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材-第6章-2 不饱和烃-炔烃-wuqx-2014完....ppt_第1页
功材-第6章-2 不饱和烃-炔烃-wuqx-2014完....ppt_第2页
功材-第6章-2 不饱和烃-炔烃-wuqx-2014完....ppt_第3页
功材-第6章-2 不饱和烃-炔烃-wuqx-2014完....ppt_第4页
功材-第6章-2 不饱和烃-炔烃-wuqx-2014完....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chapter 6,第6章 不饱和烃炔烃,chapter 6,6.9 炔烃的分类和结构 6.10 炔烃的化学性质 6.11 二烯烃的分类及结构 6.12 共轭体系及共轭效应 6.13 共轭二烯烃的化学性质 6.14 环戊二烯的反应,chapter 6,6.9 炔烃的分类和结构,6.9.1 炔烃的分类 6.9.2 炔烃的结构,chapter 6,6.9.1 炔烃的分类,按碳架分类:链炔烃和环炔烃。 按三键位置分类:端炔烃和内炔烃。 按三键数目分类:单炔烃、二炔烃、多炔烃等。,炔烃:分子中含有碳-碳三键( CC )的烃称为炔烃。炔烃官能团是 。,chapter 6,6.9.2 炔烃的结构,炔烃结构

2、特征是三键,C为sp杂化状态。Csp的电负性为3.29,在乙炔中为3.44,比Csp2的电负性大。,键长/nm 0.154 0.134 0.120 键能/kJ.mol-1 347.3 610.9 836.8,chapter 6,三键由一个键和两个键组成,两个键互相垂直,CC上电子云的密度高,在C-C间形成筒状 分布, , 碳核对电子吸引较不牢,电子易流动,受分子结构影响,往往电荷不是均匀分布,电子较易极化。,chapter 6,6.10 炔烃的化学性质,6.10.1 加成反应 6.10.2 氧化和还原反应 6.10.3 聚合反应 6.10.4 炔氢的反应 6.10.5 异构反应,chapter

3、 6,chapter 6,6.10.1 加成反应,1. 炔烃与烯烃加成反应的异同点,炔烃与烯烃一样可以进行加成反应,两者有相同处和不同处。,相同处:,(1) 能与卤素、卤化氢等亲电试剂进行亲电加成反应,遵守马氏加成规则。,(2) 与溴化氢加成时也有过氧化物效应。,chapter 6,不同处:,(1) 炔烃亲电加成比烯烃难,需要催化剂才能顺利进行。,(2) 三键可以加成两分子试剂,加成是分步进行的,可以控制停留在加一分子试剂的阶段。,(3) 三键可以进行亲核加成,亲核加成烯烃比炔烃难。,chapter 6,2. 亲电加成反应,(1)加卤化氢反应,加一分子氯化氢得卤代烯烃,加入两分子氯化氢得到同碳

4、二卤代烷:,乙炔加HCl需要有催化剂才能顺利反应,是合成氯乙烯的工业方法:,chapter 6,溴化氢也能与炔烃加成:,15,内炔烃加卤化氢是反式加成:,炔烃与HBr加成也能按自由基机理进行,得到反马氏规则产物:,1-溴丙烯(88%) 2-溴丙烯(12%),chapter 6,(2)加卤素反应,炔烃与溴加成也是反式加成:,-20 乙醚,反-2,3-二溴-2-丁烯,(控制加成),20 CCI4,2,2,3,3-四溴丁烷,chapter 6,分子中同时含有三键和双键时,加入限量的溴,优先加在双键上:,1-戊烯-4-炔,4,5-二溴-1-戊炔,(收率95%),chapter 6,(3)水合反应,烯烃

5、水合反应需酸催化,而炔烃水合反应需要在HgSO4的H2SO4溶液中才能顺利进行:,是工业合成乙醛的方法之一,chapter 6,端炔烃水合得到甲基酮:,炔烃亲电加成反应,用的是毒性很大的汞盐,现在大部分改成非汞催化剂。,chapter 6,(4)加醋酸反应,7580,生成的醋酸乙烯酯是合成聚乙烯醇的前体。,chapter 6,3. 亲核加成反应,(1)炔烃可以与醇、酸等亲核试剂进行亲核加成反应。,常称为乙烯基化反应,乙炔称为乙烯基化试剂。,chapter 6,(2)亲核加成反应的机理:,以乙炔与甲醇在氢氧化钾催化下反应为例说明:,chapter 6,5. 加成反应规律,比较烯烃、炔烃的亲电加成

