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治法含推拿刺灸:中国古代刺血考_第1页
外治法含推拿刺灸:中国古代刺血考_第2页
外治法含推拿刺灸:中国古代刺血考_第3页
外治法含推拿刺灸:中国古代刺血考_第4页
外治法含推拿刺灸:中国古代刺血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古代刺血考,刘立公顾杰 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中国古代医家十分重视对刺血疗法(含刺脓,下同)的运用,运用计算机对93种古代文献中有关刺血疗法的内容进行检索,结果显示,共涉及文献条。对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可见中国古代刺血疗法有若干特点。以下从主治特点取穴特点和刺血方法特点三个方面进行总结,1主治特点(),统计结果显示,刺血疗法共涉及症状242个,总计2324症次。常治病症的症次为:疮痈疾237、肿疾206、脓血疾148、下肢疾129、口腔疾122、头部疾106、目部疾106、咽喉疾104、脾胃肠疾99、热疾99、风疾82、心神疾62、腰臀疾59、痉厥疾58、腹部疾54、上肢疾47、背疾46、心

2、疾44。,1主治特点(),由上可知,刺血疗法的常用功效共8项,依次为:除疮、消肿、理血排脓、疏理下肢、健口强齿、清头利脑、明目、利咽、健脾、清热、祛风、安神、疏理腰臀、苏厥镇痉、调腹、疏理上肢、疏理脊背、宁心。,1主治特点(),这8项常用功效,可分为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两大类, 前者包括除疮、消肿、理血、清热、祛风、安神、苏厥镇痉7项; 后者包括疏理下肢、健口固齿、清头健脑、明目、利咽、健脾、疏理腰臀、调腹、疏理上肢、疏理脊背、宁心11项。,11辨证论治,上述辨证论治的7项功效可归纳为除疮消肿、理血排脓;清热祛风;安神苏厥镇痉三方面。,111除疮消肿、理血排脓,因为疮疡痈疽多由内外之邪蕴结于体表

3、而成,所以古人常在病患部位用刺血排脓疗法,逐邪外出,故刺血疗法除疮、消肿、理血排脓的症次分别为237、206、148,占刺血所治病证的第一、二、三位。 如刘涓子鬼遗方附录曰:“发背:人有服山岚瘴气,毒发于背者内有邪气相搏,急破出青血三五升,方有黄脓白汁相和发泄”;外科理例卷一言:“疮疡若不针烙,则毒气无从而散,脓瘀无从而泄,过时不烙,反攻于内”。,112清热祛风(),文献内容显示,刺血所治热证包括外感热、内脏热、器官热、疟热、外科疮疡热等,产生这些病证的致病因子可能是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也可能是免疫代谢产物或其他物质,而刺血可将这些致病因子逐出体外,因此对于热证古人常用刺血法,共计99症次,占

4、诸病证的第十位。 如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下曰:“大烦热,昼夜不息,刺十指间出血,谓之八关大刺”;针灸集成卷二云:“热病极热,头痛引饮三日:以柔索缠肩下臂上,左右尺泽穴上下青络血,贯刺多出血,弃如粪汁,神效”;循经考穴督脉载:“上星:棱针出血,能宣泄诸阳热气”。,112清热祛风(),对于内外之邪导致的急性发作性疾病,若其热象不是十分明显,古人常常称之为“风”,如头风、喉风、舌风、腿股风、鹤膝风、草鞋风、脐风以及风痹等,对此古人也常用刺血方法以治疗,以求驱邪外出的效果,统计显示,刺血治疗风疾共82症次,占各病证的的第十一位。 如针灸集成卷一载:“太阳二穴:治头风及偏头痛,针出血”;针灸内篇足太阳膀

5、胱络云:“委中:风湿痿痹,宜出血”;寿世保元卷八言:“小儿犯撮口风、荷包风、鹅口风、脐风等项,并牙龈边生白点,名为马牙,作痛啼哭不乳,即看口内坚硬之处,或牙龈边白点,将针挑破出血”。,113安神苏厥镇痉(),中医认为心神疾病和痉厥证均是由于心神功能失调所致,往往是由内外之邪和过郁的情志引起经络阻塞,气机逆乱,血液瘀滞,其中许多属闭证,采用刺血疗法则可驱逐邪气,排出瘀血,疏通经络。 现代医学则认为,心神疾病和痉厥证是由各种疾病引起大脑功能紊乱所致,往往会出现免疫及代谢产物增加的现象,使血液粘滞度增高,或使微循环中的毛细血管被堵塞,细胞、组织、器官严重缺氧,而刺血疗法则可驱逐这些致病因子,改善微循

