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八章 小麦害虫,小麦是我国,尤其北方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已知我国小麦害虫237种,属11目57科,应防治的有57种,为害较严重的20余种,其中: 主要害虫:地下害虫类,麦蚜,麦红蜘蛛,吸浆虫,粘虫; 次要害虫:麦根蝽,麦水蝇,麦杆蝇,麦穗夜蛾,麦茎蜂,叶甲, 小麦皮蓟马,种蝇,麦茎蜂,叶蝉,飞虱,叶蜂。 小麦黄矮病:麦蚜,叶蝉,飞虱。,本章主要内容 了解小麦害虫的主要类群、种类和调查方法;掌握小麦害虫危害的特点、形态鉴定特征和综合防治方法。 第一节 小麦蚜虫(掌握) 第二节 小麦害螨 (掌握) 第三节 小麦吸浆虫(掌握) 第四节 麦叶蜂 (选学) 第五节 麦杆蝇 (选学) 第六节 麦鞘毛眼水蝇
2、 (选学) 第七节 小麦害虫综合防治(自学了解),第一节 麦蚜,俗称腻虫,油汗,蜜虫等,危害麦类的全世界32种,我国12种,属同翅目,蚜科,主要有: 麦二叉蚜 麦长管蚜 禾谷缢管蚜,偏北、西北、华北,南北都有,南方冬麦区,向北扩展,麦二叉蚜,禾谷缢管蚜、长管蚜,麦二叉蚜:头部灰黑色,腹部中央具一条深绿色纵线,复眼黑褐色。 麦长管蚜:腹部黄绿至浓绿色,腹背两侧有褐斑4-5个,复眼红色亦有赤色,个体较大。 禾谷缢管蚜:头胸黑色,腹部暗绿色带紫褐色,腹部后部中央具黑斑,腹管基部周围有铁锈色斑。,一、分布与为害,产麦区均有分布,大部分地区多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其能成灾的地区,可划分为5个类区: 1、冬
3、春麦混种,麦二叉蚜常灾区: 以疆南,河西走廊代表区,1年1熟,干燥少雨,以卵越冬,二叉蚜为优势种,长管蚜低,禾谷缢管蚜少或不发生。 2、早播冬麦,麦二叉蚜多灾区: 陇东,陇南,陕北,晋北,冀北,二叉蚜、长管蚜混合发生,长管比例高,大发生年份则以麦二叉蚜为优势种,禾谷缢管蚜很少,以卵,或若虫越冬。,3、北方冬麦区,二叉与长管蚜交错灾区: 陕西渭北,晋东南,鲁南,干旱年份二叉蚜优势种,一般年份长管蚜为优势种,禾谷缢管蚜少量发生,以成,若虫越冬。 4、麦长管蚜常灾区: 陕西关中川地,晋南灌区,豫、冀、鲁、皖北灌区,多为灌溉麦田,常年以麦长管蚜为优势种,有些年份局部缢管蚜较重,麦二叉蚜数量较少。 5、
4、长管蚜偶灾区和缢管蚜渐灾区: 湖北,河南,陕西,四川,以长管蚜为优势种,发生较重,禾谷缢管蚜次要地位,80年代以来,缢管蚜数量陡增,渐趋严重,在禾本科及杂草上越冬。,为害: 群集在植株茎叶、穗部,影响生长发育,直接减产,主要为害禾本科植物,传播黄矮病,三叶期如感病、减产90%以上显著矮化。,二叉蚜,禾谷缢管蚜,二、生活史及习性,生活史: 1、北南 10-30代/年,以卵在根茬,落叶上越冬, 具多型现象,体色分化,有翅、无翅蚜 寄主广,寡食性(禾本科植物) 全周期:两性,孤雌生殖; 不全周期:孤雌生殖。 2、三种蚜虫在麦上混合发生为害: 苗期以麦二叉蚜,禾谷缢管蚜为害较重。 起身拔节期以禾谷缢管
