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课程网推荐优秀作品.ppt_第1页
中国历史课程网推荐优秀作品.ppt_第2页
中国历史课程网推荐优秀作品.ppt_第3页
中国历史课程网推荐优秀作品.ppt_第4页
中国历史课程网推荐优秀作品.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历史课程网推荐优秀作品 原创者按:这是四川省教育学会2009年3月在成都市举办的“2009年高三冲刺阶段复习研讨会”上的讲座课件。 课件当中引用了成都大学冯一下教授和成都市树德中学张雷老师的部分资料,在此表示感谢!,把握高考脉搏,提高复习效率 09年高考冲刺阶段复习策略,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 赖蓉辉,第一部分 2009年四川省文综 历史命题的走向预测,2009年四川文综卷历史试题仍将具有 “稳中有变,变中创新”的特点 一、讲求“稳” 1.是历年高考命题原则的要求。 2.是社会稳定的需要。 3.是向新课程过渡的需要。 4.是考试中心强调的基本要求。,二、讲求“稳中有变,变中创新” 1.通过范

2、式更新进行试题创新。 2.通过吸纳历史课程标准的精髓进行试题创新。 3.通过历史与现实合理而巧妙地联系进行试题创新。 4.通过继续突出四川地方文明特色进行试题创新 5.通过总结和借鉴命题的经验与教训进行试题创新。 6.“旧题新考”突出新切入点、新思想、新角度,第二部分 找准问题,对症下药,问题一: 语言表述不准确;对教材基础知识记忆不准确,甚至完全记不住,材料三 1913年1918年外国输华棉纺织品总值变化表(单位:千关两),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31918年外国棉纺织业向中国出口的总体变化趋势及其原因。(12分),示例:第37题第三问,省颁答案: 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

3、无暇东顾,民族 资本的外来竞争减弱;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 解除了对民族资本的束缚;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 鼓励民族资本发展的政策;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 程度的发展。,学生答案举例: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 的发展;一战期间,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应对策略: 注重细节 强化学生语言准确表达能力的训练 强化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过手, 夯实基础,力争做到节节清,问题二: 对材料信息提取不完整,不能多角度地理解、掌握知识,示例:第37题第2问 材料二 19世纪50年代英国人开始在印度兴办较大规模的工厂,印度人很快跟进,棉纺织业成为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部门,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全印度纺

4、织厂增加到264个,印度工厂生产的棉布和进出口棉布在国内棉布消费总量中的比重,19011902年度分别为11.9%、62.7%,19111912年度分别为23.3%、54%,但是,这一时期印度工业的发展并没有改变印度作为英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的性质。 摘编自林承节殖民主义史(南亚卷) 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中期以后印度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8分),省颁答案: 棉纺织业是印度民族工业的主要部门;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得到飞速发展; 印度仍是英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民族工业仍处于从属地位。,学生答案举例: 棉纺织业是印度民族工业的主要部门;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得到飞速发展;,应对策略: 加强对材

5、料有效信息提取的训练,尽可能完整地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可引导学生对材料分段、分层、分句等。 要使学生学会将材料与教材相关知识建立有效联系。,问题三:归纳概括能力差,材料三 1913年1918年外国输华棉纺织品总值变化表(单位:千关两),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31918年外国棉纺织业向中国出口的总体变化趋势及其原因。(12分),示例:第37题第三问,省颁答案: 趋势:出口额虽有起伏;总体呈下降趋势。,学生答案举例: 下降 1913-1914年,减少;1914-1915年,增加; 1916-1918年,再减少 (归纳不出“有起伏”或“波动),应对策略:加强对阶段特征的学习,问题四:知识

6、迁移能力差,示例:第37题第三问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31918年外国棉纺织业向中国出口的总体变化趋势及其原因。(12分),省颁答案: 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无暇东顾,民族资本的外来竞争减弱;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解除了对民族资本的束缚;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鼓励民族资本发展的政策;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应对策略: 精选精练,注重对主观试题的评讲,强化学生的应试能力,材料二世纪60年代,清政府陆续设立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和译书机构。90年代中期,梁启超收集部分已译西书目录,按西学、西政等类别编成西学书目表,并指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图12共产党