6、和亲核加成反应,可知:亲电加成双键比三键容易,亲核加成三键比双键容易。,4. 加氢氰酸反应,25,由乙炔合成丙烯腈的工业方法。,chapter 6,1. 氧化反应,炔烃经KMnO4或臭氧氧化后再水解,在三键处断裂,生成相应的酸:,像烯烃一样,氧化反应可用来表征炔烃的结构和鉴定三键的存在。,6.10.2 氧化和还原反应,chapter 6,2. 还原反应 炔烃的还原反应可以还原到烯烃,也可以还原到烷烃。,(1) 催化加氢反应,炔烃加氢反应也需要催化剂,可以加一分子氢,也可以加两分子氢,实际应用中多数控制在加一分子氢。,chapter 6,如果使用钝化催化剂,可以得到顺式烯烃:,有两个用途: a.

7、制备顺式烯烃。 b.净化聚乙烯单体中微量乙炔。,chapter 6,(2) 硼氢化反应, 与烯烃相似,三键能与硼烷进行硼氢化反应,若将烯基硼用乙酸处理,得到顺式烯烃:,a.在实验室中,可用这个反应制备少量的烯烃。 b.在有机合成中,可作为引进顺式双键的方法。,chapter 6, 三烯基硼在碱性水溶液中用过氧化氢处理得到酮和醛:,若端炔烃为反应物得到醛:,这是实验室中制醛的方便方法。,chapter 6,(3) 碱金属-液氨还原成反式烯烃,炔在液氨中用碱金属如钠、锂等还原得到反式烯烃:,Na-液NH3 -33,烯烃没有此反应,炔烃还原停留在生成烯烃这一步,这是制备反式烯烃的一种方法。,chap

8、ter 6,1. 炔烃的齐聚反应,(1) 线性齐聚,乙烯基乙炔与HCl反应合成氯代丁二烯,后者是氯丁橡胶单体。,6.10.3 聚合反应,chapter 6,(2) 环齐聚,该反应曾对证明苯的结构很有意义,环三聚:,两种取代苯的比例取决于催化剂的种类。,端炔环三聚:,chapter 6,2. 乙炔的高聚反应,在齐格勒-纳塔催化剂作用下,乙炔能聚合成高聚物聚乙炔。,聚乙炔分子具有较好的导电性,故称为“合成金属”,是有机导体。参杂金属原子后,导电性更强。,chapter 6,1. 炔氢的酸性,炔氢:与三键碳直接相连的氢称为炔氢。由于三键的影响炔氢有一定的酸性。,Csp-H键是一个极性键,电子偏向Cs

9、p端,炔氢有酸性,与其他原子连接的氢比较如下:,pKa 50 40 35 26 16 15.7,炔氢的酸性比碳-碳双键上的氢酸性大得多。相应的负离子的稳定性为: ,6.10.4 炔氢的反应,chapter 6,2. 碱金属炔化物的生成,炔氢能与强碱性金属Li、Na、K等氨基化物反应,生成碱金属炔化物。,碱金属炔化物是强碱,亲核试剂,可以与伯卤烷反应合成炔烃。例:,chapter 6,3. 过渡金属炔化物的生成,乙炔、端炔烃能与硝酸银或氯化亚铜的氨溶液反应,生成白色炔化银或砖红色炔化铜沉淀,可用来鉴定乙炔和端炔的存在:,干燥的炔化银、炔化铜易爆炸。,chapter 6,6.10.5 异构反应,在

