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测试题目(带答案)_第1页
教育学测试题目(带答案)_第2页
教育学测试题目(带答案)_第3页
教育学测试题目(带答案)_第4页
教育学测试题目(带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教育学 单选题第一章 概述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 A )。A.教育现象和问题B.教育价值C.教育事实 D.教育规律2.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 B )。A教育的社会属性 B. 教育的本质属性C. 教育的阶级属性 D. 教育的政治属性 3.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 A )。A.学记 B.礼记 C.论语 D.中庸4.国外最早的教育著作是( D )。 A.理想国 B.政治学原理 C.论雄辩家 D.论演说家的教育5.被称之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的教育家是(A )。A赫尔巴特 B康德C培根 D夸美纽斯6.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的是(D )。A.大教学论 B.爱弥尔 C.民主主义与教育

2、D.普通教育学7.提出了“泛智主义”教育思想,主张“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教育家是( B )。 A杜威 B. 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赞科夫8以“教育的终身化”为教育特征的是( C )教育。 A古代 B. 近代 C.现代 D.都是9.“现在我们教育中将引起的改变是重心的转移.在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一切措施要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这一儿童中心理念出自教育家( C )A.洛克B.康德C.杜威 D.培根10.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 B )。 A.儿童中心论的代表 B.教师中心论的代表 C.劳动教育中心论的代表 D.活动中心论的代表11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组织进行论述,对其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3、的是( B)。A赫尔巴马特 B夸美纽斯 C洛克 D杜威12.教育是( A )。A.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 B.人类与动物共有的活动C.现代社会特有的活动 D.人类与其他高等动物独有的活动13.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重视启发教学的教育家是我国的(A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朱熹14.在教育史上,提出著名的”白板说”和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的学者是( B )。 A. 夸美纽斯 B. 洛克 C. 裴斯泰洛齐 D.赫尔巴特15.“最近发展区”理论假设的提出者是( B )。A.赞可夫 B.维果茨基 C.皮亚杰 D.布鲁纳16.提倡“从做中学”的教育家是( A )。 A.杜威 B.巴班斯基 C.赞

4、科夫 D.布鲁姆 17.提出“产婆术”的教育家是( A )。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斯多德 D.昆体良 18.教育活动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系统是一个较复杂的多因素构成的社会系统,在诸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是( C )。 A.学生和课程 B.教师和课程 C.学生和教师 D.手段和方法第二章 教育的基本理论1.狼孩的故事说明了教育必须顺应儿童发展的( C )特点。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2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以通过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这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D)。 A

5、阶段性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3“性善论”和“性恶论”所反映的观点都是(D)。 A教育万能论 B环境决定论 C多因素作用论 D遗传决定论 4.决定教育领导权和受教育权的主要因素是(D)。 A.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 B.社会人口数量和结果 C.社会文化传统 D.社会政治经济制度5.对童年期的学生,在教学内容上应多讲一些比较具体的知识和浅显的道理;在教学方法上,应多采用直观教具。这体现了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B)特点。 A.稳定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6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句话说明了( B

6、)。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B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C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不能起到主导作用7.有的人观察能力强,有的人动手能力强,有的人善于口头演讲,有的人善于书面写作,这说明人的发展具有(C)。 A.能动性 B.阶段性 C.个别差异性 D.不平衡性8.对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起直接决定性作用的是( C)。 A.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发展水平 B.社会教育投资发展水平 C.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D.社会文化发展水平9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这说明(C )。A教育要适应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B教育要适应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C

7、教育要适应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D教育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10.儿童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儿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决定了教育工作要( A )A.循序渐进B.有针对性C.因材施教D.抓关键期11.“唯上智与下想不移”、“中而知之”等反映了影响人的发展因素的哪一理论( B )。 A.环境决定论 B.遗传决定论 C.教育万能论 D.儿童学理论 12在当代,教育被人们视为一种投资,一种人力资本,这是因为教育具有( B )。 A.政治功能 B.经济功能 D.文化功能 D.人口功能13.如果让六个月婴儿学走路,不但徒劳而且无益,同理,让四岁的儿童学高等数学,也难以成

8、功。说明( A )。 A.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B.遗产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C.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D.遗传素质觉得论人发展的最终结果14.否定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割裂教育的历史传承,把教育看作政治、经济的附庸。这样的观念违背了教育的哪一特征?( C ) A.生产性 B.永恒性 C.相对独立性 D.工具性15.小学开展经典朗诵活动时,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说明教育对文化具有( C )。A. 继承功能 B .传递功能 C .选择功能 D .创新功能第三章 教师与学生1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是良好的(C )。 A同学关系 B同事关系 C师生关系

9、 D上下级关系2.作为学生,最主要的权利是( D )。 A.隐私权 B.身心健康权 C.人格尊严权 D.受教育权3.在古代社会,“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体现的是教师的( D )。 A.道德形象 B.人格形象 C.财富形象 D.文化形象4.教师谩骂、体罚、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侵犯了学生的( C )。A.身心健康权 B.人身自由权 C.人格尊严权 D.隐私权5“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说明教师劳动具有( C )特点。A.复杂性 B.示范性 C.长期性 D.创造性6.学生是人,是教育的对象,因而他们( D )。A.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 B.对外界的教育影响完全接受C.毫无顾及地接受教育 D.自觉能动地接

