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框架结构设计计算书_pdf.pdf_第1页
某框架结构设计计算书_pdf.pdf_第2页
某框架结构设计计算书_pdf.pdf_第3页
某框架结构设计计算书_pdf.pdf_第4页
某框架结构设计计算书_pdf.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某框架结构设计计算书_pdf.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1 某框架结构设计计算书某框架结构设计计算书 1 截面尺寸估算截面尺寸估算 1 L、 2 L为 6600mm, 987654 ,LLLLLL为 3300mm, 103,L L为 2100mm。 图1 梁柱的截面尺寸 纵梁 4 L、 5 L 、 7 L 、 8 L 的截面尺寸为: 12 L h = =600, 取 650mm 3 h b =200, 取 250mm 横梁 1 L、 2 L的截面尺寸为: 12 L h =550 取 600mm b 取 250mm 走廊梁取=hb250mm500mm 现浇板厚取 100mm。 柱子的截面尺寸 按层高确定:底层 H=3000400500=3900mm

2、 b=(1/10-1/15)H=390-260mm 按轴压比确定: c f N A=1.41.47.2(3.3+2.1/2)310 3/14.3=128780 所以= hb359mm 取hb =400mm 柱子的高度:底层柱高 h=3.0+0.4+0.5=3.9m(室内外高差为 400mm,基础顶面距 2 外地面 500mm) 。 二、三层柱子高 h=3.0m 2 确定计算简图 2 确定计算简图 .取楼层的一榀框架进行计算。框架的计算单元如图 2,绘出框架计算简图。 .2 框架的线刚度计算.2 框架的线刚度计算 框架梁、柱的混凝土取 C30 强度等级,在框架 结构中,现浇楼面或预制楼板,但有现

3、浇层的楼面, 可以作为梁的有效翼缘, 增大梁的有效刚度, 减小框 架侧移。 为考虑这一有利作用, 在计算梁的截面惯性 矩时, 对现浇楼面的边框架取 0 5 . 1II= ( 0 I为梁的截 面惯性矩),对中框架梁取 0 2II=。 左右边框架梁: 左右 i= L EI =3.0 7 1021/120.2 3 6 . 0/6.6=3.3 4 10mkN 中跨梁: 中 i= L EI =3.0 7 1021/120.20.3 3/2.1=3.054 10mkN (单位) 底层柱: 底柱 i= L EI =3.0 7 101/12 4 4 . 0/3.9=1.64 4 10mkN 其余层柱: 余柱

4、i= L EI =3.010 7 1/120.4 4 /3.0=2.13 4 10mkN 令底层柱 底柱 i=1.0,则其余各杆件的相对线刚度为 左右 i=3.3 4 10/1.64 4 10=2.0 中 i=3.05 4 10/1.64 4 10=1.8 余柱 i=2.13 4 10/1.64 4 10=1.3 框架梁、柱子的线刚度作为以后计算各节点杆端弯矩分配系数的依据。 3 荷载计算 3 荷载计算 图 2 3 3.1 恒荷载标准值计算 3.1 恒荷载标准值计算 3.1.1 屋面 3.1.1 屋面 保护层:30 厚 C20 细石混凝土 1.0 2 m kN 憎水性保护层:80 厚矿渣水泥

5、0.0814.5=1.16 2 m kN 防水层(柔性) :三毡四油铺小石子 0.4 2 m kN 找平层:20 厚水泥砂浆: 0.0217=0.34 2 m kN 结构层:100 厚现浇混凝土板 0.125=2.5 2 m kN 抹灰层:10 厚混合砂浆 0.0117=0.17 2 m kN 合计: 5.78 2 m kN 屋面均布恒荷载为: (7.29+0.5)(6.62+2.1+0.5)5.78=5942.82kN 3.1.2 标准层楼面 3.1.2 标准层楼面 水磨石楼面 0.65 2 m kN 100 厚结构层 2.5 2 m kN 10 厚抹灰层 0.17 2 m kN 合计: 3

6、.32 2 m kN 卫生间、浴室楼、楼面 小瓷砖地面 0.55 2 m kN 100 厚结构层 2.5 2 m kN 10 厚抹灰层 0.17 2 m kN 合计: 3.22 2 m kN 楼面恒载标准值两种荷载相差不大,为偏于安全,取 3.32 2 m kN 计算。 (7.29+0.5)(6.62+2.1+0.5)3.32=3425.38kN 4 3.1.3 屋面均布活载 3.1.3 屋面均布活载 屋面为上人屋面,查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得均布荷载标准值为 2.0 2 m kN , 所以屋面均布荷载标准值为: (7.29+0.5)(6.62+2.1+0.5)2=2063.48kN 3.1.4 雪

