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危害因素采样测定及质量控制.ppt_第1页
职业病危害因素采样测定及质量控制.ppt_第2页
职业病危害因素采样测定及质量控制.ppt_第3页
职业病危害因素采样测定及质量控制.ppt_第4页
职业病危害因素采样测定及质量控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职业病危害因素采样测定及质量控制,太钢疾控中心 商惠珍 2011年5月,主要内容,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采样及质量控制 工作场所有害物理因素监测及质量控制,主要引用的规范标准,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159)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测定标准(GBZ/T160)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 GBZ/T192)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GBZ/T189) 职业卫生名词术语(GBZ/T224),概 念,职业接触限值 (OELs)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接触限制量值。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过程中长期反复接触,对绝大多数接触者的健康不引起有害作用的容许接

2、触水平。化学有害因素的职业接触限值包括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和最高容许浓度三类。,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 (PC-TWA):以时间为权数规定的8h工作日、40h工作周的平均容许接触浓度。 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 (PC-STEL):在遵守PC-TWA前提下容许短时间(15min)接触的浓度。,最高容许浓度 (MAC):工作地点、在一个工作日内、任何时间有毒化学物质均不应超过的浓度。 超限倍数:对未制定PC-STEL的化学有害因素,在符合8h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的情况下,任何一次短时间(15min)接触的浓度均不应超过的PC-TWA的倍数值。,工作场所:指劳动者进行职业活动的全部地点

3、。 工作地点:指劳动者从事职业活动或进行生产管理过程中经常或定时停留的地点。 采样点:指根据监测需要和工作场所状况,选定具有代表性的、用于职业病危害因素采样测定的工作地点。,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类型,评价监测 日常监测 监督监测 事故监测,评价监测,适用于: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预评价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效果评价 职业病危害因素现状评价等。,日常监测,适用于对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进行的日常的定期监测和监控。,监督监测,适用于政府职业卫生监督部门对用人单位进行监督时,对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进行的监测。,事故监测,适用于对工作场所发生职业危害事故时,进行的紧急采样监测,或进行事

4、故的模拟监测。,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采样监测,监测使用的仪器设备,空气收集器:指用于采集空气中气态、蒸气态和气溶胶态有害物质的器具。如大注射器、采气袋、各类气体吸收管及吸收液、固体吸附剂管、无泵型采样器、滤料及采样夹和采样头等。,空气采样器:指以一定的流量采集空气样品的仪器,通常由抽气动力和流量调节装置等组成。 无泵型采样器:指利用有毒物质分子扩散、渗透作用为原理设计制作的、不需要抽气动力的空气采样器。,采样类型,按采样的方式分: 个体采样 定点采样 按采样的时间分: 短时间采样 长时间采样,个体采样,指将空气收集器佩带在采样对象的前胸上部,其进气口尽量接近呼吸带所进行的采样。,定点采样,指

5、将空气收集器放置在选定的采样点、劳动者的呼吸带进行采样。,短时间采样,指采样时间一般不超过15min的采样。,长时间采样,指采样时间一般在1h以上的采样。,采样对象:指选定为具有代表性的、进行个体采样的劳动者。 采样时段:指在一个监测周期(如工作日、周或年)中,选定的采样时刻。 采样时间:指每次采样从开始到结束所持续的时间。 采样流量:指在采集空气样品时,每分钟通过空气收集器的空气体积。,与采样有关的概念,采集空气样品的基本要求,1、根据监测目的及类型,满足要求: 满足工作场所有害物质职业接触限值要求。 足监测类型所规定的采样要求。 满足工作场所环境条件等对采样的要求。,2、采集空白对照 在采

6、样的同时应作对照试验,即将空气收集器带至采样点,除不连接空气采样器采集空气样品外,其余操作同样品,作为样品的空白对照。,3、仪器使用注意事项 采样时应避免有害物质直接飞溅入空气收集器内; 空气收集器的进气口应避免被衣物等阻隔。 用无泵型采样器采样时应避免风扇等直吹。 在易燃、易爆工作场所采样时,应采用防爆型空气采样器。,4、采样过程注意事项: 采样过程中应保持采样流量稳定。 长时间采样时应记录采样前后的流量,计算时用流量均值。 部分毒物采样时应随时观察吸收液等的变化,并随时终止采样,如氮氧化合物采样。 采样时,应在专用的采样记录表上,边采样边记录。,粉尘采样时,要根据现场空气中粉尘的浓度、使用

