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金陵凤凰台柳永词.ppt_第1页
登金陵凤凰台柳永词.ppt_第2页
登金陵凤凰台柳永词.ppt_第3页
登金陵凤凰台柳永词.ppt_第4页
登金陵凤凰台柳永词.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关于凤凰台,凤凰台之名,最早见于南朝刘宋文帝元嘉年间. 据载,刘宋元嘉十四年,有头小足高、五颜六色、叫声悅耳,状如孔雀的大鸟三只,飞到秣陵(今南京市)永昌里,栖李树而鸣。群鸟随之,比翼而飞,人以为凤凰。扬州刺史、彭城王义康乃改永昌里为凤凰里,并于附近保宁寺后山筑台建楼纪之,台为凤凰台,山名凤台山,保宁寺为凤游寺,街名来凤街。,唐代安史之乱,迫使玄宗迁蜀避难,太子即位于宁夏灵武,李白也因永璘王事件流放夜郎。白心雄万夫,欲大有

2、作为,惟不得重用。眼见江山陵夷,感慨国难未已,因怀古而动怀君之思,惟自伤谗废,望帝乡而不见,乃触境而生愁。 本诗选自李太白集。,写作背景,本诗摹仿崔颢黄鹤楼 首联泛写凤凰台来历,引出怀古之思; 颔颈两联,就凤凰台具写台外景观; 三四句寓今昔之感;五六句状山水之阔,寄身世之慨与君国之思。 层层写来,次序井然。,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 凤去台空江自流。 而今凤凰鳥已经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迳自东流不停。,首句用凤凰来去引出全诗,是以怀古起兴。 古代以凤凰为祥瑞的神鸟,传说中,凤凰鸟只有在天下清平之世出现,因此古代都以凤凰鸟的出现为治世祥瑞之征,李白乃以凤凰

3、之来去,寄予王朝兴衰之感。 李白见唐室倾危,想起昔时凤凰鸟游憩此地的传说,是怀古之情,也是对盛世的期待,而今凤凰不再,此地空无所有,只有江水依旧东流,此中深致忧国之慨。,吴宫花草埋幽径, 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宫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东晋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成了古老的坟冢,长眠地下。,吴宫:三国时东吴所建的宫苑。 晋代衣冠:指东晋时王、谢等显贵世家。,指东晋时王、谢等显贵世家。 王谢:六朝时代王氏、谢氏的并称。后以王谢为高门氏族的代称。 晋代原都长安,永嘉大乱之后南渡,晋元帝时改都金陵。唐代原都长安,因为安史之乱,迫使太子即位

4、于灵武,同属偏安政权,便有倾覆之忧。,晋代衣冠,心情:吊古而伤今 登台想象吴宫繁华景象,晋代显贵风流事迹,如今隐于幽径,成为古丘。 吊古 因思一朝既衰,便被取代,大唐盛世已成过往,唐室岌岌可危,遂发忧叹。 伤今 写法:前后对比,表现人事已非的今昔之感 吴宫花草:美盛景物幽径:凄凉景致 晋代衣冠:美盛人事古邱:凄凉景致 人事已非,而江山如故,所以往下笔锋一转,由古转今,接着描台上所见的实景:三山和二水。,三山半落青天外, 远处三山的峰峦,若隐若现地耸立在青天之外, 一水中分白鹭洲。 秦淮河的两道水流,中间就从白鹭洲区隔开来。,半落:若隐若现地耸立(或半壁江山的失落)。 三山:在今南京市西南长江南

5、岸,因有三峰相连而得名。 白鹭洲:在今南京市区西三里,因常有白鹭聚集而得名。,颈联写山水之阔,却若有寓意: 三山半落青天外写云雾笼罩着三山,仿佛国君被群小包围而不得见; 一水中分白鹭洲写白鹭洲所中分的长江水,暗喻君臣被奸邪所离间,不得相见。 站在台上,看到金陵所见的三山一水,而极目西眺,长安终不可见,故引出尾联。,总为浮云能蔽日, 天上的浮云随风飘荡,有时会掩蔽了太阳, 长安不见使人愁。 使我看不见长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忧愁。,浮云能蔽日:诗词中常以浮云指小人,以白日喻君主。 长安:借指朝廷。,总为浮云能蔽日:指奸邪之小人,围绕于君王四周进谗,使忠臣无由进言。此如玄宗宠幸杨贵妃、 杨国忠、李林

