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简答题(全)_第1页
教育学简答题(全)_第2页
教育学简答题(全)_第3页
教育学简答题(全)_第4页
教育学简答题(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填空(101)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即研究如何培养人的科学。2、我国教育目的制定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3、教学是以(教材)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交往活动。4、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5、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采用的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共同(活动方式)的总称。6、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7、广义的教育指的是一切(有意识地)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和意识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

2、)。8、关于教育的起源问题有一些不同的观点,我们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9、美育又称(审美教育),它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发展它们的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10、教学过程是学生的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这就是教学过程的本质。11、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12、品德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源泉。13、人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人的发展中起(动力)作用。14、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它

3、的基本职能是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和传递(生产劳动经验)。15、人的发展是指人的(身体)和(心理)的发展,二者紧密相连。16、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它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和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使他们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活动。17、教学原则是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是广大教师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反映了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18、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19、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是(道德情感)二、选择题(101)1. 大教学论作者是(夸美纽斯)。2. 一个国家和社会教育发展的规

4、模和速度取决于该国的(资本形成能力)。3. 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的观点属于(教育的心理起源)论。4. 封建社会教育的特点包括(1.教育是封建地主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剥削和统治农民的官吏。2.教育具有森严的等级性,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家庭出身的品级都有严格规定。3.在教育内容上“独尊儒术”,在教育方法上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实行棍棒纪律教育。4.学校成为科举的预备教育。)5.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课堂上教师为了给学生提供感性认识,在讲桌上进行试验操作,这种方法叫(演示法)法。6.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7.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起(物质前提)作用。8

5、. 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求教育工作要(A)A. 抓关键期 B.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C.循序渐进 D.根据不同年龄分阶段进行9. 杜威的教育理论是(学生中心论)。10. 我国中小学教学组织形式的特殊形式是(复式教学)。11.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其作者是(乐正克)。12. 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其社会条件的不同,教育呈现不同的特点,所以教育具有(历史)性13.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的研究基础是(哲学的伦理学基础和心理学基础)。14. 教育不能揠苗助长,其所遵循的规律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15.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校内外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

6、方法是(实习作业)16. 一学生决心改掉迟到的毛病,遵守学校纪律,可冬天一到他就吃吃不肯起床,结果又迟到了,对该学生的教育应该注重道德(意志)。17. 影响一个国家的教育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经济的发展)。18.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9. 当代社会教育特点包括(多元文化、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大众化 百度百科:教育学理论基础的现代化,教育学学科体系日趋完善,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20. 最早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新教育大纲)。21.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巨大)作用22. 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关于教育起源的理论是(教

7、育的生物起源论)。23. 一个国家和社会教育的性质取决于该国的()。24. 班级授课制产生于16世纪的欧洲,我国首次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时间是(1862年)。25.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句话出自(学记)。26. 最早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27. 布鲁纳的教育观点有(结构化教材和发现学习模式 12页)28. 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和源泉)四、简答题(65)(一)教育与经济的关系(P39、P49)1、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2)社会经济发展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3)经济的发展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及教

8、学内容 (4)经济的发展影响着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的改革2、教育被社会发展所制约,同时教育也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a.教育能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b.教育能把一般性的劳动者转变为专门化的劳动者 c.教育能把较低水平的劳动者提升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 d.教育能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转换为另一种形态的劳动者 e.教育能把单维度的劳动者改变为多维度的劳动者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途径 (3)教育生产新的科学知识与新的生产力(二)教育目的的制定依据(P94) 1.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状况制约教育目的的制定 2.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制约

9、着教育目的的制定 3.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制约着教育目的的制定(三)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P98)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 2.人的发展受社会条件的制约 3.人的发展受社会分工的制约 4.人的发展受生产力水平的制约 5.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 6.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四)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什么?关系如何?(P99) 1.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它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使他们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