5、蚜,麦长管蚜为害较重。,3、蚜虫每年在麦子出苗后不久即陆续迁入麦田为害,麦二叉蚜先在麦叶上繁殖数代,然后将卵产在枯黄的麦叶等上越冬。其它蚜虫则以无翅和有翅雌蚜在麦田内越冬,其中禾谷缢管蚜主要分散在叶片上为害,开春后,二种蚜虫群集为害叶片和麦穗。麦子成熟后,禾谷缢管蚜转移至玉米,高粱等作物上为害,麦二叉蚜和麦长管蚜则转移到狗尾草,鹅观草等杂草上越夏。,习性: 1、麦长管蚜: 性喜光照,较耐潮湿和氮肥,特别喜欢取食穗部,多部分在植株的上部,叶片的正面。小麦抽穗后,蚜虫数量急剧上升,并大多集中在穗部为害,成、若虫受振动易坠地逃散。,麦长管蚜,2、麦二叉蚜: 怕光照,喜旱地,不喜欢氮肥,最喜幼嫩组织或
6、生长衰弱,叶色发黄的叶子,多分布在植株下部,叶片的背面,小麦灌浆后,多数立即迁离麦田,成若蚜不易受惊动。,3、禾谷缢管蚜: 怕光照、喜潮湿,喜氮肥和密植的高肥田,最喜食茎杆和叶鞘,多分布在植株下部的叶鞘,叶背甚至根茎为害,数量大时,也上麦穗为害,是最耐高温高湿的种类,成、若蚜不易受惊动。,传播黄矮病的能力: 二叉蚜最强长管蚜禾谷缢管蚜最弱,1、气候:“冬暖春早易大发生”,风雨冲击,蚜量下降; 2、凡施氮多,长势好,长管蚜、禾谷缢管蚜多 凡施氮少,长势差,二叉蚜易发生。 3、凡麋子,高粱田越冬的地区,冬春混种易大发生。(麋子、 高粱、春麦是夏寄主); 4、天敌:瓢虫、草蛉、食蚜蝇,食蚜螨、蚜茧蜂
7、,蚜小蜂、蚜霉菌等。,三、发生与环境的关系:,四、预报: 1、田间调查:蚜量,天敌量,见P263 2、防治指标及适期: 指标: 麦二叉蚜:秋苗、天气干旱,有蚜株10-15%,百株蚜量20头以上; 春季拔节,30%有蚜株,百株蚜量100头以上; 麦长管蚜:孕穗,有蚜株达50%,百株达250头以上, 扬花至灌浆达70%,百株达500头以上。,适期: 在黄矮病流行区应以麦二叉蚜为主要防治目标,以苗期防治蚜虫来控制黄矮病发展。 在非黄矮病流行区主要是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为害,应重点在小麦抽穗灌浆期防治。,五、防治方法,以农防为基础,关键时期药剂防治,选用对天敌杀伤力小的农药,注意生防。 1、农业防治:
8、 合理布局: A、冬春麦混种区,尽可能分别单一种植; B、秋作物以玉米、谷子取代高粱、麋子。 选择抗虫耐病品种 冬麦适当晚播,春麦适当早播 冬灌、早春耙磨镇压,杀伤蚜虫 合理施肥,增强抗蚜能力,2、化学防治 种子处理:小麦黄矮病区,防蚜有效措施,用3911、呋喃丹、涕灭威拌 种;种子重量的0.2%-0.3%药+7%水、喷拌,闷12h后播种; 盖种:播种时用3911或呋喃丹颗粒剂随种子溜入,持效期50d左右; 喷药: 穗期选用速效低毒农药 48%乐斯本 、 40%氧乐果 、50%抗蚜威、 10%杀灭菊酯等; 适期应在小麦扬花后麦蚜数量急剧上升期。,第二节 小麦害螨,也叫小麦红蜘蛛,属蛛形纲,蜱螨
9、目,俗名火龙,红旱、麦虱。常见有2种: 麦园叶瓜螨麦园红蜘蛛,叶瓜螨科 麦岩螨 麦长腿红蜘蛛,叶螨科,麦岩螨,麦园叶爪螨,一、分布与为害: 麦园叶爪螨: 水浇麦地,或低洼潮湿的阴凉麦地发生重,分布于黄河,淮河流域,长江流域各省也有发生。 麦岩螨: 高旱麦田发生普遍而严重,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南,黄河以北的旱地和山区麦地。 为害: 都主要为害小麦,于春秋两季吸取麦株汁液,被害麦叶先呈白斑,后变黄,轻则影响小麦生长,植株矮小,穗小粒轻,重则干枯死亡。,二、生活史及习性 (一)生活史: 1、麦园叶爪螨: 2-3代/年,以雌成螨和卵在麦株或麦田杂草上越冬。 2-3月间越冬成虫开始产卵,越冬卵开始孵化,3月
