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五章 声调,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十狮,恃矢势,使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十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一、声调的性质 二、汉语的声调 三、声调的频谱和感知,一、声调的性质,1、声调语言和非声调语言 2、调值和调类,1、声调语言和非声调语言,(1)声调语言:以声调做为辨义特征的语言叫做声调语言(tone language)。 声调语言主要分布于汉语族、侗泰语族及非洲的语言。汉藏语系最为典型。 在声调语言中,音节的高低升降变化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又分为两种类型: 第
2、一,高低型:只根据音的高低区分声调。非洲美洲的声调语言大都属于高低型。 第二,旋律型:除了音的高低外,还根据音的升降区分声调。如汉语。 (2)非声调语言:音节高低升降变化没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如英语等。,2、调值和调类,声调主要由音高决定。 音高决定于一定时间内音波震动的频率的高低。发音时,频率的高低由声带的松紧来控制。 声带紧-颤抖快-声音高 声带松颤抖慢声音低 声调就是由音节的高低、升降、曲直等各种音高的变化形成的。 声调和语音的强弱甚至音质都有一定的联系,但这些都不是构成声调的主要因素。,声调是附着在整个音节上的。 miao biao,二、普通话的四声,(1)调值 调值是音节的高低升降的变
3、化,也就是声调的实际读法。调值的语音特点有两个:第一,调值主要由音高构成,但它是相对音高,不是绝对音高。比如,同是一个“高”go,男人比女人声音低,老人比小孩儿声音低,但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第二,构成调值的相对音高,在读音上是连续的,中间没有停顿和跳跃。,“调值”是附加在音节之上的声调成分,叫做“音节调”(syllable tone),就像音节可以分析为一个一个音位(phoneme)或音段(segment)一样,调值可以归纳为一个一个的调位/调素(toneme)。 调值描写最科学的方法就是纪录声调的频率,但是人类的声调频率个人差别太大,男女之间的差别更大,声调之所以有意义不是靠频率的绝对值决定
4、的,而是根据说话者个人整体声调体现的相对值决定的,因此绝对值的声调描写其实没有什么意义。,调值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1)调阶 2)调长 3)调势,调阶,调阶就是调高的层次。调高是由喉咙调节的,声带拉紧,发出高调,声带放松,发出低调。声调的高低可以无限分割,也可以像音乐一样按音律加以分为五个音阶:do, re, mi, sol, la或do, re, mi, fa, sol, la, ti等七个音阶。但是语言的“调阶”是相对的,比较的,不是绝对的,只要能够用声调的高低来分辨意义即可,至于两个不同的“调阶”相差多少调高无关紧要。这种以分别意义为目的的相对调高叫做辨义调阶,简称调阶,是声调(
