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_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知识点_第1页
专题四_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知识点_第2页
专题四_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知识点_第3页
专题四_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知识点_第4页
专题四_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知识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两极格局的形成1、雅尔塔体制:(1)含义:二战后期,美、英、苏根据自身战略利益和维持世界和平的需要,通过雅尔塔等一系列国际会议建立起来的以美苏为首的战后世界新秩序(2)背景:西欧各国普遍衰落;美国独占鳌头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军事、政治、经济);苏联空前强大唯一能与美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政治、军事);(3)内容:惩办战犯;重新划分欧亚政治地图;创建联合国(4)评价:积极:对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秩序、清除法西斯主义、恢复和发展各国经济,都有一定积极作用消极:是建立在美苏两国划分势力范围的基础上,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为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冷战的爆发提供了条件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意

2、味着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了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2.美国的强大与西欧的衰落美国头号资本主义强国:(1)表现:经济:经济实力急剧膨胀(工农业、黄金储备)政治:资民主国家典范、反法西斯大国,拥有巨大影响力军事:军队庞大、装备先进、核武垄断、广泛驻军(2)原因:美国自身:基础雄厚、本土未受破坏,战争刺激经济增长 “民主国家兵工厂” 世界:法西斯强国被打倒、西欧普遍衰落西欧的衰落:英:海外贸易濒于停顿、黄金储备几乎用竭、工业生产降低二战后,苏联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强国:(1) 表现:经济:国民经济迅速恢复政治:反法西斯大国,社会主义核心军事:军事力量庞大、打破美国核垄断(2) 原因:苏联:社会主

3、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世界:法西斯的溃败和西欧的衰落,东欧和亚洲各国纷纷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冷战的开始:1、 盟友关系的破裂及原因: 二战结束,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 国家利益的冲突(根本原因)美国把苏联当做称霸的最大障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矛盾2、 冷战:(1)含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对抗形式,以达到遏制共产主义的目的。(2)原因:a、美国为什么要“战”?(遏制苏联)必要性: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国家利益的冲突:美视苏为其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根本)可能性:西欧诸国期望美国担当起抵制苏联,保护自由国家的重任美国空前强大

4、,企图称霸世界,“遏制共产主义”b、为什么用“冷”战的方式?(非战争手段)世界人民在战后的和平思潮、反战思想双方势均力敌,都拥有核武器,不敢贸然开战(两败俱伤)(3)冷战之门的开启: 序幕: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政治:1947年,“杜鲁门主义”提出,美国发动“冷战”的标志。(内容、实质、影响) 经济:1948年,“马歇尔计划”(欧洲援助计划)巩固资本主义秩序。(目的、实质、影响) 军事:1949年,北约建立,它是“冷战”政策的主要支柱。(目的、实质、影响、性质)苏联对抗措施: 政治:1947年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 经济:1949年,经济互助委员会在莫斯科成立。 军事:19

5、55年,华约成立。随着华约组织建立,东西方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峙局面最终形成(4) .第一次柏林危机:背景: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及首都柏林,柏林成冷战前沿。危机:1948年,币制改革引发苏联封锁,美国提供空中运输保障。结果:加快了德国分裂。1949年,联邦德国、民主德国先后成立。影响:a 加速了德国分裂b 造成了国际局势的紧张和世界的动荡不安(5)“冷战”影响:消极影响:冷战局面是美国推行强权政治和霸权政策的结果;两大军事集团对峙,使世界长期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下双方争夺重点地区未见热战,但局部热战不可避免 ,造成一些国家的分裂和领土纠纷愈演愈烈的对抗造成国际局势的紧张、动荡。加深了资本主

6、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对立。积极影响: 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客观上两强竞争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冷战的过程1、 美苏争霸的原因: 根本原因:美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矛盾加剧重要原因:苏联实力的增强历史原因:沙俄的大国沙文主义传统直接原因:赫鲁晓夫对外扩张战略与美国霸权政策相冲突2.第一阶段:1950s 中期至19 60s初期(美:肯尼迪苏:赫鲁晓夫)1)美苏的两手政策:1.赫鲁晓夫访美1959.5,苏联承认西德2.美国u2飞机事件1960.53.柏林墙的修筑 1961.84.古巴导弹危机 19622)态势:有缓和有紧张,紧张为主 美强苏弱(综合国力)3.第二阶段:1960s1970s末 态势:苏攻

7、美守优势在苏联 从对峙走向缓和原因:美国:美国经济增长趋于缓慢(欧共体、日本经济崛起的冲击;1973年石油危机;陷入越战泥潭)苏联:经济实力与美国的差距大为缩小战略核武器与美国大致平衡(2)表现:美国:尼克松政府强调均势外交,结束越南战争;改善中美关系 苏联:勃列日涅夫推行“缓和”战略,奉行霸权主义政策,在亚非拉去得海空军基地使用权 出兵阿富汗(霸权主义达到顶峰) 美苏合作:20世纪60年代,双方在限制核武器方面达成协议,70年代一系列互访把“缓和”推向高潮。4.第三阶段:1980s 态势:美攻苏守,优势在美 美国更多以“缓和”促使苏联内部变化(1) 原因:苏联: 全球争霸消耗国力;体制僵化导

