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设计_第1页
课堂教学设计_第2页
课堂教学设计_第3页
课堂教学设计_第4页
课堂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鲁布革乡多依完小课堂教学设计第一单元课题认识单位厘米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4、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5、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

2、一量。学生汇报量的结果。问:奇怪了,同样长的松紧带,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生:尺子。二、自主探究:1、认识1厘米。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汇报。A、数,按顺序读一读。问:最左端是几?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一厘米有多长?(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闭上眼睛想一

3、想1厘米有多长。2、认识几厘米。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3、用厘米量。举起蓝纸条,估计一下他大约是几厘米?用尺子量一量。填在书上。量松紧带的长。三、拓展运用:板书设计认识长度单位(厘米)1、 厘米(Cm)2、 哪些东西大约有1厘米3、 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在用尺子测量纸条的长度时,要注意把尺子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课堂练习1、 做一做2、 练习一I 第一题 、第二题教学反思课题认识米课时第2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2、会用

4、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4、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5、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重难点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教学难点: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提问学生自己的哪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2让学生在尺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实际长度。3用学生尺量数学教科书的长和宽,并回答量的结果。4、一名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一名学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长

5、。发现了什么?引出米尺。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教师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板书课题:认识米用米量二、自主探究:1、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2、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3、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

6、绳子,两人一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4、量出1米长的绳子,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了解这根绳子有多少厘米。教师提问:“1米里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并让学生齐读两遍。三、拓展运用:1、教师出示1盘卷尺,告诉学生这是1盘卷尺,用它可以量比较长的距离。量跳远的距离。2、找一找你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3、1米( )厘米 100厘米( )米5米( )厘米 200厘米( )米实践活动:试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度。量跳远的距离。(指导学生:要先确定两个点,一个是跳的起点,另一个是跳完后脚后跟所在的点(终点)。量的时候,尺子要从起点拉到终

7、点,尺子要放平拉直,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板书设计认识米1、比一比一米大约有多长2、1米=100厘米课堂训练1、 第4页 做一做2、 练习一 第3题、第4题教学反思课题认识线段课时第3课时教学目标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重难点教学重点: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教学难点: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出示一幅图,有很多路有直的有弯的,问:走哪条路比较

8、近?为什么?师: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二、自主探究:1、认识线段。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和弯的吸管、铅笔、绳子、直和弯的铁丝等,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找出你认为直的东西。从铅笔的一端摸到另一端,我们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书本的边等都有两个端点。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并在线段的两端点两个点,告诉学生这就叫做线段。问:我们身边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为什么?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2、线段可以度量吗?试量课本第5页的线段,互相交流量法。师总结:先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点,再看线段的右端点对着尺上

9、的刻度数是几就是几厘米。3、画线段。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是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总结: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铅笔尖沿着尺子的边一直画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再标上两个端点,并且在线段下面写上3厘米。讨论:用断尺怎样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板书设计认识线段1、 线段的特点:(1)直直的 (2)有两个端点2、 画线段从尺子的0刻度画起画到几就是几厘米课堂训练1、下图有三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第5页做一做第二题)2、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3、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教学反思课题解决问题课时第4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

10、长的线段。2、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巩固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3、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认真细心的好习惯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教学难点:估测物体的长度。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这单元我们学了什么?小组合作整理一下。二、自主探究:学生汇报整理的结果。谁能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1米呢?我们身边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什么是线段?估测线段的长度。出示课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教师给出提示:可以用手比一比、在尺子上找一找的方法来寻找答案小组

11、之间互相讨论后教师定正三、拓展运用:1、估测黑板有多长。2、字典有多厚。小组相互合作用手来估测它们的长度,在利用学具来量一量。板书设计解决问题1、 找一找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哪些是1米。2、1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课堂训练1、 第7页做一做2、 练习一第8题教学反思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课题不进位加法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和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2、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材的能力、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重难点教学重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教学难点:掌握计算方法,能运用

