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医学检查指标的解读_第1页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的解读_第2页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的解读_第3页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的解读_第4页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的解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解释常用的医学检查指标,目录,第1节血常规检查,血液的功能:运输营养,氧气,抗体,激素和排泄废物,调节水,体温,渗透压,酸碱度等。成人平均血液占体重的8%和9%,总量为50006000毫升,酸碱度为7.357.45,比重为1.0501.060。血液成分可分为两部分:血浆(不可见成分,脱细胞后的液体部分,占血液总量的55 %;包括91%的水分和大约10%的蛋清、葡萄糖、无机盐、酶、激素等。)细胞(有形成分,主要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等。血液检查(常规血液检查)的内容通常包括对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等可见血液成分的检查。第一部分是血常规检查,第一部分是红细胞计数每单

2、位体积的红细胞数(I)。简要介绍了红细胞是血液中最有形的成分(1/2),它们是呼吸的载体,可以携带和释放氧气到全身各种组织,运输二氧化碳,维持血液酸碱平衡,具有免疫粘附性。免疫粘附可以增强吞噬白细胞对微生物的吞噬作用,消除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功能,并防止该复合物在易感区域形成潜在的有害沉淀物。在正常参考区间,女性(3.55.0)、男性(4.05.5)、儿童(4.25.2)、新生儿(6.07.0)和新生儿(6.07.0)为1012升(略高于女性)。第一部分是血常规检查。1.红细胞计数。2.临床意义(病理变化)1。红细胞/血红蛋白增加。1.相对增加:持续呕吐、反复腹泻、排汗过多、休克、多汗、大面积烧

3、伤。由于大量失水,血浆量减少而血液浓缩,这使得血液中各种成分的浓度相应增加,只有一(2)种绝对增加,病理性代偿和继发性增加,常继发于慢性肺心病、肺气肿、高原病和肿瘤(肾细胞癌、肾上腺肿瘤)(肾细胞癌可产生红细胞生成素并促进红细胞生成)(病理性缺氧和肾细胞癌)、真红细胞增多症、原因不明的慢性脊髓病,红细胞计数可达(7.012.0)1012 L,1号。红细胞计数;2.临床意义(病理变化);2.红细胞/血红蛋白减少;1.营养不良或吸收不良引起的造血物质缺乏(缺乏合成物质),如慢性胃肠疾病、酒精中毒、偏食等。这可能导致造血物质如铁和叶酸的缺乏,或蛋白质、铜、维生素c和维生素B12的缺乏,可能导致贫血。

4、(2)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合成功能差)、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癌症骨转移(白细胞和癌细胞增殖,影响红细胞生成)等。这会抑制正常的造血功能。第一节是血常规检查,1。红细胞计数;2.临床意义(病理变化);2.红细胞减少;3.红细胞过度破坏或丢失(正常合成功能,但破坏或丢失过多),如先天性失血或获得性溶血性贫血、急性和慢性出血性贫血、出血等。(4)继发性贫血(慢性炎症等)。)如各种炎症(如慢性萎缩性胃炎)、结缔组织疾病(红斑狼疮、风湿病)和内分泌疾病。第一部分:血常规检查;第一部分:红细胞计数;第2节:临床意义(生理变化);第一部分:年龄2:高峰在早上7:00;第三节:采血点静脉血比毛细血管血低10

5、%-15%;第四部分:心理因素;第5部分:大气压力平台红色;第6节:献血;怀孕;第一部分:常规血液检查;第2部分: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其增加或减少的临床意义与红细胞基本相同,但血红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程度。(贫血诊断标准:血红蛋白、红细胞和血细胞比容三项指标中的任何一项低于同一年龄和性别正常参考值范围的下限,但血红蛋白被广泛用作诊断指标。),第一次血常规,第二次,血红蛋白(Hb) (1)简要参考范围:(记忆方法与红细胞相同)女性:110150gL男性:120160gL(上限和下限均高于女性20)儿童:120140 GL(下限略高于成年女性)新生儿:180190gL(明显高于成年男女)第二次,血

