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方式-间混套作(HU.ppt_第1页
种植方式-间混套作(HU.ppt_第2页
种植方式-间混套作(HU.ppt_第3页
种植方式-间混套作(HU.ppt_第4页
种植方式-间混套作(HU.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三章 种植方式,种植方式,又称种植形式,是指作物在农田上的时空配置,包括间、混、套作和复种,1 间混套,间、混、套作是我国农业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精耕细作、集约种植的一种传统技术:,公元前1世纪,西汉汜胜之书:“每亩以黍椹子各三升合种之”、“区种瓜又种薤十根”、“又可种小豆于瓜中”。 公元6世纪齐民要术:“二豆良美,润泽益桑”,以发挥作物间的互利关系;“慎勿于大豆地中杂种麻子”,以避开作物间的不利关系。 至宋、元时期的七百年间,间混套作有一定发展,注意到用地养地相结合,并提高了对套作的好处和合理选配作物组合的认识。 至明、清,人口增加较快,人均耕地显著减少,间混套作普及较快。明代农政全书中

2、有了关于大麦、裸麦和棉花套作,麦和蚕豆间作,以及棉薯间作等记载。清朝农蚕经记述了麦与大豆的套作。此外,明朝还有早稻与晚稻套作,清朝有稻豆套作、粮菜问作、稻与苡薏间作等有关记载。至建国前,套作已有相当规模的发展,玉米与豆类间作在全国各地已都有分布。 建国后,“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合理的轮作(换茬)、间作套种和密植是增加农作物产量的重要措施”。,间(混)套作已成为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农作物高产、高效、持续增产的重要技术措施,有关概念 间套作的意义 间套作的效应 间套作的技术 主要间套作类型与方式,Contents,有关概念,单作(sole/solid cropping) 在同一块田地上种植

3、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为纯种、清种、净种或平作。 群体结构单一,全田作物对环境条件要求一致; 生育一致,便于田间统一种植、管理与机械化作业; 个体之间只存在种内关系。,间作(intercropping) 在同一田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不同作物在田间构成人工复合群体,个体之间既有种内关系,又有种间关系。 间作的作物播种期、收获期相同或不相同,但作物共处期长,其中,至少有一种作物的共处期超过其全生育期的一半。 间作是集约利用空间的种植方式。间作时,不论间作的作物有几种,皆不增计复种面积。,有关概念,条(带)状间作 Strip intercroppi

4、ng 作物成多行或占一定幅度的相间种植,形成带状,如四行棉花间作四行甘薯,二行玉米间作三行大豆等。,有关概念,带状间作便于机械化或半机械化作业,与分行间作相比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关概念,农作物与多年生木本植物相间种植,也有人称为多层作。 木本植物:林木、果树、桑树、茶树等 农作物:粮食、经济、园艺、饲料、绿肥作物等,农林间作Agroforestry,农林间作与坡地农业,田篱间作 Alley cropping 或 Hedgerow Intercropping: 每隔4-6公尺宽以速生树种植成田篱,田篱之间种植一般农作物。种植作物前修剪作为绿肥并且避免遮荫 。,樟、茶间作,农桐间作,混作(混合

5、间作) Mixed intercropping 在同一块田地上,同期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基因型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为混种。 生育期相近,混作的作物相距很近或在田间分布不规则,不便分别管理,并且要求混种的作物的生态适应性要比较一致。,有关概念,套作(接替间作) Relay intercropping 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种植(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为套种、串种。如于小麦生长后期每隔34行小麦播种一行玉米。后季作物英文有时称为under-sown crop。 每种作物的共生期都不超过其全生育期的一半. 注:间作与套作都有作物共处期,不同的是间作作物的共处期长;套作作物的共

6、处期短,每种作物的共处期都不超过其生育期的一半。 。,有关概念,立体种养(multistorey cropping and raising) 在同一块田地上,作物与食用微生物、农业动物或鱼类分层利用空间种植和养殖的结构;或在同一水体内,高经济价值的水生植物与鱼类、贝类相间混养、分层混养的结构。如玉米和菌菇、稻和鱼共同种养,后者如藻(海带)和扇贝、海参共养。,有关概念,立体种植(multistory cropping)在同一农田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包括木本)从平面、时间上多层次利用空间的种植方式。凡是立体种植都有多物种、多层次地立体利用资源种植的特点,都有构成复合群体的阶段,因此,实际上间、

