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巴尔通体病,大头医生,编辑整理,.,2,英文名称,bartonellosis,.,3,别名,Bartonella bacilliformis infection;Carrion disease;杆菌状巴尔通氏体感染;杆菌状巴尔通体感染;杆菌状巴通体感染;卡里翁病;人巴通体病;bartonelliasis;Carrion病,.,4,类别,感染内科/细菌性感染/巴尔通体病,.,5,ICD号,A44.9,.,6,概述,由杆菌状巴通体所致的感染,一般称为人巴通体病。因1855年秘鲁Daniel Carrion首先报道了此病的症状和体征,故又称为卡里翁病(Carrion disease)。白蛉为
2、其传播媒介,临床表现有两个明显不同的阶段,即以急性发热与溶血性贫血为主的奥罗亚热(Oroya fever)及以皮肤病变为主的秘鲁疣(verruga peruana)。,.,7,流行病学,本病流行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的一些乡村,包括秘鲁、厄瓜多尔和哥伦比亚海拔8002500m地区。本病传染源主要为患者及无症状病原体携带者。患者症状消失后,血中仍有少量带菌可持续数年。在流行区,无症状带病原体者可高达10%15%,因而本病的贮存宿主是人。本病是通过节肢动物-白蛉叮咬而传播,疣肿罗蛉(Lutzomyia verrucarum)为主要传播媒介,但在哥伦比亚已发现可由其他种白蛉传播。,.,8,病因,1905
3、年秘鲁医生Alberto Barton首先发现从奥罗亚热患者红细胞内存活的杆菌微生物,后来又被多数学者所证实,因而称此病原体为杆菌状巴通体(bartonella bacilliformis)。1920年培养出此病原体,并感染猴子成功。杆菌状巴通体为一种细小的革兰阴性球杆菌,大小为(0.2m0.5m)(1m2m),能运动,多形性,可表现为球形、环形、卵圆形或颗粒状。有110根单端鞭毛,长310m。在急性早期患者体内的病原体,形态更具球形,常在红细胞及内皮细胞的胞质内,吉姆萨染色呈紫红色。,.,9,病因,该菌要求在高营养的培养基(含动物或人血的琼脂),最佳温度为28,5%二氧化化碳环境条件下缓慢生
4、长,42不生长。生化反应极不活泼,不产生溶血素,对多种抗生素敏感。杆菌状巴通体细胞脂肪酸组成比其他巴通体有较多的C1617c(占18%),并检出C12O和C14O。OConnor用凝胶电泳分析本病原体16SrRNA序列表明,其片段为1431个碱基,与五天热巴通体同源性达91.7%。其ialA和ialB两个基因与侵袭力有关,已经被克隆与表达。鞭毛为杆菌状巴通体侵入宿主细胞的重要毒力因子,有人观察到运动的巴通体如钻孔器,同时结合其他因素而使红细胞膜改变,导致巴通体侵入红细胞内。,.,10,发病机制,当杆菌状巴通体进入人体血流后,首先在血管上皮增生,随后侵入红细胞内繁殖。严重患者几乎所有外周血液中的
