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美术简史.ppt_第1页
古代中国美术简史.ppt_第2页
古代中国美术简史.ppt_第3页
古代中国美术简史.ppt_第4页
古代中国美术简史.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五节 古代中国美术,绘画,中国绘画艺术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形成了独具中国意味的绘画语言体系 。它以毛笔、水墨、宣纸为特殊材料,建构了独特的绘画理论和表现手法。 中国画重神韵(写意),西洋画重形似(写实) 。 透视上不拘于焦点透视,而是采用多点或散点透视法,以上下或左右、前后移动的方式,观物取景,经营构图,具有极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 注重虚实对比,讲求“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要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采用线条造型。线条大都不是物象所原有的,是画家用以代表两物象的界线。山水中的线条特名为“皴法”(皴法:中国画技法之一,用以表现山石和树皮的纹理。),中国画以其特有的笔墨技巧作为状物及

2、传情达意的表现手段,描绘对象的形貌、质地、光暗及情态神韵。这里的笔墨是状物、传情的技巧,同时本身又是有意味的形式,体现了中国书法的意趣,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中国画既可用全黑的水墨,也可用色彩或墨色结合来描绘对象,而越到后来,水墨所占比重愈大,现在有人甚至称中国画为水墨画。墨分五色,以调入水分的多寡和运笔的疾缓及笔触的长短大小的不同,造成了笔墨技巧的千变万化和明暗调子的丰富多变。 同时墨还可以与色相互结合,而又墨不碍色,色不碍墨,形成墨色互补的多样性。,(一)人物画,中国的人物画,是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出现较山水画、花鸟画等为早;大体分为道释画、仕女画、风俗画、肖像画、历史故事画等。 魏晋六朝

3、时期人物画注重对形而上的神的关注远远超过了一般意义上的形,“以形写神”、“传神”,成了中国人物画的传统 ,由此奠定了中国人物画的审美基调。这一时期提出的“形神”、“气韵”等绘画审美概念也是该阶级人物画成就的概括,现存的作品主要有顾恺之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龙凤人物帛画 (战国),龙舟人物帛画 (战国),顾恺之(东晋) 洛神赋图(纵27.1cm 横572.8cm),唐代经济高度发达,绘画也得到了超越性的发展,尤其是人物画形成了一种鲜明的时代风格,画技也达到了一个历史性的高度。比如阎立本的步辇图,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周昉的簪花仕女图。被称作画圣的吴道子,画技高超、笔法娴熟 ,“李思训数月

4、之功,吴道子一日之迹,皆极其妙也。” (唐玄宗 ),“笔才一二,象已应焉”,“吴带当风”,以至后人在谈论他时多加以渲染和神话。,阎立本 (唐)步辇图,(传)吴道子(唐) 天王送子图(局部,宋摹本),张萱(唐) 虢国夫人游春图,张 萱(唐) 捣练图,(传)周 昉(唐) 簪花仕女图,临摹,顾闳中 (五代) 韩熙载夜宴图 (宽28.7厘米,长335.5厘米),张择端(宋) 清明上河图(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二)山水画,山水画是专门的艺术学科。山水画在魏晋、南北朝已逐渐发展,但仍附属于人物画,作为背景的居多;隋唐始独立,如李思训的金碧山水(中国画颜料中的泥金、石青和石绿,凡用这三种颜料

5、作为主色的山水画,称“金碧山水”。泥金一般用于钩染山廓、石纹、坡脚、沙嘴、彩霞,以及宫室、楼阁等建筑物 ),王维的水墨山水(纯用水墨不设颜色的山水画体,讲究立意隽永、气韵生动。水墨山水始于唐,成于宋,盛于元,明清两代又所发展。 ),李昭道明皇幸蜀图 (传)王维雪溪图,五代、宋代山水画大兴。五代时期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北有荆关,南有董巨” )。宋代南北竞辉,北宋时期李成、范宽、米芾与米友仁的水墨山水,“南宋四家”:李唐、刘松年、马远(“马一角”)、夏圭( “夏半边” )。,荆 浩(五代) 匡庐图,(传)关仝(五代) 关山行旅图,董源(五代) 潇湘图,巨然(五代) 秋山问道图层岩丛树图,李