7、混、套作是立体种植的总称。,有关概念,国际上一般采用土地当量比(Land Equivalent Ratio,LER)来反映间、混、套作的土地利用效益。 土地当量比1,表示间、混、套作有利;且大于1的幅度愈高,增产效益愈大。,土地当量比(Land Equivalent Ratio,LER) 为了获得与间、混、套作中各个作物同等的产量,所需各种作物单作面积之比的总和 。,Yi 代表单位面积内间、混、套作群体中的i作物的实际产量; Yij 代表该作物在同样单位面积上单作时的产量。 M 是复合群体中作物的个数。,Land Equivalent Ratio (LER) 有时也用Relative Yiel

8、d Total (RYT)表示。,例: 玉米+大豆,其中玉米产量349.1kg,大豆产量56.8kg。玉米单作的产量为371.7kg,大豆单作的产量为75.3kg。则玉米+大豆的土地当量比为 LER =间作玉米产量/单作玉米产量+间作大豆产量/单作大豆产量 = 349.1/ 371.7+ 56.8/ 75.3 = 1.693,间混套作的作用,提高产量(粮经、农鱼、林农) 增加经济效益(土地当量比大于1) 提高产量稳定性(单一作物易受灾) 增加产品多样性 增强对病虫害的抗性(驱避作用) 保护资源环境 (防止水土流失),中国间套作发展,面积扩大(除西藏、青海未见报导) 山东、河南、安徽、贵州、宁夏

9、 类型增多 粮、棉、油、菜、肥、林、果、烟、药、鱼、畜、禽、花、糖 水平提高 产量、品质、技术规范(育苗移栽,化学除草、化控、复膜等) 问题: 增加农事操作与田间管理的复杂性 增加了机械操作的难度; 比较费工 在人多地少、人畜力比重较高的地区间、混、套作发展较为广泛。 在机械化技术与间、混、套作结合上,还有许多课题值得研究,世界间套作发展,历史久远 类型丰富 广泛分布在非洲、中南美洲、亚洲(人多地少)。 处于热带的非洲、中南美洲,热量资源丰富,主要靠降雨,受干湿季影响较大,耕作粗放,广泛采用间混作,也有部分套作,。目的是形成一个稳定的农田生态系统,以求稳定产量。 欧洲,热量不足,复种困难,由于

10、畜牧业比重较大,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多进行农牧结合。 北美洲人少地多,畜牧业发达,套种和混播牧草比较普遍。 亚洲如日本和朝鲜,由于人多地少,间套也较多 其作用主要是 在易变的环境中,保证单位面积上总产量。如种植生长习性不同的作物;较好的利用环境因素;增加地面覆盖度,保护土壤,减少水蚀和风蚀。 在稳定的环境中,通过对资源的分层利用,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单一群体的缺点: 漏光多 透光差 个体间竞争激烈 难以通过增加LAI进一步提高产量 单一作物难以充分利用资源(土地、温度、光、水),间、混、套作的效应,单作的好处:便于管理与机械化,不存在不同作物间的矛盾,在精心栽培下也可以获得高产,因而为世界上多

11、数地区所采用。,在间、混、套作情况下,通过形成合理的复合群体,却有利于解决单一群体所存在的上述问题,有可能获得比单作田高产,高效的结果。 能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自然界植物群落中,植物种间客观存在的有利的互补关系和不利的竞争关系,为人类合理地处理栽培作物群体的种间关系,提供了可贵的启示 互补: 指的是几种植物互为补充地利用环境资源光、热、水、养、气等生态因子,包括不同抗逆性的植物互为补充地抗御旱、涝、风等自然灾害。植物之间的有利关系,还表现在偏利作用和互利共生,对偏利作用和互利共生,都可看做是作物种间广义地互补关系的表现。 竞争: 植物群落中的相互制约的负相互作用,普遍表现为竞争。 在单一群体中