5、红细胞均被感染,一个红细胞可多达20个病原体,致使大量红细胞破坏,导致严重溶血性贫血。由于红细胞系的增生,至使外周血液出现有核红细胞、巨红细胞及大量网织红细胞(可达50%),白细胞变化不大,而血小板常有减少。并可见肝、脾和淋巴结的网状内皮细胞大量吞噬病原体、红细胞及含铁血黄素。肝大,有时可见小叶中心性细胞坏死;脾肿大并伴有感染。,.,11,发病机制,由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害和肿胀,可导致管腔阻塞和组织缺血坏死。脑脊液检查可有细胞数增加和找到病原体。临床表现与宿主的免疫状态密切相关,无免疫力者可出现奥罗亚热。,.,12,临床表现,潜伏期约3周或更长些。起病前常有前驱症状,如低热、骨关节及肌肉酸痛
6、等。此后疾病可发展成本病的两种类型中的某一型。 1.奥罗亚热 为急性血液疾病阶段。患者突然出现寒战、高热、大汗、极度乏力、脸色苍白,并有严重肌肉、关节疼痛和头痛。严重者可出现谵妄、昏迷及周围循环衰竭等表现。在此阶段极可成为该病死亡的主要原因。此型未经治疗的病死率常超过50%,多发生于起病后10天至4周内。经过抗菌药物治疗者,发热消退,血液中细菌减少乃至消灭,体力逐渐获得恢复。,.,13,临床表现,有些较轻病例也可自行恢复,但比较缓慢,常数月至半年。 2.秘鲁疣 本型为皮肤损害阶段。其特点是贫血后或无前驱症状,皮肤出现许多疣状皮疹,可呈粟粒状、结节状或大块腐肉状,其大小从210mm至34cm。上
7、述三种疣状皮损可在同一患者身上见到,以四肢两侧及颜面部较多,其次为生殖器、头皮和口、咽部黏膜。疣状皮疹色泽各异,由红色至紫色,可持续存在1个月至2年。病原体可从病灶中检出。,.,14,并发症,易发生并发症,以沙门菌感染最为常见,其次为疟疾、布鲁菌病、细菌性肺炎、阿米巴痢疾等并发症。,.,15,实验室检查,血液化验可见红细胞急速下降,常在45天内由正常值降至1.01012/L。为正常色素巨细胞型贫血,可见有核红细胞、Howell-Jolly小体、Cabot环和嗜碱性点彩,白细胞可有轻度增加并伴核左移。血液中含有大量病原体,涂片染色可显示90%红细胞被侵犯。带菌者应作血液培养才能明确。培养基应加5
8、%脱纤维蛋白人血或10%新鲜兔血清和0.5%兔血红蛋白,最适温度为28,培养710天后可见小菌落加以鉴定。对秘鲁疣可取组织标本作吉姆萨染色,发现病原体即可诊断。,.,16,实验室检查,近来采用血清免疫学检查,如荧光抗体、间接血凝及酶联免疫试验等对流行病学调查及诊断也有帮助。,.,17,诊断,流行区病人有白蛉叮咬史,出现典型临床表现,如发热、进行性溶血性贫血、淋巴结肿大、疣状皮疹等就应疑及本病,血液涂片找到病原体或培养阳性就可确诊。无症状带菌者应作血液培养才能明确。培养基应加5%脱纤维蛋白人血或10%新鲜兔血清和0.5%兔血红蛋白,最适温度为28,培养710天后可见小菌落加以鉴定。对秘鲁疣可取组
9、织标本作吉姆萨染色,发现病原体即可诊断。近来采用血清免疫学检查,如荧光抗体、间接血凝及酶联免疫试验等对流行病学调查及诊断也有帮助。,.,18,鉴别诊断,发热期间须与其他发热性疾病及溶血性贫血进行鉴别。皮肤病损须与寻常疣、化脓性肉芽肿等鉴别。,.,19,治疗,多种抗生素如氯霉素、四环素、青霉素及链霉素等对杆菌状巴通体均有抗菌作用。对急性杆菌状巴通体感染,氯霉素为首选药物,因其对常见并发症-沙门菌感染也有效,氯霉素剂量为2g/d,分4次服,共7天。一般在服药2天后发热即可消退,病情也随着迅速好转。严重贫血者可输血。秘鲁疣期可使用利福平,剂量为600mg/次,1次/d,共服6天,可促进病变消退。,.