6、甫等,荒废朝政。 意在思君 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自伤遭逐,眼见天上浮云杳杳,不见长安,不觉兴起无穷愁思。 意在忧国 尾联归结主旨:不但思君忧国,而且自伤谗废。安史之乱,玄宗迁西蜀,太子即位灵武,唐室山河尚未收复,不能不为朝廷忧伤。而此身无由自达,抱负终归虚想,亦不能无自伤之情。,世说新语: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此

7、典多喻向往帝都而不得至,寓功名事业不遂,希望和理想不能实现之意。,不见长安,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此诗与崔诗工力悉敌,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说:“格律气势,未易甲乙。”在用韵上,二诗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语言也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自己的特点,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有的说气魄略逊崔诗。但此诗自然奇巧,并表现了政治上非常失意的心情。,# 著有沧浪诗

8、话的严羽 :“当以崔颢黄鹤楼第一”; # 著有删订唐诗解吴昌祺在评论凤凰台时也说它“岂能比肩黄鹤楼”; # 南宋文学家刘克庄以“真敌手棋也”论之; # 编李太白年谱的王琦“调当让崔,格则逊李”。,柳永,简介柳永 柳永(987-1053),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人。柳生活在北宋仁宗时期,早年曾热中功名,但仕途坎坷,屡试不第,于是失意无聊,常浪游于汴京、苏杭等地,出入歌楼妓馆,与歌妓交往颇多,曾四处飘流泊,饱尝羁旅滋味。世称柳七或柳屯田。 柳永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也是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他的词多写都市繁华景象或青楼歌妓生活,特别善于表达羁旅行役之苦,扩大了词的题材,他还大量制作慢词,

9、对我国词体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柳词以铺叙见长,雅俗共赏。有乐章集。,柳永(约980-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柳永大约在公元101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到京城赶考。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谁知第一次考试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等了5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鹤冲天(1022年),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

10、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柳永这首牢骚歌不胫而走,传到了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柳永在京城又挨了三年,参加了下一次考试,这次好不容易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又把他给勾掉了。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永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并且不无解嘲地说:“我是奉旨填词。”,之后柳永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曲。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至景佑元年(1034年)54岁时方才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 柳永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伎

11、合金葬之南门外。,人生一世谁不想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最大的光热?有职才能有权,才能施展抱负,改造世界,名垂后世。那时没有像现在这样成就多元化,要成名只有一条路去当官。所以就出现了各种各样在从政大路上跋涉着的而被扭曲了的人。像李白、陶渊明那样求政不得而求山水;像苏轼、白居易那样政心不顺而求文心;像王维那样躲在终南山里而窥京城;像诸葛亮那样虽说不求闻达,布衣躬耕,却又暗暗积聚内力,一遇明主就出来建功立业。柳永是另一类的人物,他先以极大的热情投身政治,碰了钉子后没有像大多数文人那样转向山水,而是转向市井深处,扎到市民堆里,在这里成就了他的文名,成就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他是中国封建知识分子中一个仅有

12、的类型,一个特殊的代表。 梁衡读柳永,柳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到民间去的词作家。也许我们可以责备柳永没有大志,同为词人不像辛弃疾那样:“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不像陆游那样:“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时势不同,柳永所处的时代正当北宋开国不久,国家统一,天下太平,经济文化正复苏繁荣。京城汴京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新兴市民阶层迅速形成,都市通俗文艺相应发展,恩格斯论欧洲文艺复兴时说,这是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市民文化呼唤着自己的文化巨人。这时柳永出现了,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的市民文学作家。他在市井这块沃土里酣畅淋漓地发挥了自己的才华。 梁衡读柳永,八声甘州,

13、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题 解,八声甘州又名甘州唐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全词共有八小段音乐组成,所以叫八声,属慢词。,词牌:填词用的格式,限定词的字数句数与平仄用韵。阕和叠:有些词牌只有一段,叫单调。但大多数词牌都分段。分两段的,叫双叠。上段叫上阕(也叫上片),下段叫下阕(也叫下片)。有些词牌分三段,则称为三叠。最长的词有四段,称为四叠。为了写一个内容,把某个词牌连续使用,叫联章。

