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中学名师文言文翻译指导.ppt_第1页
重点中学名师文言文翻译指导.ppt_第2页
重点中学名师文言文翻译指导.ppt_第3页
重点中学名师文言文翻译指导.ppt_第4页
重点中学名师文言文翻译指导.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A.文言文翻译误点诊治 B.句子翻译的原则 C.句子翻译六个步骤 D.翻译“六字法” E.意译 F. 主要得分点 G.文言翻译歌诀 H.翻译下列句子,高考文言文翻译技法,I.题型热身,(一)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 (二)以今义当古义 (三)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 (四)单音节词语没有转化为 双音节词 (五)不懂语境推断导致误译 (六)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七)省略成分没有译出 (八)该增添的内容没有增添 (九)不明词类活用导致误译 (十)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

2、代汉语对译。,例:原文:乃遗罴铁券,云城全当授本州刺史。(辽宁卷)译文:于是就颁赐给王罴铁制的文券,说只要荆州城得以保全就授予他本州刺史一职。,注铁券:古代皇帝颁赐功臣授以世代享受某种特权的凭证。,丹书铁券 拼音:dn sh ti qun成语释义:丹书:用朱砂写字;铁券:用铁制的凭证。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世代享受优遇或免罪的凭证。文凭用丹书写铁板上,故名。成语出处:后汉书祭遵传:“丹书铁券,传于无穷。”成语例子:先朝赐有,安居乐业。(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二十七回),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扩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因此,要根据原文的

3、语境确定词义,且不可以今义当古义。下面几例翻译均是不妥的。,例1 原文: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全国卷) 译文:郡中不产稻谷,而海里出产珠宝,同交阯接界,常常互相通商,购买粮食。,例2原文:隐处穷泽,身自耕佣。(04年全国卷)译文:隐居在贫穷的水边,亲自种田做工。,古:“穷”指“不得志”“偏僻”等义。今: “穷” 词义转移,指“生活困难”。,古:“谷”泛指一切粮食。今: “谷”词义缩小,特指稻谷。,例3:原文:意气益厉,乘胜逐北。(天津卷)译文:精神更加振奋,趁着胜利向北方追击。,译句中把“北”译成“北方”不当,“北”在古代有“溃败(的军队)”之意,如过秦论中

4、“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北”。例1句中的“北”亦属此义。,例2:原文:人各有志,吾岂以利禄易之哉。(江苏卷) 译文:各人有各人的志向,我哪能以利禄改变它呢?,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例1:原文:每曲意事二人,勣不少降节。 (江苏卷)译文:(蔡京)常常曲意事二人,徐勣并没有降低自己的品节来(接纳蔡京)。,译句没有把“曲意事”译出来,应当译成“违心地奉承”。,(四)单音节词语没有转化为双音节词,例1:原文:丞后进之,续乃出前所悬者以杜其意。(湖北省八校联考卷)译文:丞后来又送鱼给他,续就拿出先前悬挂着的东西(给他看)来杜绝他送鱼的想法。,例2: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

5、籍何以至此?,例1: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全国高考卷)译文:裴矩于是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资料佐证 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全国卷:河北、河南等地) 广遂上疏乞骸骨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全国卷:陕西、内蒙等地),最终,最终,于是,就,竟、最终,例2:原文:以安民济物为心期。(湖北黄石二中高考模拟题)译文:把安抚救济老百姓接济财物作为心中的目标。,资料佐证:人物、招致物议(众人的批评)、待人接物、物故(去世),例2:原文: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全国卷)译文:有才德并且钱财多,就会削弱他的志向;愚笨的钱财却多,就会增加他的过失。,正确

6、译文:有才德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削弱他的志向;愚笨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增加他的过失。,课文佐证: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信陵君窃符救赵),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高考必考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虚词巧记诀:与其则乎焉于,何若乃者也与。因为而且所以。,与其则(择)乎焉于(腌鱼),何若乃者(择)也与(野鱼)。因为而且所以。,原文: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全国卷) 译文:金钱这东西,是圣明的君主所用来赐给我养老的,所以(我)很乐意与宗族同乡共同享受他的恩赐。,译句中没把