12、普遍存在种内竞争; 在复合群体内,同时存在着种间竞争和种内竞争。 此外,寄生也是种间一个种群对另一个种群制约的一种不利作用。,复合群体中的互补和竞争关系,间、混、套作组成的作物群体,是在人的控制下形成的人工复合群体,人们可能通过选择作物种类,运用合理的田间管理技术等手段,能动地发挥作物间的互补作用,削弱、抑制种间和种内的竞争。种间互补关系处理得好,能体现互补为主,竞争为辅,则能够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单位面积上的总产量。,在间、混、套作情况下,按不同比例分别播种两种作物和时,其产量效益对比单作大致会有四种结局:,+,+,+,+,1. 的得利大于的削弱,总产量比单作增产 2. 和

13、均得利,总产量显著高于单作 3. 的得利小于的削弱,总产量比单作减产 4. 和均受到削弱,总产量比单作显著减产。,生产实践中,应求得第一、二种结局。世界上分布广泛的玉米与豆类间作及国内当前采用和推广的间、混、套作方式多属于第一种结局。第二处结局是最理想的,当前尚少见。第三、四种是间、混、套作不成功的结局,生产中应避免。,间、混、套作情况下,在原有单作田中加入副作物时,其产量效益可有三种结局:1.主作物产量比单作时略减,增收副作物产量,总产量高于单作。生产中大多数属此种情况。2.主作物产量不低于或高于单作,增收副作物产量,总产量显著高于单作田。 3.应用生态位理论发挥群体增产效益促进间混套作复合

14、群体内作物间的互补关系,减少竞争强度,关键在于充分利用空间、时间、营养等资源,这就涉及到生态位(niche)理论。,生态位(niche)理论,物种在环境中的地位(空间生态位,J.Grinell,1917) 有机体在群落中的功能作用和地位(营养生态位,C.Elton,1927) 生物需要的生态因子的适宜生存范围,(空间、营养、时间、关系等综合生态位,G.E.Hutchinson,1957) 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表现出来的对生态系统中环境因子的综合要求或适应特性 生态位理论启示 同样生态位的生物种以竞争胜败告终 存在于同一生态系统的生物必有生态位差异,耕作学 第五章 间 套 作,一、空间上的

15、互补与竞争 二、时间上的互补与竞争 三、地下养分、水分的互补与竞争 四、生物间的互补与竞争,复合群体中的互补和竞争关系,间套作复合群体在空间的互补与竞争,主要表现在光与CO2等方面。 互补:利用空间生态位不同作物进行组合 1、增加了采光量, 改平面受光为立体受光: 增加受光面积 分层截获,提高截光量,减少反射和漏射 2、提高了光合效率 3、改善了通风和C02供应 竞争 高位作物或上位作物与矮位作物或下位作物对光的竟争 套作后茬与前茬作物对光的竟争。,一、空间上的互补与竞争,单作与间作受光面积示意图,形态互补 高矮、圆尖、直平、阴阳、早晚 合理的间(混)、套作,在空间上配置的共性是将空间生态位不

16、同的作物进行组合,使其在形态上一高一矮,或兼有叶型上的一圆一尖,叶角的一直一平,生理上的一阴一阳,最大叶面积出现的时间一早一晚。利用作物这些生物学特性之间的差异,则可在苗期扩大全田的光合面积,减少漏光损失;在生长旺盛期增加叶片层次,减少光饱和浪费;生长后期,提高叶面积指数,在整个生育期内实现密植效应。 密植效应 是指间(混)、套作复合群体的混合密度大于单作所起到的增产、增值效应。 套作时,前后两种作物共处,相当于高、矮作物间作,可使光合总面积增加,减少漏光损失,提高对光能的利用,并可弥补农耗期对光能的损失,实现“四季常青”。,一、空间上的互补与竞争,光竞争: 处于间(混)、套作的矮位作物受光叶

17、面积减少,受光时间缩短,光合作用效率降低,生长发育不良,最后导致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下降。 并且高位作物株型松散、叶角愈接近水平的,矮位作物受遮荫愈严重; 矮位作物的行数愈少(即所占地面宽度愈窄),愈不耐荫,减产幅度愈大; 高矮作物高度差过大,全天受光时间愈短; 套种的时间愈早,受遮荫的时间愈长; 南北行向种植较东西行向种植,矮位作物受影响更大。 要发挥间套作复合群体的互补关系,抑制其争光的矛盾,需要从作物种类、品种的选择、田间作物的配置等方面很好地考虑,套作互补作用,季节补充 套作竞争作用,季节争夺 如: 麦棉(花生、大豆) 棉毛豆 甘蔗蘑菇,二、时间互补与竞争,三、地下养分、水分互补与竞争,

