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七章 免疫遗传学基础 (Immunogenetics),免疫遗传:通过遗传学的方法对免疫现象进行遗传分析,包括抗原遗传、抗体遗传、补体遗传、免疫反应性、组织不相容性、免疫遗传标志和疾病关联、免疫缺陷症等 第一节 免疫学基本概念 第二节 免疫系统 第三节 免疫球蛋白 第四节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第五节 补体系统,第一节 免疫学基本概念,一、免疫 免疫一词是从拉丁语“immunis”衍生而来 免疫具有识别“自身”与“非己”抗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产生排斥作用的一种生理功能 免疫:机体受到抗原物质刺激而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过程 免疫应答(immuneresponse):抗
2、原进入机体后激发免疫细胞活化、分化和效应的过程,免疫的功能,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 defence):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 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 homeostasis):是机体免疫系统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 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 survillance):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和病毒干扰细胞的一种生理保护作用,在与外界的“异己”一战过程中,机体往往不得不采取守势,利用坚固的防线将之消灭,那么这些防线都在哪里呢?,第一道防线,皮肤,呼吸道上的纤毛,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溶菌酶,吞噬细胞,第二道防线,
3、以上的两道防线由于是人人生来就有的, 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或天然免疫。,如果在人体内的前两道防线都被突破了,那么在人体内最特殊的第三道防线便开始发挥作用,与前两道防线不同,这一防线是后天获得的专门识别、杀灭某一病原生物 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机体通过与外源性物质接触而被诱导和激活的特异性的免疫能力,艾滋病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1981年于美国率先报道;是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HIV)后引起的一种致死性传染病。HIV主要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使机体逐渐丧失防卫能力而不能抵抗外界的
4、各种病原体,因此极易感染一般健康人所不易患的感染性疾病和肿瘤,最终导致死亡,体液免疫:以B cells产生抗体来达到保护目的的免疫机制。属后天的免疫机制 细胞免疫:凡是由免疫细胞发挥效应以清除异物的作用即称为细胞免疫。由T细胞介导,二、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体 液 免 疫,相同抗原再次侵入,迅速、大量,细胞免疫,T细胞,刺激,记忆细胞,主动免疫是指在抗原的刺激下,免疫系统对抗原出反应,产生了专门对付该抗原的抗体,以后,如果再碰到这种抗原的话,抗体等免疫物质就会主动地去攻击这种抗原,保护人体不受侵害 打预防针就是主动免疫的方法之一 被动免疫则是直接将抗体类物质输入人体,不需身体的免疫系统“制造”抗
5、体。用于治疗 注射丙种球蛋白,就是被动免疫的一种,三、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四、免疫应答的分期,1.识别期 指淋巴细胞表面特异性的抗原受体与抗原结合的过程 2.激活期 指识别特异性抗原后淋巴细胞的反应过程:增殖、淋巴细胞分化(由识别细胞分化为清除细胞) 3.效应期 指淋巴细胞被抗原激活后行使清除抗原的功能,在效应期发挥作用的细胞称为效应细胞,凡是能够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效应细胞,并且能够和相应的抗体或效应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的物质,就叫做抗原。抗原特性: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免疫反应性 (immunoreactivity) 抗原决定簇:抗原物质表面具有的某些特定的化