6、红蛋白(Hb)(二)临床意义贫血可分为:极重度贫血Hb 30g/L重度贫血30 第一次常规血液检查,第三次,白细胞计数每单位体积的白细胞数()正常值参考范围白细胞是球形无色有核细胞,成人外周血:(4.010.0)109升成人静脉血:(3.510.0)109升(与外周血略有不同)新生儿:(15.020.0)109升(明显高于成人)6个月和2岁儿童:(5.012.0)109升第三次,白细胞计数生理变化(1)新生儿和婴儿的年龄明显高于成年人(2)它在白天变化,进食后较高,上午较低,下午较高。(3)怀孕和分娩略有增加,尤其是在分娩的最后一天。(4)运动、疼痛、情绪和白细胞因此,白细胞计数的30%(甚至

7、50%,有人认为)没有临床诊断意义,只有通过定期复查才有意义。第一节,血常规检查,第三节,白细胞计数单位体积白细胞数(2)临床意义2。病理变化(1)中性粒细胞增多(高于10.0109 L)急性感染和化脓性炎症:特别是各种球菌感染是最明显的中毒:代谢中毒(尿毒症、糖尿病性酸中毒)、急性化学中毒(早期铅中毒和汞中毒、中性粒细胞增多、中、中度)、急性大出血白血病、骨髓增生性疾病和恶性肿瘤、严重组织损伤和红细胞大量破坏、第一次常规血常规检查、第三次白细胞计数(WBC ) -单位体积白细胞数(2)临床意义2。病理变化(2)嗜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小于4.0109升)特殊感染:革兰氏阴性菌(伤寒、副伤寒)、结

8、核分枝杆菌、病毒(风疹、肝炎)、寄生虫、流感物理和化学损伤:一些抗生素(,血液系统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低血容量)、粒细胞缺乏症、过敏性休克、严重恶病质(可在许多疾病中见到,包括肿瘤、艾滋病、严重创伤、术后、吸收不良和严重败血症,其中与肿瘤相关的恶病质最常见,称为肿瘤恶病质)、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第1、4节常规血液检查。白细胞分类计数(DC)-计数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并计算其百分比(无论细胞质中是否有颗粒),第一次常规血液检查,和4。白细胞分类计数(DC)-计数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并计算其百分比。正常参考区间:中性粒细胞0.500.70(50%-70%)(包括中性粒细胞)儿童0.0050.05

9、(0.5%-5%)嗜碱性粒细胞0.01(0%-1%)淋巴细胞0.200.40(20% )单核细胞0.030.08(3%-8%),第一节血常规检查,第三节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指计数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并计算其百分比。(1)中性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主要是吞噬细胞,占白细胞的比例最高,在急性感染中起重要作用,具有吞噬和杀灭病毒、疟原虫、隐球菌、结核分枝杆菌等功能。第一部分是血常规检查,第三部分是白细胞分类计数(DC),即计数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并计算其百分比。(2)嗜酸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1% 5%)嗜酸性粒细胞具有变形运动和吞噬作用,能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或细菌,参与过敏反应和过敏反应。1.嗜酸

10、性粒细胞增多症(胃酸过多:皮肤、过敏、寄生虫)(1)过敏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药疹、血管神经性水肿、食物过敏、热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血清病、过敏性肺炎等。(2)皮肤病和寄生虫病:银屑病、湿疹、天疱疮、疱疹性皮炎、真菌性皮肤病、肺吸虫病、钩虫病、包虫病、血吸虫病、丝虫病、绦虫病等。(3)血液疾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第一节常规血液检查、第四节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指计数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并计算其百分比(2)嗜酸性粒细胞(分别占白细胞总数的1%和5%)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4)用药: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如头孢拉定、头孢氨苄、头孢呋辛钠、头孢哌酮钠等。(5)恶性肿瘤(6)传染

