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下册 第7单元 第3章 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单元综合测试题(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_第1页
八年级生物下册 第7单元 第3章 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单元综合测试题(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_第2页
八年级生物下册 第7单元 第3章 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单元综合测试题(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_第3页
八年级生物下册 第7单元 第3章 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单元综合测试题(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_第4页
八年级生物下册 第7单元 第3章 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单元综合测试题(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7单元第3章生物的进化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1.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顺序的推测中,正确的是()A. 生命从大气中产生B. 生物从陆地向水中进化C. 生物的结构从简单到复杂进化D. 始祖马化石说明进化是由复杂变得简单【答案】C【解析】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因此可以证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可见生物的结构从简单到复杂进化是进化的总体趋势。所以B正确。2. 使用杀虫剂2时,害虫不适应改变了的环境而大量死亡,经过再次积累,新的(

2、)重新适应环境A. 抗药类型 B. 害虫类型 C. 不抗药类型 D. 害虫后代【答案】A【解析】害虫数量先下降,然后又升高,是由于农药对害虫的定向选择,抗药性强的个体生存下来并大量繁殖。因此使用杀虫剂2时,害虫不适应改变了的环境而大量死亡,经过再次积累,新的抗药类型重新适应环境,数量开始增多。3. 奶牛产奶多是()A. 适应环境的结果 B. 自然选择的结果C. 生存竞争的结果 D. 人工选择的结果【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工选择解答时靠可以从人工选择的概念方面来切入解:人工选择是在不同的饲养条件下,原始祖先产生了许多变异,人们根据各自的爱好对不同的变异个体进行选择经过若干

3、年的选择,使选择的性状积累加强,最后形成不同的新品种;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环境与饲料的不同导致奶牛性状的改变,是环境因素改变引起的变异,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是不能遗传给后代的因此奶牛产奶多,这不是生存环境不同和饲料不同的结果,这是人们根据人类的需要进行人工选择的结果故选:D考点:人工选择及其意义4. 导致同种生物个体间生存斗争的因素是()A. 遗传 B. 变异 C. 人工选择 D. 过度繁殖【答案】D【解析】自然界中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从而能产生大量的后代,即过度繁殖。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

4、有限的,生物为了获取食物和空间,要进行生存斗争。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5. 如图表示几个植物类群的进化关系,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最先出现的植物类群是甲 B. 乙和丙都是有甲进化来的C. 戊最有可能是水生的 D. 丁有可能是裸子植物【答案】C【解析】植物的进化历程:原始藻类植物原始苔藓植物和原始蕨类植物原始的种子植物(包括原始裸子植物和原始被子植物)。所以图中甲表示藻类植物,乙表示苔藓植物,丙表示蕨类植物,丁表示裸子植物,戊表示被子植物。二、多选题6. 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有()A. 氨 B. 氢气 C. 甲烷 D. 水蒸气

5、【答案】ABCD【解析】地质学家研究表明,地球大约是在46亿年以前形成的,那时候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上的环境与现在的完全不同:天空中或赤日炎炎,或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氢气、氨、甲烷、硫化氢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态的氧气。7. 一片树林树干颜色是棕灰色,生活在树干上的昆虫的体色大都也是棕灰色的下列对该现象的解释中,正确的是()A. 昆虫的体色是一种保护色B. 昆虫体色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C. 昆虫体色是昆虫吸食树干汁液的结构D. 昆虫为了适应环境改变了自己的体色【答案】AB【解析】动物外表颜色与周围环境相类似,这种颜色叫保护色。因此

6、昆虫的体色是一种保护色,A正确;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因此昆虫体色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正确;昆虫体色有利于保护自己,防御敌害,而与昆虫吸食树干汁液的结构是口器,C错误;环境对昆虫的体色进行了选择,不是昆虫为了适应环境改变了自己的体色,D错误。8. 首先提出“植物和动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科学家是()A. 罗伯特虎克 B. 施莱登 C. 施旺达 D. 林奈【答案】BC【解析】19世纪30年代,德国两位生物学家施莱登、施旺达共同创建了细胞学说,该学说的主要内容是: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能够产生细胞。9. 导致生存斗争的原因()A. 生物之间相互排挤或残杀

7、 B. 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有限C. 生物赖以生存的空间有限 D. 生物不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答案】BC【解析】自然界中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从而能产生大量的后代,即过度繁殖。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有限的,生物为了获取食物和空间,要进行生存斗争。10. 越古老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晚近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A. 越简单、低等,水生的越多 B. 越复杂、高等,水生的越多C. 越简单、低等,陆生的越多 D. 越复杂、高等,陆生的越多【答案】AD三、填空题11. 大量证据表明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 _ 【答案】对【解析】在原始海洋中,经过上万年后有机小分子长期累积并相互作

8、用,形成了比较复杂的有机大分子物质,如原始的蛋白质、核酸等。这些物质并逐渐形成了与海水分离的原始界膜,构成了相对独立的体系。一旦这些物质拥有了个体增殖和新陈代谢也就意味产生了生命。所以原始海洋是生命诞生的摇篮。题干说法正确。12. 生物进化的内因是 _ ,生物进化的外因是 _ 【答案】 (1). 遗传变异 (2). 生存环境的变化【解析】生物在繁衍的过程中,会不断地产生变异,其中的许多变异是能够遗传的,是适应环境的有利变异,这些不断发生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然后过度繁殖为自然选择提供了动力,以生存斗争为手段,达到适者(有利变异)生存与不适者(不利变异)被淘汰的结果。自然选择使不断变化的生物适

9、应于不断变化的环境。因此遗传和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的材料,是自然选择的基础,是生物进化的内因,生存环境的变化是生物进化的外因。13. 19世纪, _ 首先发现了病毒【答案】贝杰林克【解析】1898年,荷兰的贝杰林克证明了伊万诺夫斯基的发现,他用“病毒”来命名这种致病因子。同时,德国的莱夫勒和费罗施也证明了引起牛口蹄疫的病原体也是“滤过性病毒”。由于他们的杰出工作,才发现了烟草花叶病毒,开创了病毒学发展的新时代。14. 自然选择留下来的变异永远都是有利于生物生存的_【答案】错【解析】生物中普遍存在变异现象,变异是不定向的。遗传和变异是进化的内在基础。环境的变化是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生物只有适应

10、不断变化的环境,才能生存和发展。因此自然选择留下来的变异永远都是有利于生物生存的说法是错误的。故答案为:15. 生物化石是证明生物进化的最可靠的证据 _ 【答案】对【解析】生物通过对不同类群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殖方式以及生活环境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发现生物进化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规律。而形成与不同地层里的化石也印证了这一点越古老的地层里的生物化石越简单、越低等、水生的越多;越新近形成的地层里的生物化石越复杂、越高等、陆生的越多。所以证明生物化石是证明生物进化的最可靠的证据。点睛: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四、识图作答题16. 如图是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图解,请据图回答: (1)生殖发育方面,B比鸟类高等的是 _ (2)图中【D】代表的是 _ ,它由于 _ 不同而进化为代表不同生物的两大主干 (3)图中【A】代表 _ ,它与裸子植物最大的区别是 _ (4)图中的【C】用 _ 呼吸,以满足身体对氧气的需要【答案】 (1). 胎生哺乳 (2). 原始生命 (3). 营养方式 (4). 被子植物 (5). 被子植物的种子外有果皮包被 (6). 肺、皮肤【解析】根据下图分析可知A是被子植物;B是哺乳类;C是两栖类、D原始生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