5、tone)的最小语音单位。,在西方,调阶的描写多半以实际语言的辨义调阶决定,比如以H标示高调(high tone)、以M标示中调(mid tone)、以L标示低调(low tone),我们称之为相对调阶记法。,五阶制是一种固定调阶记法,类似乐谱的固定唱名,三阶制则采用相对调阶记法,两者的观念不同。目前汉语音韵学界若用图形标示法或数字标示法以固定五阶制较为流行,若用字母标示法则又以相对调阶制较为流行,对固定调阶记法和相对调阶记法的差别并不计较,但若考虑合理性及方便性,当以数字标示的相对调阶记法为佳。以厦门话为例将两种标示法做个对照: 固定调阶记法 相对调阶记法 高调 33 HH 中调 22 MM
6、 低调 11 LL 升调 12 LM 降调 31 HL 每一个声调语言都有固定的辨义调阶。一般的声调语言通常只有两个调阶,如非洲的语言。汉语的调阶较多,通常有三个调阶。,调势,音节调由起点的调首到终点的调尾进行的曲直变化叫做调势(又称调型、调形 (contour) ),就像一条路经过的地势有平坦、有上坡、有下坡一样,调势可分平调、升调、降调三种。 两个调素(调首与调尾)结合为一个音节调(syllable tone),调首与调尾的调高相同时谓之平调或平板调(level tone);调尾的调阶高于调首谓之升调;反之谓之降调,升调和降调合称起伏调(contour tone )。 除此之外还有由三个调
7、素组成的音节调,就是降升调或升降调。北京话的第三声一般认为是一种降升调,用五度制标为214。,调长:,调长指声调延长的时间。 在许多语言虽然调阶和调势没有辨义功能,但是调长却有辨义功能。如英语、日语。英语的元音pick是短音,peak是长音,日语短音obasan是伯母、婶婶的意思,长音obasan是祖母的意思。 汉语方言大部分没有元音长短的区别,整个音节的长短主要决定于轻重读,语法位置相同时,虽然调型的不同也可能略微影响音长,但基本上每一个音节都差不多一样长。可是如果调尾位置出现了塞音,如 -p、-t、-k,也就是入声音节(入声字)时,调尾其实是无声的,于是元音就只占舒声音节的一半,听起来就显
8、得短促,所以叫短调,传统音韵学叫做促声,其它三声长的叫长调,传统音韵学叫做舒声。,不过,应该提醒的是,如果把辅音韵尾的音长计算在内,不论是促声音节或舒声音节,音长都差不多的,所以入声韵尾那无声的部分也应该算是一个调素,可以用 0 来标示。 调长可以用音拍(mora)来表示,一个音节算两个音拍,汉语的入声韵尾(coda)如果算一个默音拍的话,那么每一个音节都是一样长。但辅音韵尾的音拍要不要计算,必须依语言而定,有些语言认为要计算,那么CVC的音节算做重音节(heavy syllable),有些语言认为不计算,那么CVC的音节就要算做轻音节(light syllable),但如果元音有长短音的区别
9、,那么长元音音节CV 或CVC当然是重音节了。,以普通话为例加以说明。从发音长短看(音长),上声发音持续的时间最长,其次是阳平;去声的发音时间最短,再就是阴平。假如以音高、音长两个因素为坐标,声调发音的实际情况是:,一个音节内部的调型可以由一个、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调素(toneme)组成,组成的音节调(syllable tone),看调首到调尾进行的实际面貌,就是调型(tone type/tone pattern)。调势和调长纯粹是描写音节调的概念,升调或降调可以解释为两个不同调阶的调素的结合,长调则是两个相同调阶的调素的结合。,赵元任首先发明五阶制标示汉语的声调。用五阶制来描写调值(phone
10、tic tone value)其实不够细密,而绝大多数语言的声调都少于5个辨义调阶,用五阶制标示调位又太复杂。 赵元任最初发明五阶制时并不认为所有声调语言都必须用五阶制来标示,而应依不同语言音韵上实际的需要采用不同的调阶制度描写,不过后来的汉语语言学家为了方便和北京话比较,都沿用五阶制,我们称之为固定调阶记法,就是把一个语言最高的调阶都标为5,而最低调都标为1,其余的按照比例调整。,(2)调类是声调的分类,是按调值(即实际读法)归纳出来的。,(3)调值和调类的关系,首先,调值是怎么确定的。 音高变化是相对音高,非绝对音高。 步骤一:区分调型,即分高低升降 步骤二:通过比较,定音值,其次,调类的
