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油料病害.ppt_第1页
第四章油料病害.ppt_第2页
第四章油料病害.ppt_第3页
第四章油料病害.ppt_第4页
第四章油料病害.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油料作物病害,我国油料作物生产状况, 我国主要油料作物有油菜、大豆、花生、芝麻和向日葵。油菜和芝麻产于长江流域各省,大豆和花生遍及全国各地,其中大豆的主产区在我国东北地区,花生的主产区在山东半岛。,油料作物病害,油料作物病害种类很多,目前我国报道的有油菜病害17种,大豆病害30种,花生病害31种,芝麻病害13种,其中比较重要的有: 大豆:大豆根腐病、大豆孢囊线虫病、大豆花叶病、大豆疫霉根腐病、大豆灰斑病、大豆菌核病; 油菜:油菜菌核病、油菜病毒病、油菜霜霉病; 向日葵:菌核病、黑斑病、霜霉病等。,一、大豆胞囊线虫病Soybean cyst nematode disease,大豆胞囊线虫又名大豆

2、根线虫病或黄萎病,俗称“火龙秧子”,是全世界大豆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之一,发生普遍而严重。轻病田一般减产10%,重病田可达30-50%,甚至绝产。有的地区可以导致连续多年不能种植大豆。 在我国最重要的发病地区是东三省的大豆产区。尤以东北干旱、砂碱地发生严重。,胞囊线虫寄生于大豆根上,受害植株地上和地下部均可表现症状。 植株地上部生长发育不良,明显矮小,节间短,叶片发黄早落,花芽少,不结荚或很少结荚。,症状,地下部主根和侧根发育不良,须根增多,甚至整个根系发根状。须根上有许多白色至黄色小颗粒(雌虫)。,大豆胞囊线虫,病 原,大豆异皮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属异皮科胞囊线虫属。

3、大豆胞囊线虫一生中包括卵、幼虫和成虫三个阶段。 雌、雄虫异形,雄成虫线形。雌虫柠檬形,头颈部较尖,先白后变黄褐色。后期雌虫角质层变厚,呈深褐色,体内充满卵,这种含有大量卵的雌虫尸体称为胞囊(cyst)。,大豆胞囊线虫,大豆胞囊线虫是喜温好氧动物,卵孵化温度范围为16-35;2龄和3龄幼虫生育温度范围为9-27,生长发育适宜温度为19-26;土壤相对湿度范围为40-80, 发育适宜相对湿度为60-70。线虫发育速度与温度呈正相关,温度越高发育越快。 该线虫寄主范围很广。,有不同的生理小种分化现象。 我国有1、3、4、5号生理小种,东北主要为1、3号小种。黄淮海为4号小种、并有2、5、7号小种,其

4、中7号小种是新发现小种。19941995年在黑龙江省大庆又发现6号生理小种。所以到1996年全国共发现1-7号七个生理小种。并认为4号小种致病力最强,3号小种致病力较弱。,病害循环,大豆胞囊线虫主要以胞囊在土中越冬,带有胞囊的土块也可混杂在种子间成为初侵染来源。 2龄幼虫突破卵壳进入土中,并在土中运动寻找寄主。 幼虫自根毛侵入寄主。幼虫在根中继续发育,经过3、4龄幼虫期而发育成成虫。 雄成虫脱离根部与雌虫交尾。雌虫体内则形成数百粒受精卵,其外部包被一层卵囊。 进行多次重复侵染;胞囊进行越冬。,线虫在田间传播。 大豆胞囊线虫发生的代数:因各地土温不同而异。我国上海为10代;黄淮海地区、北京和辽宁

5、铁岭市为4代;而东北为3-4代。,病害循环,发病条件,1.土壤类型: 在通气良好的土壤,轻壤土、沙壤土等线虫病发生早而重,减产幅度大。在土壤粘重,通透性差的白浆土地、粘土地,一般发病轻。 在偏碱性的土壤内线虫发生重。pH小于5时,线虫几乎不能繁殖,发病轻以至不发生。 2.土壤温、湿度: 一般土温高,土壤湿度适中,通气良好,有利线虫生长发育,最适温度为1728。最适的土壤湿度为6080%。,3.轮作 :多年连作地土壤内线虫数量逐年增多,为害也逐年加重。 4.施肥 :,病害控制,1种植抗、耐病品种: 2对于无病田,应严禁线虫的传入。(1)种子检验。(2)严防与杜绝机械作。 3. 合理轮作: 4.

