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基础.ppt_第1页
中医理论基础.ppt_第2页
中医理论基础.ppt_第3页
中医理论基础.ppt_第4页
中医理论基础.ppt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9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医与营养,中医理论基础,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 文化基础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依托; 形成基础 医学基础长期医疗实践中医学知识的积累; 哲学基础古代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 中医学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一部医学巨著,奠 理论 定了中医理论基础; 难经对经络、命门、三焦等的论述,在内 经基础时上有所发展; 形成标志 伤寒杂病论创造了较为系统的辨证论治理论 系统;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为中药学理论奠定基础,二、中医理论体系的特点 结构上不可分割 功能上相互协调 人体是一个 病理上相互影响 有机整体 诊断上察外知内 整体 治疗上着眼全局 观念 季节气候变化 人与自然环境 昼

2、夜晨昏变化 人与外环境 地理区域不同 的统一性 社会地位 经济条件 人与社会环境 文化信仰 婚姻家庭 人际关系,影 响,三、昼夜晨昏之中邪正消长变化与病情关系表,四、地域不同对机体、疾病及治疗影响,五、辨证论治 辨病因 辨病位 辨证 辨病性 辨别证候 前 目 辨病势 辨证 辨邪正关系 是中医认识疾病和 论治 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提 的 确定治疗原则 论治 方法、手段 治疗疾病 及选用方药,六、人体组织结构分阴阳归纳 上下 阳上部 阴下部 背腹 阳背部 阴腹部 阳体表 四肢 阳外侧 人体 表里 阴内侧 分阴阳 阳六腑 阴体内内脏 阴五脏 阳心、肺 阴肝、脾、肾 经脉 阳经循行于四肢外侧面 阴经循

3、行于四肢内侧面,七、指导养生防病1.春夏养阳,秋冬养阴。2.阳虚阴盛体质者(能夏不冬),夏用湿热之药预培其阳,则冬不易发病。 阴虚阳亢体质者(能冬不夏),冬用凉润之品预养其阴,则夏不易发病。 3.补其不足,泻其有余。,八、药物性能的阴阳属性归类表,辛味能发散,甘味能补益,酸味能收敛,苦味能清火,咸味能软坚。,九、五行,1、五行相乘(克):,木,土,水,火,金,金旺克木,木旺土衰,土衰水盛,水盛火衰,火衰金旺,2、五脏之间的关系:,水生木 木生火 金生水 火生土 土生金,金克木 木克土 火克金 土克水 水克火,肺,脾气散精,约心火过亢,肾精涵养,肝血济养,肝升发太过,防脾土壅滞,心,肾,肾水滋润

4、制,肺气肃降制约,疏泄条达以,肝,肝,肺降水液,心阳温煦,心阳温煦制,运化水湿防,约肺气肃降,止肾水泛滥,肺,脾,肾,心,脾,心 病,木乘土,脾病,肾病,肝 病,土侮木,子病及母,母病及子,木,金,木,子,病,及,子,肺 病,侮,乘,母,金,母,病,及,3、推断病情; 4、诊断病情; 5、确定治则治法,如: “虚者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抑强扶弱”,“平衡”。,十、脏腑的概念及内容分类 概念内脏的总称 脏腑是包括形态、生理、病理学在 内的一个综合的功能单位。 脏腑 五脏 名称心、肝、脾、肺、肾 理特点藏精气(“藏而不泻”、“满而不实”) 分类 六腑 名称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生理特

5、点传化物(“泻而不藏”、“实而不满”) 奇恒之腑 名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生理特点似脏非脏,似腑非腑,十一、病例:糖尿病消渴症 1、上焦化热燥热伤肺肺燥津枯多喝上消 胃燥津伤脾阴虚耗多吃中消 肾阴耗损肾不固摄多尿下消 2、 维生素B6充足 烟酸 色氨酸 维生素B6缺乏 黄尿酸,事物属性五行归类表,五脏 肝 心 脾 肺 肾 六腑 胆 小肠 胃 大肠 膀胱 三焦 五体 筋 血脉 肌肉 皮毛 骨 五官 目 舌 口 鼻 耳 五志 怒 喜 思 悲 恐 五声 呼 笑 歌 哭 呻 五液 泪 汗 涎 涕 唾 五变 握 忧 哕 咳 栗 五脉 弦 洪 缓 浮 沉 五行 木 火 土 金 水 五季 春 夏 长

