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答案.pdf_第1页
历史答案.pdf_第2页
历史答案.pdf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二高二历史参考答案历史参考答案 题号题号1 12 23 34 45 56 67 78 89 91010111112121313 答案答案a ab ba ab bd db bd dc cc cd da ad dd d 题号题号141415151616171718181919202021212222232324242525 答案答案c cc ca ab bc cd db ba ad dc cb bd d 26.(1)原因: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水陆交通的便利;工商业经济发展的促进。(6 分) 特点:市镇是地区的商贸中心;市镇的手工业发达;市镇的规模较大。(3 分) (2)趋势:由单一的商贸中心向专

2、业化城镇发展。(2 分) 影响:适应了英国工业化发展的需要;促进了新兴工业的发展。(4 分) (3)同:都是工商业经济发展的结果;都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4 分) 异:明清市镇一直处于手工业发展阶段,未能促进社会经济形态的转型;英国新兴制造业发 达的城镇适应了新工业的发展需要,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展开和资本主义的发展。(4 分) 27.示例一:论点:客观认识中国是处理中美关系的前提。 (2 分) 阐述:美国对中国的几次战略误判,从根本上说都是由于美国不能客观地认识中国。如抗日 战争胜利后,国民党虽然掌握着政权,但其独裁统治不得人心,中国人民希望建立一个民主 联合政府,美国无视这一事实,支持蒋介石打

3、内战,试图维护国民党一党专政,结果遭到失 败。 再如苏联解体后, 美国无视中国改革开放后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的成就, 希望中国成为第二个苏联,当然也未能如愿。中国不是苏联,也不是欧洲,中国有自己 的国情,无视中国国情,将在苏联和欧洲推行的政策拿到中国来,其失败是必然的。美国要 想处理好中美关系,想在中美关系中实现美国的利益,就必须治好自己的“神经病”和“精 神病” ,下功夫研究中国,接受现实的中国。 (10 分) 示例二:论点:超越意识形态差异是中美关系良性发展的前提。 (2 分) 阐述: 美国对中国的几次战略误判及由此导致的美国对华政策的失败或挫折, 多数是由于美 国将意识形态对

4、立摆在了首要位置。如 1946 年美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其根本目的就是阻 止中国共产党取得政权,而无视国民党政权的腐朽,结果国民党战败。此后,美国继续长期 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试图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也以失败而告终。1972 年美国出于 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与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但始终没有放弃意识形态的对立,希望中国 成为第二个苏联,希望通过市场化改变中国也就是说始终没有放弃冷战思维,所以,中 美关系正常化后,中美关系一直不顺利,美国所希望的结果,始终也没有出现。其根源就在 于美国总以神经病与精神病人的心态看中国, 不客观地看中国, 怎能制定出处理中美关系的 政策或战略呢?放弃吧意识形态对

5、立的立场。 (10 分) (注: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28.(1)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需要及时更新户籍;户口减少、均田制遭破坏,租庸调制就无 法推行;征税的名目较多,不固定;战祸之时成为官吏随意加税的依据。(8 分) (2)积极影响:增加唐朝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便于稳定地方秩序。(4 分) 消极影响:增加了农民负担、易激化矛盾,在唐后期无法维持,不得不进行税制改革。(3 分)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9(1)同:美国都提供了一定的经济援助;都属于美国冷战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具有 长期性。(2 分) 异:马歇尔计划重点援助欧洲, “第四点计划”重

6、点援助欠发达地区;前者援助的领域比较 广,后者援助的领域比较有限;前者的资金投入巨大,后者资金投入微乎其微。(6 分) (2)评价:一方面, “第四点计划”有利于帮助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发展民族经济;拓展 了美国在第三世界的势力范围, 巩固了世界霸权地位; 对战后世界政治与经济格局产生了重 大而深远的影响。 另一方面, 由于美国的援助对象有限, 绝大部分欠发达地区很难从中受益。 (7 分) 30(1)特点:以礼义为核心的司法原则;强调整顿吏治,严惩贪腐;重视犯罪预防,多种 措施并用;秉公执法,维护公正;从改善民生入手,减少犯罪。(9 分,答出三点即可) (2)原因:海瑞自身的“清廉” “公正

7、” “忠义”品质;人们对公正廉明官员的期待;戏曲小 说等艺术形式对海瑞形象的再塑造。(6 分) 1.a解析:先秦时期实行宗法分封制,而秦汉开始实行中央集权制,这说明国家的治理方 式发生了重大转变,故 a 项正确。虽然治理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家国同构的模式却被延 续下来,排除 b 项;秦朝之后,最高权力的流转实际上仍然延续了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 排除 c 项;郡县制与分封制相比,地方自治权力呈现出不断缩小的趋势,排除 d 项。 2.b解析:图片中有耙和耧车,而播种工具耧车极大提高了农业生产中播种的效率,b 项 正确。图片信息中没有犁耕,无法说明犁耕技术的推广,a 项错误;材料信息反映了生产状

