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2020年秋季学期使用)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设计+单元测试卷_第1页
新教科版(2020年秋季学期使用)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设计+单元测试卷_第2页
新教科版(2020年秋季学期使用)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设计+单元测试卷_第3页
新教科版(2020年秋季学期使用)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设计+单元测试卷_第4页
新教科版(2020年秋季学期使用)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设计+单元测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目 录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2教学进度安排6第一单元 声音71 听听声音72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13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64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215 声音的强与弱256 声音的高与低297 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348 制作我们的小乐器37制作我的小乐器学习单40第二单元 呼吸消化421 感受我们的呼吸422 呼吸和健康生活473 测量肺活量534 一天的食物585 食物中的营养636 营养要均衡687 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718 食物在体内的旅行76第三单元 运动和力811 让小车运动起来812 用气球驱动小车863 用橡皮筋驱动小车914 弹簧测力

2、计975 运动与摩擦力1036 运动的小车1107 设计制作小车(一)1178 设计制作小车(二)123第一单元单元测试卷127第二单元单元测试卷131第三单元单元测试卷135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班级 教师 日期 学生情况分析本班共有学生 人,其中女生 人。经过三年级系统的科学学习,学生已掌握许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对科学课充满了兴趣,对科学实验充满了期盼,能以自己的方式观察到许多细节问题,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不过,由于年龄的因素,学生在科学方面观察的深度、准确度还不够,观察或描述的方法还不全面,对科学

3、研究的理解能力还有待提高。还有少部分学生思想认识方面存在问题,往往因为科学课是技能科而产生轻视之意。在本学期的科学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加强这些方面的引导。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为2020年最新制订的教科版教材。本教材根据内容划分单元,每个单元一个主题。本教材共三个单元,分别围绕“声音”“呼吸与消化”“运动和力”三个主题展开,每个单元又分8课,共24课。第一单元声音单元,本单元围绕“声音”这个主题展开教学探究。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虽然声音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我们却总能感觉到它的存在,并从声音那里获得了很多信息。本单元围绕“声音”引导学生学习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我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4、声音的强弱、高低与什么有关系等问题,并在了解有关声音知识的基础上,让弦乐器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以及利用物体的发声原理,制作一个简单的小乐器。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单元,本单元围绕“呼吸”“消化”这个主题编排教学内容。在日常生活中,无论走路、玩耍、学习还是睡眠,我们的身体都在和外界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呼吸,呼吸是我们的身体从外界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的过程,是生命存在的基本特征。食物是我们身体所需养料和能量的主要来源,我们吃进肚子里的食物,都需要通过身体一点一点的转化为生命所需的养料和能量,这个过程就是消化。消化和呼吸对于维持我们的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单元主要引导学生感受我们的

5、呼吸,了解肺活量,探究呼吸与健康生活的关系。了解我们一天当中所吃的食物,了解我们的消化奇观,感受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以及食物在身体中的旅行,懂得在饮食上注重营养均衡,我们才能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第三单元运动和力单元,本单元围绕“运动和力”这个主题编排教学内容,主要引导学生认识重力、拉力、弹力、摩擦力、反冲力等各种各样的力,认识到物体的静止和运动都与力有关。本单元以小车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让小车运动起来,用气球驱动小车,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探究小车运动与拉力之间的关系,小车运动速度与摩擦力之间的关系,探究运动中小车的能量,用简单的材料动手设计制作我们的小车等一系列活动,研究和认识各种各样的力。教学目

6、标与要求第一单元声音知道我们周围充满各种声音,引导学生运用高低、强弱等词汇描述听到的声音并能给声音进行简单的分类。通过观察发声的物体,懂得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且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认识到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知道人耳中的鼓膜能够感应声波并震动,使声音传到内耳,引起听觉,引导学生了解耳廓和鼓膜的作用。知道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物体音量的大小与物体振动幅度有着密切关系;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物体的音高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懂得物体长短、粗细不同,发出声音的高低也就不同,短而细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高,长而粗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低。在了解声音知识及物体

7、发声原理的基础上,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乐器,引导学生养成动脑动手的习惯,感受科学的魅力。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了解人体呼吸奇观的结构及各部分的特点和作用,知道呼吸是人体重要的活动,呼吸的过程是气体交换的过程。了解肺活量的概念,懂得肺活量的测量方法,知道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加肺活量,增强呼吸功能,保持身体健康。了解自己一天中所吃的食物,并能按照不同的标准对所吃的食物进行分类。懂得食物中含有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丰富的营养成分,人体所需的营养就是从各种食物中获取的。我们要合理搭配膳食,保证营养均衡。了解人体消化奇观的组成及其作用,了解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认识到牙齿、舌头、胃部的作用