10、强碱作用下, 可异构成 或 位置变化。,chapter 6,6.11 二烯烃的分类及结构,6.11.1 二烯烃的分类 6.11.2 共轭二烯烃的结构,chapter 6,6.11.1 二烯烃的分类,1. 累积二烯烃,两个双键与同一个碳原子相连接,即分子中含 有 结构的烃为累积二烯烃。,2孤立二烯烃,两个双键间隔多于一个亚甲基结构的烃为孤立二烯烃。如1,5-己二烯,1,4-环己二烯等。,chapter 6,3共轭二烯烃,两个双键间隔一个单键,即含 结构的烃为共轭二烯烃,最简单的共轭二烯烃是1,3丁二烯,最简单的环状共轭二烯烃是环戊二烯。,累积二烯烃的用途不多,有待于开发;孤立二烯烃的结构和性质与

11、单烯烃相似;这里只讨论共轭二烯的结构。,chapter 6,以开链共轭二烯烃系列中最简单的1,3-丁二烯为例说明共轭二烯烃的结构特征。,6.11.2 共轭二烯烃的结构,chapter 6,1价键理论处理结果: C=C的C为sp2杂化,有如下结构:,chapter 6,四个C原子的四个p轨道从侧面互相重叠(又称电子离域)形成大键(或称离域键)。C1=C2和C3=C4两键平面平行,都垂直键平面,p轨道有一定的重叠,出现键长平均化现象。,键长/nm 0.154 0.1373 0.1483 0.1373 0.134,chapter 6,1,3-丁二烯的分子轨道,2. 分子轨道理论处理结果 四个碳的四个

12、p轨道线性组合成四个分子轨道y1、y2、y3、y4。能量y1y2y3y4。,chapter 6,在基态,y2是充填电子的最高能量轨道称为HOMO; y3是未填电子的最低能量轨道,称为LUMO。,chapter 6,6.12 共轭体系及共轭效应,6.12.1 共轭体系 6.12.2 共轭效应 6.12.3 共轭效应与诱导效应比较 6.12.4 离域体系的表达共振论,chapter 6,共轭体系:不饱和的化合物中,有三个或三个以上互相平行的p轨道形成大键,这种体系称为共轭体系。,电子离域:共轭体系中,电子云扩展到整个体系的现象称做电子离域或离域键。,共轭效应:电子离域,能量降低,分子趋于稳定,键长

13、平均化等现象称做共轭效应,也称做C效应。,结构特点:共轭体系的特征是各键在同一平面内,参加共轭的p轨道轴互相平行,且垂直于键所在的平面,相邻p轨道间从侧面重叠发生键离域。,6.12.1 共轭体系,chapter 6,1-共轭体系,双键、单键相间的共轭体系称做-共轭体系。,共轭体系的分子骨架称做共轭链。,的氢化焓 DH=126.6 kJmol-1, 的氢化焓 DH=239 kJmol-1,126.6 2 - 239 = 14.2 kJmol-1,称为1,3-丁二烯共轭能。,chapter 6,的氢化焓DH=254 kJmol-1, 的氢化焓DH=226 kJmol-1,254 - 226 = 2

14、8 kJ mol-1,称为1,3-戊二烯共轭能。,共轭能:共轭体系的稳定能。,chapter 6,2p-共轭体系,双键相连的原子上的p轨道与键的p轨道形成的共轭体系称做 p-共轭体系。,烯丙基结构,chapter 6,分子轨道理论处理烯丙基三个中间体的结果如下图:,chapter 6,三个p轨道线性组合的三个分子轨道,y1 是成键轨道,y2是非键轨道,y3是反键轨道。,烯丙基碳正离子: 烯丙基碳自由基: 烯丙基碳负离子:,y2是LUMO;,y1是HOMO,,y2是HOMO,y2是HOMO,,y3是LUMO。,chapter 6,3超共轭体系,超共轭体系,比共轭体系作用弱,稳定性差,共轭能小。,

15、(1) -超共轭体系,丙烯分子中的甲基可绕CC键旋转,旋转到某一角度时,甲基中的C-H键与C=C的键在同一平面内,C-H键轴与键p轨道近似平行,形成-共轭体系,称为-超共轭体系。,丙烯分子的-超共轭体系,chapter 6,乙烯氢化焓DH=137 kJmol-1, 丙烯的氢化焓DH=126 kJmol-1, 丙烯-超共轭能:137-126 =11 kJmol-1。 1,3-戊二烯 氢化焓226 kJmol-1 -共轭 1,3-丁二烯 氢化焓239 kJmol-1 -共轭,chapter 6,(2) -p超共轭体系,C-H的键轨道与p轨道形成的共轭体系称做-p超共轭体系。如乙基碳正离子即为-p超