11、多少是怎样确定的? 把一种方言里的全部字音按不同的调值加以分类,这种类别就叫“调类”。,最后,调类的名称是怎样确定的? 调类的名称与调值无关,“阴平”、“阳平”等名称是和中国汉语的声调系统直接联系的。主要是为了便于说明古今调类的演变和方言间的对应关系。,注意调类的名称不是由调值决定的。如北京话和济南话,调类数目和名称都一样,都叫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但具体方言的调值不同:,二、汉语的声调,(一)平上去入和阴阳 (二)普通话的四声 (三)汉语方言的调类 (四)入声问题,(一)平上去入和阴阳,1、上古的声调 清人基本上都認為上古有聲調,但對上古聲調特色及多少的看法則各有不同,主要可以分為三派。一
12、派以顧炎武、江永為代表,他們都是用中古的四聲去看待上古的四聲。一派以段玉裁為代表,他認為上古沒有去聲。一派以王念孫、江有誥為代表,他們主張上古有平上去入四個調類。,顧炎武的“四聲一貫”說 顧炎武對上古聲調的主張是“四聲一貫”,他在音學五書音論古人四聲一貫中說:四聲之論雖起於江左,然古人之詩已自有遲疾輕重之分;故平多韻平,仄多韻仄。亦有不儘然者,而上或轉為平,去或轉為平上,入或轉為平上去,則在歌者之抑揚高下而已,故四聲可以並用。“騏騮是中,騧驪是驂;龍盾之合,鋈以觼軜;言念君子,溫其在邑;方何為期,胡然我念之?”“合、軜、邑、念”四字皆平而韻“驂”。“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
13、”“發、烈、褐”三字皆去而韻“歲”。,今之學者必曰:此字元有三音,有兩音,故可通用(吳才老韻補實始此說),不知古人何嘗屑屑於此哉?一字之中自有平上去入,今一一取而注之,字愈多,音愈雜,而學者愈迷,不識其本。此所謂大道以多歧亡羊者也。平上去三聲固多通貫,惟入聲似覺差殊。然而“祝”之為“州”,見於榖梁;“蒲”之為“亳”,見於公羊;“趨”之為“促”,見於周禮;“提”之為“折”,見於檀弓。若此之類,不可悉數。迨至六朝,詩律漸工,韻分已密,而唐人功令猶許通用,故廣韻中有一字而收之三聲四聲者。非謂一字有此多音,乃以示天下作詩之人,使隨其遲疾輕重而用之也。,後之陋儒未究厥旨,乃謂四聲之設同諸五行、四序,如東
14、西之易向,晝夜之異位而不相合也,豈不謬哉?且夫古之為詩,主乎音者也。音者無方而易轉,夫不過喉舌之間、疾徐之頃而已。諧于音順於耳矣。故或平或仄,時措之宜而無所窒礙。角弓之“反”上,賓筵之“反”平;桃夭之“室”入,東山之“室”去,惟其時也。大東一篇兩言“來”,而前韻“疚”,後韻“服”;離騷一篇兩言“索”,而前韻“妬”後韻“迫”,惟其當也。,從顧氏的這些議論中可以看出,他的“四聲一貫”說認為上古是有四聲的,只不過人們在誦讀詩歌時,可以臨時改變韻腳字的聲調以求相協而已。顧氏的這種看法反映了他對上古聲調尚缺乏深入的研究,犯了以今律古的錯誤。上古韻文中的韻腳字,其聲調在中古看來不相同,並非意味著在上古也不
15、相同,很可能在上古它們本來就屬於同一聲調的押韻。,江永的四聲說 江永的看法與顧氏小有不同。他認為上古有四聲,這一點與顧氏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他把中古不同聲調的字在上古一章詩中作韻腳字的現象視為上古的異調相押,就象詞、曲中的異調相押一樣,而不認為是臨時變調。他在古韻標準例言中說:,四聲雖起江左,按之實有其聲,不容增減,此後人補前人未備之一端。平自韻平,上去入自韻上去入者,恒也。亦有一章兩聲,或三四聲者,隨其聲諷誦詠歌,亦有諧適,不必皆出一聲,如後人詩余歌曲,正以雜用四聲為節奏。詩韻何獨不然?前人讀韻太拘,必強扭為一聲,遇字音之不可變者,以強扭失其本音。顧氏始去此病,各以本聲讀之。不獨詩當然,凡
