精制版,孢子印及孢子形态特征,112,专业精制版,伞菌担子果的发育过程及形态,113,专业精制版,三、生物学习性

43、全部陆生。有的在草原或林缘或林中成圈生长,称蘑菇圈。腐生种类可分为草腐性和木腐性两大类。,114,专业精制版,香菇属(Lentinus) 菌盖肉质,易腐烂。柄偏中生至侧生或无柄,柄与菌盖 组织连生。菌褶在成熟时有锯齿。 香菇(L. edodes) 又名冬菇、花菇、椎菇等。菌盖有纤毛状鳞片,菌柄下部往往覆有鳞片。食用。 药用:降血压、抗癌;能诱导产生干扰素,具有抗病毒能力。,115,专业精制版,侧耳属(Pleurotus),菌褶边缘平整,金顶侧耳(P. citrinipileatus) 榆黄蘑、金顶蘑。药用:滋补强壮,治疗肾虚阳萎和痢疾。,侧耳(P. ostreatus) 平菇、糙皮侧耳、粗皮侧

44、耳、天花菌。药用:治疗腰酸腿疼、手脚麻木、筋络不适,凤尾菇(P. pulmonarius) 环柄斗菇、环柄侧耳、喜马拉雅山平菇。,116,专业精制版,小蜜环菌属(Armillariella),有菌环、黑色根状菌索。菌丝(营养)以双倍体(2n)占优势,而n+n及锁状联合不明显。 蜜环菌(A. mellea):榛蘑、假蜜环菌、小 蜜环菌。 资源获取方式:生物生态学特性多样化。(1)寄生侵害健康或长势衰弱的林木。(2)共生:同兰科植物,如天麻。(3)寄生方式从其它菌体上获取营养。,117,专业精制版,蜜环菌、根状菌索,118,专业精制版,六、腹菌纲 担子果发达,被果型,担子形成在完 全闭合的担子果内

45、,有的永远闭合,有 的成熟后,开裂。都为腐生菌,担子果 内有12或34层包被,包被中有产孢 组织,含有多个腔室,子实层着生在腔 室内壁上,有9个目,25个科,75个属, 700种左右。 常见马勃、鬼笔。,119,专业精制版,分类 轴灰包目(Podaxales):有子实层,产孢组织成熟时粉末状;子实体菌盖状,具真正柄,鬼伞形。孢子无色。 鬼笔目(Phallales):有子实层,产孢组织成熟时肉质或粘质,无真正柄,孢子无色杆状或浅褐色卵形。 腹菌目(Hymenogastrales):有子实层,产孢组织肉质。 马勃目(Lycoperdales):有子实层,产孢组织粉末状,孢子球形, 无棱纹,有包被。

46、 高腹菌目(Gautieriales):有子实层,产孢组织脆骨质;孢子椭圆型,有纵棱,无包被。 鸟巢菌目(Nidulariales):无子实层,子实体无柄或具假柄。产孢组织成小包,子实体直径1cm。 硬皮马勃目(Sclerodermatales):与上区别,产孢组织不产生小包,子实体直径1cm。产孢组织成熟时粉状。 黑腹菌目(Melanogatrales):与上区别,产孢组织成熟时肉质。 柄灰包目(Tulostomatales):无子实层,子实体具真正柄。,120,专业精制版,竹荪属(Dictyophora) 具粗而呈海绵状的柄,顶端具帽状菌离盖,造孢组织生于菌盖外部。具菌幕,菌幕生于菌盖下,

47、与柄相连,为白色穿孔花边状的网,下垂如裙。 短裙竹荪(D. duplicata) 生于地上,可食。,121,专业精制版,马勃属(Lycoperdon),网状马勃(L. perlatum) 生于林地上,偶生腐木上,幼时可食。子实体有消肿、止血、解毒作用。与云杉、松、栎形成外生菌根。,122,专业精制版,第六节 半知菌亚门 (Deuteromycotina),123,专业精制版,一、概述 半知菌是指那些只有无性阶段或在自然条件下尚未发现有性阶段的真菌。也许是缺乏相对亲和的异宗配合菌丝,或者真菌发育的不同阶段往往是在不同的时间或地点,人们只找到无性阶段而没有发现有性时期,从而只了解生活史的一半,所以

48、把这类真菌称为半知菌。,124,专业精制版,已经证明半知菌的有性阶段大多数属于 子囊菌,少数属于担子菌。 鞭毛菌、接合菌和担子菌中的锈菌和黑粉菌的一些种,也仅发现其无性阶段,但他们都具有易于鉴别的稳定特征,在传统上不置于半知菌亚门中。,125,专业精制版,半知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种类繁多,半知菌亚门分3个纲、8个目、1880个属,约26,000种,数量上仅次于子囊菌亚门。半知菌中有许多种是寄生于植物或动物体上,植物病害的病原菌有半数左右属于半知菌,可引起种腐、苗木枯死、植物叶斑、炭疽和疮痂,枝条枯死和丛生,植物主干溃疡和根部腐烂,植株萎蔫等病害症状。,126,专业精制版,经济意义:半知菌在医