12、多种方法正确计算教学过程一、口算1、27+12= 45+54= 37+21= 56+23=2、能说出口算的方法吗?二、新课探索(一)教学例1。1、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一起去参观参加博物馆好吗?2、(出示挂图第8页主题图)瞧,光明小学二年级的小朋友去,他们也可高兴了。3、在画面中你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4、那么四个班只给了两辆车,每辆车又只准乘70人,大家能帮助他们一起安排好吗?估算一下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1)我们先来看看二(1)班和二(2)班的同学可不可以合乘一辆车,请列出算式。(板书:36+30)(2)同桌互相商量商,怎样计算?(3)互相交流,说一说怎样计算出结果的。(口算、摆小棒、竖

13、式笔算)(4)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你们的口算不错,今天老师教会你们笔算好吗?笔算也就是列竖式计算。教师边讲边板书:36+30=66十 个3 6+3 0 6十 个3 6+3 0 6 6十 个3 6+3 0十 个3 6+3 0学生动手手摆一摆,看一看36根小棒加上30根小棒是不是66。(5)观察讨论列式计算应注意什么?(板书: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6)引导学生读几遍。(7)练习P9“做一做”,指名板演,其余同学在书上做,教师巡视指导。(二)教学例子21、刚才我们通过计算,二(1)班和二(2)班共有66人,66小于70,所以可以合乘一辆车。那么二(3)班和二(4)班能不能合乘第二辆大客车呢?你

14、们会把这两个班的人数,用竖式的方法算出来吗?2、学生自己动手写算式,自己计算,教师巡视指导。3、指名说出竖式的计算步骤,教师板书:35+34=十 个3 5+3 4 9十 个3 5+3 4 6 9十 个3 5+3 44、 让学生再说一说,竖式加法应注意什么?5、教师小结;二(3)班和二(4)班共有69人,这样两个班的人数没有超过70人,也可以合乘一辆车。四、总结 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列竖式加法应注意什么?板书设计课堂训练教学反思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 (进位加法)课时第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点:1、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2、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3、培养学

15、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4、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良好品质。重难点教学重点: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教学难点: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教学过程一、复习。1、板算。 34+532、口算。 (1)7+6 8+4 9+5 6+87+5 5+8 6+6 4+63、订正板算。提问:做笔算加法时要注意什么?怎样写竖式?从哪位加起?4、导入新课。提问:如果将34+53这道题中的34改成37。变成37+53,那么在计算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个位相加满十)教师说明:个位上的数相加够十了,我们可以说,个位相加满十,计算时遇到个位相加满十的题怎样计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二、新课。1、看

16、教科书P11例3。(1)二(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提问:看这幅图能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吗?为什么?怎样才能回答?看P8回答:二(1)班有多少人?(36人) 二(3)班有多少人?(35人) 两个班一共有多少人?请列式列式:36+35=怎样算36+35,先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请同学说说用小木棒是怎样算的。教师说明:6根加5根是11根,也就是11个一,10个一捆成1捆,变成1个十,1个十放在十位,同学们记住,这就是个位相加满十了,是一个十,要把它放在十位上,叫做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追问:个位满十,十是10个什么?(10个一)向十位进1,1是1个什么?(1个十)(2)根据上面用小棒摆的过程

17、,写竖式算一算。提问:怎样写竖式?(相同数位对齐。) 3 6 + 3 5 提问:从哪位加起?从个位加起好算,还是从十位加起好算?说说你的想法?学生看书并讨论交流教师说明:笔算加法时要从个位加起。提问:个位6加5等于几?(11)个位满十了,要把这个十放在哪位上?放在十位上要写几?为什么写1?教师说明;个位满十,要把这个十放在十位上,十位上只能写1,这就叫做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提问:向十位进1的1,写在哪儿?书上是怎样告诉我们的?为什么不能写在横线下面?教师说明: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可以在十位上靠近横线的地方写个小1,这个小1,叫做进位1。表示向十位进1,在十位上写1。3 6+31 5 1提问

18、:十位上怎么算呢?互相说说看。教师说明:十位上,3个十加3个十是6个十,算到这里还没算完,还要加上个位进上来的1个十,也就是7个十,所以十位应该写7,然后再在横式等号后面写71。 3 6 + 31 5 7 1请同学说说计算过程。提问:通过计算,二(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为什么?2、请同学用刚学到的方法在练习本上做复习中老师改过的题 37+53 边做边说计算过程。提示:个位7加3得10,个位满10,怎么办?该怎样写?教师说明:个位7加3得10,满10向十位进1,个位写0。三、小结:笔算加法要注意: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板书设计课堂训练1、小红和爸爸去海洋