6、学基团,抗原依此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即抗原决定簇 兼备这两种性能的物质叫做完全抗原。如病原体、异种动物血清等。只具有反应原性而没有免疫原性的物质叫做半抗原。如青霉素、吗啡等,五、抗原(antigen, Ag),一个多肽决定簇含56个氨基酸残基; 一个多糖决定簇含57个单糖; 一个核酸半抗原决定簇含68个核苷酸。 构象决定簇空间构象,不连续 顺序决定簇序列(一级结构),连续,抗原决定簇大小:,内源性抗原(endogenous antigen)在自身细胞内合成、并存在于细胞内的抗原。如: 胞内菌和病毒感染细胞所合成的细菌抗原、病毒抗原 肿瘤细胞合成的肿瘤抗原,外源性抗原(exo
7、genous antigen)被单核巨噬细胞吞噬、捕获,或与B细胞特异性结合,而后进入细胞内的抗原,均称为外源性抗原。 所有来自体外的微生物、疫苗、异种蛋白等; 自身细胞合成而释放于细胞外的非自身物质,如肿瘤相关抗原、FMDV的VIA抗原等。,第二节 免疫系统,由主宰或执行机体免疫功能的器官、组织、细胞和分子所组成的一个系统称为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 哺乳动物能产生IgM, IgG, IgA; 人类则可产生全部五类免疫球蛋白:IgM, IgG, IgA, IgD, IgE。,免 疫 系 统,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中枢免疫器官,胸腺,骨髓,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黏膜,脾
8、脏,淋巴细胞的发生、分化、成熟的场所,并具有调控免疫应答的功能,扁桃体,成熟免疫细胞在这些部位执行应答功能,淋巴细胞:T细胞, B细胞, NK细胞等,辅佐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其它细胞:肥大细胞,有粒白细胞等,膜型 :BCR, TCR, MHC,CD分子等,分泌型 :抗体, 补体和细胞因子等,一、中枢免疫器官,1.骨髓 2.胸腺 3.腔上囊(鸟类),1.骨髓,骨髓是各种免疫细胞的发源地。 是B细胞、K细胞、NK细胞成熟的场所。 抗体产生的主要部位。 与外周淋巴器官相比,骨髓可缓、持久地大量产生抗体。在再次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2.胸腺(Thymus),T细胞分化和成熟的场所。 生成
9、胸腺激素 胸腺素、胸腺生成素、淋巴细胞刺激因子等。 形成对自身抗原耐受性维持自身稳定,3.腔上囊,是位于禽类尾椎泄殖腔上方的一个囊状淋巴组织,也称法氏囊。 B细胞在腔上囊中分化成熟,切除会造成抗体缺陷。,二、外周免疫器官,1.淋巴结及淋巴小结 2.脾脏,1.淋巴结及淋巴小结,人体全身约有500-600个淋巴结(lymph node),主要位于非粘膜部位。 淋巴结内的淋巴细胞75%为T淋巴细胞,25%为B淋巴细胞。,淋巴管和淋巴结,淋巴小结,淋巴小结多在粘膜部位。 在未受抗原激刺前为初级淋巴滤泡,刺激后为次级淋巴滤泡。滤泡内主要为B细胞及其母细胞,还有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T细胞等。,2.脾脏,
10、为人体最大淋巴器官。 分为白髓和红髓。白髓、红髓交界处为移行区,是淋巴细胞和抗原物质进出的通道。 脾脏中B细胞占60%,T细胞约占40%。,三、免疫细胞,1.造血干细胞 2.淋巴细胞系 T细胞B细胞、NK细胞、LAK细胞、TIL细胞 3.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4.其他抗原呈递细胞,B、T淋巴细胞,(1)B细胞: bone marrow中完成发育, 表达独特的抗原膜结合受体-一种抗体分子, 遇到抗原迅速分裂成子代:,a) 记忆细胞:长寿 表达与亲代细胞具有同一结合特性抗体,b) 效应细胞:浆细胞,存活几天 产生分泌型的可溶性抗体, B细胞受体单独识别抗原 但需要TH细胞提供信号才能分泌抗体,造血干细
11、胞,B细胞发育过程:,(2)T细胞: 迁移到thymus gland中完成后期发育, 表达抗原特异的膜受体T细胞受体 异二聚体 或两条蛋白链, 受与MHC结合的抗原刺激激活分化成: 记忆T细胞 各种效应T细胞, 两种:T助细胞或TH细胞(helper T cell) 激活后分泌淋巴因子激活B、Tc和吞噬细胞等 T胞毒细胞或Tc细胞(cytotoxic T cell) 监视病毒感染细胞、肿瘤和外来移植组织, T细胞识别与MHC结合的抗原,抗原,B细胞,浆细胞,识别抗原,增殖、分化,产生,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抗体,第三节 免疫球蛋白,抗体(antibody, Ab):是B细胞接受抗原剌激后增殖分
12、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产生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 抗体的分布:主要分布于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如乳汁中,所以新生儿在一定时间内可由于获得母体乳汁内的抗体而获得免疫,免疫球蛋白(Ig):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一、免疫球蛋白的分子结构,(一)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轻(L)链:每条由214个氨基酸组成,重(H)链:每条由450-550个氨基酸组成,二硫键,氨基端(N端),羧基端(C端),可变(V)区:LV、HV,各含3个 高变区(HVR),恒定(C)区:CL、CH1、CH2、CH3,VL,VH,CL,CH1,CH2,CH3,绞链区:连接在CH1和CH2之
