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价值的生产》PPT课件.ppt_第1页
《剩余价值的生产》PPT课件.ppt_第2页
《剩余价值的生产》PPT课件.ppt_第3页
《剩余价值的生产》PPT课件.ppt_第4页
《剩余价值的生产》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第三章 剩余价值的生产,目的和要求: (1)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2)劳动力商品理论 (3)掌握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及实质 (4)了解资本的本质与构成、了解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5)了解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及其关系,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1、货币与资本的区别 首先,运动形式不同。 作为货币的货币运动形式是 W G W; 而作为资本的货币,其流通形式是 G W G。,其次,流通的内容和目的不同。 前者流通的内容是商品与商品的交换,其目的是为了取得所需要的使用价值。后者流通的内容是货币与货币的交换,其目的是为了价值,并且是为了重到更

2、多的价值,即实现价值增殖。这个增殖了的价值即为剩余价值(m),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2、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资本总公式 GWG就是总公式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从形式上,资本总公式与价值规律是相矛盾的。 资本在流通中,既要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又要实现价值增殖。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M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剩余价值(m),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第一、等价交换改变的只是价值形式,不会增殖 第二、不等价交换,无论是贵卖、还是贱买贵卖,只改变价值的分配,不会增加社会价值总量。,离开流通过程,货币所有者不与其他人发生关系,不能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也不

3、可能增殖。,二、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第一、劳动力所有者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 第二、劳动力所有者除了 劳动力外一无所有。,人的劳动能力,存在于人体中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第一、商品生产中通过价值规律的作用产生两极分化而成; 第二、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中形成。,关于社会主义劳动力属性的争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是不是 商品?在我国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争论。探讨和研究这个问题,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力是不是商品这个问题,总的看来可以分为以下两种观点。 赞成的观点主要有:社会主义

4、市场经济中劳动力商品的条件依然存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劳动力成为商品,承认劳动力是商品,有助于形成劳动力市场、贯彻按劳分配,原则、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劳动力成为商品并不违背社会主义原则,与公有制、按劳分配不矛盾,不否定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不在于劳动力成为商品,而在于剩余价值归谁占有,等等。 反对的观点主要有:社会主义社会实行的是公有制,劳动人民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不存在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劳动力商品论和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对立的,会改变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否定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和按劳分配制度。 来源:苏克莉.浅析社会主义的劳动力是商品.现代企业教育.2007(6).

5、,“原来的货币所有者成了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所有者成了他的工人,尾随于后。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象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鞣。”,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第一、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第二、劳动者养育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第三、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包含历史因素和道德因素),劳动,劳动不仅创造价值,而且还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价值更大的价值。 所以,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也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只有资本家在流通中购买到特殊的劳动力商品,并把劳动力投入生产,

6、价值才会增殖。因此马克思指出,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第二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一、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含义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价值增殖过程,价值形成过程,旧价值的转移 新价值的创造,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 价值增殖过程,价值增殖过程:新价值,劳动力价值 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特点: 第一、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 第二、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商品价值形成过程:,商品价值,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活劳动新创造的价值,不能生产废品;消耗要符合社会标准,资本主义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商品价值,=,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劳动力价值,

7、剩余价值,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变为资本,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价值转移,价值增殖,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劳动过程,价值增殖过程,GW,Pm( C ),A ( V ),PW G(G + m ),(C+V+m ),W 商品 Pm 生产资料价值 A 劳动力价值 W 新商品 G 货币 G 增加了的货币 C 不变资本 V 可变资本 m 剩余价值,价值增殖的关键在于资本家必须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以上,这样,工人劳动创造的新价值便大于劳动力价值,其差额即为剩余价值(m)。 两点结论: 第一,商品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8、。 第二,价值增殖过程是延长了的、超过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必要劳动时间的终点、剩余劳动时间的起点。,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雇佣工人一天的劳动实际上分为两个部分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必要劳动:再生产劳动力价值所必须的劳动时间。也可叫有酬劳动。 剩余劳动:无偿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时间。也叫无酬劳动。 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用m表示。 无偿占有剩余劳动是一切剥削制度的基础;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基础是无偿占有剩余价值。,二、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1、资本的含义 资本的本质 马克思说“资本不是物,而是一种以

9、物为媒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作为直接生产者的财产,不是资本,它们只有在同时还充当剥消和统治工人的手段的条件下,才成为资本。” 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体现资本家剥消工人的关系。,小故事 : “不幸的皮尔” 英国经济学家威克菲尔德在他的英国和美国一书中谈到:他在殖民地发现了:拥有货币、生活资料、机器以及其他生产资料,而没有雇佣工人这个补充物,没有被迫自愿出卖自己的人,也不能使一个人成为资本家。他发现,资本不是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这个发现来源于一个叫皮尔的资本家的考察。皮尔先生非常有远见,他把价值5万英磅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从英国带到新荷兰(澳大