7、荷载标准值3.1.4 雪荷载标准值 基本雪压为 0.2 2 m kN 雪荷载标准值:Sk= r S0 查荷载规范: r =1 Sk=0.2 2 m kN 故雪荷载标准值为 (7.29+0.5)(6.62+2.1+0.5)0.2=206.35kN 3.1.5 楼面均布活载 3.1.5 楼面均布活载 查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09-2001)楼面均布活载中:老人居室、幼儿 活动室为 2.0 2 m kN ,阅览室、会议活动室为 2.0 2 m kN ,餐厅为 2.5 2 m kN ,电梯 机房为 7.0 2 m kN ,浴室为 2.0 2 m kN ,走廊、门庭、楼梯均为 2.0 2 m k

8、N ,为便于 计算,居室中的隔墙,隔断统一不计,楼面均布活载统一偏大取 2.5 2 m kN 。故楼 面均布荷载为 (7.29+0.5)(6.62+2.1+0.5)2.5=2579.35kN 3.2 柱子自重 3.2 柱子自重 bh=400mm400mm 柱子自重 250.40.4=4 m kN 10 厚抹灰砂浆 0.0140.417=0.27 m kN 合计: 4.27 m kN 底层柱每根重 3.94.27=16.65 kN 其余层柱每根重 3.04.27=12.81 kN 3.3 梁的自重 3.3 梁的自重 5 梁自重 横梁: 1 L、 2 L bh=250mm600mm 横梁自重:0.

9、250.625=3.0 m kN 10 厚抹灰砂浆:0.01(20.25+20.6)17=0.27 m kN 合计: 3.27 m kN 纵梁: 4 L、 5 L、 7 L、 8 L bh=250mm650mm 纵梁自重:0.250.6525=4.1 m kN 10 厚抹灰砂浆:0.01(20.25+20.65)17=0.31 m kN 合计: 4.41 m kN 横梁每根重 6.63.27=21.58 kN 纵梁每根重 3.64.10=14.76 kN 走廊梁自重 0.250.425=2.0 m kN 10 厚抹灰 0.01217(0.2+0.3)=0.17 m kN 合计: 2.17 m

10、kN 走廊梁每根自重 2.12.17=4.20 kN 3.4 墙体自重 3.4 墙体自重 内外墙都采用加气混凝土砌块,外墙厚 250mm,内墙厚 200mm,墙体抹灰近 似按加厚墙体考虑其重量。 单位面积墙体自重 外墙:0.296=1.74 2 m kN 内墙:0.246=1.44 2 m kN 底层纵墙: (7200-400)(3900-100) -21001800210+ (7200-400) (3900-100)-90090042+(7200-400)(3900-100)-21001800-1100 27001.74=429.94 kN 底层横墙: (6.62+2.1-0.43) (3.

11、9-0.1) -1.51.51.74=89.31kN 内纵墙: (7.2-1.1-0.4)(3.0-0.1)181.44=428.46kN 6 内横墙: (6.6-0.4)2.91.4418=466.02kN 二、三层 外纵墙:(6.82.9)-2.11.8212+(6.82.9-0.90.94)3 1.74=344.15kN 外横墙:(6.62+2.1-0.43)(3.0-0.1)-1.51.51.74=67.23kN 内纵墙: (7.2-1.1-0.4)(3.0-0.1)181.44=428.46 kN 内横墙: (6.6-0.4)2.91.4418=466.02 kN 女儿墙自重: (1

12、5.3+64.8)20.91.44=207.62kN 3.5 门窗自重 3.5 门窗自重 取门窗自重标准值 0.3 2 m kN ,木门 0.15 2 m kN (木门统一取 1.02.1 2 m) 底层: (2.11.8) 19+0.90.9120.3+1.02.1400.15=26.67kN 二、 三层: (2.11.8) 24+0.90.9140.3+1.02.1560.15=48.26 kN 3.6 荷载分层总汇 3.6 荷载分层总汇 顶层重力荷载代表值包括,50%屋面雪荷载,纵横梁自重,半层柱自重,半层 墙体自重。 其他层重力荷载代表值包括,楼面恒载,50%楼面均布活荷载,纵横梁自重

