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01文言文阅读课件.pptx_第1页
江苏省徐州市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01文言文阅读课件.pptx_第2页
江苏省徐州市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01文言文阅读课件.pptx_第3页
江苏省徐州市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01文言文阅读课件.pptx_第4页
江苏省徐州市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01文言文阅读课件.ppt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专题一文言文阅读,一、教读篇目 1.世说新语二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 (七上第8课) 10年未考 2.论语十二章(七上第11课、课标推荐篇目) 10年未考 3.诫子书(七上第15课) 10年未考 4.狼(七上第18课) 10年未考 5.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七上第22课) 10年未考 6.孙权劝学(七下第4课) 10年未考,【课内文言文梳理】,7.卖油翁(七下第12课) 10年未考 8.陋室铭(七下第16课、课标推荐篇目) 10年未考 9.爱莲说(七下第16课、课标推荐篇目) 10年未考 10.河中石兽(七下第24课、课标推荐篇目) 10年未考 11.三峡(八上第9课、课标推荐

2、篇目) 10年未考 12.答谢中书书(八上第10课、课标推荐篇目) 10年未考,13.记承天寺夜游(八上第10课、课标推荐篇目) 2013年考查 14.富贵不能淫(八上第21课、课标推荐篇目) 10年未考 1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八上第21课、课标推荐篇目) 2012年考查 16.愚公移山(八上第22课) 10年未考 17.桃花源记(八下第9课、课标推荐篇目) 10年未考 18.小石潭记(八下第10课、课标推荐篇目) 2015年考查,19.北冥有鱼(八下第21课、课标推荐篇目)10年未考 20.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八下第21课) 10年未考 21.虽有嘉肴(八下第22课、课标推荐篇目)

3、10年未考 22.大道之行也(八下第22课) 10年未考 23.岳阳楼记(九上第10课、课标推荐篇目) 10年未考,24.醉翁亭记(九上第11课、课标推荐篇目)2011年考查 25.鱼我所欲也(九下第9课、课标推荐篇目) 10年未考 26.送东阳马生序(九下第11课、课标推荐篇目) 2017年考查 27.曹刿论战(九下第20课、课标推荐篇目) 10年未考 28.出师表(九下第22课、课标推荐篇目) 2016年考查,二、自读篇目 1.与朱元思书*(八上第11课)10年未考 2.周亚夫军细柳*(八上第23课)10年未考 3.核舟记*(八下第11课)10年未考 4.马说*(八下第23课、课标推荐篇目

4、)10年未考 5.湖心亭看雪*(九上第12课、课标推荐篇目) 2014年考查 6.唐雎不辱使命*(九下第10课)10年未考 7.邹忌讽齐王纳谏*(九下第21课、课标推荐 篇目)2009年考查,(续表),(1)考查范围:徐州中考的文言文近五年来均为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需要注意的是,公输是近五年来考查的第一篇非课标课内篇目,彰显出命题选文的范围在扩大,同学们需要对课内所有文言篇目进行扎实的梳理与备考,尤其关注全部教读文言文篇目和部分自读文言文篇目(见考试说明附录五),在此基础上重点备考课标篇目;2018年的考试说明去掉了“浅易”二字,可见课外古诗文阅读材料的难度会增加,不排除单考课外文言文的可能

5、,因此在训练中也可针对课外篇目刷题;虽然虚词题在考试中很少涉及,但是在断句、翻译题中虚词起着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在备考中不可轻视;另外对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文言现象(一词多义、通假、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要逐一备考,高效训练。 (2)题型变化:近五年题型相对固定,如:实词解释(填写)、一词多义(选择)、翻译(填写)每年都会出现;而文意分析与鉴赏(选择)近三年没有出现,断句(选择)和对比探究(填写)成为近三年的热点题型。实词解释题近五年均考查4个词,所有课外实词均可在课内找到解释与联系,因此同学们只需在逐篇梳理与复习课内文言文时,对课内实词牢固掌握,融会贯通,便能对实词解释题准确作答。比较探究题近三

