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短文二篇作业课件新人教版.ppt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短文二篇作业课件新人教版.ppt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短文二篇作业课件新人教版.ppt_第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短文二篇作业课件新人教版.ppt_第4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短文二篇作业课件新人教版.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三单元,10短文二篇,1走近作者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在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与父洵、弟辙,号称“三苏”。他擅长诗词、散文,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苏东坡全集传世。,2文体知识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尺牍这种文学可以抒情,可以写景,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也可以谈论文学,谈论政治,还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生。,3主题解说 答谢中书书以清丽、凝练的文辞,描绘了秀美

2、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观点,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高雅之士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在其中。,4结构图解,5难点突破 师:两篇短文描写的都是自然景观,在写法上各有什么特点? 生甲:答谢中书书写的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作者刻画了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的情景,描摹了日光的色彩变化,这些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 生乙:答谢中书书以视角的变化动态地展示了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

3、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一句一景,次第井然。,生丙: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写景文字中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作者先写月色,突出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表现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竹柏影”,渲染月色之浓。不直接写月,而从竹柏影入手,表现了月夜小景的美妙绝伦。,6重点聚焦 文中“闲人”,表现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感情? 生甲:闲人表现出苏轼的自得之情。月夜处处都有,可只有他和张怀民这种情趣高雅的人才懂得欣赏。 生乙:闲人表现出苏轼的悲凉之情。他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受污遭贬,不愿做闲人却只得做闲人。,7写作借鉴 答谢中书书 抒写奇美。 陶弘景的答谢

4、中书书中展现了多种“美”。一是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二是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四是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颓,竞,y,qn,zo,荇,xi,书信,交相辉映,全,都,早晨,消散,将要坠落,(借代)鱼,考虑,想到,在,

5、形容水的澄澈,C,4选出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 )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C,5填空题。 (1)答谢中书书作者_,字通明,号_,有_。 (2)记承天寺夜游是_(朝代)文学家_所写,他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_”。 (3)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的句子是:_。 (4)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月下承天寺庭中的景物的句子是: _。,陶弘景,华阳隐居,陶隐居集,北宋,苏轼,三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6、荇交横,盖竹柏影也,6翻译下列句子。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7本文第

7、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全文的引子,引出下文的写景、议论。 8全文抓住哪一个字来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在描写上有哪些特点? 全文抓住“美”字来写,写了山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猿鸟、夕日、鱼儿;这些景物在描写上的特点是有静有动,有声有色。,“乱”字描绘出猿啼鸟鸣的热闹景象。,“竞”字表现出清流之鱼争相喋水的活跃场景。,10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 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11找出文中的议论句,

8、并说说其作用。 最后一句:表明能欣赏山水美景的人很少,同时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能够与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2写出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作简要的分析。 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赏析: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竹柏的影子,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

9、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而愈见其静。,13阅读文章要“知人论世”,也就是说要了解作者及作者所处的背景。此文是苏轼被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冈)做团练副使后写的。被贬黄州,近于流放。请你认真品读上文,说说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文章写景,但景中有情。苏轼被贬黄州,在这个近于流放的地方,知音稀少,心情是忧郁而苦闷的,但是这种苦闷中又有旷达。,14(重庆中考)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B文章第句叙事,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叙述自然流畅。 C文章第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

10、悦。 D作者描绘庭中景物极富特色:写月突出其明,写影突出其形,写水突出其清。 【解析】水不属于庭中的景物。,D,(盐城中考)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阿凡题:1068417)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

11、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释】涂潦:泥沼雨水。畚锸:箕畚铁锹。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散步,漫步,只是,到去,最终,终于,16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河将害城 事急矣 虽禁军且为我尽力,/,/,17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下)庭院的地面像积满了水一样清澈透明,

12、水里(好像)还有水藻荇菜交相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而已)。 (2)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富人出城了,百姓都躁动不安,我和谁守城呢? (3)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苏轼把自己的住所建造在河堤上,(即使)路过家门也不进去。,18【甲】文表现了苏轼安闲自适的心境,还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乙】文记述了苏轼率领官兵抗洪筑堤、保城安民的事迹,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1)宦途失意的苦闷。(2)勤于政事,爱护百姓。,【参考译文】调任徐州知州。黄河在曹村决口,在梁山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城墙将要被浸坏,富裕的百姓争着出城躲避水灾。苏轼说:“富人出去了,百姓都人心躁动不安,我和谁守城?我在这里,洪水决不会浸坏城墙。”又把富人重新赶进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