49、药、工业、农业、食品、化工科学研究及自然界物质循环等方面与人类关系非常密切。我国是最早用半知菌造曲制酒的国家。雷丸可防治人体寄生虫病。青霉素拯救了千百万人的生命,还有半知菌的代谢产物能刺激农作物生长或防治农作物的各种病虫害。许多半知菌是遗传学研究的好材料。同时也有不少半知菌可引起人、畜和农作物的各种疾病。,127,专业精制版,二、形态特征 (一)菌丝体:发达有隔菌丝体, 分枝繁茂,可形成子座和菌核。 (二)无性繁殖:从菌丝分化出分生 孢子梗,梗上产生分生孢子,成熟后 脱落,随风、雨、动物传播,在适宜 条件下萌发形成菌丝体。,128,专业精制版,1、半知菌的分生孢子,半知菌的无性繁殖大多十分发达

50、、以芽殖、断裂及裂殖的方式产生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的形态变化很大,可分为单胞、双胞、多胞,砖隔状、线状、螺旋状和星状等7种类型。,129,专业精制版,130,专业精制版,2、载孢体的类型 载孢体(conidiomata)是指一种由多根菌丝特化承载分生孢子的结构。主要有六种类型。 (1)分生孢子梗(conidiophore): 由菌丝特化能产生分生孢子的一种丝状结构。分生孢子梗单生或丛生,无色或有色,分枝或不分枝,有的分生孢子梗顶端膨大,上面产生分生孢子。有的半知菌无分生孢子梗。,131,专业精制版,(2)分生孢子梗束(synnema):是一束基部排列较紧密、顶部分散的分生孢子梗,顶端或侧面产生

51、分生孢子。 (3)分生孢子座(sporodochium):是由许多聚集成垫状的、很短的分生孢子梗形成,顶端产生分生孢子。,132,专业精制版,133,专业精制版,(4)分生孢子器(pycnidium):由菌组织构成的一般有固定孔口的产生内生分生孢子的器官。 分生孢子器可生在基质的表面、部分或整个埋生在基质或子座内。,134,专业精制版,(5)分生孢子盘(acervulus):由菌组织构成的垫 状或浅盘状、上面着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的产孢机构。,135,专业精制版,(6)子座状载孢体(stromatic conidiomata): 由多根菌丝特化成的垫状保护结构,内生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1

52、36,专业精制版,3、分生孢子的形成方式 (1)菌丝型 (thallic)分生孢子又称节孢子arthrospore ),它是由营养菌丝的细胞以断裂的方式形成的。 (2)芽殖型(blastic)分生孢子:它是由产孢细胞的一部分发育而成,即产孢细胞上端膨大形成孢子雏形,而后出现隔膜,再形成孢子。,137,专业精制版,菌丝型分生孢子,根据节孢子细胞壁的来源及形成方式,可分外生菌丝型(holothallic) 和内生菌丝型 (enterothallic )。 外生菌丝型节孢子是由菌丝细胞整个地转化而来的,产孢菌丝的细胞壁形成了节孢子的壁。分为节孢子和分生节孢子。 内生菌丝型节孢子在形成过程中,产孢菌丝

53、外壁不转化为孢子的壁,因此这类节孢子是在菌丝细胞内形成的。,138,专业精制版,A、节孢子(anhriconidia):产孢菌丝产生隔膜后即断裂成孢子;,139,专业精制版,B、分生节孢子(meristemarthric conidia):产孢菌丝顶端随孢子的依次产生而继续延伸,并产生隔膜,形成串生的向基性的分生孢子。,140,专业精制版,C、内生菌丝型节孢子是产孢菌丝外壁不参与孢子形成,孢子是在产孢细胞内形成的。,141,专业精制版,芽殖型分生孢子,芽殖型分生孢子是产孢细胞以芽殖的方式产生的。产孢细胞产生分生孢子时,产孢细胞的某个部位向外突起并生长膨大,形成分生孢子。 芽殖型分生孢子可分为外

54、生芽殖型(holoblastic)和内生芽殖(enteroblastic) 两种类型,划分的依据与菌丝型的相同,也是产孢细胞的细胞壁是否参与孢子细胞壁的形成。,142,专业精制版,外生芽殖型(holoblastic): A、环痕式(annellidic)产孢梗顶端的分生孢子形成后,产孢点以内部层出的方式向上延长一次,顶端又产生孢子,结果在分生孢子梗顶部留下一个个的环痕。,143,专业精制版,B、合轴式(sympodia)是产孢细胞产生孢子后,产孢梗在孢子基部侧面分枝并向前延伸,再产生第二个孢子,如此不断产孢,不断延伸。,144,专业精制版,C、倒缩式:产孢梗随着产孢而逐渐缩短,以倒退的向基序列