18、根系分布的差异(小麦深、水稻浅) 养分需求的差异(豆科、禾本科,磷钾需求差异) 水分养分竞争(大小苗、深浅根) 水土保持作用(地面覆盖度增加) 因此,在间(混)套作复合群体中,加强水肥管理,掌握合理的种植密度,确定作物种植的适宜间距,合理地确定套种时间,都有利于发挥营养异质效应,缓和水肥竞争。,间、混、套作地下因素的互补,表现为营养异质效应(利用作物营养功能的差异,正确组配作物所起到的增产、增收作用。 间(混)、套作时,作物的地下部分不可避免地发生水肥竞争,又称根竞争。,四、生物间的互补与竞争,1、边行影响-边行优势与劣势 边行优势 通风、透光、根系空间大、健壮 (玉米大豆)玉米地下隔离,增产

19、18%;地下不隔离,增产32% (小麦/玉米)小麦地下隔离,增产28.4%;地下不隔离,增产61.3% 优势范围,优势与带宽,上位越宽优势越低。此外与作物种类和品种等有关 边行劣势 被挡风、遮荫、根系弱、植株瘦弱 边行劣势的大小:取决于高位作物的高度、密度、叶片的结构和叶角,矮位作物的高度,矮位作物与高位作物间的距离,矮位作物的行数或占据地带的宽度以及作物本身的遗传发育特性等。,不同作物与玉米间作的边行效应(单产为100%)沈阳农业大学,1963-1964,2、病虫害影响和抗灾性影响补偿效应,天敌, 麦棉套作控制棉蚜(由于瓢虫和食蚜虻等天敌的繁殖) 改变环境减轻病害(通风透光改善) 玉米螟、辣

20、椒番茄 机械支撑 玉米赤豆,豌豆与麦类混种 抑制杂草 抗灾加强: -利用各种作物对自然灾害的抗性不同进行合理组合,以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有害作用 麦棉红蜘蛛,豆棉红蜘蛛,玉米间烟草烟青虫增加。,间、混、套作的群体中,由于多种作物共处,能减轻病虫害、草害和旱涝风自然灾害的效应称为补偿作用;导致病虫草害等加重的效应称致害效应。,3、代谢产物的影响正对等效应,醇、酚、醛、酮、酯、有机酸等分泌物 作物与葱蒜韭菜间作可减少病虫害 油菜/大蒜,蚜虫、菌核病减轻 洋葱促进甜菜、莴苣 马铃薯促进玉米、蓖麻 向日葵影响玉米、蓖麻 豌豆影响洋葱、大蒜 胡桃影响苹果 荞麦影响玉米,作物(植物)在它的生育期间,通过其

21、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不断地向环境中分泌气态或液态的代谢产物,这些分泌物对周围的微生物或其它作物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即存在着正对等效应和负对等效应。,作物,驱避害虫,间混作的效应(效益原理),一、提高作物群体种植密度,增加光合面积,提高光能利用效率(密植效应 ) 1、改平面受光为立体受光: 增加受光面积 提高光合效率(光合抑制) 分层截获,提高截光量,减少反射和漏射 异质互补(光谱) 2、改善通风与C02供应。,二、加强对地力的利用(根系不同的吸收作用) 营养异质效应,四、利用代谢产物的有利影响(allelopathy) 正对等效应 五、减轻病虫害 补偿作用,三、发挥边行优势,减小边行劣势 玉米

22、的边行优势可涉及到3行。6行玉米间作时,边行比中间行产量高71.2%。 隔根试验:以单作产量为100%,隔根间作的玉米产量为118%,不隔根间作的玉米产量为132%。(玉米大豆) 说明增产的32%中,18是地上光热气的作用,14是地下肥水的作用。,套作的效应,一、延长光合时间,充分利用热量资源,利于提高单位土地面积年产量。这是形成套作效益的主要原因。 二、躲避旱、涝、寒等灾害。 三、表现边行优势。 四、减轻病虫害。 五、缓解用工矛盾。,间混套作的技术,一、合理搭配作物种类和品种 二、合理安排田间配置 三、合理设计田间管理措施,一、合理搭配作物种类和品种,1、生态适应性选择(大同) 对大范围环境

