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戏剧概述_第1页
中国古典戏剧概述_第2页
中国古典戏剧概述_第3页
中国古典戏剧概述_第4页
中国古典戏剧概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 国 古 典 戏 剧 概 述,中 国 古 典 戏 剧 概 述,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她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花部等四种基本形式。,第一节 戏曲的特征与发展过程,一、戏曲的概念与特征 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舞台艺术样式。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这些形式主要包括:诗、乐、舞。诗指其文学,乐指其音乐伴奏,舞指其表演。此外还包

2、括舞台美术、服装、化妆等方面。,中国戏曲的特点,“谓以歌舞演故事也”王国维。 戏曲与话剧,均为戏剧之属,都要通过演员扮演人物,运用对话和动作去表现一定长度的故事情节。所不同者,戏曲是运用音乐化的对话和舞蹈化的动作去表现现实生活的,即歌舞的手段。也即人们所熟知的“唱、念、做、打”。,中国戏曲表现生活,运用了一种“取其意而弃其形”的方式 。 中国戏曲面对舞台之狭小与生活之博大的矛盾,善于运用虚拟的手段,制造弹性的时空,又借助于演员生动的表演和观众的想象与理解,来完成对阔大天地的描画。,二、中国戏曲发展的过程,1、中国戏曲的孕育与形成 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汉代,在民间出现了具表演成份的“角抵戏

3、”,尤以东海黄公为著。到了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具有了更为浓郁的表演成份,如拔头、代面、踏摇娘等。唐代,出现了由先秦时期的优伶表演发展来的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民间的歌舞戏进入宫廷,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民间又出现了“俗讲”和“变文”等通俗说唱形式。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出现很多市民娱乐场所“瓦舍”和“勾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综合的趋势,出现了“宋杂剧”。金代,在宋杂剧基础上,北方出现了“金院本”,南方出现了“南戏”。元代,北方形成“北杂剧”,南方南戏进一步发展成熟,戏曲形成。,一、戏曲的源头(原始时代的乐舞) 前文所述,以戏剧产生的3+2

4、原理来判断,最迟源于周代的中国古代著名祭神仪式“八蜡”,应该是中国戏曲比较明晰的源头或至少是源头之一。实际上,原始的歌舞,也早见戏曲的影子。 因为原始歌舞乃是初民之乐(洛),兼具言志之诗、咏声之歌与动容之舞的各种艺术因子。所以明代哲学家王阳明就指出:“今之戏字尚与古乐意思相近,韶之九成,便是舜的一本戏”。 1、孙家寨舞蹈纹彩陶盆(距今约5000年左右) 1973年出土于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根据这三组舞蹈人形之间的柳叶状纹饰,以及舞者脚下的平行水纹,美学家们认为这是先民在水边柳下举行乐舞活动的真实写照。,2、反映原始农牧生活的组歌“八阕”: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

5、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乃以麋鞈置缶而鼓之,乃拊石击石,以象上帝玉磬之音,以致舞百兽。(吕氏春秋古乐篇) (从前葛天氏时候的乐:三个人拿着牛尾巴,踏着脚唱八首歌一叫载民;二叫玄鸟;三叫遂草木;四叫奋五谷;五叫敬天常;六叫达帝功;七叫依地德;八叫总禽兽之极),3、战争之乐 乐舞素有文、武之分,文舞多与典礼有关,而武舞则多与战争相连。如尚书大禹谟中就有中原氏族部落(舜禹时代)与三苗(有苗)的争霸战争: 帝(舜)曰:咨!禹!惟时有苗弗率,汝徂征!禹乃会群后,三旬,有苗逆命。益赞于禹日;惟德动大

6、地,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至诚恐神,矧兹有苗?禹拜昌言:俞。班师振旅。帝(舜)乃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七旬,有苗格。 记载反映的是以战争演练来使敌人惧服。舜禹的战争之乐,是基于乐舞神秘作用的互渗意识,起到使三苗惧服的作用,模仿战争操演形式的干羽舞,在远古人心目中,可以起到使敌人顺服、归降的作用。 原始时代的乐舞虽具有摹仿性质,但它的宗教性质决定了它并非纯粹的审美表演,不过它已具戏曲之萌芽,中国戏曲就酝酿于这种原始时代的歌舞中。,二、萌芽与形成(先秦隋唐时期) (一)周代宫廷乐舞之韶与大武 1、韶 典礼之乐。韶乐又名箫韶、九歌,是古乐舞中最为著名的、浓缩凝结着原始文化形态中特有观