6、成 读碑窠石图 寒林平野 “李成之笔,近视如千里之远;范宽之笔,远望不离坐外”,范 宽 (宋)溪山行旅图,米芾(宋) 春山瑞松图,“米点山水” 、 “米氏云山”,米友仁(宋) 潇湘奇观图卷(局部),李唐(南宋) 万壑松风图,刘松年(南宋) 四景山水图 局部,马 远(南宋) 踏歌图,夏 圭(南宋) 烟岫林居图,夏圭(南宋) 溪山清远图,元代山水画趋向写意,开创新风 。“文人画”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等,借以发抒“性灵”或个人抱负,间亦寓有对民族压迫或对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他们崇尚“士气”,强调神韵,讲求笔墨情趣,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黄公望(元)

7、富春山居图(纵33厘米,横636.9厘米 ),剩山图(浙江省博物馆 ),吴 镇(元) 渔父图,倪 瓒(元) 容膝斋图 渔庄秋霁图,王 蒙(元) 春山读书图 清卞隐居图,清初“四僧”是指朱耷(八大山人)、朱若极(石涛)、髡残(石溪)、渐江(弘仁)。前两人是明宗室后裔,后两人是明代遗民,均抱有强烈的民族意识。他们借画抒写身世之感和抑郁之气,寄托对故国山川的炽热之情。艺术上主张“借古开今”,冲破当时画坛摹古的樊篱,标新立异。,石 涛(清)淮阳洁秋图山水清音图,弘仁(清) 天都峰图 黄山松石,髡残(清) 松岩楼阁图,(三)花鸟画,花鸟画是中国绘画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花卉、蔬果、草虫、畜兽等为表现对

8、象,与人物、山水并列成为中国画中三大科。 花鸟画从技法表现形式上分为工笔花鸟画和写意花鸟画。(工笔花鸟画即用浓、淡墨勾勒动象,再深浅分层次着色;写意花鸟画即用简练概括的手法绘写对象;介于工笔和写意之间的就称为兼工带写 ),唐代,花鸟画业已独立成科,著录中计有花鸟画家八十多人。如薛稷画鹤,曹霸韩干画马,韦偃画牛,李泓画虎,卢弁画猫,张旻画鸡,齐旻画犬,李逖画昆虫,张立画竹。 五代是中国花鸟画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以徐熙、黄筌为代表的两大流派,确立了花鸟画发展史上的两种不同风格类型。“黄家富贵,徐熙野逸”,黄筌的富贵不仅表现对象的珍奇,画法“勾勒重彩,浓艳富丽”,显出富贵之气;徐熙则“没骨渍染,轻淡

9、野逸” (没骨画法,直接用颜色或墨色绘成花叶,不用墨线勾勒轮廓)。,黄 筌(五代)写生珍禽图,黄居寀(五代) 山鹧棘雀图,(传)徐 熙(五代) 雪竹图,两宋时期的工笔花鸟画造型严谨,并重诗意、重意境、重情趣,形成一种典雅、工细为特点的院体画风。宋徽宗赵佶是为书画家,自创书法“瘦金体”,并最擅长花鸟画。宋代工笔花鸟画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批文人为代表的画家,如苏轼、文同等。他们反对宫廷画院的院体画风,提出一系列文人的艺术主张,如:重神韵;重借物抒情;重诗书画印的结合等。他们成为文人画的先驱。,赵 佶(南宋) 腊梅山禽图,芙蓉锦鸡图,元代随着文人画的发展,花鸟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画家取法于清淡的

10、水墨写意,讲求借物抒情,用水墨画梅、兰、竹、菊四君子,达到“聊以写胸中逸气”之目的。以拟人化的手法将崇高、贞洁、虚心、向上、坚强寄于“四君子”上。 明代在花鸟画发展上出现了一个承前启后的发展繁荣时期。最为突出的是写意花鸟画走向成熟,特别是后期出现了以徐渭为代表的大写意花鸟画。他创造出笔墨奔放、挥洒自如的大写意画风,对清代及近现代的影响极大。,徐 渭(明) 墨葡萄图,画上自题诗曰: “半生落魄已成翁, 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 闲抛闲掷野藤中。”,榴实图,右上方题五言诗: “秋深熟石榴, 向天笑开口。 深山少人行, 颗颗明珠走。”,清代朱耷(八大山人)和“扬州八怪”等都在花鸟画发展史上