10、,20,预后,严重并发症可致死。,.,21,预防,预防措施主要是杀灭白蛉。居室内外喷洒杀虫剂,控制白蛉夜间叮咬甚为有效。个人防护可用驱虫剂或挂蚊帐。,.,22,其他辅助检查,组织病理: 皮肤组织病理表现为毛细血管及其内皮细胞增生。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中可见有病原体。细胞浸润主要为单核细胞。,.,23,简介,巴尔通体病巴尔通体(Bartonella)是一群革兰氏阴性、氧化酶阴性、营养条件要求苛刻的兼性细胞内寄生的需氧杆菌,作为新发及老传染病的病原体,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再次肆虐人类,并以新的形式表现出来。1905年,秘鲁医生Alberto Barton在血液中发现人类巴尔通体病(Bartonell
11、ae disease)Oroya热的致病因子;1919年,Battistini,Naguchi等分离出该病原体;为纪念Barton,将这种微生物命名为杆菌样巴尔通体(B.bacilliformis)。,.,24,简介,1984年版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中,巴尔通体与罗莎利马体同属于立克次体目,仅包括杆菌样巴尔通体1个种。1993年,Brenner等2根据16 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DNA杂交以及G+C含量,将原立克次体科中的罗莎利马体属(包括五日热、万森、汉赛和伊丽莎白罗莎利马体属)与巴尔通体属合并,并重新命名为巴尔通体,并将巴尔通体从立克次体目移出。1995年,Birtles R J
12、等。 根据表型和基因型建议将格拉汉体属与巴尔通体属合并;根据16 S rRNA基因序列种系发生分析,种间的同源性大于98,属变形菌纲,a2亚群与其同源性较高的细菌有根癌土壤杆菌和布鲁菌等。,.,25,简介,近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方法的应用,巴尔通体由一种衍变为数种,目前巴尔通体已包括19个种及亚种,证明对人类有致病性的巴尔通体主要有五日热巴尔通体(B.quintana)、汉赛巴尔通体(B.henselae)、伊丽莎白巴尔通体(B.elizabethae)、克氏巴尔通体(B.clarridgeiae)和杆菌样巴尔通体(B.bacilliformis),而且随着深入广泛的研究,将会有更多新的病原被
13、发现。,.,26,类型,五日热巴尔通体 五日热巴尔通体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士兵的一种细菌性感染,称战壕热中发现的,随后的几十年,在世界上已不常见或仅散发出现.在无家可归者,都市嗜酒者,杆菌性血管瘤,菌血症等,五日热巴尔通体很少引起心内膜炎,在艾滋病病人也很少引起其他播散性疾病。在免疫系功能正常病人,由五日热巴尔通体引起的战壕热表现为长期反复发热伴长期菌血症,但死亡率低.由于正常宿主病例少见,试验性抗生素治疗可以考虑:强力霉素,每天2次,100mg口服,持续4周以上可能有益.,.,27,类型,汉塞巴尔通体 汉塞巴尔通体(以前称汉塞罗沙利马体)引起两种不同综合征:猫抓病(或猫抓热)见于免疫系统
14、正常的成人和儿童及免疫损伤者播散性感染.杆菌状巴尔通体 杆菌状巴尔通体通过白蛉从人传播到人.散发病例和流行仅见于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和秘鲁安第士山脉一定海拔,那儿有媒介存在.在无免疫者,巴尔通体侵入血流,附着于红细胞表面,引起贫血.它们也侵入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产生血管阻塞.在疾病的这一阶段,常并发由沙门菌和其他肠道菌引起的菌血症.随着免疫的形成,血液和内皮细胞中的菌量明显减少.经过一潜伏期后,皮肤和皮下组织中病菌又重新出现,引起血管瘤结节.,.,28,病原特征,形态及培养 鞭毛巴尔通体是一类革兰氏阴性的需氧杆菌,个别种有鞭毛,为兼性细胞内寄生。主要寄生在血细胞及血管内皮细 胞,淋巴结细胞内,有的