6、加强营养,提高抗(耐)病性:,5药剂防治:目前可用于防治大豆胞囊线虫的杀线虫剂有3类;种衣剂(含呋喃丹)、熏蒸剂(25%DD混剂)和非熏蒸剂(涕灭威)。 6.生物防治: 拌种 大豆保根菌剂。土壤施药 大豆根保菌剂颗粒剂。,二、大豆根腐病Soybean root rot,在我省均有发生,以我省东部土壤潮湿地区发生最重。 一般年份大豆生育前期(开花期以前)病株率为75%左右,病情指数为35%50%,多雨年份病株率可达100%,病情指数可达60%以上。,症状,感病部分为根部和茎基部。 一般病部病斑初为褐色至黑褐色或赤褐色小斑点,以后迅速扩大呈梭形、长条形、不规则形大斑,以至使整个主根变为红褐色或黑褐

7、色、溃疡状、皮层腐烂,病部细缢,有的凹陷.,病原菌,学名:大豆根腐病是由多种病原菌侵染所引起的。 主要镰刀菌包括尖孢镰刀菌芬芳变种Fusarium oxysporum Var.(Wouenum)Gerdon,燕麦镰刀菌(Fusarium aveneum(Fr.)Sacc),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茄腐镰刀菌Fusarium solani(Martium)App.et Wr半裸镰刀菌(F. semitectum Brek. 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uhu,发生规律,镰刀菌以厚垣孢子在土壤中存活可达5-15年以上; 立枯丝核菌以菌核形

8、式在土壤中可存活5年左右; 终极腐霉菌以卵孢子也可存活5年以上。 这些病菌即可以休眠体在土壤中越冬也可以菌丝体在土壤及病残体上腐生。 各种病原菌的寄主范围很广,可侵染70余种植物。,土壤和病残体(病根)是此病的初次侵染来源。当大豆种子萌发后4-7天即可侵染胚茎和胚根,虫伤和其它自然孔口有利于多种菌侵入。 在我省,豆胚根长23cm开始显症,以后病情逐渐加重,6月中、下(幼苗期至分枝期)病情增长较快,7月中、下旬(开花期前后)病情达到高峰,8月以后(结荚期)病情趋于稳定。,发病规律,1连作: 2土壤理化性: 3土壤温、湿度:播种早,发病重。土壤含水量大,特别是低洼潮湿地,发病重。 土壤含水量过低,

9、旱情时间长或久旱后突然连续降雨,病害愈重。 4栽培耕作方式: 一般垄作比平作发病轻。,发生条件,5播种深度: 6施肥 : 一般氮肥用量大,使幼苗组织柔嫩,病害重;增施磷肥可减轻病情。 7虫害:一般根部有潜根蝇为害,有利病害发生,虫株率愈高发病愈重,反之则轻。 8化学除草剂:某些化学除草剂因施用方法和剂量不当,也加重了根腐病的发生。,病害控制,(一)农业防治 1合理轮作:实行与禾本科作物3年以上轮作,严禁大豆重迎茬。 2适时晚播,注意播深不能超5厘米。 3施足基肥、种肥,及时追肥,尤其应用多元覆合液肥,弥补根部病害吸收肥、水的不足。 4及时进行中耕培土,促进地上茎基部侧生新根的形成(地下根受害以

10、至死亡的条件下更为重要)。,(二)药剂拌种 通过药剂拌种,推迟侵染期,常用方法有: 1含有多菌灵和福美双和杀虫剂的大豆种衣剂拌种,用种子重量的1.0%-1.5%药剂湿拌种,可以防治根腐病和潜根蝇。 2适乐时加阿普隆拌种: 每100千克种子用2.5%适乐时150毫升乳油加20%阿普隆40毫升拌种。 由于药剂拌种后,药效能维持25天左右,一定要采取中耕培土措施,以利侧生新根形成,以便及时补充肥、水,非常重要。,三、大豆灰斑病Soybean frogeye leaf spot,大豆灰斑病又名蛙眼病,世界各地大豆产区均有发生。多数不造成危害。但在有的年份可严重危害。 病害不仅影响产量,籽粒斑还影响外观

11、,品质变劣。,症状,主要危害叶片,也可危害茎、荚、籽粒。叶片上病斑初产生褪绿圆斑,后变为边缘褐色、中央灰色或灰褐色蛙眼状病斑或椭圆形不规则病斑,潮湿时叶背病斑中央部分密生灰色霉层。,大豆灰斑病茎部和荚部症状,大豆灰斑病粒部症状,病 原,学名:大豆尾孢菌 (Cercospora sojina Hara),半知菌亚门尾孢属。,病菌生长温度范围15-32,最适温度25-28 。光照有促进产孢作用。分生孢子萌发适温度28-30,相对湿度高于90才能萌发,在水滴中萌发效果最好。光照对孢子萌发无显著效应。 大豆尾孢菌寄主范围窄,只能寄生大豆和野大豆。 大豆尾孢菌生理分化现象明显,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19