23、条件的生态适应性在共生期内大致相同。 (如:水旱、肥瘦不宜共生生长;生态位有差异) 2、特征特性适应互补(小异) 在生态适应性大致相同的基础上特征特性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差别(互补)(形态、生理、生长发育特点等) 。 “一高一矮,一胖一瘦,一圆一尖,一深一浅,一长一短,一早一晚” 3、综合效应高于单作,大同小异,对应互补。,二、合理安排作物田间结构配置,概念 作物群体在田间的组合、空间分布及其相互关系构成作物的田间结构。 垂直结构是群体在田间的垂直分布,是植物群落的成层现象在田间的表现,层次的多少与参与间、混、套作的作物种类多少及作物、品种的选择密切有关。(比较简单,选定了作物品种就确定了) 水平

24、结构是作物群体在田间的横向排列,由于作物根系吸收一定范围内的水分、养料,且植株在田间的横向排列与田间垂直结构的形成密切有关,所以水平结构显得非常复杂和重要。 作物密度、行数、行株距、幅宽、间距、带宽构成作物的水平结构。(如配置不合理则加剧竟争),作物,A作物,B作物,A作物,B,间套作水平结构参数(行数、行距、株距、幅宽),B作物株距,B作物行距,B作物幅宽,A作物幅宽,A作物 行距,种植单元(带)宽(度),作物AB 间距,C作物幅宽,作物AC 间距,合理安排作物田间结构配置,意义 在作物种类、品种确定后,合理的田间结构是能否发挥复合群体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优势、解决作物间一系列矛盾的关键。只有

25、田间结构安排合理,才能既增加群体密度,又有较好的通风透光条件,从而在此基础上发挥其它技术措施的作用。如果田间结构不合理,即使其它技术措施配合得再好,也往往不能解决作物之间争水、争肥,特别是争光的矛盾。,合理安排作物田间结构配置,高要密,矮略稀; 挤中间,空两边; 保主作,收次作; 促互补,抑竞争。,(一)、密度,高位作物,较密(肥力、株型) 高位作物,宽窄行种植、带状条播、宽行密株、一穴多株、大行通风透光,保密度、用边行优势 低位不耐荫作物,略低或相同 主作物,密度与单作相近,确保产量不低 副作物,肥-多 套作时,密度与单作基本相同,(二)、 行数 行数 是指种植单元内作物的行数 行数确定:

26、1、产量要求(保证产量需保证一定行数) 2、边际效应大小(边际效应大,行数少;反之行数多) 高位作物少于边际效应影响行数的两倍 矮位作物多于边际效应影响行数的两倍 如 小麦/棉花+甘薯条件下 小麦的边行优势可达3行,小麦的种植行数应6行,行数越大减产越少。,矮位作物的耐荫程度(耐荫强行数可少些,耐荫弱,行数可多些) 玉米大豆间作 玉米为主时,大豆耐荫,可配置2-3行;以大豆为主时,大豆需配置10行以上,方可使大豆的边际劣势影响比例较小,保证大豆较高产量。 套作生产确定行数还应根据作物的主次关系 如麦棉套作时 小麦为主时,小麦应保证基本的种植行数 棉花为主时,小麦应减少种植行数,根据棉花要求保证

27、棉花行数。,(三)、株行距与幅宽 幅宽是指间套作中每种作物的两个边行相距的宽度。 带状种植才有幅宽的概念,隔行种植和混作无幅宽可言 1、幅宽与作物种植行数正相关 2、高位作物的行距(带宽)往往比其单一种植时更窄,利用其边行优势。 3、矮位作物行数较少的情况下,如2-3行, 间套作时的行距往往小于单作, 并缩小株距,加大种植带内作物的密度,补偿个体发育较小的影响, 同时可以扩大与高位作物之间的间距,减轻边行劣势影响。 4、行距、行数和幅宽等还应当考虑机械作业的要求。 5、玉米与矮位作物间作时,为充分发挥玉米的边行优势,矮位作物行所占地面的幅宽基本上应等于玉米的株高。,(四)、间距,相邻两作物边行

