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2.1 春江花月夜 课件(人教新课标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共63张ppt.ppt_第1页
语文:2.1 春江花月夜 课件(人教新课标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共63张ppt.ppt_第2页
语文:2.1 春江花月夜 课件(人教新课标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共63张ppt.ppt_第3页
语文:2.1 春江花月夜 课件(人教新课标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共63张ppt.ppt_第4页
语文:2.1 春江花月夜 课件(人教新课标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共63张ppt.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篇目通览】春江花月夜夜归鹿门歌梦游天姥吟留别登岳阳楼菩萨蛮(其二)积雨辋川庄作旅夜书怀新城道中(其一)扬州慢长相思,【主题悟读】 “置身诗境”,“身”,实际上指的是自己、自身。“境”,指的是诗歌的意境和诗歌的境界。“置”,则是“把放在”的意思。那么连起来,这四个字就是说把我们欣赏者自己放到诗的意境中去。 “缘景明情”,“缘”,沿着,顺着。“景”就是景物,诗歌写的内容。“明”,弄明白,读懂。“情”,思想感情,诗歌所表达的“志”。这四个字是说根据诗歌写的景物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文本钩玄】 1春江花月夜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婉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打

2、破了六朝以来宫体诗的空洞庸俗。言之有物,并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发展了诗歌的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的出现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2夜归鹿门歌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像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3梦游天姥吟留别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其缤纷多彩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4登岳阳楼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

3、摒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5菩萨蛮(其二)采用白描手法,抒写游子春日所见所思,宛如一幅春水图。“还乡须断肠”一句,巧妙地刻画出特定历史环境下的词人思乡怀人的心态,可谓语尽而意不尽。,6积雨辋川庄作是首七律,诗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描写,创造了一个物我相惬、情景交融的意境。 7旅夜书怀写于作者漂泊途中。通过对旅夜所见星变、月涌的壮阔景象的描写,抒发了作者自己身世不遇、漂泊无定的感情。 8

4、新城道中(其一)是苏轼写景诗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首。这首描写山村风光的七律,既赞颂了雨后山村风光的自然美,又讴歌了山村人家充满生机的劳动生活。,9扬州慢写于金兵第二次南侵后的第十五年。当时的姜夔才二十一岁,来到扬州,看到曾经素以繁华富丽而著称的江南名城扬州,如今已是断壁残垣,心有所感,于是就写下了这首词,来凭吊扬州荒凉,寄托黍离哀思。 10长相思一程山水一程歌,一更风雪一更愁。纳兰性德在随扈东巡、去往山海关途中,写下的这首思乡之曲,成为千古名篇。,【学法导引】 这个单元把“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作为学习目标。教科书编者列出四类作品,相应介绍了四种欣赏方法。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所谓意境,是指诗人的主

5、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对于读者来说,要品味、感受意境,首先要“沉浸其中”。应该暂时忘记周围的一切,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全身心地投入到一个想象的世界之中,得到美的享受。,古人说过:“宛若身当其处,而几忘其事之乌有;能使快者掀髯,愤者扼腕,悲者掩泣,羡者色飞。”(臧懋循元曲迁序二)列夫托尔斯泰也说过:“感受者与艺术家那两半融洽地结合在一起,以至于感受者觉得那个艺术品不是其他什么人所创造的,而是自己所创造的。”(艺术论),品味意境,要借助自己已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经验,与诗人取得共鸣。比如,我们本来有过某种审美经验,然而那是模糊的、潜在的,找不到恰当的语言去表

6、述它。忽然读到一首诗,说出了自己想说却说不出的话,于是置身诗境得到快慰。有些古典诗歌所写的根本不是生活中的现存之物、实有之景,尽是神奇的传说和光怪陆离的景象,这种境界是读者从未经验过的。,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经验,与诗人取得共鸣。因为神奇的传说和光怪陆离的景象,总是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上,是现实生活的曲折的反映。 我们必须凭借现实生活的体会和审美经验,沉浸于诗中超现实的境界中去。在这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和联想力,要贯通视觉、听觉和触觉,尽量构想出诗人所描绘的奇幻世界,从而获得对人生、自然的新的认识,产生一种惊讶、愉悦与向往的感觉。,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月夜 (唐)刘

7、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赏析刘方平小诗写得清丽、细腻、新颖、隽永,在当时独具一格。这首诗的前两句就颇有画意。夜半更深,朦胧的斜月映照着家家户户,庭院一半沉浸在月光下,另一半则笼罩在夜的暗影中。这明暗的对比越发衬出了月夜的静谧,空庭的阒寂。天上,北斗星和南斗星都已横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夜半更深,正是一天当中气温最低的时刻,然而,就在这夜寒袭人、万籁俱寂之际,响起了清脆、欢快的虫鸣声。,初春的虫声,可能比较稀疏,也许刚开始还显得很微弱,但诗人不但敏感地注意到了,而且从中听到了春天的信息。它标志着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所以它在敏

