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1962年版越剧《红楼梦》的结构特征_第1页
试论1962年版越剧《红楼梦》的结构特征_第2页
试论1962年版越剧《红楼梦》的结构特征_第3页
试论1962年版越剧《红楼梦》的结构特征_第4页
试论1962年版越剧《红楼梦》的结构特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龙岩学院毕业论文(设计)题目:试论1962年版越剧红楼梦的结 构特征 专业: 对外汉语 作者:陆雪梅 指导教师(职称): 兰寿春(副教授) 二一五年十二月二日龙岩学院学士学位论文(设计)诚信承诺书中文题目: 试论1962年版越剧红楼梦的结构特征外文题目: On Structure Features in the 1962 Edition of Yue Opera A Dream in Red Mansions学生姓名陆雪梅学 号2012014523院系专业文学与传媒学院班 级对外汉语学 生 承 诺我承诺在毕业论文(设计)活动中遵守学校有关规定,恪守学术规范,本人毕业论文(设计)内容除特别注明和

2、引用外,均为本人观点,不存在剽窃、抄袭他人学术成果,伪造、篡改实验数据的情况。如有违规行为,我愿承担一切责任,接受学校的处理。 学生(签名):年 月 日龙岩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2015年9月22日论文(设计)题目:试论1962年版越剧红楼梦的结构特征姓名陆雪梅年级2012级所在院系文学与传媒学院专业对外汉语指导教师兰寿春开展本课题的意义及工作内容: 本课题拟对1962年版越剧红楼梦的结构特征进行分析与研究,并对红楼梦原著的结构与越剧版的结构进行比较。希望本课题的开展能够对越剧版红楼梦的研究有所裨益,为红楼梦以及越剧的推广普及有一定的帮助。总体安排及进度:2015年7月-8月:收集资料,

3、确定选题,整理资料和读书笔记;2015年9月:拟定论文提纲,撰写开题报告2015年10月-11月:撰写毕业论文并交付指导老师审阅修订;2015年12月:论文定稿,上交材料,完成答辩。课题预期达到的效果: 希望通过对1962年版越剧红楼梦结构特征的研究,能够对越剧版红楼梦的研究有所裨益,为红楼梦以及越剧的推广普及有一定的帮助。指导教师意见: 结合课程教学进行深入研究,从结构入手把握戏剧的创意与特征,方法可行,资料充实,可以开题。签名:试论1962年版越剧红楼梦的结构特征文学与传媒学院 12对外汉语2012014523 陆雪梅 指导教师 兰寿春【摘要】1962年版越剧红楼梦一经播出便获得空前的成功

4、,主要应归功于它的开放式结构的设置。相对于小说版结构的复杂,越剧版结构的成功在于它于开放式结构之内大胆的进行人物情节选取、场面安排和矛盾冲突设置,既符合戏剧结构的完整性,又符合情节的整体一致性。【关键词】越剧;红楼梦; 结构类型;矛盾冲突戏剧作为一种舞台表演艺术,在表演时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作品必须依靠演员的表演以及音乐、道具等来获得表演效果。而戏剧结构作为戏剧作品的骨架,铺排情节、渲染情绪的逻辑框架,它安排了一部作品故事如何发生、发展和结尾。所以一个严谨而精巧的戏剧结构才能在有限的时空里刻画鲜明的人物性格、展现人物之间复杂的纠葛以及揭示作品中的矛盾冲突。徐玉兰和王文娟两位越剧表演艺术家所主

5、演的越剧电影红楼梦,是由剧作家徐进于1958年所编写的一出越剧剧目。它首次将整个红楼梦的故事相对完整的敷衍成戏剧,在越剧本身语言的特色上,以优美的台词、唱词、细腻的表现手法及丰富的人物个性塑造将1962年版的越剧电影红楼梦诠释的淋漓尽致,使这部风华绝代的作品成为后世难以攀越的一座高峰。此外,这版红楼梦不但是越剧中的经典作品,也是“红楼戏”中的经典作品。笔者从小就看过这部作品并非常喜欢,不过现在的人们大多都对戏剧不感兴趣了,因此这部经典之作越来越少人知道。之前看到一篇文章篇名为缺少经典的熏陶,人生是不完美的,因而萌发了写作这篇论文的想法,希望现在的人们能放下浮躁的心,阅读经典,感受经典。在196