16、共轭体系。,乙基碳正离子-p超共轭体系,chapter 6,烷基碳自由基也能形成-p超共轭体系:,碳自由基的稳定性: 碳正离子的稳定性: 3R+2R+1R+CH3,chapter 6,6.12.2 共轭效应(C效应),共轭链两端的原子的电负性不同,共轭体系中电子离域有方向性,在共轭链上正电荷、负电荷交替出现,沿共轭链一直传递下去,称为电子共轭效应(又称C效应)。电子共轭效应有吸电子共轭效应(C效应)和给电子共轭效应(+C效应)。,chapter 6,1. 吸电子共轭效应(-C效应),电负性大的原子接在共轭链端上,使共轭电子向电负性大的元素端离域,称做吸电子共轭效应。,2-丁烯醛 丙烯氰,、 、

17、 连到共轭链上有-C效应,-C效应: ,chapter 6,2. 给电子的共轭效应(+C效应),含有孤对电子的原子接在共轭链一端,使共轭电子背离有电子对的原子端离域,称为给电子共轭效应(+C效应)。,氯乙烯 乙烯基醚,一些原子或基团的+C效应强度顺序:,-,N,R,2,-,O,R,-,F,.,.,.,.,.,.,.,.,.,.,-,F,-,C,I,-,B,r,-,I,.,.,.,.,-,O,R,-,S,R,.,.,.,.,-,.,.,+,O,O,R,O,R,2,chapter 6,3 动态共轭效应,静态共轭效应:上面讨论的是在静止条件,由元素电负性或原子电子对引起的共轭效应称静态共轭效应。,动

18、态共轭效应:在外电场的作用下,共轭体系产生的共轭电子沿共轭链-、+传递的电荷交替现象称做动态共轭效应。,静态共轭效应 动态共轭效应,在化学反应中,动态共轭效应作用比静态共轭效应作用大得多。,chapter 6,6.12.3 共轭效应与诱导效应比较,chapter 6,1. 共振论提出的历史背景,为了解决用经典的路易斯结构式表达复杂的电子离域系的矛盾,鲍林在19311933年间提出了“共振论”。共振论是用经典的结构式表达电子离域体系。,6.12.4 离域体系的表达共振论,chapter 6,2. 共振论的基本概念,共振杂化体:对于电子离域体系的化学物种(包括分子、离子、自由基等),不能用一个经典

19、结构式表示清楚其结构,可用几个可能的经典结构式表示,真实物种是这几个可能的经典结构的叠加共振杂化体。,共振结构:表示离域体系的可能的经典结构称做极限结构或共振结构。共振结构的叠加得到共振杂化体,共振杂化体才能较确切地代表真实物种的结构。,chapter 6,1,3-丁二烯可用一系列共振结构表示:,每个结构式叫共振结构式或共振极限结构式,“”双箭头符号表示共振结构之间的叠加或共振;合起来表示真实的1,3-丁二烯。,共振杂化体是一单一物种,只有一个结构。共振结构式表示电子离域的极限度。 一个物种的共振结构式越多,电子离域的范围越大,体系能量越低,物种越稳定。,chapter 6,任何一个共振结构的

20、能量都高于共振杂化体的能量,真实物种与最低能量的共振结构(最稳定的极限结构)的能量差称为共振能。它是由电子离域而获得的稳定化能,与共轭能是一致的。,每个共振结构对其共振杂化体的贡献是不相等的。共振结构越稳定,对共振杂化体的贡献越大。相同的共振结构贡献相等。,chapter 6,是最稳定的极限结构,对杂化体贡献最大,它与真实分子的能量差为共振能;后面几个极限结构是不稳定的,能量较高,对共振杂化体的贡献小,有时可以不考虑; 和 相同,对共振杂化体的贡献相等。,1,3-丁二烯的共轭能为14 kJmol-1,可用下列共振结构表示:,chapter 6,3. 共振结构式书写规则,在各共振结构式中,原子在

