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伤 仲 永,王安石,学习目标 1 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如“隶、异、奇、利、扳、文理、稍稍、宾客、环谒、泯然”等,掌握它们的读音、词义。 2 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阅读、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 3 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4 懂得本文所寓含的道理:人的天资并非一成不变,只有后天的教育和努力,才能造就人才。 5 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点 1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知识。 2理解方仲永由五岁能诗,到“泯然众人”这一变化的原因。 学习难点 1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并能作出评价。 2了解说理散文中的叙事技巧。,先请同学 们说一说关于勤奋的名言警句,中国有
2、句俗话,叫做“一勤天下无难事” 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曾经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 被誉为“发明大王”的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伤 仲 永,王安石,为.感到悲伤,题目理解 “伤”,是“为.感到悲
3、伤”的意思意动用法。流露出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强调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 “伤”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为仲永这样一个天才最终沦为一个普通人而感到惋惜,第二层意思是为像仲永的父亲这样不重视后天教育,思想落后的人而感到可悲,第三层意思是为那些天资不及仲永,又不接受后天教育,最终连普通人都不如,重蹈了仲永的覆辙的人哀伤。 文章的道理 方仲永的通达聪慧,其天资比一般才能的人高得多,而最终成了一个平凡的人令人感到痛惜,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要学习,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和对泯灭人才环境的批评
4、。也对应了孔子的一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作家作品简介,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罢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读 准 字 音,矣( ) 泯( ) 称( ) 隶( ) 扳( ) 谒( ) 邑( )卒( ) 焉( ) 耶( ),y,mn,chn,l,pn,y,yn,z,y,y,朗读停顿,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
5、/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
6、耶?,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金溪民方仲永,
7、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金溪县的平民方仲永,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纸、墨、笔、砚等),(有一天)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很诧异,从邻家借来书写工具给他, 仲永立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同县的人(对这件事)感到奇怪,渐渐地,(同县的人)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父亲,(有的人)花钱请方仲永作诗。,这首诗的意思是赡养父母、与同一宗族的人搞 好关系,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8、。,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了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他的父亲以此认为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 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我听说这件事也已经很久了。,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让(他)作诗,(他写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 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回答说:“他的才能已完
9、全消失,完 全如同常人了。”,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王安石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他先天的才能,远胜于一般有才能的人。,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常人,是因为他受 到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普通人,现在那些天生就不聪明,本来就是普通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词语,1.伤:哀伤,叹息 2.金溪:地名,现在江西金溪 3.民:平民百姓 4.世:
10、世代 5.隶:属于 6.耕:耕田 7.生:生长到 8.年:岁 9.未:不;没有 10.尝:曾经 11.识:认识 13.书具:书写的工具(笔、墨、纸、砚等)。 13.忽:忽然 14.啼:出声地哭 15.求:要 14.异:对感到诧异(意动用法) 17.焉:他,代指仲永 18.借旁近:就近借来。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 19.与:给 20.即:立即,立刻,21.书:书写,写 22.并:并且 23.自:自己 24.为:题写 25.名:名字 26.其:这 27.以:把 28.养:奉养,赡养 29.收族:团结宗族。收:聚,团结 30.为:当做,作为 31.意:主旨(中心,或文章大意) 32.传:传送 33.