10、的活动。 2.智育,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3.体育,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授健身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意志力。 4.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反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5.劳动技术教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受教育者初步掌握基本的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关系:1.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2.各育既不可分割,又不能互相替代 3.各育之间相互渗透(五)教师劳动的

11、特点(P112) 1.教师劳动对象具有能动性 2.教师劳动手段具有主体性和示范性 3.教师劳动方式具有个体性和协作性 4.教师劳动的时空范围具有空间广延性和时间连续性 5.教师劳动过程及效果具有周期性和后延性 6.教师劳动具有创造性(六)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包括哪些?具体内容如何?(P116)1、对待教育事业的态度:忠诚教育事业忠诚和热爱教育事业,是教师职业道德最起码的要求,也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2、 对待学生的态度:热爱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的传统美德,也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3、 对待同事的态度:团结合作学生在学校里获得德、智、体

12、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有赖于教师集体的共同努力,教师集体是教育好学生的重要力量。4、 对待自己的态度: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决定了教师在思想、品德和作风上必须成为学生的表率。(7) 教师的业务素养包括什么?(P118)1、 知识素养(1) 精深的专业知识(2) 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3) 教育科学理论知识2、 能力素养(1) 语言表达能力(2) 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3) 教育科研能力(4) 自我调控能力(8) 教师应如何备课?(P180)备课是指教师在上课前的准备工作。1、 教学目标的确立2、 学习任务的分析3、 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4、 教学方法的选择(9)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如

13、何上课?)(P169)1、 引起学习动机2、 感知课程内容3、 理解课程内容4、 巩固知识和技能5、 应用知识和技能6、 学业的检查与评定(10) 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P201)1、 教学的目的任务2、 中小学课程的性质以其特点3、 学生的身心特点4、 学校的设备条件5、 教学的时限6、 教师自身的条件(十一)班级授课制的类型(P214)1、根据教学任务完成的多少划分的课的种类:(1) 单一课(2) 综合课2、 根据知识掌握的阶段划分的课的种类;(1) 新授课(2) 复习课(3) 练习课(4) 检测课(十二)教师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课?(上课的基本要求、标准)(P216)1、 教学目标明

14、确2、 教学内容正确3、 教学方法恰当4、 教学组织得好5、 师生互动得好6、 教师要有全面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十三)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P261)1、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具有统一性和多端性。2、 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多方面影响的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3、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4、 德育过程是长期的不断提高的过程,具有反复性的渐进性。(十四)中小学常用的德育原则有哪些?(我国德育原则以其应用)(P267)1、 疏导原则(大禹治水例体现疏导原则)2、 知行统一原则3、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4、 发扬积极因素克

15、服消极因素原则5、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6、 从学生实际出发原则(因材施教材料)7、 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十五)我国常用的德育方法(必考P274)(判断)1、 说服教育法2、 榜样教育法3、 实际锻炼法4、 情感陶冶法5、 修养指导法6、 品德评价法(十六)写出两组能够取长补短教学方法的组合,并说明理由。(P202)(案例分析)5、 论述(152)(1) 历史上对师生地位的三种学说(观点)有哪些?你如何看待?为什么?(P111)关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西方教育史上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1) 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派”所持的“教师中心论”(2)以杜威为代表的

16、“现代教育派”所持的“学生中心论”。前者片面强调教师和教,认为教师是课堂上的绝对权威,学生是课堂中的服从者,学生的学只能被动地服从教师的教,学围绕教转,形成了以教师为本位,已教为中心的思想。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它过分夸大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合和作用,完全不顾及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忽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后者主张儿童是绝对的中心,教学就是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教师只是辅助者,教师的本分是绝对服从儿童的需要,一切围着儿童转。至于教师的作用,系统知识的传授,被放在很次要的地位。这种观点也是错误的,它过分夸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否定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以上两种观点,都是把教师的主