19、馆参观,成人票36元,儿童票18元,小明和爸爸一共要花多少钱?列式:写竖式: 答:小明和爸爸一共要花( )元钱。答:小明和爸爸一共要花( )元钱。提问: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列式解答。2、做教科书P13练习二的第3题,在书上做,请同学边摆边算边说过程.教学反思课题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课时第3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笔算加法的算理。能正确的进行计算。2、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提高学生的计算的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4、对学生进行细心计算反复检查好习惯的培养重难点教学重点:能正确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计算的能力和运用知识解

20、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师:你知道2008年的奥运会在哪个城市申办吗?问:北京比其他城市多多少票?(或者:其他城市比北京少多少票?)2、让学生一边问一边列式如:北京比多伦多多多少票?二、新课1、讨论:56-22怎么算?(1)、口算(2)、列竖式2、请小组讨论,列竖式计算应该注意什么问题?我们怎样把竖式写在算术本上?指名在黑板上示范3、学生四人小组互相提问,并列竖式解答问题,学生展示。三、练习P18页的做一做。自己独立完成,请学生到黑板上做。 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学生先互相说说再回答: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板书

21、设计课堂训练教学反思课题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课时第4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2、让学生理解退位减法的算理,从而概括出“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法则。重难点教学重难点:理解退位减法的算理,从而概括出“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法则。教学过程一、基本训练口算:80-7 35-8 63-4 26-7 42-5 43-6 32-9 65-9竖式计算:52-21 79-37 65-24 出示56根小棒,让学生口述从56根小棒中拿走8根,讨论为什么得数十位上是4而不是5,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两位数退位减法的笔算,写课题:退位减法二、新课师:还记得北京得了多少票吗

22、?巴黎呢?巴黎比北京少多少票?怎么列式?(56-18=)你会计算吗?请大家试试2选择有代表性的算法板书师:都是56-18,现在有两个得数,到底哪个得数对呢?下面我们就用摆小棒的方法来研究解决动手操作,每位学生拿出一张纸,自己画上数位表在数位表上摆出56根小棒提问:从56根中去掉18根该怎么办?师生同共讨论操作:从整捆小棒中打开一捆和6根小棒,合起来就是16根,从16根中去掉8根剩8根,再从剩下的4捆中去掉1捆还剩3捆,所以56-18得38是正确师:通过摆小棒,我们知道了56-18=38,如果用竖式怎样计算呢?看竖式,首先遇到6减8不够减,刚才我们拿小棒时遇到了从6根小棒拿8根不够减,是怎样做的

23、呢?(从6根里拿8根不够拿,我们是从5捆里拿1捆,把它拆开是10根,和个位上的6根合起来再拿的)在笔算时,当个位上的6减8不够减时,也要从十位上拿出1,叫做从十位上退1,这时十位上是几减几?为什么是4减1?引导学生回忆操作过程,从6根里拿8根不够拿,我们是从5捆里拿1捆,把它拆开是10根,和个位上的6根合起来,所以只剩下4捆,十位上是4,可以这样说,从十位退1,十位上的数就少了1,为了不忘记从十位退1,要在竖式中被减数的十位上点一个退位点(用红粉笔)三、巩固练习:指导学生在书上完成练习三第1、2题。四、课堂小结板书练习反思课题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二)课时第5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实际情况

24、中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2、使学生理解笔算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笔算。3、培养学生操作、实践、解决问题、合作交流的能力。4、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通过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重难点理解退位的含义教学过程一、复习1、口算:14-9 32-8 14-3 64-8 14-712-3 42-5 63-4 72-9 82-32、计算:47-23 56-41 72-32二、新授1、板书:50-24(1)首先列竖式要注意什么问题?(相同的数位对齐)板书竖式,从哪位算起?个位上0减4不够减。怎么办?(从十位退一)也就是从十位借一,和个位上的0组成10,现在就可以减了,10-4=6,个位上写6(