7、采样夹的大小和采样流量及采样时间,估算滤膜上总粉尘的增量(m)。 m不得小于0.1mg,使用直径37mm的滤膜时, m不得大于5mg;直径为40mm的滤膜时,m不得大于10mg;直径为75mm的滤膜时,m不限。,粉尘采样时,要通过调节使用的采样流量和采样时间,防止滤膜上粉尘增量超过上述要求(即过载)。采样过程中,若有过载可能,应及时更换采样夹或预分离器。,石棉纤维在采样时,每张滤膜的采样时间应根据空气中石棉纤维的浓度及采样流量来确定,要求在每100个视野中,石棉纤维应不低于20根,每个视野中不高于10根。当工作场所石棉纤维浓度高时,可缩短每张滤膜的采样时间或及时更换滤膜。,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的

8、采集的样品量一般应大于0.1g,可用直径75mm滤膜大流量采集空气中的粉尘(滤膜做成漏斗状安装在全尘预捕集器内,并使滤膜绒面朝向进气口方向);也可在采样点采集呼吸带高度的新鲜沉降尘,并如实记录样品的采样方法和样品来源。,5、样品的运输和储存注意事项,在样品的采集、运输和保存的过程中,应注意防止样品的污染。,6、采样人员注意事项 采样人员应合理配备个人安全防护措施如安全帽等和个人防护用品如防尘口罩等,以便保护采样人员的人身安全和职业健康。 采样人员在采样监测时应听从企业安全管理人员或其他陪同人员的安排。,7、空气样品采样体积的换算 工作场所空气样品的采样体积,在采样点温度低于5和高于35、大气压

9、低于98.8kPa 和高于103.4 kPa 时,应将采样体积换算成标准采样体积。,工作场所空气样品采集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要点,现场调查全面 采样前准备充分 现场采样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 样品的运输储存严格 样品交接到位,一、现场调查,现场调查的目的: 正确选择定点采样的采样点(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附件4: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测试点设置原则及本规范) 正确选择个体采样的采样对象 正确选择采样方法和采样时机 必要时可进行预采样,现场调查的主要内容,1、工作过程中使用的原料、辅助材料,生产的产品、副产品和中间产物等的种类、数量、纯度、杂质及其理化性质等。 2、工作流程包括原料投入方式

10、、生产工艺、加热温度和时间、生产方式和生产设备的完好程度等。,3、劳动者的工作状况,包括劳动者数、在工作地点停留时间、工作方式、接触有害物质的程度、频度及持续时间等。 4、工作地点空气中有害物质的产生和扩散规律、存在状态、估计浓度等。 5、工作地点的卫生状况和环境条件、卫生防护设施及其使用情况、个人防护设施及使用状况等。,二、采样前的准备工作,制定采样计划或采样方案 采样前仪器设备的准备 采样前实验室的前期准备 监测人员的准备,1、采样计划的制定,采样计划是用文字和指标等形式对本次监测采样行为涉及到的不同部门和不同成员的工作范围和内容进行规范,并决定在危害一定时期内关于监测行动的方向、内容和方

11、式等进行合理安排的一种管理形式。,采样计划的主要内容,监测采样的时间期限、采样点的详细设置情况、采样人、采样仪器设备、采样注意事项等等内容。,2、采样前仪器的准备,检查所用的空气收集器和空气采样器的性能和规格,应符合GB/T 17061要求。 检查所用的空气收集器的空白、采样效率和解吸效率或洗脱效率。 校正空气采样器的采样流量。在校正时,必须串联与采样相同的空气收集器;流量计的流量误差不能大于5%。,使用定时装置控制采样时间的采样,应校正定时装置。 对采样所使用的仪器进行充电和必要的维护。,采样效率: 采样效率是衡量采样方法的主要性能指标。采样效率指能够被采样仪器采集到的待测物的量,占通过该采

12、样仪器空气中待测物总量的百分数。通常一个采样方法的采样效率应在90%以上。,采样前其他设备的准备,电源线、充电器、插线板等 必要的采样耗材 采样箱、采样夹、采样架等 其他必要的物品,3、实验室的前期准备,滤膜干燥处理及称重 标准液、吸收液等试剂的配制 实验室分析仪器的准备、校准等,4、现场监测人员的准备,采样监测人员的确定:采样人员必须经过定期的培训教育,使其具有相应的工作能力和工作责任,能够熟练掌握各项采样检测方法和仪器设备使用技术,熟悉现场监测程序以及原始记录填写程序。 监测人员的安全防护如安全帽、工作衣、工作鞋、手套等 监测人员的职业病个人防护,如防尘口罩、护耳器、防毒口罩、便携式一氧化

