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科血液常用检查二2.ppt_第1页
专科血液常用检查二2.ppt_第2页
专科血液常用检查二2.ppt_第3页
专科血液常用检查二2.ppt_第4页
专科血液常用检查二2.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血液常用检查(二),主要内容,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白细胞形态学检查,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形态检查,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 指测定单位容积的外周血各种白细胞的总数。 检测原理 (显微镜计数法) 用白细胞计数稀释液(稀乙酸), 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并破坏成熟红细胞和固定白细胞 充入改良牛鲍(Neubauer)计数板, 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范围内的白细胞数 经换算求得每升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总数。,一、白细胞计数,【质量保证】 1计数误差 (1)技术误差:规范、熟练的操作,仪器的校正、 试剂的标准化和操作人责任心。 1)器材:清洁、干燥,校准,合格试剂

2、。 2)标本要求:血液分析仪检测的标本要求及质量保证见表225。,3)加盖玻片影响:WHO推荐采用“推式”法,此法较“盖式”法更能保证充液体积的高度为0.10mm。 4)充池影响: 充池前充分混匀白细胞悬液,避免气泡。 充池应避免充液过多、过少、断续,避免气泡及充液后移动盖玻片。,技术误差,5)计数原则:计数压线细胞时, 数上不数下, 数左不数右。 6)计数室内细胞分布要均匀:白细胞总数在正常范围内时,各大方格间的细胞数不得相差8个以上。2次重复计数误差不超过l0。 7)有核红细胞影响:外周血出现有核红细胞,可使白细胞计数结果偏高,须校正。,技术误差,(2)固有误差:主要是指计数域误差(fie

3、ld error)。 是由于每次充池后血细胞在计数室内分布不同 计数域误差变异系数(CV)可随计数的细胞数量增多而减小。 白细胞数量太少时(15X109L) 稀释 固有误差还应包括计数室和吸管的使用次数,即计数池误差(chambererror)和吸管误差,计数误差,3)生理状态影响: 运动、劳动、冷热水浴、酷热、严寒等常出现一过性白细胞增高;一日之内白细胞数最高值与最低值可相差1倍。另外,吸烟者白细胞总数平均较非吸烟者高30。最好在固定检查时间。,计数误差,2质量考核与评价 (1)经验控制 (1)与红细胞数相对比较:正常范围下,红细胞数白细胞数约为500:1。 (2)判断白细胞计数与显微镜白细

4、胞分布密度一致性(表24):由于手工制备血涂片难以标准化,因此也只能粗略估计,有矛盾者再复查。,表24 血涂片上WBC密度与WBC数量关系 血涂片上WBC数:HP WBC(109L) 24 4 7 4 6 79 6 10 10 12 10 12 13 18,(2). 两差比值评价法 (3). 双份计数标准差评价法,2质量考核与评价,成人: (410) 109L 新生儿: (15 20) 109L 6月2岁: ( 11 12) 109L,参考值,10109L称白细胞增多(1eukocytosis), 4109L称白细胞减低(1eukopenia)。 白细胞数在生理或病理情况下均可有变异。 由于中

5、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其增高和减低直接影响白细胞总数的变化,中性粒细胞增减的意义与白细胞总数的增减的意义基本上是一致的。 有时两者的数量关系也有不一致的情况,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临床意义,白细胞分类计数(differential count,DC)是将血液制成涂片,经染色后在油镜下观察白细胞的形态并进行分类,求得各种类型白细胞的比值(百分率) 。 分析白细胞分类变化意义时,必须计算各类型白细胞的绝对值(各类型白细胞绝对值白细胞计数值白细胞分类计数百分率),才有诊断参考价值。 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传统显微镜分类法, 一种是血液分析仪分类计数法。,二、白细胞分类计数,检

6、测原理 (显微镜分类法) 将血液涂成薄膜, 经Wright染色后, 于显微镜下,按白细胞形态学特征逐个分别计数,得出各种白细胞百分率。 结合白细胞计数结果,可间接求出每升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绝对值。,质量控制,分析前质量控制 分析中质量控制 血涂片制备 染色 镜检部位 镜检白细胞数量 分析后质量控制,成人白细胞分类参考值 百分率() 绝对值(109L)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1 5 0.04 0.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50 70 2 7 嗜酸性粒细胞 0.5 5 0.05 0.5 嗜碱性粒细胞 0 1 0 1 淋巴细胞 20 40 0.8 4 单核细胞 3 8 0.12 0.8,参考值,正常情况下,

