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期末考试知识整理_第1页
黄帝内经期末考试知识整理_第2页
黄帝内经期末考试知识整理_第3页
黄帝内经期末考试知识整理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0中医甲班 余惠燕黄帝内经期末考试知识整理名词解释1. 和于术数:和,调和,引申为恰当运用。术数,此指养生的方法,如导引、按蹻、吐纳 等;和于术数,即恰当地运用各种养生方法。2. 形与神俱: 形,形体;神,精神;俱,全也,一也。引申作健全、和谐。形与神俱,即形神健全和谐。是健康的标志。3. 中正之官:中正,正直刚毅、不偏不倚、准确无私之意;中正之官,此指胆。比喻胆的决定判断功能。4. 使道:指十二脏相互关系的通道。5. 怵惕:指惊恐不安。6. 破(月囷)脱肉:月囷,隆起的大块肌肉。全句形容肌肉极度消瘦。7. 煎厥:古病名。指阳气亢盛,煎熬阴精,阴虚阳亢,逢夏季之盛阳,亢阳无制所制阳气上逆昏厥

2、的病症。8. 薄厥:薄,迫也。薄厥,古病名。指因大怒而迫使气血上冲,脏腑经脉之气血阻绝不通所致的昏厥病症。9. 气立如故:立,犹行也。气立如故,指脏腑经络之气运行如常。10. 阴平阳秘:互文句,即“阴阳平秘”,阴阳平和协调之意。11. 尻以代肿:尻,尾骶部;踵,足后跟;指足不能站立行走,以尻代之。12. 去菀陈莝: 应作“去菀莝陈”解释。“去”,“莝”同义,即除去、祛除之意;“菀”,通“郁”,郁积之义;“陈”,陈旧、陈腐;在此“菀”、“陈”同义,指恶血而言。整句指 去除郁久的恶血(指用放血疗法去除血脉中的瘀血)简答题:1. 试述内经理论体系的学术特点(P2-Q34):(论述题要写出自己的观点)

3、 天人合一,五脏一体-整体的把握生命规律;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辩证的对待生命活动 候之所始,道之始生-从功能概括生命本质2. 如何理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P12Q 104) 喜怒,指五志太过:寒暑,2六淫 因喜怒等五志太过,直接损伤五脏气机,故说喜怒伤气;寒暑等六淫伤人,首先侵犯形体肌表,故说寒暑伤形。3. 如何理解素问-六节藏象论“凡十一藏取决于胆”(P20- Q 99) 这是强调胆的功能既特殊而又重要。 胆主少阳春升之气,胆气的生发对五脏六腑气机均有调节作用,且胆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精神活动,系于五脏,称之为五神藏,然决断在胆,胆虚则谋虑不决,必影响精神魂魄意志,

4、而致五脏不安。 因此经文提出十一脏功能的发挥,取决于胆的功能正常。4. 用原文回答灵枢-本神关于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的概念及人的认知思维的过程。(P28-T89/90)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5. 结合素问-营卫生会试述营卫的生成。(PP28-103) 经文指出:“人受气于谷,谷人于胃,以传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 说明营卫之气均化生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水谷精微之精专柔和部分化为营气,剽悍滑利部分化为卫气。6. 结合灵枢-

5、营卫生会,谈谈老年人“昼不精,夜不暝”的道理(P28- Q 105) 原文曰:“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暝”。 即老年人营卫之气不足,运行不畅,尤其是卫气不能按时出表及里,营气不足,故白天精力不足,夜里睡眠不安。7. 素问-生气通天论对阴阳失和的病理变化时怎么样论述的(P37- Q 145) 阴不胜其阳,则阳用事,可出现“脉留薄疾,并乃狂”等病症,甚至“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 阳不胜其阴,则阴用事,可见“五脏气争,九窍不通”。 若阴阳离决,则危及生命。8. 如何理解素问-举痛论“百病生于气”的发病学观点(P37- Q 147)“气”,

6、在此指情志过激、外感六淫、劳逸过度等各种因素引起人体之气的失常。“百病生于气”意为许多疾病的发生,都是各种致病因素首先导致人体之气失常引起的。 因“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素问调经论 ),气与血的关系非常密切,气病往往及血,而“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素问调经论 ),故提出“百病生于气”这一重要的发病学观点。9. 如何理解素问-痹论“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脾胃乃伤”(P48-Q98)“阴气”,指五脏之精气。“静”,言人安宁闲静而无外邪和情志、劳作的干扰。“静则神藏”,意即人若安静而无邪气之干扰,则神气宁静以内藏。“燥则消亡”,即五脏之气离散。此句经文提示痹证的内因所在。论

