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法 PPT课件.ppt_第1页
拔罐法 PPT课件.ppt_第2页
拔罐法 PPT课件.ppt_第3页
拔罐法 PPT课件.ppt_第4页
拔罐法 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拔 罐 法第二版 中医基础护理第七节,针灸科康复科: 时间:2020年06月,拔罐法古称“角法”,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就利用牲畜的角(如牛角、羊角等)做罐治病,“角法”因此而得名。晋代医家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中就有关于用牛角制成罐后拔脓治疗外科疮疡脓肿的记载。唐代王焘在外台秘要中进一步阐述了角法的应用。此外,在瑞竹堂经验方中记载了“竹筒吸毒法”,在外科正宗中记载了“煮竹筒法”等。清代名医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对火罐的出处、形态、适应病证、操作方法及其优点等均作了详细介绍。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中医药科学的蓬勃发展,拔罐疗法不仅从民间转入正规医院,还在罐具种类、操作方等方面不断创新,应用范围也进一

2、步扩大。,整体观念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中医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以五脏六腑为中心,四肢百骸通过经络系统的沟通联络,使内外相通,表里相应,彼此协调,相互为用,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实现整体的生命活动。拔罐疗法遵循中医理论,在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学说的指导下,用罐具通过吸拔病变部位或特定经络、穴位,将充斥于体表的病灶及经络、穴位乃至深层组织器官内的风寒、瘀血、热毒、脓血等排出体外,使邪出正复,气血疏畅。这种良性刺激能引起局部和全身反应,从而提高机体功能,起到温经通络,宣通气血,活血散瘀,消肿止痛,除湿逐寒,协调脏腑,调节阴阳,扶持正气及促进病体康复的作用。,二、罐具的种类,在古

3、代,医者采用拔罐法治疗疾病,多选用动物的犄角做罐具。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发明创造,丰富了拔罐用具,制成了形态各异、各具特色的罐具。,GO,1、玻璃罐 是由耐热质硬的玻璃加工制成的,形如球状,罐口平滑,分大、中、小三种型号。玻璃罐的特点是光滑透明,可观察罐内皮肤充血、瘀血程度,还可用于“走罐”,故临床使用广泛,但传热较快,易碎裂(图7-1)。,图7-1 玻璃罐,图7-2 竹罐,图7-3 抽气罐,凡是口小腔大,口部光滑平整,不怕热,无毒,能产生一定吸拔力的玻璃或陶器密闭的器具均可选作代用。民间最为人们所喜欢的就是玻璃罐头瓶、茶杯、酒杯、小口碗等,这些代用品由于取材容易,操作

4、简便而常被采用。,(三) 代用罐具,图7-4 闪罐法,(2)出针拔罐:在毫针针刺出针后,立即于该部位拔罐,留置规定时间后起罐,并用消毒棉球擦净拔罐处。适用于用于实证、瘀血证及某些皮肤病等。,(一)目的 通过玻璃罐具吸拔病变部位或特定经络、穴位,将充斥于体表的病灶及经络、穴位,乃至深层组织器官内的风寒、瘀血、热毒、脓血等,经过在皮肤上的吸拔,排出体外,使邪出正复,经络气血疏畅,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二)适应证与禁忌证 1.适应证 适用范围广泛,凡是针灸治疗的适应证大部分均可用此法。常用于外感风寒之头痛、关节疼痛、腰背酸痛、咳嗽气喘、脘腹胀满、腹痛泄泻、疮疡将溃或已溃脓毒不泄的外科疾患以及蛇伤急救

5、排毒等。 2. 禁忌证 高热、抽搐和痉挛发作者。急性严重疾病、慢性全身虚弱性疾病及接触性传染病。有出血倾向的病人。急性关节、韧带、肌腱严重损伤骨折者未完全愈合前。眼、耳、鼻、口腔等五官孔窍处;皮肤有破溃处;局部原因不明的肿块。婴幼儿和孕妇的腰骶部、腹部、前后阴、乳房等处。过饥、醉酒、过饱、过度疲劳者。精神失常、精神病发作期、狂躁不安、破伤风、狂犬病等不能配合者。,(三) 操作前评估与准备 1.评估 核对并了解病人既往史、当前主要症状、发病部位等相关因素;了解病人年龄、体质、文化层次,当前精神状态、心理状态和对疾病的认识;评估环境是否光线充足、清洁、干燥、安静。 2.准备 (1)病人准备:向病人

6、解释操作目的、主要步骤、配合要点以及相关事项,如可先排空大小便等。说明拔罐的作用及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对于初次接受拔罐的病人应告知施术部位皮肤有紧张感或轻微的痛感,取得病人和(或)家属对执行该操作的知情同意。检查局部皮肤情况,并根据病情协助病人取安全舒适的体位。必要时做好遮挡及保暖工作。 (2)用物准备:治疗盘内放罐具(根据拔罐部位和拔罐方法选择合适的罐具,并检查罐口边缘是否光滑,有无裂痕)、纱布、长柄弯止血钳、95%乙醇棉球、打火机、灭火器具(如小口瓶或盛水的治疗碗)等。 (3)操作者准备:操作者应仪表整洁,洗手,戴口罩。,(四)操作步骤,1.备齐用物至病人床旁,核对病人姓名、床号、拔罐部位