11、占有重要地位。八大山人以其独特的绘画语言,表现内心的忧伤与家国之痛,其笔墨与造型均独树一帜。“扬州八怪”之一郑燮(号板桥)诗、书、画均有造诣,擅画兰、竹、石,重视艺术的独创性。,朱耷(清) 荷花水鸟图 荷石水禽图,朱耷 鲶鱼,郑燮(清) 竹石图 墨竹图,建筑,中国建筑是世界唯一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基干深厚的文化传统,中国建筑艺术的主要特点是:1、注重与自然的高度协调; 2、以宫殿和都城规划的成就最高,突出皇权至上思想和严格的等级观念;3、特别注重群体组合的美,或取中轴对称院落式布局,或为自由式,以前者为主.,故宫位于北京城的中心,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中国也

12、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故宫中的建筑宏伟庄严、高贵华丽,集中了我国传统文化和古代建筑技术与艺术的最高成就,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1961年国务院公布故宫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故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是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榫卯为木构件,以模数制为尺度设计和加工生产手段的建筑营造技术体系。 榫卯,读作sn mo,榫卯结构是实木家具中通常在相连接的两构件上采用一种凹凸处理的接合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 统一模数制,就是为了实现设计的标准化而制定的一套

13、基本规则,使不同的建筑物及各分部之间的尺寸统一协调,使之具有通用性和互换性,以加快设计速度,提高施工效率、降低造价 。,榫卯,2009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4次会议上,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被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同时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承人日益减少、生存空间受到挤压。 “最近几年的快速城市化、木材的减少与现有建筑空间不足等原因结合起来,威胁到了这项技艺的传承。”,形式特征主要表现为: 单体建筑造型有一定的规格程式,但多以群体组合的形式构成丰富的空间序列。规格化与多样化高

14、度统一。 室内空间处理灵活多变,常用板壁、槅扇、帐幔、屏风、博古架隔为大小不一、富有变化的空间,产生迂回、含蓄的空间意象。 木结构的梁架组合形式所形成的体量巨大的屋顶,与坡顶、正脊和翘起飞檐的柔美曲线,使屋顶成为中国建筑最突出的形式特色。建筑的等级和风格,很大程度上就是从屋顶的体量、形式、色彩、装饰、质地上表现出来的。 注重建筑构件的色彩和装饰彩画的表现性,并以此标示等级与功能的差异。,斗拱,斗拱是中华古代建筑中特有的形制。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也作枓拱、枓栱。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构件,是由方形的斗、升、拱

15、、翘、昂组成。 斗拱最初孤立地置于柱上或挑梁外端,分别起传递梁的荷载于柱身和支承屋檐重量以增加出檐深度的作用。唐宋时,它同梁、枋结合为一体,除上述功能外,还成为保持木构架整体性的结构层的一部分。明清以后,斗拱的结构作用蜕化,成了在柱网和屋顶构架间主要起装饰作用的构件。,中国古建筑 的屋顶样式,重檐庑殿顶的故宫太和殿 韩国景福宫的重檐庑殿顶城楼 庑殿顶 单檐庑殿顶的日本东大寺正仓院,庑殿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最高型制。庑殿顶有四大坡,前后坡屋面相交形成一条正脊,两山屋面与前后屋面相交形成四条垂脊,故庑殿又称四阿殿、五脊殿。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这种建筑形式常用于宫殿、坛庙一类皇家建筑,是中轴线上

16、主要建筑最常采取的形式。在封建社会,庑殿建筑实际上已经成为皇家建筑之外,其它官府、衙属、商埠、民宅等等,是绝不允许采用庑殿这种建筑形式的。庑殿建筑一般体量雄伟、装饰华贵富丽。,歇山顶,歇山顶:我国传统建筑屋顶形式之一。这种屋顶多用在建筑性质较为重要,体量较大的建筑上,其规格上仅次于庑殿顶 。歇山建筑屋面峻拔陡峭,四角轻盈翘起,玲珑精巧,气势非凡,它既有庑殿建筑雄浑的气势,又有攒尖建筑俏丽的风格。它由四个倾斜的屋面,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qing)脊(即垂脊下端处折向的一条)和两侧倾斜屋面上部转折或垂直的三角形墙面(俗称“山花”)组成,形成两坡和四坡屋顶的混合形式。 歇山顶分单檐和重檐两种