12、88年)用6个鉴别寄主确定出11个生理小种。以1号小种占优势,出现频率为50。其次为7号和10号小种,出现频率分别为22和9。 仅在吉林省集安地区发现的5号小种致病能力最强,其次为3、4和8号生理小种。,病原,侵染循环,大豆灰斑病以菌丝体在种子和病残体上越冬。播种带病种子,病菌侵染为害子叶,造成幼苗发病,发病子叶产生的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为害成株。 在病残体内越冬的菌丝体,在温、湿度适宜时,便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可进行多次再侵染,直接为害成株期的叶片和茎部,结荚后 病菌侵染豆荚和豆粒。 由初侵染产生的病斑上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成为田间再侵染源。在适宜条件下,再侵染频繁,造成

13、病害大流行。,发病条件,1品种:黑龙江省20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大豆灰斑病一旦遇多雨年份,经常发生,而且较重,不但减产、降质,尤其因病粒而降等扣价。90年代开始,重视大豆抗灰斑病育种,选出一批抗病品种,还有些品种,不抗病,所以多雨年,灰斑病发生仍较重。 2连作:一般大豆连作发病较轮作发病重。轮作地由于菌源少,发病轻。 此外,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播种迟、种植晚熟品种、种植密度过大、田间杂草多的地块发病较重。,3气象条件:此病为气流传播为主的多循环病害,所以夏季多雨、高湿,叶部病害发生较重,尤其在开花结荚后又遇多雨、高湿天气,荚、粒部病害发生重。夏、秋多雾、多露、日照时少,有

14、助于此病发生。 黑龙江省6月下旬至8月末,日平均温度在20-25,月平均降雨量160毫米以上,雨日多,平均相对湿度大于80,多雾、多露、日照少、微风、有利于叶部发病,病情较重;结荚盛期至鼓粒中期降雨量44毫米以上,雨日多于5天,荚部和籽粒发病较重;9月份继续高温、高湿、多雨,籽粒病斑较多和大。,病害控制,防治策略是选育和利用抗、耐品种,加强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 1选育和利用抗(耐)病品种 :目前垦农4号、垦农14号、垦农15号和绥农10号抗性较强,合丰25号、合丰35号和绥农14号表现中度抗病,但主要抗1号生理小种。 2加强农业防治措施: 因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越冬,因此合理轮作,避免重茬,清除

15、病残体,收获后及时翻耕,减少越冬菌量。合理密植,加强田间管理,控制杂草,降低田间湿度。,3.选种和种子处理: 4.药剂防治:根据气象预报和病情发展,作好药剂防治准备。 在初发期可用:(1)70%甲基托布津 (甲基硫菌灵);(2)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公顷1500克,对水喷雾;(3)80%多菌灵微粒剂,每公顷750克,对水喷雾。(4)40%多菌灵胶悬剂,每公顷1500毫升,对水喷雾;(5)50%甲基托布津(甲基硫菌灵)胶悬剂,每公顷1200-1500毫升,对水喷雾。 在荚期能再喷一次,对保粒效果更好;,四、大豆褐纹病Soybean brow spot,危害情况,大豆褐纹病在我省发生极为普遍,

16、危害较大。一般地块病叶率达50%左右,病情指数为15%35%,严重地块病叶率达90%以上,病情指数为70%以上。 该病主要造成叶片枯黄,提前1015天落叶。当病情指数为20%时,产量损失可达12%,病情指数达50%时,产量损失可达19%,病情指数达90%时,产量损失可达26%,大豆植株下部叶片感病对植株中、上部产量损失率影响很大,故防治植株下部叶片受害是非常重要的。,症状,褐纹病的典型症状是叶部产生多角形,大小15mm褐色或赤褐色小型斑,病斑略隆起,上生小黑点,病斑周围组织黄化,多数病斑可汇合成黑色斑块。,病原,褐纹病菌大豆壳针孢菌 Septoria glycines Hemmi,半知菌亚门,