7、念意识与情感意志的一部宗教性典礼之乐,这个乐舞共有九次变化,歌也有九段,用若干管编排起来,即后世之“箫”(排箫)伴奏。据说乐舞进入高潮时有扮演的凤凰出现;是持龠yue翟(服饰羽毛)而舞的文舞,象征以文德安定天下。据尚书益稷载: 夔曰。戛击鸣石,搏拊琴瑟以咏。祖考来格,虞宾在位,群后德让。下管鼗鼓,合止柷敔(yu),笙镛以间。鸟兽跄跄,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庶尹允谐。 韶乐至春秋时仍可演出。公元前544年,吴国季札在鲁国观韶乐后大加赞赏:“德之至也,大矣!如天之无不帱chou也”,2、大武 周初的大武,是庆祝周武王伐纣胜利、歌颂其英雄业绩的祭祀乐舞,为持干戚而舞的武

8、舞,比兴靠武功夺取天下。 乐记宾牟贾一书里记载了孔子对这出大型歌舞剧的解释。,(二)九歌与“傩”(nuo、二声)戏 1、九歌 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歌舞祭祀仪式,流行于南方的为“巫舞”,战国时代,楚国巫风盛行。民间祭祀时,必使巫觋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充满原始宗教气氛。产生了屈原依据民间祭神乐歌及舜时乐舞韶改编创造的最具代表性的宗教剧九歌。 九歌的戏剧之思,在于宗教情怀里的情感寄托于人性张扬。共十一场:第一场东皇太一;二场云中君,三、四场湘君与湘夫人;五、六场大司命与少司命;七场东君;八场河伯;九场山鬼;十场国殇;第十一场礼魂。,九歌的十一场戏,看似各不关联,其实是散而有型,如插花式的繁复与丰满。剧中

9、的天神、云神、命神、日神、河神、山妖、人鬼组成了浪漫色彩的天、地、人三界表演场景,在浓烈的宗教气氛之中刻画出富于忧伤哲思的多种丰满人物形象,表达了激越的精神寄托与完型的个性再造。 楚辞九歌,是屈原为“巫”所写的戏曲唱词。唱词中有对祭祀氛围的渲染,对所祭神灵形象的描绘,对神灵扮演者“巫”的神采、服装与动作的刻画。所以王国维说九歌里有“后世戏剧之萌芽”。,2、“傩”(nuo、二声)戏,“傩”在原始时代就已产生,本是逐鬼除疫的一种宗教仪式;到了周代,“傩”的表演已经盛行,渐次成为宗教剧的雏形。表演时由一名装扮成驱鬼逐疫的辟邪神像“方相氏”带领群人组成的“傩队”表演方相舞及十二兽舞,其时口中念念“傩、

10、傩、傩”的诅咒之语,这或许“傩”戏的名声由来。经过发展,傩渐渐有了音乐和歌唱,彻底戏曲化了,这是中国戏曲中影响最大、持续最久的宗教剧种类的雏形。,3、中国最早的戏曲演员巫与优 中国戏曲的最早演员是“巫”和“优”。巫是宗教剧里的演员,优是非宗教剧里的演员。 “巫”在10000年之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产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里说:“巫,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象人两袖舞”;而“优”是约产生于周代的、最初服侍于帝王的最早职业演员,优有“倡优” 、“俳优”与“伶优”之分,倡优以表演歌舞为主,俳优则擅长滑稽讽刺的幽默表演,而“伶优”则擅长演奏器乐。,前文提及,“巫”与“优”有三点不同: 其一、就扮演者本身

