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12首古诗词复习_第1页
八年级下册12首古诗词复习_第2页
八年级下册12首古诗词复习_第3页
八年级下册12首古诗词复习_第4页
八年级下册12首古诗词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八年级下册古诗词复习,1、关雎 2、蒹葭 3、式微 4、子衿 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6、望洞庭湖赠张丞相,7、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8、卖炭翁 9、题破山寺后禅院 10、送友人 11、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12、卜算子咏梅,请同学们随录音把诗经四首(课本61、62、73页)读一遍,并一边理解课文及注释、翻译。重点标注遗忘的知识点。,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古代诗歌305首,反映了西周中期到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按照风雅颂三类编辑。 风:周代各地的歌谣。 雅: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大雅小雅。 颂: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参见

2、63页方框),1.关雎-诗经周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1.将红色易错字写两遍解释划线字词 2.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主要表现为_ 和_ ,在情感特质上主要表现为以礼节情,体现出健康明朗的风格。 3.“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是主人公心理活动的描写,极其生动。其中连用两个“悠”字写出了什么?,答案: 1、参见课本61页 2、比兴、重章叠句。 3、“悠”的意思是忧思的样子。连用两个“悠

3、”字,把主人公长夜难眠、思绪万千以及难耐的相思之苦表达得淋漓尽致。,2.蒹葭-诗经秦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将红色易错字写两遍解释划线字词 2、(1)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2)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由此你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 (3)意中人的踪迹飘忽不定,你由此感受到诗歌营造了什么样

4、的意境?请简要分析。,答案:1、见课本62页 2、(1)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2)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由此你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 (3)意中人的踪迹飘忽不定,你由此感受到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2、(1)托物起兴(比兴手法)。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2)他不顾霜露浓重,路途险阻、漫长而曲折,逆流而上,去寻找意中人。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爱情,感情执着专一。 (3)营造了飘渺朦胧的意境,这种意境与苍苍的蒹葭,茫茫的霜露十分协调,把主人公迷茫而伤感的情思衬托得生动感人

5、。,3.式微-诗经-邶风,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1)根据课本73的注释,理解本诗意思。 (2)这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展现了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4.子衿-诗经郑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tao兮达ta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1)会写、理解标注出来的字词 (2)理解大意: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青青子佩悠悠我思她思念恋人,那青绿的衣襟、佩玉的绶带让她沉醉。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纵我不往,子宁不来爱深责切,两句强烈反问。 挑兮达兮

6、,在城阙兮一个人徘徊城头,望穿秋水。,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风烟望五津”中“望”字的表达效果?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为什么能成为送别诗中的千古名句?,答案,1、“风烟望五津”中“望”字的表达效果? “望”字跨越时空,将相隔千里的两地连接在一起,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同时也为下文面对离别时的乐观积极态度做铺垫)。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为什么能成为送别诗中的千古名句? 这两句道出了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限制和空间阻隔的思想,一扫离别诗情感悲伤、基调低沉的特点,格

7、调昂扬乐观,给人以安慰和鼓励。,对比阅读,王昌龄送柴侍御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1从题材的角度来看,这是一首_诗,与其他同类作品相比,我们看到了诗人与众不同的襟怀,那是一种_的心态。 2后人评价王昌龄的这首诗“道是无情却有情”,你同意吗?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答案: 1.送别,乐观/豁达/开朗/积极都可。 2. 我同意。诗的第二句说“送君不觉有离伤”, 写自己送朋友离开,也不觉得悲伤,因此看似无情,但诗人接着说“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一句肯定,一句反诘,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这两句既对朋友表示宽慰,又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

8、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更显体贴与深情。,6.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二句,笔力千钧,备受后人赞赏。请作简要赏析。 3、结合诗歌的颈联和尾联,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1、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八月秋高,湖水盛涨,圆圆满满,与岸齐平;远远望去,烟波浩渺,水天一色,浑然一体。景象极其壮阔。 2、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二句,笔力千钧,备受 后人赞赏。请作简要赏析。 云梦大泽水气蒸腾,洞庭湖的波涛摇撼着岳阳城,“蒸”写出湖面的丰厚