13、, 楼面上、下各半层的柱子及纵横墙体自重。 将前述分项荷载相加,得集中于各层楼面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如下。 第三层:5942.82+206.3550%+23.5436+21.5818+4.210+ 2 1 (12.81 40+344.15+67.23+428.46+466.02)+207.62=8440.63kN 第二层:3425.38+2579.3550%+23.5436+21.5818+4.210+12.81 40+344.15+67.23+428.46+466.02+48.26=7859.46 kN 第一层:3425.38+2579.3550%+23.5436+21.5818+1.67 10

14、+1/2(16.65+12.81)40+429.94+89.31+428.46+466.02 +26.67=8022.50 kN 建筑物总重力荷载代表值 = 3 1i i G为(见图 3) : 8440.63+7859.46+8022.50=24500.63 kN 图 3 7 4 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框架的侧移计算 4 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框架的侧移计算 框架梁、柱的混凝土取 C30 等级,混凝土弹性模量 c E=3 7 10 2 m kN 。 在框架结构中,现浇楼面或预制楼板,但有现浇层的楼面,可以作为梁的有效 翼缘,增大梁的有效刚度,减小框架侧移。为考虑这一有利作用,在计算梁的截面 惯性矩时,对现

15、浇楼面的边框架取 0 5 . 1II= ( 0 I为梁的截面惯性矩),对中框架梁 取 0 2II=。 4.14.1 横梁线刚度计算和柱线刚度计算 横梁线刚度计算和柱线刚度计算 见前“确定计算简图”部分。 4.2 横向框架柱的侧移刚度 D 值 4.2 横向框架柱的侧移刚度 D 值 横向框架柱侧移刚度 D 值计算见下表 1 8 表 1 横向框架柱侧移刚度 D 值 二、三层 i= c b i i 2 i i + = 2 底 层 i= c b i i i i + + = 2 5 . 0 2 12 h iD c = 根 数 边框架边柱 3.3/1.64=2.01 0.626 8100 4 边框架中柱 8

16、7. 3 64. 1 05. 33 . 3 = + 0.744 9626 4 中框架边柱 3.3/1.64=2.01 0.626 8100 16 中框架中柱 87. 3 64. 1 05. 33 . 3 = + 0.744 9626 16 底 层 D 354520 边框架边柱 55. 1 13. 22 3 . 33 . 3 = + 0.437 12411 4 边框架中柱 98. 2 13. 22 2)05. 33 . 3( = + 0.60 17040 4 中框架边柱 55. 1 13. 22 3 . 33 . 3 = + 0.437 12411 16 中框架中柱 98. 2 13. 22 2

17、)05. 33 . 3( = + 0.60 17040 16 二 、 三 层 D 589020 9 按顶点位移法计算框架的自振周期 1 TT= 0 7 . 1 式中: 0 基本周期调整系数。考虑填充墙使框架自振周期减小的影响,取 0 =0.6。 T框架的顶点位移。在未求出框架的周期前,无法求出框架的地 震力及位移,T是将框架的重力荷载视为水平作用力,求得的 假象框架顶点位移。然后由T求出 1 T,再用 1 T求得框架结构的 底部剪力,进而求出框架各层剪力和结构真正的位移。 表 2 横向框架顶点位移计算 层 次 i G i G i D 层间相对 位移 = i i i D G i 三 8440.6

18、3 8440.63 589020 0.0143 1128. 0 二 7859.46 16300.19 589020 0.0299 0985. 0 一 8022.54 24322.63 354520 0.0686 0686. 0 1 TT= 0 7 . 1=1128. 06 . 07 . 10.348s 4.3 横向地震作用计算 4.3 横向地震作用计算 在类场地,七度近震区,结构的特征周期 g T和地震影响系数 max 为 g T=0.35s max =0.12 由于 1 T=0.342s14 g T=1.40.35=0.49s 所以不考虑顶点附加地震作用 n =0 结构横向总水平地震标准值

19、10 = 9 . 0 1 )( T T F g EK = 3 1 85. 0 i iMax G =KN08.253363.2432285. 012. 0) 348. 0 35. 0 ( 9 . 0 = 顶点附加水平地震作用 Fn= n EK F =0 各层横向地震剪力计算见下表 3,其中 Fi=)1 ( 3 1 nEK j jj ii F HG HG = 表 3 各层横向地震作用及楼层地震剪力 层 次 i h i H i G iiH G = 3 1j jj ii HG HG i F i V 三 0 . 3 9 . 9 33.8415 83166 0.494 34.1251 34.1251 二