8、。第三单元运动和力懂得力的作用,知道物体的静止和运动都需要力的作用,探究物体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的关系。通过用气球驱动小车,认识推力和反冲力的概念,了解推力和反冲力的作用以及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运用。通过用橡皮筋驱动小车,认识弹性和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认识到弹力的作用以及弹力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运用。认识弹簧测力计,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并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力的大小。认识摩擦力,了解摩擦力的概念,懂得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以及摩擦力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运用。知道运动的物体都具有能量,了解运动物体的能量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并学会利用运动物体的能量。在了解力的知识的基础上,

9、运用简单的材料制作小车,并且使小车运动起来。教学措施1、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的特点,因势利导,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2、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把科学知识更加形象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3、树立先进的科学教学观念,在科学的教育过程中,建立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4、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去。5、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科学的本质,也解控制变量对实验的重要,并正确地看待误差问题,引导学生养

10、成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教学进度安排周 次单 元课 题课 时备 注1第一单元声音1.听听声音1机动2课时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2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2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135.声音的强与弱136.声音的高与低147.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148.制作我的小乐器15-6第一单元整理与复习27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1.感受我们的呼吸1机动2课时72.呼吸与健康生活183.测量肺活量184.一天的食物195.食物中的营养196.营养要均衡1107.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1108.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111-12第二单元整理与复习213第三单元运动和力1.让小车运动起来1机动2课时132.用气球驱动小车

11、114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1144.弹簧测力计1155.运动与摩擦力1156.运动的小车1167.设计制作小车(一)1168.设计制作小车(二)117-18第三单元整理与复习219-20综合复习综合复习4第一单元 声音1 听听声音【教材简析】听听声音是声音单元的起始课,声音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教科书通过“听听周围的声音”和“描述你听到的声音”这两个活动展开,引导学生关注声音,关注身边的声音世界。“听听周围的声音”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认真倾听,感受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我们虽然看不到它,但能感受到它。“描述你听到的声音”板块,通过用科学的词汇将听到的声音描述出来,并能对声音进行简单分类

12、。通过对声音的描述,可以了解学生对声音原有的认识,激发学生想要更多的了解声音的问题,为后面声音问题的研究做好铺垫。【学情分析】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声音对学生来说非常熟悉。他们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声音的存在,这对本课学习打下了良好的生活基础。对于声音,虽然学生非常熟悉,但并没有真正思考过关于声音的问题。没有思考过他们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这些声音又是通过什么物体发出来的,这是本节课学习的障碍。【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虽然看不到它,但可以感受到它。2.声音可以用高低、强弱、悦耳和刺耳等词语来进行描述。科学探究目标运用语言描述听到的声音,并能给声音进行

13、简单的分类。科学态度目标在认识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和态度,乐于与同伴交流。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认识到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随时随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教学重难点】重点: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难点:能根据听到的声音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教学准备】教师:班级记录表、微课影音资料和课件PPT。小组:作业本。【教学过程】一、导课:导入新课(预设3分钟)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半分钟的时间仔细听听我们周围的声音。提问:都能听到什么声音呢?(预设:读书声、脚步声)2.教师总结:是呀,只要我们仔细地、用心地倾听,你肯定能听到很多声音,声音无处不在。这个单元我们就一起来

14、研究声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听听声音。(板书课题)二、探索:倾听周围的声音(预设27分钟)(一)活动一:听声、描述声音 材料准备:课件微课影音材料、作业本、班级记录表1.课件播放声音,仔细听听,你能听到哪些声音呢?(要求学生:教室内保持安静;把听到的声音记录在作业本中。)2.研讨: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来的?预设:鸡叫声、猫叫声、风声3.描述声音:你能描述听到的声音吗?(教师播放微课影音,学生观看)通过影音,你学会用科学词汇来描述我们听到的声音了吗?(预设:鸟叫声:很动听,一会儿高,一会儿低)4.小组交流:看了微课后,把你听到的声音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5.反馈交流:教师将学生反馈的信息记录

