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兵车行》教学课件1.ppt_第1页
我的《兵车行》教学课件1.ppt_第2页
我的《兵车行》教学课件1.ppt_第3页
我的《兵车行》教学课件1.ppt_第4页
我的《兵车行》教学课件1.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兵 车 行,杜甫,杜甫长安十年生活概况及诗歌特点,杜甫到长安后满以为从此可以“立登要路津” ,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的政治抱负,但他的希望落空了。“每一个伟大的灵魂都是痛苦的”。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根植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他从而成为社会、时代以及人类的代表和喉舌。”这一时期,杜甫对朝廷的腐朽民生的苦难世俗的炎凉有了深刻的认识为其诗歌创作打下了基础。 杜甫一生“忧”,其现实主义诗风凸显一个“悲”字,具爱国性和人民性,有责任感、忧患感和苍凉感。,点此看杜甫草堂,兵车行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 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天

2、宝八年(749年),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这年冬天,所派驻龙驹岛(在青海湖中)的二千戍卒也全军覆没。天宝十年(751年)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中国唐朝时代西南部的奴隶制政权 ),结果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由于这两次战争中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征兵。 兵车行这首诗,就是诗人41岁时写的。,行,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很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行”是乐曲的意思。杜甫的兵车行没有沿用古题,而是缘事而发,即事名篇,自

3、创新题,运用乐府民歌的形式,深刻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活。,初读诗歌、整体感知,通过阅读兵车行,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这是一首古体诗,它是侧重于叙事的。它叙了一件什么事?要求:要抓住这件事的几大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前因,后果。并说明全文的基调是怎样的?,唐玄宗天宝年间,唐王朝穷兵黩武。为了和吐蕃继续作战,在长安一带大肆征兵,造成老百姓生离死别的惨痛后果。 本诗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连年发动“开边”战争, 而使人民深受其害。诗人的情绪是怨愤的,这是全诗的基调。,造成这一切苦难的根源,明确:点行频(频繁的点兵出征),是什么?,武皇开边意未已。(武皇开 拓边疆的雄心还

4、没停止),再读诗歌,重点突破,整体把握:,1、凄惨的诀别 2、征夫的控诉 3、战争的影响,悲怆震撼的出征图 震人心弦的送别图,重墨铺染,文本研习:,第一节,表明一切准备就绪,只待一声令下就要出发,生动描写,“辚辚”“萧萧”:听觉形象 “弓箭”“在腰”:视觉形象,出征 士兵,可见出征 士兵之多,士兵 家属,“走相送” “牵衣”泣 “顿足”呼,可见出征时间之长 可见出征后果之险,令人有人马杂沓之感,突出地描写了他们的动作细节。,诗人用这些细节给这个场面渲染了极其凄惨的气氛,借此表达了人民对无休止的“开边”战争的怨愤。,牵衣顿足拦道哭 哭声直上干云霄,所写内容:从表面上看,写的是生死离别之情,实际上

5、是写人民的怨愤,也表达了反对开边政策的情绪。 作用:这两句诗是第一段的关键所在。前四句都是为它做铺垫的。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基调,有提挈全诗和设置悬念的作用,因为二、三段的内容极其深刻地说明了这震天哭声的由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这两句在整首诗中有什么作用?,造成惨别的直接原因是什么?,第二节,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把边庭战士的重大伤亡和统治者的拓边野心作对比,指出了战争的根本原因,揭示了全文的主旨。,苦难根源,点行频-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诗人通过设问的方法,从“道旁过者问行人”开始,让当事者,即被征发的士卒作了直接倾诉。“点行频”,意思是频繁地征兵,是下

6、文叙事的总纲,是全篇的“诗眼”。它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万民无辜牺牲,全国田亩荒芜的根源。“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武皇”,是以汉喻唐,实指唐玄宗。杜甫如此大胆地把矛头直接指向了最高统治者,这是从心底迸发出来的激烈抗议,充分表达了诗人怒不可遏的悲愤之情。,“行人但云点行频”:有何作用?,战士超期服役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战争祸及农事,点行频”给 “行人”造成了怎样的苦难?战争给后方造成了怎样的灾难?作者是用什么修辞手法表现设问?,边庭流血成海水(大胆地把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充分表达怨愤。)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洲, 千村万落生荆杞。,道旁过者问行人,

7、行人但云点行频,夸张,顶针,旷日持久的战争给人们的心理造成了怎样的影响?,信知生男恶, 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 生男埋没随百草。,第三节,“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有什么含义?,这两句写社会心理的变化。白居易说“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此处杜甫却如此说。反差极大。在封建社会,人们重男轻女,生男则有弄璋之喜,生女则弄瓦之恶;可是现在反以生男为“恶”,生女为“好”。这种变化是由繁重的兵役负担和士兵大量死亡的事实造成的,反映了人们心灵受伤害之深。这样的不平常的心理变化实际也是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的有力控诉。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正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因此

8、古人才有“宁为治世之犬,不为乱世之人”的感慨。,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于一身。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白居易,结尾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结尾写青海战场的景象:漫山遍野,白骨纵横,在阴沉的天色和凄凄细雨中,不时地闪出磷火()磷化氢燃烧时的火焰。人和动物的尸体腐烂分解出磷化氢,并自动燃烧。夜间在野地里看到的白色带蓝色火焰的就是磷火。俗称鬼火。 ),传来凄厉的鬼哭声。如此阴森的景象,真叫人不寒而栗! 这样描绘古战场的悲惨的景象,其意仍在讽今揭露“开边”政策的罪恶,发人深思。,结构图解,送别场面 -悲壮