16、古人有韻之文,皆如此讀,可省無數糾紛而字亦得守其本音,善之尤者也。 由這番議論可以看出,江永對上古聲調的認識和顧氏一樣,仍然停留在上古四聲同於中古四聲的階段。,段玉裁的古無去聲說 段玉裁的“古無去聲說”反映了清人對上古聲調的認識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階段。陳第“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的觀點不但指聲母、韻母是隨著時間、地點的轉移而發展變化的,同樣也指聲調會隨著時間、地點的不同而發展變化。段玉裁“古無去聲說”的意義就在於,他能夠用發展變化的歷史的觀點去看待上古的聲調。他在六書音韻表古四聲說中論道:,古四聲不同今韻,猶古本音不同今韻也。考周秦漢初之文,有平上入而無去;洎乎魏晉,上入聲多轉
17、而為去聲,平聲多轉為仄聲。於是乎四聲大備,而與古不侔。有古平而今仄者,有古上入而今去者。細意搜尋,隨在可得其條理。今學者讀三百篇諸書,以今韻四聲律古人,陸德明、吳棫皆指為協句,顧炎武之書亦云平仄通押,去入通押,而不知古四聲不同今,猶古本音部分異今也。明乎古本音不同今韻,又何惑乎古四聲不同今韻哉?如“戒”之音“亟”,“慶”之音“羌”,“享”、“饗”之音“香”,“至”之音“質”,學者可以類求矣。,接著又指出: 古平、上為一類,去、入為一類。上與平一也,去與入一也。上聲備於三百篇,去聲備于魏晉。 段氏能看到古今聲調的不同,這是他的貢獻;他從用韻及諧聲材料中發現去聲在上古與入聲關係密切,這是他的卓識;
18、但是他認為上古根本就沒有去聲則缺乏充分的論證。,王念孫、江有誥的四聲說 王念孫、江有誥二人都主張上古有平上去入四聲,並認為每一個字的聲調古今不一定相同。王氏曾一度改從段玉裁的古無去聲說,但晚年改定合韻譜時認定古有四聲。江有誥起初也認為古無四聲,後經反復研究,斷定古實有四聲。他在再寄王石臞先生書中說:古韻一事,至今日幾如日麗中天矣;然四聲一說,尚無定論。顧氏謂古人四聲一貫,又謂入為閏聲;陳季立謂古無四聲;江慎齋申明其說者,不一而足,然所撰古韻標準仍分平上去入四卷,則亦未有定見;段氏謂古有平上入而無去;孔氏謂古有平上去而無入。有誥初見亦謂古無四聲,說載初刻凡例,至今反復紬繹,始知古人實有四聲,特古
19、人所讀之聲與後人不同,陸氏編韻時不能審明古訓,特就當時之聲誤為分析。,江氏觀點的可貴之處在於他不但認為古有四聲,更重要的是他懂得上古的四聲不同於中古的四聲。通過對詩經押韻字的比較分析,他認為切韻中的有些上聲字在上古讀作平聲,如“享、饗、逞、顙”等;切韻的有些去聲字上古讀作平聲,例如“訟、化、震、患”等;切韻的有些平聲字上古讀作上聲,如“偕”字;切韻的有些去聲字上古讀作上聲,如“狩”字,等等。 清代關於上古聲調的觀點除了以上介紹的幾家外,還有孔廣森的觀點需要提及,孔氏的主張正好與段氏相反,他認為上古無入聲,這種觀點誰也沒有同意。他所以會提出這樣的觀點,是為了遷就他的陰、陽分部和“陰陽對轉說”,同
20、時和他為曲阜方言所囿而斥入聲為吳音有關。,今人對上古聲調的研究 今人關於上古聲調的觀點主要可分為兩派,一派以王力先生為代表,認為上古沒有去聲,一派以周祖謨先生為代表,主張平上去入四聲在上古既已存在。,1、王力的古無去聲說 王力的觀點可以看作是對段玉裁“古無去聲說”的補充和修正。王力與段玉裁都認為上古沒有去聲,這一點他們是一致的,但是段氏認為上古只有平上入三個調類,王力則主張上古有四個調類,他認為上古聲調不但有音高的分別,而且有音長的分別,他將上古聲調分為舒促兩類,即:,王力解釋說:我所訂的上古聲調系統,和段玉裁所訂的上古聲調系統基本一致。段氏所謂平上為一類,就是我所謂舒聲;所謂去入為一類,就是