15、在“我听到的声音”班级记录表中。6.教师总结:无论在何时何地,我们总能听到一些悦耳的或刺耳的声音,这些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呢?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一进行研究。(二)活动二:声音分类 材料准备:“我听到的声音”班级记录表1.提问:请大家看我们的班级记录表,这些都是我们刚才听到的声音,你能给这些声音分分类吗?2.讨论:小组内讨论分类标准。3.反馈:(提示学生按动物发出的声音、自然界的声音和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分类。)4.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声音方面的知识或问题呢?与全班同学一起分享一下吧!三、拓展:听一段乐曲(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课件PPT音频1.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声音,请大家看大屏幕

16、,会唱的同学可以边听边唱。(播放音频)2.手势比划:学生根据边唱曲谱边唱边用手势比划音符的高低。3.强弱变化:学生边唱音符边打拍子,感受曲子中声音的强弱变化4.教师小结:声音有强弱变化,这些强弱变化也给我们带来了美妙的视听体验。我们将在后面的学习中,逐一了解声音的魅力。【板书设计】1.听听声音 高、低、强、弱 动物发出的: 悦耳、刺耳 自然界发出的: 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活动手册使用说明】1.表格中的聆听周围的声音,需要学生边听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2.表格旁边的科学词汇供声音描述时参考的,学生也可根据实际情况描述。3.表格下面的选择,需要在学生学习完整节课后使用。4.科学阅读部分

17、作为这节课学习的补充进行阅读学习。【作业设计】一、选择题1.不能用来描述声音的是( )A.高、低 B.强、弱 C.多、少2.无论在任何地方,我们总能听到声音。( ) A.正确 B.错误3.下列声音中,( )属于人为制造的声音。 A.海浪声 B.歌声 C.风声二、简答题食品保鲜袋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用哪些方法可以使一个食品保鲜袋发出声音呢?试着写出3种方法。2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材简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教学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是继听听声音之后,进行的又一项关于声音的研究。当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声音就是由物体

18、振动产生的。当我们观察一个发声物体时, 我们常常看不到这个物体的振动。本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多个物体发声时的状态,为学生提供观察发声物体振动的机会。聚焦板块围绕“这些声音是怎样发生的?”这个问题,开展全班讨论,了解学生对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前概念。探索板块,主要通过两个活动,实践揭示声音的本质。活动1:观察橡皮筋发出声音的状态,初步理解“振动”的含义,并初步在物体发出声音和物体的振动之间建立联系;活动2:观察钢尺、鼓、音叉等更多物体发声时的状态,进一步确认振动与物体发声的关系,物体振动时会发出声音,停止振动时就不会发出声音。研讨板块,先通过问题引导研讨,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突出科学的本质。然后猜测

19、吹竖笛的时候是什么在振动,来进一步拓展学生对振动的认识。拓展板块,以阅读资料我们的发声器管来介绍人的发声器管声带,以及声带的发声原理,拓展学生的知识。【学情分析】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对声音的产生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物体由于振动产生声音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他们觉得敲打、碰撞、摩擦是物体发出声音的直接原因,他们关注的是什么动作使物体发出了声音,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缺乏深入的探究声音现象的本质。所以在设计整个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理解水平。【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科学探究目标1.能观察、比较、描述物

20、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状态,并记录下来。2.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科学态度目标1.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2.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科学技术随时都影响我们的生活。【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提出自己的观点,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概念。难点:能尝试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观察到物体发声时在振动的证据。【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锣、演示台、记录单等。小组:1面鼓、1把钢尺、1根固定在模板上的皮筋、1个音叉,栓有细绳的乒乓球、若干个泡沫粒和1个装有水(占水槽深度的2/3)的水槽、学生活

21、动手册。【教学过程】一、聚焦:导入新课(预设4分钟)1.同学们,我们不时的听到各种声音,我们自己也能发出多种不同的声音。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板书课题)2.大家对于物体是怎样发出声音有自己不同的想法,那我们先来看看皮筋是怎样发出声音的?二、探索:物体怎样发出声音(预设发出声音20分钟)(一)活动一:研究皮筋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材料准备:橡皮筋、橡皮筋固定架、学生活动手册1.请大家拿出橡皮筋,请大家拉伸皮筋、按压皮筋、用手搓揉皮筋皮筋能否发出声音?2.轻轻弹拨皮筋、横向拉动皮筋,皮筋能否发出声音?3.为什么拉伸皮筋时没有发声,而弹拨皮筋却能发出声音?请大家用对比方法研究一下,皮筋发声的时你看到了