25、2)十位上的5被借走了一个1,还剩几?4-2=2个位上写2。(2)四人小组讨论: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相同的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三、巩固练习1、完成P19页做一做第2题。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想的。2、完成第20页练习三第4题。请仔细观察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同桌的同学听一听。怎样求还剩多少个?指名回答。板书算式:32-11。这道题该如何计算呢? 3、完成第20页练习三第5 题。先用小棒摆一摆,再计算。指名汇报。4、完成第20页练习三第6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并说明错误的原因,及怎样改正。四、课堂总结板书设计课堂训

26、练教学反思课题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课时第6课时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学习用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问题。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3.培养学生的数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难点教学重点:学生学会用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问题。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提问:第一行有几个 圆 ?第二行有几个三角形 ?你能用多和少说一说它们之间的关系吗?(圆形比三角形多,三角形比圆形少)提问:出示虚线:谁能用学过的知识说一说左边和右边和表示什么?(左边是圆形和三角形同样多的部分,右边是

27、圆形比三角形多的2个,也就是三角形比圆形少的2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板书课题: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 二、自主探究:1、找一找表中有哪些信息?求二(2)班的多少面,需要什么信息?该怎样列式?为什么用减法?借助小棒摆一摆。2、你能说出别的班得多少面红旗吗?小组合作,利用图中的信息,提出问题,进行解决。(1)三(1)班比二(1)班少2面,二(1)班得16面。(2)三(1)班比二(2)班多1面,二(2)班得13面。(3)四(1)班比三(1)班多2面,三(1)班得14面。(4)四(1)班比二(2)班多3面,二(2)班得13面。(5)三(2)班比二(1)班少1面,二(1)班得16面

28、。学生交流,说一说为什么。3、从评比表中你知道了什么?(哪个班得的多,哪个班得的少,)板书设计课堂训练教学反思课题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课时第一课时:连加、连减教学目标1、强学生对连加连减应用题的理解。2、学生掌握连加连减的式计算。3、让学生明白互助友爱的道理。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简便写法。教学难点:能灵活、正确的计算连加、连减的题目,提高计算能力。教学过程一、复习1、口算(卡片出示)36-8 45-6 15+7 9+35 70-4327+13 83-80 9+3+5 16-4-8(后两个小题指名说说是怎样口算的)2、笔算68+24 85-37二、 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29、(一)、连加1夏天,人们都用西瓜降温防暑,光明小学的小伙伴们也组成了互助小组在帮农民伯伯摘西瓜,出示主题图和表格。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画面及图示的统计表。第一组第二组 第三组2834232 学生尝试列式计算。3 反馈:(1) 反馈算式 28+34+23(2) 反馈算法 可能有口算也有笔算,其中笔算可能出现的情况有: 方法一: 方法二: 2 8 6 2 2 8 +3 4 + 2 3 3 4 6 2 8 5 +2 3 8 5 (3)对比这二种方法,选择最优方法;师:谁来说说,这二种方法各有什么优缺点? 4、练习:完成P26“做一做”,指名板演,集体订正。(二)、连减1、学生看图,口编应用题。有85个西

30、瓜,李明运走26个,我运走40个,还剩几个?2、 学生尝试列式计算。板书:85-40-26=3、 生试算并交流算法方法一:口算85-40=45,然后用竖式计算45-26=19方法二:连减竖式 8 5 - 4 0 4 5 2 6 1 9 方法三、先算一共运走多少个?40+26=66 85-66=19 师小结:在计算时哪一步如果能口算,就可以口算,口算有困难的进行笔算。4、完成P27页“做一做”第1、2题。 5、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设计课堂训练教学反思课题加减混合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探索并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方法,并学习笔算的书写格式,掌握简便写法。发展学生解决简