10、受教育影响 7.“为人师表”是说教师必须具备( B )。A.专业意识 B.专业态度 C.专业技能 D.专业品质第四章 教育方针与目的1.教育目的要回答的根本问题是( D )。A.教育是为谁服务 B.谁掌握教育的领导权C.什么人应接受教育 D.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2.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C )。 A.我国的政治政策 B.我国的教育方针 C.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学说 D.恩格斯个人发展学说 3.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是( D )。A哲学观念 B人性假设 C理想人格 D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4.当代中国教育的导向思想是( A )。A.素质教育 B.应试教育 C.普通教育 D.特长教育5.根据各级

11、各类学校任务而确定的培养人才的特殊要求被称为( C )。A.教育目的 B.教育方针 C.培养目标 D.教学目标6下列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存在片面性的是( A )。A.促进学生发展 B.尊重学生个性发展C.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D.引导学生协调发展7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下,我国从清末开始试图建立现代学制,在颁布的诸多学制中,第一次正式实施的是( B )。 A. 壬寅学制 B. 癸卯学制 C. 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8.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称为( C )。 A.培养目标 B.教育目的 C.教学目标 D.课程目标9.马克思

12、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是( A )。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加强现代科学教育C.开展网络教育 D.高等学校扩招10.“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体现了( B )的教育目的观。A教育无目的论 B社会本位论 C科学本位论 D个人本位论11.素质教育是促进( D )的教育。A.意志发展 B.认识发展 C.情感发展 D.个性发展1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素质教育任务的是( D )。A.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B.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C.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 D.促进学生能力的平均发展13.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 A )。A.教育目的 B.教育

13、媒介 C.教育理论 D.教书方法14.英国政府1870年颁布的初等教育法中,一方面保持原有的专为资产阶级子女服务的学校系统,另一方面为劳动人民的子女设立国民小学、执业学校。这种学制属于( A )。A.双轨学制 B.单轨学制 C.中间型学制 D.分支型学制第五章 课程理论与改革1.课程内容设计的三个层次是( A)。 A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一教材 B课程总目标一领域目标一学科目标 C课程目的一课程评价一课程实施 D课程计划教学大纲一教材2.强调学科本位的课程是( B )。 A.综合课程 B.分科课程 C.潜在课程 D.活动课程3.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通过课时比例调整

14、使其保持适当的比重关系。这强调了课程结构的( A )。A.均衡性B.综合性C.选择性 D.统一性4.学校中的“三风”是指校风、教风和学风,是学校文化的重要构成,就其课程类型而言,它主要属于( D )。A.学科课 B.活动课程C.显性课程D.隐性课程5.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评价功能更加强调的是( D )。 A.甄别与鉴定 B.选拔与淘汰 C.促进学生分流 D.促进学生发展与改进教学实践6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要求义务教育课程实行( C )。 A. 六三分段设置 B. 五四分段设置 C. 九年整体设置 D.多种形式设置共存 7主张课程的内容和组织应以儿童的兴趣或需要为基础,

15、鼓励学生”做中学”,通过手脑并用以获得直接经验,这反映的课程类型是( B )。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 分科课程 D.综合课程8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 D )。 A.课程计划 B.课程目标 C. 课程标准 D.教科书 9.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我国中小学课程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开设的学段是( B )。 A.小学一年级至高中 B.小学三年级至高中C.小学五年级至高中 D.初中一年级至高中第六章 教学理论与实践1.现代教学活动的本质是( C )。A.认识活动B.实践活动C.交往活动D.课堂活动 2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B)。A巩固知识 B领会知识 C运用知识 D检查知识

16、3“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说明教学中应重视( B )。 A知识的传授 B发展学生的能力 C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D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4.学记中提出的“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反映的教学原则是( D )。 A.直观性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5.以下原则与苏格拉底“产婆术”的实质一致的是( A )。 A.启发性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系统性原则6.在对中国历史的学习中,教师常常带领学生去博物馆参观,这属于教学原则中的(B)。A.启发性原则 B.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巩固性原则7.王老师在

17、化学课上讲到元素周期表中的“镭”元素时,向学生们介绍了“镭”的发现者居里夫人现身科学的事迹,同学们深受教育。这体现了哪一教学原则?( B ) A.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B.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C.启发性原则 D.发展性原则8.罗老师教学观潮时,播放了一段视频让学生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其贯彻的教学原则是( C )。A.启发式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直观性原则D.循序渐进原则9.对某一数学题,小卫和小波用不同的方法得出了同样的答案。周老师没有简单判断孰优孰劣,而且请他们上台陈述自己思考、推理、证明的步骤。这一做法体现了周老师具有( A )。 A.关注过程的教学理念 B.关注结果的教学理