8、 况,但无法说明生产的自给性,c 项错误;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长期是自给性生产,而不是 商品性生产,d 项错误。 3.a解析:解答此题一定要抓住关于纸钱用途的表述“是送给鬼神或死人在冥世间使 用的” ,即人死后在另一个世界,也和活着的人一样,需要用“钱” ,所以,烧纸钱就是活着 人,对死去的人,如同其仍然活着一样,尽一份孝心,a 项正确。因为烧纸钱不是因为曾与 “祖”与“宗”脱离,也就谈不上“认祖归宗” ,排除 b 项;烧纸钱是为了缅怀先人,是出 于对祖先的尊重,而非“迷信” ,排除 c 项;烧纸钱只是为了表达对先人的一种心情,而非 实际的“报答” ,排除 d 项。 4.b解析: 从表中内容看,

9、 宋朝较唐朝, 各级学校的入学资格均有所放宽, 尤其是向庶人(平 民)开放的程度更高,这就有益于官品较低或庶人的子弟,通过在官学的良好表现,获得入 仕或进入更高官级的机会,从而使得一部分社会下层人士向社会上层流动,故 b 项正确。按 等级分享社会资源,与等级制度不是一个概念,等级制度下等级是固定的,无法改变的,而 官员是可以升迁或降职的, 排除 a 项; 宋朝办学方向并无重大转变, 仍是为了培养政治人才, 排除 c 项; “垄断”就是独占,唐宋两朝官办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向庶人开放,排除 d 项。 5.d解析:材料的大意是:人都有私心,人只有将其行动与通过行动获得的利益联系起来, 才会努力做事,

10、显然是说私心能够调动人从事各自工作的积极性, 人们都尽力做好自己的事 情,社会自然就有活力,d 项正确。自私自利是与损人利己联系在一起的,材料没有体现此 意,a 项排除;李贽虽然挑战权威,但他仍没有脱离儒家体系,教材在讲述李贽等进步思想 家的时候,用的标题就是“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b 项排除;c 项的表述过于绝对,李 贽只是通过举例论证了私心的存在,无法包罗“一切” 。 6.b解析:材料分两部分,前者主要体现传统文化对商业文化的积极影响,后者是抑商主 义者借助儒家正统地位,对抗新兴的商业文化,a 项只能体现后者,排除;传统文化既被商 业文化吸收利用,又被反对者用来攻击商业文化,说明传统

11、文化与商业的关系错综复杂,b 项正确;虽然有人咒骂金钱,反对拜金风潮,气势凶猛,但“压倒性优势”却看不出来,c 项排除;拜金风潮是商业文化的表现之一,不能等同于商业文化,商业文化对社会风气的改 进也有积极作用,d 项排除。 7.d解析:格林堡意在说明,中国与西欧对国际贸易的态度不同,由于中国对西方的财富 不感兴趣,在鸦片战争前坚持“闭关锁国” ,鸦片战争战败后又屈辱求和,用国家权益换取 统治者的安宁,中国消极的态度必然不能拿出恰当的措施来应对所面临的全球化潮流,d 项 正确。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已经开始落后于西方,排除 a 项;在鸦片战争前,由于西方对中国 茶叶、丝绸、瓷器等物品的需要,中国对外贸

12、易顺差,排除 b 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工 业革命后对市场与原料的需求,材料时间为“1800 年” ,这时英国工业革命则开始不久,对 市场的需求并不强烈,排除 c 项。 8.c解析:甲午战后,维新变法思想盛行,中国人认识到学习西方器物是无法挽救民族命 运的,只有学习借鉴资产阶级政治制度,才有可能解除民族危机。 9.c解析:由“20 世纪初” “梁启超、严复、章炳麟、王国维、蔡元培等学者都参与其中” 可知,康德思想被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广泛宣传,这适应了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需要,故选 c 项。a 项与题干时间不符;b 项不符合梁启超、严复等人的主张;d 项说法错误。 10.d解析:辛亥革命后社会动荡

13、不是因为政体变化,而是因为军阀混战和列强侵略,a 项 错误;b 项与事实不符,参议院行为的目的在于限制袁世凯权力;此举并未成功限制住袁世 凯的专制,其最终复辟,c 项错误;为了防止袁世凯复辟,而特设一种法律,这违背了法治 精神,d 项正确。 11.a解析: 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方文化持绝对化的立场, 虽然有利于科学与民主思想的传播, 但传统文化对国人影响是极其巨大的,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暴露了西方文化的不足之处, 更使国人对全盘西化产生质疑,因此,中国知识界对如何对待东西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困惑,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 梁潄溟这种既承认西方文化当前的实用性, 又看到中国文化对未来世界 的巨大价值的观点,

14、自然会引发人们的关注,a 项正确揭示了梁漱溟“火了一把”的时代背 景。梁氏的观点虽令人耳目一新,但未必能得到大家的认同,因此,谈不上“共鸣” ,排除 b 项;经过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当时中国人缺少的正是文化自信,排除 c 项;梁 氏的观点并没有排除“当前”全盘西化的必要性,全盘西化的立场仍然存在,排除 d 项。 12.d解析:本题实际上是考查考生对“左”倾冒险主义的认识,中心城市起义是当时“左” 倾错误的主要特征, 明确了这一点便可确定以李立三为代表的中共中央提出的计划属于 “左” 倾冒险,d 项正确。革命力量获得巨大发展是事实,但中共政策的变化并不体现这一点,且 当时中共还不足以直接