7、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占1一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占50一70, 2叶核细胞为1030, 3叶核为4050, 4叶核为10一20, 5叶核小于3。 正常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核以3叶的居多,杆状核与分叶核之间的正常比值为 l :13。,参考值,1.中性粒细胞增多 白细胞总数与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 白细胞总数与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多及减少的定义见表. 在外周血中,由于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50一70,临床意义基本一致。 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数量上的改变也会引起白细胞总数的变化。因此,还应具体分析。,临床意义,1)中性粒细胞生理性增多:常不伴有白细胞质量的改变。 年龄:,临床意义,1

8、)生理性增多: 日间变化:一日之间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可相差1倍。 运动、疼痛和情绪的影响:如剧烈运动可使短时间内白细胞高达35X109L,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当运动结束后迅即恢复原有水平。 妊娠与分娩:分娩后2 5d内恢复正常。 其他:吸烟者 白细胞的生理波动很大,30%以内波动多无意义,只有通过定时和反复观察才有意义。,2)病理性增多:外周血白细胞10X109L 反应性增多,可见于: A、 急性感染或炎症:为引起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最常见的原因。 球菌、杆菌、真菌、放线菌、病毒、 立克次体、螺旋体、寄生虫等。 增高程度与病原体种类、感染部位和程度以及机体的反应性等有关,B、类白血病反应:

9、指机体在有明确病因的刺激下,出现白细胞数中度增高(50Xl09L),多以成熟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原始、早幼粒细胞增多少见(10),常伴较明显的中性粒细胞中毒性改变,其他细胞均无明显变化。,C. 广泛组织损伤或坏死: 严重外伤、手术创伤、大面积烧伤、冻伤以及血管栓塞(如心肌梗死、肺梗死)所致局部缺血性坏死等使组织严重损伤者,在1236h内常见白细胞增高,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增多为主。 有无术后感染,与心绞痛鉴别。,D、 急性溶血:缺氧及分解产物刺激 E、 急性失血: 消化道大量出血、内脏破裂如脾破裂或输卵管妊娠破裂等,白细胞总数常在12h内迅速增高,可达(10 20)X109L, 但此时的红细胞数

10、和血红蛋白量仍可暂时保持正常范围,待组织间液吸收回血液或补充循环血容量后,才出现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低。 早期诊断内出血的参考指标。,F、急性中毒: a、外源性中毒:化学物质或药物如汞、铅、安眠药急性中毒,生物毒素如昆虫毒、蛇毒以及植物毒素如毒蕈中毒。 b、内源性中毒:如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子痫、内分泌疾病危象等。,G、恶性肿瘤: 非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可出现持续性白细胞增高,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增多为主。 其机制可能为: 肿瘤坏死分解产物刺激 肿瘤细胞(如肝癌、胃癌等) 促粒细胞生成因子。 恶性肿瘤骨髓转移,破坏骨髓调控作用等 H、其他原因: 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痛风及严

11、重缺氧 应用皮质激素、肾上腺素、氯化锂等。,异常增生性增多 A、 白血病:,B、骨髓增殖性疾病: 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和骨髓纤维化症(也可包括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 本组疾病均系多能干细胞的病变引起,具有潜在演变为急性白血病的趋势。 其特点为除了一种血细胞成分的主要增多外,常伴有其他一种或两种血细胞的增生,故常有中性粒细胞增多,白细胞数常在(1030)X109L。,(2)中性粒细胞减低(neutropenia): 白细胞减低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减低。 粒细胞减低症(granulocytopenia):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成人 2.0X109L, 儿童1.5X109L 粒细胞缺乏症