9、痛苦 超期服役 现象 死者众多 -怨恨 原 因 农村凋敝 根源:“武皇” 田园荒芜 后 果 租税无出 心里畸形 -凄惨 战争惨状,批判最高统治者,课文总结 这首诗通过以亲人送别出征战士的场面描写引入行人问答,由个人痛苦经历扩展到全社会,由点到面,由现象到本质地勾画出安史之乱前的一个历史时期里社会的真实状况,再现了时代的苦难,层层深入地揭示了苦难的根源,表达了人民强烈的反战愿望。 基本结构:以送别出征战士的场面描写开头,以行人答问为主体。 贯穿全文的主要感情是:怨愤,三读诗歌,鉴赏技巧,1 章法严密。各段皆自有起结,析之则三,合则为一;内容上,一是前后呼应,二是层层递进。 2 深刻的思想性和强烈

10、的感染力通过高度的艺术性表现出来。 重墨铺染。大氛围的粗略勾勒和具体动作的细致刻画相结合,描绘了一个悲怆而震撼人心的出征场面。诗的开篇展现出一幅出征图,既有听觉形象又有视觉形象。,巧妙构思诗人通过设问的方法,引出征夫的满腔悲切和哀怨的倾诉前文的凄惨场面是诗人亲眼所见,下面的悲切自诉是诗人亲耳所闻,增强了诗的真实感。,善用口语这首诗反映的是人民的生活,因而也选用了乐府体裁,运用了俗语口语,加上民歌中常见的顶针修辞格,读来清新自然,明白如话,造成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兵车行是作者诗歌创作走向广阔的社会现实主义道路的一个起点,也是作者反战思想表现于诗歌的发轫之作,给杜诗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从此,杜

11、诗不仅记录了自己的经历,也记下了那个时代的历史,诗人的前途命运与唐王朝兴衰的历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杜甫较其它同时代的诗人更深地植根于人民的土壤中,又站在时代的最前面,因此,读杜诗总给人以“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三十六万人, 哀哀泪如雨。 且悲就行役, 安得营农圃。,古风其十四 李白 将这首诗跟兵车行比较,说说二者的艺术风格有何不同?,比较阅读, 思考问题,讨论:,李诗写人民的苦难,写得很概括, 采用的是远视角;杜诗写人民的苦难, 采用的是近视角,是通过塑造典型人物 (“行人”)形象实现的,十分具体。处理题 材方式的不同,是风格不同具体表现的 一个方面。 此外,李白虽然看到了人民 的苦难,但表现

12、了他的飘逸风格;杜甫的伤 时忧国,表现了他的沉郁风格。,民 间 疾 苦 笔 底 波 澜,世 上 疮 痍 诗 中 圣 哲,思想内容: 所谓诗史即既具有史的性质,又有诗的韵味; 既是时代的剪影,又是个人的抒情。,1、内容:在忠诚于唐王朝和君主的前提下,对统治集团中的腐朽现象给予严厉的批判; 暴露社会罪恶,反映民生疾苦;,3、价值:是信史,是实录,标志着杜诗“光芒万丈” 。,2、感情:对受难的人民的极其真实深切的悲悯之情。,拓展迁移,试比较李白杜甫诗歌风格的差异,诗歌题材杜甫的诗歌由于深受儒家忠义用世思想的影响,现实感很强。他的目光始终关注着天下苍生、社会国家。不论是“三吏”、“三别”,还是丽人行、

13、兵车行;也不论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还是登岳阳楼,杜甫所写的无不是那一个时代的民情世态,发的无不是深沉恳挚的家国之慨。所以,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是当之无愧的。 李诗以浓郁的浪漫主义为基本特征,其题材是广阔的,多变的,甚至是离奇的。天上人间、陆上海底、神话历史、梦幻现实,莫非其笔触所及。,试比较李白杜甫诗歌风格的差异,抒情手法作为“诗史”,杜诗的长于叙事描写是显而易见的。杜甫善于将深刻的历史事件、人生经历用遒健形象的笔墨描写记录下来,主体的情感就渗透在其叙事的字里行间,显得比较深沉含蓄。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石壕吏等。,李诗不同于杜甫的深婉含蓄,李白特别喜欢直抒胸臆。他的情感往往像火山爆发一样,直接

14、从笔底倾泻出来。如蜀道难一开首就是一声惊叹:“噫嘘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犹如平地惊雷,令人顿时为之精神一振。他的将进酒行路难更是直抒胸臆的典范。,艺术手法 杜诗在思想上以精深取胜,而在语言运用和表现技巧上则以功力见长。杜甫是很注重学力的,他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又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可见他在诗歌的语言运用上非常注重推敲锤炼。所以,杜诗中往往有许多警策之句,和出人意外的字语。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笔力千钧,寓意无穷。,李诗的意象特别富于变幻和具有多色调,这主要得益于他的恣意的夸张和奇特的想象。如他写时光的易逝,人生的短暂就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其感染力比经典的“逝者如斯夫”(孔子语)要强烈得多;他写山峰之高就说“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黄鹤之飞尚不得过”;他写雪花之大就说“燕山雪花大如席”;他写楼台之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