6、夏 秋 冬 五方 东 南 中 西 北 五气 风 暑 湿 燥 寒 五化 生 长 化 收 藏 五色 青 赤 黄 白 黑 五味 酸 苦 甘 辛 咸 五音 角 徵 宫 商 羽,人体,自然界,五 脏,一、心 心位于胸中,两肺叶之间,横膈膜之上,其形似倒垂的莲蕊,外有心包卫护。 (一)心的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脉 心主血脉,是指心具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的功能。 2、心藏神 心藏神,又称心主神明、心主神志。是指心有主宰整个人体生命活动和主管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 (二)心与形体官窍的关系 形体官窍,主要是指五体与五官九窍。五体,指脉、筋、肉、皮、骨五种组织。五官,指目、舌、口、鼻、耳五种器官。头面

7、部五官有七窍,再加前后二阴,共为九窍。 心在腑合小肠,在体主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 1、心主脉 脉,指血脉、血管,为血府,是血液运行的通 道,并约束血液在其中运行。 2、心其华在面 3、心开窍于舌,(三)心与五志五液的关系 1、心在志为喜 喜,即喜乐、喜悦。是心情愉快的一种情志活动,属于对外界刺激产生的良性反应。 2、心在液为汗 汗,是津液通过阳气的蒸腾气化后,从汗孔排出的液体,亦称汗液。(四)心的生理特性 1、心为阳脏而主阳气 2、心与夏气相通应 心气通于夏气,是说心之阳气在夏季最为旺盛,生机最强。夏季是暑热之气当令,因此,夏季又要预防暑热之邪伤心。附:心包络 心包络,

8、简称心包,亦称“膻中”,是心脏外面的包膜,有保护心脏的作用。心为君主之官,不得受邪。,二、肺 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上连气官,与喉、鼻相连,故称喉为肺之门户,鼻为肺之外窍。由于肺在五脏六俯中位置最高,覆盖于诸脏之上,帮称肺为“华盖”。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 肺气运动的基本形式(亦称肺气的运动特点),主要表现为宣发与肃降两个方面。肺的宣发肃降,贯穿在肺的生理功能的各个方面,即肺的任何生理功能,都是通过肺气的宣发肃降运动来完成的。 肺在腑合大肠,在体主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 (一)肺的生理功能 1、肺主气司呼吸 2、肺主行水 肺主行水,是指肺

9、气的宣发肃降对体内水液的运行起着输布和排泄的作用。 3、肺朝百脉 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要通过经脉汇聚于肺,经肺的呼吸作用进行气体交换,然后再通过经脉输送到全身的作用。 4、肺主治节 肺主治节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治理调节呼吸之气,二是治理调节全身脏腑气机,三是治理调节血液进行,四是治理调节津液代谢。,(一)肺的生理功能 1、肺主气司呼吸 2、肺主行水 肺主行水,是指肺气的宣发肃降对体内水液的运行起着输布和排泄的作用。 3、肺朝百脉 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要通过经脉汇聚于肺,经肺的呼吸作用进行气体交换,然后再通过经脉输送到全身的作用。 4、肺主治节 肺主治节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治理调

10、节呼吸之气,二是治理调节全身脏腑气机,三是治理调节血液进行,四是治理调节津液代谢。,肺司呼吸与肺主气的关系示意图,自然之气,清气,浊气,鼻,肺,司呼吸,吸入清气,呼出浊气主呼吸之气,吸入清气,生成宗气,一宣一降,调畅气机,主一身之气,肺主气,(二)肺与形体官窍的关系 1、肺主皮毛,其华在毛 2、肺开窍于鼻(三)肺与五志五液的关系 1、肺在志在忧 2、肺在液为涕 肺与鼻涕的关系示意图 涕为肺之液 开窍于 分泌 肺 鼻 涕(四)肺的生理特性 1、肺主宣发肃降 2、肺为娇脏 3、肺与秋气相通应,三、脾 脾位于腹中,与胃腑以膜互连。脾胃同主消化,是人体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并输布其精微的主要脏器。人出