7、原句中的表提顿作用的“者”删去,造成错误。,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比如表示判断的“者”和“也”或“者也”“者也”,在翻译时应该从译句中去掉,并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判断词“是”。,例1:原文: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司马光赤壁之战) 译文: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信,而译句中没有译出来,应该在“孙权”的后边加上“把(曹操的书信)”,语言才显得清晰完整。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

8、要翻译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如主语、宾语、介词、量词等)必须翻译出来语意才完整。,例2:原文: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全国卷)译文:等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都表示悲痛。,原文:及(其)死之日,天下知(之)与不知(之者),皆为(之)尽哀。,译文:等到(他)死的时候,天下熟知(他)和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在翻译时,有时为了文句的连贯通畅或为了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必须增添一些内容,才算恰当。,例1:原文: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译文:然而一个人力量足够到达那里,在别人看来是应当讥笑的,而在自己是免不了要有后悔的。,正确译文:然

9、而一个人力量足够到达那里,(却没有到达),在别人看来是应当讥笑的,而在自己是免不了要有后悔的。,例2:原文:唯罴信著于人,莫有隐者,得粟不少诸州。译文:只有王罴能取信于民,没有隐匿的人,他征收的粮食不少于各州。,正确译文:只有王罴能取信于民,没有隐匿的人, (所以)他征收的粮食不少于各州。,(九)不明词类活用导致误译,例1:原文:隐处穷泽,身自耕佣。(04年全国卷)译文:隐居在偏僻的水边,身体亲自种田做工。,古汉语词类活用现象非常普遍,词类活用包括名词活用作动词、名词活用作状语、动词活用作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数词活用作动词和使动、意动、为动用法等,必须活学活记活用。,例2:原文:以此全其真

10、而名后世。(04年湖南卷)译文:凭着这酒把真性情全部显现出来并扬名于后世。,正确译文:凭着这酒保全了他们的真性情,并扬名于后世。(“全”在文中是使动用法),课文佐证: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病梅馆记),例1:原文: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文: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却没有找到。,这个句子翻译得不妥,因为原句是定语后置,在翻译时必须把定语放回到中心词前边,正确的是: 寻找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却)没有找到。,在古代汉语中,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等,在翻译时,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例2:原文: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上海卷)译文:如果有人看见像这位老

11、人一样所遇见的凶暴,也一定不会给(他马驹)。,正确译文:如果有人像这位老人一样被欺负,也一定不会给(他马驹)。,句式、活用,一篇搞定,陈子虚者,浙江东阳人也。其父乌有公,安贫乐道,敝屣荣华。子虚不甘贫贱一生,以光耀门楣、富国强兵、救民水火为己任。乡贤见其谈吐不凡,目之为“马之千里者”。劳作之余,子虚常闭门苦读。每见劣绅鱼肉百姓而人莫予毒、洋洋自得之状可掬,辄废书而叹:“百无一用是书生!”遂萌求师习武之意。不远千里,欲投嵩山少林寺学艺。旅途之中,登高望远,临流赋诗,常兴“美哉江山,惜乎玷于豺狼之手”之慨。 既入少林,受业于觉空大师。不数月,即自能意守贞元,心不为形役。三年后,学成下山,路遇强贼剪

12、径。空手击贼,兵不血刃,强贼抱头,鼠窜。子虚归家之后,习艺颇勤,广采百家,融铸变通,十载之后,遂成当世一流高手。,陈子虚者,浙江东阳人也。(判断句)其父乌有公,安贫乐道,敝屣荣华。(意动)子虚不甘贫贱一生,以光耀门楣、富国强兵(使动)、救民水火(省略句、状语后置句)为己任。乡贤见其谈吐不凡,目(名作动)之为“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句)。劳作之余,子虚常闭门苦读。每见劣绅鱼肉(意动)百姓而人莫予毒(宾语前置)、洋洋自得之状可掬,辄废书而叹:“百无一用是书生!”遂萌求师习武之意。不远(意动)千里,欲投嵩山少林寺学艺。旅途之中,登高望远(形作名),临流赋诗,常兴“美哉江山(主谓倒装),惜乎玷于豺狼之

