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的预防与控制_第1页
感染的预防与控制_第2页
感染的预防与控制_第3页
感染的预防与控制_第4页
感染的预防与控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十二章 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组织教学:,认定目标:1、解释:医院内感染、外源性感染、内源性感染 2、说出感染链的三个环节 3、说出医院内感染的主要原因 4、概述医院内感染的主要原因 5、解释:清洁、消毒、灭菌 6、简述物理、化学消毒原理,学前诊断:,1、洗涤剂能否杀死细菌 2、日光曝晒除了干燥,还有什么作用,为什么?,第一节 医院内感染的概念及分类,一、概述: (一)概念: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 (包括探视者和医院职工) (二)感染链:感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宿主,(三)感染分类:,1、内源性感染:指寄居在病人体内正常菌群或条 件致病菌在病人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引起感染。 2、外源性感染(交叉

2、感染):指病人与病人,病 人与工作人员之间的直接 感染或通过水、空气、 医疗器械等的间接感染。,二、医院内感染的形成,医院内感染的发生必须具备的三个基本条件 1、感染源 2、传播途径 3、易感宿主,(一)感染源,1、已感染的患者及病源携带者 2、患者自身 3、动物感染源 4、环境储源,(二)传播途径,1、接触传播 (1)直接接触传播 (2)间接接触传播 2、空气传播 (1)飞沫传播 (2)飞沫核传播 (3)菌尘传播,医院内感染的形成,3、注射、输血传播 4、饮水、食物传播 5、生物媒介传播 (三)易感宿主,三、医院内感染的主要因素,主要因素有: 1、医务人员对医院内感染的严重性认识不足 2、医

3、院内感染管理制度不健全 3、感染链的存在 4、医院布局不妥和隔离措施不健全 5、消毒灭菌不严和无菌技术操作不当 6、其他危险因素的存在,四、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一)建立三级监控体系 (二)健全各项制度,认真贯彻落实 1、管理制度 2、监测制度 3、消毒质控标准 (三)医院布局设施合理 (四)人员控制 (五)合理使用抗生素 (六)加强医院感染学的教育,第二节 清洁 消毒 灭菌,一、概念 (一)清洁:是指用物理方法清除物体表面的污垢、尘埃和有机物。 (二)消毒: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清除或杀灭除芽胞以外的所有病原微生物,使其数量减少到无害程度的过程。 (三)灭菌:是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杀灭全部

4、微生物,包括致病的和非致病的微生物,以及细菌芽胞的过程,二、消毒灭菌方法,(一)物理消毒灭菌法 1、热力消毒灭菌法 (1)燃烧灭菌法 1)方法 ; 2)注意事项 (2)干热灭菌法 (3)微波消毒灭菌 (4)煮沸消毒法 1)方法 ; 2)注意事项,物理消毒灭菌法,(5)低温蒸汽灭菌法 (6)压力蒸汽灭菌法 1)压力蒸汽灭菌器分类 2)压力蒸汽灭菌法注意事项 3)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的监测 a 、物理监测法 b 、化学监测法 c 、 生物监测法,物理消毒灭菌法,2、光照消毒法 (1)阳光曝晒法 (2)紫外线灯管消毒法 1)杀菌机制;2)方法;3)注意事项 (3)臭氧灭菌灯消毒法 3、电离辐射灭菌法 4

5、、过滤消毒灭菌法,物理消毒灭菌法,2、光照消毒法 (1)阳光曝晒法 (2)紫外线灯管消毒法 1)杀菌机制;2)方法;3)注意事项 (3)臭氧灭菌灯消毒法 3、电离辐射灭菌法 4、过滤消毒灭菌法,(二)化学消毒灭菌法,1、理想化学消毒剂应具备的条件 2、化学消毒剂的使用原则 (1)根据物品的性能及不同微生物的特性,选择合适的 消毒剂 (2)严格掌握消毒剂的有效浓度、消毒时间及使用方法。 (3)消毒剂应定期更换,易挥发的要加盖,并定期检测、调整浓度。,化学消毒灭菌法,(4)浸泡前将消毒物品洗净擦干,浸没在消毒液内,注意打开物品的轴节或套盖,官腔内注满消毒液。 (5)在使用前用无菌生理盐水冲净消毒后