11、而言,“巫”乃善于歌舞的漂亮女子,“优”则是善于滑稽调笑之身材异常矮小的男子(侏儒); 其二、就职能而言,“巫”起迎神、扮神、沟通神与人的作用,“优”开始是专在皇帝身边提供笑料的小丑,后则为一般人逗乐子; 其三、就情调、风格而言,“巫”出之以“庄”,是后世悲剧、正剧角色的滥觞;“优”则出之以“谐”,是喜剧、闹剧角色的祖先。 鉴于“巫”与“优”的化身表演,所以王国维认为:“后世戏剧,当自巫、优二者出”。 由“巫”至 “优”,其职能从娱神转向娱人,这是人类早期戏剧文化的一大进步。,4、“优孟衣冠”史料 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楚相孙叔敖知其贤人也,善待之。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死,汝必贫困。若往见优

12、孟,言我孙叔敖之子也。”居数年,其子穷困负薪,逢优孟,与言曰:“我,孙叔敖之子也。父且死时,属我贫困往见优孟。”优孟曰:“若无远有所之”(你不要走远了)。即为孙叔敖衣冠(就穿戴上孙叔敖的衣帽),抵掌谈语。岁馀,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于是庄王谢优孟,乃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春秋楚邑名,故址在今河南固始、沈丘之间)四百户,以奉其祀。后十世不绝。此知可以言时矣(其智可以说正合时宜)。”,(三)秦汉百戏与角抵戏 两汉的百戏,上承周代散乐,是多种民间艺术的汇合,在汉武帝时期得到了

13、很大发展,呈现出繁荣局面。它包括了角觗、杂技、魔术、歌舞等多种艺术形式。张衡的西京赋、李尤的平乐观赋中所列的百戏节目有“东海黄公”(歌舞);“乌获扛鼎”(举重)、“走索”(杂技)、“吞刀吐火”(魔术)等十余种。 在百戏集演之中,有一种运用技艺竞技的戏剧化表演,这就是角抵戏。角抵原是两个人角力以强弱定胜负的技艺表演,后世的相扑、摔跤即源于此。它有着很好的观赏性和娱乐性。当时的艺人力图用角抵的技艺去表现生活故事。这样就促使角抵向戏剧的转化,成为角抵戏。,先秦歌舞,汉百戏,角抵戏东海黄公,演的是秦朝(前221前206)末年一个能施法术的黄公到东海去降服白虎,可惜法术失灵,自己被虎打杀的故事。表演中有

14、人虎相斗、人被虎杀的固定情节。表演中的两个人,都有与扮演对象相适应的装扮:黄公头裹红绸、身佩赤金刀;白 虎是人装成的虎形。 东海黄公这个故事在表演中人物、情节、冲突、结局,都是排定了的,这显然已不属于两两相角、以力的强弱裁定胜负的角抵竞技,而是衍化为表演既定的故事内容的戏剧表演。有戏剧史家把东海黄公视为中国戏曲的雏型,把百戏集演视为孕育中国戏曲的摇篮。,(四)魏晋南北朝的歌舞戏与优戏 歌舞戏最先载于宋书乐志和隋书音乐志,产生的直接渊源可追溯到汉代百戏中情节性歌舞和角觝,其剧目有公莫舞和礼毕等,最早约于晋代就有了演出。魏晋南北朝间出现了三个在中国戏曲史上颇具影响力的剧目:大面、拨头和踏谣娘。歌舞

15、戏是指南北朝末年兴起的一种有故事情节、有角色化妆表演、载歌载舞,或同时兼有伴唱和管弦伴奏的戏曲雏型。它继承了乐本位的基本特质,与优人之戏滑稽戏为当时两个最大的戏曲类型。魏晋南北朝间的优戏代表作有辽东妖妇(内容无考)、弄周延(优人在宴会场合身穿黄绢单衣扮演贪污参军周延表演犯罪事实,另一优人则调笑戏弄)、许胡克伐(表演蜀国学士许慈、胡潜不合相争之事,假倡家为二子之容,相互诘难、终起干戈之事)等。,(一)大面,表现了北齐时兰陵王性胆勇,而貌若妇人,自嫌不足以威敌,乃刻木为假面,临阵著之,于是在战争中获得了胜利(崔令钦教坊记)。这里的“著以假面”,可视为后世戏曲脸谱的雏型。,(二)钵头,表现西域胡人的