18、念 C.关注知识的教学理念 D.关注情感的教学理念10.王老师工作勤勤恳恳,每次上课都不辞辛苦地从上课讲到下课,但教学效果一直不理想,这令他百思不得其解。王老师最应该反思的是(B )。 A.教学态度 B.教学方式 C.教学手段 D.教学组织形式1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 A.在我国,教学是以知识的授受为基础。 B.教学与教育这两个概念的关系,是一种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C.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智育,主要是通过教学进行的,但不能把这两者等同。 D.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因此教学包括学生在教学之外独立进行的自学12.不属于我国普通教育学校教学任务的是( D )。 A.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

19、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C.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D.学生在课外独立自主进行学习的能力的提高13.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或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是( B )。 A练习法 B演示法 C实验法 D实习作业法14.李老师在教学落花生时,让学生谈谈做人该做落花生这样的人,还是做苹果石榴这样的人,大家各抒己见。李老师运用的教学方法是( B )。A.讲授法 B.讨论法 C.谈话法 D.发现法15.陈老师在讲”二氧化碳性质”时,讲台上放着两瓶没有标签的无色气体,其中一瓶是二氧化碳,一瓶是空气,怎么区分它们呢?陈老师边说边

20、将燃烧的木条分别深入两个集气瓶中,告诉学生使木条熄灭的是二氧化碳,使木条继续燃烧的是空气。这种教学方法是( C )。 A. 实验法 B. 讲授法 C.演示法 D.谈话法 16.“以人为本”体现在教学中,要求教师(C )。A.统筹兼顾 B.一切以教材为标准 C.因材施教 D.立足长远17.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处于(C )地位。A.从属 B.被动 C.主体 D.主要18.我国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D )。A.个别教学制 B.道尔顿制 C.分组教学制 D.班级授课制19.在一些农村教学点,老师在一节课内分别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是( A )。A.复式教学B.

21、道尔顿制C.分组教学D.个别教学20.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居于中心地位的是( C )。A.管理 B.德育 C.教学 D.服务 21.教育教学工作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D),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A.辩证分析问题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B.团队合作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C.沟通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D.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22.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时,张老师将:“能够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拟定为教学目标之一。该目标属于( C )A.知识性目标 B.过程性目标 C.技能性目标 D.情感性目标23.某教师制定了“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热爱自然的情

22、感有所增长” 的教学目标,体现了“三维课程目标”中的( D )目标。A.品德与能力 B.知识与技能 C.过程与方法 D.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4.某教师制定了“学生能准确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 的教学目标,体现了“三维目标”中的( C )目标。A.品德与能力 B.知识与技能 C.过程与方法 D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第七章 德育理论与实践1.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 A )作用。A导向和动力 B精神 C决定 D物质基础2.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中( C )。 A.情是关键 B.知是关键 C.行是关键 D.意是关键3王军写了保证书,决心遵守中学生守则,上课不再迟到,但是冷,王军冬

23、天迟迟不肯钻出被窝,以至于再次迟到。对王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点在于提高其( C )。 A.道德认识水平 B.道德情感水平 C.道德意志水平 D.道德行为水平4.“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苏霍姆林斯基这句话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A ) A. 陶冶教育 B. 榜样示范 C. 实际锻炼 D. 品德评价5班主任赵老师经常运用表扬、鼓励、批评和处分等方式引导和促进学生品德积极发展。这种方法属于( D )。 A.说服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情感陶冶法 D.品德评价法6张老师在工作中,注重以自己的高尚品德、人格魅力以及对学生的深切期望和真诚的爱来触动、感化学生,促使学生思想转变。这种德育方法是(

24、 D )。 A. 实际锻炼法 B. 品德评价法 C.个人修养法 D.情感陶冶法7.某教师引导学生依据个人的奋斗目标,选出有针对性的格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用以自律自励,不断提高自我修养。该教师的行为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A )。 A.修养法 B.锻炼法 C.陶冶法 D.制度法8.班主任李老师接受一个新班后,针对该班纪律散漫、学风懈怠的情况,首先运用板报、墙壁等媒介做好舆论宣传,建立良好的班风,同时以真诚的爱感化学生,促使学生积极进取。一个学期下来,该班班风、学风焕然一新。李老师运用的主要德育方法是( D )。A.个人修养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际锻炼法 D.情感陶冶法第八章 教育评价1.教师采用

25、摸底考试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的做法属于( B )。 A.形成性评价 B.诊断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相对性评价2.发展性教育评价,在评价方向上,不仅强调评价对象的现实表现,而且重视评价对象的( B )。 A. 过去表现 B. 未来发展 C. 态度情感 D. 积极参与3.档案袋评价的特点主要在于展示学生学习的( D )。 A. 成绩 B. 问题 C. 结果 D. 过程4.纸笔测验能够很好地评价学生的( B )。 A. 情感态度、价值观 B. 书面知识 C. 创新能力 D. 实践能力5.“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这强调了教学评价应注重发挥( A )。A.导向功能B.发展功能C.反馈功能D.管理功能6.通常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一般是由学生完成一些与教学活动密切相关的测验,也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自我评估,或者凭教师的平常观察记录或与学生的面谈,这种评价是( A )。A.形成性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