22、什么?将皮筋发声时的状态用文字或示意图的方法记录在活动手册上。4.小组活动后交流:(1)是不是只要我们对物体用力,物体就能发出声音呢?(2)同样是对皮筋用力,为什么拉伸皮筋时没有发声,而弹拨皮筋却能发出声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3)皮筋发声时是怎样运动的?你能用手势来比画一下吗?(请学生上台演示)5.小结:在力的作用下,皮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称为振动。6.皮筋在发声时振动,不发声时不振动,那么现在你认为皮筋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你们同意吗?(二)活动二:其他物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材料准备:钢尺、鼓和音叉、水槽、栓有细绳的乒乓球、若干个泡沫粒、学生活动手册1.教师出示钢尺、鼓和音叉:刚才我们研

23、究了皮筋发出声音时在振动,那么其他物体在发出声音时是否也在振动呢? (1)与学生一起依次演示它们的发声方法。钢尺-轻轻拨动(注意放在桌面的一端要压紧)鼓 -轻轻敲击音叉-敲击上方(2)分组实验,观察记录。(3)汇报交流:钢尺能明显观察到振动,鼓和音叉振动不明显。2.音叉和鼓振动不明显,你打算怎样进一步来收集鼓和音叉在发声时振动的证据呢?(1)教师出示水槽、栓有细绳的乒乓球、若干个泡沫粒:思考一下,可以借助以上辅助材料证明音叉和鼓在振动吗?想到了就来领取材料,并补充记录。(2)学生借助辅助材料,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证明音叉和鼓的振动。(3)汇报交流:音叉、鼓在发声时也在振动。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

24、10分钟)材料准备:锣、竖笛1.通过刚才的观察研究,你认为物体怎样发出声音的?有哪些证据可以支持你的想法?(1)教师播放尺子、橡皮筋、音叉和鼓的慢动作影音,你能说说它们在发声时的运动有什么共同点了吗?(振动)(2)这些物体停止振动后,还会发出声音吗?出示锣,师生合作演示:让锣发出声音,发声时锣有没有在振动?如果正在发声的锣停止振动,声音会怎么样?这说明了什么?你们是怎么想的?小结:看来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停止振动,声音也就停止了。2.教师出示竖笛,让学生吹一吹。提问:吹竖笛的时候,是什么在振动呢?小结:空气振动也可以发出声音。四、拓展:我们的发声器管(预设3分钟)1.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就

25、有一个非常敏感、可以产生振动发出声音的器官,猜猜它在哪儿?2.阅读教科书上的资料,汇报交流收获。五、小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预设3分钟)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2.这些物体发出声音的时候是怎么振动的?【板书设计】2.物体怎样发出声音方法敲 力的作用打 重复地 物体振动拨 往返运动弹【活动手册使用说明】1.表格中的现象在学生活动过程中记录,边活动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可以用恰当的词语描述现象,也可以用图画的方式表示振动。2.表格中“我的发现”,需要在学生通过观察其他物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再研讨归纳后填写。3.表格下面的选择,需要在学生学习完整节课后使用。4.科学阅读部分作

26、为这节课学习的补充进行阅读学习。【作业设计】1.声音是由物体_而产生的。2.用力弯曲钢尺,钢尺不会发声,这是因为钢尺没有( )。A.受到力 B.断裂 C.振动3.我们平常听到蚊子“嗡嗡”声,是由蚊子的( )振动引起的。A.口器 B.翅膀 C.触角3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材简析】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是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的第三课。教材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聚焦。教材通过让同学们听鼓声,观察鼓面振动,提出今天的核心问题,声音是怎样传播的。第二部分:探究。通过对比真空和空气状态下同学们的声音体验,知道声音能够在空气中传播。通过比较靠近桌面听到的声音和不靠近桌面听到的声音,知道声音能够在固体中传播

27、。通过观察音叉在水中的现象,听在水槽璧上的声音,知道声音也能在水中传播。第三部分:研讨。通过几个小问题,和同学们一起探讨,加深对于声音在物质中传播途径的掌握和理解。第四部分:拓展。通过制作土电话,玩土电话的活动,让同学们加深对于声波的理解,感知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学情分析】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变化,但由于声波的不可见性,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仍然很难理解物体振动会发出声音,而振动又可以引起周围物体的振动,从而使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同时也很难理解声音的传播能穿过

28、空气等物质。虽然很多学生知道“声波”这个词,但对于真正描述什么是“声波”,“声波”的特征等,这部分概念仍然是空白的,这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声音能够在空气、固体、水中传播。2.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效果不同。3.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 科学探究目标1.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2.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科学态度目标通过实验设计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在实验过程中,能积极大胆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