10、中、下旬虫量最大,达高峰,至4月上、中旬完成第一代。此时虫口数量明显下降,在寄主的根茎部产卵越夏。 10月上、中旬,越夏卵开始孵化,又回到麦田或杂草上为害,11月上旬出现成螨,形成第二个高峰,即第二代。 第二代的卵部分孵化继续为害,长成成螨后越冬,形成第三代(越冬代),另一部分直接越冬。,2、麦岩螨: 3-4代/年,以成螨或卵在麦田土块下,土缝中越冬。 第一代:2-3月间越冬代成虫活动产卵,越冬卵相继孵化,3月上旬3月下旬,第一代出现,3月中、下旬盛期。 第二代,发生在3月底4月中、下旬,盛期在4月上旬。 第三代:4月下旬5月中、下旬,这一代产生滞育卵越夏。 滞育卵:大部分在10月下旬11月上
11、旬孵化,形成成螨,直接越冬;少部分孵化,形成成螨,产卵,以卵越冬。,(二)生活习性 1、麦岩螨:性喜温暖,干燥 最适温度15-20,气温高,虫量多。 9-16时虫量较多,20时后下降到麦株基部土块或其它地面覆盖物下潜伏。 群集为害,多在叶背,正面也有。 受惊时坠入土缝中躲藏。 产卵在硬土块,树皮,落叶,秸杆和田边硬物上,越夏产卵在1-4cm的土层中。 秋雨少,春暖干旱及壤土,粘性土壤麦田发生严重。,2、麦园叶爪螨:性喜阴湿、怕光。 适温6-15 20以上大量死亡; 早晨6-8时,夜晚18-22时活动高峰期,白天阳光充足,高温干燥即下移至麦株基部土缝,土块下潜伏; 群集为害; 受惊坠落地面,假死
12、; 卵春季产在小麦分蘖丛或土块上;秋季产在麦苗,杂草近根部土块上或干枯的叶基部。 水浇地,低洼,秋雨多,春季阴凉多雨以及砂壤土田易成灾。 1、2都是春、秋为害,以滞育卵越夏,春季为害严重。,三、防治方法: (一)农业防治: 1、轮作倒茬,及时清理田边杂草,可减轻红蜘蛛为害。 2、利用其以卵越夏习性,麦后深耕灭茬可大量消灭越夏卵,压低秋苗和来春虫口密度。 3、灌水时,振动麦株并在入口搅动流水,使水夹带泥浆,可使大量虫体沾泥而死。,(二)化学防治: 1、种子处理:拌种,盖种,3911,一次用药全季不受害。 2、喷粉:乐果粉,甲基1605、 喷雾:氧乐果,三氯杀螨醇,扫螨净,哒螨灵,螨克等。 4、撒
13、施颗粒剂或毒土:3911颗粒剂,乐果毒土,防效90%以上,持效期长。,第三节 小麦吸浆虫,属双翅目,瘿蚊科,有麦红吸浆虫,麦黄吸浆虫,麦红吸浆虫普遍且为害严重,俗称“小红虫”、“小红蚊子”、“麦蛆”。 一、分布与为害: 分布:世界性的毁灭性害虫,几乎遍及小麦产区。 麦红吸浆虫:沿江,沿河,平原低湿地区 麦黄吸浆虫:高原,高山地带 麦红、黄混发区:高原地区的河谷地带,麦红吸浆虫 麦黄吸浆虫,成虫:22.55,体桔红色,密被细毛。触角14节。体较小,触角26节,每节的膨大部分着生半环状丝一圈。抱握器基部内缘有齿突。 幼虫:老熟幼虫桔黄色,胸骨片淡褐色,前端“Y”状部色深,呈锐角深陷。腹末有4突起。
14、 圆茧、长茧、蛹。,为害:以幼虫为害小麦花器和吸食正在灌浆的小麦子粒的浆液,造成瘪粒而减产,受害严重时几乎毁产,一般减产10%20%,高达3050%。个别地区8090%。 历史上曾多次成灾,近年来由于品种繁多,不抗虫,形成“老虫成新害,小虫成大灾”的偶发趋势。,二、生活史及习性: 以麦红吸浆虫为主,麦黄吸浆虫与其相似。 世代休眠,一年发生一代,以3龄老熟幼虫结园茧在土中越夏越冬。也有多年一代,2、3-4、4-5、7-8、12年不等,有隔年羽化或多年休眠现象。,陕西关中3月中旬小麦拔节幼虫破茧上升至离土面厘米处,4月中旬结长茧化蛹。4月下旬成虫羽化,与抽穗扬花期吻合。,生活史:结合小麦生长期 幼