15、可存在于红细胞内或表面。巴尔通体常呈多形性,革兰氏染色阴性,Gimanez染色呈红色,也可用Warthin Starry染色。杆菌样巴尔通体的培养物有1根10根单端鞭毛,长3 m10 m;也有少数菌体可同时具有次极端或侧鞭毛。初分离的汉赛巴尔通体有菌毛,传代后则失去菌毛。在杆菌样巴尔通体和汉赛巴尔通体中均发现噬菌体,其头部呈20面体,直径约40 nm,包装含宿主菌染色体DNA 14 kb。,.,29,病原特征,巴尔通体可在血琼脂或巧克力、活性炭酵母浸液琼脂,以及脑心浸液或胰化大豆血琼脂、心浸液琼脂上培养。初次分离常需2周5周才长出菌落,传代后生长加快。汉赛巴尔通体初代分离菌落大小一致,为灰色、
16、凸起、粗燥并嵌入琼脂内,传代后多呈光滑黏稠状;而五日热巴尔通体常为大小不一、光滑、扁平、有光泽、不透明、也不致琼脂凹入的菌落。液体培养基如嗜血杆菌试验培养基(HTM肉汤)、含氮化血红蛋白的改良组织培养基均可使巴尔通体较快生长。,.,30,病原特征,除人工培养基外,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人成纤维细胞、L细胞和HEP-2细胞等均用于巴尔通体繁殖和致病性等研究。巴尔通体在宿主细胞表面核黏附和繁殖,也可见大量巴尔通体聚集在细胞空泡内。生化反应 巴尔通体生化反应不活泼,缺少糖酵解酶、可利用琥珀酸盐、丙酮酸盐和谷氨酰胺。肽酶活性状况因菌株不同而稍有差异,靛基质、尿素分解、鸟氨酸脱羧酶和硝酸盐还原试验等均为阴性
17、。除伊丽莎白巴尔通体在兔血琼脂上培养后显不完全清晰的溶血圈外,其他的不溶血,但能促使内皮细胞增殖。,.,31,病原特征,细胞壁脂肪酸及巴尔通体的基因组 巴尔通体细胞壁脂肪酸大量是C181W7C,C160和C180,共占总脂肪酸量的64%94;均含C131(16)和C17O(121),除杆菌样巴尔通体外。仅有痕量或少量的C161W7C,C182和C18lW9C,无羟或环丙烷酸。伊丽莎白巴尔通体与万森巴尔通体由相似的细胞脂肪酸组成。与五日热和汉赛巴尔通体不同,前2种含C150,C171W7C和大量C170,伊丽莎白巴尔通体比万森巴尔通体有较多C170和较少Cl60及C181W7C。,.,32,病原
18、特征,杆菌样巴尔通体比其他巴尔通体有较多C161W7C1,并检出C12O和C140,其他巴尔通体则缺如或仅有痕量。巴尔通体基因组大小随测定方法不同而稍有差异。五日热巴尔通体基因组大小为1 500 kb1 700 kb,万森巴尔氏通体和伊丽莎白巴氏通体为200 kb2 174 kb,汉赛巴尔通体约为2 005 kb,而杆菌样巴尔通体基因组大小为672 kb,约为大肠埃希菌(4.2103 kb)的16%。,.,33,致病机理,试验表明,巴尔通体吸附单层培养细胞,致细胞膜损伤,侵入、促细胞增生和新血管发生等与病原体结构、组分等作用密切相关。例如,B.bacilliformis鞭毛可能对其侵入宿主细胞
19、有重要作用。抗鞭毛蛋白血清与巴尔通体作用 后可使后者侵袭人红细胞能力减弱4199.8。有菌毛的汉赛巴尔通体株黏附和进入Hep-2细胞的能力大于无菌毛株近5倍和100倍,大于无菌毛的五日热巴尔通体近50倍和几千倍。B.bacilliformis培养上清液中有一种称为变形素(deformin)或变形因子的蛋白质,可引起红细胞变形,细胞膜出现凹入,有些变形红细胞的空泡内有巴尔通体。,.,34,致病机理,变形素可能配合动力的作用,导致B.bacilliformis侵入红细胞内,造成人类巴尔通体病严重的贫血症状。人感染汉赛巴尔通体后虽不侵入红细胞,但在汉赛巴尔通体培养上清液中也存在这种蛋白质。 汉赛马尔
20、通体、五日热马尔通体、B.bacilliformis或其裂解抽提物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一道孵育后,可增进内皮细胞增殖和移动或生成新血管。Dehio等报道伊丽莎白巴尔通体和B.bacilliformis可使人致病外,原来认为只感染田鼠的万森巴尔通体,近来亦有人提出其为一心内膜炎病人的病原,巴尔通体感染常与人体免疫状态有关。,.,35,致病机理,战壕热、猫抓病和Carrion病为免疫功能正常者罹患,而杆菌性血管瘤杆菌性紫癜多发生于有免疫损伤的宿主,宿主细胞的一种结构侵袭体可介导汉赛巴尔通体侵入内皮细胞,其侵入过程为肌动蛋白依赖,而与微管无关。可能对巴尔通体引起的血管增生中内皮细胞的增殖和移动而导致细