6、2年越剧版红楼梦问世之前已有不少红楼梦的戏剧改编作品,仅越剧这一剧种来看就已出现有1937年越剧艺人支兰芳演唱的黛玉葬花、1944年雪声剧团推出的林黛玉、1945年芳华越剧团推出的红楼梦以及1947年玉兰剧团江凤、何猛铎编剧的红楼梦等,但是它们的影响力都远不及1962年版。笔者认为,这种成功既归功于演员的出色表演外,也归功于剧本的成功。“红楼戏”盛行之后,学术界也相继开展对“红楼戏”的研究。从横向看,有研究者从小说红楼梦的改编及传播发展角度研究它的戏曲改编,或不同戏种间对“红楼戏”的不同演绎角度研究。从纵向看,有研究者从历代改编者的改编作品间的异同、优劣角度研究。但是,他们都不是深入具体的研究

7、论述某一剧作品,更没有专门研究越剧作品,因而对1962年版越剧红楼梦也基本是一笔带过。所以此版红楼梦出演至今以赏析类影评居多,而研究论述类作品寥寥无几。佟静的红楼梦越剧改编研究专门研究了越剧这一剧种对红楼梦的改编,在其文章中将红楼梦越剧改编划分为四个时期:民国时期、1945年至1954年期间、1955年至1965年期间以及1978年至2014年期间。虽然在其第三章第三节、第四节中集中从唱词方面论述了徐进改编版红楼梦,然而没有深入研究论述它的结构。因此,本文着重从结构类型以及人物情节、场面安排等方面研究1962年版越剧红楼梦的结构特征。1、 剧本创作基础及创作意图与许多姐妹艺术一样,越剧也是在时

8、代变革的大潮流中通过广大艺人们的艰苦奋斗创造产生的。117-23在越剧百年风雨历程中,历经了“的笃班”、“小歌班”、再到“绍兴女子文戏”,姚水娟、袁雪芬等越剧艺人团结大批知识分子进行越剧改革。越剧红楼梦的成功是偶然也是必然,首先,在越剧改革的特殊时期,它的反封建精神正响应了“新越剧”的号召,其次,在越剧改革时期招揽的大批优秀剧作家为越剧红楼梦的成功改编提供了可能性。下文将从特殊的社会环境越剧改革时期、优秀的编剧作者徐进,以及徐进改编红楼梦的意图三个方面具体阐述。 (一)特殊的社会环境越剧版红楼梦的编剧作家徐进(1923年-2010年)并不是一开始就是越剧编剧,在成为越剧剧作家之前他只是一个西药

9、店的伙计,抓住越剧改革的契机从而进入越剧艺术的团队。在越剧还未开始改革之前,二十世纪初的戏班社会地位低下,演员没有人格的尊严,戏班老板纯粹为了挣钱而逼迫演员出演。因此,演出的内容不但难以表达人民的心声,而且大多数都与社会无关,甚至有些剧目低级、庸俗、荒诞无趣。而此时的进步话剧工作者却与此相反,创作了大量的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剧目。正是由于社会的黑暗、旧戏班的压迫、越剧自身的局限和进步文艺的影响等因素的影响,1942年越剧开始改革。“新越剧”编演新剧目,要求使用完整的剧本,废除幕表制;内容大都是提倡宣扬反封建、揭露社会黑暗和爱国思想;唱腔方面,在四工腔的基础上创造出柔美哀怨的尺调腔和弦下腔;表演方

10、面,结合话剧、电影真实、细致地表演方法和昆曲、京剧优美的舞蹈身段和程式动作,形成自己独特的写意与写实结合的风格。276-77此时,旧式的文艺工作者已不能满足“新越剧”的需求,应改革需要,袁雪芬、尹桂芳、竺水招等大量招收新文艺工作者参加,徐进在笔试中才压群雄,夺得头筹,以“状元公”的身份成为越剧作家。 (二)优秀的编剧作者我们说徐进是凭借越剧改革的机会成功进入越剧创作的团队的,当然,作为一个“百年越剧特殊贡献艺术家,”他的成就不可能仅仅止于红楼梦,除了红楼梦,还创作了大量的像秋海棠浪荡子沙漠王子木兰从军葛嫩娘等优秀剧作,并参与整理、改编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盘夫索夫劈山救母等多部作品,他还和谢晋一起创

