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6).pptx_第1页
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6).pptx_第2页
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6).pptx_第3页
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6).pptx_第4页
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6).ppt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找一找:图中有哪些自然地理要素?,地形 大气 水文 植被 土壤,地形,大气,水文,生物,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环境的改变,会导致每一个要素发生改变。,土壤,地球形成约在50亿到46亿年前。当时大地上火山遍地,岩浆横流,环境十分恶劣。,距今约3846亿年,化学演化(主要为无机演化),冥古宙,1、前寒武纪时期 距今5.41亿年,包括了冥古宙、太古宙、古生宙。约占地球历史的90%。也是地球的重要成矿时期,出现了大量的铁、金、镍、铬等。,一、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 (一)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太 古 宙,地球上

2、岩浆活动剧烈,火山喷发频繁。此时代,地球为广阔的海洋。(出现了蓝藻等原核生物),34亿年前的古细胞化石,距今约2538亿年,生命开始发生的时代,为生物进化下一个重要阶段奠定了环境基础,元 古 宙,从距今34亿(也就是太古代时期)18亿年前这漫长的16亿年中,原始无真核细胞在不断地进化。从距今18亿年前到6亿年前,真核生物出现,从此地球进入了一个生命大发展的阶段。,扩大和改善了生物的生存环境,海洋生物:主要是蓝藻、红藻和绿藻 原生动物大概也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距今约25亿年6亿年,古 生 代,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海洋中出现了如三叶虫、珊瑚等多种动物,中期出现了脊椎动物鱼类,后期鱼类演化

3、为两栖类。 植物:陆地出现了大片植物,蕨类植物繁生。,距今5.41亿年2.52亿年,生物系统演化过程的序幕,2、显生宙,中 生 代,生物变化很大 动物:爬行动物盛行,各种恐龙繁生,出现了始祖鸟 植物:中期裸子植物出现。,距今约2.56600万年,新 生 代,动物:哺乳动物,出现灵长类,猿人出现,人类发展,高等哺乳类发展及繁盛 植物:被子植物的发展,距今约6600万年至今,代,纪,新生代,中生代,古生代,元古代,太古代,地球初期发展阶段,第四纪,第三纪,白垩纪,侏罗纪,三叠纪,二叠纪,石炭纪,泥盆纪,志留纪,奥陶纪,寒武纪,距今年代(亿年),动物发展,植物发展,0.03- 0.02,0.7,1.

4、4,1.95,2.5,2.85,3.3,4.0,4.4,5.2,6.0,25,38,46,原始细菌(最低等原始生命产生),海生藻类时代,陆生孢子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动物孕育、萌芽发展的初期阶段,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鱼类时代,两栖动物时代,爬行动物 时代,哺乳动物时代,人类时代,地球状况,石油产生,造山运动(喜马拉雅山运动),我国大陆轮廓形成,环太平洋地壳运动剧烈,金属矿形成时期,造煤时期,造煤时期(古生代后期),地壳剧烈变动,早期海洋占优势,中后期陆地增多;,亚欧大陆北美大陆形成,我国华北东北形成,海洋为主,地壳运动剧烈,岩浆活动剧烈;成铁时代,人类 哺乳动物 爬行动物 两栖

5、动物 鱼类 无脊椎动物 被子植物 孢子植物 裸子植物 海生藻类,【总结】生物的演化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 生物演化在地理环境的演化中具有重要意义,在地理环境的发展中,扮演了极其活跃的角色。 环境的演化又促使生物不断进化,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某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会对整体环境演变产生影响,反过来,整体环境的演变也会对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造成影响。,(二)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 1古生代末期:海生无脊椎动物的灭绝。 在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如三叶虫等)灭绝了,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则全部灭绝,蕨类植物明显衰退。 2中生代末期:恐龙的灭绝。 在中生代末期,除了盛极

6、一时的恐龙突然从地球上完全销声匿迹以外,海洋中有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也灭绝了。,环境变迁,生物灭绝,生物进化,究竟是什么具体原因导致了古生代末期大规模的生物灭绝? 有科学家认为,在古生物后期曾经发生海平面下降和大陆漂移,造成了最严重的物种大灭绝。所有的大陆聚集成了一个联合的古陆,富饶的海岸线急剧减少,大陆架也缩小了,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很多物种的灭绝是因为失去了生存空间。更严重的是,当浅层的大陆架暴露出来后,原先埋藏在海底的有机质被氧化,这个过程消耗了氧气,释放出二氧化碳。大气中氧的含量减少,对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非常不利。随着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又使许多陆地生物遭到灭顶之灾, 海洋