21、空间的位置相同,只是电子排布有差别:,chapter 6,(2) 所有的共振结构式都要符合经典的路易斯结构式,如碳的化合价为4价,第二周期元素的价电子数不多于8个等。,chapter 6,(3) 所有共振结构式中,配对电子或不配对电子数目保持一致。,chapter 6,4. 共振结构的相对稳定性,(1) 极限结构式中共价键越多越稳定,稳定 不稳定 不稳定,(2) 价电子层中达满电子数(惰性气体结构)结构稳定,(3) 电荷分离的共振结构稳定性小,稳定 电荷分离 不稳定,chapter 6,5. 共振结构对杂化体的贡献比较,(1) 等同的共振结构贡献相等,贡献相等 贡献相等,(2) 共价键数多的共

22、振结构贡献大,贡献大,chapter 6,(3) 电荷没有分离的共振结构贡献大,(4) 原子价电子数目达到惰性气体原子电子结构的贡献大,(5) 键长、键角变形小的贡献大,贡献大,贡献大,贡献大,chapter 6,6. 共振论的应用,(1) 可以解释电子离域体系中很多结构与性质方面的问题,可进行1,2-加成,也可以进行1,4-加成,两种加成生成的活性中间体也存在共振,如加质子酸:,1,3-丁二烯有下列共振表示:,chapter 6,(2) 可帮助判断反应进行的难易和反应机理,例2.丙烯的-氢易进行自由型卤代反应,3-氯丙烯易进行SN1取代反应,因为这两种取代反应生成的中间体有下列共振:,cha

23、pter 6,7. 共振论的局现性 共振论在有机化学中用起来比较方便,能解释电子离域体系的一些实验现象,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共振论认为共振结构只是写出来的,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又如环丁二烯与苯有相似的共振结构,但环丁二烯比苯活泼得多。这些都是共振论所不好解释的。,环丁二烯: 苯:,chapter 6,6.13 共轭二烯烃的化学性质,6.13.1 共轭加成反应 6.13.2 聚合与共聚合反应 6.13.3 电环化反应 6.13.4 双烯合成反应,chapter 6,1. 1,4加成(共轭加成),共轭二烯烃的官能团是 ,应该即有单烯烃的性质,又应该有特殊性质。,共轭二烯能进行亲电加成,其加成反应比单

24、烯烃容易,也能进行催化加氢。1,3-丁二烯与一分子亲电试剂加成,生成两种产物:,6.13.1 共轭加成反应,chapter 6,1,2-加成:打开一个键,试剂加到键的两个碳原子上,这种加成与单烯烃加成反应一样,称为1,2-加成。 1,4-加成:打开两个键,试剂加到两个键的两端碳原子上,中间两个碳原子间形成一个新键,称为1,4-加成,也称为共轭加成。,chapter 6,2. 影响1,4-加成的因素,影响因素有反应物结构、试剂和溶剂的性质、产物的稳定性质,反应温度等。,极性溶剂中(40) 70% 30% 非极性溶剂中(-15) 46% 54% +HBr -80 19% 81% 45 85% 15

25、%,极性溶剂有利于1,4-加成,非极性溶剂有利于1,2-加成。反应温度的影响比较明显,低温有利于1,2-加成,高温有利于1,4-加成。,chapter 6,反应物结构有影响,2,3-二甲基丁二烯与溴反应,主要得反式-2,3-二甲基-1,4-二溴-2-丁烯:,1,2-加成,遵守不对称烯烃加成规律。,HBr,chapter 6,3. 1,4-加成反应的解释,1,3-丁二烯与HCl反应,先加上一个H+生成碳正离子中间体,烯丙基碳正离子稳定,因此主要是生成烯丙基碳正离子:,chapter 6,可以进行1,2-加成,也可以进行1,4-加成,比 稳定,低温下1,2-加成容易。 的空间位阻小,在极性溶液中主