11、作了描写越剧艺人生涯的电影舞台姐妹。这位深受广大越剧爱好者爱戴的杰出的剧作家既非家学渊源、书香门第出身,也无名师传授、高等教育之类背景。那这么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是如何成长为一个优秀的编剧作者的呢?首先,我认为离不开他的成长环境。徐进1923年出生在浙江慈溪,那是越剧的发源地。心理学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就包括环境,徐进在这样一个越剧氛围浓厚的环境中成长,自然耳濡目染,受其影响,越剧细胞是长在他身体里的一部分。其次,他具有基础的古典文学功底,徐进先生自己说过:“我读小学时,有两个偷,一是偷看戏一是偷看书”少年徐进经常偷偷翻读父亲的藏书,诸如三国、水浒、石头记等等,虽然当时并不能看懂,但正是

12、那段时期是他古典文学启蒙时期,开始着手改编红楼梦之后徐进先生又在已有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原著,所以,他对红楼梦的运用可以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最后,徐进博采众长,向各种已有“红楼戏”剧目学习。在越剧改编版之前,已有各种京、锡、川、鼓词等剧种改编本,作者吸收前人的教训,学习他们的成功之处。在各项条件成熟的情况下,62年版红楼梦出演的成功是理所当然的。 (三)戏剧创作的意图徐进先生曾明确表示改编红楼梦的意图是想以宝黛爱情的毁灭来揭示封建势力对新生一代的摧残和束缚。在回忆他的编剧生涯中曾提到要感谢党对戏曲作家的培养,他尤其要感谢前华东戏曲研究院的领导伊兵同志。伊兵同志曾反复叮嘱他说“作为戏曲作家,你必

13、须打好来两个基础,一个是十分丰富的中国民间文学的基础,另一个是非常优秀的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而这两方面,你都是很不够的。”从那以后徐进先生就将重点放在创作好梁祝和红楼梦这两个戏上面,他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将掌握梁祝这一民间传统戏和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精髓。所以,可以说提高自身的素养是作者开始创作红楼梦的初衷。但是,当徐进先生开始创作改编后却遭遇重重困难,首先,伊兵同志对于他改编红楼梦的不看好;其次,面对红楼梦这一部“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他无从下手;再者,没有合意的演员可以演。面对重重挑战,首先站出来的便是林黛玉的扮演者王文娟,她干脆的回答:“林黛玉我来演,演不好,头砍给你!”从这以后,作者改

14、编红楼梦的初衷已经不仅仅是用来来提高自身的素养了,而是非常明确的就是想改编好红楼梦。 二、戏剧结构的成功之处从小说到戏即是从一种文艺形式到另一种文艺形式,其间差异甚大。红楼梦全书素材十分丰富,戏却没有如此大的篇幅,所以只能根据戏的需要,从大处着眼,选取一些主要人物、事件入戏,使尽其用,在结构时要既大胆又细心地去剪裁小说,调用素材,组织剧情,围绕宝黛的爱情塑造人物形象,发展剧情。徐进先生在改编的实践中总结出几点体会:一是戏曲布局既要参照小说布局,又要跳脱其外;二是改编成戏时,须把小说人物高度精炼集中;三是精选事件、情节。总之,徐进先生在改编过程中对结构的总体把握、人物情节选取与场面安排和矛盾冲突

15、的安排,达到了无损原著传其精神的要求。 (一)开放式的结构类型 对于艺术作品来说,结构至关重要。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提出用“活的生物”和“有机体”来形容结构,人物无论是“活的生物”还是“有机体”都是按一定规律排列各部分,这种暗喻充分说明了结构的重要性。62年版红楼梦的结构是沿用中国戏曲大多数剧目使用的开放式结构,遵循“有戏则长,无戏则短”的原则铺展剧情,从小说中选取适合剧情需要的情节按照时间的顺序结构到一起。曹雪芹结构小说独具匠心,小说艺术形象众多,头绪纷杂,由无数生动的细节组成。但是戏的结构和小说不同,戏需要高度集中和生动的戏剧情节以及场次连贯,一气呵成。而且,戏受着舞台的严格约束,