20、0 . 3 9 . 6 16.7834 54230 0.321 12.813 46.2064 一 9 . 3 9 . 3 24.7997 31288 0.185 62.468 08.2533 横向框架各层水平地震作用的地震剪力 见图 4 4.4 横向框架抗震变形验算 4.4 横向框架抗震变形验算 多遇地震作用下, 层间弹性位移验算见下 表 4 层间弹性相对转角均满足要求。 550 1 = ee 图 4 11 4.5 水平地震作用下,横向框架的内力分析 4.5 水平地震作用下,横向框架的内力分析 以中框架为例进行计算, 边框架和纵向框架的计算方法和步骤与横向中框架完 全相同,故不再赘述。 框架柱

21、剪力及弯矩计算,采用 D 值法其结果见表 5 表 4 横向框架各层水平地震作用的地震剪力 层 次 层间剪力 i V 层间刚度 i D 层间位移 i i D V 层高 i h 层间相对弹性转角 e 三 1251.34 589020 0.00212 3.0 1/1415 二 2064.0 589020 0.0035 3.0 1/857 一 2537.0 354520 0.0071 3.9 1/585 表 5 框架柱剪力及弯矩计算 柱 层 次 h i V D D D D K 0 y 下 M 上 M 三 0 . 3 34.1251 12411589020021. 0 437. 0 26. 0 50.2

22、0 34.58 二 0 . 3 46.2064 12411589020021. 0 437. 0 26. 0 81.33 24.96 边 柱 一 9 . 3 08.2533 9626 354520027. 0 626. 0 66. 0 04.176 68.90 三 0 . 3 34.1251 17040589020029. 060. 030. 0 66.32 21.76 二 0 . 3 46.2064 17040589020029. 060. 045. 0 82.80 79.98 中 柱 一 9 . 3 08.2533 9626354520027. 0 744. 0 65. 0 37.173

23、35.93 12 地震作用力下框架的弯矩计算如下图 5(单位:KN) 。 图 5 地震力作用下框架弯矩(左右对称) 框架梁端弯矩、剪力及柱轴力见下表 6(单位 l:米,M:mkN,N:kN) 表 6 框架梁端弯矩、剪力及柱轴力 A B 跨 B C 跨 柱 轴 力 层 次 ( )ml 左 M 右 M b V ( )ml 左 M 右 M b V A N B N 三 6 . 6 34.5811.40 92.14 1 . 2 10.3610.3638.34 92.14 1 .36 二 6 . 6 74.116 18.69 17.28 1 . 2 26.6226.6230.59 09.43 4 .95

24、一 6 . 6 49.124 67.91 75.32 1 . 2 50.8250.8257.78 84.75 24.171 注:() 右左 左 下上左 ii i MMM + + l MM Vb 右左 + = 13 5 竖向荷载作用下横向框架的内力分析 5 竖向荷载作用下横向框架的内力分析 5.1 荷载计算 5.1 荷载计算 5.1.1 第三层梁的均布线荷载 5.1.1 第三层梁的均布线荷载 AB 跨:屋面均布恒载传给梁 237. 0 6 . 62 6 . 3 2 1 = = l l ()()07.18276. 58 . 1237. 0237. 021221 3232 =+=+=qq m kN

25、横梁自重: 0.240.625=3.60 m kN 恒载: 21.67 m kN BC 跨:恒载:18.11255 . 025. 02 2 1 . 2 8 5 76. 5=+ m kN 第三层活载:2.03.6=7.2 m kN 5.1.2 第二层梁的均布线荷载 5.1.2 第二层梁的均布线荷载 AB 跨:楼面均布恒载传给梁 ()41.1028 . 1273. 0273. 02132. 3 32 =+ m kN 横梁自重: 0.240.625=3.60 m kN 恒载: 14.01 m kN BC 跨:恒载: 80. 5255 . 029. 02 2 1 . 2 8 5 32. 3=+ m k

26、N 第二层活载: 2.03.6=7.2 2 m kN 二、三层集中荷载 纵梁自重:0.240.65253.6=14.04kN 纵墙自重:0.293.66(3.6-0.4)=20.04kN 柱子自重:0.440.443.025=14.52kN 总计: 48.33kN 5.1.3 第一层梁的均布线荷载 5.1.3 第一层梁的均布线荷载 AB 跨 BC 跨的恒载:14.01 m kN 、5.8 m kN 活载:7.2 m kN 集中荷载:48.33kN(同二、三层) 14 第一层柱自重:0.440.443.925=18.88kN 框架恒载及活载见下图 图 6 图 7 5.2 用弯矩分配法计算框架弯矩