12、(agranulocytosis) : 外周血白细胞2.0X109L,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X109L,(2)中性粒细胞减低(neutropenia):,(2)中性粒细胞减低(neutropenia):,1)嗜碱性粒细胞增多(basophilia): 指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浓度绝对值超过参考值的上限(0.05109L)的一种征象,(2)嗜碱性粒细胞减少(basopenia): 多无临床意义。 减少可见于过敏性休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或糖皮质激素应用过量以及应激反应等。,3淋巴细胞(lymphocyte,L) (1)淋巴细胞增多(lymphocytosis): 指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值增高 成人 4

13、.0109L; 儿童:4岁以上7.2109L、 4岁以下9.0109L。,(1)淋巴细胞增多:,(2)淋巴细胞减少(1ymphopenia): 指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值减低(成人 1.0109L)。 凡中性粒细胞显著增高的各种病因均可导致淋巴细胞相对减少。,(2)淋巴细胞减少,(2)淋巴细胞减少,4单核细胞(monocyte,M) 成人单核细胞占白细胞总数3-8。 正常儿童稍高,平均为9; 2周内的婴儿可达15或更多; 妊娠中、晚期及分娩增多. 骨髓释放入外周血的单核细胞为成熟的单核细胞,在血液中停留36d,即逸出血管进入组织或体腔内,经59d,发育为巨噬细胞,形成单核-巨噬系统, 功能: 吞噬

14、和杀灭作用: 清除损伤或已死亡的细胞: 处理抗原:,单核细胞增多(monocytosis) 是指成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绝对值大于0.8109L。,单核细胞增多,四、白细胞形态检查 检测原理外周血液经涂片、染色后,在普通光 学显微镜下作白细胞形态学观察和分析。 血涂片染色方法有:瑞氏染色法和吉姆萨染色法,其他的染色法还有MayGrunwald法、Jenner法和Leishman染色法等。 常用瑞氏和吉氏混合染色法。1984年ICSH推荐该法使用的两种染料为天青B和伊红Y。,方法学评价 1显微镜分析法 目前对血液细胞形态的识别,特别是异常形态的鉴别主要采用人工方法进行血涂片制备和染色,在普通光学显微镜

15、下观察。,方法学评价 2血液分析仪法 优点:提供血细胞数量及其他相关参数,对异常结果予以报警并作提示。 缺点:不能直接提供血细胞质量(形态)改变的确切信息,而需进一步用显微镜检查血涂片进行核实。 注:血细胞形态分析是病理性血标本必不可少的初步检查手段。,临床意义 一、正常白细胞形态 、外周血正常白细胞形态特征瑞氏染色正常白细胞的细胞大小、核和质的特征见表2-49,一、正常白细胞形态 2中性粒细胞核形界定 分叶核粒细胞的核分叶之间,外观以染色较深的一丝实线相连,只有核膜组成,其内无染色质,这是中性粒细胞分叶核与杆状核鉴别的基础。当杆状核与分叶核鉴别困难时,可将其归类于分叶核。 3粒细胞胞质内颗粒

16、 中性粒细胞的胞质内颗粒分为嗜天青颗粒(占20)和特殊颗粒(占80)。粒细胞胞质内的颗粒比较见表2-50。,瑞氏染色原理示意图,一、概述,二、外周血正常白细胞形态,二、外周血正常白细胞形态,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大小:1015m 形态:圆形 胞质颜色:粉红色 胞质内颗粒:量多、细小、均匀、紫红色 细胞核形:弯曲 染色质:粗糙,深紫红色,二、外周血正常白细胞形态,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大小:1015m 形态:圆形 胞质颜色:粉红色 胞质内颗粒:量多、细小、均匀、紫红色 细胞核形:分25 染色质:粗糙,深紫红色,二、外周血正常白细胞形态,嗜酸性粒细胞 大小:1315m 形态:圆形 胞质颜色:不清 胞质内颗

17、粒:粗大、整齐、 均匀充满胞质、橘黄色 细胞核形:多分2叶,眼睛性 染色质:粗糙,深紫红色,二、外周血正常白细胞形态,嗜碱性粒细胞 大小:1012m 形态:圆形 胞质颜色:不清 胞质内颗粒:量少、排列凌乱、大小不均、紫黑色,可盖核上 细胞核形:核形不清 染色质:粗糙,深紫红色,二、外周血正常白细胞形态,淋巴细胞 大小:615m 形态:圆或椭圆形 胞质颜色:透亮、淡蓝色 胞质内颗粒:多无颗粒,大淋巴细胞少量、粗大、紫色颗粒 细胞核形:圆形、椭圆形 染色质:深紫红色,粗紧成块,二、外周血正常白细胞形态,单核细胞 大小:1220m 形态:圆、椭圆形或不规则形 胞质颜色:半透明、灰蓝色 胞质内颗粒:细