16、故事。胡人为猛兽吞噬,其子披发素衣,上山寻兽,为其父报仇。边行、边泣、边歌,一副临丧哀痛的形象(段安节乐府杂录)。钵头出自西域,它反映了西域音乐文化与中原音乐文化的交流。,(三)踏谣娘 描写了一个妇女遭丈夫欺凌的故事。教坊记载:“北齐有人姓苏,刨鼻,实不仕,而自号为郎中。嗜饮、酗酒,每醉辄殴其妻。妻衔悲,诉于邻里。时人弄之。丈夫著妇人衣,徐行入场。行歌,每一叠,傍人齐声和之云:踏谣和来,踏谣娘苦和来!以其且步且歌,故谓之踏谣;以其称冤,故言苦。及其夫至,则作殴斗之状,以为笑乐”(崔令钦教坊记)。 从以上记载中可以看到:南北朝时期的歌舞戏已倾向于故事表演,体裁也很有现实性,有逼真的表演,由男子扮

17、妇人,音乐上则可见帮腔伴唱的歌唱形式,已经出现分幕结构的雏形等。这些都构成了中国戏曲的传统因素。,(五)隋唐五代的参军戏与歌舞戏 1、参军戏 参军戏是于唐代开元时期盛行起来的一种新型戏曲,它是优戏滑稽戏的唐代变体,因此唐代人也将其看为滑稽戏。参军戏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源自于后赵石勒时的滑稽戏弄周延,周延是参军,而唐代的滑稽戏与弄周延很相似,所以被称为“参军戏”;另一种说法是唐朝开元中的优人李仙鹤擅长于弄周延一类的表演,唐明皇就授予他为“同正参军”的官职,因此以“参军”之名来命戏名。 在演出时,参军戏一般有两个角色,一个为“参军”,另一个为“苍鹘”,演出时由苍鹘嘲笑、戏弄参军。可以说,参

18、军和苍鹘的出现是中国戏曲角色行当划分的最初形态。 唐代参军戏在最初之时,演员全部为男伶,到了唐肃宗之时,开始有女艺人加入。女艺人的加入使得参军戏开始有了音乐和歌唱表演,从而步入了歌舞化、音乐化的道路。后来,唐代的参军戏突破了两个演员的表演格式,至少有了三个人以上的表演。 参军戏在唐代的流传很广,诗人李商隐在骄儿一诗中写有“忽复学参军,按声唤苍鹘”的诗句,表现了当时连儿童都在模仿参军、苍鹘的角色表演,可见它的演出活动在民间之普遍。唐代的参军戏还出现了班社组织,唐代人范摅在云溪友议中记述了诗人元稹在浙东遇到周季南领导的“周家班”,就是以演参军戏为职业的家庭戏班子。这可能是中国戏曲史上最早的有记载的

19、戏班子了。 到了五代时期,参军戏的演出活动仍兴盛,连皇帝以及宫廷大臣都参与进来,当时的许多皇帝由于热爱戏曲,亲自登台演出,唐明皇李隆基是皇帝中开此先例者,他不仅精通音律,善打羯鼓,还能制曲,他曾选“坐部伎”三百人、宫女数百人入“梨园”教习“法曲”,称为“皇家梨园弟子”。正是因此,后来人们将从事戏曲艺术的人统称为“梨园子弟”,而“梨园”也就成了戏曲的别名。,元杂剧,2、变文 说唱是一种叙事性的有说有唱的大型声乐体裁,这为戏曲艺术铺就了文学的土壤。据史书记载:战国荀况的五篇赋大都先韵文后散文,似可见说唱的影子,而其中的成相篇是最早的说唱式韵文;汉末孔雀东南飞也是先有散文的序,然后是有韵的歌唱;汉魏

20、以来流传的碑版也是先来一段散文的叙述,然后加上一段韵文颂赞;由此可见说唱形式渊源久远;考古实物:成都天回山说唱俑(东汉,1957年出土于四川成都天回山三号崖墓石棺、现藏于四川省博),是有舞蹈、有歌唱,有强烈表情叙述(说)的民间艺术的生动表现:说唱佣头戴帻巾、上声袒露、臂戴饰件,左臂弯曲持一小鼓,右手执槌前伸,面部前额皱纹数道,双目眯缝,一副神采飞扬,手舞足蹈、诙谐生趣的神态。,“说唱”用于演讲佛经后产生了变文。 佛教晦奥难懂,所以须用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形式进行宣讲,于是产生俗讲。俗讲的文学底本即所谓变文。俗讲即是利用说唱(讲故事)的方式宣传、解释、引伸佛教经义,以便于吸引听众,达到所谓 “转