26、要是1,4-加成。,共振论观点: 分子轨道计算结果:,1,2-加成 1,4-加成,chapter 6,4. 热力学控制与动力学控制,第一个过渡态能量较高, 是决定反应速率步骤; 第二个过渡态能量较低, 决定是1,2-加成还是1,4-加成。,chapter 6,动力学控制:1,2-加成活化 能小,低温下反应速率快, 产物由反应速度决定, 称为动力学控制。,热力学控制:1,4-加成产物稳定,在较高温度下, 1,2-加成反应活化能与1,4-加成活化能差(DE1,4- DE1,2)不重要,产物组成由产物稳定性决定, 称为热力学控制。,chapter 6,较高温度,较高温度,(少),(多),1,3-丁二

27、烯与1 mol HBr反应,45得到平衡产物:,15% 85%,chapter 6,5. 三键双键共轭体系的1,4-加成,乙烯基乙炔是共轭体系,能与HCl加成:,1,4-加成生成累积二烯烃不稳定,重排得到2-氯-1,3-丁二烯。2-氯-1,3-丁二烯是制备氯丁橡胶的单体。,chapter 6,1. 1,3-丁二烯齐聚反应 (1) 环二聚反应,共轭二烯烃有两个键,像单烯烃一样能进行齐聚反应,高聚反应,也可以进行共聚反应。,两分子丁二烯进行1,2-加成的结果,6.13.2 聚合与共聚合反应,chapter 6,一分子1,2-加成,一分子1,4-加成的结果,两分子丁二烯1,4-加成的结果,chapt

28、er 6,(2)环三聚反应,1,3-丁二烯在零价镍催化下环三聚反应主要得到反式-1,5,9-环十二碳三烯:,90%,产物是阻燃剂的原料。,2. 聚合反应,2-甲基-1,3-丁二烯聚合得顺式聚异戊二烯,其结构和性质与从橡胶树中得到的天然橡胶相同,故称为合成天然橡胶。,异戊二烯 聚异戊二烯,合成天然橡胶,chapter 6,1,3-丁二烯用环烷酸镍/三异丁基铝催化剂进行聚合反应得到顺式结构含量大于96%的1,4-聚丁二烯(又称顺丁橡胶),在低温下有很好的弹性,又耐磨,常用作轮胎。,顺式-聚丁二烯,用烯丙基碘化镍作催化剂,可以得反式结构大于99%的1,4-聚丁二烯:,反式-聚丁二烯,chapter

29、6,用丁基锂/醚催化1,3-丁二烯聚合反应,可使一部分1,3-丁二烯1,2-聚合,一部分1,4-聚合,得到含1,2-聚合结构在25% 65%的乙烯基聚丁二烯:,1,4- 1,2-,也可以得到高1,2-聚合结构的聚丁二烯:,chapter 6,3. 共聚合反应,1,3-丁二烯可以与苯乙烯、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酯等单体进行共聚合反应,得到不同性能的高聚物:,(1) 1,3-丁二烯与苯乙烯共聚合,苯乙烯 弹性体,聚-1,4 -丁二烯苯乙烯是弹性体,又称丁苯橡胶,是目前合成橡胶中产量最大的品种。,chapter 6,(2) 1,3-丁二烯,苯乙烯、丙烯腈共聚合,这种聚合物性能优异,是广泛使用的工程塑料

30、,通常称ABS树脂。,chapter 6,协同反应: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同步进行的反应称做协同反应。 周环反应:通过环状过渡态的协同反应又称做周环反应。,6.13.3 电环化反应,电环化反应:链状共轭多烯烃两端的电子形成一个键,其余的电子进行相应的组合,形成环状不饱和化合物的反应或其逆反应称为电环化反应,电环化反应属周环反应。,chapter 6,共轭二烯的电环化反应,2. 反应机理,(Z,E)-2,4-己二烯的电子轨道图,分子前沿轨道学说 化学家福井谦一根据形成分子时只有原子价电子变化的概念,提出化学反应与分子前沿轨道有关的分子前沿轨道学说。 单分子反应前沿轨道是HOMO;