14、小令、中调、长调:这是对词牌按长短进行的一种分类。小令最短,中调次之,长调最长。但究竟多少字为小令,多少字为中调、长调,其说不一。,上片:状写登高所见之景,词人以层层铺叙的手法,描绘登高所见之景。 词以一“对”字领起,先描写清秋江天之寂寥;继以霜风、关河、残照之景,再作气氛渲染; “红衰翠减”,更见一片萧飒; 江水无语,又可谓言外有意,寄托了词人青春不再、人生如寄的感伤。 写景中无不浸染了词人浓重的离情。,赏 析,重难点问题,说明“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两句的内涵。 此二句表面看是写景,实则是景中寓情。以流水东逝比喻时间的流逝,寄寓作者年华虚度、功名无就的痛苦。写流水无情,反托词人的痛苦心情。

15、暗示江水东流,山高路远,引发出邈远的思乡念人之情。,艺术特色,一、借景抒情,情景相生。 首句总写秋景,“江天”二字,为下面铺叙景物,提供了空阔无垠的总背景,“潇潇”写秋雨之声,“洒”写秋雨之态,无不间接传达出一种笼罩全篇的凄凉潇凉的气氛。 下面承“清秋”之意。着力展开了一幅雨后暮景,“渐霜风”三句,有三层意思,无不景中有情。(秋风肃杀是一层,再加秋风横扫关河,使人难忍,又是一层,更况夕阳西沉,独立楼头,情何以堪,又是一层)。 在对景物加倍渲染中,一种游子的飘零之感,已隐然可见,以下写花叶摇落,以江水东流,暗寓时间悠悠,隐蓄着凄清落寞,惆怅的人生感伤。,下片:抒发羁旅思乡之情。(感情曲折) 1“

16、不忍登高临远,”三句,以“不忍”二字领起,直写思念之情,主旨所在。 “登高临远”既是对上片写景的总结,以“不忍”二字罩住,点出远望秋景勾起的感情不可遏制的思乡之情,因此这四个字是打通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贯穿线索。 2“叹年来踪迹,”补写思乡之意出自羁旅之苦。表现了仕途失恋的寂寞和感伤。 3“想佳人”转换角度,推已及人,以侧笔渲染羁旅之苦。(自然联想到故乡的妻子。) 4“争知我”再归结到自己,以“倚阑干”遥应开头,以一个“愁”字倒贯全篇,抒通情景。,实写(自己)虚写(佳人) 实写(自己),艺术特色,以委婉曲折的笔法达难达之情。 下片,即景抒情,以直抒胸臆的手法,正面抒写离愁,后又转换角度,由行者

17、(自己),想居者(佳人),侧重虚写,侧面表现自己的思归不得的惆怅,最后又想象以反问方式向佳人吐相思之苦。词人以极为自然的转换手法,从自己和对方两头着笔,感情曲折,把游子飘泊归乡不得的凄苦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主 旨,词人倾吐了萍踪飘泊的坎坷经历,表现了因事业无成而生的内心矛盾与苦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中下层士子典型的生活遭遇和思想情绪。,重难点问题1,1、说明这首词抒写羁旅行役之苦的具体情感内容。 这是柳永抒写羁旅行役之苦的名作。词人倾吐了萍踪飘泊的坎坷经历,表现了因事业无成而产生的内心矛盾苦闷。 2、找出贯串全词的句子。“登高临远”贯串全词。,艺术特色,语言浅显,状物传情,纯用白描。

18、 “潇潇”状写雨声。 “洗”方显清寒。 “凄紧”、“冷落”、“残照”皆有苍凉的情味。 采撷、融化前人语句、意境。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原本于高峰秋月北固晚望的“何事满江周怅水,年年无语向东流。” “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源于谢眺的“天际识舟,云中辨江树”,加上“误几回”,焦灼情感较原诗更强烈。 “红衰翠减”采自李商隐赠荷花中的“翠减红衰愁煞人。”,二、柳永的词,1、慢词的发展与词调的丰富。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三、柳永对后世的影响,柳永词在当时影响很大,宋人叶梦得避暑录话:“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当时效法