7、宣言中文第一版封面,(3)依据材料二,图12及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译书活动产生的影响。(分),省颁答案:(3)萌发学习西方思潮,开始工业化进程; 发生政治变革,传播民主科学观念。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共产党诞生,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问题五:对教材、材料理解有误,示例:第37题第4问 材料四 从遥远的古代直到19世纪最初10年,无论印度过去在政治上变化多大,它的社会状况却始终没有改变。曾经造就无数训练有素的纺工和织工的手织机和手纺车,是印度社会结构的枢纽不列颠入侵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织机,毁掉了它的手纺车不列颠的蒸汽机和科学在印度斯坦全境彻底摧毁了农业和制造业的结合结果就在亚洲造成了一场前所未闻的

8、最大的、老实说也是唯一的一次社会革命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摘自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 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的:“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6分),省颁答案:英国的殖民侵略与扩张给印度等亚洲国家造成了沉重灾难,但客观上打破了这些国家的传统社会结构,将其纳入世界市场;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引起了社会变革;导致亚洲的觉醒,走上了民族独立的道路。,学生答案举例: 马克思所说的革命是指工业革命,英国工业革命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历史影响 英国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 英国侵略印度是历史的必然,如果

9、没有英国去侵略印度,也必然会有另外一个国家去侵略印度,应对策略: 对教材相关知识的理解要准确、透彻,包括教材中的材料、图片以及课后作业等的相关内容,第三部分 2009年高考冲刺阶段备考策略,一、认真研究、理性分析2009年文综考纲 1.理解能力要求 2009年考纲中的能力要求,2.分析内容变化 考纲内容的变化有三种情况: 一是内容的增减。 二是表述的完善。 三是提法的变化。,3.关于考纲使用的问题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课文中重要的小字部分仍是考试内容。 第二,试题中知识点超出了考试大纲范 围,但以材料形式出现不算超纲。 第三,教材中前后重复出现、或交叉叙述的, 要以列入考试大纲的为准。,4.

10、考纲的解读与预测 2009年高考对中国古代史的考查,会呈现出以下趋势: 第一,在命题内容上,将会重点关注中国古代史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从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三个层面关注不同时期民族团结与融合的史实,尤以魏晋南北朝、隋唐和明清时期最为重要;从中外、境内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双向性,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变,尤其关注儒家思想和佛教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关注中国古代的改革,尤其是宋朝的改革;从自然灾害和民生的角度关注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的因果与教训;关注中国古代的重大科技成果及其传播和影响。 第二,在命题立意上,仍然会坚持知识与能力并重原则,但与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接轨的命题意识会进一步强化。,2

11、009年高考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考查,会呈现出以下趋势 第一,注重基础,注重理解,强调运用,重视学科主干知识考查,不过分强调知识的覆盖面,试题以学科内综合为主。 第二,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继续关注时政现实,隐性考查时政热点问题,突出试题的时代特色。 如命题者会从新的视角考查“中国现代化的历程”,突出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近现代民主政治法制的建设、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探索及取得的成就(特别是最近十三年的成就),思想近代化、社会生活现代化、城市近代化、外交近代化等,从而科学认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与社会发展,繁荣富强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强调在新的历史时期解放思想。,2009年高考对世界近现代

12、史的考查,会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在命题内容选择上,命题者将会有意识地渗透新课程教材观。 第二,在命题立意上,命题者虽然仍会坚持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原则,但命题者将会,更加注重创新,以新的视角看待我们使用的旧教材中的历史知识,力求做到既不远离教材,又不落俗套,体现了命题的灵活性,更加科学地考查学生灵括运用知识的能力。 5.细品题型示例,二、认真研究试题,抓好复习的载体 1.认真研究08年高考文综试题和历史单科试题 2. 利用已往试题,更好地把握复习重点 3.利用试题的精炼呈现,了解重要史观的核心内容。 4. 利用试题使用过的材料,提高阅读和解析材料的能力。 5.收集和整理全国各地调研考试题,集中