13、间,补体结合部位,Fc受体结合部位,抗体 ANTIBODY,CH,免疫球蛋白,(二)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区,L链可分为:VL、CL,H链可分为:VH、CH1、CH2、CH3、 (其中IgM、IgE还有CH4),VL与VH:是结合抗原的部位。,CL、CH1:具有部分同种异型的遗传标志。,CH2或CH3:补体结合点,可激活补体经典 途经。,补体,抗原,CH3:可与细胞膜表面相应的Fc受体结合。,(三)免疫球蛋白(IgG)的水解片段,木瓜蛋白酶,Fab*2,Fc(可结晶片段),胃蛋白酶,F(ab,)2,pFc,(碎片),Fab、 F(ab,) 2(抗原结合片段),(四)抗体的分子类别 (Properti
14、es of Antibody Classes),可溶性(分泌型,sIg) :体液中(血清、组织液、外分泌液)的可溶性抗体分子,膜结合型(membrane bound):作为BCR作用于B细胞表面执行抗原识别、信号转导的功能。比sIg 多一个跨膜区和一个胞浆区。,IgG :分为IgG1、 IgG2、 IgG3和IgG4四个亚类。分子量最少(140-165KD)特性:血清中含量最高占Ig总量的75%-80%;半衰期最长约20-23天,Ab结合Ag后,Fab打开,暴露出补体结合部位,IgG是唯一能经胎盘输给胎儿的抗体,调理作用,参与ADCC,激活补体,通过胎盘,二、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功能,IgM
15、:为五聚体,分子量最大(970KD),结合抗原多,活化补体和调理吞 噬的能力强于IgG。 产生最早,有助于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早期防御。,IgM由五个单体经J链连接成五聚体。,一个IgM可接合5-10个相应抗原决定基,由于产生最早,有助于早期诊断胎儿宫内感染,天然血型抗体为IgM,错误输血会导致溶血反应,IgA:分为血清型IgA(单体)和分泌型sIgA(二聚体) sIgA主要存在于胃肠道和支气管分泌液、初乳、唾液和泪液中,在粘膜局部抗感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并可通过母乳输给婴儿,sIgA的生成过程,分泌型IgA(sIgA),哺乳,IgD:(单体)血清中浓度很低。其确切功能尚不清楚。 是B淋巴细
16、胞分化发育成熟的标志。,mIgM,mIgD,IgD为单体 功能不清,未成熟B细胞 仅表达mIgM,成熟B细胞可同时表达mIgM与mIgD,IgE:(单体)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最少,半衰期最短(2天),产生最晚 。可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引发I型超敏反应。 有抗寄生虫感染作用,单体,抗寄生虫感染,I型超敏反应 当过敏原初次进入机体,即可剌激B细胞产生IgE,并与细胞表面的IgE Fc受体结合;当相同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与IgE Fab结合即可导致细胞脱颗粒并释放生物活性物质,引发I型超敏反应。,Ig是蛋白质,可成为抗原,即具有抗原性 Ig分子本身也包含有多种不同的抗原表位,呈现
17、不同免疫原性(血清型) 由此Ig具有三种血清型:,三、抗体的抗原性(Antigenicity of Ig),同种型(isotype) 同种异型(allotype) 独特型(idiotype),同种型(isotype):是指在同一种动物不同个体之间同时存在不同类型的Ig,不表现出抗原性,只是在异种动物之间才表现出抗原性。,主要由C区决定,如Ig的类、亚类、型、亚型,同种异型(allotype):指Ig在同种动物不同个体之间呈现出的抗原性。 由C区决定,是Ig的稳定遗传标志,可用于亲子鉴定。,独特型(idiotype):又称个体基因型。是指由抗体分子的可变区(V区)呈现的抗原性。,四、人工制备抗体
18、的类型,由单一细胞增殖形成的细胞体群即为细胞克隆。,多克隆抗体 单克隆抗体,B细胞识别相应抗原决定基,活化增殖,分化,细胞克隆,产生,相应抗体,多克隆抗体的产生机理,用包含多种抗原决定基的抗原免疫动物,剌激多个B细胞克隆,即能产生针对多种抗原决定基的不同抗体的混合物,称为多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由一个B细胞克隆产生的只识别一种抗原决定基的同源抗体,称单克隆抗体(McAb)。,五、免疫球蛋白基因及基因重排,(一)Ig的基因定位和结构 (二)Ig基因的重排和表达 (三)重排的机制,(一)Ig的基因定位和结构,1. Ig的基因定位 Ig基因有三个独立的多基因家族分别编码两种类型轻链(和)、
19、一个重链(H),(小鼠6、16和12号染色体) (人类2、22和14号染色体),人类Ig的重链根据稳定区的分子结构和抗原特异性的不同分别分为五类,2.Ig的基因结构,轻链基因家族的组成:L、V、J、C四类基因片段 Lleader segment V variable segment Jjioning segment Cconstant segment 重链家族:L、V、D、J、C五类片段 Ddiversity segment 高变区,Human antibody genes,(二)Ig基因的重排和表达,除B细胞以外的所有细胞都含有处于胚胎构象的免疫球蛋白基因,只有骨髓干细胞在分化为成熟B细胞的
