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平行线的特征教案 北师大版_第1页
七年级数学平行线的特征教案 北师大版_第2页
七年级数学平行线的特征教案 北师大版_第3页
七年级数学平行线的特征教案 北师大版_第4页
七年级数学平行线的特征教案 北师大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cab21346578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北京师范出版社七年级教学下册第二章第三节“平行线特征”。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平行线的特征是初中几何中证明两角相等,两角互补的重要工具。是今后学习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基础,它象一根红线贯穿着初中几何的学习,对证明三角形全等、相似中找角的关系,往往有极其重要的帮助。在探索平行线特征及应用过程中,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几何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为推理模式起规范作用。3、教学重点:由两直线平行得到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4、教学难点:平行线的特征与直线平行的条件的综合应用。5、教具、学具:教具:多媒体课件一份学具:硬纸

2、板若干张,小剪刀6、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二、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平行线的性质;运用这些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或计算。2、能力目标: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经历探索平行线的特征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特征,并能解决一些问题。3、情感目标: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来发展它们的空间观念培养其主动探索和合作的能力。三、教法分析和学法指导1、教法分析:本节重点放在探究上,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基础,让学生通过质疑实践探索交流总结的过程去获取新的知识。为体现教学目标,解决重点、难点、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能力的培养,我采用教具和多媒体组合的教学

3、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概括能力、证明推理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2、学法指导: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尽可能多创造机会,点燃学生参与的激情,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成为主体,与老师的主导地位互动,并在此过程中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团结合作的习惯。四、教学过程分析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以小品的故事人物导出下题:EABCDPOF下面是某城的道路规划图,现要在O点增扩一条幸福路AB,并使幸福路AB与成功路CD平行,还需要增加一个什么条件?理由是什么?学生各抒已见:甲:只要使EOBEP

4、D,理由是:同位角相等,两条线平行;乙:只要使AOFEPD,理由是: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丙:只要使BOFEPD180,理由是: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设计一道开放性题目,培养学生们发散思维,同时复习直线平行的条件。新课的探索cab21346578 1、通过上面小品中的人物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如图,直线a平行于直线b,直线a、b被直线c所截,问:图中有哪些同位角?(教师板书)请同学们再猜一猜这些同位角的大小有哪些特点啊?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 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1与5,4与8,2与6,3与7;学生稍带疑问地回答:相等;学生甲:我可以用量角器来验证这两个角是否相

5、等。学生乙:我可以用剪刀把1剪下来,把它平移到5的上面,使它们一边与5的一边重合,如果它们另一边重合,那就说明这两个角相等,否则,就不相等。 通过学生亲自去度量、裁剪、比较、交流等活动,得出结论,培养学生们自主性、思维的开放性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请同学们根据刚才二位同学提供的方法去验证结论与你们的猜想是否相符? 学生操作、讨论后回答:相符 探究过程 3、在上图中,除了同位角相等以外,其它角有什么关系吗?学生讨论后,回答:35;46;45180;36180。由浅入深,引导探索,在两直线平行的条件下,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的特征;通过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及对顶角相

6、等等知识的综合运用,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探究过程4、对于上面一系列的结论,我们能不能用一句话表达出来呢?(教师板书)两直线平行 学生答: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培养学生们语言表达能力。5、如果把上图中的平行线变换,那么上面的结论是否还成立呢?(在屏幕动画演示)学生观看通过动画演示,从感观上加强学生对特征的认识。平行线特征的简单应用P2mn141、如图所示,直线m平行于直线n,直线m、n被直线P所截,若150,则2 ,3 ,4 。 学生口答 通过一道简单的练习,加深学生对特征的理解。cdab12543 2、如图,直线ab,cd

7、,170,求3的度数(用多种方法求解)。 学生独立完成后,互相交流方法 通过一题多解,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也熟悉了对平行线特征的运用。直线平行的条件与平行线特征的综合运用想一想:如图,一束平行线AB与DE射向一个水平镜面后被反射,此时12,34。A1B2CDF34E(1)1、3的大小有什么关系?2与4呢?(2)反射光线BC与EF边平行吗?(教师引导回答)。问题一:上题运用了哪些知识?问题二:平行线的特征与直线平行的条件有什么区别?师述:直线平行的条件是由两角的关系判断两直线平行,平行线的特征是由两直线平行判断两角的关系。学生答:(1)13,理由是: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4;(2)BCEF,

8、理由是: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问题一:运用了平行线特征和直线平行的条件两方面知识。问题二:平行线的特征与直线平行的条件的已知和结论是刚好相反的。 让学生了解直线平行的条件是根据角的数量关系判断直线的位置关系,而平行线的特征是根据直线的位置关系讨论角的数量关系。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练 习1、如图:12,3135,那么4的度数。1342abdbac12、如图,直线a、b垂直于直线c,直线d与直线a、b相交,1110,求的度数由学生解答 由浅入深让学生灵活运用直线平行的条件和平行线的特征去解决问题。课后思考题已知:如图,AB、CD是互相平行的两条线段,点E是AB、CD外一点,该EAB,

9、ECD,试用含、的式子表示AEC,并画出力形予以说明问题的探索过程(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问题,由于E点位置不确定,从而诱发了分类讨论,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探索)。学生讨论后,学生甲:如图,结论AEC;学生乙:如图,AEC360();学生丙:如图,AEC;BDFCAE图纟学生丁:如图,AECAECFBD图DBEAC图FBDFEAC图 这是一道几何探索题,它对培养同学们学习兴趣、培养探索问题的思维和方法,能起到积极引导作用。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思考总结:经过这节课的探索,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师述:本节课主要讲了两方面的内容:一、平行线的特征;二、平行线的特

10、征和直线平行的条件的综合运用。学生口答 检测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效果。突出学生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并交流合作学习的体会。作业布置课本:P73:习题2、4知识技能第1、2题独立完成作业 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五、教学评价设计分析1、关注学生自学探索过程,学习态度的评价。本节课教学中给学生大量的时间经历探索的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同时提供时间给小组合作,向同伴解释自己的想法,听取他人建议和意见,通过小组提供表达自己活动过程和思考结果,独立发现,反思活动过程和新问题,来实现学生探索过程评价。2、关注考查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应用评价。对知识技能的评价重视学生理解和情境的应用,考查理解时,精心设置

11、课堂练习,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得到恰当的发展和提高,还采取了动手操作和语言表达相结合。六、板书设计23平行的特征一、平行线的特征:两直线平行二、平行线特征的简单应用三、直线平行的条件与平行线特征的区别和综合运用教 案 说 明现代教育理念认为: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是:以思维为主线去组织课堂教学,它的基本形式是: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索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它的课堂结构展开的基本形式是:以“问题链”连接教学活动的若干个环节,从而形成协调统一而又充满激情与活力的系统。在这个系统内,任何一个学生都感到自身存在的价值,都能体验到一种创造的快感与思考的乐趣,都能品尝到通过学习获取知识与人文素

12、质提高的欣慰。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求贯彻以上这一教育理念,在教学中,主要突出以下特点:1、为学生提供探索和交流的空间。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教师是学生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教学中围绕本节课知识,设置富有挑战的探索性、开放性问题,通过一题多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使学生既能在探索中获取新知,又能提高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创新意识。2、联系实际,渗透数学意识。本节课开头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小品来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设置情境激“疑”生“趣”,让学生的求知欲高涨起来,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