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2020版高考历史第16单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44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课件选修1.pptx_第1页
山东2020版高考历史第16单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44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课件选修1.pptx_第2页
山东2020版高考历史第16单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44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课件选修1.pptx_第3页
山东2020版高考历史第16单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44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课件选修1.pptx_第4页
山东2020版高考历史第16单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44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课件选修1.ppt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选修模块,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44讲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4-,命题规律,考题扫描,1.从考查趋向看,注重从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角度考查本讲的内容,突出对社会发展的借鉴意义。 2.从社会热点看,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节点,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以抓改革激发社会活力是化解前进道路上的难题和挑战的关键。 3.从预测角度看,“三农”“民生”“政治制度建设”等角度是很好的命题切入点,力图给当今的社会改革提供借鉴。,-5-,命题规律,考题扫描,1.(2018课标全国,4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汉武帝的诸多统一政策中,包含年号的制定。此前的纪年方法是,将新君即位后的

2、第二年作为元年,以在位年序纪年。皇帝在位时没有特定的名号,如汉景帝在位的第三年即称为“二年”,与其他皇帝的“二年”难以区分。此外,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更易产生混乱。汉武帝首次“封禅”泰山时,创制了“元封”年号,将当年称为“元封元年”。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此后,直到清朝末年,年号制都被沿用,且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据日宫崎市定中国史等 (1)根据材料,说明汉武帝改革前后纪年方法的区别。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年号制改革的历史意义。,-6-,命题规律,考题扫描,参考答案:(1)区别:原纪年法以君主在位年序纪年,皇帝、诸侯王

3、各自纪年;年号制以年号纪年,年号全国各地通用。 (2)意义:方便纪年;有利于君主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长期使用,影响深远;传播到其他国家,为世界文明做出贡献。 解析:本题考查汉武帝对年号的改革。第(1)问,可先把材料分为两层,前者突出年序纪年制度的弊端,后者对应进行改革,由此可得出区别;第(2)问根据材料从对当时、后世及国际三个角度来分析。,-7-,命题规律,考题扫描,2.(2017课标全国,4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北周武帝时期制定的大律“凡二十五篇”,制罪“二十五等”,定罪1 537条,“条流苛密,比于齐(北齐)法,烦而不要”。宣帝“更峻其法”,导致“上下愁怨”“内外离心”。隋文帝

4、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开皇初年两次“更定新律”,史谓开皇律。 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取其折衷”,成文“十二卷”。新律制罪二十等,废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定罪500条,删繁就简,比旧律减少死刑81条、流放刑154条、劳役刑等一千余条。唐朝官修史书评价开皇律“刑网简要,疏而不失”。 据隋书,-8-,命题规律,考题扫描,(1)根据材料,概括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开皇律制定的意义。,参考答案:(1)特点:改变了北周的严刑峻法,减轻刑罚;

5、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繁琐。 (2)意义:总结和发展了前代立法的经验;提高了法律的文明程度;为隋朝发展与强盛提供保障;为后世法制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9-,命题规律,考题扫描,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取其折衷”,得出对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择善而从;根据材料“废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以轻代重,化死为生比旧律减少死刑81条、流放刑154条、劳役刑等一千余条”,得出改变了北周的严刑峻法,减轻刑罚;根据材料“刑网简要,疏而不失”,得出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繁琐。第(2)问,根据材料“隋朝统治者鉴

6、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取其折衷,成文十二卷”,得出总结和发展了前代立法的经验;根据材料“废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得出提高了法律的文明程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皇律为隋朝发展与强盛提供保障,并为后世法制建设,特别是唐代的法制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10-,命题规律,考题扫描,3.(2015山东,47)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雎、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

7、世布衣将相之例。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 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与这一变化的关系。,-11-,命题规律,考题扫描,参考答案:变化: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 关系:社会关系的变化推动了变法的产生。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他们要求取得政治统治地位,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要求。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等措施,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为新社会阶层崛起创造了条件,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化。 解析: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社会关系的变化以及与商鞅变法的关系。由“徒步而为相”“白身而为将”可知,材料反映了当时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商鞅变法

8、与这一变化的关系可从两个方面回答,一方面,社会关系的变化推动了商鞅变法的产生;另一方面,商鞅变法也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化。列举相关史实说明商鞅打击旧贵族,鼓励新兴地主阶级的具体措施即可。,-12-,一、梭伦改革 1.背景 (1)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十分尖锐:公元前8前6世纪,贵族的专横和压榨,激起了平民的反抗。雅典统治者被迫调整统治政策,但局部调整不可能缓和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 (2)工商业发展:形成中的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展开了要求分享政治权利的斗争,“海岸派”和“山地派”共同要求改革。 (3)梭伦成为首席执政官:公元前594年,雅典平民与贵族矛盾再度激化,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13-,2.措施,

9、-14-,-15-,二、商鞅变法 1.背景 (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经济上,铁农具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政治上,新兴地主阶级形成且力量壮大,要求掌握政权,发展封建经济。 军事上,春秋争霸,战国兼并,诸侯割据混战。 思想文化上,文化繁荣,“百家争鸣”,私人讲学风气兴起,其中法家学说成为改革变法的思想武器。,-16-,(2)具体原因 各国纷纷变法,以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秦国落后于其他诸侯国,希望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秦孝公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 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17-,2.内容,-18

10、-,-19-,3.评价 (1)积极作用 政治上,瓦解了旧的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给秦国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 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秦国统一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2)历史局限性 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刑法严苛。 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变法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20-,思维点拨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商鞅变法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合乎秦国国情;得到了统治者的坚定支持;商鞅确立了正确的变法指导思想,改