13、手(被动句)”之慨。 既入少林,受业于觉空大师(状语后置)。,不数月,即自能意守贞元,心不为形役(被动)。三年后,学成下山,路(名作状)遇强贼剪径。空手击贼,兵不血(名作动)刃,强贼抱头鼠(名作状)窜。子虚归家之后,习艺颇勤,广采百家,融铸变通,十载之后,遂成当世一流高手。,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进行翻译。字字落实,准确第一;单音词语,双音换替。国年官地,保留不译;遇有省略,补充词语。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以意译。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字词句篇,连成一气。带回原文,检查仔细;通达完美,翻译完毕。,1.信、达、雅 2.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3.落实翻译的得分点 4.联系全文,注意语

14、境 5.符合现代汉语表达的习惯,信:忠实原文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达:合乎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无语病。 雅:保留原文的语言风格,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字字落实,符合原意,能直译就直译,不能直译才意译。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两者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翻译文句时,有些句子往往因为个别词而影

15、响全句的理解。应着重关照句中的关键词语。它们往往是文句翻译的得分点。要抓住关键词,联系语境,重点突破. 重点实词、重点虚词、文言句式、固定句式,难以断清的文句,应联系全文,注意语境。 文句翻译,从表面上看考查的仅仅是对一个句子的理解,而实际上,命题者选择的句子往往是理解全文的重点和关键,通过对这样的句子的考查,能够看出我们对整篇文章理解、掌握的程度。同样的道理,我们在翻译这样的句子时,应联系全文尤其是上下文,把要翻译的句子放到具体语境中去理解、消化、并验证翻译的准确性。,又如2003年高考北京卷第十六题 “先生之讥,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规不同。” 这个句子中的“规

16、”字,理解为它的常用意“规矩”、“规划”都是不对的。 联系语境,是讲得人各有志,不可划一的意思,应译为“向往”、“追求”才对。,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译:一个厨师丁替文惠君分解牛。 (应改为“一个叫丁的厨师”)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译文:村里有个年轻人好事养了一只蟋蟀。 (应改为:村里有个好事的年轻人养了一只蟋蟀。),1 读:通读全文,领会大意。 2审:看清语法现象,如省略、倒装、活用等。 3切:以词为单位把句子切开,一一解释。 4连:再把解释好的词连缀成句。 5在情感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尽可能与原文一致。 6. 誊:翻译完毕,带回原文,仔细检查,誊上卷子 。,对、留、换、删、补、调。,把

17、文言文中的单音词对应扩展译成以该词为中心的双音词。例: 天下 事 有 难 易 乎?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 是 谁之 过 与? 这是谁的过错呢? 问 其 深, 则其 好 游者不能穷也。 (如果要)探求它的深度,那么那些喜欢游玩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不用或不常用,或词义已经转移。在这种情况下,就要用现代汉语里的词去替换原文里的词。 例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先帝不因我地位低微,见识浅陋,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来探望我。,“岁征民间” “岁”应换成“年”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 “而翁”、“汝”应换成“你爹”、“你

18、”。 “京中有善口技者” “善”换成“擅长”“者”换成“的人”。,古文中的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以及古今词义相同的词,如“山、水、中、笑、有”等,都按原文保留不译。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 “卢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卢陵”籍贯、“文天祥”人名,均照抄下来,不翻译。,古文里有些虚词,现代汉语没有对等的词来翻译,或者现代汉语在这个地方不用虚词,便可删略。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 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作战,(是靠)勇气的。(夫,句首发

19、语词),“一夫不耕,或受之饥。” “之”起补足音节的作用,不译。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以”字相当于“而”,译出来,反而不通顺,也可删去不译。 昼夜勤作息 (偏义复词) 兵者,凶器也(提顿语气) 媪之送燕后也(取消句子独立性),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可根据现代汉语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显豁通顺。 包括: a单音实词对译成双音实词 b数词后面增加量词 c省略句中应补充的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等。 d补充行文省略的内容,如关联词语等。,更 若 役, 复 若 赋,则如何? 变更你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呢? 弊在赂秦 “弊”扩为“弊端”、“弊病”,“赂”扩为“贿赂”,轩

20、 凡 四 遭 火, 得 不 焚,殆 有神 护 者。 项脊轩总共四次遭到火灾,能够不焚毁,大概是有神灵保护的原因吧。,例: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庄暴见孟子 译文:(孟子)问:“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齐宣王)回答说:“不如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 例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 (桃花源里面的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例: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 译文:然而体力足以达到(却没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笑的,在自己看来也是悔恨的。,由于古