8、感的诗人心中所引起的,便是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三、名句填空 (1)春江潮水连海平,_。 (2)江畔何人初见月?_? (3)人生代代无穷已,_。 (4)_?何处相思明月楼? (5)_,应照离人妆镜台。 (6)江水流春去欲尽,_。 (7)不知乘月几人归,_。,【自我校对】 一、ynxinpinzhndinfjioxunxinpi huipji 二、(1)波光荡漾的样子(2)曲曲折折开满花草的郊野(3)雪珠(4)追随(5)离家在外的人,此处指思妇(6)波纹(7)极言离人相距之远 三、(1)海上明月共潮生(2)江月何年初照人(3)江月年年望相似(4)谁家今夜扁舟子(5)可怜楼上月徘徊(6)江潭落月复

9、西斜(7)落月摇情满江树,一、作家档案 张若虚,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中宗神龙(705707)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等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他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玄宗开元时尚在世。存诗二首,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来抒写真挚感人的离别情绪和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婉转悠扬,完全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后人评价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足见其非同凡响的崇高地位和悠悠不尽之深远影响。该诗中的“春江潮水连海平

10、,海上明月共潮生”“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和“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等皆是描摹细腻、情景交融的极佳之句。,二、背景回放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虽已无具体文字资料可考,但据诗歌内容可作如下推测:作者创作此诗时,也许是宦游在外,也许是羁留异乡。在一个月朗风清、春暖花开的夜晚,作者漫步江边。他仰望挂在天边的一轮皎月,沐浴着湿润的江风,面对滚滚流去的江水,嗅着淡淡的花香,不禁在景色中沉醉。于是他感慨万千,诗兴大发,临江赋诗,从月生写到月落,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抒发孤舟游子的相思之情和明月楼中思妇的相思之苦,同时探索人生哲理与宇宙奥秘。,一、重

11、点突破 1全诗以月的升起、高照、西斜、沉落过程为线索,将月与江、月与夜、月与花、月与人完美地结合起来,构成充满人生哲理和生活情趣的美丽画卷。请在诗歌中找出江月与人融为一体的诗句并作简要分析。,【参考思路】,2.关于这首诗的层次划分,近人歧见纷纭。那么,此诗应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的内容分别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思路】第一种:此诗应分为三部分,第二种:分为两部分,3.本诗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主要描绘了哪种景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参考思路】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从初月、高月一直写到斜月、落月。在离人眼中,初月是

12、明媚的,高月是皎洁的,楼上月是依恋的,镜中月是撩人的,石上月是凄清的,斜月是迷离的,落月是缠绵的。它“代代无穷已”“年年望相似”。这是一个永恒的无法解开的人生之谜。“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有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升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高楼、镜台、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 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

13、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4我们在诗篇中看到江与月这两个意象被反复拓展,不断深化。春江、江流、江天、江畔、江水、江潭、江树等纷繁的形与景,和着明月、孤月、江月、初月、落月、月楼、月华、月明等复杂的光与色,并通过与春、夜、花、人的巧妙结合,构成了一幅色美情浓斑斓迷离的春江夜月图。试简要分析“月”在诗中的作用。,5诗中“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一联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参考思路】承上启下,紧承上句“望相似”而来,由上半篇的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像,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6如何理解此诗的感情基调不同于一般的离别诗,是“哀

14、而不伤”? 【参考思路】张若虚此诗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此“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源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唐时代之音的回响。它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 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

15、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二、疑难辨析 1月亮空灵、澄澈、高洁,它在中国古诗词中,或见证历史的悲凉,或演绎生命的绝唱,或渲染离别的情怀,或倾诉闺阁的幽怨,或烘托劫后的荒凉,或感悟人生的哲理,它是中国古诗词的血脉和灵魂。在本诗中“月”这个意象有什么作用?,【参考思路】月是轴心,月是神魂。从结构上看,诗以月亮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从内容上看,月亮不仅是景物描写的主要对象,也是抒写离愁别绪的依托,还是引发作者思索、探究茫茫宇宙与漫漫人生两者关系的因由(“江天一色无纤尘”以下八句)。因此,无论从结构上还是从内容上讲,月亮均是控引全诗笔墨运行的轴心,

16、是统领全篇的神魂。人们之所以称赞此诗熔诗情、画意、哲理于一炉,也正是因为月亮的内在贯通。,2有人说这是一首哲理诗,有人说这是一首离情诗,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参考思路】哲理说:从“江畔何人初见月”到“但见长江送流水”,正是诗人对月的苦苦思索。年年岁岁,月是终古不变,而对月之人却代代更替,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的人间悲欢离合。宇宙无限,而人生有限,由无数个有限人生组成的延续不断的人类,如长江之水一般长流不逝,而个体的人生却是如流水匆匆而逝,作者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离情说: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开始,诗歌开始抒写离情。这其中,前半部分写思妇,她在楼上徘徊,月光如思情相随,照着她的妆