21、我所謂促聲。只是我把入聲分為長短兩類,和段氏稍有不同。為什麼上古入聲應該分為兩類呢?這是因為,假如上古入聲沒有兩類,後來就沒有分化的條件了。,根据王力在汉语史稿、诗经韵读等书中的说法,中古阴声韵的大部分去声字在上古属长入,小部分属平、上声;中古阳声韵的去声字在上古全部属平、上声。或者说中古的去声字有两个来源,即来自上古的长入和平、上声。其中阳声韵的去声字全部来自上古的平、上声,阴声韵的去声字大部分来自上古的长入,小部分来自上古的平、上声。此将这种说法用线条表示如下:,和王力的“長入、短入說”大同小異的觀點還有陸志韋的“長去、短去說”及李新魁的“次入韻說”。 陸志韋在古音說略中寫道: 不嚴格地說
22、,上古有兩個去聲,一個是長的,跟平上聲通轉;又一個是短的,跟入聲通轉。上古的短去聲通入聲,因為音量的相像。後來混入長去聲,因為調子的相像。,陸氏把中古的去聲在上古分為長去、短去,同樣也是為了解釋中古去聲在上古何以能和入聲押韻、諧聲以及後來它們為什麼會是去聲的問題。陸氏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王力是相同的,只是視為長短的物件與王力不同而已。 李新魁與王力的觀點極為相似,只是他認為上古入聲的長短之分在更早的時代。在詩經時代,長入已不收-、-、-尾,而是收喉塞音-尾。這種-尾入聲與-、-、-尾入聲的差別在詩經時代不在於長短,而在於韻尾的不同。,2、周祖謨的古四聲說 周祖謨的四聲說是對清人王念孫、江有誥、夏燮
23、等人觀點的繼承和發揮。清人段玉裁主張古無去聲說,近人黃侃又提出古無上聲說,故周氏於1941年發表古音有無上去二聲辨一文專門論證上古不但有平、入聲,而且有上、去聲。周氏在文中指出了段氏“古無去聲說”的論斷之誤,同時又批評了黃侃的“古無上聲說”。周氏認為考察上古聲調最能說明問題的材料是詩經等先秦韻文的用韻,他引用了清人夏燮在述韻中對上古四聲的論證,證明上古確有平上去入四聲無疑。,(2) 中古音的声调 中古的调类共有四个,即平上去入四声。这在切韵广韵韵镜七音略等韵书和等韵书中都记载的很清楚。关于中古四个调类的调值现在则无从得知,但是我们从古人的描述中可以了解到一些大致的情况。下面是古人关于四声调值的
24、几种描述。 隋刘善经在四声论中说:“昔周孔所以不论四声者,正以春为阳中,德泽不偏,即平声之象;夏,草木茂盛,炎炽如火,即上声之象;秋,霜凝木落,去根离本,即去声之象;冬,天地闭藏,万物尽收,即入声之象。”,唐阳宁公南阳释处忠元和韵谱中说:“平声者哀而安,上声者厉而举,去声者清而远,入声者直而促。” 唐时日本沙门安然在悉昙藏中描写表(或疑“表”为“袁”之误)信公所传日译汉音的声调说:“平声直低,有轻有重;上声直昂,有轻无重;去声稍引,无轻无重;入声径止,无内无外。” 明释真空玉钥匙歌诀:“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道远,入声短促急收藏。”,以上几种描写虽用语不尽相同,但描写的特点
25、可以说是大同小异,从中可以大体知道平声的调子是平直的,上声是上扬的,去声是下滑的,入声是短促的。我们根据平上去入四字也可以知道四声调值的大概,因为此四字本身就是对当时四声调值的描写。 由于中古四声到今音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般人很难把握现代四声在中古时的调属。为了便于初学,前人王鉴曾作四声纂句,旨在将汉字按中古四声辑成四字成语,以助记认。逐条读之,合调成趣。今仿其例编成中古四声歌诀如下,以供参考。,中古四声歌訣,河海未测 官场势恶 朝野俱寂 明捧暗克 依草附木 钩腿斗角 垂死挣扎 无可救药 仁美睡觉 忠保御敌 兄弟怒目 相翦太急 挥手告别 趋本背末 无祸自福 为善最乐 兰紫桂白 梅有傲骨 人品