17、球壳孢目,壳针孢属。,埋藏在大豆叶片内部的褐纹病菌分生孢子器,大豆褐纹病菌的分生孢子,发生规律,病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器在病叶等病残体上越冬。 经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研究证明,越冬后病叶上的分生孢子器是病菌主要初侵染来源之一。 分生孢子可以从伤口、气孔及直接穿透组织表皮侵入大豆,引起初侵染。 病叶上新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进行传播,引起多次重复侵染。,该病每年有两个发病高峰,7月上旬为第一个盛世发期,8月下旬以后,随着气温降低,病情快速增长,8月末至9月初进入第二个高峰期,发病严重时,9月上旬大豆叶片自下而上全部黄化脱落。 我省6月中旬至7月初气温偏低、多雨、高湿、少日照,前期发病重;8月中旬至

18、9月上旬降温较快、多雨、高湿,后期发病重。,防治措施,目前生产上推广的垦农4号和垦农15号品种较为抗病。 在大豆生育后期喷(NH4)2HPO4和复合叶面肥对后期病害有一定作用。 在6月中旬喷药可控制前期叶部病害,在8月2025日喷药可控制后期病害,使用药剂为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kg/ha,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5kg/ha。 其他措施,五、大豆菌核病Soybean sclerotinia stem rot,大豆菌核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国外分布于巴西、加拿大、美国、匈牙利、日本、印度等国。我国以黑龙江、内蒙古大豆产区发病重,发病率可达60%-100%。,症状,主要危害植株的地

19、上部分,以花期危害最重,产生叶腐、茎腐、荚腐等症状,最后导致全株腐烂枯死。在植株上产生颗粒状的菌核。,病 原,子囊菌亚门核盘属核盘菌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 de Bary),光学显微镜的子囊及子囊孢子,扫描电镜的 子囊及子囊孢子,子囊棍棒状,无色,生于子囊盘上,子囊内有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单胞,五色,椭圆 形。侧丝无色,丝状,杂生子囊间。,菌核萌发温度范围为5-30,适温为25,土壤相对湿度范围70-80%。菌核萌发不需要光照,但子囊盘柄必须有足够的散射光才能膨大形成子囊盘。 此菌的寄主范围很广,侵染64科225属383种植物。除为害大豆外,尚可为

20、害向日葵、甘蓝、油菜、小豆、菜豆、胡萝卜、菠菜等。,病原,病害循环,此病以菌核在土壤、种子、堆肥和病残体内越冬或越夏。土壤和病残体内的菌核是此病的主要初侵染来源。 大豆菌核病在田间主要靠气流传播,即气候适宜时土壤表层的菌核陆续萌发产生子囊盘,子囊盘成熟释放大量子囊孢子随气流传播,侵染大豆茎及其他部分。 此病初侵染为主,再侵染对本病影响不大.,病害控制,防治策略:此病在大豆田主要由初侵染引起发病,再侵染机会少,防治重点为减少菌源,防止初侵染发生。 1加强栽培管理,清除初侵染源 合理轮作与邻作: 因此菌寄主范围广,必须防止大豆连作或与向日葵、油菜、小杂豆(芸豆、小豆等)、麻类(亚麻等)进行轮作和邻

21、作,应与禾本科作物麦类、玉米、谷子等轮作3年以上。 进行耕翻与消灭病株残体上菌核 中耕培土减少菌源,2选用无病种子: 从无病田留种或用过筛法严格选种,清除种子中菌核,避免通过种子作远距离传播。 3药剂防治 在定期调查基础上,一般可于菌核萌发出土后到子囊盘形成盛期喷药。常用药剂有: (1)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每公顷用药量1500千克。 (2)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每公顷用药量1500克。 (3)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每公顷750-1000克。 (4)25%施保克乳油,每公顷1050毫升。 一般于发病初期进行一次,710天后再喷一次。,防治,六、大豆疫霉根腐病Soybean phytoph

22、thora root rot,大豆疫霉根腐病是重要的检疫性病害。美国目前大约有800万hm2大豆受害,是危害严重病害之一,高感品种受害几乎绝产。我国黑龙江省也发生此病,必须预防和加强严格检疫。,症状,出苗前引起种子腐烂。 幼苗发病,茎基部腐烂,根变褐。 真叶期发病,茎上出现水浸状病斑,叶黄化萎蔫,主根变为深褐色侧根腐烂。,症状,成株期发病,叶片褪绿,植株萎蔫,病茎的皮层及维管束组织均变褐。,病原,大豆疫霉 (Phytophthora sojae)鞭毛菌亚门疫霉属,有性世代产生卵孢子。卵孢子球形,壁厚而光滑。卵孢子在不良条件下可长期存活,条件适宜可萌发形成芽管,发育成菌丝或孢子囊。孢子囊萌发可产生游动孢子,也可直接形成芽管。游动孢子是主要侵染源。,病原,孢子囊直接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卵孢子形成和萌发最适温度为24。病组织中可形成大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