15、对抗帝国主义,排除 a 项;1927 年“八七”会议之后,中共摆脱了 右倾机会主义,但材料中所述李立三的政策,又走向了另一极端,排除 b 项;革命形势发生 了变化,但谈不上“根本”变化,排除 c 项。 13.d解析:从表格中的数字来看,19341936 年的上海倒闭工厂数虽有起伏,但总体增 长。从行业类别来看涉及金融业、地产业、营造业,还有部分商号,遭受冲击的行业较多。 再结合 19341936 年日军的侵略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民族工业发展的影响,该表说明当 时的上海民族工业遭受多种压力而发展艰难,d 项为正确答案。表格数据仅为上海商业,不 能断定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发展情况,a 项错误;表格虽

16、能体现 19341936 年上海金融业 不景气,但并未崩溃,b 项错误;c 项材料无法体现。 14.c解析:材料强调人民政协反映各方诉求,促进社会各阶层达成共识,达成共识便可促 进各阶层团结,增强社会的凝聚力,c 项正确。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排除 a 项;达成共识可通过求同存异方式,而不一定要消除分歧,有分歧是正常现象,排除 b 项;政协是人民统一战线性质的组织,不属于国家机构,排除 d 项。 15.c解析:小岗村之前就已经有人秘密搞包干到户,而且还不是个案,还说这是“普通农 民依靠生活常识就能做出的举动” ,说明包产到户是人心所向,也合乎“常理” ,说明家庭联 产责任制的

17、形成具有历史必然性,c 项正确。小岗村并非主观上要当“改革先锋” ,只是保 密工作没有其他村做得好, 被上面知道了, 排除 a 项; 不管小岗村是否是第一个包产到户的, 中国农村改革是由小岗村引发的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作用与意义也是毋庸置疑的,b、d 两项应排除。 16.a解析: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外交以政治外交为主,材料表明我国正致力于构建涵盖 各领域的系统工程, 这说明我国的外交工作内涵的扩展, 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更为广泛, 故 a 项正确。随着各项外交活动的开展,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扩大是必然的,但这并非是中国 外交的主要追求, “致力于”的用词对中国外交意图的表达不确切,排除 b 项;

18、综合国力提 升是事实,但不是材料要表达的观点,排除 c 项;多边国际合作是指与两个以上国际关系行 为主体的合作, 本题材料不是说与多个国际关系行为主体的合作问题, 而是说合作领域的拓 展,排除 d 项。 17.b解析: “个人主义学说”过分强调人的价值, “反驳无政府主义者”表明苏格拉底主张 建立政府来适当遏制人性, 维护社会秩序。 故两人思想的最大差异是是否强调道德的重要性, b 项正确。a 项不及 b 项概括准确;两人都肯定人的价值,也就关注人的社会地位,c 项不 是差异而是共同点;d 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 18.c解析: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市民阶层的收入有所增加,尤其是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豪华

19、 奢侈的生活,模仿贵族生活,这使得贵族的身份难以通过服饰显示出来,所以,在贵族看来 这简直是乱套了,高喊“这座城市完蛋了! ” ,c 项正确。虽然新航路的开辟,导致意大利经 济衰退,但这需要一个过程,16 世纪初新航路才开辟不久,经济衰退应该还没有显现出来, 排除 a 项;材料显示不是贵族生活水准降低了,而是普通人对服饰的追求提高了,排除 c 项;材料没有说推出了新的服装款式,所以,不能说服饰款式升级,排除 d 项。 19.d解析:由“自己对圣经文字进行解释的宗教小册子” “争议了三位一体的存在性”等 信息可知,题干材料强调牛顿对传统宗教信仰发出质疑和挑战,故 d 项正确。敢于挑战封建 神学,

20、并非说明他的信仰出现危机,a 项错误;b、c 两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 20.b解析:这种体制是保障法律和自由的,而且是古老的,即英国原有的体制,英国原有 体制一是有国王,二是有议会,且议会有限制国王的传统,b 项正确。君主专制无法保障自 由,排除 a 项;共和政体不是古老的体制,排除 c 项;远古体制无法满足现实需要,排除 d 项。 21.a解析:材料出现的正义、理性、法律、公民道德等词,看似平等,实际上“理性”处 于统领地位, 正义感、 服从法律的意识、 公民道德都是 “理性”的结果, 教材中明确指出“理 性”是启蒙运动的核心。 “理性”是启蒙思想家手中的武器,用以批判封建主义,并阐明自 己的立场观点。所以,a 项正确。 22.d解析:1933 年 11 月罗斯福正式承认苏联,与日本在远东地区对中国的侵略和德国在 欧洲的扩军备战等活动紧密相关,主要是为了维护美国在这些地区的利益,d 项正确。a 项 “转嫁”之说错误,c 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 a、c 两项;罗斯福新政借鉴苏联国家干预 经济的一些做法,而不是借鉴计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