16、所以改编时必须要考虑能让没读过小说的人也能看懂戏。328-37徐进在改编时虽然是大幅度删减,但是大体上还是参照小说的布局按时间先后顺序布局。首先,62年版红楼梦以黛玉进府作为开端部分,通过黛玉的视角简介、清楚、明白的向观众一一介绍了故事发生的地点(贾府)、原因(黛玉丧母,投奔外祖母),人物以及各人物之间的关系。戏剧的开端通常分为静开场和喧开场,以黛玉进府开端是使用了静开场,一开场便引导观众静下来进入剧情,观众随着黛玉的眼光观察贾府的环境、人物。黛玉缓步步入贾府时她是一个“不可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走一步路”的寄居之人,看过了贾母的怜惜、王夫人的怜惜和凤姐的奉承之后,最后才让男女主人公相见,这一安排

17、使观众自然而然的将注意力全都放在他们身上,一句“这个妹妹,我好像曾看见过的”让他们的爱情备受观众期待。其次,从读西厢到游园葬花、试玉是整个故事发展阶段,也是宝黛爱情一步步确立阶段。看了原著的读者或许明白宝黛的爱情悲剧是双重悲剧,他们的爱情既不能被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所认同也不能被封建统治阶级所容忍,他们蔑视功名利禄、反对封建传统礼教,是在建立共同的精神生活的基础上相爱的,62年版的编剧很巧妙的安排了读西厢一场,顺其自然的将男女主人公思想上的一致融入到他们的爱情之中。不肖种种和笞宝玉中设立了林黛玉、薛宝钗和袭人、晴雯这两组对立人物,通过她们对现实生活的不同态度刻画了“叛逆”和“贤惠”两类形象,

18、同时从贾宝玉对待他们的不同态度侧面描绘了贾宝玉的叛逆者形象,也进一步发展了宝黛爱情,如:幕后独唱:万两黄金容易得,人间知己最难求。背地闻说知心话,但愿知心到白头。437闭门羹是戏剧发展至此第一次展示他们之间的误会,编剧将它安排在游园葬花、试玉之前,是一个很好的发泄口,在接下来的葬花、试玉中,通过贾宝玉之口“想当初,妹妹从江南初来到.”将小说中的生活细节等粗粗描述,在观众脑海中留下相应情景,在男女主人公的一问一答中化解误会、解决矛盾,自此,他们的爱情在观众眼中明了。最后,从王熙凤献策到哭灵、出走既是全剧的高潮部分也是结局部分。当宝黛爱情发展到最高峰的时候戏却急转直下,“凤姐献策”一场起到了承上启

19、下的重要作用,之后几场集中的选取了小说中最富悲剧性的部分,尤其是徐进在参考露泪缘的基础上将黛玉带着对宝玉的误会含恨离世这一点着重刻画,使得全剧的悲剧性加强,更易于激起人们对悲剧制造者的憎恨情绪,使得全剧在高潮中走入结局。62年版红楼梦的中心事件是宝黛的爱情悲剧。戏剧以黛玉进府开始,既解释了黛玉投奔外祖母的原因,让黛玉来到荣国府长居合情合理,又合理安排了男女主人公宝黛的初次会面,让宝黛的爱情发展也有源可究,不显突兀。读西厢是“不法行为”,而从读西厢到埋下爱情的种子,这显露出与封建现实的不可协调。416这一目则在宝黛爱情发展的同时也表露出他们的爱情是会不受封建社会所允许的。王熙凤献策可以说是整出戏

20、的转折点,宝黛爱情的悲剧从这一出成为定局,宝玉娶亲却被瞒鼓里,黛玉重病又雪上加霜。这一出使得黛玉含恨而终、宝玉出走的结局虽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整出戏从开始、发展、高潮到结束完整如一,一气呵成,以“起承转合”之姿完美的完成了戏剧结构的完整性。 (二)精心的人物、情节选取与场面安排原著红楼梦包括曹雪芹所写的前八十回和高鹗所写的后四十回,总共一百二十回。而越剧版红楼梦总共十二目,演出不超过三个小时。所以每一个人物、情节的选取必须慎之又慎,每一个情节的安排都是对推进宝黛爱情发展有用的。首先,62年越剧版红楼梦中的人物及关系等完全忠于原著红楼梦中的人物和关系,同时,为了更好的服务于作品主题,编剧对原