27、 5.2 用弯矩分配法计算框架弯矩 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的内力分析,除活荷载较大的工业厂房外,对一般的工业与 民用建筑可以不考虑活荷载的不利位置,这样求得的框架内力,梁跨中弯矩较考虑活荷 载不利位置发求得的弯矩偏低。但当活荷载占总荷载占比例较小时,其影响较小,若比 例大时,可在截面配筋时,将跨中弯矩乘以 1.1 到 1.2 的放大系数予以调整。 .2.1 固端弯矩计算 .2.1 固端弯矩计算 将框架梁视为两端固定梁计算固端弯矩计算结果见下表 15 表 7 固端弯矩计算 A B 跨 B C 跨 简图 固端弯矩() BA MM= 简图 固端弯矩() BA MM= 66.786 . 667.21 12

28、 1 2 = 11. 41 . 218.11 12 1 2 = 86.506 . 601.14 12 1 2 = 16. 21 . 28 . 5 12 1 2 = 14.266 . 62 . 7 12 1 2 =64. 21 . 22 . 7 12 1 2 = 5.2.2 分配系数的计算 5.2.2 分配系数的计算 考虑框架的对称性,取半框架进行计算,半框架的梁柱线刚度如图示,切断的横梁 线刚度为原来的一倍。分配系数按与节点连接的各杆的转动刚 度进行计算。 例如:A 轴线柱顶层顶点节点 394. 0 0 . 249 . 03 . 14 9 . 03 . 14 44 4 = + = + = bc

29、 c ii i 下柱 631. 0 0 . 29 . 03 . 1 0 . 2 44 4 = + = + = bc b ii i 梁 其余节点的分配系数按相同方法计算。 5.2.3 传递系数 5.2.3 传递系数 图 8 远端固定,传递系数为 1/2,远端滑动铰支,传递系数为-1。采用此方法计算时, 假定上、下柱的远端为固定时与实际情况有出入,因此,除底层外,其余柱的线刚度乘 以 0.9 的修正系数,且其传递系数由 1/2 改为 1/3。 5.2.4 弯矩分配 5.2.4 弯矩分配 恒载作用下,框架的弯矩分配计算见下图 9,框架的弯矩图见下图 11。 16 活荷载作用下,框架的弯矩分配见下图

30、10,框架的弯矩图见图 12。在竖向荷载作 用 上上下 下右右左 图 9 恒载弯矩分配 下,考虑框架梁端的塑性内力重分布,取弯矩调幅系数为 0.8。调幅后,恒载和活 载 弯矩见两图中括号内数值。 17 上上下 下右右左 图 10 活荷载弯矩分配图 5.3 梁端剪力及柱轴力计算 5.3 梁端剪力及柱轴力计算 梁端剪力 mq VVV+= 式中: q V梁上均布荷载引起的剪力,qlVq 2 1 = m V梁端弯矩引起的剪力, l MM Vm 右左 = 柱轴力 PVN+= 式中:V梁端剪力 P节点集中力及自重 以 AB 跨,二、三层梁在恒载作用下,梁端剪力及柱轴力计算为例,由前图 6 可以 18 查

31、(30.75) (30.86) (14.39) (61.42) (20.42) (27.14) (2.62) (8.98) (0.92) 图 11 恒载作用下框架弯矩图 图 12 活载作用下框架弯矩图(mkN ) 19 得梁上的均布荷载为: 三层 m kN q67.21= 二层 m kN q01.14= 集中荷载 kN33.48 柱子自重 kN52.14 由图 11 查得 三层梁端弯矩 ()75.3044.38mkNM 左 ()42. 677.76mkNM 右 二层梁端弯矩 ()86.3057.38mkNM 左 ()14.2792.33mkNM 右 括号内为调幅后的弯矩数值。 三层梁端剪力:k

32、NqlVV qBqA 51.716 . 667.21 2 1 2 1 = 调幅前:kNVV mBmA 81. 5 6 . 6 77.7644.38 = = kNVA70.6581. 551.71= kNVB32.7781. 551.71=+= 调幅后:kNVV mBmA 45. 0 6 . 6 42.6175.30 = = kNVA86.6665. 451.71= kNVB16.7665. 451.71=+= 同理可得二层梁端剪力 调幅前:kNVA94.46 6 . 6 92.3357.38 6 . 601.14 2 1 = += kNVB53.45 6 . 6 92.3357.38 6 .