28、的距离。 间套作空间配置的关键。竞争最激烈的地方 间距过大,浪费空间,失去间套作意义。 间距过小,作物间竞争过于激烈,易于造成两败俱伤局面 生产中往往出现间距偏小现象,玉米小麦套作中,间距有时仅仅10多厘米。,间距大小应根据:,矮位作物耐荫程度,耐荫强,间距可小些,反之大些 共生期长短,共生期长,间距可大些,反之可小些。 如麦套玉米,3月底与4月中下旬套作 麦套棉花,4月上中旬直播与5月中旬移栽 上位作物高度,高的间距可大,反之可小 上位作物透光性,高大叶疏,透光好可小些,反之可大些 一般间距处理:不过分影响矮位作物的生长发育,按两个作物行距一半之和进行调整。在水肥和光照充足的情况下,可适当窄

29、些。相反,在差的情况下可宽些,以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 玉米行距60厘米,大豆行距40厘米, 两者间作时的间距(60+40)/2=50厘米,(五)、带宽,间套作中,各种作物在田间顺序种植一遍所占土地的宽度,即间套作中符合种植单元所占的宽度。 带宽=种植单元内各作物种植幅宽与作物之间间距之和 n W= Si(Ni-1)+Di i=1 W 种植带宽 S 作物行距 N 作物行数 D 作物间距 n 作物数目,耕作学 第五章 间 套 作,30,30,W=20(9-1)+30+40(2-1)+30=260cm,耕作学 第五章 间 套 作,带宽意义,间套种植的基本单元 取决于作物种类、种植行数、行距、幅宽、间距

30、等 行数、行距、幅宽、间距均可在确定的带宽内进行具体调整,以协调作物间的关系 带宽过宽,边际效应不明显,无增产效果; 带宽过窄,行距和间距难以安排,种间和种内竞争剧烈,易造成减产。,耕作学 第五章 间 套 作,确定带宽可根据:,品种特性 高位作物占种植计划的比例大而矮秆作物又不耐荫,两者都需要大的幅宽时,采用宽带种植。 高秆作物比例小且矮秆作物又耐荫可以窄带种植 作物均比较高大,带宽宜大,反之可小 土壤肥力状况 土壤水肥条件好,植株个体生长发育健壮,带宽可大些,反之可小些 农时操作的机械机具 手工或小型机具操作,带宽可小些;中型或较大型农业机械作业,带宽可大些,耕作学 第五章 间 套 作,(六

31、)、行向 单作时,一般认为南北行向优于东西行向,受光好,可增产5%以内。 在间套作群体内,行向的安排应以提高全田受光面积和产量为目的。 行向原则:下位作物保证起码光照量,尽量减少行间漏光 据研究,北纬40o左右的地区,作物高度差0.93-1.17m时,东西行向对矮位作物有利;高度差更大时以南北行向较好;纬度愈低,东西行向愈有利。,三、合理设计田间管理措施,适时播种,保证全苗 加强水肥管理,促进壮苗发育 适当应用化控技术 ,调整株型和生长发育进程 综合防治病虫害 早熟早收,间混套作的应用,合理的间、混、套作可以提高产量、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但据此否定单作和接茬平播种复种是不全面和不切实际的。 首

32、先,间、混、套作复合群体中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复杂,只有确切地掌握群体内的互补竞争关系,保证所需要的各种条件、采用相应的技术,促进互补、抑制竞争,才能发挥良好的效益。 其次,因地制宜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特点,各种种植方式都有其生态、经济适应性。间、混、套作的应用也不例外。,几种作物宜于种植在一起,生态适应性较接近,代谢产物互利,不会增加病虫害; 可以构成适宜的田间配置; 能够采用适当的技术并具有采用这些技术的条件。 能够获得较好的效益。,衡量间、混、套作方式是否合理的标准,一、主要间作类型与方式 1、高秆谷类作物与矮秆作物间作 2、麦田间作 :春小麦+玉米 3、棉田、蔗田间作 4、多年生作物间作

33、二、主要套作类型和方式 1、麦田套作两熟: 2、麦田套作三熟: 3、水田套作: 三、立体种养类型与方式,间套作主要类型与方式,(一)、高秆谷类作物与矮秆作物间作 1、玉米豆科类(大豆、绿豆、花生、赤豆、蚕豆、豇豆等) (东北、华北、西南、苏北、安徽) 其中:玉米大豆 东北、华北,主要模式 玉米:大豆从1:1 或1:2发展为 2-6:2-3,玉米大豆,一、主要间作类型与方式,玉米为主时,玉米密度基本不减,增收大豆 玉米株距13-20厘米,行距30-40厘米 玉米产量持平,亩增收大豆30-50公斤,增产10-30% 以大豆为主时 大豆幅宽增大 玉米双行种植,扩行缩株 保证玉米肥水供应,2、玉米薯类