10、利亚)的斯望河去,并同时带去了3,000名男工、,女工、童工,企图在那里赚取剩余价值。可是,英国工人一到物产富饶、极易谋生的澳大利亚,就纷纷离开,结果皮尔先生竟连一个替他铺床或到河边打水的仆人也没有了。马克思于是幽默而讽刺地说,“不幸的皮尔先生,他什么都预见到了,就是忘了把英国的生产关系输出到斯望河去”!,资本的特殊性:资本与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表现为不同的社会属性。如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与生产资料私人所有权结合在一起,体现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消关系。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与生产资料公有制结合起来的资本,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资本的一般属性:垫支性、增殖性、运动性。,2、划分

11、的依据 划分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的依据是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 不变资本是指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用 c 表示。 可变资本是指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用 v 表示。 3、划分的意义 划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揭示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带来的,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惟一源泉。,三、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剩余价值率:也叫剥削率或剥削程度。是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的比率。用m表示: m = m/v 剩余价值率还可以表示为: 以上两个公式都反映剥削程度。前一个公式是以物化劳动形式表示的;后一个公式是以活劳动形式表示的。 由于m=v . m, 所以剩余价值分别与v 、 m成正

12、比。,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m =,计算题,吉林省辽源煤矿在日伪时期 “万人坑”里,发现死难矿工牛世清尸骨上有一张欠债工票,上面记载1842年11月牛世清挖煤30天,月工资32.34元。据资料记载,当时工人每日产煤1.88吨,每吨煤市价22.65元,每吨煤生产费用(包括支付工资在内)14.90元。 试计算: (1)资本家一个月在牛世清身上榨取多少剩余价值? (2)剩余价值率为百分之多少?,四、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方法 (一)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1、含义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延长工作日所生产的剩余价值。,0 6 12 15,2、工作日的界限

13、第一,自然界限。一天就只有24小时,这是工作日延长的自然界限。 第二,生理界限。这是指满足劳动者生理上需要的时间。例如工人吃饭、睡眠、休息时间,这部分时间就构成了工作日延长的生理界限。 第三,道德界限。 3、工作日的实际长度 工作日的实际长度取决于两个阶级的力量对比。,8小时工作日,“我们要把世界变个样,我们厌倦了白白的辛劳,光得到仅能糊口的工饷,从没有时间让我们去思考。我们要闻闻花香,我们要晒晒太阳,我们相信:上帝只允许八小时工作日。”,19世纪80年代,为了刺激经济的高速发展,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不断采取增加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的办法来残酷地剥削工人。1883年,美国工人平均日工作超过

14、10小时,每天工作12至15个小时的现象非常普遍。在很多工厂,白班倒夜班时,工人会连轴干24小时。 1886年5月1日,美国有近50万工人参加了大规模的全国性争取8 小时工作日的罢工。,1860年月日美国芝加哥秣市广场,从19世纪初开始,各国工人阶级为力争缩短工作日进行了不屈不饶的斗争。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在工人阶级斗争的强力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才被迫实行8小时工作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工人阶级政治力量的进一步增强,同时也由于新的科技革命使劳动生产率空前提高,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作日进一步缩短。至20世纪80年代初,工人每周实际劳动时间,日本为416小时,英国为374小时,美国为36

15、7小时,法国为344小时,德国为334小时。,背景资料:日本独资企业上海景条针织有限公司 延长劳动时间报道,“你一天能烫多少衣服?”她警惕地打量记者一番,然后小声说“二三百件吧”。接着她又说,每烫一件衣服是三分钱。今天是休息日还要加班?记者故作好奇地问。这名女工再次看了一下四周说,“任务紧张,我们已经连续加了半个月的班了,每天晚上要做到11点左右,这不,又有5000多件衣服来了。”一名来自江西的老工人对记者说,他最长一次加班一直连续工作了近40个小时,从前一天早上一直到第二天半夜。 “因为加班而病倒的人太多,了,其中我亲眼看到一个小姑娘在工作时突然间就喷出一口鲜血,那都是给累的。” 这么辛苦地

16、加班却从来没有一分钱的加班工资,累倒了、病倒了也全靠自己,但如果生意清淡停工停料则要克扣工人工资。据这位老工人介绍,厂里工人的工资有计时的也有计件的,还有固定的,从200900元不等,平均为400多元。然而每个工人每个月只能领到工资的一半,其余的要到年底才能拿到,到时还要被扣除这样或者那样,少则几百元,多则上千元,而且还要等到大年前的二十八或者二十九才发到手,连回家过年都来不及。,四、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方法 (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1、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 缩短必要