6、环,从而起到安神苏厥镇痉的作用。 统计结果显示,刺血疗法治疗心神疾病和痉厥证分别为62和58症次,占刺血所治病证的第十二和十四位。,113安神苏厥镇痉(),古人刺血所治心神病包括癫、狂、痫以及其他疾病引起的心神症状, 如灵枢癫狂曰:“脉癫疾者,暴仆,四肢之脉皆胀而纵。脉满,尽刺之出血”;针方六集神照集载:“十宣:三棱针出血,禁灸,治伤寒不识尊卑。”,113安神苏厥镇痉(),刺血所治疗昏厥者,多由中风、中暑、急性热病、痧证、外伤等引起, 如经穴会宗附录载:“十宣:各种急症闷闭,皆刺出血”;针灸大成卷八曰:“凡初中风跌倒,卒暴昏沉,痰涎壅滞,不省人事,牙关紧闭,药水不下,急以三棱针刺手二指十二井穴

7、,当去恶血,又治一切暴死恶候,不省人事,及绞肠痧,乃起死回生妙诀。少商二穴、商阳二穴、中冲二穴、关冲二穴、少冲二穴、少泽二穴”。,113安神苏厥镇痉(),刺血所治疗痉证者,常由热病、破伤风、心风、癫痫、痧证等引起, 如古今医统卷十三载:“今西北方人于两尺泽刺出血如射即安,谓之打寒,此许学士遗意也,正易所谓血去惕出。”“惕”即抽搐。刺血还能预防痉证的发生,如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五载:“河洛间土地多寒,儿喜病噤,其俗生儿三日皆决舌下去血,灸颊以防噤。”,12辨病论治:,即根据病症所在部位进行论治,这是符合针灸临床实际的。 上述统计的辨病论治的11项功效可归纳为清头脑,利五官;疏理四肢与腰背;健脾,宁心

8、,调腹三个方面。,121清头脑,利五官(),因为刺血疗法治疗实证,实证属阳,而难经四十七难云:“人头者,诸阳之会也”,故阳实之邪常聚集于头,对此当用刺血疗法以逐邪外出,因而刺血疗法多用于头面五官疾病,即有清头利脑、健口强齿、明目、利咽之功效。,121清头脑,利五官(),治疗头病者106症次,占刺血所治病证的第六位(并列),如灵枢厥病曰:“厥头痛,头脉痛,心悲,善泣,视头动脉反盛者,刺尽去血,后调足厥阴。” 治疗口部病者122症次,占刺血所治病证的第五位,如针法穴道时症言:“舌硬,用三棱针(金针玉液),针碎出血为要。”,121清头脑,利五官(),治疗目病者共106症次,占刺血所治病证的第六位(并

9、列),如儒门事亲卷一载:“目不因火则不病在针则神庭、上星、囟会、前顶、百会血之。” 治疗咽喉病者共104症次,占刺血所治病证的第七位,如针灸聚英拦江赋道:“噤口喉风针照海,三棱出血刻时安。”,122疏理四肢与腰背,对于邪气侵犯四肢腰背的病证,包括风寒湿痹、瘀血外伤、外科疮疡等,古人亦用刺血法治疗,其中治疗下肢、腰臀、上肢、脊背分别为129、59、47、46症次,分别占刺血所治病证的第四、十一、十四、十五位。 如脾胃论卷中载:“气在于臂足视其足臂之血络,尽取之”;千金要方卷十九语:“腰既月痛,宜针决膝腰句画(勾划)中青赤路脉,出血便差”;针灸集成卷二言:“背肿,亦行逐日针经络自安,然而,未能善治