11、革态度坚决,而且取信于民;法家思想的传播和商鞅与旧贵族的论战,为变法扫清了思想障碍;商鞅不顾个人安危,敢于同旧势力做斗争。,-21-,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1)有利条件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 北魏统治者接受汉族统治思想、经验和政治制度,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长期的杂居相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使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2)社会矛盾 宗主督护制的实行和赋税制度上的混乱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激化了民族矛盾。 北魏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起义,北魏统治面临危机。 (3)个人因素: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22-,2.内容

12、,-23-,-24-,3.评价 (1)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商业活动日趋活跃。 (2)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思维点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实质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在民族融合的条件下进行的。孝文帝改革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措施,如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有利于汉族、鲜卑族以及其他民族之间的融合。孝文帝改革实质上是一场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改革。,-25-,四、王安石变法 1.背景 (1)统治危机 社会矛盾激化: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加重,阶级矛盾尖锐;

13、辽和西夏威胁着北宋的安全,民族矛盾尖锐。 积贫积弱局面:宋初集权导致“冗官、冗兵、冗费”现象,造成积贫积弱的局面。 (2)有利条件 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经验。 宋神宗坚持变法,重用王安石。,-26-,2.内容,-27-,-28-,-29-,3.评价 (1)作用 改变积贫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 改善积弱局面:节省了军费开支,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2)教训 改革必然涉及利益调整,充满阻力,这要求改革者要信念坚定,毫不动摇。 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效果能否得以维持。 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过程中要用人得当。 思维点拨王安石

14、变法主要是调节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再分配,并没有使社会矛盾得到根本解决。变法认可了地主阶级对土地的兼并,无法解决农民的问题,也就无法缓和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下,新法很快被废除。,-30-,一、综合分析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三次改革的特点 1.从政治角度看,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都涉及政治制度改革。商鞅变法更侧重于制度的创新,如废分封,推行县制,实质是加强中央集权;而北魏孝文帝改革更侧重于接受汉族先进政治制度,整顿吏治,制定官吏俸禄制和考核制度,任用汉族地主为官,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王安石变法很少涉及政治制度变革,这是时代背景决定的。,-31-

15、,2.从经济角度看,三次改革都涉及经济举措。商鞅变法涉及土地制度、农商政策以及统一度量衡等,本质上反映了从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过渡的特点,有助于政治统一;北魏孝文帝改革也涉及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体现了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先进的耕作方式;而王安石变法从富国角度出发,改革赋役制度,重视农业,兴办水利工程,加强市场流通管理等,目的是限制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缓和农民阶级与封建国家的矛盾,以改变积贫的局面。 3.从军事角度看,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都进行了军事改革,商鞅变法军事改革本质目的是强兵,达到称霸天下的目的;王安石变法军事改革虽然也是为了强兵,但更侧重于防范人民的反抗和抵御少数民族的进

16、攻。,-32-,4.从思想文化及生活习俗方面看,三次改革都有所涉及。商鞅变法“燔诗书而明法令”,强调的是加强思想控制;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汉化政策的体现;王安石变法对教育进行改革,从科举制度入手,达到整顿吏治的目的。,-33-,对点训练 1.(2018江苏南通期末,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王安石的一些变法令上,往往有“皆以为民”“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的言论。在他秉政期间,发布的第一道免役令规定,开封府的乡村四、五等户不纳役钱。可是在向全国推行时,乡村下户被变法派很普遍地强加了役钱负担。待到役钱收入固定下来,宋廷又变相恢复了差役。在乡役方面既出免役钱,又服差役的情况,一直持续到南宋

17、末。青苗法公布时宣称“公家无所利其入”,“依陕西青苗钱例”不收利息。在各地推行时,有的收息二分,有的收息三分,而且坊廓户和乡村上户都被抑配青苗钱。农民在纳苗、役钱时大量支付钱币,使得“钱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大臣孙傅后来对宋钦宗说:“祖宗法惠民,熙、丰(宋神宗年号)法惠国。” 摘编自王曾瑜王安石变法简论,-34-,(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的动机,分析免役法和青苗法实施的实际效果。 (2)根据材料,归纳免役法和青苗法在推行过程中出现的共同问题,据此谈谈王安石变法给你的启示。,参考答案:(1)动机:富国强兵;保护农民利益。 实际效果: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加重了人民的经济负担

18、;农民的劳动时间并未得到保证;造成钱荒,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2)共同问题:强行摊派;失信于民。 启示:改革要充分保障人民的利益;改革要坚持设计与有效执行相结合。,-35-,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针对北宋积贫积弱的现实,王安石着手变法,再结合材料“皆以为民”可得出其动机。第二小问,由材料“强加了役钱负担”“钱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但加重了人民的经济负担;农民的劳动时间并未得到保证,造成钱荒,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乡村下户被变法派很普遍地强加了役钱负担”“而且坊廓户和乡村上户都被抑配青苗

19、钱”等可归纳出免役法和青苗法在推行过程中出现的共同问题是无法真正贯彻,强行摊派,结果失信于民。第二小问,从存在的问题得出启示。,-36-,二、中国封建王朝地主阶级改革成败的规律 王朝初期改革容易成功,王朝中后期改革大多失败。 1.王朝初期:新王朝建立决定了统治阶级必须恢复并发展经济,部分调整生产关系,这为新王朝的改革减少了阻力;统治者能吸取前代灭亡教训,大力调整统治政策,这种改革符合当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政治集团的共同要求,多有强大王权的保障。 2.王朝中后期:统治阶级内部保守势力强大,既得利益者不愿改革;在维护封建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某些政策调整和利益再分配的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顽强抵抗。,-37-,对点训练 2.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走上了强国之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战国初期,秦国虽有一定的地缘政治优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