21、读”“唱导”(宣唱佛法,开导众心)的目的。“转读”即“转赞七声升降曲折之响”,亦即俗讲的方式。普通转读,多属三契,每契四句,或为五言,或为七言,每字至少有两个半或四个不同的声;音律共有三类,即平调、高调、折调;伴奏乐器只有拍板。变文的结构有三种: 其一,先用散文叙述故事,然后根据讲述的内容再来一段韵文式的唱叹; 其二,开头来一段简单说白,主要以歌唱为主; 其三,说和唱交错进行,互相补充。形式上较第一种有了更大的改进。,唐戏弄,当时在寺院里进行通俗性讲经的和尚叫俗讲僧,现今所见变文都是在敦煌石窟发现的。变文这一体裁一经为大众接受,便创造出自己所喜闻乐见的,以民间故事、传说和历史故事为题材的世俗性

22、的变文,变文于是从寺院走向了群众。如伍子胥变文、王昭君变文、孟姜女变文、秋胡变文、董永变文、李陵变文等等。其中特别值得指出来的是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变文,那就是张义潮变文和有关张义潮族子张淮深的张淮深变文。张义潮是唐朝边塞上的英雄,他打败了异族浸略军,收复了敦煌等失地,因此得到了人民的歌颂。 寺院用变文来吸引群众,寺院也就跟着变成了戏场。戏场的“戏”当时指的应该是百戏,不是我们今天所了解的戏曲。相传,白居易和元福听一枝花话,一听就是六七小时,亦即见诸吟咏的所谓“光阴听话移”。资治通鉴载:宣宗女儿“万寿公主适起居郎郑颢颢弟显常得危疾,上遗使视之,还,问公主何在,曰:在慈恩寺观戏场。”由此可知变文的

23、深远影响。变文的发展是以后的诸宫调,它的变形则是后来的鼓词、弹词、宝卷等。,3、歌舞大曲霓裳羽衣曲 大型歌舞艺术“大曲”形成于唐时,它的音乐对后来的戏曲音乐“联套”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歌舞大曲是一种综合器乐、歌唱和舞蹈,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乐舞,在隋唐宫廷燕乐中据有重要地位。汉、魏时的相和大曲与清商大曲已是具有大套结构的歌舞大曲,隋唐燕乐大曲则进一步吸收了外来音调与形式,发展到歌舞音乐的更高阶段。这种有歌有舞,结构庞大、有复杂节奏速度变化的艺术形式,无论在隋唐时期的雅乐,清乐、胡乐或是坐,立部伎中,都能见到它的存在,隋唐歌舞大曲的曲名遗留至今仍有数十部之多。 大曲的结构较为复杂,“凡大曲有散序、

24、靸,排遍、撷、正撷、入破、虚催,实催、衮遍,歇拍、杀衮,始成一曲,谓之大遍”(宋王灼碧鸡漫志)。大体可分三大部分: 散序无拍无歌,节奏自由,由器乐演奏。 中序入拍歌唱,多为抒情慢板,由器乐伴奏。 破以舞蹈为主,节奏逐渐加快,在热烈气氛中结束。,霓裳羽衣曲是唐代最著名的、最富传奇色彩的一部非常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歌舞大曲,代表了我国古代音乐史上歌舞音乐的最高水平。霓裳羽衣曲共有36段,包括散序6段,中序18段,曲破12段,是典型的综合了器乐、歌唱和舞蹈的唐代大曲结构形式: 霓裳羽衣曲继承了相和大曲、清商大曲“华夏正声”的结构,又容纳了外域音乐的色调,是盛唐海纳百川、博大容通的繁荣气象的精神写照。“

