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幻灯片3.ppt_第1页
马哲幻灯片3.ppt_第2页
马哲幻灯片3.ppt_第3页
马哲幻灯片3.ppt_第4页
马哲幻灯片3.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认识论 :是研究认识的本质、起源、发展过程、发展规律、检验标准的哲学理论。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反映论和先验论之分。 反映论:唯物主义,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 先验论:唯心主义,坚持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代表人物:孔子,柏拉图),反映论又有消极、被动的反映论和积极、能动的反映论之分。 区别主要在于认识主体在认识形成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 马克思从两个方面入手改造旧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 把辩证法贯穿于反映论,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认识的本

2、质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 认识的结构2.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一、认识的实践基础1. 认识的结构,认识的结构是指由认识主体、认识客体及认识中介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结合方式。 认识的系统结构与实践的系统结构在逻辑上是一致的。,主体,客体,中介,具备一定认识能力 并从事一定实践活 动和认识活动的人,主客体相互连接、 相互作用的媒介,认识,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 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主体,客体,中介,自然性 社会性 意识性,工具系统 方法系统,客观性 对象性 社会历史性,认识,个体主体 群体主体 类主体,自然客体 社会客体 精神客体,自然客体,社会客体,

3、精神客体,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主体,客体,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审美关系,价值关系,反映被反映,改造被改造,体验美 感知美 创造美,有用性 效益性,基本的 首要的,决定,能动的 反作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使认识 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2.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认识,来源:直接经验 间接经验,动力: 提出新课题; 创造必要条件; 提高认识能力,检验认识 真理性的标准,归宿和目的: 改造世界,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第一,实践是认识

4、的来源,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宋)陆游,活水亭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宋)朱熹,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结绳记事,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也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够不断解决认识客体,为认识提供了可能性。,哥白尼,第谷,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认识本身不是目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

5、,这才是认识的最终目的。,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辨别认识的真假,从而推动认识向前发展。” 邓小平,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胡福明谈真理标准讨论),真理标准讨论,二、认识的本质1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第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先是反映论。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是先验论,主张“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反映论,主张“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 没有被反映者, 就不能有反映。,第二,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过程,在认识的过程中,反映的、摹写的方面与能动的、创造的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建构或重构是认识过程中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的

6、突出表现。,第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实践使人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 实践是主体与客体统一的基础 实践制约和造就了自在世界和人 类世界的关系 在实践中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第一,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正确地阐明了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能动的反映。 第二,把辩证法贯穿于反映论,科学地说明了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揭示了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特征,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一)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二)认识运动的总规律,(1) 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现象的反映。,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

7、表象,(一)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1、认识的第一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飞跃,表象 再现,事物,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知觉是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映形式。,感觉: 硬! 红! 甜!,知觉 苹果=红+甜+硬+ ,感性认识的特点,直接性:感性认识与客观对象之间不存在中介,是人们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直接感知。,具体性: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表象这样具体形象的形式,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理性认识: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抽象和概括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及其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2) 理性

8、认识,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判断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思维形式。,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有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某仓库失盗,有四个犯罪嫌疑人被传讯。他们的供述如下:甲:我们四个人都没有作案。乙:我们四个人中有人作案。丙:乙和丁至少有一人没有作案。丁:我没有作案。 问:如果这四个人中,有两人说的是真话,有两人说的是假话,那么下列哪项判断成立? A甲和丙说的是真话。 B甲和丁说的是真话。 C乙和丙说的是真话。 D乙和丁说的是真话。 E丙和丁说的是真话。,【思维训练】,由题干知, 甲(E)和乙(I)是矛盾关系 甲(E)和丁(O)是

9、从属关系(甲真丁真,丁假甲假) 丁真时丙就真 设甲真,则丁真,乙和丙假;这与提干相矛盾,所以,甲是假的。 有甲假知乙真。由丁真时丙就真,四人中只有两人说真话。所以,丁假。 所以,说真话的只能是乙和丙。,理性认识的特点,一是间接性,即它不是人们在接触事物中直接产生,而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经过头脑思维才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反映。,二是抽象性,即它不是具体形象地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是以概念、判断、推理这样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相互区别:,联系: 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交

10、织、相互渗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辨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F=GM1M2/R2,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于源来,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这花是红的。,感觉,判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必然性: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在于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只有飞跃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飞跃的条件:A.掌握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B、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思考,对感性材料进行改造制作,这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途径。,(4)向理性认识飞跃的必然性和条件,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辨证关系的错误,错误,理论上,实