11、生之后,生命活动中所需要的精微物质和气血津液的化生,均有赖于脾胃的消化功能,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主统血。 脾在腑合胃,在体主肌肉,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2)运化水液:脾运化水液,是说脾在运化水谷精微的基础上,又吸收其中的水液,生成津液,输布至全身的作用。,脾主运化作用示意图,主运化,心肺,运化水液,吸收(精微和水液),转输,消化,水谷,口,胃,脾,运化水谷,输布全身,2、脾主统血 脾主统血,是指脾具有统摄血液在脉中运行而不逸出于脉外的功能。(2)脾与形体官窍的关系 1、脾主肌肉,主四肢 2、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开窍于口,是

12、指脾主运化功能与食欲、口味有着密切关系。(三)脾与五志五液的关系 1、脾在志为思思,即思考、思虑。是集中思想考虑问题的一种情志活动。2、脾在液为涎 涎,为口津,唾液中较为清稀的部分称作涎。涎有润泽口腔和保护口腔黏膜的作用,在进食时分泌增多,有助于食物的吞咽和消化。,四、肝 肝位于腹部,横膈之下,右胁之内。 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主藏血。 肝在腑合胆,在体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一)肝的生理功能 1、肝主疏泄 疏泄,疏通畅达。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的作用。,肝主疏泄的主要作用简图,1.,调节情志活动气机调畅,脏腑气血平和心情开朗,不易郁怒,维持血液运行气

13、机调畅,血液运行正常(气行则血行),调节月经 血液充盈胞宫月经正常,妊育胎儿,促进消化吸收调畅脾胃气机,分泌排泄胆汁消化吸收正常,调节水液代谢肺脾肾三焦气机调畅,水液运行正常(气行则水行),调节精液排泄疏泄与封藏(肾)结合精液排泄通畅、适度,肝主疏泄,调畅气机,2、肝主藏血 肝藏血的作用简图,调节血量,动,静,静止外周血量减少,肝藏血,供养相关组织器官,肝藏血量增多,肝藏血量减少,防止出血,濡养肝脏,制约肝阳,涵养肝气,贮藏血液,活动外周血量增多,调节血流量,(二)肝与形体官窍的关系1、肝主筋,其华在爪 筋,即筋膜,包括肌健和韧带,是连结肌肉、骨和关节的一种组织。 爪,即爪甲,包括指甲和趾甲。

14、爪是筋的延续,故有“爪为筋之余”之说。 肝与筋、爪的关系简表,2、肝开窍于目 肝与目的关系简表,(三)肝与五志五液的关系1、肝在志为怒怒,即恼怒、愤怒,是情绪激动的一种情志活动。2、肝在液为泪泪,即眼泪,是眼睛内分泌出的液体,有濡润和保护眼睛的作用。,肝与泪的关系示意图,泪为肝之液,肝,目,泪,开窍于,分泌,(四)肝的生理特性 1、肝主升发,喜条达恶抑郁。 肝在五行属木,木性主升发。肝主疏泄,其气宜调和畅达。 2、肝为刚脏,体阴用阳 肝为刚脏,是指肝具有刚强躁急的生理特性。体阴,是指肝脏本体藏阴血,阴血皆属于阴,故称体阴。 3、肝与春气相通应 肝气在春季最旺盛。肝与春季、风木及青色、酸味等有一