21、今语法的演变,有的句型表达方式有所不同,译文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及时调整。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短语后置等。,例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这是宾语前置句,译时要调为“动宾”语序。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壮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黄土,向下喝到黄泉,(是由于)用心专一的缘故。,意译,既是一种翻译的方式,也是一种翻译的方法。意译的情况: 一.修辞 二.紧缩复句或言简意丰的句子,需分开翻译或扩充。 三.为了增强语势而用繁笔、渲染、铺陈手法的句子,译时要凝缩。 四、注意有委婉说法

22、的语句的翻译,1.一看就懂的加以保留。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 我的心像磁针石一样永指一方,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2.换成现代汉语中同值的修辞。 “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 译:铜墙铁壁绵延千里。,3.有时无法翻译或改换,就干脆去掉修辞,还其本体本义。 “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译:在北边修筑长城守卫边防。 4.本体和喻体都译出。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译文: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高洁的品德而使自己被流放呢?,5.借代则译出所代之物。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借代) 译:我认为老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更何况大的国家呢? 6.同义反复以加强语势的,合为一

23、句话,互文改为不互文。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孔雀东南飞 四周种植了松柏树和梧桐树。,7.拟人则译出原物。 例:东曦既驾,僵卧长愁。促织(拟人) 译文:太阳已经升起来了,(他仍然)直挺挺地躺着,长时间地愁苦不堪。,例: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论积贮疏) 译文:使敌人降服,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例: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 译文:(秦)有吞并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陈情表) 译:我生下来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离开我去世了;到了四岁,舅父强迫母亲改变了守节的志愿。,一文言实词(古今异义、120个一词多义、词

24、类活用、偏义复词、通 假 字) 二文言虚词(考试说明中18个) 三文言句式 四译准语气 五固定句式,1 臣 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对、留、换)(被动句) 我实在害怕 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 2公之视 廉将军 孰与秦王?(删、固定结构) 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哪一个更厉害呢? 3 爱 是 溪, 入二三里, 得 其 尤绝者 家焉 (删、活用) 喜爱这条小溪,向前走二三里,找到一个风景特别好的地方安了家。,(一)把下面文言文中划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管仲曰:”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而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25、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划分节奏,补齐省略 1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与不利也。 落实关键词语 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却使鲍叔更加困窘,但鲍叔不认为我愚蠢,他知道时运有好的时候,有不好的时候。 2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关键词语:“多”、“知” 天下人不赞美管仲的贤明却赞美鲍叔能识别人才。,(二)把下面划横线的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也。”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孟子-滕文公下 这不是有道德的人的行为。 如果知道这样做不合乎道

26、义,那么就应该迅速停止,为什么还要等到明年呢?,(三)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水船绝湘水,中济,船破,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后何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你最会游水,今天为什么落后了? 你太愚蠢了!太不肯接受别人的意见了!将要死,拿钱能干什么?,(四)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知者乎?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接触到它之后,才能了解它;亲自实践之后,才知道什么是艰难

27、。 翻阅五岳图,认为了解了山,还不如砍柴的人迈出去一步了解得多。,(五)邑西民某,盗邻鸭烹之。至夜,觉肤痒;天明视之,鸭毛茸生,触之则痛,大惧,无术可医。夜梦一人告之曰:“汝病乃天罚,须得失者骂,毛乃可落。”而邻翁素雅量,生平失物,未尝征于声色。某诡告翁曰:“鸭乃某甲所盗,彼甚畏骂焉。骂之亦可儆将来。”翁笑曰:“谁有闲气骂恶人!”卒不骂。某亦窘,因实告邻翁。翁乃骂,其病良已。 异史氏曰:“甚矣,攘者之可惧也:一攘而鸭毛生!甚矣,骂者之宜戒也:一骂而盗罪减!然为善有术,彼邻翁者,是以骂行其术者也。” 偷窃的人尤其应该为此而惧怕:一偷窃身上就会长鸭毛!,(六)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

28、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李将军列传) 分析:这句话有同学译为:如果他自己品行端正,那么不下命令他也会去做,如果他自己品行不端正,就是下命令他不会去做。译句因为“他”指代不明而有歧义,原句“其”不能简单地译成“他”。这句话可以这样翻译:一个人如果自己品行端正,那么不用他下命令别人也会去做,(七) 孟业,字敬业,巨鹿安国人。家本寒微,少为州吏。性廉谨,同僚诸人侵盗官绢,分三十匹与之,拒而不受。魏彭城王元韶拜定州,除典签。长史刘仁之谓业曰:“我