8、致经济衰退表现:美国:里根提出“遏制”战略,实施“星球大战计划”;宣传大战“十字军讨伐”“美国之音”“自由欧洲电台”苏联:戈尔巴乔夫新思维,寻求美苏对话冷战的结束(1)东欧剧变: 1989年开始,东欧各国共产党纷纷丧失执政党地位;1990年10月,德国统一,成为“冷战”结束的标志之一。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1989年被称为“东欧年”)原因:内部原因历史原因:长期受制于苏联,照般苏联模式经济原因:照搬苏联模式所带来的消极后果(根本原因:各国没能找到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政治原因:执政党与政府威信低,脱离群众外部原因苏联因素:戈尔巴乔夫的建设“民主社会主义”纲领推动东欧各国党的改组、

9、分裂与蜕变西方因素: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2)苏联解体: 1991年12月,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签署,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两极对峙局面结束,“冷战”的结束,美苏争霸的结束。苏联解体的原因:a、内部原因历史原因 :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根因)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主要原因)b、外部原因:西方资义国家对苏联实行“和平演变”战略 苏联解体影响:标志两极格局的结束,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标志冷战结束标志雅尔塔体系瓦解6.美苏关系发展变化带来的启示、美苏争霸对人类安全和世界和平造成巨大威胁、美苏对亚洲、非洲的争夺与控制,造成这些地区

10、局势的动荡与紧张苏不断升级的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和财富,给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美苏关系缓和中取得的某些成果,至今仍有重要意义。战虽然结束,但冷战思维继续影响国际关系的发展,战争的潜在威胁依然存在极格局解体后各种矛盾激化大国的强权政治依然成为和平的潜在威胁。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1945.21991.12)1945.2雅尔塔会议1945.7波茨坦会议1946.2乔治凯南认为必须把苏联看做敌手提出冷战计划1946.3丘吉尔铁幕演说1947.2杜鲁门主义。宣告了美国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冷战开始的标志1947.9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对付杜鲁门主义1948 马歇尔计划。根本目的为了抑制

11、共产主义1949.1经济互助委员会对付马歇尔计划1949.4北约建立1955.5华约建立两极格局最终形成1948.6西占区币制改革 苏占区也立刻币制改革 苏联封锁柏林(柏林危机爆发)冷战第一次高潮1949.9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1949.10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1950 朝鲜爆发战争1950.2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最终形成1953.1艾森豪威尔上台1953.3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执政1957.7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1959.9赫鲁晓夫首次访美宣扬“戴维营精神”1960.5 u-2飞机事件“戴维营精神”破灭1961.1肯尼迪上台1962.8古巴导弹危机苏联在战略上

12、弱于美国1964.10勃列日涅夫执政1969.1 尼克松上台提出“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对苏联采取“缓和”外交1972.5 尼克松访苏,美苏关系进入缓和高潮(70年代初,苏联开始推行“缓和”战略)1973和1975 召开了东西方国家共同参加的“中欧裁军会议”和“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1979.12 苏军发动突然袭击,占领阿富汗。是苏联霸权主义达到顶峰的标志。1980 美国提出“卡特主义“重新强调实力和军事遏制”1981 里根上台,提出新“遏制”政策。 鼓吹“以抗击苏联扩张为中心,重振国威”和“以实力求和平”19821985年由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执政,这一时期的苏联政局比较混乱1983.3里根

13、政府提出“战略防御计划”(星球大战计划) 同时开展意识形态大战1985.3戈尔巴乔夫上台,对华关系改善,提出了“新思维” 强调“人类生存高于一切”,核战争“不会有胜利者” 阿富汗撤军 给东欧松绑19851988双方合作交流改善1987 里根和戈尔巴乔夫签订“中导条约”第一个销毁部分核军备的协定1989布什上台,强调“谨慎,考验和渐变”,寻找“同莫斯科合作的可能性”1989 东欧剧变,东欧各国纷纷丧失了执政党的地位1990.10.3 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德国统一1991.12.21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的签署标志苏联解体1991.12.25 戈尔巴乔夫辞职,叶利钦上台选择题的考点摘录总结1. 美苏重点争端地区是欧洲。2. 社会主义阵营不包括非洲。3. 波兰不属于社会主义阵营。4. 组建军事集团是冷战产物。5. 1947年冷战开始。50年代中后期美苏争霸形成。6. 二战后初期两极格局的突出特征是意识形态分歧,两大阵营对立。7. 凡华体系和雅尔塔体系都体现出大国强权主义。8. 冷战的最前沿城市是柏林。9. 雅尔塔体系的决定因素是美苏政治军事力量的变化。10. 雅尔塔体系形成的基础是美苏实力均势。11. 国家利益是美苏同盟关系破裂的根本因素。12. 促使华约建立的直接原因是联邦德国加入北约。13. 华约建立意味着东欧国家被纳入苏联的战略轨道。14. 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