17、劳动时间(再生产劳动力价值) 降低劳动力价值 (生活资料价值)提高生活资料生产及相关的生产资料劳动生产率 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0 2 4 8,新技术革命改变了资本对工人的剥削吗? 据统计,美国物质生产部门(农、林、渔业除外)的剩余价值率,1950年为2416%,1960年为2477%,1970年为255%,1977年为2809%。 联邦德国能源、采矿、加工和建筑业的剩余价值率: 19501952年平均为2041%, 19531957年平均为2061%, 19581965年平均为2246%, 19661970年平均为2461%。,根据联邦德国政治经济研究所的一份报告反映,由于采用了现代化机器

18、和工艺,联邦德国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由1950年的2小时51分缩短到1997年的2小时零9分。这样一来,为资本家生产的剩余劳动时间就大大延长了。新技术革命带来工作日的缩短,但工人的劳动比以前更加紧张。日本经济学家不破哲三指出:这种精神疲劳和神经极度紧张的情况,在今天日本垄断资本主义所达到的程度,远远超过马克思时代。,五、生产力的发展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高度自动化设备包括机器人是不能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这里可以用两个基本理论来说明: 第一、只有人才具有劳动特性,而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第二、自动化设备是机器,是不变资本,生产中只改变价值形态,不会增大价值。,六、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

19、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1、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 资本主义生产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达到这一目的 的手段是不断扩大对工人剩余劳动榨取。 2、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第一,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第二,它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第三,它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全过程。,第三节 资本主义工资 一、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从现象上看,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是劳动的全部报酬,或者说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其实则不然。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不是劳动,劳动不是商品。因为: 第一,任何商品在出卖之前就已独立存在,而劳动不能; 第二,作为价值实体的劳动不可能有价值

20、,如果说劳动有价值,就等于是劳动的价值是劳动,这无疑是同义反复; 第三,如果说劳动是商品,会导致否定价值规律或剩余价值规律; 因此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或价格。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的原因: 1、工人出卖的是一定时间的劳动力,但是,看起来好象是一定时间的劳动。 2、工资是在工人劳动之后才支付的,所以被误认为是劳动的价格 3、工资形式的劳动的时间和劳动强度和熟练程度不同工资也不同 4、劳动是工人谋生手段,工资往往被看作是劳动换来的,二、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 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有很多,但基本形式只有两种: 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计时工资 是按劳动

21、时间支付工资的一种形式。如小时工资、日工资等,每小时工资单价由劳动力的日价值日的长度决定;在劳动价格已定的情况下,计时工资的多少取决于劳动量的多少。 计件工资 是按工人生产的产品数量或完成的工作量而支付的工资形式。,三、工作量的变化 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 1、名义工资也叫货币工资,是工人出卖劳动力所得的货币额; 2、实际工资就是工人用货币工资实际能够购买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当生活资料价格等条件不变时, 名义工资 实际工资 名义工资 实际工资 由于受高物价、高税收等因素的影响, 如果名义工资不变,价格水平 实际工资 如果名义工资 价格水平 实际工资 考察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的生活状况,要看实际工

22、资水平的高低。在资本主义社会,实际工资也呈不断提高的趋势。但是: (1)、实际工资的增幅低于名义工资的增幅; (2)、实际工资的提高并不意味着工人受剥削程度的减轻,新技术革命带来了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的增长又使工人阶级的工资出现了持续上升的趋势。 有资料显示,19601973年日本各产业部门的法人企业总资产增加82倍,纯利润增加81倍,而工人的平均工资增加41倍。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增加了14倍。 (两者并不是同比例的增长),3、相对工资:是工人的工资与资本家的剩余价值相比较的相对量,也叫比较工资。 新价值一定, V M ;反之亦然。 从较长时期看,相对工资呈下降的趋势,这反映了资本家

23、与工人在经济利益上的根本对立。 4、工资的国民差异 各个国家的工资水平存在的差别叫工资的国民差异。研究工资水平的变动,必须考察不同国家的工资差别以及引起差别的因素。,第五节 资本积累,资本会产生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又会变成资本,资本的积累过程就是转化为资本的过程,也就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过程。考察资本积累过程,可以提示资本积累的实质和它对无产阶级命运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提示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加深。,一、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任何社会的生产活动都是连续不断、周而复始地进行着。这种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生产过程,就是社会再生产。