25、霓裳羽衣曲的曲谱于安史之乱后逐渐失传,而今,人们只能从宋姜白石于1186年在湖南长沙乐工的故书堆中翻出的18段商调霓裳曲之一的“中序一阕”填词的歌谱中窥其概貌。,4、樊哙排君难 唐朝的歌舞表演真正说得上是戏曲前身的是樊哙排君难。这是一出以鸿门宴为题材的历史戏,唐昭宗(在位时间889903)曾以这部戏来奖励那个帮他恢复自由,杀死他的敌手刘季述的孙德昭。可惜脚本已经失传,我们无从具体知道它的真面目。就剧情而论,是应该有相当多的登场人物的,情节变化也很复杂,正好标志着在戏曲发展过程中比兰陵王入阵曲、踏谣娘更进一步发展的新阶段。 可以说,参军戏与歌舞戏的成熟标志着中国戏曲的基本形成。,一、宋 元 南

26、戏,南戏,大约产生于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元末在南方盛行。剧本一般为长篇,一场戏为一出。一本戏长的可达五十多出,短的则为二、三十出。南戏的演唱方式较自由,不仅上场脚色皆可唱,而且还可独唱、接唱或合唱。剧本上凡需脚色作某一特定的动作的地方,都注有“某某介”。南戏的脚色,通常为生、旦、净、丑、末、外、贴等七种。其中以生、旦为主,其他脚色皆为配角。南戏为明清戏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代表作是元人高则诚(高明)的琵琶记。,三、元曲,“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在元代登坛树帜、独领风骚的文学样式是元曲。而人们通常所说的元曲,包括剧曲与散曲。剧曲指的是杂剧的曲辞,它是戏剧这一在舞台表演的综合艺术的密不可分的组成部

27、分;散曲则是韵文大家族中的新成员,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新诗体。在元代文坛上,它与传统的诗、词样式分庭抗礼,代表了元代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元曲出现的原因:书会才人,瓦肆勾栏,市民阶层壮大,文学自身发展结果(诸宫调的影响)。,3、中国戏曲的第一个繁盛期元杂剧 元代,是中国戏曲史的一个重要时期,它以其元曲闻名于世,而元曲中影响最著者,唯北杂剧(亦称元杂剧)。北杂剧之文学,以质朴自然胜,后世戏曲文学无有出其右者;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杂剧作家,“元曲四大家”(关、白、马、郑),使北杂剧成为一代之文学。北杂剧之表演则显示出戏曲在形成之初的朴实和浓郁的民间气息。,元杂剧,元杂剧,

28、是以金院本、诸宫调和宋代说话为三大主要渊源,同时吸收融汇了前代戏剧、曲艺等各种文学艺术的营养成分而形成的一种新戏曲。,折、楔子和本 杂剧剧本体例十分精严,一般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演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少数作品也有一本分为五折或六折的,还有用两个楔子的。 折,既是剧本情节的一个自然段落,又是剧曲音乐的一个单元,每折由一个有严格程式的套数构成。 楔子,篇幅比较短小,位置也不固定。一般放在剧本开头,对人物、故事进行简要的 介绍或交代,其作用相当于引子或序幕。也有放在折与折之间,则是为了剧情的过渡或联络,与后来的过场戏相类。 一本戏限定由男主角(正末)或女主角(正旦)一人歌唱,其他配角一般都只能道白不

29、能唱。由男角主唱的叫末本戏,女角主唱的叫旦本戏。,角色行当 角色与行当同义。是中国戏曲根据剧中人物的性格、身份、年龄、品质与性情等因素综合概括出的各种性格类型。与此对应,演员也根据自己的应工分为不同的行当。 元杂剧的角色有旦、末、净、杂四类。旦为女角,正旦为女主角;末为男角,正末为男主角;净类似京剧的花脸,一般为性格刚猛的人物(可扮男,也可扮女);杂是上述三类不能包括的杂角。如卜儿指老年妇女,徕儿指小男孩,洁指和尚,驾指皇帝等 。,曲词 杂剧曲词采用的是曲牌体。 元杂剧共用九个宫调,即所谓的“五宫四调”:仙吕宫、南吕宫、钟吕宫、黄钟宫、正宫和大石调、双调、越调、商调。 曲律与诗词不同,采用中原