17、,所谓重檐,就是在基本歇山顶的下方,再加上一层屋檐,和庑殿顶第二檐大致相同。 由歇山顶的基本样式加以延伸,可以演变出四面歇山顶、卷棚歇山顶等变体。四面歇山顶是由两个歇山顶用十字脊的方式相交所构成的屋顶,也称歇山式十字脊顶,北京故宫的角楼是典型代表。,硬山顶,是前后两个坡面但左右两端并不挑出山墙之外 。屋面仅有前后两坡,左右两侧山墙与屋面相交,并将檩木梁全部封砌在山墙内的建筑叫硬山建筑。硬山建筑是古建筑中最普通的形式,无论住宅、园林、寺庙中都有大量的这类建筑。 悬山顶,型制较为原始。因为早年制砖业不很发达,墙垣用土,为保护山墙免遭风雨浸蚀就需将屋面挑出墙外,因此这种屋顶形式最大量的被用于普通的民

18、间居室之上。随着砖墙的普遍使用悬山逐渐为硬山所取代,其等级更次于庞殿、歇山。,圆形攒尖顶的天坛祈年殿八角攒尖顶的中正纪念堂颐和园苏州街的悬山式卷棚顶建筑,攒尖顶,宋朝时称“撮尖”、“斗尖”,清朝时称“攒尖”,是中国、日本、朝鲜古代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日语称宝形造。为园林建筑中亭、阁最普遍的屋顶形式。其特点是屋顶为锥形,没有正脊,顶部集中于一点,即宝顶。攒尖顶有单檐、重檐之分,按形状可分为角式攒尖和圆形攒尖,其中角式攒尖顶有同其角数相同的垂脊,有四角、六角、八角等式样。圆形攒尖则没有垂脊,尖顶由竹节瓦逐渐收小。 卷棚顶,中国古建筑屋顶形式之一。为双坡屋顶,两坡相交处不作大脊,由瓦垄直接卷过屋面成

19、弧形的曲面卷棚顶整体外貌与硬山、悬山一样,唯一的区别是没有明显的正脊,屋面前坡与脊部呈弧形滚向后坡,颇具一种曲线所独有的阴柔之美。卷棚顶形式活泼美观,一般用于园林的亭台、廊榭及小型建筑上。,脊兽,脊兽是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的屋脊上所安放的兽件。其中正脊上有吻兽或望兽,垂脊上有垂兽,戗脊上有戗兽和仙人走兽。脊兽由瓦制成,高级建筑多用琉璃瓦,其功能最初是为了保护木栓和铁钉,防止漏水和生锈,对脊的连接部起固定和支撑作用。 后来脊兽发展出了装饰功能,并有严格的等级意义,不同等级的建筑所安放的脊兽数量和形式都有严格限制。 这些美观实用的小兽端坐檐角,为古建筑增添了美感,使古建筑更加雄伟壮观,富丽堂皇,充满艺

20、术魅力。,吻兽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脊兽,通常指正吻,又称大吻、吞脊兽,位于房屋正脊两端,也可用于墙脊上。正吻通常为龙型,兽头朝内张口衔脊,背部有钉子和屋脊相连。正吻位于正脊两端和垂脊的交汇点,正是防水的最薄弱环节,因此其作用是加固正脊,防止渗漏。正吻主要用于高等级殿堂,如宫殿、坛庙等。等级较低的房屋正脊两端则用望兽,并不向内衔脊,而是向外张望,常用于城墙上的城楼、铺房。 蹲兽,又称作仙人走兽、走兽、垂脊兽、戗脊兽等,是宫殿建筑庑殿顶的垂脊上,歇山顶的戗脊上戗兽前端的瓦质或琉璃的小兽。蹲兽数目有严格的等级制度规定,都是奇数(奇数表示“阳”,表清白),其中以九件等级最高,成为“走九”, 另外还有“