6、的物品,避免消毒剂刺激人体组织 3化学消毒剂的使用方法 (1)浸泡法 (2)擦拭法 (3)喷雾法 (4)熏蒸法,化学消毒灭菌法,4、常用的化学消毒剂 乙醇、碘酊、碘伏、福尔马林、戊二醇、环氧乙烷、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苯扎溴铵、氯己定,第三节 无菌技术,一、概念 (一)无菌技术:是指在医疗、护理操作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人体和防止无菌物品、无菌区域被污染的操作技术。 (二)无菌区:指经灭军处理且未被污染的区域。 (三)非无菌区:指未经过灭菌处理,或经过灭菌处理但又被污染的区域。 (四)无菌物品:指通过 物理或化学方法灭菌后保持无菌状态的物品。,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1、无菌操作环境应清洁、宽敞

7、,操作前半个小时须停止扫地及更换床单等,减少人权流动、避免尘埃飞扬。 2、无菌操作前,工作人员要戴好帽子和口罩,修剪指甲并洗手,必要时要穿无菌衣、戴无菌手套。 3、无菌物品必须与非无菌物品分开放置,并有明显标志;无菌物品不可暴露于空气中,应存放于无菌包或无菌容器中;无菌包外须标明物品名称、灭菌日期,物品按失效期先后顺序摆放;无菌包的有效期一般为7天,过期或受潮应重新灭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4、进行无菌操作时,应首先明确无菌区和非无菌区。 5、进行无菌操作时,操作者身体应与无菌区保持一定距离;去放无菌物品时,应面向无菌区;取用无菌物品时应使用无菌持物钳;手臂应保持在腰部或治疗台面以上,不可跨越

8、无菌区,手不可接触无菌物品;无菌物品一经取出,即使未用,也不可以放回无菌容器内;避免面对无菌区谈笑、咳嗽、打喷嚏;如用物疑有或已被污染,应予更换并重新灭菌;非无菌品应远离无菌区。 6、一套无菌物品只供一位患者使用,以防交叉感染。,三、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法,目的保持无菌物品及无菌区域不被污染,防止病原微生物侵入或传播给他人。 评估 1、操作项目及目的 2、操作环境 3、无菌物品 计划 1、目标/评价标准,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法,2、用物准备 (1)无菌持物钳 (2)无菌容器 (3)无菌包 (4)无菌溶液、启瓶器、弯盆 (5)无菌橡胶手套 (6)治疗盘、小手巾、小纸条、签字笔,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法,实施

9、(一)无菌持物钳的使用,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法,(二)无菌容器的使用,无菌容器的使用法,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法,(三)无菌包的使用,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法,(四)铺无菌盘,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法,(五)取用无菌溶液,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法,(六)戴无菌手套,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法,第四节 隔离技术,隔离的概念:是将传染病患者、高度易感人群安 置在指定的地方,暂时避免和周围人群接触,借 以达到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同时保护易 感人群避免受感染的目的,一、隔离的基本知识,(一)清洁区与污染区的划分及隔离要求 1、清洁区 2、半污染区 3、污染区 (二)传染病区隔离单位的设置,二、隔离原则,(一)一般消毒隔离 (二)终

10、末消毒隔离 1、患者的终末处理 2、病室的终末处理,三、隔离种类及措施,(一)严密隔离 (二)呼吸道隔离 (三)肠道隔离 (四)接触隔离 (五)血液、体液隔离 (六)昆虫隔离 (七)保护性隔离,四、隔离技术,目的保护患者和工作人员,避免互相传播,减少感染和交叉感染的发生。 评估 1、患者病情、临床表现、治疗及护理情况 2、患者目前采取的隔离种类、隔离措施。 3、患者心理状况及合作程度,如患者接受隔离措施后是否惧怕或感到自卑,能否遵照隔离原则与护士合作。 4、患者及家属对所患疾病有关防治知识、消毒隔离知识的了解程度及掌握情况。,隔离技术,计划 1、目标/评价标准 (1)患者能理解隔离的目的,有安全感。 (2)患者及工作人员均能得到保护,未见交叉感染。 (3)患者及家属初步知道隔离原则,学会建议的隔离方法。,隔离技术,2、用物准备 (1)治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