15、定的联系,这对肝病的防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五、肾 肾位于腰部脊柱两侧,左右各一。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藏精,主水、主纳气。由于肾藏先天之精,主生殖,为人体生命之本源,故称肾为先天之本。 肾在腑合膀胱,在体主骨,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一)肾的生理功能 肾的生理功能简表,1、肾藏精 肾中精气与生长发育及生殖关系简表,1.,肾藏精气与生长发育及生殖关系简表,肾藏精,概念是指肾具有贮存、封藏精气的功能,肾精来源,来源于父母的生殖之精先天之精,来源于水谷等精微物质后天之精,资助,充养,肾精,作用,主生长发育精气是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和原动力,主生殖肾精产生天癸而主生殖,生髓肾藏

16、精,精生髓,充脑精生髓,髓上充于脑(脑为髓之海),化血精髓化血,化生肾阴肾阳为人体阴阳之根本,肾与脑、髓、骨、齿、血、发的关系示意图,肾精髓,藏,生,脑髓,脊髓,骨髓,精成而脑髓生,骨,齿,(肾主骨),(齿为骨之余),滋养,血,化,发,(肾其华在发),(发为血之余),养,2、肾主水 肾主水,是指肾具有主持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平衡的作用。故又称肾为“水脏”。 肾主水的作用示意图,水饮,胃,脾,肺,分清泌浊,肾,膀胱,尿,清者上升,浊者下降,司开合,(气化),3、肾主纳气肾主纳气,是指肾具有摄纳肺所吸入之气而协助呼吸的作用。人体的呼吸功能,由肺所主。经肺气的宣发,呼出浊气,经肺气的肃降,吸入清气。但

17、还须得到肾的摄纳,才能保持吸入之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故有“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之说。,(二)肾与形体官窍的关系 1、肾主骨,肾与骨、齿、发的关系简表,2、肾其华在发 头发的生长,赖血以养,故称“发为血之余”。但发的生机根源于肾。,肾与耳及二阴的关系简表,(三)肾与五志五液的关系 1、肾在志为恐 恐,即恐惧,是害怕心理的一种情志活动。肾之精气化生为恐志,故称恐为肾之志。若恐惧太过,则伤肾,导致肾气不固,气泄于下的病变 2、肾在液为唾 唾,是唾液中较稠厚的部分,亦称唾沫。唾具有润泽口腔,溶和食物和滋养肾精的作用。唾为肾精所化,若久唾或多唾,则易耗肾精。 肾与唾的关系示意图,唾为肾之液,肾精

18、夹舌本通舌下唾,化为唾,藏,沿足少阴之脉上行,(廉泉),出生,(四)肾的生理特性 1、肾主封藏 封藏,密封储藏。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为水火脏,藏真阴而寓真阳。肾主藏精,精宜藏而不宜泄。 2、肾与冬气相通应 肾为水脏,藏精而为封藏之本,故以肾应冬。,六 腑,六腑,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它们共同的生理功能是“传化物”,生理特点是“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六腑在受纳和传化水谷的过程中,食物及其残渣必须通过消化道的七道门户,犹如关隘,难经称之为“七冲门”。 六腑传化物,具有通降下行的特性,故有“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的说法。 一、胆 胆位于右胁下,与肝相连,附于肝之短叶间

19、。胆与肝通过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 胆是中空的囊状器官,又称胆囊。胆内贮藏胆汁,胆汁又叫精汁、清汁,故又称胆为“中精之府”、“中清之府”、“清净之府”。 胆的形态中空与其他腑相类同,贮藏胆汁,胆汁有助消化的作用,属于六腑共同的生理功能,故胆为六腑之一。但是,胆贮藏精汁,与五脏“藏精气”的功能特点相似,胆中没有食物或残渣从中直接通过,与其他腑有区别,故胆又属于奇恒之腑之一。 胆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藏排泄胆汁和主决断。,胆的生理功能简表,1、贮藏和排泄胆汁 胆汁来源于肝,是由肝之余气所化生。胆汁生成之后,汇集于胆,由胆腑贮藏。随着消化食物的需要,在肝胆的疏泄作用下,又将胆汁排泄到肠中,以促进饮