29、识世界的基本方法。【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研究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效果。难点: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能简单地描述声音的传播方式;对比实验中对条件的控制等。【教学准备】教师:鼓、多媒体课件,有条件的准备真空仪(闹钟、抽气机等)。小组:音叉(敲击小锤)、水槽、声音传播的观察记录、土电话(棉线、一次性纸杯)等。【教学过程】一、聚焦:导入新课(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鼓1.敲鼓,说说声音是怎么产生的?2.鼓声是怎样传到你耳朵里去的呢?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有什么变化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一起来研究学习。出示课题: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二、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预设20分钟)(一)活动一:空气传播声

30、音材料准备:影音,有条件的准备真空仪(闹钟、抽气机等)1.同学们,这是一个真空仪,这个是电铃,我们把电铃打开。现在我们把玻璃罩戴上,还能听到声音是吗?让我们把真空仪打开,慢慢抽干里面的空气,注意听。(没有材料用微课代替)2.大家还能听到声音吗?为什么?3.小结:声音能够在空气中传播,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声音通过空气这个媒介,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二)活动二:声音在固定中传播材料准备:无1.教师敲击桌面,听到桌面的敲击声了吧。敲击声是通过空气传到我们的耳朵里的。现在请我们同桌之间,进行一个小实验。(实验要求通过课件出示)(1)同桌之间保持安静,一个同学抓挠桌面,一个同学听,抓挠桌面的声音。(

31、2)听的同学侧耳靠近桌面,另一个同学继续抓挠桌面。(3)比较贴近桌面听到的声音和不贴近桌面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4)同学之间互换角色,再进行上述实验。2.学生分组活动,并填写记录单。3.汇报交流:贴着桌面听到的敲击声和不贴着桌面听到的敲击声有什么不同?为什么?4.小结:声音能够在桌面传播,比在空气中传播更加容易。(声音通过桌面这样的固体媒介,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三)活动三:声音在液体中传播材料准备:每组1根音叉、水槽1.声音能够在空气中,固体中传播,那么在液体中能传播吗?我们可以怎么来进行探究呢?2.实验指导,通过课件出示:(1)把音叉放到水面上的时候,应等到水面平静之后。(2)轻轻敲击

32、音叉,同时轻轻地用敲击后的音叉去接触水面。(3)重点观察水面是如何波动的?把观察到的现象描述出来。(4)听一听声音,感受下声音有什么不同。3.讨论:水是怎么传播声音的?(指向声波)4.小结:水面的波动是从振动的音叉开始,逐渐向四周传播,声音能够在水中传播。(声音通过水这样的液体媒介,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三、研讨:声音是怎样传播的(预设8分钟)1.通过上述的活动,我们知道声音是怎样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借助了什么物质?2.为什么宇航员在太空中工作时,需要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沟通呢?3.为什么听铁轨就能判断火车有没有开来?4.钓鱼时,我们可以大声说话吗?为什么?5.小结:

33、声音可以在空气、固体和水中传播,没有媒介是不能传播声音的。 四、拓展:做个“土电话”(预设7分钟)材料准备:土电话材料,包括纸杯两个、绳子一根1.出示一个土电话。请同学试试效果,然后制作。2.分组实验:玩土电话游戏。(1)说话人的声音的大小以听话人不能直接听到为宜。(2)连接两个“话筒”的线应拉紧。(3)两人彼此交换听和说。3.交流现象,并思考:声音是怎样从“土电话”的一端到达另一端的?4.用“妙妙圈”模拟声音波的传播。(微课)五、总结:声音是怎样传播的(预设2分钟)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板书设计】声

34、音的传播声音能够在空气、固体、水中传播。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效果不同。声波 物体振动 声音【活动手册使用说明】1.倾听声音时要注意提醒学生保持安静。2.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记录,边活动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3.活动后小声交流观察到的现象,给出自己的解释。4.表格下面的选择,需要在学生学习完整节课后使用。5.科学阅读部分作为这节课学习的补充进行阅读学习。【作业设计】1.声音是以( )的形式传播的。A.波 B.气流 C.直线 2.把玻璃钟罩里的空气逐渐抽掉,钟罩里的闹钟铃声( )。A.越来越轻 B.越来越响C.不变3.在水中敲击两块石头(不接触水槽壁),我们能听到“砰砰”的敲击声,这个实