6、年倾向于考查不同人物品质的异同或同一人物品质的不同层面,与20142015年出现过的分析鉴赏题相比,难度较低,体现了对传统文化中优秀人物精神品质的领会与传承。,(3)体裁类别:近五年的文言文选文的体裁较广泛,有散文、传记、赠序、游记、表文、小品文等,对比阅读的体裁不一定一致,字数大体集中在200至300字左右。,第1讲朗读停顿、理解文言词语、翻译句子,真题体验,2018徐州 阅读文言文语段,完成问题。(14分) 【甲】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

7、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选自墨子公输),【乙】 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馀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惟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

8、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考点一】 朗读停顿5年3考:2018,2017,2016年考查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吾请无/攻宋矣 B.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C.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 D.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答案】C 【解析】 A项中“无”解释为“不”,用来修饰“攻宋”,“无攻宋”是一个整体,不可断开。B项中“坚明”和“约束”都是形容词,用来修饰后面的“者”,它们之间也不可断开。D项中“相视而嘻”作为谓语,不可断开。C项符合断句的要求,主谓之间断开。,【答案】(1)同“屈”,理屈(2)入侵(3

9、)拉,牵拉(4)最终 【解析】 (1)“诎”为通假字,不仅要写出通假的字,还要写出词语的意思。(2)“寇”为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不可解释为名词。(3)“引”课内已出现过,可联想迁移“下车引之”中的“引”为“拉,牵拉”的意思,将此意思放入原句,句意通顺。(4)“卒”课内也出现过,可联想迁移“卒或有所闻”的“卒”,解释为“最终”,将此意思放入原句,句意通顺。,【答案】B 【解析】 A项,意趣、情趣/意思;B项,确实;C项,夹杂/从小路;D项,女子出嫁/使返回。,【解析】 (1)重点词“虽”“绝”应解释准确,缺少的宾语应该补充。 (2)重点词“厚遇”“归”“岂以”应解释准确,“岂以”所在的语句反问

10、语气应体现出来。,考点1朗读停顿,技法精讲,【常见题型】 2018年5题 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吾请无/攻宋矣 B.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C.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 D.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答题思路】 (1)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按照“主/谓/宾”的原则进行划分。这种划分的方法关键在于寻找语句中的动词,若动词在句首,往往在其后断开;若动词在句中,往往在其前断开。如上题的C项“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中的动词“遣”放在句中,应在它的前面断开,所以这项是正确的。 (2)寻找句中的虚词及固定结构。一般是虚词在句首,往往在其后断开,如:盖/大苏泛赤壁云。若虚词在句中,往往在其前断开

11、,如:后狼止/而前狼又至。但也有个别虚词是特例,如“之”解释为助词“的”时不能断开,例如“小大之狱”的“之”前不断开;再如“于”“以”做介词时前面不断开,例如“还于旧都”的“于”前不断开,“故临崩寄臣以大事”的“以”前不断开。,(3)根据文意确定停顿。如“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一句,前一个“乐”用作动词,以为乐;后一个“乐”用作名词,乐趣、快乐。据此,这句话可以这样划分朗读节奏: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4)句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如“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一句中,“若夫”是句首语气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5)根据古代文化常识,正确划分节奏。

12、如“虞山王毅叔远甫刻”一句中,“虞山”是地名,“甫”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朗读时这句话的节奏应该划分为: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小贴士】 文言文的断句有两种题目要求:一类是选择正确的一项,另一类是选择不恰当的一项,答题时应看清题目要求,不要凭经验,不读题目直接答题。,考点2理解文言词语,角度一实词释义,技法精讲,【答题思路】 理解课外文言词语时,应先联想我们学习过的文言词语的意思,如上题中的四个词语都是课内出现过的词语,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即为正确答案。如“引”是七上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下车引之”已学过的,做题时可以联想到“引”的意思是“拉,牵拉”,把“拉,牵拉”放入课外语句“左