7、述题:1. 怎样理解素问-上古天真伦“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写”?有何指导意义?(P6-Q86) 原文有两层意思:一是说明肾主藏精的功能。肾所藏之精包括先天之精和来自五脏六腑的后天之精。二是说明五脏之精气充盛,一则能泻藏于肾,二则是肾才能泻精。 提示肾中精气的盛衰与五脏六腑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故欲保肾气又不可忽视对五脏六腑之精的培育。2. 联系素问-咳论原文,试述咳病得病因病机。(P48-Q100)根据素问咳论所述,咳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寒邪袭表,内传于肺。即经文所说:“皮毛者,肺之和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 内伤于寒饮食,从肺脉上至于肺。即经文所

8、说:“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上述内外寒邪相合、并聚于肺,导致肺气失于宣降而上逆,从而发生咳嗽。即经文所说:“内外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 其他脏腑病变传及于肺,影响肺气宣降而发生咳嗽。及经文所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3. 如何理解素问-咳论中“此皆聚于胃,关于肺”的观点?试从病因、病机、治疗的角度加以阐述。(P48-Q101)“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从狭义而言,是指水饮聚于胃,则上关于肺而为咳;从广义而言,是对咳嗽病机的高度概括,说明咳嗽与脾胃两脏关系最为密切。从病因而言,皮毛受邪,从其合入肺,而寒饮食入胃,从脉上肺,总与脾胃相关。从病机而言,邪伤于肺,使肺失

9、宣而咳,故咳嗽不离于肺。咳与胃的关系,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胃为五脏六腑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若胃弱则化源不足、气血虚衰,脏腑失于充养,抗病力弱,易感外邪而病咳嗽。其二胃与肺有经脉上的直接联系,故胃独自受邪或接受其他脏腑内传而聚于胃的邪气,均可通过肺经上传于肺而为咳嗽。其三,胃主受纳,脾之运化,水津失运而内聚,则为痰为饮,痰饮上逆于肺而发咳嗽。故后世有“脾胃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胃为成咳之源”之说。从治疗而言,咳嗽是因肺气上逆,虽然引起肺气上逆的原因很颇多,但胃气上逆可从经脉联系的途径影响于肺,导致肺气上逆,而使咳嗽加剧,故治疗咳嗽常兼用和胃降逆之药(如旋覆花、枇杷叶等)。此外,胃

10、肺之间存在着五行母子相生关系,若脾胃虚弱,土不生金,可致肺虚咳嗽,采用培土生金法治疗,可获良效。因调理脾胃,不但能益气、生血、摄精,而且还能制湿、化痰、消水,故治疗咳嗽,尤其是慢性咳嗽,往往离不开脾胃,这亦说明了咳嗽与脾胃之间的关系。4. 联系素问-脉要精微论原文,试述四时脉象的形成机理。(P55-Q87)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阴阳有时与脉为期。”自然界阴阳的变化规律,以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阴阳消长,四时更迭,从而有春温,夏暑、秋凉、冬寒的气候变化。由于人

11、与自然界四时气候的影响密切相关,脉象亦随着四时气候阴阳消长变化规律而变化,因此,便形成了“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的四时脉象。5. 联系素问-至真要大论原文,试述正治法、反治法各自的概念、使用范围,应用举例及运用注意点。(P60-Q57)答:(1)正治法:1是逆疾病征象而治,即所用药物的属性与疾病性质相反的治则,如经文诉所说“逆者正治”。2其使用与病势轻浅、病情单纯、无假象的病证,即京温所说的“微者逆之”。3经文所说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等,均属于正治法范畴。4运

12、用时应把握“适事为故 ”的原则。 (2)反治法:1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即所用药物的属性与疾病假象相同的治则,但从本质上说,药性与疾病的性质是相反的,即经文所说“从者反治”、“其实则同,其终则异”。 2其适用于病势急重、病情复杂、有假象的病证,即经文所说“甚者从之”。 3经文所说的“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均属于反治法则。 4在运用时应注意“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从少从多,观其事也”。也即先求病因,治其病本,至于所用从要多少,视病情而定。6. 结合素问.至真要大论原文,试述虚热证、虚寒证的治则,并分析其机理。(p62)答:(1)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虚热证、虚寒证的治则是:

13、“诸寒之而生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即阴虚而致阳亢生热的虚热证,治宜滋阴以制阳;阳虚而致阴盛生寒的虚寒证,治宜补阳以抑阴。 (2)因为虚热证、虚寒证以阴虚、阳虚为病之本质,若仅治其相对偏盛的阳亢、阴盛,则愈伤其本来不足之阴、阳,导致阳更亢或阴更盛。故虚热证应滋阴以制阳,虚寒证应补阳以抑阴,即“求其属”而治。7. 怎样理解素问-萎论中“治萎者独取阳明”的原理。(P9-128试题精选(补充)册)经文首先指出“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闰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并且以足阳明和冲脉、带脉、督脉等奇经的关系,来说明“治萎者独取阳明”的原理。因为足阳明属胃,与脾相表里,为水谷之海,是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五脏六腑、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