11、践上,夸大理性认识重要性,否定感性认识作用,理性认识可以不依赖感性认识,夸大感性认识的重要性,否定理性认识的作用,认识可以停留在感性认识上,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唯理论,经验论,(1)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的必要性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第二,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2.认识的第二次飞跃:从认识到实践,(2)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的条件,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理性认识必须被实践主体掌握。 第三,必须具备一定的工具、资金设备、环境等物质条件。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计划、方案)。,(二)认识运动的总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12、,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1、人类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反复性,无限性,受客观发展的限制,受主体本身的限制,客体发展的无限性,人类认识的无限性,牛顿:光是“粒子”,惠更斯:光是波。,爱因斯坦:光既有粒子性,又有波动性。,对光的本性再认识,2、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具体的统一:主观认识要与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 历史的统一:主观认识要与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践相适应。,3、认识辩证运动过程的原理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感性认识 飞跃到理

13、性认识,理性认识 飞跃到实践,一、真理的客观性和辩证性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三、真理和价值的关系,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主体,客观,真理,谬误,正确反映,歪曲反映,一、真理的客观性和辩证性,两层含义:,第一是指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即真理作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本身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第二是指真理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即真理之所以是真理并不是因为某位天才人物决断,而是实践检验的结果,而实践本身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1.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在真理问题上,反对唯心主义真理

14、观。 如,“有用就是真理”。 “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1)真理的绝对性 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具有确定性、无条件性。,真理的辩证性就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任何真理既包含着绝对性的一面,又包含着相对性的一面。,2.真理的辩证性,真理的绝对性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从内容上看,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包含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从认识的发展趋势和人类的认识能力上看,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是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就人类的认识能力来说,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之物,而不存在不可认识之物。,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的近似性、有条件性

15、。,(2)真理的相对性,从认识的广度看: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只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部分、某一方面、某一片断的正确认识,而不是对全部事物的正确反映。,从认识的深度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只是对特定的具体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真理,确定性、 无条件性,绝对性,近似性、 有条件性,相对性,从内容和认识能力上看,从广度和深度上看,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3、真理与谬误,(1)谬误的定义: 谬误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 (2)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 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本质的区别)。 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相比较而存在)。 真理的发展是通

16、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相斗争而发展)。 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主观认识,客观效果,实践,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真理本性看,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实践是唯一能够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的现实性的特点。 直接现实性是说,把主观的东西变为客观的东西,使不具有现实性的理论(想法)变为现实。 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依据,使它成为最公正的审判

17、官,具有最高的权威。,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绝对的、确定的,又是相对的、不确定的。 (1)其绝对性、确定性是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无限发展着的实践能对人们的认识做出确定的检验。 (2)其相对性、不确定性是指,实践检验认识是一个过程,具体的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的标准总有一定的局限性。,3.逻辑证明的作用,(1)逻辑证明 是运用已知正确的判断,通过推理,从理论上确定另一个判断正确性的逻辑方法。 (2)逻辑证明的作用: 它可以为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它能使实践经验由特殊上升到普遍,成为科学理论; 它是实践检验的补充,但不能代替实践作为检验

18、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三、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1、价值及其特性 (1)价值的概念 价值是表示客体的属性与主体需要之间的一种效用关系的哲学范畴,指客体的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某种有用性或积极意义。,(2)价值的特性: 价值具有客观性。 价值具有主体性。 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 价值具有多维性。,2、价值评价及其特点,(1)价值评价 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 (2)价值评价的特点: 价值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一般说来,评价的结果与评价的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以主体的特点为转移的。 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3、价值和真理的辩证统一,(1)真理的价值性 真理的价值性

19、是指真理对人类实践活动的功能性,它揭示了客观真理具有能满足主体需要、对主体有用的属性。,(2)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所谓真理原则,就是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包括人自身),去追求和服从真理。 所谓价值原则,就是人类必须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使世界适合人的生存和发展。,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人类活动所特有的两个基本原则是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区别:,第一,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的原则,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的原则。 第二,真理原则是条件性原则,价值原则是目的性原则。 第三,真理原则是统一性原则,价值原则是多样性原则。,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联系:,第一,真理和价值是相互渗透的。 第二,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相互引导。 第三,真理和价值的检验标准是一体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