20、食物的消化。 若胆贮藏、排泄胆汁功能失常,就会影响到脾胃的运化功能,出现厌食、腹胀、腹泻或便秘等消化不良的症状。若湿热蕴结肝胆,以致肝胆失于疏泄,胆汗外溢,浸渍肌肤,发为黄疸,出现目黄、身黄、尿黄等症状。若胆气不利,气机上逆,则可出现口苦、恶心、呕吐黄绿苦水等症状。,2、主决断 胆主决断,是指胆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中,具有判断事物,做出决定的作用。 胆主决断的功能,对于防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的不良影响,维持气血津液的正常进行,确保脏腑之间的协调关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胆敢勇壮之人,遇到惊恐等精神刺激,造成的影响较小,也易恢复。胆气虚怯之人,受到惊恐等精神刺激,则出现胆怯易惊、善恐、失眠、多梦等

21、精神情志异常的病变。所以,胆主决断与人的胆量、勇怯有关。,二、胃 胃位于腹腔上部,上接食道,下通小肠。胃又称胃脘,分为上、中、下三脘:胃的上部为上脘,包括贲门;胃的下部为下脘,包括幽门;上下脘之间的部分为中脘,相当于胃体部分。贲门上接食道,幽门下连小肠,是饮食食物出入胃腑的通道。胃与脾,同居中焦,通过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 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受纳和腐熟水谷,胃的生理特性是主通降,喜润恶燥。 胃的生理功能及特性简表,(一)胃的生理功能 1、主受纳水谷胃主受纳水谷,是指胃具有接受和容纳饮食物的作用。饮食入口,经过食道,进入胃中,由胃接受和容纳。故称胃为“太仓”、“水谷之海”。人体气血的化生

22、,脏腑的功能活动,都依赖于水谷中的营养物质,故又称胃为“水谷气血之海”、“五脏之本”。 若胃有病,就会影响受纳功能,出现纳呆、厌食、脘胀等症状。 2、主腐熟水谷 腐熟,腐化成熟之意。胃主腐熟水谷,是指胃具有对饮食物进行初步消化,形成信糜的作用。容纳于胃中的饮食物,经胃的腐化成熟,初步消化成食糜状态,再下传于小肠,作进一步消化。若胃的腐熟功能障碍,就会出现脘部胀痛、嗳腐食臭等食滞胃脘的症状。 胃的受纳和腐熟水谷功能,必须和脾的运化功能相配合,才能使水谷化为精微,化生气血津液,供养全身,故合称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二)胃的生理特性 1、胃主通降胃主通降,是指胃气具有保持通畅下降的

23、运动特性。饮食入胃,在胃气的推动作用下,经初步消化的食糜才能下行小肠,饮食物才能被进一步消化。只有在胃的气机保持通畅下降的运动状态下,消化功能才能正常进行。因此,有胃主通降,胃以通为和,以降为顺,胃主和降之说。胃的受纳腐熟功能,是胃气的作用。故胃主通降,也称胃气主通降。 胃的通降作用,体现在胃的生理功能之中。通降正常,则胃能受纳水谷,腐熟后的食糜能下行小肠,并能影响肠腑的传导和粪便的排泄。若胃失通降,食滞胃脘,则出现纳呆、脘胀、脘痛等症;若胃气不降,反而上逆,则出现恶心、呕吐、呃逆、嗳气等症;若胃气不降,影响肠腑传导,则会出现大便秘结之证。 2、胃喜润恶燥 胃喜润恶燥,是指胃中当保持充足的津液

24、以利于饮食物的受纳和腐熟。胃的受纳腐熟,不仅依赖胃气的推动和蒸化,亦需胃中津液的濡润。胃中津液充足,则能维持其受纳腐熟的功能。胃为阳土,其性通降下行,喜润恶燥。胃气上逆呕吐,损伤胃中津液;燥热犯胃,耗伤胃阴,导致胃阴受损。所以,在治疗胃病时,要注意保护胃阴。,三、小肠 小肠位于腹中,上口接幽门与胃相通,下口接阑门与大肠相连,是一个比较长的、进一步消化食物的器官。小肠与心,通过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 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爱盛化物和泌别清浊。 小肠生理功能简表,受盛化物:受盛,接受、贮盛。化物,消化饮食物、化为精微。小肠主受盛化物,一是指小肠具有接受、贮盛经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的作用。二是指