13、右或欲引相如去”,是可以解释通顺的,所以“引”解释为“拉,牵拉”是正确的。,【小贴士】 若一个词在文言语句中有多个意思,应学会选择最恰当的。如上题中的“卒”的文言意思有“最终”和“士兵”。解释时,应该选择一个恰当的解释,这里不可能解释为“士兵”,而应该解释为“最终”。确定词义后,应代入原句检验,若可翻译通顺,则是正确的,反之,便是错误的。代入这一环节,务必要有。,角度二一词多义,技法精讲,【答题思路】 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对课内文言实词一词多义部分的梳理与积累,在解题时,方法有两个,一个是根据词义判断,另一个是根据词性判断。 (1)根据词义判断。在掌握词语意思的基础上,可以直接采用词义判断的方法

14、。这种方法需要打牢基础,平时在学习文言知识时,应经常将以往所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做到温故知新,形成一个知识结构系统。如上题中A项都是课内的词语,“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意”解释为“意趣、情趣”,而“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的“意”解释为“意思”,两句中的“意”的意思,显然不同。 (2)根据词性判断。若对词义还不能够很确定的情况下,可以根据词性判断。若两个词语的词性不同,那么词义肯定就不同了。如上题中的C项,“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的“间”解释为“夹杂”,是动词,而“间至赵矣”的“间”在此处解释为“从小路”,为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两句中的词性不同。,【答题思路】 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对课内文言实词一词多

15、义部分的梳理与积累,在解题时,方法有两个,一个是根据词义判断,另一个是根据词性判断。 (1)根据词义判断。在掌握词语意思的基础上,可以直接采用词义判断的方法。这种方法需要打牢基础,平时在学习文言知识时,应经常将以往所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做到温故知新,形成一个知识结构系统。如上题中A项都是课内的词语,“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意”解释为“意趣、情趣”,而“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的“意”解释为“意思”,两句中的“意”的意思,显然不同。 (2)根据词性判断。若对词义还不能够很确定的情况下,可以根据词性判断。若两个词语的词性不同,那么词义肯定就不同了。如上题中的C项,“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的“间”解释为“夹

16、杂”,是动词,而“间至赵矣”的“间”在此处解释为“从小路”,为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两句中的词性不同。,考点3翻译句子,技法精讲,【答题思路】 翻译文言语句六字诀: (1)对。按照原文的词语、词序和句式,逐字逐句翻译。例如:“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桃花源记)将“及”“诣”“说”“如此”替换成现代词语,然后按照语序对译成现代语句。 (2)调。特殊句式,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在翻译时要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调整语序。例如:“何陋之有?”(陋室铭)翻译时调整为“有何陋”。 (3)留。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以及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度量单位等专有名词,翻译时保留。例如:“

17、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庆历”(年号)、“滕子京”(人名)、“巴陵郡”(地名)翻译时都不用改动。,(4)换。词语所表示的意义现在还在使用,但用了另外的词,翻译时用现代汉语中意义与之相当的词进行替换。例如:“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刿论战)句中“师”“伐”可用“军队”“攻打”替换。 (5)删。词语仅有词法作用,无实际意义,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来替换,可以删除不译。例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句中“之”是音节助词,没有实际意义,可不译。 句中重复多次的词语可以删除。例如:“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 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核舟记)句中

18、“为”出现多次,可以只译其一,删除其他。 (6)补。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根据现代汉语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通顺。例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补充省略内容“(村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小贴士】 2018年的文言文翻译较往年略有变化,在题干中提示考生注意加点词的解释,并对要求翻译的句子设置了加点词,这是在帮助考生抓住句子翻译的重点和采分点,同学们在做这道题时不可依照固有模式,急于作答,而应对加点词先做突破,在翻译完整个句子后,最好对加点词的翻译再推敲一下,确保无误。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时,务必将重点字词的意思,记忆准确牢

19、固,以便考场中灵活运用。,第2讲文言文内容理解,真题体验,2017徐州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问题。(6分) 【甲】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乙】 徐中行,台州临海人。始知学,闻安定胡瑗讲明道学,其徒转相传授,将往从焉。至京师,首谒范纯仁,纯仁贤之,荐于司马光,光谓斯人神清气和,可与进道。会福唐刘彝赴阙,得瑗