21、胞定居起重要作用。,.,36,有关的疾病及诊断,视网膜炎世界各地学者对巴尔通体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巴尔通体不仅是CSD的主要病原,同时还与卡里翁氏病、心内膜炎、杆菌性血管瘤和慢性巴尔通体血症等疾病有关,另外,巴尔通体有时还会引起视网膜炎、脑炎、肾小球肾炎和肺炎等。在临床上以CSD较为多见,主要表现为淋巴结炎,而腋窝淋巴结受累最多见,其次是腹股沟淋巴结、颈部和耳后淋巴结。还有发热和周身不适等症状。CSD临床表现比较复杂,从各地报告的情况看,受累部位越来越多,临床表现越来越多样性。,.,37,有关的疾病及诊断,也常有非典型性变化,如病人出现皮疹、腮腺炎、乳房肿块、面神经麻痹、胃肠炎、脊髓炎、肝脾病变
22、、T细胞减少、腹痛、眼视网膜炎和眼全葡萄膜炎等症状。由于巴尔通体感染所致的各种疾病不是它们所特有,因此其临床诊断十分困难,必须借助实验室手段才可进行确诊。其中,对CSD的诊断可以参考以下4个指标:与猫(或犬)频繁接触和被抓伤,或有原发损害(皮肤或眼部);特异性抗原皮试呈阳性;从病变淋巴结中抽出脓液,并经培养和实验室检查,排除了其他病因引起的可能性;淋巴结活检出现特征性病变,饱和银染色找到多形革兰氏阴性小杆菌。,.,38,有关的疾病及诊断,一般病例满足4个条件中3个即可。目前,已建立和应用的实验室诊断方法主要是皮肤试验、分离培养、抗体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皮肤试验用来诊断CSD,其特异性可达90
23、%98%,但不能诊断其他巴尔通体病;分离培养多用于急性病的确诊和新病例的确定,因培养比较困难且耗时太长,所以目前较少应用。IFA和ELISA方法主要用于检测CSD的抗体,但由于灵敏性不高,所以IFA在CSD的诊断上受到限制;而ELISA具有简便、快速、可靠的优点,因此该法可用于诊断及对病程和抗生素治疗效果的评估14;PCR技术已用于病人的早期诊断,方法有多种。,.,39,有关的疾病及诊断,套式PCR和PCR原位杂交用于检测CSD病原。Matar G M等用引物为16 S RNA的基因保守区域,扩增后用Ddel和Msel限制性内切酶进行分析。目前已知B.henselae分为基因和基因型。因此,对于CSD的诊断需根据临床症状、病变和实验室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药品库存abc管理办法
- 董事、监事委派管理办法
- 虹口区厂房工程管理办法
- 融资租赁企业监督管理办法
- 衢江区小额工程管理办法
- 衡水公积金管理办法细则
- 裕安区扶贫项目管理办法
- 西安物业管理收费管理办法
- 视频监控室值守管理办法
- 评标专家评审期间管理暂行办法
- 药店药品培训知识课件下载
- 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第八中学2025届高一物理第二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
-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理论测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电信运营商数字内容业务发展机遇洞察-解码运营商在5G+AI时代的战略布局与增长引擎
- 外耳道肿物的护理查房
- 学堂在线 生活英语进阶 期末考试答案
- 2025年医生执业资格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广东省中考生物试卷真题及答案详解(精校打印版)
- 招商部安全生产职责
- 设备操作维护培训
- 沟通力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