13、研究,找出有用的信息,为后期的强化训练做好准备。,三、重视理论,发挥史观(范式)的引领作用 1.把握几种新史观(范式)的精髓 (1)文明史观:,(2)整体史观 (3)现代化史观 (4)社会史观 (5)生态史观 史观问题首先是认识历史的视角问题,新史观为我们认识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史观问题也是历史阐释体系问题,新史观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历史阐释体系。我们应运用新史观去引领历史知识的复习,让历史学习具有时代活力,适应高考历史试题的变化。要注意的是,运用上述几种史观重新理解高中历史五本教材要把握一个“度”:不宜太深、太难能了解其基本观点,能运用其基本观点分析认识教材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和问题即可。,2.重

14、视阶级斗争史观(革命史观) 3. 重温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3)阶级和阶级斗争 (4)人民群众及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5)继承和发展 (6)原因和结果 (7)内容与形式 (8)现象和本质 (9)个性和共性 (10)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四、用新的复习观念贯穿复习过程 1.从“教师为本”到“学生为本” 2.从“注重强度”到“注重效率” 3.从“浮于表面”到“细节落实” 4.运用“新”范式,构建历史知识体系,以世界史为例,按照文明史范式构建资本主义政治和经济发展史大专题,大专题下面再按现代化范式、整体式范式、社会史范式和生态史范式等

15、设置一些小专题。 专题一 资本主义政治文明史 一、资本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几个阶段 二、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初创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1718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和工场手工业时期) 三、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统治地位(19世纪初19世纪六、七十年代,蒸汽时代),四、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基本定型(19世纪末 20世纪20年代,电气时代前期) 五、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危机与调整(“一战” 后,电气时代后期) 六、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新发展社会改革与 社会问题(“二战”后,信息时代) 七、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状况 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体演变 九、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制建设近代资本主义发

16、 展过程中具有法律性质的重要文献 十、资本主义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 十一、近代西方社会政治思潮的演变,专题二 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史 第一部分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阶段性发展概况 一、工场手工业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 (1619世纪初) (一)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 (1415世纪) (二)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 (1618世纪中期) (三)工业革命前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主要特点,二、蒸汽时代的资本主义经济 (19世纪初19世纪70年代)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 (二)工业革命引起的反响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 (三)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三、电气化时代前期的资本主义经济 (19世纪70年代“一战”前)

17、(一)第二次工业革命 (二)发展不平衡及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的特征 (三)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列强的对外侵略,四、电气化时代后期的资本主义经济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19191939年) (一)基本特征 (二)“一战”结束至1929年经济危机前 (三)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五、“二战”后(信息时代或原子能时代)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二战”后至今) (一)“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的总趋势 (二)“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二部分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多样性 概括英国、法国、美国、日本、德国、俄国等国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总结各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第

18、三部分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及 经济全球化 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经济全球化 二、经济全球化、经济区域化及其相互关系 三、知识经济,第四部分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不同时期的经济政策 1.英国2.法国3.美国5.德国4.日本 第五部分 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主要经济思想和主要 资本主义国家解决土地问题的方式 一、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主要经济思想,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解决土地问题的方式,第六部分 世界近现代史上资本主义经济的四次快速发展,第七部分 主要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及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整 一、主要的几次经济危机 二、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认识 三、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整 1.自由资本主义 2.垄断资

19、本主义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开创:罗斯福新政 (2)进一步发展: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第八部分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1.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演变 2.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3.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第九部分 西方世界经济现代化历程,一、前提与政治现代化、思想现代化互为前提。 二、阶段: 第一阶段:16世纪至18世纪中期为现代化的准备阶段(文复兴、新航路的开辟、重商主义、殖民掠夺) 第二阶段: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后期现代化起步阶段(工业革命); 第三阶段: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为现代化发展阶段(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四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期为现代化的