17、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对立起来,强调一个而忽视另一个。因此,中小学教学中应防止这两种倾向,我们必须摆正教师和学生的位置和关系。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1)教师的主导作用是由其职责决定的 (2)教师的主导作用决定着学的学习质量 (3)教师的主导作用决定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作用表现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独立性。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正确的结合起来。 (2) 如何理解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规律?(P163) 知识和智力两者辩证统一,在各科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是密

18、切联系的两项重要任务,必须统一实现。1、 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学生智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实现的。智力活动的具体内容必然是一定的知识,没有知识,学生的正确观点就难以形成,学生的创造发展将失去基础。2、 发展智力又是深入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发展智力直接影响学生掌握知识的快慢、难易、巩固程度等。只有充分发展学生的智力,才能使学生深入的掌握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3、 强调知识和智力的统一,并不排斥两者的差异 知识和智力并不是同步发展的。知识反映客观实在的结果,智力反映客观世界的能力。知识是社会的,不会随着发现知识个体的消失而中断发现的传播;智力是个体的,它会随着个体的

19、消亡而消亡。知识是后天获得的,智力是在遗传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实践不断发展的。知识可以终身学习,不断积累;而智力与人的生理发展、成熟和衰退有关。4、 从掌握知识到发展智力的条件 我们不能错误地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智力随知识的传授会自然而然地得到发展。知识转化为智力是有条件的,带有规律性的知识以及教师具有启发意义的讲授,才有助于将知识转化为智力。5、 教学中应防止两种倾向 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内容和基础,智力又是提高知识质量的条件和要素,两者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我们反对教学中只抓知识教育、忽视智力发展的做法,同时也不主张脱离教材,另搞一套去发展智力,我们强调将知识教育与智力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

20、。(三)如何理解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具有统一性和多端性?(P261)(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学生的品德是由思想、政治、法纪、道德方面的认识、情感、意识、行为等因素构成的,所以德育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知,即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意义的理解和认识,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的观念。情,即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它是在认识基础上形成的,是运用一定的道德观念评价自己与他人的品行或某种事物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和主观态度。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实现一定的道德目的和道德行为,所做出的自觉的坚持不懈的努力。

21、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和调解下,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自然作出的反应。(2)知情意行的关系:(3) 统一性:在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既是相互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这四个要素缺一不可,必须是统一和谐地发展。 多端性:指德育过程具有多种开端,不一定恪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或从培养道德行为开始、或从陶冶道德情感开始、或从锻炼道德意志开始,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4) 如何理解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多方面影响的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P263)活动和交往是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德育过程

22、中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其积极作用学校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是按照德育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的从而能保证对学生品德影响的这样一种针对性。学校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是依据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科学原理组织起来的,从而能够保证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具有科学性学校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的影响作用可以预先估计到从而使教育者及时地采取更为有效的教育措施,以加强教育效果。学校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是学生集体进行的,良好的学生集体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基本环境。社会性和实践性强调德育过程必须适应社会实践的客观状况和客观要求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引导学生实际

23、地履行一定的社会道德义务。学生是否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衡量和检验德育过程是激发和促进学生开展积极的矛盾运动过程,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德育水平之间的矛盾。学生德育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就在于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德育过程是长期的不断提高的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渐进性 (5) 举例说明直观性原则。(P174)(我国中小学原则详看判断) (1)直观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为学生提供有关的事实、实物和形象,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为学习新知识、形成新概念,为发展智力和思想品德等奠定基础。 直观性原则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规律的反映。它能给学生提供鲜明、生动的具体形象,有助于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2)直观一般包括三大类:实物直观 模像直观 语言直观(3)贯彻直观性原则的要求:1、 要根据中小学学科的特点和实际,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 不同学科、不同教材和不同年龄的教学对象,采用的直观时机和手段都不一样。对于较低年级的学生应多使用直观教具,例如小学生在学习加减法时,教师可采用实际生活中的实物(例如苹果)为学生进行讲解。2、 直观教具要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多媒体课件在图像呈现过程中可以通过着色、闪烁、音乐伴奏等手段唤起和控制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