11、性疾病猩红热(2),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1)疾病或创伤:见于伤寒、副伤寒、大手术后、严重烧伤等。(伤寒和副伤寒中白细胞总数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2)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坎地沙坦、甲基多巴等。第一项常规血液检查,第四项,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指的是计数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并计算其百分比。(3)嗜碱性粒细胞(0%1%,临床意义不大)嗜碱性粒细胞无吞噬作用,通过释放生物活性物质参与过敏反应和过敏反应。1.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症(1)血液疾病:慢性髓性白血病,常伴有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症。或淋巴网状细胞瘤、红细胞增多症、罕见的嗜酸性白血病和骨髓纤维

12、化。(2)脾切除术后,铅中毒、铋中毒和疫苗接种也增加。(3)恶性肿瘤:转移性癌症(4)过敏性疾病:过敏性结肠炎、药物、食物和吸入剂过敏反应、第一次常规血液检查和第四次白细胞分类计数(DC) -计数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并计算其百分比(3)嗜碱性粒细胞(0%1%,无临床意义)1。嗜碱性粒细胞(1 (2)过度使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应激反应。第一项常规血液检查,第四项,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指的是计数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并计算其百分比。(4)淋巴细胞存在并处理抗原,淋巴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1.淋巴细胞增多症(传染病/血液疾病/免疫排斥、血液传播的排斥淋巴)(1)传染病: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

13、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2)血液疾病: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白血病淋巴肉瘤等。这会导致淋巴细胞计数的绝对增加;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注意!中性粒细胞增多导致淋巴细胞百分比相对增加(3)移植排斥,首次常规血液检查,4)分类白细胞计数(DC) -计数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并计算其百分比(4)淋巴细胞。2)淋巴细胞增多症更常见于传染病、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暴露于辐射等的急性期。此外,当各种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时,淋巴细胞相对减少。第一部分是血常规检查,第四部分是白细胞分类计数(DC) -分别计数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并计算其百分比。(5)单核细胞(占白细

14、胞总数的3%-8%)称为血液中的单核细胞,进入组织后转化为巨噬细胞,具有强大的吞噬功能:吞噬细菌、组织碎片、老化红细胞、抗原等。单核细胞增多症在特异性免疫中起重要作用,见于:(1)传染病或寄生虫病,如肺结核、伤寒、恢复期急性传染病、疟疾和黑热病;(2)血液病,如恢复期单核细胞白血病和粒细胞缺乏症。(3)其他疾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第一节血常规检查、伤寒白细胞减少症、嗜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单核细胞增多症(少酸多单核细胞)、副伤寒白细胞减少症、嗜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单核细胞无明显变化(少酸)、结核白细胞减少症、嗜中性粒细胞增多症、单核细胞增多症(单核细胞增多

15、症)、过敏反应、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症(过敏时过量的酸和碱)、或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均减少(过量的皮质激素较少) 第五节是血小板计数(PLT) (100300)109 L (1)简述了血小板是血小板通过粘附、聚集和释放血小板因子在止血和凝血中起主要作用。 血小板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相差6% 10%和10%。(2)临床意义1。生理变化(1)上午低,下午高;春天低,冬天高;平原低,高原高;静脉血平均值高于外周血平均值。(2)新生儿低于婴儿,出生后3个月达到人类水平。(3)月经前减少;妊娠中晚期增加,分娩后1-2天减少。(4)剧烈运动和饱餐后,第一次

16、血常规检查,5。血小板计数(100300)109升(2)临床意义2。病理变化(1)血小板计数减少:造血损伤(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新生儿风疹、血小板生成素缺乏、母亲服用噻嗪类利尿剂、血小板过度破坏: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特发性血小板过度消耗: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药物中毒或过敏:氯霉素、甲砜霉素(骨髓抑制);噻氯匹定、阿司匹林、阿加曲班(抗血小板);肝素钠、依诺肝素(抗凝剂);抗肿瘤,抗生素,磺胺类药物(白细胞减少症),细胞毒性药物,第1节常规血液检查,第6节。红细胞沉降率(ESR) (1)简要描述在一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红细胞的沉降距离。红细胞的密度大于血浆的密度,血浆在重力作用下产生自然的向下下沉力。一般来说,除了某些生理因素外,人体内有感染、炎症或坏死组织,血沉会加快,表明存在病变。参考范围:男性015mmh,女性020mmh,第一部分常规血液检查,6。血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