17、镜台,照着卷帘,照着捣衣砧让她想追随月光到离人身边,然而鸿雁不可传书,鱼龙不可捎信,皆因路途太遥远,它们帮不上忙。后半部分,则写了游子的悲愁,他在梦中见春花凋零,悲伤青春过半,归期未卜,梦醒时,落月西斜,徒然映照着似流逝青春的东去长江水。春江花月夜将尽了,斜月藏入海雾中,天南海北,无限路途,游子的心坠入了人生的迷雾中,他怅惘不知,这样的月夜中,有几人能幸运归去?而他只有看着落月,将满怀愁情借落月余辉洒在江边的树上。,二、意旨探微 春江花月夜以月为主体,通过展现春江花月之夜浩瀚幽邃、恬静优美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宇宙奥秘的遐想、探求和对人生的无限沉思慨叹,并着力抒写了春宵月夜游子思妇的离愁别恨,尤

18、其是表现了思妇望月怀人的深情以及对美满生活的憧憬。,江月照千古孤篇盖全唐 这首诗的主要特色有: 1景情哲理,完美结合 全诗将写景、抒情、议论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写出了春、江、花、月、夜五种美景,以月为主要描写对象,在抒情和议论时也紧紧地围绕着月光来展开。从人之初与自然之初的关系加以探讨,堪称是宏大的议论,但不空洞生硬,而是由江月生发。同时,抒发的是人间最常见的离人思妇的相思之情,亦是人间最普遍、最永恒的感情,且能把这种感情完全置于月夜之下来发挥。,2章法词句,韵律优美 这首诗章法有序,极善铺陈渲染,用词华丽,句式多样,或复叠咏叹,或偶句反复,或蝉联而下,或前呼后应;用韵多变,抑扬交错,声情谐和。

19、 3思想艺术,推陈出新 诗人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相结合,从而汇成一种水乳交融的优美深邃的意境。,4意境清幽,触处生神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容之物,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亮升起高悬西斜落下而起伏曲折。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体现出春江花月

20、夜清幽的意境美。,练规范、练技能、练速度, 今存春江花月夜曲 春江花月夜原为一首琵琶独奏曲,名为夕阳箫鼓,早在1875年前就有传抄本,至今已流传了128年。后根据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名作琵琶行中的诗句“浔阳江头夜送客”改名为浔阳琵琶。20世纪20年代,上海的音乐社团“大同乐会”将它改编为一首民乐合奏曲,并根据乐曲诗情画意的内容,取名为春江花月夜。, 关于乐府的常识 乐府两汉时指音乐机关。魏晋六朝时,乐府乃由机关的名称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初唐乐府诗多袭用乐府旧题,但已有少数另立新题。元和四年(809)以后,声势浩大的新乐府运动拉开序幕。作为诗歌运动,新乐府的创作并不限于写新题乐府,也有古

21、题乐府,但虽用古题,却能创新意,体现了诗歌革新的方向。, 与月有关的名句选粹 1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沈佺期独不见) 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张九龄望月怀远) 3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 4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5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李白古朗月行) 6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晏几道鹧鸪天) 7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 8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欧阳修蝶恋花), 寂寞的张若虚 在漫长的诗史中,张若虚是寂寞的,即使近于同一流派的李

22、白、苏轼这样的大诗人,也未对这位前辈诗人表示出应有的尊敬,甚至对他未置一词。尽管李白的“青天来月有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杰作,无不是从春江花月夜化胎而出在中国诗史中,诗人所咏叹的对象,以明月为最多,亦最佳。明月实际上已成了大自然,或人类所面对的整个宇宙的象征,“明月诗人”亦成了中国诗人所向往的最高桂冠。,在这一原则问题上,天才而自负的李白、苏轼当然都是不会拱手相让的,张若虚最合适的选择,自然是沉默。但在历史最终馈赠给人类的这三大“明月诗人”中,李白的明月最雄奇飘逸,苏轼的明月最富于情思,而张若虚的明月则是悬得最高的。他不仅以自己的“孤篇”盖全唐,甚至已成了一

23、种象征:一个诗人,与他的整个世界的全部努力,就是为了最终成就一首伟大的诗篇。,不读唐诗不算中国人 赵鑫珊 唐诗里有中国人、全世界人的感情谱,虽然世界变化很快,但是唐诗里的东西千年不变。 一个中国人不读唐诗不算中国人。我曾有一个学生要去加拿大留学,问我行李有限制,应该选择带两本什么书,我说英汉字典肯定要吧,再就是带一本唐诗三百首。唐诗里有中国人、全世界人的感情谱,虽然科技进步,世界变化很快,但是唐诗里的东西千年不变。我读过很多外国诗,英国的、德国的诗都不如唐诗简洁。,你们读物理、读数学的公式都读得懂,但是未必读得出诗意。我早年读过傅立叶的数学诗,很美。中学时,我的数学很差,但到了大学,我却特别喜欢数学,只是太晚了。我没有成为数学家,但是没关系,这种意境是互通的。孔子说得好:“吾道一以贯之。” 法国的孔德,我去过他的墓地,因为他说过一句话:“观念是重要的,没有观念的世界是散乱的,有了观念就有了秩序。”我在孔德墓前徘徊沉思了半个多小时,就为这句话。,观念,idea,有了idea之后才有了秩序,才有了能量,人类探险南极、北极,与自然抗争的力量都由此而来。“吾道一以贯之”,内涵丰富啊,不管学什么一定要知“道”。 我死的时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