26、正直 尧禹帝喾 相忍为国 惩忿去隙 君子意笃 模范事迹 重返教育 夫子圣哲 书好字黑 人手二册 王冕善笛 回也好学 秦女弄玉 天狗望月 欢饮坐席 民喜瑞雪 勤勉度日 虽苦快活 车马炮卒 中午对弈 拿土换锡 如此妙极,(3) 近代音的声調,近代音的声调,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已明确列出,即阴平、阳平(周氏于平声中分阴、阳二类)、上声、去声,它与今天北京话的四声完全一致,只是具体的归字有所不同而已。关于中古的入声字,周氏将它们分别附在平(阴平、阳平)、上、去三声之后,而未独立为之立类。这种情况表明中古的入声到元代官话里已经消失,学术界多数人都持这种看法。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入声到元代时仍然存在,陆志韦、杨
27、耐思、李新魁等人即持这种看法。周德清曾在中原音韵正语作词起例中说道:“入声派入平、上、去三声者,以广其押韵,为作词而设耳。然呼吸言语之间,还有入声之别。”这句话是“入声存在说”的主要依据。,二、汉语的声调,汉语的声调,汉语的声调,汉语的声调,2、普通话的声调,声调 tone,汉语的声调是音高的变化,调值-”五度标记法” 阴平: 5高 4半高 3中 2半低 1低 又叫高平调,调值55,练习,1、单音节阴平调练习 他 开 猫 歌 真 商 西 修 初 军 风 2、双音节阴平调练习 分工 机关 招生 村庄 发生 飞机 车间 纱窗 冲锋 家中 3、多音节阴平调练习 拖拉机 金沙江 星期天 珍惜光阴 交通
28、公司,阳平 5高 4半高 3中 2半低 1低 又叫中升调,调值35,练习,1、单音节阳平调练习 肥 头 南 横 成 直 图 云 足 唇 鱼 2、双音节阳平调练习 平时 轮流 言行 黄河 岩石 原则 红旗 黎明 3、多音节阳平调练习 遗传学 颐和园 联合国 洪泽湖 儿童节,上声 5高 4半高 3中 2半低 1低 又叫降升调,调值214,练习,1、单音节上声调练习 比 洒 美 厂 我 引 与 往 取 鼓 补 2、双音节上声调练习 3、多音节上声调练习 (注意:双音节上声调和多音节上声调的发音有改变,以后在变调中将讲到。),去声 5高 4半高 3中 2半低 1低 又叫高降调,调值51,练习,1、单音
29、节去声调练习 热 代 赠 妙 效 算 嫁 既 训 寸 炮 2、双音节去声调练习 照相 办事 降落 路费 大概 注意 见面 3、多音节去声调练习 促进派 备忘录 烈士墓 运动会 对立面 售票处,普通话共有410个音节,并非每个音节都四声具备。其中,四个调类都有意义的实际只有160多个,三个调类有意义的约130个,两个调类有意义的约70个左右,只有一个调类有意义的约40个音节。这样,普通话的音节总数大约1250个。 因此,声调在区别意义方面非常重要。,和其他方言对比,普通话四声有如下特点: (一)平声分为阴平和阳平 (二)全浊上声并入去声 (三)入声消失,分别归入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三)汉语