13、碳报警仪等。,三、现场采样,主要包括以下两种现场采样方式: 定点采样 个体采样,1、定点采样,采样点的选择总原则,选择有代表性的工作地点,其中应包括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劳动者接触时间最长的工作地点。 在不影响劳动者工作的情况下,采样点尽可能靠近劳动者;空气收集器应尽量接近劳动者工作时的呼吸带。,在评价工作场所防护设备或措施的防护效果时,应根据设备的情况选定采样点,在工作地点劳动者工作时的呼吸带进行采样。 采样点应设在工作地点的下风向,应远离排气口和可能产生涡流的地点。,工作场所有毒物质测试点的选择原则,测试点应设在有代表性的劳动者接毒地点,尽可能靠近劳动者,但不影响劳动者的正常操作,且应避

14、免生产过程中待测物质直接飞溅人收集器内。 选择的测试点必须包括空气中有毒物质浓度最高、劳动者接触时间最长的作业点,并引作为重点测试点。 在测试点上设置的收集器应在劳动者的呼吸带,距地面15米。,工作场所测尘点选择原则,测尘点应设在有代表性的劳动者接尘地点。 测尘位置应选择在劳动者经常活动的范围内,且粉尘分布较均匀处的呼吸带,有气流影响时,一般应选择在作业地点的下风侧或回风侧。,移动式产尘点的采样位置,应位于生产活动中有代表性的地点,或将采样器架设于移动设备上。 在测试点上设置的收集器应在劳动者的呼吸带,距地面15米。,采样点数目的确定,工作场所按生产工艺流程,凡逸散或存在有害物质的工作地点,至

15、少应设置1 个采样点。 一个有代表性的工作场所内有多台同类生产设备时,13 台设置1 个采样点;410 台设置2 个采样点;10 台以上,至少设置3 个采样点。,一个有代表性的工作场所内,有2 台以上不同类型的生产设备,逸散同一种有害物质时,采样点应设置在逸散有害物质浓度大的设备附近的工作地点;逸散不同种有害物质时,将采样点设置在逸散待测有害物质设备的工作地点。,劳动者在多个工作地点工作时,在每个工作地点设置1 个采样点。 劳动者工作是流动时,在流动的范围内,一般每10 米设置1 个采样点。 仪表控制室和劳动者休息室,至少设置1 个采样点。,采样时段的选择,采样必须在正常工作状态和环境下进行,

16、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 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随季节发生变化的工作场所,应将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季节选择为重点采样季节。,在工作周内,应将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工作日选择为重点采样日。 在工作日内,应将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时段选择为重点采样时段。,2、个体采样,个体采样方法的采样,一般采用长时间采样方法。 选择有代表性的、接触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劳动者作为重点采样对象。 确定采样对象的数目。 将个体采样仪器的空气收集器佩戴在采样对象的前胸上部,进气口尽量接近呼吸带。,个体采样对象的选定,要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根据检测的目的和要求,选择采样对象。 在工作过程中,凡接触和可能接触有害物质的

17、劳动者都列为采样对象范围。 采样对象中必须包括不同工作岗位的、接触有害物质浓度最高和接触时间最长的劳动者,其余的采样对象应随机选择。,个体采样对象数量的确定,能够确定接触有害物质浓度最高和接触时间最长的劳动者时每种工作岗位采样对象的数量:,不能确定接触有害物质浓度最高和接触时间最长的劳动者时每种工作岗位采样对象的数量:,四、样品的运输和储存,在样品的采集、运输和保存的过程中,应注意防止样品的污染。,气泡吸收管又称包氏吸收管(瓶),分为大型和小型两种,主要用于采集气态、蒸气态物质。,对大型气泡吸收管型样品(如氨、甲醛、氯气等),在采样后应立即封闭吸收管进出气口,并置清洁的容器内运输和保存。样品尽

18、量在当天测定完成。但部分样品如在冰箱中保存时可适当延长保存时间1-3天。,多孔玻板吸收管即U型多孔玻板吸收管,用于短时间采样,主要采集气态、蒸汽态物质,也可采集雾态气溶胶及空气中各种样品,采集效率在95%以上。,对多孔玻板吸收管型样品(如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氟化氢等),可根据毒物稳定性,进行分类保存和分析,如氮氧化物需要当天完成分析,但氟化氢则可在室温中存放7天。,微孔滤膜在采集毒物后,将滤膜的接尘面朝里对折2 次,放入清洁塑料袋或纸袋内,置于清洁的容器内运输和保存。 微孔滤膜在金属性毒物采集后在室温下,样品可长期保存。但在采集三氧化硫或硫酸等毒物后,滤膜在室温下保存时间较短(3天),如通过一

