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3 宋明理学课后提升作业 人民版必修3_第1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3 宋明理学课后提升作业 人民版必修3_第2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3 宋明理学课后提升作业 人民版必修3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课后提升作业 三宋明理学(30分钟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2016成都高二检测)柳宗元说:“浮屠(佛教)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奭(盛大)然,不与孔子异道。”材料所述反映当时()a.儒家学说的弊端日益显露b.佛教已取得了政治统治地位c.佛教与儒家思想走向融合d.佛、儒思想皆成为正统思想【解析】选c。柳宗元认为佛“不与孔子异道”“浮屠(佛教)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即佛教是不应排斥的。所谓“合”,主要理由有两个:一是佛家之戒律与儒家之礼义相近,二是释氏重孝,更是与儒家相通。只有c符合题意,故选c。2.儒家学派产生后,通过不断吸收其他学说的养分

2、,在后世得以不断发展、更新。儒学曾经向哪些思想派别学习()法家阴阳五行家道教佛教a.b.c.d.【解析】选c。注意题干中“曾经向哪些思想派别学习”。西汉时期董仲舒糅合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改造了儒家思想。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从佛教、道教之中汲取了有益的内容。3.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a.天体运行法则b.社会发展规律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d.“天人感应”理论【解析】选c。“理学”是一种唯心主义思想,可排除a、b;d“天人感应”是董仲舒的思想主张。4.“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

3、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这段话意在说明()a.心外无理b.心即理也c.发明本心d.格物致知【解析】选d。因田夫曾受过虎伤,即有过被虎伤的经历,因而他得出的结论属“格物”所致。5.(2016上海高考)诗歌创作往往受到时代思想的影响。“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说理诗最有可能受哪种思想影响?()a.孔孟思想b.黄老学说c.两汉经学d.宋明理学【解析】选d。这是宋代儒学大师朱熹的一首诗歌,意思是水渠中存在清水是因为源头有活水注入,符合理学“格物致知”的求知过程,富有哲理。对比儒学发展的几个阶段,宋明理学符合这一时代特征。故选d。6.如果向陆

4、九渊请教做学问的方法,他的回答应是()a.尚学,学以致用b.学习前人的经验与心得c.注重内心的涵养功夫d.注重实践,致良知【解析】选c。陆九渊为心学的开创者,反对埋首书册,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发明本心”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准则。7.南宋思想家朱熹和陆九渊在鹅湖寺会上相遇,两个思想家就关于“理”的认识和治学方法发生了激烈的争论,这就是著名的鹅湖之会。你认为这二人的主要分歧是()a.是否继承和保留儒家思想的问题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争c.探究获取“理”的途径方法问题d.是否保留理学思想中封建伦理道德的问题【解析】选c。程朱理学偏重于外在工夫,主张“格物致知”(格物,接触事物;致知,获得知

5、识),即通过对外物的考察来启发内心潜在的良知。陆王心学则偏于内在工夫,主张“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但良知容易被私欲侵蚀),所以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去掉人欲,以恢复良知,因此正确选项为c。8.(2016黄冈高二检测)南宋朱熹与明代王守仁相比,两者思想共同之处是()a.知行合一,都产生于心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c.心就是理,心外无物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理学与心学的知识,a和c只是心学的观点,d只是理学的观点。b表述符合两者共同观点,故正确选项是b。二、非选择题(18分)9.阅读下列材料

6、,回答问题。材料一尝谓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行五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圣弃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妄归真,俾千变万态,复乎心性,释有焉。宋智圆材料二朱熹说:“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信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天理人欲,不容并立”,“遏人欲而存天理”。材料三王守仁说:“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4分)(2)据材料二归纳朱熹的基本主张。朱熹提出这些主张的根本目的是什么?(6分)(3)材料三主要阐述了王守仁的什么观点?(4分)(4)材料一对材料二、三有何影响?(4分)【解析】第(1)题应依据材料概括三教合一;第(2)题据材料二逐句分析归纳即可。通过“遏人欲而存天理”不难看出其根本目的是维护专制统治。第(3)题注意从材料三中获取有效信息,指出王守仁“致良知”的观点;第(4)题应归纳“理学”的形成。答案:(1)三教合一。(2)主张:三纲五常即天理;“天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