15、虫上升破茧活动期:小麦拔节期,3月中、下旬; 化蛹期:孕穗期,4月中旬,化蛹盛期,在3cm土层,此时撒毒土,毒砂防治; 羽化产卵期:小麦抽穗期,4月下旬,成虫盛发,产卵历期3-5天,只能在扬花前的麦穗上产卵,扬花后的,虽有成虫,但无效,不需防; 入侵为害期:小麦扬花灌浆期,正好与幼虫孵化为害期相吻合,卵3-7天后孵化为幼虫,入侵为害,15-20天后老熟,待雨后脱壳入土。 脱壳入土:小麦成熟,弹落土表的幼虫潜入土中6-10cm,结园茧越冬越夏,直至2-3或若干年。,习性: 成虫: 7-10,15-18时两个活动高峰; 飞行力不强:在麦株下部,高出穗10cm,只能飞2m; 卵散产于外颖背上方,1-
16、3粒/次,单雌一生可产50-90粒,只在末扬花的麦穗产卵,已扬花的,颖壳结合紧密,不利于产卵。 中等穗,穗上中部虫量最多。 成虫寿命3-6天,因陆续羽化,产卵历期15-20天。 幼虫:脱2次皮,3龄,老熟后无雨则仍留在穗粒内;下雨,则落入土层,土层15cm处密度最大。,三、发生与环境的关系,1、土壤含水量22%25%时成虫大量发生。幼虫老熟时降雨有利于其出壳和入土潜伏。 2、芒长多刺、挺直、小穗排列紧密,颖壳扣合紧,扬花期短、子房皮厚的品种抗虫,如南大2419、西农6028等。 3、壤土有利于吸浆虫生活;低地、阴坡有利于发生。偏碱性土壤发生量大(而麦黄吸浆虫较喜偏酸土壤)。 4、天敌: 宽腹姬小蜂寄生率可达75%,捕食性天敌有蚂蚁、蜘蛛、食虫蓟马、瓢虫等。,四、指标及适期: 指标: 播种前:12万头以上蛹/亩, 抽穗前:12万头以下蛹,防一次;12万头以上蛹,防二次 防治适期: 化蛹达30%,始见成虫施药最佳。 一般蛹盛期和成虫羽化期防治,五、防治: 1、抗虫良种:丛根本上控制吸浆虫为害的最经济最有效措施,品种见P257,如:徐州211,马场2号,烟农12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智慧农业发展战略研究
- 智能食用菌养殖技术与实施策略
- 高层建筑消防系统施工中的技术难点分析
- 数据驱动的软件创新机制与产业升级路径研究
- CUDA并行编程从入门到实战指南
- 体育康复课程体系创新设计与实践探索
- 施工现场安全风险防控与整改指南
- 跨境数据传输合规-洞察及研究
- 养老院消防安全隐患排查表
- 兼职律师执业管理办法
- 一年级看图写话(教学)课件
- 严重药物不良反应诊断与处理
- 直流屏原理-课件
- 加药设备安装 检验批施工质量验收表
- 岗位技能评定机考考场规则
- 尽职调查所用相关表格(全)
- 三基-学校儿童少年卫生学(200题)练习
- 老年康养服务中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写作参考范文
- 生物质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的测定
- 枸杞采摘合同
- 涡流探伤仪设计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