31、两个分子反应前沿轨道是一个HOMO和一个LUMO。,加热条件下:HOMO,2,chapter 6,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伍德沃德和霍夫曼提出化学反应的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认为: 对称性允许:化学反应是分子轨道重新组合的过程,对一些由分子轨道的对称性控制反应进行的周环反应过程,反应过程中分子轨道的对称性必须是守恒的,即反应分子轨道的对称性必须与产物分子轨道的对称性保持一致,才能容易进行,称为对称性允许. 对称性禁阻:不能保持一致,反应就难进行或不能进行,称为对称性禁阻。,对称性允许:,对称性禁阻:,chapter 6,(Z,E)-2,4-己二烯的电子轨道图,光照条件下:,chapter 6,ch

32、apter 6,3. 电环化反应规律,有4n(n=1,2,)个电子的链状共轭多烯烃,其HOMO和LUMO两端碳原子上的p轨道的相位分别为:,HOMO,热反应,顺旋对称性允许 LUMO,光照,对旋对称性反应,热反应时,顺旋是对称性允许的,能进行电环化反应。在光照时,HOMO轨道电子跃进到LUMO中,对旋是对称性允许的,能进行电环化反应。,chapter 6,有4n+2(n=1,2,3,)个电子的链状共轭多烯烃,其HOMO和LUMO两端碳原子上的p轨道的相位分别为:,HOMO LUMO,热反应时,对旋是对称性允许的反应,发生电环化反应;光照时,顺旋是对称性允许的反应,发生电环化反应。,HOMO,热

33、反应,对旋对称性允许 LUMO,光照,顺旋对称性反应,chapter 6,共轭多烯烃的电环化反应概括如下规律:,注意:这里讲的对称性禁阻反应是在协同反应过程中所需要的活化能很大,反应不易进行。但并不排除其他途径,如自由基型机理进行的可能性。,chapter 6,1. 双烯合成反应,共轭二烯烃与含有C=C和CC的不饱和化合物进行1,4-加成反应,生成六元环烯烃的反应称为双烯合成反应,又称Diels-Alder反应。 双烯合成反应是可逆反应,正向成环反应的温度较低,逆向开环反应需要较高的温度。,6.13.4 双烯合成反应,chapter 6,165,90MPa 17h,双烯体:通常把双烯合成反应中

34、的共轭二烯烃称做双烯体。 亲双烯体:把双烯合成反应中的不饱和化合物称做亲双烯体。,chapter 6,双烯合成反应有如下特点:,(1) 双烯体上连有推电子基团,亲双烯体上连有吸电子基团,有利于反应进行:,可由这个反应精制、提纯共轭二烯烃。,chapter 6,(2) 双烯体和亲双烯体都有取代基时,两个取代基处在环己烯环的1,4位的产物占优势:,84% 16%,chapter 6,反-丁烯二酸二乙酯 反-4-环己烯-1,2-二甲酸二乙酯,(3) 双烯体和亲双烯体在反应过程中原有构型保持不变,顺丁烯二酸二乙酯 顺-4-环己烯-1,2-二甲酸二乙酯,chapter 6,(4) 双烯体是S-顺式构象,

35、才能进行双烯合成,S-反式构象双烯体需要转变成S-顺式构象才能进行反应。,共轭二烯烃可以与炔烃衍生物进行双烯合成反应,得到环己二烯的衍生物:,S-反式 S-顺式,chapter 6,2. 应用,双烯合成反应在有机合成中有重要用途,是合成六元环状化合物的重要方法,把反应物中的碳原子换成杂原子,也能进行类似的反应,得到含杂原子的六元环状化合物。,3. 反应机理,双烯合成反应属周环反应,双烯体有4个电子,亲双烯体有2个电子参加反应,故双烯合成反应又称4+2环加成反应。,chapter 6,双烯体的前沿轨道HOMO是y2,LUMO是y3,亲双烯体的HOMO是成键轨道,LUMO是反键轨道。进行双烯合成反应时,或双烯体的HOMO的电子流入亲双烯体的LUMO,或亲双烯体的HOMO的电子流入双烯体的LUMO,这两种形成键的方式,都是轨道对称性允许的反应,因此很容易进行反应。,HOMO,ch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