35、验能够证明( )。A.水不能传播声音B.水能传播声音C.无法确定【资料阅读】有趣的自来水管敲击实验在水管的一端敲击水管,另一端的人会听到两次或者三次的敲击声,这是由于声音在不同的物体中的传播速度不同所导致的,另一端的人听到的是声音通过钢管、水、空气分别传来的声音。声音在钢铁中每秒传播5200米,在水中每秒传播1500米,在空气中每秒仅能传播340米。可见,如果水管中无水,敲击水管另一端,传播介质是空气、水管,我们就可能听到2次声音。如果水管中有水,传播介质为空气、水、水管,我们就可能听到3次声音。所以我们也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来判断水管中是否有水。4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材简析】通过前面三节课

36、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并以声波的形式进行传播。本节课要研究耳是怎样使我们听到声音的呢?聚焦板块,通过“耳朵为什么能听到声音呢?”这一问题的思考讨论,从而了解学生原有的认识。探索板块,向学生介绍耳的结构,让学生推测耳各部分的功能,以及它们在帮助我们听到声音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通过学生的活动了解耳郭的作用,及模拟记录鼓膜在远近、强弱不同声音作用下振动的状态。通过研讨活动,学生进一步理解耳的结构和功能。对耳郭和耳膜结合实验说出他们的理解。通过观察听诊器,了解其工作原理。【学情分析】学生对于耳朵的认识大多只停留在它的外部特征以及它是一个重要的人体听觉器管等一些浅显的知识上。

37、至于耳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各部分都有什么作用,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大部分学生不清楚。【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的。2.外耳的耳郭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鼓膜很薄而且有弹性,即使是轻微的声音它都会产生振动。鼓膜的振动传递给耳蜗经听觉神经传递给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模拟自己做的的鼓膜在远近、强弱不同声音作用下振动的状态,解释人耳鼓膜的作用。2.通过体验活动感受耳郭的作用。3.能初步利用简单的表格来记录和整理实验结果。科学态度目标1.能对自己做的鼓膜表现出探究兴趣。2.能如实地记录和描述实验时的现象。科学、

38、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耳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初步了解对于鼓膜的保护。【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模拟自己做的的鼓膜在远近、强弱不同声音作用下振动的状态,解释人耳鼓膜的作用。难点:耳的各部位结构及功能。【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耳的结构”挂图或耳的结构模型,塑料杯、大于塑料杯口的薄橡胶(气球皮)、橡皮筋、音叉(或锣等能发出声音的器具)、少量的细沙或碎纸屑,听诊器。小组:A4纸、学生作业本。【教学过程】一、聚焦:导入新课(预设3分钟)1.引导:我们生活在一个奇妙的世界,每天都要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为什么我们能听到这些声音呢,这主要和我们身体的哪个器管有关?(耳朵)2.提问:对于耳朵,你想了解

39、一些关于它的什么知识呢?(预设: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板书)二、探索:耳的结构及作用(预设22分钟)(一)活动一:观察耳朵的结构图材料准备:“耳的结构”的挂图或模型等。1.出示挂图或模型,提问:你发现耳有哪些结构呢?谁来说说看?2.学生交流耳的结构。3.追问:那么你认为这些耳的结构有什么作用呢?4.小结:是呀,耳的这些结构都有各自的作用,缺一不可。它们是我们能听到声音的关键所在。(二)活动二:感受耳郭的作用材料准备:A4纸或大书本等。1.学生小组活动:通过用纸卷成“喇叭”的活动了解耳郭的作用。2.交流:借助“喇叭”听到的声音更清楚,更响亮

40、。3.小结:耳郭能更好的帮助我们收集声音。(三)活动三:观察比较鼓膜的振动材料准备:塑料杯、大于塑料杯口的薄橡胶(气球皮)、橡皮筋、音叉(或锣等能发出声音的器具)、少量的细沙或碎纸屑、活动手册等。1.学生用气球皮、塑料杯、橡皮筋等制作鼓膜模型。2.观察1:当保持音叉与气球皮距离不变时,用强弱不同的力敲打音叉,观察气球皮振动幅度。记录在活动记录表内。3.观察2:用相同大小的力敲打音叉,改变音叉与气球皮的距离,观察气球皮的振动幅度。记录在活动记录表内。4.交流:发现用力强时,气球皮振动幅度大;距离近时,气球皮振动幅度大。5.小结:声音能够引起气球皮的振动,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明显,距离越近,振动幅