20、所授经,熟读精思,攻苦食淡,夏不扇,冬不炉,夜不安枕者逾年。乃归葺小室,竟日危坐,所造诣人莫测也。父死,跣足庐墓,躬耕养母。推其余力,葬内外亲及州里贫无后者十余丧。晚年教授学者,自洒扫应对、格物致知达于治国平天下,不失其性,不越其序而后已。 (选自宋史徐中行传),【考点四】 对比探究(比较人物形象) (5年3考:2018,2017,2016年考查) 1.甲、乙两文都表现了古人求学的,乙文还表现了徐中行做人行事方面的。(2分),【答案】艰辛(勤奋)孝顺(乐善好施,教学严谨) 【解析】 第一空的关键词是“求学”,甲文中的宋濂求学时路途遥远,伙食很差,衣服破旧,但为了求学可以克服这些困难,乙文中的徐

21、中行千里迢迢拜师求学,都体现了他们求学的艰辛或勤奋。第二空的关键是针对乙文徐中行的做人行事方面的,文中的“父死,跣足庐墓,躬耕养母”说明了他的孝顺,“推其余力,葬内外亲及州里贫无后者十余丧”说明了他的乐善好施,“晚年教授学者,自洒扫应对、格物致知达于治国平天下,不失其性,不越其序而后已”说明了他的教学严谨。,【考点四】对比探究(比较写作手法)预测 2.改编 甲、乙两文都体现了主人公求学时的艰辛勤奋,两文分别是如何表现的?(2分),【答案】甲文通过宋濂与同舍生的条件的对比,突出他求学时的艰辛勤奋。乙文用徐中行求学时的行为进行衬托,突出他求学的艰辛勤奋。 【解析】甲文描写同舍生条件的优越,为了与宋

22、濂求学条件的艰辛进行比较,更加突出宋濂求学的艰辛勤奋,乙文通过“始知学将往从焉”“夏不扇,冬不炉,夜不安枕者逾年”“竟日危坐”表现出徐中行求学时的艰辛勤奋。,【考点五】 开放探究 3.改编 甲、乙两文都体现了主人公学习时的勤奋刻苦。作为学生的你,读了之后对自己的学习有怎样的想法?请结合自己的经历说一说。(2分),【答案】示例:宋濂、徐中行求学均勤奋刻苦,取得了过人的成就。作为学生的我,也应该学习他们的求学精神,要克服种种困难,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比如我的英语成绩与别的同学存在差距,我便经常向老师和一些成绩优秀的同学请教,利用课余的时间,巩固所学的知识,经过一段时间的勤奋学习,我的英语成绩有

23、了明显的提高。,1.2017年9题 甲、乙两文都表现了古人求学的,乙文还表现了徐中行做人行事方面的。(2分),考点4对比探究,角度一比较人物形象(2018年9题、2017年9题、2016年9题),技法精讲,【常见题型】 甲文表现了的品质,而乙文表现了的品质。 甲、乙两文都表现了的特点。 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和的性格特点。 甲文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乙文记述了作者事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品质?,【答题思路】 徐州市中考文言文对比阅读,最能体现两篇文章异同的是最后一题。有的是比较人物形象的相同点,有的是比较人物形象的不同之处,有的是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答题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1)课内迁移课

24、外。如甲文宋濂的求学精神是刻苦勤奋,我们就可以从这个方面审视乙文的徐中行是否也具有这种精神,从文中“熟读精思,攻苦食淡,夏不扇,冬不炉,夜不安枕者逾年”一句可知,徐中行在求学上也是刻苦勤奋的,由此可以完成第一个问题。然后聚焦徐中行为人处世方面的语句“父死,跣足庐墓,躬耕养母。推其余力,葬内外亲及州里贫无后者十余丧”,从中可以概括出第二个问题的答案。 (2)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入手。正面描写即人物的具体事件,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以及直接概括人物特征的语句等;侧面描写指第三者的语言或评价,作者的评论等。从这两方面进行分析,即可列出人物的主要特点,然后可以比较异同。,角度二比较写作手法预测,2.甲、乙两文都体现了主人公求学时的艰辛勤奋,两文分别是如何表现的?(2分),技法精讲,【常见题型】 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写法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