25、小肠对初步消化的饮食物进行进一步消化和化为精微的作用。 泌别清浊:泌,即分泌,使包含的液体流出。别,即分别,使不同的物质分出。清,指水谷精微(含津液)。浊,指食物残渣(含水液)。小肠主泌别清浊(亦称“分别清浊”),是指经过化物之后的饮食物中,包含着精微、水液和残渣,由小肠使其分别出来。分清,即是将精微(含津液)部分进行吸收。别浊,一是将残渣部分下传大肠;二是将经过脏腑组织利用后所产生的浊液,下输肾和膀胱,形成尿液。由于小肠吸收水液,参与了人体水液的代谢,故有“小肠主液”之说。 小肠的受盛化物的泌别清浊功能之间是密切联系的整体。受盛化物是为泌别清浊做准备,泌别清浊是在受盛化物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化

26、物的目的所在。化物主要是消化饮食物,泌别清浊主要是吸收精微。因此,小肠的主要功能,就是消化与吸收。小肠的病变,主要就是消化吸收不良,可见腹胀、肠鸣、腹泻、便溏等症。 小肠泌别清浊的功能正常,则水液和糟粕各走其道而二便正常。若小肠泌别清浊功能失常,清浊不分,水液归入糟粕,导致水谷混杂,则出现大便稀薄,小便短少。所以,小肠功能与尿量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在腹泻初期,常采用“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治法。,四、大肠 大肠居于腹中,其上口在阑门处与小肠相接,下口紧接肛门。大肠的上段称“回肠”,下段称“广场”。包括现代解剖学中的结肠和直肠。大肠与肺,通过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 大肠的主要功能是传化糟粕

27、、主津。 传化,包括传导和变化。传导,即传送、引导。是指大肠接受小肠传来的食物残渣,逐步向下传送、引导,以致排出体外的作用。变化,是指大肠将食物残渣中多余的水液吸收,变化为形粪便的作用。 主津,是说大肠在传化糟粕过程中,吸收水液,参与了水液的代谢,故说“大肠主津”。 大肠传化糟粕功能,是指大肠具有吸收部分水液,形成粪便并暂时贮留,而后排出体外的作用。因此,大肠传导变化功能失常,主要表现为大便的异常。若水液不得吸收,与糟粕俱下,可出现泄泻;若大肠津液不足,肠道失润,可出现便秘。,大肠传化糟粕功能,是指大肠具有吸收部分水液,形成粪便并暂时贮留,而后排出体外的作用。因此,大肠传导变化功能失常,主要表

28、现为大便的异常。若水液不得吸收,与糟粕俱下,可出现泄泻;若大肠津液不足,肠道失润,可出现便秘。 大肠的生理功能简表,五、膀胱 膀胱又称“尿脬”,位于下腹部,居肾之下,大肠之前,是一个中空的囊状器官。其上有输尿管与肾相连,其下有尿道,开口于前阴。膀胱与肾,通过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 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要贮存和排泄尿液。 人体的水液,在脾、肺、肾、三焦等脏腑的作用下,布散全身,滋润全身各脏腑组织。代谢后的浊液,下归于肾,在肾的气化作用下,使水液之浊者,形成尿液,下输膀胱贮存。膀胱贮尿到一定量时,通过气化作用,将尿液排出体外。 膀胱的贮尿排尿功能,还依赖于肾的气化作用。因此,肾的气化失常,则可

29、导致膀胱贮尿排尿失常的病变。若膀胱气化不利,可出现小便不利或癃闭等症;若膀胱气虚失于约束,可出现小便不利或癃闭等症;若膀胱气虚失于约束,可出现尿频、尿急、遗尿、尿失禁等症。 膀胱的生理功能简表,六、三焦 (一)三焦的基本概念 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为六腑之一。 三焦部位的划分,一般认为:上焦,是指膈以上的胸部,包括心肺两脏。也有将上肢及头面部归属于上焦的。中焦,是指膈以下、脐以上的上腹部,包括脾、胃及肝、胆等脏腑。下焦,是指脐以下的下腹部,包括肾、膀胱、小肠、大肠等脏腑。也有将下肢归属于下焦的。 (二)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 1、通行元气 2、运行水谷和水液,六腑传化物的作用及关系简图,1