33、601.14 2 1 = = 调幅后:kNVA80.46 6 . 6 14.2786.30 6 . 601.14 2 1 = += kNVB67.45 6 . 6 14.2786.30 6 . 601.14 2 1 = = 三层 A 柱子柱顶及柱底轴力 kNPVN86.66086.66=+=+ 顶 kNPVN38.8152.1486.66=+=+ 底 20 二层 A 柱柱顶及柱底轴力 kNN13.16233.4894.4686.66=+ 顶 kNN65.17652.1413.162 底 + 其他梁端剪力及柱轴力计算见表 8 及表 9。 表 8 恒载作用下梁端剪力及柱轴力(单位:kN) 荷载引起

34、剪力 弯矩引起剪力 A B 跨 B C 跨 A B 跨 B C 跨 层次 qBqA VV= qCqB VV= mAmA VV= mCmB VV= 3 71.51 24.29 -5.81/-4.65 0 2 46.23 6.09 0.70/0.56 0 1 46.23 6.09 0.31/0.82 0 续表 总剪力 柱轴力 A B 跨 B C 跨 A 柱轴力 B 柱轴力 A V B V CB VV= 顶 N 底 N 顶 N 底 N 65.71 66.86 77.32 76.16 24.29 66.86 81.83 83.25 97.77 46.94 46.8 45.53 45.67 6.09 1

35、62.13 176.65 198.24 212.94 46.54 47.05 45.92 45.41 6.09 257.51 272.03 313.60 328.12 21 表 9 活荷载作用下梁端剪力及柱轴力(单位:kN) 荷载引起剪力 弯矩引起剪力 A B 跨 B C 跨 A B 跨 B C 跨 层次 qBqA VV= qCqB VV= mAmA VV= mCmB VV= 3 23.76 7.56 -2.08 (-1.66) 0 2 23.76 7.56 -0.96 (-0.77) 0 1 23.76 7.56 -0.57 (-0.45) 0 续表 总剪力 柱剪力 A B 跨 B C 跨

36、A 柱轴力 B 柱轴力 A V B V CB VV= 顶底N N 顶底N N 21.68 (22.1) 25.84 (25.42) 2.56 22.1 33.40 22.80 (22.99) 24.72 (24.53) 7.56 45.09 65.68 23.19 (23.31) 24.33 (24.21) 7.56 68.40 97.57 注:括号内为调幅后的数值 6 内力组合 6 内力组合 6.1 框架梁内力组合 6.1 框架梁内力组合 在恒载和活载作用下,跨中 Max M可以近似取跨中的弯矩代替。 28 1 2右左 MM qlMMax + = 式中: 左 M、 右 M为梁左右两端的弯矩,

37、见图 11、12 括号内数值。 22 跨中M若小于 16 2 ql ,应取 16 2 ql M = 在竖向荷载与地震力组合时,跨间最大弯矩 GE M采用数解法计算如图 13 所示。 图中: GA M 、 GB M重力荷载作用下梁端弯距。 EA M、 EB M水平地震作用下梁端弯距。 A R、 B R竖向荷载与地震荷载共同作用下的梁端弯矩。 对 B R作用点取矩: 左震 图13 () EBEAGAGBA MMMM l qlR+= 1 2 1 x处截面弯矩为: EAGAA MMqlxRM+= 2 2 1 图 13 由0= dx dM , 可求得跨间最大弯矩 Max M的位置为: q R x A =

38、, 将x带入任一截面x处 的弯矩表达式,可得跨间最大弯矩: EAGAEAGA A GE MMqxMM q R MM+=+= 2 2 max 2 1 2 当右震时,公式中 EA M、 EB M反号。 GE M及 1 x的具体数值见表 10,表中 A R、 1 x、 GE M均有两组数值。 梁内力组合表见表 11。 表中恒载和活载的组合,梁端弯矩取调幅后的数值见图 11、12。剪力取调幅前后的 23 较大值。 表 10 代表值及 iGE xM计算 ()活恒5 . 02 . 1+ 地震3 . 1 q 跨 层次 GA M GB M EA M EB M mkN/ 3 42.83 86.0 77.14 5

39、2.66 30.32 2 45.22 43.79 151.76 89.93 21.13 A B 跨 1 25.75 21.05 161.83 119.17 21.23 3 28.99 28.99 46.93 46.93 17.74 2 8.38 8.38 80.94 80.94 11.28 B C 跨 1 4.62 4.62 119.17 119.17 11.28 续表: l A R x GE M 跨 层次 m kN m mkN 3 6.6 73.85/113.18 2.44/3.73 124.57/254.09 2 6.6 33.33/106.56 1.58/5.04 132.91/374.