20、过程中才出现免疫球蛋白基因的体细胞重排。 这种重排具有严格的顺序,也是B细胞不同成熟阶段的标记。,第一次重排,第一次重排发生在前B细胞中,由编码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的基因片段参与,使在种系中相互分离的片段,经重排后相互连接在一起,称为V-D-J连接,形成V-D-J复合体。 重链重排后,接着是轻链可变区基因的重排,形成V-J复合体。重轻链重排后转录成初级mRNA,经过加工剪切形成成熟的mRNA,并翻译成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的重排、 RNA处理和蛋白 质表达的过程,轻链基因的重排、RNA处理 和蛋白质表达的过程,第二次重排抗体类别转换(antibody class awitching),成熟B细
21、胞经抗原刺激后,分化发育成浆细胞,分泌抗体,所合成抗体可变区不变(即结合抗原的特异性相同),但其重链类别(恒定区)发生改变,即首先合成IgM,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可转变为合成IgG、IgA或IgE等其他类别或亚类 Ig。 经过类别转换之后抗体亲和力增高(亲和力成熟)。 产生记忆B细胞。, C区导致的抗体类型的转换,免疫球蛋白产生的总结图,1、DJ重组,重链,轻链,5、VJ重组,8、膜IgM 膜IgD,9、分泌型IgM,10、换成IgG 或 IgA 或 IgE,等位基因排斥,是指一条染色体上Ig重链基因的有效重排,抑制另一条同源染色体重链基因重排的现象。,轻链同型排斥,当一个细胞中,链的基因发生功能
22、性重排后, 链的基因重排就被阻断的现象。,体细胞突变, 在体细胞原型球蛋白基因序列上发生的单个碱基突变, 、轻链和重链都发现有体细胞突变,(三)重组的分子机制, 利根川进(Tonegawa S) 1987 Nobel prize,1) 重组位点, 轻重链重组涉及相同的机理(特异位点), V下游、J上游、D两侧存在保守的重组信号序列(RSS), RSS: 共同的回文七核苷酸CACAGTG(与基因连接) 固定长度的间隔序列12bp或23bp 共同的富含A的九核苷酸ACAAAAACC, 轻链中:链V下游与J上游的RSS方向相反 (间隔序列12、23), D下游和J上游的RSS也有同样关系(12、23
23、), 重链中:V下游与D上游的RSS方向相反(间隔序列23、12),链(间隔序列12、23),2)重组机制, 涉及链的断裂和重接, 重组酶基因 rag(recombination activating gene) 编码蛋白质RAG1和RAG2, RAG1和RAG2识别RSS之间所形成的二级结构, 重组只发生在间隔为12bp与23bp的不同RSS之间 1223规则,RAG1/RAG2识别的二级 结构, 不同的V片段与J-C的重组 (H链 V与D、D与J-C) 导致Ig多样性,组织相容性是指器官或组织移植时供者与受者相互接受的程度。 导致排斥反应的抗原称为组织相容性抗原。 (MHA) 能够对此抗原
24、进行快而强的排斥反应的免疫系统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系统MHS 人类MHA又称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可表达于有核细胞表面。,第四节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Page212),编码MHS的基因群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同样,引起慢而弱的排斥反应的基因群称为次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编码HLA的基因群称为HLA复合体,MHC的意义,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不能识别游离或溶解状态的抗原,只识别MHC分子非共价结合的抗原。当抗原与MHC分子结合形成复合物并呈递到T细胞表面时,T细胞才能与带有MHC-抗原复合物的细胞相互作用,并被激活。抗原与类还是类分子结合,决定为激活的T细胞种类,也因此出现不同性质的免
25、疫应答,一、MHC基因区,分成三类基因区: 类基因:经典:B、C、A位点 非典型:E、F、G位点等 类基因:经典:DP、DQ、DR位点 非典型:DN、DM、DO位点等 类基因: C4、C2、B因子、TNF、HSP70等,定位:第6号染色体短臂(6p21,3),根据编码分子不同分成三类: 类基因: K、D、L位点 -编码类分子的链 类基因: I位点 I-A亚区 - 编码类分子A和A链 I-E亚区 - 编码类分子E和E链 III类基因: S区(I区与D区之间)- 编码C4、C2、B因子及 TNF等 Ir基因 (免疫应答基因):位于区 Ia抗原(I区相关抗原):Ir基因编码产物,二、MHC分子的结构
