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普通版第三册第五单元之《石钟山记》课件.ppt_第1页
高中语文人教普通版第三册第五单元之《石钟山记》课件.ppt_第2页
高中语文人教普通版第三册第五单元之《石钟山记》课件.ppt_第3页
高中语文人教普通版第三册第五单元之《石钟山记》课件.ppt_第4页
高中语文人教普通版第三册第五单元之《石钟山记》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苏轼,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所阐发的人生哲理,学习作者反对臆断、重视考察的精神。,2.积累文言常用词语,了解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3.背诵全文。体会文章语言之美。,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苏轼平生最讲究实际,早年他针对北宋危机的形势

2、,上书仁宗皇帝,要求革新弊政。神宗时代,他认为熙宁新法有些激进,便站在保守派一边反对,等到哲宗亲政,旧党上台要彻底废除新法时,他却又“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而倒行逆施,竭力主张保留新法的合理内容。即使遭贬,也不“随时上下”,这种可贵的求实精神不仅贯穿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也体现在他的作品中深入实地考察和因事阐发。石钟山记就是在深入调查后总结的事理:“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蠡( ) 郦( ) 桴( ) 铿( ) 莫( ) 栖鹘( ) 磔磔( ) 噌吰( ) 罅( ) 窾坎( ) 镗鞳( )识( ) 无射( ),l,L,f,kn,m,qh,zhzh,chnhn,xi,kunkn,tnt

3、,zh,wy,正音:,古今异义,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2、空中而多窍 3、自以为得其实,古:往,到。今:适合,舒服。,古:中间是空的。今:天空中。,古:两个词连用。其,那,指示代词。实,事情真相,名词。 今:一个词。义为“实质上”。,词类活用,微风鼓浪: 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5)而此独以钟名,鼓,吹起,名词作动词 舟,乘船,名词作状语 目,亲眼;耳,亲耳,名词作状语 鸣,使.鸣,动词的使动用 名词作动词.命名,一词多义,自 自以为得之矣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焉 崆崆焉 微波入焉,(自己。代词),(从。介词),(相当于“然”。 形容词词尾),

4、(兼词,“于是” 即“到那里”),(4)一词多义,余 余韵徐息 余固笑而不信,云 水经云 云霄间,(剩余的。形容词),(我。代词),(说。动词),(名词),搏 水石相搏 森然欲搏人 莫 至莫夜月明 故莫能知,得 得双石于潭上 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鼓 如钟鼓不绝 微风鼓浪,(击,打。动词),(抓,扑。动词),(通“暮”,名词),(不。否定性副词),(发现,找到。动词),(能够。助动词),(一种乐器。名词),(拍。名词作动词),始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 始舍于其址 是 是说也,人常疑之 所在皆是也,遗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 使人遗赵王书,(才。副词),(当初。副词),(这。代词),(这样。代词),(遗留

5、。动词),(送给。动词),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古之人不余欺也,(定语后置),(宾语前置),规律: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状语后置),通假字,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函胡=含糊,重浊而模糊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扣=叩,敲击 至莫夜月明:莫=暮,晚上 汝识之乎:识=志,记住,归纳写作思路 第一段对石钟山命名缘由的两种解释表示怀疑。 质疑,提出问题,属议论部分; 第二段通过实地考察探究石钟山命名的真正缘由。 解疑,属记叙部分; 第三段因事见理。 质疑解释的基础上得出了全文的中心思想,属议论部分。,1.文中哪句话表达了本文的中心思想?,自读、研讨,2.作者写

6、作本文的意图是什么?,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自以为得其实,1.在作者看来,世人为什么不能准 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的由来?,2.作者对以上做法各持什么态度?,郦 元,士大夫,渔工水师,陋者,言之不详,不肯夜泊绝壁下,知而不能言,(李渤),考击以求,(叹),(笑),所以不传,(惜),研习、思考,游因质疑,郦说,游历解疑,看法,因声命名,方法,游感结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抒发感想,记,李说,人常疑之,余尤疑之,实地考察,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 可乎?,课文结构,品味、探讨,1.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 表现了怎样的精神?对此你有什么感想?,不迷信古人,不盲目从众

7、,坚持独立思考的精神。,石钟山,在现在江西湖口鄱阳湖东岸,有南北二山。 明清时有人认为苏轼关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也是错误的,正确的说法是:“该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现在认为得名的原因是它既有钟形,又有钟“声”。,请选出下列词语中的偏义复词,并指出偏向何义。 A.不知其浅深 B.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C今有一人,入人园圃 D.毫无动静,A浅深 B异同 C园圃 D动静,课后练习,解释加黄词的含义。 1.是说也,人常疑之 2.今以钟磬置水中,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3.自以为得之矣 4.所在皆是也 5.而此独以钟名 6.元丰七年六月丁丑,1.说法 它,指说法 2.把 放置

8、即使 3.这个,指石钟山命名原因 4.这样 5.用 命名 6.表示“日”的次序,7.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谷中者 8.空中而多窍 9.与风水相吞吐 10.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11.此世所以不传也 12.自以为得其实 13.舟行适临汝,7.像 边边 8.中间是空的 9.指代风水 10.并列连词,不译 虽然 却 11.的原因 12.真相,真正原因 13.往,翻译下列句子,总结出这类句子的共同特点和不同点。 1.古之人不余欺也 2.微斯人,吾谁与归 3.何陋之有 4.唯奕秋之为听 5.子何恃而往 6.(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7.唯利是图 共同点和不同点,1.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啊 2.假如

9、没有这样的人,我还能和谁同道呢 3.有什么简陋呢 4.只听弈秋(讲的) 5.你凭着什么去(南海)呢 6.当时的人不承认这说法 7.只追求利 共同点:都是宾语前置句 不同点:1、6句是否定句,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要前置;2、5句是疑问句,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要前置;3、4、7句是为了强调宾语,常用“之”、“之为”、“是”等词把宾语提到谓语之前。,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而”分别表示什么关系,该怎么翻译(或不译)。 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2.余固笑而不信也 3.余心方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4.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5.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1. 承接关系。不译。 2. 并列关系。不译。 3. 转折关系。可是。 4. 因果关系。因而。 5. 前“而”,并列关系,不译。后“而”,转折关系,却。,6.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7.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8.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