19、他和受他影响的不乏其人。后来的秦观、周邦彦等在不同程度上都学习他的抒情技巧。,二 八声甘州分析,词的上片:描绘登高所见的秋景,用层层铺叙的手法写出了秋天的旷远阴冷凄寒和寂寥。 先写雨景 再写雨后:眼下(“当楼”) 近景(“是处”) 远景(“东流”) 景中融进了词人的愁思,增添了 词人的愁思。,词的下片:写游子思归。先写自己渴望回家团聚的心思(“归思”),然后推想家乡的佳人切盼自己的回归(“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最后写对佳人的抚慰(“争知我”)由现实想象现实,反映了词人起伏翻腾的思绪。,三、词的艺术特色,情景交融、情景相生 抒情的曲折、细腻、深婉,思考: 王国维说过:“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

20、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见人间词话)请谈谈八声甘州中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是怎样融合在一起的?,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南宋爱国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

21、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作者简介,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分析词的上片 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 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2、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请大家抓住关键词), 借景抒情,江水、山景、落日、断鸿、游子,“楚

22、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开篇写景,但这景意境是宏大壮阔的。大家想象一下,遥看辽阔无边的楚天之下,横无际涯的秋色,浩浩汤汤的滚滚长江,水天一色。面对这阔大的境界,词人那种磊落的胸怀让我们一览无余。 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 词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3、那么词人的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北望是江

23、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远山之献愁供恨,一写内心的担负,而总束在此片结句“登临意”三字内。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一切都在推进中深化、升华。,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4、落日和断鸿在词中比喻的是什么?,游子指辛弃疾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

24、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伐收复失地之意,也不把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5、这里的游子又是指谁呢?这又表达词人怎样的情感呢?,“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有哪些动作呢?,看、拍、会、登,小结: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用的是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借景抒情,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 )。,抒情言志,1、与

25、词的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 词人写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张翰乐于归隐许汜谋取私利刘备雄才大略桓温叹时光流逝,2、词人对这些历史人物各持什么态度?,词人既不愿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愿学求田问舍的许汜。而赞赏刘备的才气抱负,表明自己志在为国为民。,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中的“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4、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借代指少女。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

26、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关于用典: 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可见,辛弃疾可谓是用典高手。,小结: 这首词,是辛词名作之一,它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而且,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使人们百读不厌。,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世称“黄山谷”。北宋诗人,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学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开创江西诗派。 黄庭坚出身于一个家学渊博的世家,父亲为著名诗人,与当时

27、的王安石、欧阳修、梅尧臣都有交往。自小聪慧过人,一生命运多桀,仕途坎坷,与苏东坡极为相似,热衷佛老,也不逊于苏。宋史文苑传称他:“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诗人简介,登快阁 黄庭坚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黄庭坚当时在吉州太和县(今江西泰和)知县任上,公事之余,诗人常到“澄江之上,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得名”(清一统治吉安府)的快阁览胜。这一首著名的七律就是写登临时的所见所感。它集中体现了诗人的审美趣味和艺术主张

28、,因而,常被评论家们作为代表作。,黄山谷此诗起首,用通俗口语娓娓道来,但又能构思奇妙,引人入境。诗人说,我这个呆子办完公事,登上了快阁,在这晚晴余辉里,倚栏远眺。这二句,看似通俗浅近,却包涵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前句是用晋书傅咸传所载夏侯济之语,生子痴,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了事正坐痴,复为快耳!后句用杜甫注目寒江倚山阁及李商隐万古贞魂倚暮霞之典,还多有翻新出奇之妙。痴儿二字翻前人之意,直认自己是痴儿,此为谐趣之一;了却二字,渲染出了诗人如释重负的欢快心情,与快阁之快暗相呼应,从而增加了一气呵成之感此为妙用二;倚晚晴三字,更是超脱了前人的窠臼。杜诗之倚,倚于山阁,乃实境平叙;李诗之倚,主语为万古贞魂,乃虚境幻生而成;黄诗之倚,可谓虚实相兼;诗人之倚,乃是实景,但却倚在无际无垠的暮色晴空。读此三家,宛如一幅艺术摄影,在晚霞的逆光里,诗人与亭阁的背影,不仅如此,倚晚霞三字,还为下句的描写,作了铺垫渲染,使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