41、度越明显。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0分钟)(一)研讨一:我们对人耳的结构和功能有哪些新的认识?你认为鼓膜的作用是什么?1.学生反馈交流:我们对耳的结构和功能有了新的认识,还了解了鼓膜的作用。2.小结: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的。外耳的耳郭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鼓膜很薄而且有弹性,即使是轻微的声音它都会产生振动。鼓膜的振动传递给耳蜗经听觉神经传递给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二)研讨二:耳郭与纸喇叭在聚集声音方面有什么相似之处?听诊器是怎样工作的?材料准备:听诊器1.交流:耳郭与纸喇叭能帮助更好的收集声音。2.观察听诊器,了解听诊器的工作原理。3.小

42、结:听诊器头的薄膜能够帮助收集声音,胶管和听筒起到更好的传播声音的作用。四、拓展:兔子的耳朵(预设2分钟)兔子有着长长的耳郭,能收集到各方面的声音,只要有风吹草动,立刻撒腿就跑。这对长耳朵就是它们逃避灾难的法宝。五、小结: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预设3分钟)1.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的。2.外耳的耳郭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鼓膜很薄而且有弹性,即使是轻微的声音它都会产生振动。鼓膜的振动传递给耳蜗经听觉神经传递给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板书设计】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声音外耳中耳内耳大脑 耳郭 鼓膜【活动手册使用说明】1.表格中的现象在学生活动过程

43、中记录,边活动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2.表格中我的发现,需要在学生通过对现象的理解后总结出。3.表格下面的选择,需要在学生学习完整节课后使用。4.科学阅读部分作为这节课学习的补充进行阅读学习。【作业设计】1.鼓膜的特点是( )。A薄而有弹性 B厚而有弹性 C薄而没有弹性2.我们将手放在耳后,并朝声音发出的方向,这是为了增强耳朵中( ) 的作用。 A.鼓膜 B.耳道 C.耳郭3.在用气球皮、口杯、橡皮筋做模拟鼓膜振动实验时,气球皮模拟的是( )。 A.耳蜗 B.听小骨 C.鼓膜5 声音的强与弱【教材简析】声音的强弱是声音的一个重要属性。在本课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将用不同的力度拨动他们熟悉

44、的钢尺和橡皮筋,用不同的力度敲击鼓面,探索影响物体发出强弱不同声音的本质。学生通过观察不同物体振动幅度不同时发出的声音的强弱不同,从而认识物体的振动幅度与声音强弱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是在学生收集了多种物体振动幅度不同时,发出声音强弱也不同的信息对比中实现的。【学情分析】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声音已有了基础性的认识。他们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传播并且人耳如何接收,也学会了对多个发声物体进行观察、记录,寻找规律。那为什么我们会听到各种强弱不同的声音呢?这些强弱不同的声音又是怎样产生的,同样也是四年级学生非常乐于探究的问题,让学生将“物体的振动状态”与“发出声音的强弱”联系起来是本课

45、的重点,借此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并且提高他们的归纳总结能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物体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音量就越大;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就越小。科学探究目标通过使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观察物体振动幅度的不同,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科学态度目标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科学技术与我们的身边的各种现象密切相关。【教学重难点】重点: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难点:能如实观察并记录物体的振动幅度

46、,并与发出的声音强弱相联系。【教学准备】教师:一段音频(可在计算机上播放)、教学课件。学生:1把钢尺或塑料尺、1根两端固定了的橡皮筋、1面鼓和鼓槌、几粒黄豆、学生活动单,(以小组为单元,材料充足,可2人一组)。【教学过程】一、聚焦:声音的强弱是怎么形成的(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一段音频1. 感受音量的小游戏。教师播放一段鼓乐,里面有轻重不同的鼓声。学生伸出手臂,当听到比较弱的鼓声时,放低手臂;当听到比较强的鼓声时,抬高手臂。(预设:通过这个小游戏感受到声音强弱的变化)2. 教师指出,声音的大小不同也成为声音的强弱不同。提问:声音的强弱是怎么形成的呢?(预设:学生会提到和用力大小有关)3. 揭示

47、课题:声音的强与弱(板书)二、探索:不同物体发出强弱不同声音时的变化(预设15分钟)(1) 探究钢尺、橡皮筋、鼓面振幅大小与声音强弱的关系材料准备:每组2把钢尺、1根两端固定了的橡皮筋、1面鼓和鼓槌、几粒黄豆、学生活动单1. 出示尺子,提问:怎样让钢尺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教师揭示“音量”的概念。2.学生相互合作,先尝试让钢尺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再进行观察发出不同声音时钢尺自身的变化。交流后出示“振动幅度”的概念,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上台来画一画看到的振幅情况,最后统一用“ ”来表示物体的振幅大小。3.出示活动单,明确活动要求。组内合作,依次观察并记录尺子、橡皮筋、鼓发出强弱不同声音时的振幅大小。(