11、一:全 34.观:观看 35.自:从 36.是:此 37.指:指定 38.作:写作 39.立:立刻 40.就:完成,41.其:代词,代指这首诗 42.文:文采 43.理:道理 44.皆:都 45.可:值得 46.观:观赏 47.邑人:同(乡)县的人 49.者:的地方(方面) 48.日:每天 50.扳:通“攀”,牵,引 51.奇:对感到惊奇(奇怪)(意动用法) 52.之:代指仲永的才华 53.稍稍:渐渐 54.宾客: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宾,本文的意思是状语(名词作动词) 55.其:他的,代仲永的 56.或:有的人 57.以:用 58.乞:求取 59.之:它,代仲永的诗 60.利其然:认为
12、这样是有利可图的。利,认为有利可图。其,这。然,这样。,61.泯然众人矣:完全如同常人了,消失,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众人,常人。 62.王子:王安石的自称 63.环:四处,到处 64.谒:拜访 65.使:让 66.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67.闻:听说,听闻 68.之:它,代这件事 69.明道:宋仁宗(赵祯)年号(10321033) 70.从:跟随 71.先人: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 72.还:返回 73.于:在 74.令:让 75.作:写 76.称:相当 77.前时之闻:以前的名声。时,时候。之,的。闻,传闻。 78.自:从 79.复:又,再 80.问:询问,83.之:介于主谓之间,助词无义。
13、 84.通:通达 85.悟:聪慧 86.受:接受 87.之:它,代通悟 88.天:先天。 89.之:它,代天资。 90.贤:胜过;超过。 91.于:比。 92.材:同“才”,才能。 93.远:差距大。 94.卒:最终。 95.之:音节助词,不译。 96.为:成为。 97.则:那么。 98.其:他,代仲永。 99.于:被。 100.者:不译。 101.不至:没有达到要求。.至:达到。 102.彼其:他。 103.如:像。,104.此:这样。 105.其:不译。 106.贤:才能。 107.之:它,代后天教育。 108.且:尚且。 109.今:现在。 110.夫:发语词,不译;有版本译为:那些(音
14、读f)。 111.固:本来。 112.得:能够。 113.而:假设关系。 114.已:停止。 115.耶:表示反问,相当于“吗”、“呢”。 116.通悟:通达聪慧。,属于曾经题上完成渐渐有的(人)四处拜访相当完全承受胜过能够,(1)解释红色的字。 世隶耕 未尝识书具 并自为其名 指物作诗立就 稍稍宾客其父 或以钱币求之 环谒于邑人 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 受之于天 贤于材人远矣 得为众人而已耶,掌握知识,虚词用法 一词多义,“之” 1. 忽啼求之代词,书写工具。 2. 借旁近与之人称代词,他,仲永。 3. 传一乡秀才观之代词,仲永写的诗。 4. 邑人奇之代词,他,仲永。 5. 或以钱币乞之
15、代词,仲永的诗。 6. 余闻之也久代词,仲永的事。 7. 于舅家见之代词,他,仲永。 8. 不能称前时之闻助词,的。 9. 受之天代词,通悟。 10. 受之人兼词,之于。 11.卒之为众人助词,不译。,虚词用法 一词多义,“于” 1、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2、于舅家见之介词,在。 3、贤于材人远矣介词,比。 4、受于人者不至介词,被,引出动作的对象。,虚词用法 一词多义,其 其诗以养父母 其文理皆可观者 父利其然 其受之天 如此其贤也 彼其受之天,他的,指方仲永的 代方仲永写的诗 这样 他 他的 他,虚词用法 一词多义,自 并自为其名:自己 还自扬州:从。 闻 余闻之久也 动词,听说 不能称前时
16、之闻 名词,名声 然 父利其然也 代词,这样 泯然众人矣 形容词词尾 .的样子,词类活用,意动用法 异对感到诧异。 奇对感到惊奇。 宾客以宾客之礼对待。 利认为有利可图。 伤对感到哀伤。 名词作状语 日每天,问题研究,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 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
17、段?这几个阶段,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闻”和“见”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阶段,铺陈方仲水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贪利之举却导致他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详略处理,有力突出文章主旨,体现“伤”的含义。,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不使学”。从道理上讲,方仲永“卒之为众人”
18、,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2.“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本文叙事中有什么作用?,本文叙事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第一段是“闻”,第二段是先“见”后“闻”,依次写方仲永五岁时才能初露时的情形、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时的状况和又过七年后“泯然众人”的结局,表明方仲永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叙事一气贯通而又层次分明,详略有致而又结构紧凑,内容集中而又意旨鲜明。这种见闻录的方式还使方仲永与“我”发生了联系,富有生活气息,给人以真切之感。文章叙事部分按时间顺序把“闻”“见”“闻”三个片断结为一个整体,其