18、小、灰尘样紫红色 细胞核形:不规则,扭曲 染色质:疏松网状,淡紫红色,膨胀感和立体起伏感,小结,双击添加标题文字,外周血异常白细胞形态,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淋巴细胞的形态异常,其他异常白细胞,大小不均,中毒颗粒,空泡,杜勒体,核变性,异型、卫星核,1、中性粒细胞 1)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在严重传染病、化脓性感染、中毒、恶性肿瘤等病理情况下,中性粒细胞可发生一系列变化。 大小不均(anisocytosis):中性粒细胞的体积大小相差悬殊,不均一性增大。常见于病程较长的化脓性感染,与内毒素等因素作用于骨髓内早期中性粒细胞,使其发生顿挫性不规则分裂、增殖有关。,大小不均 见

19、一些病程较长的化脓性炎症,异常粒细胞形态,中毒颗粒 严重感染及大面积烧伤,异常粒细胞形态,中毒颗粒(toxic granulation)在严重感染及大面积烧伤等情况下,中性粒细胞的胞质中出现比正常中性颗粒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紫黑色或深紫褐色颗粒,称中毒颗粒。 与嗜碱性粒细胞区别:中毒颗粒较粗大且染色深,中毒颗粒数量少、分布稀疏散。嗜碱性粒细胞胞核分叶较少,颗粒大而不均,染色更深,可分布在胞核上而使胞核分叶不清。,空泡 细胞脂肪变性或颗粒缺失,提示细胞发生吞噬现象,异常粒细胞形态,异常粒细胞形态,Dhle小体 核与胞质发育不平衡的表现 常见于严重感染,如猩红热、白喉、烧伤等,异常粒细胞形态

20、,退行性变 常见于衰老和病变细胞。,二、异常白细胞形态 3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nuclear shift) 核象标志着中性粒细胞从新生细胞以至衰老细胞的发育阶段。 正常情况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以分叶核为主,胞核常分为25叶,杆状核较少,分叶核与杆状核中性粒细胞的比值为13 :1。 病理情况下,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可发生核左移或核右移,3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nuclear shift) (1)核左移(shihtotheleft):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或(和)出现晚的现象称为核左移。核左移常见于化脓性感染、急性溶血以及应用细胞因子,如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或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并伴有中

21、毒颗粒、空泡、退行性变等毒性变化。 核左移常伴有白细胞总数增高,但白细胞总数也可正常甚至减低,3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nuclear shift) 1)再生性核左移(regenerativeshifttotheleft):核左移伴白细胞总数增高称为再生性核左移,表示骨髓造血和释放能力旺盛,机体抵抗力强,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和急性失血。 2)退行性核左移(degenerativeshifttothe left):核左移伴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低,表示骨髓释放受到抑制,机体抵抗力差,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伤寒等。,轻度左移: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数略增高,仅有杆状粒

22、细胞增多(5%),表示感染程度较轻,机体抵抗力较强。 中度左移: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均增高,杆状核粒细胞10%并伴有少数晚幼粒细胞及中毒性改变,表示有严重感染。 重度左移: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数明显增高,杆状核粒细胞25%并出现更幼稚的粒细胞,常见于粒细胞白血病或中性粒细胞型类白血病。,3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nuclear shift) (2)核右移(shifttotheright):外周血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增多,并且5叶核以上的中性粒细胞3时称为核右移。核右移严重者常伴白细胞总数减少,反映造血功能衰退,与缺乏造血 物质、DNA合成障碍和骨髓造血功能减退有关。,异型淋巴细胞:在病