10、,竟至熟脓,以大针决破裂过赤晕之裔”。,123健脾宁心调腹(),从内脏来讲,刺血法治疗脾、心病证为多,因为脾主运化,而饮食导致的外邪入侵机会较多;心主血脉,瘀血多与心相关;此外,其他许多实证也可导致脾、心症状的产生。统计显示,刺血治疗脾胃和心脏的病症分别为99 症次和44症次,分别占刺血所治病证的第八、十六位。 如古今医统卷三十八云:“霍乱:刺委中穴出血,或刺十指头出血,皆是良法”;素问藏气法时论篇语:“心病者其变病,刺郄中血者”。,123健脾宁心调腹(),脾、心及其他实证,包括霍乱、痧证、腹部疮疡等,均可在腹部产生相应症状,对此古人亦用刺血疗法来调治,统计显示调腹共54症次,占刺血所治病证的

11、第十四位。 如医学纲目卷二十二载:“治绞肠沙症,手足厥冷,腹痛不可忍者,以手蘸温水,于病者膝湾内拍打,有紫黑处,以针刺去恶血即愈”;外科理例卷一云:“一妇患腹痈,脓胀闷瞀,卧针,脓出即苏”。,总之,刺血疗法被广泛应用于全身各部位的实证,儒门事亲卷六载:“戴人曰,血实者宜决之”,即为据。 而刺血疗法少用于虚证,如琼瑶神书卷二云:“若有虚人忌取血,实人取血痛即安”。,2取穴特点(),统计结果显示,刺血疗法共涉及穴位个,总计穴次。常取穴位及其次数为:患部、委中、舌部奇穴(含金津玉液、海泉等)、少商、局部血络、头部奇穴、百会、太阳、膝腘部奇穴、口腔内其他奇穴、十宣、涌泉、太冲、关冲、囟会、印堂、八邪、

12、大敦、上星、神庭、前顶、额部奇穴、攒竹、曲泽、陷谷、少冲、少泽、然谷、液门、兑端。,2取穴特点(),常取穴位所属经络及其穴次为:膀胱、督、肺、肾、胃、肝、三焦、大肠。 常取穴位所属部位及其穴次为:头面、腿阳、手背、足阴、手掌、足背。 取穴特点从分部取穴和循经取穴两个方面分析。,2分部取穴,统计结果显示,刺血疗法多取: 1.患部穴; 2.末部穴; 3.关节部穴; 4.远处瘀阻血络。, 多取患部穴,患部穴共穴次,占全身诸穴之首位。因为病变局部常常是“邪气”(即致病因子)集中之处,于此刺血可直接驱逐“邪气”,使疾病得以缓解。刺血疗法常用于局部肿痛之处,尤其是疮疡痈疽等外科疾病。 如外科理例卷三载:“

13、大抵疮浅宜砭,深宜刺脓成不针不砭,鲜不毙矣”;外科理例卷六言:“咽喉肿痛:重则用金钥匙,及刺患处出血最效,否则不救,针少商二穴亦可,但不若刺患处之神速耳。”, 多取末部穴(),末部是相对躯干、臂部、腿部等本部而言,其包括头部、手部(腕以远)、足部(踝以远)。 因为人体的“正气”(即免疫功能)总是极力将“邪气”(致病因子)逐至远心端,以保护“君主之官”及其他内部脏腑,故致病因子往往积聚于末部,因而古人常在末部运用刺血疗法。 统计结果显示,末部共569穴次,占刺血总穴次的52.2。其中取头面部穴者共353穴次,占各部穴次之首;取手足部穴者,共穴次。, 多取末部穴(),在末部诸穴中,末端穴次最为集中

14、,因为末端部离心最远,“邪气”最为集中;同时,此处血流动力最小,流速最慢,而血管管径又最细,故往往造成致病因子的壅塞,即瘀血,在此处刺血则可起到祛瘀活血、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常用穴即是十宣、十二井穴以及头顶部诸穴,共计196穴次,占末部穴的34.4%。, 多取末部穴(),在四肢末端刺血所治病症以咽喉病为最多,共穴次,此外还治痧证、昏厥、霍乱、疟疾等全身性疾病。 如千金翼方卷十一载:“治咽痛不得息刺小指爪文中出血即差,左右刺出血。”身经通考卷四言:“阳沙,以针刺其手指,近爪甲处分半许,出血即愈,乃先自两肩将其恶血令聚指头。”医学纲目卷十:“中风不语,不省人事十指尖出血”;针灸集成卷二:“霍乱闷乱