9、的蓄积,仿佛广大的云梦泽都受到洞庭湖的滋养哺育,”撼”写出洞庭湖汹涌澎湃的气势,极为有力。运用对偶,表现了洞庭湖烟波浩渺、恣意汪洋的壮观景象和雄伟气势。 3、结合诗歌的颈联和尾联,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诗人愿为国家效力,做一番事,希望能得到张丞相的帮助和引荐的思想感情。,7.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

10、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请同学们边听录音,边理解课文及注释、翻译(3分钟),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2.请对下面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5、结合诗

11、歌内容,谈谈你对“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一句的理解。,答案: 1.D 解析:该诗主要考察学生对诗歌的主要内容及主旨情感的理解,D最后一段主要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该句主要运用了一系列动词,通过“飞”、“渡”、“洒”、“挂罥”、“飘转”组成了一幅幅鲜明的图画,生动形象地写出暴风对茅屋的肆虐,表现出作者生活处境的艰难以及焦灼苦闷心情。 3.诗人希望眼前能突现这样的房屋,来温暖天下寒士,他宁可独守茅屋,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表达了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心系苍生、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拓展:宋代李纲病牛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

12、,不辞羸病卧残阳。,8.卖炭翁-唐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请同学们边听录音,边理解课文及注释、翻译。重点标注遗忘的知识点(3分钟),1、“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表现了宫使怎样的形象? “翩翩”本意是形容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表现了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子,与卖炭翁为生活操

13、劳的凄惨的个人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2、“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惜不得”说明了卖炭翁怎样的心理? 说明卖炭翁虽万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的心理。 3、全诗反映了封建社会怎样的情况? 反映了封建统治者的强行掠夺,反映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 5、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本诗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宫市制度的抨击。,9.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诗的颔联后来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常被用于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你认为这成语隐含了什么

14、哲理? 2、诗的最后两句隐含的一个成语是_,由这两句,我们很容易想起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王维的诗句_.,请同学们阅读课本136页注释、赏析,并思考以下问题。,3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 ) A这首诗借题咏佛寺禅院,抒发了作者仕途失意后的愤懑抑郁之情。 B首联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诗人在清晨和初日之时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描写了诗人在后禅院的所见所感,借写鸟儿欢悦的情形和空灵的潭影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幽意和淡泊情怀。,答案: 1、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15、 2、万籁俱寂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10.送友人-唐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怎样理解“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中“孤蓬”这一意象? 3.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中的“浮云”、“落日”的意象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4.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试作赏析。,请同学们先阅读理解课本136页注释、赏析,并思考以下问题。,1.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怎样理解“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中“孤蓬”

16、这一意象? 3.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中的“浮云”、“落日”的意象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4.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试作赏析。 答案: 1.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地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描绘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点出送别地点,烘托了作者的送别之情。 2.“孤蓬”比喻“远行的友人,形象的写出了此地一别后友人就要像蓬草那样万里漂泊的命运,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怀。 3.“浮云”象征友人行踪不定,“落日”则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4.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很好地渲染了伤离别之情

17、。,11.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北宋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请同学们先阅读理解137页注释、赏析,并思考以下问题。,1.从内容上看,上片用_来烘托“孤鸿”的孤独形象,下片用它_的行为来表现它的卓尔不群。 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1.从内容上看,上片用_来烘托“孤鸿”的孤独形象,下片用它_的行为来表现它的卓尔不群。 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缺月疏桐 漏断人静 不肯随意栖息 2.词人用象征手法,通过写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心情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人生追求。,12.卜算子咏梅-南宋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 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阙,从内容上看,上阕写梅花_的处境,下阕写梅花_的品质。 2、 这首词虽在咏梅,可作者意在言外,那么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呢?(这首诗托物言志所言的志是什么?),请同学们先朗读、理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