23、毒或过敏原刺激下,可使淋巴细胞增生,并出现某些形态学变化,称为异型淋巴细胞。 周围血中的异型淋巴细胞主要是T淋巴,异型淋巴细胞,I型(空泡型,浆细胞型):最多见。胞体比正常淋巴细胞稍大,多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核圆形、肾形或分叶状,常偏位。染色质粗糙,呈粗网状或小块状,排列不规则。胞质丰富,染深蓝色,含空泡或呈泡沫状。,型(不规则型,单核细胞型):胞体较大,外形常不规则,可有多数伪足。核形状及结构与I型相同或更不规则,染色质较粗糙致密。胞质丰富,染淡蓝或灰蓝色,有透明感,边缘处着色较深,一般无空泡,可有少数嗜天青颗粒。,型(幼稚型):胞体较大,核圆形或卵圆形。染色质细致呈网状排列,可见12

24、个核仁。胞质深蓝色,可有少数空泡。,卫星核淋巴细胞 理化因素对细胞的损伤,致畸、致突变的客观指标之一,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细胞直径达1625m ,核分叶常在5叶以上,甚至在10叶以上,核染色质疏松。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抗代谢药物治疗后。,中性粒细胞的核形态异常,异常粒细胞形态,棒状小体:在血涂片中,白细胞胞质中出现呈紫红色细杆状物质,长约16m,1条或数条不定,称为棒状小体。 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型)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均可出现。而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则不出现。,2、棒状小体(Auer body):在Wright或Giemsa染色的血涂片中,白细胞胞质中出现呈紫红色细杆状物质,长约16

25、m,1条或数条不定,称为棒状小体。 这种棒状小体只出现在白血病细胞中,故见到棒状小体就可确诊为急性白血病。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呈粗短棒状,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呈细而长的棒状小体。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不出现棒状小体。,异常粒细胞形态,血小板假性减低:如血小板冷凝集、异常蛋白血症、巨血小板、血小板卫星现象、高脂血症、乙二胺四乙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假性血小板增高:可来自白细胞和红细胞的碎片、小红细胞,冷球蛋白血症、疟疾等。 正常血小板具有异质性 :正常血小板大小、形态之间变异较大。,一、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计数(plateletcount,PLT)是测定全血中血小板的浓度,是止血凝血检查最常用的试验

26、之一。 血小板功能: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和黏附、聚集、释放、促凝和血块收缩。 检测原理 PLT的测定原理与血液红(白)细胞计数相似(见表2-54)。,第三节 血小板检查,检测原理,普通光学显微镜直接计数法的方法学评价,血小板体积小,其形态的识别,特别容易受其他杂物的干扰。血小板在体外易于粘附、聚集和变性破坏。 血小板计数的质量控制原则是:避免血小板的激活和破坏,避免杂物污染。,质量控制,1.必须注意整个实验前、中、后各个环节 2.由经验丰富的检验人员复查核对血小板 计数结果 3.排除非技术因素的干扰,方法学评价 3相差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易于识别,还可照相后核对计数结果,作为手工法血小板计数的参考

27、方法。 4普通光学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草酸铵稀释液:破坏红细胞能力强,血小板形态清晰易辨,为首选稀释液法; 复方尿素稀释液:使血小板胀大后易辨认,但尿素易分解,不能完全破坏红细胞; 高铁氰化钾稀释液:不能完全破坏红细胞 。,参考值 (100300)X109L。 临床意义 生理性变化 午后略高于早晨;春季较冬季低; 平原居民较高原居民低; 月经前减低,月经后增高; 妊娠中晚期增高,分娩后减低; 运动、饱餐后增高,休息后恢复; 静脉血血小板计数比毛细血管高10,病理性变化:血小板减低是引起出血常见原因。 血小板在(2050)X109L时可,可有轻度出血或手术后出血; 低于20X109L,可有较严重的出血; 低于5X109L时,可导致严重出血。 血小板计数超过400X109L为血小板增多。 病理性血小板减少和增多的原因及意义见表255。,二、血小板形态检查,(一)正常血小板形态 正常血小板(normalplatelet)呈两面微凸的圆盘状,直径约153pm,新生血小板体积大,成熟者体积小。在血涂片上往往散在或成簇分布,其形态多数为圆形、椭圆形或略欠规则;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