30、音韵的新四声,其特征是“平分阴阳”“入派三声”。用韵采用中原音韵的19韵部。,宾白 元杂剧中的道白,称为“宾白”。道白的样式很多,除了对白、自白,还有“带云”(歌唱中的附带说白)、背云(旁白)、内云(后台人员或角色与台上角色的对话)等。 科范 元杂剧的科范有两种指义:一是动作表演,而是规定某种特殊的情感表演,如“做哭科”,二是指某种特定的舞台音响效果,如窦娥冤中的“内做风科”。,二、元 代 杂 剧,元曲,散曲,杂剧,套曲,小令,唱,唱演,(散曲“科”“白”),(一宫调一曲子),(一宫调数曲子),1)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

31、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4、中国戏曲的第二个繁盛期明清传奇 传奇,源于宋元南戏,是它成熟化与规范化的结果。明中叶以后,传奇代替杂剧成为戏曲舞台上的主角。其剧本文学曲词典雅,体制庞大,名篇佳作不胜枚举,为戏曲文学绝盛之时。表演上则日趋成熟,多用昆曲演唱。,三、明 清 传 奇,明代初叶,在杂剧衰落的时期

32、,南戏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且吸收了北曲杂剧的某些优秀成分,逐渐演进到了传奇的阶段,我们将这一时期的戏剧称为“传奇”。传奇保持了南戏原有的一些基本体制和格律,同时又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传奇从明初兴起到清代中叶衰落。代表作有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和洪昇的长生殿。,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

33、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杂剧角色分为末、旦、净三大类。每类又可分为外末、副末、冲末、大末、小末;正旦、外旦、贴旦、老旦、花旦;副净、二净等。其中正末为男主角,正旦为女主角。此外,还有以剧中人职务身份为名的杂角,如驾(皇帝)、孤(官员)、卜儿(老年妇女)、孛老(老年男子)、洁郎(和尚)等。,5、明代四大声腔 所谓明代四大声腔是对中国明代南曲系统的浙江海盐腔、浙江余姚腔、江西弋阳腔和江苏昆山腔的合称。明代戏曲,在音乐上出现明显的地方化趋势,主要表现为地方声腔的崛起。对后世戏曲影响最大的是后两种,

34、即弋阳腔和昆山腔,前者发展为全国影响广泛的高腔系统;后者发展成典雅细腻的昆曲。,6、中国戏曲的转型期清代地方戏的兴起 自清代前期起,戏曲舞台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戏曲的民间化和通俗化。先是昆曲、高腔折子戏的盛行,后是地方戏的兴起。从此,戏曲舞台不再是传奇戏的天下,昆曲与高腔有了来自民间的竞争者。戏曲的表演场所也由厅堂变为了茶肆歌台。,四、清 代 花 部,所谓花部,就是指昆山腔以外的各种地方戏曲,取其花杂之义,故也称“乱弹”。康熙年间,各地流行的地方声腔发展兴盛起来,形成了地方戏曲蓬勃兴起的局面。其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有:高腔、梆子腔(即秦腔)、皮黄腔、柳子腔等。花部多是一些为下层人民所

35、喜闻乐见的剧目,或为历史故事,或为民间传说 。花部诸戏的兴起,是我国戏曲艺术自宋元南戏产生以来的又一次重要的变革,从而使我国的戏曲艺术更加丰富多彩。,戏曲种类:(40余种),京剧、晋剧、蒲剧、雁剧、秦剧、吉剧、豫剧 吕剧、淮剧、沪剧、越剧、婺剧、绍剧、徽剧 闽剧、赣剧、汉剧、湘剧、祁剧、潮剧、桂剧 壮剧、川剧、黔剧、滇剧、傣剧、藏剧、粤剧 昆曲、高腔、评剧、越调、彩调、梆子腔 二人台、龙江剧、黄梅戏、莆仙戏、梨园戏 高甲戏、采荼戏、皮影戏、滑稽戏 河北梆子、上党梆子、山东梆子、 河南曲剧、湖南花鼓,鉴赏戏曲语言的方法,要以曲词为主,但又必须将之与宾白、科介相结合,整体鉴赏。 鉴赏古代戏曲语言,