30、.,胃:受纳腐熟水谷初步消化,胆:贮存排泄胆汁以助消化,小肠:受盛化物进一步消化,(影响),泌别清浊吸收精微,下传食物残渣,大肠:传导变化吸收水分,(影响),形成、排泄大便,膀胱:贮尿排尿排泄小便,三焦:水谷之道路(概括消化、吸收、排泄过程,排泄,吸收,消化,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腑之间,就其主要关系而言,是五脏配五腑的关系。脏属阴,腑属阳;阴主里,阳主表。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表一里,相互配合,组成了心合小肠,肺合大肠,脾合胃,肝合胆,肾合膀胱的脏腑表里关系,亦称“脏腑相合”关系。 一脏一腑的表里配合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在结构上,有经脉相互络属。即属脏的经脉络于相合的腑,属腑

31、的经脉络于相合的脏。其二,在生理功能上,相互配合。相合的脏腑之间,相互为用,相互协同,共同完成某一功能活动。其三,在病理上,相互影响。相合脏腑的病变相互影响,脏病可及腑,腑病可及脏,脏腑可同病。因此,在治疗上,相应地就有脏病可治腑,腑病可治脏,脏腑同治等方法。可见脏腑相合理论对指导临床有重要意义。,(一)心与小肠 在结构上,心的经脉属心络小肠,小肠的经脉属小肠络心,二者通过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 在生理功能上,心属火、主血,心火温煦、心血濡养,则有助于小肠的化物功能;小肠主化物、泌别清浊,吸收水谷精微,以化生心血。 在病理方面,有“心移热于小肠”之说。一方面,是心火亢盛,通过经脉下移于小肠

32、,使小肠有热;另一方面,小肠热盛,亦可循经脉上炎于心,使心火亢盛,可见心烦、舌赤、口壬生疮,以及尿赤热痛等症。,(二)肺与大肠 在结构上,肺与大肠通过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 在生理功能上,主要表现在肺气肃降与大肠传导之间的相互为用关系。由于肃降与传导能影响脏腑气机,故肺气肃降下行,气机调畅,并布散津液,能促进大肠的传导,有利于糟粕的排出。大肠传导正常,糟粕下行,亦有利于肺气的肃降。两者配合协调,从而使肺与大肠气机调畅,影响呼吸运动和排便功能。 肺气肃降与大肠传导之间的关系简图 在病理方面,肺与大肠的病变亦可相互影响。如肺气失于肃降,气不下行,津不下达,可引起肠腑不通,除咳逆气喘外,还可见肠

33、燥便秘等症。若大肠实热,传导不畅,腑气不通,也可影响肺的宣降,除大便秘结外,还可出现胸满、咳喘等症。,肺主宣降,大肠传导,肺与大肠气机调畅,呼吸运动正常,排便功能正常,(三)脾与胃 在结构上,脾与胃同居中焦,以膜相连,二者通过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 在生理功能上,脾胃同为气血生化之源、为后天之本,二者共同作用,完成对饮食物的消化、精微的吸收与输布。脾与胃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运纳协调、升降相因、燥湿相济三个方面。,脾与胃之间的关系简图,胃主受纳(为脾运作准备),脾主运化(适应胃受纳需要),胃主降浊(浊气下行,脾主升清(清气上升),胃喜润恶燥(胃润才能纳),脾喜燥恶湿(脾燥始能运),运纳协调,脾与胃升降相因,燥湿相济,消化吸收功能正常,运纳协调: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腐熟。胃的受纳腐熟,是为脾的运化作准备;脾的运化,也是适应胃继续受纳的需要。如果没有胃的受纳腐熟,则脾就无谷可运,无食可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