26、,两条结合肽链,第五节 T淋巴细胞,来源:骨髓的淋巴样干细胞,在胸腺内 发育成熟,故称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 功能:不仅负责细胞免疫,对B细胞参与的由TD-Ag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也起辅助和调节作用。,TCR-CD3复合物 CD4和CD8,一、T淋巴细胞表面分子及其作用,(一)TCR-CD3复合物,1. 概念:TCR-CD3复合物是T细胞抗原受体与一组CD3分子以非共价键结合而形成的复合物,是T细胞识别抗原和转导信号的主要单位 2. 功能:TCR特异识别由MHC分子提呈的抗原肽,而CD3转导T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MHC参与加工提呈抗原,抗原提呈细胞,T淋巴细胞,HLA,抗原肽,T细胞受体,抗原,
27、3. TCR构成,四种肽链、构成的异二聚体 TCR(大多数) TCR(少数) 在末梢血主要为T细胞可占95%,而T细胞只占1%10%。T细胞为主要参予免疫应答的T细胞,两者特性和功能均不相同。,TCRT和TCRT细胞,TCR 分布 表型 识别抗原 MHC限制 功能,TCRT TCRT,极大多样性 60-70,外周淋巴组织 成熟CD2CD3CD4/CD8 817aa 经典MHC Th、Tc,较少多样性 5-15,粘膜上皮 成熟大多数CD2CD3 简单多肽、 HSP、脂类、多糖 MHC样分子 Tc,(二)CD4和CD8分子,CD4、CD8分子分别存在于不同的成熟T细胞的表面,属T细胞辅助受体(co
28、-receptor)。据此,T细胞可分成两大亚群:CD4+T细胞和CD8+T细胞。,二、T细胞的抗原识别,1.对APC表面递呈的MHCI类分子递呈肽复合物的识别 - 内源性抗原的递呈过程: 指胞浆内的抗原,经酶降解成小的肽片段,与MHC I类分子结合成复合物,然后转送到细胞膜表面,供CD8+ 杀伤性T细胞(Tc细胞)识别的过程。,内源性抗原处理与提呈,2.对APC表面递呈的MHC II类分子递呈肽复合物的识别 - 外源性抗原的递呈过程: 指抗原在囊泡系统内被酶降解成小肽片段,与MHCII类分子结合,运送到细胞表面,供CD4 辅助性T细胞( Th细胞)识别的过程。,补体:存在于人或脊椎动物血清、
29、组织液及细胞膜表面,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一组蛋白质 含量约占血清总蛋白质的10%,且相对稳定,不受免疫剌激的影响因由30余种可溶性蛋白质与膜结合蛋白组成,故称为补体系统,第六节 补体(Complemnt;C)系统,补体的由三部分组成: 补体的固有成分:参与经典激活途径的成分(C1、C4、C2);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激活途径的MBL;丝氨酸蛋白酶;参与旁路激活途径的成分(P、D、B因子);共同:C3、C5C9 参与调节的成分(C1抑制物、I因子、H因子、C4结合蛋白等) 补体受体:CR1 5、C3aR、C2aR、C4aR,补体的组成,补体成分命名,固有成分:用C后加阿拉伯数字表示,如:C1,C4,C2等; 其他成分:用英文大写字母表示。如:B因子、D因子、P因子、H因子等; 裂解片段:小片段用a表示 - 如:C3a; 大片段用b表示 - 如:C3b,酶活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山东绿色能源投资有限公司选聘副总经理(职业经理人)1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华润电力秋季校园招聘华东地区招72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下学期期末数学试卷(含详解)
- 华章教育初三
- 2025年中国天然气加气站设备市场前景预测及未来发展趋势报告
- 2021-2026年中国汽车雷达市场调查研究及行业投资潜力预测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园林科技行业市场全景分析及投资前景展望报告
- 中国石墨化石油焦增碳剂市场调查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 中国二手汽车市场深度评估及行业投资前景咨询报告
- 2025年智能分拣系统项目提案报告
- 2025年保密观知识竞赛题库必考题含答案详解
- 【作业设计】《跨学科实践:制作简易杆秤》作业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冊物理
- 车间班组安全培训课件
- 2025春季学期国开河南电大本科《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专题讲座》一平台无纸化考试(作业练习+我要考试)试题及答案
- 马工程教育学课程
- 内蒙古自治区某矿区银多金属矿勘探及外围普查设计
- 中国儿童严重过敏反应诊断与治疗建议
- 中医课件 第二节方剂的分类及常用方剂(临本)学习资料
- 施工单位项目物资管理
- 2025安徽安庆市桐城经开区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招聘12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给水管道试压、冲洗消毒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