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 林 园 艺.ppt_第1页
园 林 园 艺.ppt_第2页
园 林 园 艺.ppt_第3页
园 林 园 艺.ppt_第4页
园 林 园 艺.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园 林 园 艺,第三届五子棋、象棋比赛,主办部门: 园林园艺系,承办方:园林园艺系学生会自律部、外联部,五子棋、象棋的起源,五子棋相传起源于四千多年前的尧帝时期,比围棋的历史还要悠久,可能早在“尧造围棋”之前,民间就已有五子棋游戏。有关早期五子棋的文史资料与围棋有相似之处,因为古代五子棋的棋具与围棋是完全相同的。在上古的神话传说中有“女娲造人,伏羲做棋”一说,增山海经中记载:“休舆之山有石焉,名曰帝台之棋,五色而文状鹑卵。”李善注引三国魏邯郸淳艺经中曰:“棋局,纵横各十七道,合二百八十九道,白黑棋子,各一百五十枚”。可见,五子棋颇有渊源。亦有传说,五子棋最初流行于少数民族地区,

2、以后渐渐演变成围棋并在炎黄子孙后代中遍及开来。五子棋是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传统黑白棋种之一。现代五子棋日文称之为“连珠”,英译为“Renju”,英文称之为“Gobang”或“FIR”(Five in a Row的缩写),亦有“连五子”、“五子连”、“串珠”、“五目”、“五目碰”、“五格”等多种称谓。,五子棋不仅能增强思维能力,提高智力,而且富含哲理,有助于修身养性。五子棋既有现代休闲的明显特征“短、平、快”,又有古典哲学的高深学问“阴阳易理”;它既有简单易学的特性,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又有深奥的技巧和高水平的国际性比赛;它的棋文化源渊流长,具有东方的神秘和西方的直观;既有“场”的概念,亦有“点”

3、的连接。它是中西文化的交流点,是古今哲理的结晶。,五子棋不仅能增强思维能力,提高智力,而且富含哲理,有助于修身养性。五子棋既有现代休闲的明显特征“短、平、快”,又有古典哲学的高深学问“阴阳易理”;它既有简单易学的特性,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又有深奥的技巧和高水平的国际性比赛;它的棋文化源渊流长,具有东方的神秘和西方的直观;既有“场”的概念,亦有“点”的连接。它是中西文化的交流点,是古今哲理的结晶。,五子棋、象棋的发展历史,五子棋起源于古代中国,发展于日本,风靡于欧洲。对于它与围棋的关系有两种说法,一说早于围棋,早在“尧造围棋”之前,民间就已有五子棋游戏;一说源于围棋,是围棋发展的一个分支。在中

4、国的文化里,倍受人们的青睐。古代的五子棋的棋具与围棋相同,纵横各十七道。五子棋大约随围棋一起在我国南北朝时先后传入朝鲜、日本等地。据日本史料文献介绍,中国古代的五子棋是经由高丽(朝鲜),于1688年至1704年的日本元禄时代传到日本的。到日本明治32年(公元1899年),经过公开征名,“连珠”这一名称才被正式确定下来,取意于“日月如合壁,五星如连珠”。从此,连珠活动经过了不断的改良,主要是规则的变化(即对执黑棋一方的限制),例如,1899年规定,禁止黑白双方走“双三”;1903年规定,只禁止黑方走“双三”;1912年规定,黑方被迫走“双三”亦算输;1916年规定,黑方不许走“长连”;1918年

5、规定,黑方不许走“四、三、三”;1931年规定,黑方不许走“双四”,并规定将1919的围棋盘改为1515的连珠专用棋盘。本世纪初五子棋传入欧洲并迅速风靡全欧。通过一系列的变化,使五子棋这一简单的游戏复杂化、规范化,而最终成为今天的职业连珠五子棋,同时也成为一种国际比赛棋。,象棋的发展分为七个时期,即孕育期、童年期、争鸣期、高潮期、中落潮、鼎盛期和稳步期。传说其鼻祖是名词诞生之时至南北前周武帝字文邕制象经前,这一段时间称为象棋的孕育期。棋具、走法与记谱法,比赛方法,五子棋、象棋 1. 淘汰制比赛 淘汰赛即优选法,就是将所有参赛棋手(或队)按淘汰赛表格编排成一定的比赛顺序,由相邻的两名棋手(或队)

6、进行比赛,败者被淘汰,胜者进入下一轮比赛,直到淘汰剩最后一名棋手(或队),这名棋手(或队)即为冠军,比赛也就全部结束。 淘汰赛一般专指单败淘汰制,即目前国际上采用越来越多的一种赛制。 2. 循环制比赛 循环赛就是使参加比赛的各名棋手(或队)互相之间均直接比赛一次。循环赛又可分单循环赛、双循环赛等。 3. 积分编排制 以积分相同或相近为主要原则而进行编排的比赛。 比赛轮次可根据情况适当增减。 4. 擂台赛 用打播台的方式进行团体对抗赛, 一般各方棋手出场人数相同,各方棋手轮流出场,败一场的棋手不再参赛,凡一方最后一位棋手败北, 则本队比赛结束。结束比赛越早的队名次越靠后,比赛到还有一个队余有棋手

