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中国大陆岩石圈.ppt_第1页
13,+中国大陆岩石圈.ppt_第2页
13,+中国大陆岩石圈.ppt_第3页
13,+中国大陆岩石圈.ppt_第4页
13,+中国大陆岩石圈.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十三章 中国大陆岩石圈结构、特征与热状态,万 天 丰 2011年,现代莫霍面的地震探测剖面,一、现代莫霍面的深度变化Sun, 2003,滕吉文等,2002,Moho界面探测(滕吉文,曾融生等,2002),人工地震测深资料,共50000km, 精度2km 山区地壳厚度梯度带(昆仑,阿尔金,横断山,大兴安岭-太行山) 青藏地壳增厚区,NS,52-68-74-56 km 云贵川-鄂尔多斯-内蒙,40-44km 中国东部地壳减薄带(松辽-渤海-郯庐-海南)30-34km,Moho界面探测,滕吉文,曾融生等,2002,盆地Moho面上隆2-10km,地壳厚度比周边薄 准噶尔 Moho面深42 km 上

2、升4-8km 塔里木 42-44 5-10 柴达木 52 4-8 四川 40-42 与西侧 比2-4 鄂尔多斯 40-42 与西侧 比2-4 松辽 30-32 与西侧 比4-6 环渤海 28-30 与西侧 比4-6 东南沿海 10-20 与西侧 比4-6 南海-北部湾 10-16 与西侧 比4-8,东部的地壳结构(四层)袁学诚,1996; 高山等,1999,上地壳厚度为14 km,其地震纵波速度为6.0 km/s左右, SiO2的平均含量为65%,代表性岩石为沉积岩、花岗岩和低级变质岩, 其成分与全球上地壳化学成分比较一致(Condie,1993),为构造变形较强的部位;,中地壳深度为1424

3、 km,其地震纵波速度为6.46.6 km/s,低于全球的平均值,在我国华北地区深度为20 km附近,普遍存在低速高导层。 SiO2的平均含量为62%,代表性岩石为90%的TTG花岗片麻岩以及10%的斜长角闪岩, 其成分与全球中地壳化学元素丰度值基本一致,具有更高的SiO2、K2O、Ba、Li、Zr、LREE和LaN/YbN,并具有明显负Eu异常特征, 说明中国东部中地壳演化程度更高,也即构造活动性较强,在许多地区是构造滑脱面,下地壳结构,下地壳上部的深度为2432 km,其地震纵波速度为6.8 km/s左右, 以华北克拉通麻粒岩相为代表,SiO2的平均含量为5766%; 下地壳下部的深度为3

4、237 km,其地震纵波速度为7.07.1 km/s左右,(莫霍面之下,其地震纵波速度跃升为8.1 km/s), SiO2的平均含量为50%,代表性岩石为铁镁质麻粒岩。,下地壳的构造比较简单、平缓的。中国东部下地壳整体组成与中性麻粒岩一致,其地震纵波速度较全球大陆地壳平均值低0.20.5 km/s, 与国际上普遍认为的镁铁质下地壳(SiO2 50%)模型不同,而与欧洲的双层下地壳模型(上部为长英质,下部为镁铁质)相近,华北地壳,GGT中国剖面,袁学诚等,二、现代岩石圈的厚度问题,现代岩石圈的厚度问题南段,中 段,龙门山-雪峰山-武夷山岩石圈剖面,地壳厚度与岩石圈厚度,西太平洋边缘海与沟弧系 2

5、0 日本36-38 55-65km 东、黄海-台湾 28-18 65-75km 东北 32-34 70-80km 东部大陆沿海 25-34 50-90km 鄂尔多斯 44-42 100-120km 华南 上扬子 40-50 160km 横断山 40 80km 准噶尔 42 140-150km 塔里木44, 天山48-52, 阿尔金64-48 150km 青藏地区 NS 52-68-74-56 喜马拉雅60-40 180-220km 软流圈底面 一般为300km 地壳厚度与岩石圈厚度无相关性,地壳与岩石圈厚度变化无相关性,壳厚幔薄 祁连山 (74,120-150) 壳薄幔薄 太行山 (36,70

6、) 龙门山 (40,60) 横断山 (40,80) 壳薄幔厚 四川盆地 (43,200) 塔里木盆地(42-50,300) 壳厚幔厚 青藏高原 (65,180-220) (蔡学林,1998),地壳:地质历史时期增生、叠加、再循环、累积而形成,地壳厚度比较均匀莫霍面 Vp 7.0 8.0 km/s,局部降低,岩石圈上地幔:星子重熔、地幔分异 - 热活动, 大陆型-大洋型 厚度变化极大, n10 - n 102 km 岩石圈底面 Vs 4.4 - 4.7 4.0 km/s , 电阻率102-103 20 m,岩石圈内部的滑脱面 不是刚性体,地质历史时期的地壳与岩石圈厚度,Moho disconti