19、中的过渡句就是“余闻之也久”这句话。此句中的“之”字承前,指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闻”“久”二字则表明作者长期不在家乡,仅从传闻中得知,尚未见到仲永这最后一点是暗含在全句话中的。如果把这一点意思明说出来,则全句应是“余闻之也久而未见其人”。这样,下文再说“见”就十分自然了。由此可见,“余闻之也久”这句话,是用一明一暗的两层意思来实现上下文的过渡的。,1.本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本文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这样安排暗含了文章的主旨,是符合作者意图的。 王安石写这篇文章,意在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题目中的“伤”字,就已经透露这一点。“伤”
20、是哀伤、哀怜的意思。作者为什么“伤”仲永?因为方仲永天资非凡而“受于人者不至”,最终“泯然众人”。但这不是仲永自身造成的,不能怪仲永,因为他毕竟是个孩子,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是他贪财短视的父亲造成的。文章在首段叙事中详写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有两条线索:一条从叙述方仲永才能的突然显露到声誉日隆;另一条叙述仲永父亲从发现儿子才能到以儿子才能为谋利手段。这样写的用意:一是说明“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说明仲永未能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至于仲永长大后才能衰退以至丧失殆尽,则是“不使学
21、”的必然结果,当然不必多说。叙事部分已经蕴含了所要说明的道理,因此议论部分也不必多说了。,3.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结尾的议论部分就事说理。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并引发天赋不如方仲永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慨。这段话论说事理,步步推进,辨明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令人深感“受之人”的重要。 作者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这里要注意,“受之人”是说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而不是说
22、人自身的后天学习和主观努力(方仲永因其父“不使学”而根本无从学习,无从努力),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而后者并不在本文的议题之内。但我们却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对我们认识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和主观努力的关系不无裨益。,5.幼年时的方仲永有哪些令人称奇的表现(用原文),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作业,1熟读课文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并背诵。课外收集被人誉称为“天才”的例子,探究他们的成长奥妙。,理清思路,第三阶段:,第二阶段:,第一阶段:,幼年作诗表现出非凡的 才华与天赋。,十二三岁时才能大不如 先前。,写成年之后的仲永才能 泯灭。,自主评价作者的观点,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
23、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课文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请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角度观点要鲜明,要有理有据,思路要清楚,语言要简练。,我们可以从仲永身上吸取哪些训?,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学习。青少年应正确认识自己:天资好的,加上勤奋学习,可能成为栋梁之材;反之,即使天资再好,如不学习,同样会碌碌无为。另一方面,即使天资差的人,如勤奋学习,也可以成为有用之才。,延伸拓展,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
24、;生不识水,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 。(选自苏轼日喻) 1“没”的意思是“沉入水底”,所以“没人”用现代汉语来说,就是“_” 2从“涉”到“_”到“_”是游水的三个阶段,这里“涉”的意思可理解为“_”。 3文章中说游泳高手是因为“有得于水之道”,这句话的大意是() A找到过水的道理。 B领会游水的方法、规律。 C弄清了游泳的道理。 D得到会游泳人的传授。 4不会游泳的人只是按别人的经验介绍去游泳,没有不被水淹没的。这个意思在原文中的语句是_。 5夫没者岂苟然哉?是一个_句,大意可译成_。 6这段话的作者设喻说理。用横线标出体现这个道
25、理的中心句。,指会潜水的人,浮,没,徒步过水,B,按别人的经验介绍去游泳,没有不被水淹没的,“那会潜水的人难道是轻易能做到这样的吗?”,反问,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板书设计,伤仲永 王安石 闻 : 幼年天资聪颖 奇异 叙 见 : 少年才能衰退 不能称前时之闻 闻 : 青年沦为庸人 泯然众人 议 受于人者不至,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课文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请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角度观点要鲜明,要有理有据,思路要清楚,语言要简练。,人们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