34、(甘薯、马铃薯) 1-2行玉米,6-2行甘薯(甘薯、玉米为主) 玉米早熟品种,玉米薯类,二、麦田间作,1、麦玉米 带宽1.5米,小麦5-6行,玉米1-2行, 华北地区,接近于小麦玉米套作, 共生期60-80天,利用麦收后近两个月的资源。 2、麦冬作物 小麦冬菜(绿肥、蚕豆、大麦、马铃薯) 棉花为主体 棉花+西瓜 棉花+花生,春小麦玉米,三、棉田、蔗田间作 棉花西瓜 棉花花生 棉花大豆 四、多年生作物间作 1、农林间作 杉树+粮食 河南泡桐+小麦 2、 果粮间作 河北大枣+粮食,二、主要套作类型和方式,麦(油菜)田套作两熟制 小麦/玉米(大豆) 小麦/棉花 小麦/花生 小麦/蔬菜 麦(油菜)田套

35、作三熟制 小麦/玉米/甘薯 大麦/玉米/玉米 小麦/玉米/马铃薯 水田套作 单双季水稻/小麦(油菜) 双季稻/绿肥 多元多熟间套种植,小麦/玉米 大豆,小麦套作玉米,小麦套作棉花,麦棉套作的主要目的是解决麦棉争地的矛盾。 河北省麦棉套作两熟大起大落的历史:,原因 无适宜的早熟小麦品种和极早熟棉花品种;共生期长,“连环套”,病虫害增加,大幅度减产。,培育和采用早熟和极早熟品种; 缩短共生期,早拔柴; 改进管理措施:增加棉花密度,早打顶,不过多施氮肥。,改进,10月下旬,4月底,6月,小麦蚕豆棉花种植示意图,河南、四川等棉区 ,可亩产小麦350千克、 蚕豆90千克,棉花75千克 ,粮、肥、棉,秋播

36、,3月底,麦收后,大豆收后,小麦冬菜春大豆甘薯芝麻秋杂粮种植示意图,11月,4月中旬,5月下旬,牧草玉米甘薯种植示意图,浙江湖州,可亩产牧草2500Kg以上、玉米150Kg、鲜甘薯2000千Kg,农牧结合,10月中旬,4月上旬,6月上旬,豆榨菜/春玉米/小辣椒种植示意图,江苏南通,蔬菜为主,效益高,玉米给辣椒遮荫,玉米,豆,榨菜,玉米,小麦玉米半夏种植示意图,以小麦宽背早套玉米为基础:在套种玉米前,于小麦宽畦背上间种菜、饲作物;或于小麦收获后,在玉米大行间间种菜、瓜、油、饲(粮)作物,或以上两季间作同时采用。,棉花春甘蓝(或莴苣) /番茄(或花椰菜),三、立体种养类型与方式,稻鱼模式 稻萍鱼模

37、式 玉米食用菌模式 蔗田食用菌模式,稻、菇、鱼立体种养,菇,菇,菇,稻+菇、鱼立体种养模式 稻田原有排灌沟渠加深、加固作为鱼窝。 田内平整,挖沟起台,每亩造做1618个台面,水面、台面比例2:8。 整个地块周围筑埂,设进出水口及拦鱼设备,形成一封闭水域。 埂内鱼沟纵横交叉,沟窝相通,台面栽稻,稻下育菇,水中养鱼,形成稻护菇、鱼肥稻、菇渣喂鱼又肥稻的立体共生复合群体。 水稻株距16.6cm,行距20cm,每亩基本苗1216万。 平菇袋栽,菇袋沿每个“小方台”排放一圈(留出鱼的通路),每亩约2000袋。,耕作学 第五章 间 套 作,品种选择 水稻:高产、优质、抗倒伏品种。 鱼:鲤鱼、白鲢鱼、草鱼、罗非鱼较为合适。 平菇:广温型、出菇快、采菇期长、产量高的品种。 平菇管理 3月下旬至5月下旬繁殖生产用菌种 6月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