40、09 A B 跨 1 6.6 27.86/113.02 1.32/6.35 154.49/438.48 3 2.1 -58.46/63.22 -3.29/3.57 101.59/17.94 2 2.1 -65.24/88.93 -5.78/7.88 72.56/234.37 B C 跨 1 2.1 -101.65/125.34-9.01/11.11 114.55/352.89 注 : 当0 xlx或时 表 示 最 大 弯 矩 发 生 在 支 座 处 , 应 取 EAGAA MM qx xRMxlx+= 2 , 0 2 用或计算。 24 表 11 梁内力组合表 荷载分类 竖向荷载组合 竖向荷载组

41、合与地震 力组合 层 次 位置 内力 恒载 活载 地震荷载 1.2+1.4 1.2 (+0.5) 1.3 M -30.75 -9.88 34.58-50.73 33.01 -118.72 右 A V 66.86 22.1 14.92 111.17 112.83 M -61.42 -20.86 51.40 -102.91 -138.88 -33.56 左 B V 77.32 25.84 14.92 128.96 127.68 M -20.42 -7.47 1 .3634.96 17.94 -75.92 右 B V 24.29 7.56 34.38 39.73 78.38 AB M 72.0 23

42、.83 119.76 106.55 254.09 3 跨中 BC M -14.26 3.08 -3.5 1.98 -22.01 6.47 101.59 M -30.86 -13.63 7 .116-56.11 106.55 -196.98 右 A V 46.94 22.99 28.17 88.51 112.59 M -27.14 -18.7 18.69-58.75 -133.72 46.51 左 B V 45.67 24.53 28.17 89.15 94.55 M -27.14 -8.72 26.62-44.77 43.14 -118.74 右 B V 6.09 7.56 59.30 17.

43、89 89.92 AB M 29.55 23.04 67.72 132.91 374.91 2 跨中 BC M -23.90 1.6 -4.75 1.98 -35.33 4.69 72.56 234.37 M -14.39 -14.14 5 .124 -37.06 136.08 -187.59 右 A V 47.05 23.31 32.75 89.09 114.18 M -8.98 -17.13 67.91-34.76 -140.11 98.23 左 B V 45.92 24.33 32.75 89.17 112.27 1 M -0.92 -5.86 50.82-9.31 102.63 -11

44、1.87 25 右 B V 6.09 7.56 78.57 17.89 113.98 AB M 64.60 23.57 110.52 154.49 438.48 跨中 BC M 4.12 -1.89 1.98 7.72 114.55 352.89 表中跨中弯矩组合弯矩值未填处均为跨间最大弯矩发生在梁支座处,其值与支座正弯矩组合值 相同。 6.2 柱子内力组合柱子内力组合 表 12 A 柱内力组合 荷载类别 竖向荷载组合 竖向荷载组合与地震力 组合 层 次 位 置 内 力 恒载 活载 地震力 1.2+1.4 1.2(+0.5)1.3 M 38.44 12.35 34.58 63.42 -22.3

45、8 129.39 柱 顶 N 66.86 22.1 92.14 111.17 74.04 112.83 M -21.81 -9.1 5 .20 -38.91 -5.04 -58.34 3 柱 底 N 81.38 22.1 92.14 128.60 91.46 130.25 M 16.76 7.94 24.96 31.23 -100.24 149.99 柱 顶 N 162.13 45.09 09.43 257.68 165.59 277.62 M -13.16 -10.45 81.33 -28.26 24.06 -63.85 2 柱 底 N 176.65 45.09 09.43 275.11 1

46、83.01 295.04 M 6.63 7.32 68.90 18.20 -105.54 130.23 柱 顶 N 257.51 68.4 84.79 404.77 246.26 453.84 M -3.32 -3.66 04.176 -9.11 222.67 -235.03 1 柱 底 N 272.03 68.4 84.75 422.20 268.88 466.07 26 表 13 B 柱内力组合 荷载类别 竖向荷载组合 竖向荷载组合与地震力 组合 层 次 位 置 内 力 恒载 活载 地震力 1.2+1.4 1.2(+0.5)1.3 M -51.15 -16.73 76.21 -84.8 -