15、:关冲刺出血,立差。”, 多取末部穴(),头顶亦属末端,百会等穴常被施予刺血疗法,在头顶部刺血所治疾病以目病为最多,达穴次,其他还有头病、心神病证、痉厥、背病、痧证等, 如儒门事亲卷六曰:“戴人女僮至西华,目忽暴盲不见物,戴人曰,此相火也,太阳阳明,气血俱盛,乃刺其鼻中攒竹穴,与顶前五穴(神庭,上星,囟会,前顶,百会),大出血,目立明。” 顶部穴的清热作用较为突出, 如针方六集纷署集语:“囟会:风热上攻,宜出血。”, 多取末部穴(),人类是由鱼类进化而来,口部原为身体的上端,是督脉与任脉的上端所在,故口部亦当属末部,刺血疗法即常取口部穴,共98穴次。口部穴以治口腔咽喉疾病为多,同时还治全身性急

16、病,如瘟疫、痧、惊风等, 如杂病穴法歌道:“口舌生疮舌下窍,三棱刺血非粗卤(舌下两边紫筋)。”针法穴道时症载:“瘟疫痧症,霍乱转筋,头疼目眩,全身板滞,周转不灵:金针穴玉液穴(出血为要)。”痧惊合璧云:“绞肠痧:放唇中。”, 多取关节部穴(),统计结果显示,刺血选用大关节(髋、膝、踝、跖趾、肩、肘、腕、掌指)部穴共219穴次,十分瞩目。常用穴为委中、涌泉、太冲、八邪、曲泽、陷谷、然谷、液门、尺泽、商丘、昆仑等。 因为血管经脉在关节部位转折而行,故“邪气”多在此处积滞停留,而在此处刺血,则可祛瘀逐邪。, 多取关节部穴(),关节部穴刺血所治全身疾病中以痧证为最多,共3证次, 如痧惊合璧曰:“沈宏先

17、内人经期发热,鼻血如珠,昏迷沉重,肚腹作胀,延余诊之,脉伏兼痧而经逆者也,宏先善放痧,刺腿弯两针,出紫黑毒血。” 关节部穴刺血又治皮肤病、热病、瘟疫、昏厥、痉证等全身性疾病, 多取关节部穴(),在关节部诸穴中最常取的是腘窝中的委中穴,共69穴次,占全身诸穴穴次的第二位。 因为下肢运动较其他部位为多,故下肢肌肉较为发达,下肢静脉较粗;而重力引血下行,下肢静脉较为充盈,在下肢部腘窝静脉较为明显,在此针刺容易出血,可以满足治疗要求,故委中穴次十分突出。, 多取关节部穴(),委中刺血以治腰痛为最多,共穴次,其次为背脊部病症,另外还治皮肤病、瘟疫、痧证、干霍乱,以及黄疸、血痢、热病、痉证等。 如丹溪心法

18、卷四云:“腰痛:血滞于下,委中穴刺出血,妙。”儒门事亲卷六曰:“一省掾,背项常有痤疖,愈而复生,戴人曰,太阳血有余也,先令涌泄之,次于委中以金非针出紫血,病更不复作也。”, 选用远处瘀阻血络(),“邪气”常常沿着经脉循行到远处停留积聚,形成局部瘀血,故在远部常出现瘀阻的血络,或有压痛点及皮肤的异常反应点,在此行刺血疗法,亦能起到逐邪祛瘀治病的效果,可治全身各部病证,其中以痧证为最多,其次为皮肤病(包括疮疥、疔疮、麻疯等),因为该两病证在皮肤上有病变血络可见。 如针法穴道羊毛痧载:“羊毛痧:按痧瘢,用钢针掘尽羊毛为度。”疯门全书针法语:“麻疯:如痹处死肉不能尽烧,当于手弯足弯或腿膝青筋处,针出黑血。”, 选用远处瘀阻血络(),此外,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