21、著中原有的人物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删减。因为62年版红楼梦着重于表现宝黛爱情的发生,发展和破灭。因此,对于原著中对宝黛爱情之路发展没有影响或者影响不大的人物都舍弃了,所保留下来的人物都是宝黛爱情发生、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剧本中保留下来的人物包括:1.宝黛爱情中的男女主人公贾宝玉和林黛玉;2.存在于宝黛爱情危机中的薛宝钗;3.建议使用“掉包计”的王熙凤;4.代表封建旧家长的贾宝玉的父母和薛宝钗的母亲;5.封建家庭中地位最高的老太太贾母;6.贾宝玉的跟班培茗,引进共读西厢、帮助琪官逃跑两幕;7.贾宝玉的两个大丫鬟袭人和晴雯;8.林黛玉的丫鬟紫鹃和雪雁;9.泄密的傻大姐;10.招致笞宝玉一幕的

22、琪官等等,他们在推进情节发展上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其次,从当前的研究论述中我们可以知道原著红楼梦的主题广泛,不同的情节安排服务与不同的创作意图。但是越剧版的主题很明确的是通过宝黛爱情的毁灭来揭露封建势力对新生一代的摧残和束缚,诸如:黛玉进府选自原著中的第三回,成为宝黛情缘的源头,但却更加突出宝黛的一见钟情;识金锁选自原著中的第八回,并且巧妙的借用了第十九回中宝玉脸上溅上胭脂膏的细节来表现宝黛的亲昵;读西厢选自原著中的第二十三回,自由爱情与封建现实的对立在这里初露;不肖种种集全书劣行于一幕,一方面引出宝玉的叛逆与封建家长的冲突,一方面又将宝黛之爱成为定局。编剧在人物、情节等方面的选取安排上,都

23、极尽其力使其结构紧凑,既不缺枝少蔓,也不松散零落,整出戏前后照应,互有关联。因此,它的情节具有整体一致性,越剧版中的十二目左盘右旋都是围绕这一主题从小说中选取的,在推动宝黛爱情发展的同时,又埋下他们的爱情在封建势力的干涉下注定是悲剧的伏笔。最后,我认为在场面安排上最成功的是葬花,小说中它最能表现林黛玉孤傲而坚决的性格。“葬花”的事出现在小说的第二十七回,贾府鼎盛时期,但是在62年版中编剧把“葬花”搬到笞宝玉之后,使“葬花”更具悲愤,将“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之感表现的淋漓尽致,加强显示出了黛玉对封建现实的反抗性格。417此外,将游园一段戏插在葬花的前面,与“葬花”形成对照,对比出林黛

24、玉和薛宝钗不同的接人待物的态度,同时为后来贾母等人选择宝钗为媳埋下伏笔。金玉良缘和焚稿也是强烈的对照,正如紫鹃所说;“她这边,冷屋鬼火三更泣,你那边,洞房春暖一天喜。”绝妙地表现出黛玉饮恨之日正是宝玉洞房之时。在金玉良缘中将宝玉从最大的希望和欢乐中直接推向最大的失望和悲愤。宝玉在这场戏中不顾一切的大闹特闹,一方面是揭开婚姻骗局,一方面也揭开封建礼教的虚伪。 (三)逐步走向高潮的矛盾冲突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62年版红楼梦围绕着宝玉的生活,特别是爱情生活而开展基本冲突。从读西厢到笞宝玉是全剧冲突的第一个回合,读西厢中贾宝玉不愿读八股却为丫环服役,愿与戏子平等结交却不与“禄蠹”们为伍等情节以对比手法

25、表现出他反对封建的典章规矩、等级观念、礼教制度、蔑视功名富贵的叛逆形象,读西厢是小说写宝、黛爱情开始的绝妙构思,在这里也初显出宝黛爱情与封建现实的不可协调性;不肖种种则把黛玉和宝钗现实的不同态度对立表现在戏中;笞宝玉将封建家长和封建逆子的矛盾冲突、封建环境的压力和自由爱情的生活愿望之间的冲突表面化。游园葬花、试玉是基本冲突的第二个回合,爱情的发展也是叛逆性格的成长,它使矛盾冲突向尖锐化推进。328-37整出戏矛盾冲突的发展环环相扣,由浅而深,逐步推向高潮。傻丫头泄密到哭灵是基本冲突的第三个回合,从傻丫头泄密起全剧渐入高潮,焚稿和哭灵中面对生离死别的相互映衬,宝黛用生命反抗封建势力的压迫。在这里