47、170.48 27.66 柱 顶 N 83.25 33.40 36.1 146.66 73.01 166.87 M 25.33 10.16 32.66 44.62 78.95 -5.96 3 柱 底 N 97.77 33.40 36.1 164.08 90.43 184.29 M -11.86 -2.32 98.79 -17.48 -44.05 112.80 柱 顶 N 198.42 65.68 95.4 330.06 153.49 401.53 M 9.60 8.90 80.82 23.98 121.93 -88.21 2 柱 底 N 212.94 65.68 95.4 347.48 170

48、.92 418.96 M -5.19 -5.19 93.35 -13.49 -112.01 130.70 柱 顶 N 313.60 97.57 171.24 512.92 212.24 657.47 M 2.60 2.60 173.37 6.76 230.06 -220.70 1 柱 底 N 328.12 97.57 171.24 530.34 229.67 674.89 7 截点设计 7 截点设计 7.1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7.1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考虑地震作用时。结构构件的截面设计采用下面的表达式 RE R S 式中: RE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取值见表 14。 S地震作用效用或地震作

49、用效用与其他荷载效应的组合 R结构构件的承载力设计值。 27 表 14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材料 结构构件 受力状况 RE 梁 受弯 0.75 轴压比小于 0.15 的柱 偏压 0.75 轴压比不小于 0.15 的柱 偏压 0.80 抗震墙 偏压 0.85 钢筋 混凝土 各类构件 受剪、偏拉 0.85 7.2 横向框架梁的截面设计 7.2 横向框架梁的截面设计 7.2.1 第一层框架梁 7.2.1 第一层框架梁 梁控制截面的内力图如图 14 所示,图中单,位:M,mkN;kNV,混凝土的强 度等级为30C() 2 3 .14 mm N fc=。纵向钢筋为335HRB级钢筋() 2 300 mm

50、 N fy=,箍金筋 为235HPB级钢筋() 2 210 mm N fy=。梁的正截面强度计算见表 15 图 14 第一层梁控制截面内力图 28 表 15 第一层梁的正截面强度计算 截面 ()mkNM -178.59 136.08 438.48-140.1198.23 -118.1 7 102.63 7.72 0 hb 650250 650250 650250650250650250465250 465250 465250 2 01 bhf M c s = 0.156 0.119 0.384 0.123 0.086 0.153 0.133 0.010 s 211= 0.171 0.127 0

51、.518 0.132 0.090 0.167 0.143 0.010 y c s f bhf A 01 = 1151 855 3478 889 606 926 793 56 选钢筋 228 225 428 225 225 225 225 225 225 实际配筋面积 1232 982 3445 982 982 982 982 982 % 0.87 0.69 2.43 0.69 0.69 0.69 0.69 0.69 梁的斜截面强度计算 为了防止梁在弯曲屈服前发生剪切破坏,同时考虑地震组合,框架梁端剪力设计值 V 应调整如下: () Gb n r b l bv V l MM V+ + = 式中:

52、 v 剪力增大系数,对三级抗震等级取 1.1 n l梁的净跨,对第一层取mlnAB2 . 6=,mlnBC7 . 1= Gb V梁在重力荷载值作用下,按简支梁分析的梁端截面剪力设计值, () nGb lqV 2 1 5 . 02 . 1+= 活恒 l b M、 r b M分别在左右两侧梁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截面组合的弯矩 值,由表 11 查得 29 AB 跨:顺时针方向 l b M=136.08 r b M=-140.11 逆时针方向 l b M=-187.59 r b M=98.23 BC 跨:顺时针方向 l b M=63.102 r b M=87.111 计算中, r b l b MM

53、+取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中较大者。 剪力调整 AB 跨:82.28523.9859.18719.27611.14008.136=+ 3 10505 V 3 10505 V 3 106 .415 箍筋直径、肢数n 8, 2=n 8, 2=n 8, 2=n () 2 1 mmVAs 50.3 50.3 50.3 箍筋间距() 2 mms 200 200 200 00 25. 17 . 0h s AS fbhf v yvt + V RE 3 10216V RE 3 10216 V RE 3 108 .177 bs nAsv sv 1 = 0.201 0.201 0.201 yv t sv f f 24. 0 min = 0.163 0.163 0.163 7.2.2 第二层梁截面设计 7.2.2 第二层梁截面设计 梁控制截面的内力图如图 15 所示,图中单,位:M,mkN;kNV,混凝土的强 度等级为30C() 2 3 .14 mm N fc=。纵向钢筋为335HRB级钢筋() 2 300 mm N fy=,箍金筋 为235HPB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