7、里也成了缺氧地带。地层中大量沉积的富含有机质的页岩是这场灾难的证明。这次大灭绝也可能是由气候突变、沙漠范围扩大、火山爆发等一系列原因造成。,知识链接:白垩纪末期,发生地球史上生物大灭绝事件,约75%80%的物种灭绝。长达1.6亿年之久的恐龙时代终结。一般认为,这次灾难来自于地外空间和火山喷发,在白垩纪末期发生的一次或多次陨星雨造成了全球生态系统的崩溃。撞击使大量的气体和灰尘进入大气层,以至于阳光不能穿透,全球温度急剧下降,黑云遮蔽地球长达数年(甚至百万年)之久,植物不能从阳光中获得能量,海洋中的藻类和成片的森林逐渐死亡,食物链的基础环节被破坏,大批的动物因饥饿而死,肉食性的恐龙失去食物来源,在

8、绝望和相互残杀中缓慢消亡。几乎所有的大型陆生动物都未能幸免于难。小型的陆生动物,像一些哺乳动物依靠残余的食物勉强为生,终于熬过了最艰难的时日。,究竟是什么具体原因导致了中生代末期大规模的生物灭绝? 活动:阅读P68“陨石:中生代恐龙灭绝的证据”,回答问题。 1材料是否可以说明中生代恐龙灭绝的原因? 2请收集资料,尝试解释中生代恐龙灭绝之迷,并将获得的结果与同学们交流。,无论何种原因都是环境发生了改变,二、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作用 1人类是地理环境的要素 2人类是地理环境特殊的要素 (1)人类能够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自然 (2)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增大 案例1:温室效应 燃料矿物燃料、破坏植被

9、 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臭氧、氟利昂等温室气体增加 全球变暖,破坏植被,利用矿物燃料,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图瓦卢位于南太平洋,由9个环形珊瑚岛群组成,海拔最高的地点只有4.5米。持续上升的气温和海平面威胁着图瓦卢,使这个国家面临被遗弃的困境。,案例2:荒漠化 过度开垦、放牧、樵采、用水 草原荒漠化、绿洲荒漠化 环境恶化、土地生产力下降,案例3:物种灭绝 人类活动与物种灭绝 自从人类出现以后,特别是19世纪工业革命以后,由于人类只注意到具体生物源的实用价值,对其肆意地加以开发, 而忽视了生物多样性间接和潜在的价值,使地球生命维持系统遭到了人类无情的蚕食。科学家估计, 如果没有人类的干扰,在

10、过去的2亿年中,平均大约每100年有90种脊椎动物灭绝,平均每27年有一个高等植物灭绝。在此背景下,人类的干扰,使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灭绝的速度提高了1001000倍。1600年以来,有记录的高等动物和植物已灭绝724种,而绝大多数物种在人类不知道以前就已经灭绝。经粗略测算,400年间生物生活的环境面积缩小了90%,物种减少了一半,其中由于热带雨林被砍伐对物种损失的影响更为突出。估计从19902020年由于砍伐热带森林引起的物种灭绝将使世界上的物种减少5%15%,即每天减少50150种。在过去的400年中, 全世界共灭绝哺乳动物58种,大约每7年灭绝一个种,这个速度较正常化石记录高770倍;在二十

11、世纪的100年中,全世界共灭绝哺乳动物23种,大约每4年灭绝一个种,这个速度较正常化石记录高13135倍。,二、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作用 3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最终反馈给人类 (1)顺应自然规律,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则环境向利于人类生存方向发展。 (2)违背自然规律,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则环境向危及人类生存方向发展。,课堂练习: 1在生命出现以前,地球表层的发展主要是() A物理演化过程 B化学演化过程 C有机演化过程 D生物演化过程 2揭开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序幕的动物是( ) A原核细胞动物 B爬行动物 C真核细胞动物 D无脊椎动物 3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全部灭绝的地质年代是( ) A元古代末期 B古生代末期 C中生代末期 D新生代前期,B,B,D,课堂练习: 4生物影响地理环境的最根本作用() 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C人类的主观改造作用 D动物的呼吸作用 5人类对待环境的正确态度是( ) A停止人类发展,使环境恢复 B在自然条件最好的区域都设为自然保护区 C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 D不加控制地开发资源,促进社会发展 6人类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