48、教师需要提出重复实验的重要性,让学生多做几次再记录。)振动物体振幅大小(可用示意图表示)声音强弱钢尺轻轻拨动用力拨动橡皮筋轻轻拨动用力拨动鼓面轻轻击鼓用力击鼓(第5课 活动单内容)(二)探究小泡沫球与振动音叉的关系材料准备:音叉、线、铁架台、棒槌、小泡沫球1. 出示悬挂式装置,将小泡沫球用线悬挂在铁架台上,在小泡沫球旁放置一个音叉。2. 教师演示,用不同的力度敲击音叉,观察小泡沫球的变化。学生尝试解释现象。3.发现:当音叉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振动幅度就不同,带动泡沫球的振动幅度也就不同。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0分钟)1. 学生反馈交流:钢尺、橡皮筋、鼓发出强弱不同声音时的变化。并能通过多次

49、的观察对比,将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的关系联系起来。小结:物体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2. 提问:在生活中还能举出哪些事例能证明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预设:学生能联系前面所学的内容提到音叉等发声物品都具有这些特点。)4、 拓展:人耳为什么能听到强弱不同的声音(预设5分钟)1. 围绕“人耳为什么能听到强弱不同的声音?”该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预设:联系到上节课,学生容易想到鼓膜的作用。若学生仅提到强弱不同的声音,使得鼓膜振幅大小不同,教师需要追问“各种强弱不同的声音是直接引起鼓膜的振动吗?”,从而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人耳听到声音,必须是振动物体引起周围空气振动

50、,在不断地带动下最终鼓膜附近的空气振动引起鼓膜的振动。) 小结:因为物体振动幅度不同,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幅度也不同,传入我们耳中的声音强弱不同。【板书设计】5.声音的强与弱 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就越小;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音量就越大。【活动手册使用说明】1.表格中的现象在学生活动过程中记录,边活动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2.完成表格后,可组织学生组内进行对比、分析,根据问题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作业设计】1.先轻轻拨动钢尺,再用力拨动钢尺,听到的声音( )。A.变强了 B.变弱了 C.变轻了2.与轻轻拨动橡皮筋相比,用力拨动橡皮筋后,它的振动幅度( )。A.变小了 B.没

51、有变化 C.变大了3.声音的强弱与物体的振动幅度有什么关系?答: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发出的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发出的声音越弱。6 声音的高与低【教材简析】本课是教科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中的第6课,是在学习了第5课研究了声音的强弱的有关内容后,继续研究声音的另一个属性音高。敲击钢片琴和吹口琴都可以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并通过观察,学生们可以猜测到音高可能跟物体的长短、薄厚有关。学生将采用改变钢尺发声部分长度的方法,让钢尺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来发现物体在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时,振动的快慢和发出声音高低之间的关系,揭开音高的秘密。【学情分析】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52、而振动的幅度决定着声音的大小,学生研究声音时,已经开始将听到的声音与物体的振动联系起来。在本课,学生将通过多种探究活动,去认识声音的另一个基本属性音高。【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表示。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科学探究目标通过描述尺子伸出桌外长度的不同时,振动的快慢和发出声音高低的变化情况,提高学生进行有根据的推测和科学操作能力。科学态度目标养成勤于观察,乐于动脑的习惯。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科学技术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索钢尺伸出桌外不同长度在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的变化,以及振动快慢的变化

53、。难点:推测物体发出声音的高低,并能用所学知识作出合理解释。【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一把尤克里里小组:一个钢片琴、一把口琴、一把螺丝刀、1把钢尺、1 本厚的硬皮书、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聚焦: (预设1分钟)材料准备:一把尤克里里1.在上课前,老师先考考大家的耳朵。接下来我会弹2个音,请你听一听这2个音有什么变化?(拨弹尤克里里,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第2组。(拨弹尤克里里,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2.接下来老师弹一组高低不同的声音,请你听听是从低到高还是从高到低变化的。(老师用尤克里里拨弹一组高低不同的声音。)3.声音有高低和强弱的变化,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声音的强弱变化与振动幅度有关,那么高低不同的声音又是怎样产生的?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声音的高低。【板书:1.6 声音的高与低】二、探索:(预设9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一个钢片琴、一把口琴、一把螺丝刀1. 请大家拿出钢片琴,试着让它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思考高低不同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预设:敲击不同长度的钢片会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2. 接着拿出口琴,怎样让它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口琴高低不同的声音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