21、走七”或“走五”,最低用“走三”。 戗兽是兽头形状,兽头前方安放蹲兽,大致有三个作用:镇妖驱邪;防雷设施;固定屋脊。,曲线屋顶 屋顶在单座建筑中占的比例很大,一般可达到立面高度的一半左右。古代木结构的梁架组合形式使坡顶形成曲线,不仅坡面是曲线,正脊和檐端也可以是曲线。梁架组合形式所形成的体量巨大的屋顶,与坡顶、正脊和翘起飞檐的柔美曲线,使屋顶成为中国建筑中最突出的形象。 飞檐,中国传统建筑檐部形式之一,多指屋檐特别是屋角的檐部向上翘起,若飞举之势,常用在亭、台、楼、阁、宫殿、庙宇等建筑的屋顶转角处,四角翘伸,形如飞鸟展翅,轻盈活泼,所以也常被称为飞檐翘角。飞檐有许多类型,或低垂,或平直,或上挑

22、,其不同的形式制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或轻灵、或朴实、或威严,飞檐为中国建筑民族风格的重要表现之一,通过檐部上的这种特殊处理和创造,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向上的动感,仿佛是一种气将屋檐向上托举,建筑群中层层叠叠的飞檐更是营造出壮观的气势和中国古建筑特有的飞动轻快的韵味。,色彩 中国建筑用色大胆、强烈。绚丽的色彩和彩画,是建筑等级的表现手段。屋顶的色彩最重要,黄色(尤其是明黄)琉璃瓦屋顶最尊贵,是帝王和帝王特准的建筑(如孔庙)所专用,宫殿内的建筑,除极个别特殊要求的以外,不论大小,一律用黄琉璃瓦。宫殿以下,坛庙、王府、寺观按等级用黄绿混合(剪边)、绿色、绿灰混合;民居等

23、级最低,只能用灰色陶瓦。主要建筑的殿身、墙身都用红色,次要建筑的木结构可用绿色,民居、园林杂用红、绿、棕、黑等色。梁枋、斗拱、椽头多绘彩画,色调以青、绿为主,间以金、红、黑等色,以用金、用龙的多少有无来区分等级。,建筑艺术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可分别以秦汉、隋唐、明清为代表。,商周到秦汉,是萌芽与成长阶段,秦和西汉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秦、汉五百年间,国家统一,国力富强,中国古建筑出现了第一次发展高潮。其结构主体的木构架已趋于成熟,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已经定型。在构造上,穿斗架、叠梁式构架、高台建筑、重楼建筑和干栏式建筑等相继确立了自身体系,并成了日后2000多年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主体构造形

24、式。重要建筑物上普遍使用斗栱。屋顶形式多样化,庑殿、歇山、悬山、攒尖等均已出现。这一历史阶段,在类型上,城市的格局、宫殿建筑和礼制建筑的形制、佛塔、石窟寺、住宅、门阙、望楼等都已齐备。 历魏晋经隋唐而宋,是成熟与高峰阶段,唐代的成就更为辉煌,是第二个高潮。唐代在都城和地方城镇兴建了大量寺塔、道观,并继承前代续凿石窟佛寺。这一历史时期的建筑成就表现在建筑类型更为完善,规模极其恢宏;建筑师从知识分子和工匠中分化出来成为专门职业;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广泛使用图样和模型;建筑技术上又有新发展并趋于成熟-组合梁柱的运用,模数制的确立,铺作层的形成。,元至明清是充实与总结阶段,明至清前期是第三个高潮。此时建筑步入衰微,虽非建筑技术上后退,其体系出现凝固化和不适应性。木构造技术的变革-拼合梁柱的大量使用、斗拱作用的衰退、模数制的进一步完成促使设计标准化、定型化以及砖石建筑的普及;施工机构的双轨制及设计工作的专业化;个体建筑形制的凝固,总体设计的发达。 中国各少数民族的建筑也鲁具异采,大大丰富了中国建筑体系的整体风貌,其中尤以藏族、雏吾尔族、傣族和侗族建筑更富特色。,(三)雕塑,秦汉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上升期,秦汉雕塑的风格特点是浑厚雄健、朴实厚重、气魄宏大,体现出封建社会的上升期的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具有崇高的力和数的巨大、超常的审美特征。就文化传承来说,秦朝仍旧体现出战国时期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