55、产生孢子。,145,专业精制版,(4)内生芽殖型(enteroblastic) A、瓶梗式:产孢细胞呈瓶状,顶端有孔口,孢子从瓶口逐个产生,产孢细胞长度不变,其产孢细胞称为产孢瓶体,形成的孢子称为瓶梗孢子。,146,专业精制版,B、孔生式:产孢细胞上面有小孔,孢子由小孔中生出,称为孔出孢子。,147,专业精制版,芽 殖 型 分 生 孢 子 的 主 要 产 孢 方 式,148,专业精制版,三、分类 (一)分类系统特点,半知菌缺乏有性阶段,但有些半知菌可以准性生殖的方式进行遗传物质重组。 半知菌的分类主要是根据无性阶段(分生孢子阶段)的形态特征,而且半知菌包含了未发现有性阶段的子囊菌和担子菌,半知

56、菌不同群体间不一定有相近的亲缘关系和系统发育关系。因此,半知菌的分类单元、性质与其他真菌有所不同。通常在它们的各级分类单元名称前加上“形式”两个字,如形式亚门、形式纲、形式目等,以表示半知菌分类单元的含义与其他真菌的不同。,149,专业精制版,根据无性阶段建立的式样属和式样种等分类单元,并不反映系统发育的关系。例如无性阶段属于同一个属的半知菌,根据有性阶段的特征可以划归不同的属。 半知菌的分类对于实际工作中鉴定和利用半知菌是十分有用的。事实上,半知菌的形式属、形式种一般都简称为属和种,但应当知道它们的性质与其他真菌的有所不同。,150,专业精制版,(二)半知菌分类的主要依据,半知菌的分类不仅要

57、便于它的鉴定与利用,还要尽可能反映半知菌各群体内部个体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一般而言,目前半知菌分类的主要依据是: 1.载孢体的类型,即分生孢子产生在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器内或着生在散生、束生的分生孢梗束或分生孢子座上; 2.分生孢子的形态、颜色和分隔情况;分生孢子形成方式和产孢细胞(产孢梗)的特征等。,151,专业精制版,(三)半知菌分类系统,半知菌的分类目前有两大分类系统: 1.传统分类主要采用萨卡度(Saccardo)分类系统 2.现代分类主要采用安斯沃斯(Ainsworth)分类系统,152,专业精制版,萨卡度(saccardo)分类系统,半知菌的传统分类是采用萨卡度(saccardo)的

58、分类系统。 该系统的特点以形态学为基础,将形态相似的半知菌归为一类,而不考虑它的系统发育关系。虽然目前半知菌的分类已有许多进展,但该系统仍是现代半知菌分类学的重要基础,至今仍被普遍采用。 真菌传统的三纲一类分类系统,采用萨卡度的意见,将半知菌都归入半知菌类,然后进一步根据子实体或孢子果的形态分为以下4个目:,153,专业精制版,1.丛梗孢目(Moniliales ):分生孢子便散生,或丛生形成束丝或分生孢子座。 2.黑盘孢目(Melanconiales ):分生孢子梗产生在分生孢子盘上。 3.球壳孢目(Sphaeropsidales):分生孢子梗产生在分生孢子器内。 4.无孢菌类(Mycell

59、ia sterilia ):除厚垣孢子外,不产生其他任何孢子。,154,专业精制版,安斯沃斯(Ainsworth)分类系统,Ainsworth(1973)现代分类系统是在萨卡度(saccardo )传统分类系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该系统虽然也以形态学为基础,但更加注重真菌的产孢方式。 Ainsworth(1973)分类系统是目前真菌界比较公认的真菌分类系统,根据真菌形态和产孢方式将半知菌亚门分3个纲:,155,专业精制版,1.芽孢纲(Blastomycetes ):营养体是单细胞或发育程度不同的菌丝体,产生芽孢子繁殖。芽孢纲包括酵母菌和类似酵母的真菌。本纲包含的种类不多,分为2个目。隐球酵母目(Cryptococcales )真菌产生芽孢子繁殖,属于子囊菌中酵母菌的无性阶段;掷孢酵母目(Sporobolomycetales)真菌除产生芽孢子外,还能形成一种有弹射能力的掷孢子,大都是属于担子菌中酵母菌的无性阶段。芽孢纲真菌大都是腐生的,有些寄生在人和动物体上,与植物病害无关。 2.丝孢纲 (HyPhomy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