31、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重难点1、 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顺序以及方法。2、能正确地使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式题。教学过程一、复习。1、口算。32407 20503016510 108132、竖式计算。362817 652521师:我们已经学过连加、连减笔算有几种书写格式?哪种是简便写法?在计算过程中有口算的怎么办?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1、教学例3。师:同学们,你们都乘过公交车吗?你瞧,一辆5路公交车缓缓的开过来了。让学生观看课件,出示例3。引导学生观察,说出图意:车上原有67人,下去了25人,又上来人28人,现在有多少人?师:你会列式吗?学生列出算式:67

32、2528教师说明:像这样有加法也有减法的运算,叫做加减混合运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加减混合运算。板书课题:加减混合运算。师:像这样有加法又减法的加减混合式题,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自己学习这部分的知识吗?你会用竖式计算吗?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开展合作学习,指名小组汇报板演。(1) 6 7 4 2 (2) 6 7 2 5 2 8 2 5 4 2 7 0 4 2 2 8 7 0比较两种计算方法,那种方法更简便?为什么?小结:加减混合的运算题,在笔算过程中把两个竖式写成一个竖式比较简便,计算过程中能口算的要口算,这样可以提高我们的计算速度,还要养成细心认真的好习惯。2、指导完成课本第28页“做一做”让学生用简

33、便写法独立完成,教师要注意巡视检查、并帮助个别计算有困难的学生。指名板演后,进行集体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说,计算时能口算的怎么办?三、巩固练习。指导完成练习五第49题。1、第4题和第5题。这两道题,可以让学生分小组比赛完成。集体订正时指名说说每道题的计算方法。2、第6题。出示题目后,请学生仔细观察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同桌的同学听一听。怎样求应找多少元?指名回答。板书算式:5025。独立思考并说计算方法。3、第7题和第8题。以小组单位进行评比。看哪一组同学做得又快又正确,集体订正时指名说说计算方法。4、第9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注意帮助个别理解有困难的学生,帮助理解什么是横行、竖行和斜行

34、。计算时要求学生能口算要使用口算。5、思考题。引导学生认真审题,进行尝试练习,在里圈找出与外圈相对应的数,使他们的差得62。本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口算能力。同时渗透对应的数学思想。答案:71962;912962。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又学会了什么?计算加减混合运算式需要注意什么问题,教师引导梳理。五、布置作业。板书设计加减混合车上原有67人,下去了25人,又上来人28人,现在有多少人?672528(1) 6 7 4 2 (2) 6 7 2 5 2 8 2 5 4 2 7 0 4 2 2 8 7 0课堂训练教学反思课题加、减估算课时第3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创设具体生动的

35、生活情境,使学生初步学会加、减法的估算,并通过对两位数加、减法估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3、让学生用所学到的估算知识在解决生活问题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重难点教学重点:初步学会加、减法的估算方法,教学难点:培养估算能力。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1、昨天老师到水果市场买了一箱苹果,大约20斤,又买了一箱雪梨大约10斤,两箱水果大约用了100元。对于“大约”这个词你是怎么理解的?2、让学生看书本32页电脑图:请大家估计一下这里大约有多少台电脑?说说你是怎么估计的? 3、教师引出:“对,就像这样,在我们的生活中随时都可以用估计,这节课我

36、们就利用加、减法的估算来解决我们身边的问题。”(板书:加、减法的估算)二、创设情景,探究新知1、你们逛过商店吗?里面的商品多吗?有个小朋友叫乐乐,他也喜欢逛过商店,有一天乐乐家去逛过商店,出门之前爸爸对乐乐说:“乐乐,你已经是二年级的学生了,今天爸爸、妈妈都不当家,行吗?”乐乐拍拍胸膛说:“没问题,今天就由我当家。”说着,他们就高高兴兴地出发了。到商场他们看到了热水瓶、烧水壶和杯子。(出示热水瓶、烧水壶和杯子图)2、自主探究,学习例题(1)猜价格,感受新知让学生分别猜一猜热水瓶、烧水壶和杯子的价钱,在出示杯子的时候,我让学生算一算6个杯子,每个5元,一共需要多少钱?然后老师用一个普通讨论者的口