30、方言的调类,汉语方言声调对照表,3、汉语方言的调类,汉语方言调类的基本特点: (1)汉语各方言的调类分合差别很大。 (2)调类最少的有三个,最多的达八个之多。 (3)汉语方言调类的分合的总趋势是北方方言的调类少,南方方言的多。 (4)根据平上去入四声,说明各方言调类分合关系:,1)平声:多数方言平声都分阴阳 2)上声:上声分阴阳的不多 3)去声:北方方言去声都只有一类 4)入声,(四)入声问题,所谓入声,用现代语音学的观点来看,恐怕很难称得上是一个声调,只不过研究汉语的人多沿袭习惯把它当作一个声调。 入声字的问题,一方面是个声调问题,另一方面又是一个韵母问题。入声字就是短促的音调并带塞辅音韵尾
31、。比如“福”在粤语中读fuk,在上海话(吴语)中读fuq。 入声的实质,是以塞音结尾的闭音节。所谓塞音,是指在发音时先阻塞气流(持阻),再以气流冲破阻塞(除阻)的辅音,如普通话中的b,p,t,d,k,g都是塞音。入声就是以塞音结尾的,但是在当今汉语方言当中,入声的塞音韵尾都是不实际发声的,只有持阻阶段而无除阻阶段,有点类似于英语中的“失去爆破”,比如英国人念stop doing that的时候,那个p实际上没有发声,但是做了一个闭嘴唇的动作,所以听起来该处有一个明显的停顿。汉语中的入声听起来也是这种感觉,这也是自古以来说入声短促的原因。,汉语中的入声韵尾,传统上有p,t,k三种,在今天的粤语中
32、依然保留着这种区分。比如广东人讲“一”、“六”、“十”,都是入声但是结尾处的听感是不一样的:“一”收于t,以舌尖抵上齿龈形成阻塞;“六”收于k,以舌根抵软腭形成阻塞;“十”收于p,以双唇闭合形成阻塞。而吴语和江淮官话的入声则只有一个喉塞尾,也就是说在结尾处喉部紧张,做出一个类似于咳嗽的准备动作,形成一个短促的音节。湖南方言中的入声则已经没有塞音韵尾,但是在声调上自成一类,如长沙话中的入声是一个比阳平高的升调,新化话的入声是一个比阴平高的高平调。 看来,入声字与其他声调之间,除了在读音的音高(还有音长)上有区别以外,韵母也不同。,古汉语的四声不单在音节发音的高低升降上有不同,还在韵母收音上有差异
33、。平 、上、去声韵母无韵尾或只收元音韵尾、鼻音韵尾,不收塞音韵尾。 而入声只收塞音韵尾。发音时韵母不能延长,韵腹发出后不等破裂就嘎然而止,听起来收声短促,因此入声也叫促声,既指入声调也指入声韵。,这里顺便说一下,古汉语中的入声韵尾和鼻音韵尾是对称的,每一个入声韵尾都有一个相同部位的鼻音与之对应,也就是说p对m,t对n,k对ng。今日普通话和大部分地方的方言鼻音韵尾只留下n和ng,但是广东福建还存留了m,比如广州话里的“南”跟“难”是不同音的,前者是nam,后者是nan。,入声字对于赏析古诗文,写作对联、格律诗、词等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很多现代汉语方言都已经没有入声了,辨认入声字成了一个问题。
34、,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入声字简单的辩别方法,(1)凡b、d、g、j、zh、z六母读阳平的,都是古入声字。例如:b:拔跋白帛薄荸别蹩脖舶伯百勃渤博驳。d:答达得德笛敌嫡觌翟跌迭叠碟牒独读牍渎毒夺铎掇。g:格阁蛤胳革隔葛国虢。j:及级极吉急击棘即脊疾集籍夹夹嚼洁结劫杰杰竭截局菊掬橘决诀掘角厥橛脚镢觉爵绝。zh:札扎扎铡宅择翟着折折蜇轴竹妯竺烛筑逐浊镯琢濯啄拙
35、直值殖质执侄职。z:杂凿则择责贼足卒族昨。,(2)凡d、t、l、z、c、s等六母跟韵母e拼合时,不论普通话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例如:de:得德。te:特忒慝螣。Le:勒肋泐乐埒垃。ze:则择泽责啧赜笮迮窄舴贼仄昃。ce:侧测厕策策册。se:瑟色塞啬穑濇涩圾。,(3)凡k、zh、ch、sh、R五母与韵母uo拼合时,不论普通话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例如:kuo:阔括廓鞹扩。zhuo:桌捉涿着酌浊镯琢啄濯擢卓焯倬踔拙斲斫斮鷟浞梲。chuo:戳绰歠啜辍醊惙龊婼。shuo:说勺芍妁朔搠槊箾铄硕率蟀。ruo:若鄀箬爇蒻。,(4)凡b、p、m、d、t、n、L七母跟韵母ie拼时,无论何种声调,都是古入声
