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高考语文课标卷商榷_第1页
与高考语文课标卷商榷_第2页
与高考语文课标卷商榷_第3页
与高考语文课标卷商榷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与高考语文课标卷商榷宁夏银川一中 郭凤虎 第八轮课程改革十年来,可谓百花齐放,春色满园。2004年6月份的高考,打破了全国上下两套试卷的格局,让亿万人民同时看到了15套试卷;同年8月份广东、山东、宁夏、海南率先进入新课程改革实验,以后以每年四五个省的规模陆续推进新课程改革,2010年秋季全国所有省份进入新课改。2011年有20个省市参加了新课改高考,2013年全国所有省份参加完新课改的高考后,第八轮课程改革的序幕将落下。综观2007年到2011年5年课标卷(宁琼卷),我认为有如下几个方面亟待改进。一、选修选做无选择选修课程是新课改的最大亮点之一。教育部2003年4月份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2、(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对选修课的表述摘其要是:“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选修课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水平。不能上成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考的辅导课。“学校及教师应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创造条件,建设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愿望的选修课。 “帮助学生了解在若干选修课中哪一门或哪几门最适合自己,正确行使选课的自主权。 “选修课的学生人数不像必修课那样固定,课程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拓展性,学生具有不同于必修课的期望。“学校当从实际出发,不要照搬外校的课程。因地制宜,开发潜在的资源。”概而言之,选修课就是每个老师选开一门课程,选修教材根据学校实际自主

3、选择使用,然后学生自主选课,实行走班制教学。但实际上,除了上海、香港等少数发达地区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开设选修课外,多数地区的选修课已经盲目地进入“误区”,扎扎实实地把选修课变成了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考的辅导课”。武汉的老师告诉我,他们的选修教材都由市教育局统一订,学校、老师、学生均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相对而言,宁夏步伐还算快一点,我们学校是以备课组为单位自主选择教材,但学生没有选择教材的条件。导致其结果的主要原因有:第一、师资力量薄弱,开不起能够让学生满足自己愿望的课程;第二、中学生自控力不强,实行走班制难以管理,一些朝秦暮楚的学生跑来跑去,会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甚至会随意翘课。第三、高考

4、的功利效应,使得师生放弃“所爱”,而重点攻克考卷上一成不变的文体阅读,如课标卷连续5年只考“小说”和“人物传记”。再说选做。按照课程标准的目标,应当是在“必修”的基础上继续“选修”,进一步拓展,使学生的那些“爱好”和“特长”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而高考结果无情地告诉大家,学生根本没有真正的选做,硬要说有,那也是“宿选”。其原因有:第一、不同文体的文本根本就没有办法绝对把握它们的平衡。而高考说白了是排队考试,以人数最少(全区6万左右)的宁夏高考来说,差1分则排名将进退50名左右,更不用说其他省份四五十万考生,河南近百万考生,排名将有多大的差别啊。第二、高考结果是,选做“实用类文本”比选做“文学类文

5、本”的平均分高出23分。宁夏2009年 “实用类文本”平均分17.18分,而“文学类文本”平均分是15.17分;2011年“实用类文本”平均分16.45分,而“文学类文本”平均分是13.57分,且有四分之三的考生选“实用类文本”。第三、正因如此,考生在复习备考时,就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实用类文本”。甚至一些功利的老师直接放弃“文学类文本”。江苏省2008年首次实行新课改高考,为了尽可能地平衡难度,设“文学类文本”为必考,“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为选做题;尽管如此,2009年刚下考场的南京考生小黄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坦言,平时练习就做“实用类文本”,拿到考卷直奔目标。2009年10月21日现代

6、快报报道:(江苏)“明年高考语文取消选做题型。”果然2010年江苏取消选做,设“文学类”和“论述类”文本为必考,2011年延续。第四、高考考场争分夺秒。考生拿到试卷即使把文本浏览一遍,1400字的文本加上4个题目恐怕至少也得3分钟,两个文本浏览完毕,再权衡所爱,若为优柔寡断者,10分钟过去了,这对考生来说实在是代价不菲。所以“有经验”的考生直达目标,根本没工夫去做出选择。由此看来,课标卷5年不变的执着“选做”是与课程标准的初衷相去甚远的。其它各省份在选做的问题上都在做着积极的探索。如,山东、广东、福建将“文学类”和“实用类”文本设为选做题;浙江、安徽不设选做,将“文学类”和“论述类”文本设为必

7、考;天津干脆三类文本全考。我认为,可以选修,不设选考。要么全靠,要么轮空考查,避免平时教学和复习备考中的种种原因造成的偏颇。二、取舍失当很无奈新课标考试大纲与全国考试大纲对比,内容变化是“七增四减”:(一)“考试能力要求”增加了“探究”。(二)“考试内容”增加了“选考”。(三)“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增加了“反复”。(四)“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一条增加了“准确、鲜明、生动”。(五)“写作”增加了“错别字每个扣一分”的要求。(六)将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现代文阅读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和文学作品”分解为“必考题”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选考题”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七)