37、气说:“买一整套会比单买一个要便宜一些,只要24元就可以买到了。” (2)同桌互相交流,培养合作精神先让学生任选两种物品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大约需要多少钱?再请个别学生拿着教鞭到黑板前指着自己想买的东西说一说我选了什么,大约多少钱,是怎样估计的。(3)说明什么叫估算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有时我们在计算结果不必要十分精确,不是整十数的但很接近整十烽的数在计算时可以把安看成整十数进行估算(如:把51看成50),算出大约的数,计算结算结果虽然不十分精确,但同样也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并且使计算过程更加简单,便于口算。按照这种方法算就叫做估算。(3)小组讨论,学习例题、出示例题:妈妈打算买这三种生活用品

38、,100元够吗?、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交流;、小组总结,汇报结果:请小组代表到黑板上展示学习过程,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估算方法和结果,对不同的方法进行鼓励;(方法1:100-30-20=50,所以够买水壶;方法2、100-30-40=30,所以买水够了,)、通过评价比较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和同桌说一说;、计算实际价格,并和估算价格进行比较;、新课质疑:对于“加、减法的估算”你还有什么疑问吗?三、巩固练习,发展思维四、课后总结,畅谈感受板书课堂训练教学反思第三单元课题角的初步认识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建立角的大小的初步表象;学会用尺子画角。 2

39、、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主动合作的意识以及初步的空间观念。重难点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角的特征;会用尺子画角。教学难点:建立角的大小的初步表象。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我们班大部分同学都是少先队员,那么你们知道少先队员的标志是什么吗?(红领巾)2、红领巾代表国旗的工角,是老一辈革命家用鲜血染成的,我们我应该珍惜和爱护它。红领巾是国旗的一角,那什么是角呢?红领巾上面有几个角?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知识。引入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观察实践、探究新知1、发现角小朋友们,角是个害羞又调皮的朋友,总是爱躲起来,小朋友,请打开书P38页,看看这幅图里哪里有角?(学生

40、描述图片上的场景,对学生的发言予以鼓励。)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周围,在许多物体上面都有角。2、感知角。(1)每个小朋友拿出三角板,看看上面有几个角?互相指一指,看谁指得好。(2)请一个学生拿三角板到前面指给同学们看。大家看好了,看他指的是否和大家的一样?(3)请小朋友们,找一个自己喜欢的角,轻轻地压压它的头,有什么感觉?(尖尖的)再压压边,又有什么感觉?(直直的)(4)下面请小朋友们在我们教室里找一找,哪些地方有角?(黑板的周围、书的封面、教室的墙角)(5)大家找得很好,老师这儿有几幅图,看谁能找出角,把它指出来?(图片出示剪刀、插一根吸管的可乐瓶、钟面)3、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很好!我们一

41、下子就找到了三个角,现在我们给这些角脱掉美丽的外衣,来看看。(图片出示三个不同的角的图形。)(1)教师指出第一个角说,角和我们的身体一样也有自己各部分的名字,尖尖的点叫做角的顶点,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2)指名说指出第二角、第三角的顶点和两条边4、小结:请同学们观察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板书: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5、判断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说说不是角的理由(图片出示练习八第1题)6、折角(1)师出示一张圆形的纸:这张纸上有角吗?开动小脑筋,动手折一个角,试试吧。如果你有了答案,悄悄地和同桌说一说,还不知道的孩子轻轻地打开书P39,看看书上的小朋友是怎样折角的。(2)学生

42、折角,师巡视指导(3)展示最快的学生做的角。(让生拿上来)这是一个角吗?它的顶点和边都在哪儿?让折好的同学把你折的角指给同桌看看,顶点在哪,两条边在哪儿? 7、做活动角,认识角的大小与边叉开的大小的关系 (1)师拿出一个活动角:老师这儿有一个角,(师扳动角的两边),你们看,这是一个活动角,小朋友想不想做一个我这样儿的活动角?用上老师发给你们的图钉和两条硬纸条来做一个角。试试吧!(生做)(2)认识角的大小与边叉开的程度的关系。咱们再做一个“变变变”的游戏,把你们的活动角拿在手上,(师也拿在手上)请变出一个比你们手上的角要大的角。再变大点?你是怎么做的?(请一生示范,把边叉开一点,角就可以变大点)