36、要注意理解其中的古白话词语,注意了解曲词的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以及常用的比喻、夸张、用典、对偶、排比等修辞方法。,欣赏古代戏曲艺术手法,想象、夸张和借景抒情,是古代戏曲重要的艺术手法。想象、夸张以奇异的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生活;借景抒情则是继承了我国古代诗歌意境美的传统,是一种形象化和富于诗意的表现人物的方法。 鉴赏时,要着眼于艺术效果,通过揣摩语言来体会想象、夸张手法所表现的浪漫色彩,以及借景抒情手法所表现的优美意境,认识它们对表现剧情和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中国十大古典悲剧:,窦娥冤-元关汉卿赵氏孤儿-元纪君祥 精忠旗-明冯梦龙 清忠谱-清李 玉 桃花扇-清孔尚任 汉宫秋-元马致远

37、 琵琶记-明高则诚 娇红记明孟称舜 长生殿清洪 昇 雷峰塔清方成培,中国十大古典喜剧:,救风尘-元关汉卿 西厢记-元王实甫 看钱奴-元郑延玉 中山狼-明康 海 墙头马上-元白 朴李逵负荆-元康进之 幽闺记-元施君美 绿牡丹-明吴 濂 玉簪记-明高 濂 风筝误-清李 渔,元人四大爱情剧 关汉卿的拜月亭、白朴墙头马上、 王实甫的西厢记、郑光祖的倩女离魂,中国四大名剧 王实甫的西厢记 汤显祖牡丹亭 孔尚任桃花扇 洪昇长生殿,关汉卿是元代剧坛最杰出的代表之一,是标志戏剧创作走上艺术高峰的旗帜。他的创作“一空依傍,自铸伟词” “曲尽人情,字字本色”。其剧作如“琼筵醉客”,汪洋恣肆,慷慨淋漓,具有震撼人心

38、的力度。,关汉卿的生平,关汉卿(1225?1300?),字汉卿,号已斋叟;大都人,其户籍属太医院户,但尚未发现他本人业医的记载。 至元、大德年间,他活跃于杂剧创作圈中,和许多作者演员交往,有时还“面傅粉墨”,参加演出,成为名震大都的梨园领袖。 他曾南游杭州,撰有杭州景套曲,其中有“大元朝新附国,亡宋家旧华夷”句,可见在元灭南宋、南北统一之后,他还健在。 他还创作了大德歌十首,其中有“吹一个,弹一个,唱新行大德歌”等语,大德歌是当时刚流行的小令,可知他的创作活动,一直延续到大德初年。,关汉卿的生平及性格,青楼集序把他和杜善夫、白朴都列为“金之遗民 录鬼簿将他列为“前辈已死名公才人”,他由金入元当

39、是可以肯定的。 关汉卿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合称“元曲四大家”,并位居其首。 元人熊自得析津志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 关汉卿一方面主张“人生贵适意”,及时享乐,“到头这一身,难逃那一日,受用了一朝,一朝便宜”(双调乔牌儿无题),同时表现出对社会的强烈关怀,对于社会中弱小的受压迫者的同情和赞颂,而更多地包含着个人在社会中的切身感受,出自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南吕一枝花不伏老,我是一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 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鞠,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

40、,会双陆。 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关汉卿的杂剧作品,关汉卿见于载录的杂剧67种,现存18种:窦娥冤、单刀会、哭存孝、蝴蝶梦、调风月、救风尘、金线池、切脍旦、绯衣梦、谢天香、拜月亭、双赴梦、玉镜台、裴度还带、陈母教子、单鞭夺槊、五侯宴、鲁斋郎,其中个别作品是否关汉卿作,尚有争议。,二、关汉卿的杂剧作品,关汉卿的杂剧作品: 公案剧 爱情婚姻剧 历史剧,公案剧,窦娥冤、鲁斋郎、蝴蝶梦三剧,为公案剧的代表,也有人把这几种归类为“社会剧”。,1、窦娥冤,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它确实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王国维认为,将它放在世界伟大的悲剧中,也毫不逊色(宋元戏曲史)。 源于汉书于定国传和由此演化出来的干宝搜神记中“东海孝妇”的故事,1、窦娥冤,窦娥冤是关汉卿笔下最具典型性和悲剧性的作品。 窦娥是一位具有悲剧性格的人物。 悲剧性格:孝顺与抗争的对立统一。 在与张驴儿等恶势力的斗争中呈现 悲剧产生的原因:张驴儿的横蛮行径与官府的颠倒黑白,1、窦娥冤,题材:普通人生活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