7、没有败北或未出场,则此队为冠军,比赛全部结束。,象棋历史,中国象棋即军际象棋,具有悠久的历史,发源于山西沁县(古称铜鞮)。战国时期,已经有了关于象棋的正式记载,如:楚辞招魂中有蓖蔽象棋,有六簿些;分曹并进,遒相迫些;成枭而牟 北周象戏 ,呼五白些。说苑载:雍门子周以琴见孟尝君,说:足下千乘之君也,燕则斗象棋而舞郑女。由此可见,远在战国时代,象棋已在贵族阶层中流行开来了。据上述情况及象棋的形制推断,象棋当在周代建朝(公元前11世纪)前后产生于中国南部的氏族地区。 中国象棋大约起源于战国时代,那时盛行着一种文博象棋,每方有棋子6枚。 唐代,象棋在中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了一些变革,已有“将、马、车

8、、卒”4个兵种,棋盘和国际象棋一样,由黑白相间的64个方格组成。后来又参照我国的围棋,把64个方格变为90个点。 宋代,中国象棋基本定型,除了因火药的发明增加了“炮”之外,还增加了“士”、“象”。宋代的事林广记中就记载着中国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的象棋谱,比西方15世纪出现的国际象棋谱早200多年。这就对长期以来流行的“中国象棋起源于印度”的说法提出了异议。 到了明代,可能为了下棋和记忆的方便,才将一方面的“将”改为“帅”,和现代中国象棋一样了。 现在,中国象棋已流传到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在日本、菲律宾还成立了中国象棋协会。,五子棋比赛规则,五子棋 行棋顺序 黑先、白后,从天元开始相互顺序落子。 判

9、断胜负 最先在棋盘横向、竖向、斜向形成连续的相同色五个棋子的一方为胜。 黑棋禁手判负(Lose),白棋无禁手。黑棋禁手包括“三、三”(Double Three)(包括“四、三、三”)、“四、四”(Double Four)(包括“四、四、三”)、“长连”(Overline)。黑棋只能以“四、三”取胜。 如分不出胜负,则定为平局(Draw)。 对局中中途退场判为负。 五连与禁手同时形成,先五为胜。 黑方禁手形成时,白方应立即指出。若白方未发现或发现后未指明而继续应子,则不能判黑方负。,象棋比赛规则,象棋 1.触摸自己方面的哪个棋子,就应走哪个棋子,除非所触摸的那个棋子,按行棋规定根本不能走,才可以

10、另走别的棋子。 2.触摸对方的棋子,就必须吃掉那个棋子,只有当己方的任何棋子都无法去吃时,才可以另行走子。 3.先触摸自己的棋子,后又触摸对方的棋子,处理顺序如下:前者必须吃掉后者无法吃掉时,必须走动前者前者无法走时,必须用别的子吃掉后者别的棋子也无法吃掉后者。另行走子。 4.先触摸对方的棋子,后又触摸自己的棋子,处理顺序如下:后者必须吃掉前者无法吃掉时,必须用别的子吃掉前者均无法吃时,必须走动后者后者也无法走动时,才可以另行走子。 5.同时触摸双方棋子,处理顺序同4 。 6 .摆正棋子必须事先争得对方同意,而且只能在自己走棋的时间内进行,否则以摸子论处。如系明显误碰某个棋子,不作摸子论处。

11、7. 一着棋走了以后,不得再予更改。落子生根,以手离开棋子为准。 8 .纠正先后走颠倒或棋子被意外挪位等错误,应及时进行,局后不受理。若错误系违反行棋规定,则按处理。,走棋,帅(将) 红方为“帅”,黑方为“将”。 帅和将是棋中的首脑,是双方竭力争夺的目标。它只能在九宫之内活动,可上可下,可左可右,每次走动只能按竖线或横线走动一格。帅与将不能在同一直线上直接对面,否则走方判负。 仕(士) 仕(士)是将(帅)的贴身保镖,它也只能在九宫内走动。它的行棋路径只能是九宫内的斜线。 塞象眼 象(相) 红方为“相”,黑方为“象”。 相(象)的主要作用是防守,保护自己的帅(将)。它的走法是每次循对角线走两格,俗称“象飞田”。相(象)的活动范围限于河界以内的本方阵地,不能过河,且如果它走的田字中央有一个棋子,就不能走,俗称“塞象眼”。 车(j车) 车在象棋中威力最大,无论横线、竖线均可行走,只要无子阻拦,步数不受限制。因此,一车可以控制十七个点,故有“一车十子寒”之称。 炮 炮在不吃子的时候,走动与车完全相同,但炮在吃子时,必须跳过一个棋子,我方的和敌方的都可以,俗称“炮打隔子”,马 马走日与蹩马腿 马走动的方法是一直一斜,即先横着或直着走一格,然后再斜着走一个对角线,俗称“马走日”。马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