43、再请全班做。咱们继续变,把你们手上的角变小点,再变小点,又是怎么做的?(把边合拢一点。)(3)那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系呢?跟边的什么有关系?分四人小组讨论。(4)小结:角有大小的,角的大小与角两条边的叉开大小有关,角的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两条边叉开得越小,角就越小,与角的边的长短无关。 7、我们会折角,会比角,那你会画一个角吗?(1)师边说边示范画:先画顶点,再从顶点起向一个方向画一条直直的线,最后再从顶点向不同的方向画另一条边。(2)说说老师是怎样画角的?先画什么?再画什么?(3)请同学们按老师刚才的方法画一个角,画完后在小组里互相欣赏。三、应用拓展 想一想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练习八第

44、2题)四、游戏,小结。1、闭上眼睛想想,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研究了有关角的知识:想想角是什么样子的,它由哪几部分组成,角的大小和谁有关,我们是怎样画角的。2、活动。现在就让我们和“角”一起来做一个游戏。用身体部位表示角。师师范:两手上举,形成一个近似的角,指出顶点,和边。学生模仿,将角变大或变小。除了手臂,还能用其他身体部位来演示吗?(手指,手腕,脚,腰)五、课后实践: 请同学们回家后找出“家中的一些角”,并指给爸爸妈妈看。板书设计课堂训练教学反思课题 直角的初步认识课时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直角的特点,并能从生活中找到直角。 2. 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重难点教学重

45、点:能认识、辨别直角,会画直角。教学难点: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否是直角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出示活动角)这是什么图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 老师用活动角摆出一个直角,学生根据要求摆角。老师也来摆一个角,大家仔细观察(摆一个直角)二、探索新知,合作交流1、初步认识直角教师出示国旗、椅子上、运动员上身练习双杠图,让学生在上面这样大的角,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像这样的角,在数学中,我们叫它“直角”(板书)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直角的初步认识(补充板书课题)2、介绍直角符号。所有的直角我们要用一个统一的符号来表示,大家仔细看,我们叫它,直角符号。凡是能够确定它是直角的角,我们都要标上

46、直角符号。3、寻找生活中的直角 学生分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汇报 4、折直角。让每个学生拿出一张纸,要求先下下对折(全班动手折),然后提问:再怎样折可以得到解决直角?(再左右对折,就可以得到直角),再让学生左右对折,折后看一看是不是一个直角。如果发现学生折的不准确可以指导订正。5、观察三角板上的角。让学生拿出自己的三角板找一找直角。提问:三角板上的三个角中,有几个直角?(有一个直角)6、 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来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教师说明: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直角比一比。教师示范和说明比的方法:先将三角板的顶点和角的顶点合在一起,再将三角板上的一条边跟角的一条边合在一起,再看另一

47、边是否合在一起。”让学生自己操作,教师巡视,及时纠正错误。然后,引导学生说出:如果另一条边和三角板的一边也合在一起,这个角就是直角;如果不合在一起,这个角就不是直角。最后,让学生检查自己折出的角、教科书封面上的角是否都是直角。 8、教学画直角。 (1)我们已学过怎样画角。那么,你能用三角板画一个非常标准的直角吗? 学生尝试用三角板画直角,画完后找学生到黑板上演示画角的过程。 (2)刚才同学们用的方法都很好,现在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画一个非常标准的直角。先画顶点从顶点开始画一条平平的边把三角板的直角放到这条边上,比着三角板把另一条边画好。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八的第46题)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

48、学习了什么知识?教师引导学生梳理知识。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课堂训练教学反思第四单元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2、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乘法的含义。教学难点:能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出示口算题,学生与教师比赛,引出乘法简便。3+3 5+5+5 8+8+8+8+8+8+8 9+9+9+9+9+94+4+4+4+4+4 15个2、揭示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问:你在哪见过乘法?3、326中间是什么?怎样读?问:这节课你还想学什么?二、自主探究:1、观察能改写成乘法算式的加法算式的特点。(口算题)小组讨论:什么样的加法能用乘法计算?判断下面的算式能否用乘法计算:6+6+6 3+5+1 7+7 2+2+2+2+22、自己尝试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5+5+5学生汇报,学情预测:55 35 53 555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