7、、穴位。 2.暴露拔罐部位、用纱布擦干皮肤汗液,必要时清洁皮肤,有较粗长的毛发者宜刮净。 3.再次核对,拔罐前再次检查罐口边缘是否光滑和有无缺损。用长柄血管钳夹住9S%乙醇棉球并点燃,伸入罐内中下段绕12圈后迅速退出,立即将罐扣在所选部位,将乙醇棉球放入灭火器具内灭火。拔罐时动作要稳、准、轻、快,防止烫伤。 4.留罐期间密切观察病人反应、局部皮肤的颜色和灌口吸附情况。,(四)操作步骤,5.起罐时用一手按罐具向一个方向倾斜,另一手示指或拇指按住罐口略微提起该部位的皮肤,使罐口与皮肤之间形成空隙,空气进入罐内则罐自起。起罐后如罐斑处有小水珠者可用纸巾或纱布轻轻拭去,如出现瘙痒者切不可抓皮肤,可以应

8、用一些止痒膏。使用罐法对疮疡进行提脓拔毒时,应预先在罐口周围填以脱脂棉花或纱布,以免起罐时脓血污染衣服、被褥等物品,起罐后擦净脓血,适当处理伤口,罐具严格消毒。 6.操作后观察 观察施拔部位皮肤及肢体功能是否正常,尤其要注意皮肤是否有烫伤,如为针罐还应注意针孔是否有出血,异常者应及时进行相应的处理。 7.操作结束后处理 再次核对,协助病人衣着,并取舒适卧位,整理床单元;整理用物,按医院消毒原则处理;洗手;记录、签名。,1、护士需要注意的事项 (1)拔罐时使病人取合理、舒适的体位,选择肌肉较丰厚、富有弹性的部位拔罐,骨骼凹凸不平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2)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避免火灼伤皮肤

9、,起罐时切勿强拉或扭转,以免损伤皮肤。 (3)拔罐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局部皮肤反应和全身情况,注意病人有无不适,若病人感觉拔罐部位有凉气外出或有温热感、微痛等现象,罐内皮肤呈紫斑、瘀血或丹痧,应告知病人此情况为正常反应,避免病人精神紧张。 (4)注意有无局部不适或晕罐先兆的出现,局部不适疼痛时,应取下重拔;有晕罐先兆时,应立即作相应的处理。 2.病人及陪护人员需要注意的事项 病人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于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该操作。拔罐过程中尽量避免变换体位,以免罐具脱落损坏。治疗结束后病人需休息片刻方可活动或离开。拔罐后次日观察罐斑是否有淡化,如颜色加深泛红、或有血肿出现应及时回医院复查。,(五)

10、注意事项,1.局部不适、晕罐 拔罐时应注意询问病人的感觉,观察局部和全身的情况。局部发热、发紧、发酸、疼痛等不适感较明显时,应将罐具取下重拔。若病人出现头晕、心慌、恶心、面色苍白、呼吸急促、四肢厥冷、脉细数等现象,属于晕罐,应立即起罐,协助病人平卧(或头低足高位),轻者适量饮水、休息片刻即可恢复,重者可点按人中、合谷、内关、足三里、百会、气海、关元等穴,必要时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急救。,2.烫伤 如局部出现小水疱,可不必处理,待自行吸收;如水疱较大,应消毒局部皮肤后,用无菌注射器吸出液体,覆盖无菌數料。,第三节 平衡火罐法,平衡火罐源于火罐疗法,自1984年起用于临床,是以中医的基本理论为基础,

11、在传统罐法的基础上配合热疗、推拿等多种物理刺激达到温经通络、祛邪外达的疗效,从而激发人体阳气,调和脏腑,平衡阴阳。现代研究表明,平衡火罐疗法既治病又能防病,对于颈肩腰腿痛、慢性疲劳综合征、亚健康状态、痛经、胃肠功能紊乱综合征、广泛性肌筋膜炎、强直性脊椎炎等有较好疗效。,一、选择治疗部位的原则 1.选择驱体为主,四肢为辅。 2.胸、腹、盆腔的器官的治疗,以背、腰、骶为主;前病以取后背为主,即脊神经后根华伦夹脊穴,膀胱经。 3.根据疾病的发病阶段取位 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发作常取健侧;反之,慢性病或急性病的恢复期宜取患侧。 二、方 法 (一)补泻原则 1.顺时针为补,逆时针为泻 如摩罐时的方向。 2.顺经络为补,逆经络或垂直为泻。 3.轻缓为补,重疾为泻。,7.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