36、字,只有爹die字例外。例如:bie:鳖憋别蹩瘪别。pie:撇瞥。mie:灭蔑篾蔑蠛。die:碟牒喋堞蹀谍鲽跌迭瓞昳垤耋绖咥叠。tie:帖贴怗铁餮。nie:捏陧聂镊臬闑镍涅蘖孽啮啮。Lie:列冽烈裂洌猎躐捩劣。,(5)凡d、g、h、z、s五母与韵母ei拼合时,不论普通话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例如:dei:得。gei:给。hei:黑嘿。zei:贼。sei:塞。,(6)凡声母f,跟韵母a、o拼合时,都是古入声字。例如:fa:法发伐砝乏伐阀罚发。fo:佛缚。,(7)凡读ue韵母的字,都是古入声字。只有嗟jue,瘸que,靴xue三字除外。例如:ue:曰约哕月刖玥悦阅钺乐药耀曜跃龠钥钥瀹爚禴礿粤岳岳鸑軏。nue:虐疟谑。Lue:略掠。jue:噘撅决抉鴃诀玦掘桷崛角劂蕨厥橛蹶獗噱臄谲鐍珏孓脚觉爵嚼爝绝蕝矍攫躩屩。que:缺阙却怯确榷壳悫埆确阙鹊雀碏。xue:薛穴学雪血削。,(8)一字有两读,读音为开尾韵,语音读i或u韵尾的,也是古入声字。例如:读音为e,语音为ai的:色册摘宅翟窄择塞。读音为o,语音为ai的:白柏伯麦陌脉。读音为o,语音为ao的:薄剥摸。读音为uo,语音为ou:肉粥轴舳妯熟。读音为u,语音为iu:六陆衄。读音为ue,语音为ao:药疟钥嚼脚角削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鞋类设计师(功能鞋方向)岗位面试问题及答案
- 2025届广东梅州第一中学高一下化学期末统考试题含解析
- 云南省文山马关实验高级中学2025届高二化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2025届高一化学第二学期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扬州市扬州中学2025届化学高二下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第二中学2025届高二下化学期末调研试题含解析
- 根据旅游管理暂行办法
- 供应商标签化管理办法
- 遗产旅游中的记忆政治研究-洞察及研究
- 生物相容性传感网络-洞察及研究
- 2025年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题及答案
- 财政国库管理培训课件
- 质量管理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电力系统与自动化专业考试试题及答案
- 多耐病人的隔离措施及护理
- 2025年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基础考试试卷及答案
- 专题02 运动的描述-2025-2026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暑期预习自学讲义
- 新生儿腹胀的观察及护理
- 2025至2030年中国电动美容床行业市场运行格局及发展趋向研判报告
-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投资环境评价报告 2025
- (高清版)DB13∕T 5431-2021 装配式塑料水表井工程技术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