29、处其外,君居其内,同心戮力,庶有济乎!”未几仁之征入为中书令,临路启韶云:“殿下左右可信任者唯有孟业,愿专任之。余人不可信也。” 如今外边有我,里面有你,只要我们齐心合力,就一定会有所作为。 不久刘仁之被调到朝中做中书令。,(八)建文四年六月乙卯,燕兵遂渡江。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复兴。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计,当死社稷。乙丑,燕兵入,帝自焚,孝孺被执下狱。先是,成祖朱棣d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成祖颔之。 即使兵败,也应为国家而死! 攻克京城的那一天,方孝孺一定不会投降,但希望您不要杀害他。,(九)子曰:“贤哉,(颜)

30、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 这种艰难困苦别人一定无法忍受,但颜回却自有他的快乐,多么有贤德的颜回啊。,(十)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盛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浮生六记) 注意“明察秋毫”用本义,可译成:真可以说是“明察秋毫”。 (儿时的我)又会把一些蚊子留在白帐中,一边慢慢地向帐中喷烟,让蚊子在烟中飞舞鸣叫。我把这一切想象成青云白鹤的景象,果然就像是有鹤在云中叫,

31、这让我非常高兴,其乐无穷。,关键 要确切地表达原文原意 !,准确翻译文中的句子, 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来翻译所提供的 文言语句,做到文通宇顺,简明规范,畅达流 利。,翻译的基本要求 “信” “达” “雅”, 准确表达原文意思,不走样,不漏译, 不错译 译文明白通畅,无语病 译文用词造句考究,有一定的文采,“直 译 为 主 ,意 译 为 辅 ”,对很多考生来说,译句之难, 还在于对文言词义和句式的理解。 其中理解文言词语是文言语句翻译的关键。 如去年北京试卷的译句是: “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 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人 各有志,所规不同。”,话或教诲,切中、切合或理解明白,志趣、情趣、志向

32、,微小的、卑微的,规划、考虑、打算,译: “先生的话,真可以说是苦口良 药,但还是没有完全了解我内心 的志向。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各人打算不同。”,“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 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人各有志, 所规不同。”,将文言语句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要求考生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从 上,能把握句子中实词、虚词用法和意义,即以理解实词和虚词为基础,对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现象,对常用的18个文言虚词,直至对文言固定句式、文言固定短语、文言修辞格,文言文一些特殊表达现象,都有准确把握。,微观,从 上讲,善于联系前后文推敲判定,整体理解,切忌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应当做到

33、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来翻译文言句。,宏观,关于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有一段便于 记忆的顺口溜:,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古义现代词语替。,句不离篇察语境,,一一对应记在心,,上下推断析疑义。,重要词语不漏译。,囫囵大意不可取。,留替移补删字诀,,熟记勤用出效益。,留:年号、地名、职称、器具等, 可照录不翻译替:用现代汉语词语替换古义词移:调整倒装句的语序,如宾语 前置、介宾短语后置、定语 后置等补:省略句中省略的主语或谓语删:删去不译的词,如发语词等,如果再简洁一些,还可以用这样几个字概括:,-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 容易之分吗?,加字法,即在单音节词前或后加 字,使之成为包含这个语素 的双

34、音节词或短语。,例:天下事有难易乎? (为学),替换法,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已不用或不常用,或者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古今说法不一样,这就要用今天的说法去置换古代的说法。,例一、将兵与备并力逆操 (赤壁之战),“将”换成“率领”,“并”换成“合”,“逆”换成“迎战”。,例二、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常在于险远。 (游褒禅山记),“瑰”换成了“珍贵”,“观”换成了 “景象”。,拆分法,有些词在文言文中使用,在现 代汉语中也使用,但词义已发生变 化,有的扩大缩小了,有的已发生 了转移,这时翻译的时候就要使用 拆分法。,例:率妻子儿女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妻子”在这里就要拆分