8、“试题类型”增加了“古文断句题”和“论述题”。(八) 第一卷的现代文阅读去掉了“概括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九)“语言表达”去掉了(2008年恢复)“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十)“写作”去掉了“书写规范”的要求。(十一)“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只保留了“名句名篇默写(古代诗文)”,删除了“识记中外重要作家作品及时代国别”。5年课标卷的“指挥棒”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是:第一、灰色的理论指导着瘸腿的实践。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为此,课标卷取消了语音、字形、标点符号和文

9、学文化常识的考查,试图在阅读、表达中考查其运用,初衷不可谓不理想,然而,它的实践操作将理想击得粉碎。学生在备考复习中毅然扔掉语文的最基础知识,使得原本就不够牢靠的读写基础更加薄弱,错别字肆意出现,而作文里“错别字每个扣一分”的要求实在是幼稚可笑。大凡参加过高考阅卷的老师都明白,评阅作文是一件多么辛苦而乏味的事情。考试院向社会承诺十天还是半月要出成绩,于是评卷组长要给每个老师分任务,既要保质又要保量;而且每天都看着那些根本没有多少创新立意的千篇一律的文章,能够保证不被三评即是高手,哪有工夫和兴趣数那一个一个的错别字?那种感受非亲历不可言,要我看一篇文章可以,要我校对一篇文章有多少错别字,数不过1

10、0篇非吐不可。所以汉字的读写基本功堪忧,眼睁睁地看着“落虚”了。同理,文学文化常识的不考,使得最基本的常识都没有了,学生在名著仿写中能将巴黎圣母院按在莫泊桑的头上。全文只用一个标点“.”,既非着重号,又非间隔号,是什么呢?原来是英文里的标点。我不知道一个基础非常薄弱的人,能力将从何而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试卷应当轮空考查各个知识点,不能一成不变。降低难度,减轻负担,是针对“过于繁难”、“过重负担”而言的,不能降得不保底线。第二、命题者的主观意志使考生被阅读。自打从西方引进客观试题以后,一时间人们欢呼雀跃,答卷,阅卷非常省力,甚至可以批量机阅;且无酌情因素,号称绝对公平。然而那些“ABCD”的

11、出现,可以将一个活生生的多元文本解读得很是滑稽可笑。以2010年课标卷论述类文本阅读的第1题的C项为例,原文说:“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书”与“金”、“石”与“画”并称,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对这句话的理解表述成“在历史上,“书”与“金”、“石”与“画”并称,它们同样因为影响深远,而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是错误的。错误原因分析五花八门,有人认为是衍生出了“在历史上”的信息,无中生有;有人认为“它们同样因为”的表述扩大了概念的范围;有人认为“因为而”的表述强加因果。一句话的理解表述客观上讲是多种多样的,而客观题的命制就得非此即彼。复习备考的时候,学生起初是做三个错一对半;

12、做过二三十套后错不多做一个对一个;想得满分,按照张三的命题思路深究下去,便栽到李四设置的陷阱里。考生如入迷宫,看上去四个选择支好像都对,又好像都有问题;究其原因是这种命题方式把命题者的个人主观意志强加于读者,很不人文,很是霸道。即使是主观题,那些参考答案都常常令人啼笑皆非。请允许我引用2011年福建题出现的“插曲”来求证语文阅读理解存在的通病:山东新闻网6月10日讯(记者 刘梅婷)今年福建省高考语文阅读题中有一道总分15分的题,原作者试做竟然“不及格”!9日晚9时左右,原作者林天宏在微博爆料称,福建省高考语文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采用了他在中国青年报做记者时发表的文章朱启钤:“被抹掉的奠基人”。好

13、奇心起,找来试做了一下,对照标准答案,能拿到一半左右的分数。林天宏表示,让自己最为纠结的是“让考生分析文中两次出现大雨原因”的那道题,“标准答案说了一堆,真正的原因是当时写作的时候北京正在下雨,这在北京并不是常见的,作为南方人,看到好不容易下了雨,提笔就写了,这是很随性、水到渠成的,没有那么多刻意的原因。当然,我并没有以此来否定语文和语文考试的意思。早在十年以前,人人都能对语文说三道四的时候,就有作家称自己语文考不过当年参加高考的自家孩子。这不还在一如既往地考吗?因为咱要破它,实在是还没有办法立起比它更好的举措。但我们可以努力靠近人文。第三、名著导读陷入尴尬境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生课外自读文学

14、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并从文化经典著作、小说、诗歌散文、剧本、语言文学理论著作、科学与人文方面的各类读物、当代文学作品等方面给出了上百部名著阅读建议。可是,数理化等其它备考科目的大量习题,外语的大量背诵,再加上语文本身选修模块的增加,无情地吞噬了学生应有的阅读空间。学生名著阅读出现了“伪阅读”种种。其一,只读教材上名著导读的文字;其二,浏览书市上畅销的“名著精缩”;其三,观看根据名著改编的影视剧。总之,无暇光顾名著原作,别说如红楼梦需要研读上三遍方可进入那“太虚幻境”,就是通读一遍,也是奢求了。于是,名著阅读的质和量都大打了折扣。教材上的导读已是“导”而“不读”的一厢情愿。我建议立即采取如下措施,深化改革,完善改革。其一,课标卷应当借鉴其它省份的命题方式,涉及名著考查。如福建、浙江卷的“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