24、2、社会再生产从其内容上看,包括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两个方面。 3、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再生产。,(一)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具有以下特点: 1、资本家的可变资本,从再生产的角度看是工人创造的 2、资本家的全部资本是工人创造的 3、资本主义的再生产,同时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第一年:4,000C + 1,000V + 1,000M = 6,000 第二年:4,000C + 1,000V + 1,000M = 6,000 ,(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社会再生产,简单再生产 扩大再生产,外延 内涵,对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分析,可以进一步认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征

25、。,扩大再生产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资本家为追逐更多的剩余价值和加强竞争实力,一般不会把全部剩余价值用于个人消费,而是将其中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使生产规模扩大。 第一年:8,000C + 2,000V + 2,000M = 12,000 第二年:8,800C + 2,200V + 2,200M = 13,200 第三年:9,680C + 2,530V + 2,530M = 14,740,(三)资本积累的实质和影响因素,概念: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主要源泉。 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 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 内在动力:追求剩余价值 外在压力:竞争,(四)影响

26、资本积累的因素 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在剩余价值分割为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一定的条件下,资本积累的多少取决于剩余价值量的大小。影响剩余价值的因素都是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因素: 1、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 2、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 3、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 4、预付资本总量的大小。,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和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一)资本有机构成及其发展趋势 1、资本的技术构成:反映生产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 2、资本的价值构成: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的构成。 3、资本有机构成:就是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用公式c

27、: v表示。 资本技术构成 资本价值构成,决 定,近似反映,(二)资本的积聚和集中 1、资本的积聚和集中是单个资本增大的两种方式。 2、资本积聚是指单个资本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不断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量。 3、资本集中是指已经形成的若干个资本的合并。 4、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联系和区别,联系:资本积聚促使资本迅速集中,资本集中又促使资本积聚。 区别:、资本积聚以资本积累为前提,资本积聚的规模要受积累基金的限制,资本集中则不受这种限制;、资本积聚可以增大社会资本的规模,资本集中则不会增大资本的规模,只不过改变原有的资本量的重新分配。,资本集中有两种方式:兼并和联合 企业的兼并和联合战略使许多国家迅

28、速培养出自己的“航空母舰”。 1996年12月美国的波音公司和麦道公司合并组成了世界最大的飞机制造企业新波音公司;2000年9月初,美国娱乐传播业又出现最大兼并案,维业康母公司宣布出资350亿美元兼并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等等。,三九集团从一个校办工厂发展成为一家中央直属大型企业;从三个科研成果发展成为“中国制药之王”;从单一的制药企业发展成为拥有100多家下属企业、以医药为主营的产业集团;从零起步到创出价值83.06%亿元的“999”品牌;从国家没有投入一分钱到拥有总资产210多亿元所有这一切,都有赖于三九集团18年来不断地并购,且在并购之后采取实质性的重组行为。,资本积聚和集中及现代特点的

29、理论 例如:惠普与康柏的合并(人民日报2002年5月8日。) 2001年9月3日,全球著名电脑生产企业惠普公司与康柏公司宣布合并,成立“新惠普”,震动了世界电脑业。 惠普是计算和成像等的服务提供商,2000年的持续运营收入总值达488亿美元。康柏是从事硬 件、软件等的服务企业,2000年的销售额为400亿美元。这两家公司的合并将导致一家年营业收入高达870亿美元的巨型公司出现,同时,其资产也将攀升至564亿美元。,(三)相对过剩人口 1、概念:相对过剩人口就是指劳动者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也就是说,这些人口相对于资本的需要来说,是“多余”的人;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人口规律。 2、

30、原因: 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直接结果。 3、表现(1)总资本中原有部分的有机构成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会绝对减少,从而产生机器排斥工人的现象。 总资本 有机构成 V 劳动力价值 就业 10万 C:V=8:2 2万 10元/个 2000个 10万 C:V=9:1 1万 10元/个 1000个,减,(2)追加的资本会以更高的有机构成投入生产过程,与原资本相比,为劳动者提供的就业机会相对减少。 总资本 有机构成 V 劳动力价值 就业 20万 C:V=8:2 4万 10元/个 4000个 原有10万 C:V=8:2 2万 10元/个 2000个 新增10万 C:V=9:1 1万 10元/个 1000个 4、相对过剩人口的形式 ()流动的过剩人口 ()潜在的过剩人口 ()停滞的过剩人口,技术进步、有机构成的提高对劳动就业产生双重影响 一方面,生产过程的电气化、自动化,引发了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会导致劳动就业率的降低和就业人数的减少,这种情况在某些部门和一定时期表现得尤其明显; 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广泛应用,导致一系列新兴产业部门的出现,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整个傻呵呵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