35、成“妻子儿 女。,补充法,文言文中有较多的省略成分 ,在翻译时要将原文省略句中省略的成分增补出来,使句意完整,然后再翻译。,例: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 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 (促织),“以一头进”前省略了主语“华阴令”,“试使斗”前省略了“上官”,“才”前省略了“促织”,“责”后省略了宾语“之”,翻译时要补上。,转述法,用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表述用了某种修辞格的词语。,例一、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五人墓碑记),“缙绅”是古代大臣上朝将手板插在腰带里,这里是借代用法,译为做官的人。,例二、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过秦论),“云”、“响”、“景”都是比喻用法,要译为 “像

36、云一样地” “像回声一样地” “像影子一样地。”,这里除了 “予”、“除” 之外,都可保留不译。,保留法,古文中的专名如人名、地名、 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 一律照抄,不必翻译。,例: 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指南录后序),句中谨表谦称,也可删去不译。,删略法,指删去那些只起语法作用而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或某些表敬称或谦称的词。,例一、战于长勺,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句中的“之”是个音节助词,可 不译出来。,例二、张良曰:“谨诺。” (赤壁之战),这既是一个谓语前置句,又是一个宾语前置句 ,翻译时谓语和宾语都必须回到它们应有的位置上,译成“您关心别人困难的品行表现

37、在哪里呢?,调序法,古汉语中句子成分的位置与现代汉语有一些不同之处,常构成倒装句,应调整成合乎现代汉语的规范句序后再翻译。,例: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信陵君窃符赵),主要用在直译后很别扭,或根 本就无法直译之处。 例如:“秋毫不敢有所近”一句,直译为“连秋天里鸟兽的毛也不敢接近“,这话读起来不顺,听起来别扭,如果变通一下,译为“连最细小的东西都不敢占为已有意思就明白多了。,变通法,古人在文中好用典故,翻译时不必将典故照抄出来,只需点明典故在此的含义即可。 例:“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析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 这句话中提到了程婴等四个人, 翻译 时无法把他们的故事也放进去,但

38、如果全部删去则又影响文意,这时翻译出该典故在这里的含义“我要像杵臼 、西乡那样为维新变法这个理想而死,以报答皇上 ;您要像程婴、月照那样为维新变法这个理想而出走,以图谋将来” 就可以了。,点义法,例二: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 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过秦论) 句子将一个意思从各方面加以铺陈,语 意连贯,气势阔大,但现代汉语里找不到相 应的词语来一一对译,这时可浓缩为 “秦国 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凝缩法,对古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互文见义,互文同义这些用了繁笔的文句翻译时要加以还原,用简笔的形式翻译。,例一:通五经,贯六艺 (张衡传) 这是互文同义,可译为:“精通五经六艺。”,翻

39、译时要将其扩充,使意思明豁, 可译为:“使敌人降顺 ,让远方的人 归附 ,招抚谁 ,谁会不来呢?”,扩充法,古文中有些句子言简而意丰,有些句子言繁而意单,对这些句子就可用扩充或浓缩的办法来翻译它。,例: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 (论积贮疏),文 言 文 翻 译 训 练,一、太宗谓梁公曰:“以铜为镜 ,可以 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cu)逝,遂亡一镜矣 。”,译:我曾经把这三面镜子当作宝物, 用来防止自己犯错。,尝经,用来,意动用法,把-当作,动词,犯错误,二、太宗尝止一树下,曰:“此嘉树。”宇文士及从而美之不容口,太宗正色谓之曰:“魏

40、征尝劝我远佞人,我不悟佞人为谁矣,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乃果然。”,译:魏征曾经劝诫我远离奸佞小人,我不清楚小人是谁,心里常怀疑是你但又不敢确定。,奸佞小人,明白,形容词动用,远离,形容词动用;确定,内心,心意,三、孟子曰:“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译文:孟子说:“本来很近的路,却偏偏要跑到老远的地方去求;本来很容易的事,却偏偏要往难处去做;其实只要人人亲近自己的亲人,尊敬自己的长辈,天下就可以太平了。”,形容词名用,远方,形容词动用,亲近,形容词名用,亲人,兼语词;“之于”,道路,四、管仲曰:“吾尝与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 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知我不遭时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 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解析:译这两个句子要尽量直译,把每个字的意思都落实,特别是 “穷困” “以-为” “时” “多” “贤” 等词语一定要准确译出。,使他更困窘,给、替,称赞,时运,译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