26、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是后天的教育、学习。从客观上讲,发现人才是重要的,但培养人才更为重要。确实应该重视对青少年的教育、培养。青少年高科技犯罪(电脑黑客)带给我们的思考应该是深刻的。,后天教育对一个人能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但仅有后天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人自身的努力,即勤奋。勤奋是点燃智慧的火把,勤奋即成功,看古今中外,凡有建树者,在其历史的每一页上,无不都用辛勤的汗水写着一个闪光的大字“勤”,如马克思,辛苦40年写就资本论;司马迁,足遍天下,写就史记;歌德,耗时58年,著有浮士德;数学家陈景润,通宵达旦研究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上海女青年曹南薇,十年如一日终于考上了高能物理研究生,我们应该为
27、天才的成长营造怎样的环境?文中邑人惊奇于方仲永的天才,因此,对他“世隶耕”的父亲的态度也有了转变,“宾客其父”。仲永的父亲呢,“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是世人的吹捧扼杀了仲永的才能。这让我想起了时下走红的少年作家群体,轰动2000年的“韩寒现象”。该如何看待“少年作家”这一现象?该为他们的成长营造一个怎样的环境?有人认为这是一个自信而有才情的文坛新生代,天赋才情勤勉劳作是他们成功的最要紧的因素;有人劝勉他们不要因才高而迷失自我;有人认为对待少年天才应多一些理性,少一些捧杀,要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切实的帮助。,成功的要素是多方面的,有天赋,有后天教育,有主观努力,三者缺一不可。勤出智慧
28、,勤能补拙。白痴天才舟舟、英国首相丘吉尔、古希腊演说家德摩斯梯尼就是鲜明的例子。实践证明,一个人才能的高低、知识的多寡关键在于勤奋的程度如何。懒惰者永远不会在事业上有所建树,永远不会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品读课文,探究文章的美点,体味其妙处 l.本文借事说理,叙事平实,说理自然,叙是议的依托,议是叙的深化,说服力强,引人深思。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初学写作者借鉴。 2.本文的语言简练隽永。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不
29、使学”三个字,看似平淡,却为方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点出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 3.文章先扬后抑,以巨大的反差给人强烈的心理冲击,产生“理不讲而自明”的艺术效果。 4.事理结合是本文的显著特点,但情感的流露也为本文增色不少。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生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读后有感,读了王安石先生的伤仲永,我的感触很深,方仲永这个天才,竟然会最终变为一个普通人,我们对他的遭遇仅仅只有惋惜和同情吗?恐怕还应有一些对方仲永父亲和县人的批评吧,他们为了自己的一些小利益却为社会损失了一个人才。这对社会造成的危害,难道比自己的利益更重要吗?王安石写这篇文
30、章的目的应当不只是这个,还有对天才的看法。 天才,顾名思义,从上天那里得到了才华的人。天才,当然比普通人要优秀很多,只要稍加教育,学习,就能成为一个社会难得的人才。但为什么方仲永最终成为了一个普通人。甚至连普通人都不如呢?这是因为他没有接受后天的教育,没有进步,只是原地踏步,而别人却都在努力奋斗,不断进步,最终他只有被超过。天生的才能固然很重要,但后天的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缺乏后天的教育,再好的才能也会被荒废。反之,一个普通人,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可能也会对社会做出很大贡献。 要得到进步,就应当勤奋地学习。古人说:“业精于勤”。勤学是成功之母。勤能补拙。近乎智,古今中外的成功者,哪一个是不经历勤奋的学习就得到成就,得到世人的赞扬和敬佩的呢?王献之“用尽三缸水,一点像羲之”,最终成为大书法家。法国文学家福楼拜的书房窗临塞纳河,因灯光彻夜透明,被船夫当作渔灯,他对天才的认识“天才无非是长久的忍耐,努力吧!”最终他成为了一代大文豪。他们都并非是天生聪慧。他们的才能也不一定比方仲永优秀,他们的成功来源于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烯烃的结构模块二不饱和烃32课件
- 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
- 经济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 南通智慧交通有限公司
- 精细化工生产技术生命健康应用化工技术教研室授课魏来98课件
- 2025届广东省江门市示范初中物理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质量跟踪监视试题含解析
- 工程技术专业就业方向
- 雷达信号处理就业前景
- 城市轨道交通客运服务礼仪
- 交通信号控制机市场研究报告
- 湖北省职称评审专业目录表(工程系列)
- GB 27954-2020 黏膜消毒剂通用要求
- 中考《红星照耀中国》各篇章练习题及答案(1-12)
- (完整版)ECRS培训课件
- 外轮理货工作英语
- 华中师范大学辅导员队伍建设实施办法
- kr法脱硫工艺介绍
- 新生儿沐浴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 学会拼读单词音标
- 现金流量表(自动生成)模板免费下载
- 初中记叙文阅读训练十五篇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