26、,封建家长和封建逆子的矛盾冲突、封建环境的压力和自由爱情的生活愿望之间的冲突彻底激化。金玉良缘中“掉包计”被识破之后,宝玉呆愣愣的不断追问老祖宗“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其后紧接着是宝玉不断地哭诉与乞求,例如其中有一段宝玉对老祖宗的哭诉:(唱)我和妹妹都有病,两个病原是一条根。望求你,把我们放在一间屋,也好让同病相怜心连心。活着也能日相见,死了也可葬同坟!455这些都表现出宝玉对自由爱情的追求与坚定不移。但是对于宝玉的表现,老祖宗却责备他“病”了,追求自由爱情和封建家长压迫的冲突不断升级,并且在哭灵中通过出走来表现与封建势力的决裂。 三、双圆环小说结构与开放式戏剧结构比较 明末清初戏剧家李渔认为

27、“结构第一”,在闲情偶寄中提出“至于结构二字,则在引商刻羽之先,拈韵抽豪之始,如造物之赋形,当其精血初凝,胞胎未就,先为定制全形,使点血而具五官百骸之势,倘先无成局,而由顶及蹱,逐段滋生,则人之一身,当有无数断续之痕,而血气为之中阻矣以。”510充分说明了结构设计的重要性。原著的结构研究有持以宝黛爱情为主线或四大家族衰败为主线的“主线说”;有李希凡、蓝翷先生在主副线的基础上提出的“织锦式网状结构论”;有周汝昌先生提出的“对称结构论”以及覃靖然提出的“双圆环结构论”等。在这里笔者就双圆环结构和戏剧的开放式结构作一比较。红楼梦的原著故事情节极为丰富,社会历史内容涵盖广泛。清代解盫居士曾综述过红楼梦

28、的内容,认为“此书才识宏博无所不有,形容尽致,可谓才大如海。”但不论全书内容有多么丰富复杂,总的来说离不开一个“情”字。贾宝玉、林黛玉、无才补天之石等等一众来自于神幻世界的人和物因“情债”从“神幻世界”来到“尘世人生”,经历亲情、友情、爱情,再因“情尽”回归“神幻世界”。红楼梦的三大主题是“贵族家庭的挽歌”、“尘世人生的挽歌”、“生命之美的挽歌”,小说以三大主题为主干结构,形成由“无有无”的大圆环结构和从大圆环中独立出来讲述贾家兴盛荣衰的小圆环。首先,在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中用“梦”“幻”等字提醒读者此书作者的人生体验是梦幻的,整个第一回中曹雪芹构建了一个由无(神幻世界)有

29、(尘世人生)无(神幻世界)的宏观结构。615-19贾宝玉、林黛玉、无才补天之石等等一众来自于神幻世界的人和物在经历了尘世人生之后最终都要回归神幻世界。在这个结构之中,起点的“无”和终点的“无”是重合的两个点。其次,曹雪芹将重点放在从“有”到“无”的这一段故事,在小圆环的范围内讲述贾府的兴衰荣败、金陵一众女子的命运和宝黛的爱情,多线并行。从原著的结构和戏剧版的结构比较来看,62年版红楼梦舍弃了原著的大圆环结构,只保留了“尘世人生”,从小圆环结构的内容中模糊了贾府的兴盛荣衰,紧抓宝黛爱情这一主线并围绕这一主线发展剧情,淡化了原著中的亲情、友情,两三个小时的戏剧表演从始至终都表现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

30、相见、相爱和最终的爱情破灭,单线前进,主题明确,情节简单明了。从62年版红楼梦来看,越剧的表演符合了红楼梦基调,它婉转的音调、柔美的声腔等都很适合抒情,并且越剧本身就适合才子佳人的爱情戏,这是越剧的剧种特性,也是越剧发展的一大优势。根据62年版红楼梦在上世纪繁荣发展所提供的启示和经验,笔者以为,在当前形势下发展越剧市场,应从以下几方面出发:首先,发挥越剧的优势,重视改编传统戏和新编历史戏,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从剧情、表演、唱腔等上进行创新,使越剧发展与时俱进,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其次,要加强越剧宣传, 使用各种方式发展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使新世纪的年轻人在热爱戏曲的同时普及民族文化。最后,越剧剧团与影视传媒应该强强联手,相互支持。21 世纪是一个高科技高速发展的世纪,越剧想要雄立其中靠单打独斗是行不通的,因此,相关单位应当加强合作,共同打造更多的文化精品。 参考文献1 应志良.越剧历史的回顾与新世纪越剧发展的构想D,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06,4(2).2 龙升芳.越剧文化艺术魅力寻踪J,兰台世界:上旬,2009,(12).3 信芳.天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