7、nuity and middle crust bottom of lithosphere,Yanshanian: Jurassic Earliest Cretaceous, 200-135 Ma,Crust detachment in lithosphere of South China During Jurassic,Asthenosphere,Lithospher mantle,L.Crust,Upper,Moho discontinuity middle crust bottom of lithosphere,Sichuanian: Early Cretaceous - Paleocen

8、e, 135-52 Ma,Eocene-Oligocene52-23 Ma,Neocene-Early Quaternary 23-0.78 Ma,Mainly happened at bottom of lithosphere,Earthquake source depth: mainly at middle crust and Moho discontinuity At North China, Helanshan Hengduanshan, Taiwan Fujian areas Boundary between oceanic and continental types of lith

9、osphere mantle migrated to east (100-200 km),Neotectonic: Since Middle Quaternary (0.78 Ma -),三、中国东部形成薄岩石圈的原因,假说一:岩石圈拆沉、去根作用? 假说二:新生岩石圈, 热地幔上涌 假说三:燕山期地壳逆时针转动,上下地壳间和莫霍面滑脱,陆壳东移到海洋型、热的上地幔,构成薄的过渡型岩石圈;,吴福元, 2003,假说一:岩石圈拆沉、去根作用?,邓 晋 福 2 0 0 3,密度问题,假说二:新生岩石圈, 热地幔上涌(时间问题),燕山期-四川期,上下地壳间和莫霍面的滑脱证据:大量中酸性岩浆活动(S、

10、A型多,下地壳包体多), 暂无岩石圈底面大滑脱的证据,古大陆与大洋岩石圈地幔的分界: 兴安岭-太行山一带,华北地幔橄榄岩中 橄榄石百分含量 与其Fo(橄榄石中 的镁铁比) 显示了 “大洋趋势”,华南地区燕山期构造事件,面状、S型花岗岩带东移,轴向轻微转动 逆时针转动,地壳适度增厚(3545 km) 与此同时,从大陆岩石圈地幔移到 大洋岩石圈地幔之上, 岩石圈厚度变薄,约11080 km,构造作用与岩浆活动(假说三),大洋岩石圈薄,1280C在较浅处,热活动较强, 中地壳低速高导层滑脱(前展式逆掩断层), 莫霍面为局部滑脱 诱发地壳局部熔化,构成面状花岗岩 火山岩所指示的地幔同位素特征:EM1-

11、DM型,轻度扰动或未扰动的地幔, 海洋型地幔 陆壳内岩浆活动,与板块俯冲作用无关,J-K11 燕山期,陆壳陆幔型岩石圈 陆壳洋幔型岩石圈 大洋岩石圈,大 陆 型 岩 石 圈,大 洋 型 岩 石 圈,陆壳洋幔型 过渡岩石圈,中国东部 特殊的岩石圈结构 控制了 岩石圈厚度 构造-岩浆作用、 重力梯度带、 现代台阶状地形,四、地壳热状态现代大陆2km深处的地温,现代大陆3km深处地温梯度,3000米地温分布特征,以传导热为准,不能用对流热的资料 中国东部盆地平均90-100,最高150 (NNE向断裂控制,普遍有水, 对流热),山区 较低,平均地温梯度30-33 /km 青藏高原80 ,最高110-

12、150 ,局部(滇西,藏南)200-300 (近南北向),平均地温梯度27 /km(干井多,热传导),局部40-67-100 /km,地质历史时期的古地温梯度,用变质相带的温压估算资料 用岩浆源区的温压估算资料 尽量不用地幔的数据(地温梯度低), 主要探讨地壳的地温梯度(个别偏大或偏小的数据也参加平均) , 共282个数据 现代地温梯度(92个, 据王钧等, 1990),地质历史时期的古地温梯度,太古宙 47个地区平均 24.2/km 古元古代 28个地区平均 24.6/km 中元古代 15个地区平均 26.7 /km 新元古代 30个地区平均 22.8/km 早古生代 34个地区平均 23.3/km 晚古生代 20个地区平均 29.1/km 中生代 58个地区平均 27.9 /km 古近纪 8 个地区平均 26.9 /km 新近纪 42个地区平均 25.4 /km 现代 92个地区平均 28.3 /km,五、峨嵋山大火山岩省及地幔羽的存在?,晚古生代石炭-二叠纪 峨嵋山溢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