20、调整阶段(经济体制的调整和两次世界大战); 第五阶段:二战后为现代化浪潮席卷全球阶段(第三次科技革命、 经济全球化) 三、主要内容工业化和市场化 四、主要特点不平衡性、多样性和扩张性 五、结果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出现,世界近现代化进程,5.变换复习视角 五、分析热点,加强备考方向的准确性 (一)确立热点问题的标准 (二)如何运用热点问题和处理热点问题 1.找准热点与历史学科基础知识的联结点(切入点),通过学科知识来展示热点和处理热点。 2.把热点问题考点化,并设计成具体的题目,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训练。 3.注意历史学科与现实联系的社会热点问题的分类。,与现实有关的历史问题大致有,(三)20

21、09年备考应注意的热点问题 热点一 改革开放30年 热点二 十七届三中全会与三农(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热点三 构建和谐社会 热点四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热点五 中国的区域文明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热点六 台湾问题、国共关系与国家统一 热点七 中日关系 热点八 中美关系 热点九 金融危机与经济全球化以及20世纪以来各国 经济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热点十 中国海军舰艇往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热点十一2009年周年大事 一、中国史的部分周年大事 1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 2纪念七届二中全会、人民解放战争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等60周年; 3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30周

22、年; 4. 改革开放30周年(1979年,对广东、福建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优惠政策) 5. 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6.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澳门,二、世界史的部分周年大事: 1.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约束国王 2.1789年7月,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3.1799年,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 4.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 5.18811899年苏丹马赫迪反英大起义 6.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调整了帝国主义在欧洲和中东的新秩序;1919年3月共产国际成立,7.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

23、界经济危机 8.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9.1949年北大西洋组织成立 10.1979年中美建交 11.1989年亚太经合组织建立 12.1999年北约轰炸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例1:改革开放30年专题,二、重点和难点突破,(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1.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 2.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业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有何不同? (2)农业合作化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何不同?,(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国有企业为什么要改革? 2.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历程 (三)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 (

24、四)关于计划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 计划经济体制 建立: 基本特征 积极作用 消极作用,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特征 (2)建立过程 (3)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 (4)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两种市场经济体制的比较 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五)对外开放 我国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是如何形成的?有什么特点? (六)当今中国的开放与旧中国的“开放”的主要区别 (七)相关知识拓展 1.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与变革 2. 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论上作了哪些重大突破? 3.20世纪50年代到70

25、年代末,中共为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所进行的正确的重大政策调整 4.建国后我国经济体制的变化,5. 中共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6.归纳党在历史上的三代领导集体的形成 7.归纳中国近现代史上三次历史性的巨变和三位伟人 8.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共重要会议 9. 据2008-02-27 新华网 :中国改革开放成就斐然,通过这个大改革、大开放,实现了三个伟大的转折 10.联系中外历史上重大的改革 11. 改革与思想解放的关系 12.中外改革的共同启示 13. 社会主义各国发展和改革的共同启示,例2:民生问题专题复习,一、中国古代关注民生的几个问题 1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 2中国古代减轻农民负担的重大

26、举措 3关于土地兼并 (1)原因 (2)影响 4关于重农抑商问题 (1)实施的原因 (2)表现 (3)评价 5经济发展与人类生存环境,二、中国古代关注民生的有关规律总结 1中国古代发展农业的措施总结 2中国古代封建生产关系的调整,三、中国近现代史上有关民生问题 1中国近代各阶级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或政策 2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与民生的关系。 3中国近代不同时期的民生状况 4建国后土地政策(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5建国后改善民生的重大措施,四、世界近现代史上有关民生问题 1世界近代史上主要国家土地政策 2世界近现代史上不同国家改善民生的重大措施。 五、科技发展与民生的关系,例3:中日关系专题,【基础过关】 一、古代 1.史实 2.特征及原因 二、近代 1.史实 2. 特征及原因 三、现代 1.史实 2. 特征及原因,【情感渗透】 纵观历史上的中日关系,你有何认识? 【典例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