19、定的隔离手段放入冰箱后可适当延长保存时间。,吸收管的使用要求和范围,活性碳管分为溶剂解吸型活性炭管和热解吸型活性炭管两种。 活性碳管样品(如苯系物、联苯等)在采样后,立即封闭活性碳管两端,置清洁容器内运输和保存。该样品在室温下可保存3-5天,但样品置冰箱内一般可保存14d左右。,硅胶管分为溶剂解吸型硅胶管和热解吸型硅胶管两种。 硅胶管样品(如肼、苯酚等)采样后,立即封闭硅胶管两端,置清洁容器内运输和保存。在室温下一般可保存7-10天。,活性炭管,硅胶管,聚氯乙烯滤膜采集粉尘样品后,取出滤膜,将滤膜的接尘面朝里对折两次,置于清洁容器内。或将滤膜或滤膜夹取下,放入原来的滤膜盒中。室温下运输和保存。

20、携带运输过程中应防止粉尘脱落或二次污染。,滤膜采集石棉纤维时,采样结束后,小心取下粉尘采样头,取出滤膜夹,使受尘面向上放入滤膜盒中,不可将滤膜折叠或叠放;在运输过程中,应避免振动,以防止石棉纤维落失而影响测定结果。,五、样品的交接,填写样品流转表(交接单),流转表中应能体现样品的状态、包装、数量,交样人和接样人、交接日期等信息。该流转表随同原始记录等资料归档保存。,职业接触限值为最高容许浓度的采样要求,用定点的、短时间采样方法进行采样; 在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时段进行采样; 采样时间一般不超过15min;当劳动者实际接触时间不足15min 时,按实际接触时间进行采样;,职业接触限值为短时间

21、接触容许浓度的采样要求,用定点的、短时间采样方法进行采样; 选定有代表性的、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工作地点作为重点采样点; 在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时段进行采样; 采样时间一般为15min;采样时间不足15min 时,可进行1 次以上的采样;,职业接触限值为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的采样要求,根据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的存在状况,或采样仪器的操作性能,可选择个体采样或定点采样,长时间采样或短时间采样方法。以个体采样和长时间采样为主。,采样浓度的计算,标准采样体积的计算:指在气温为20,大气压为101.3 kPa(760mmHg)下,采集空气样品的体积。换算公式为: 293 P V0 = V

22、t 273+t 101.3 式中:V0:标准采样体积,L; Vt:在温度为t大气压为P时的采样体积,L; t :采样点的气温,; P :采样点的大气压,kPa。,cv C Ft 式中:C 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STEL或MAC)mg/m3; c 测得样品溶液中有害物质的浓度,g/ml; v 样品溶液体积,ml; F 采样流量,L/min; t 采样时间,min。,短时间接触浓度(STEL)和最高容许浓度(MAC)的计算,当STEL采样时间不足15min,并进行了1 次以上采样时,按15min 时间加权平均浓度计算: C1T1C2T2CnTn STEL 15 式中:STEL 短时间接触浓度,mg

23、/m3; C1、C2、Cn 测得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mg/m3; T1、T2、Tn 劳动者在相应的有害物质浓度下的工作时间,min; 15 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规定的15min。,当劳动者接触时间不足15min, STEL按15min时间加权平均浓度计算。 cT C 15 式中:C 短时间接触浓度,mg/m3 c 测得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mg/m3 T 劳动者在相应的有害物质浓度下的工作时间min; 15 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规定的15min。,采样仪器能够满足全工作日连续一次性采样时,时间加权平均浓度计算: cv TWA 1000 F480 式中:TWA 空气中有害物质8h 时间加权平均浓度,m

24、g/m3; c 测得的样品溶液中有害物质的浓度,mg/ml; v 样品溶液的总体积,ml; F 采样流量,ml/min; 480 为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规定的以8h 计,min。,8 小时时间加权平均浓度的计算,采样仪器不能满足全工作日连续一次性采样时,可根据采样仪器的操作时间,在全工作日内进行2 次或2 次以上的采样。空气中有害物质8小时时间加权平均浓度计算: C1T1C2T2CnTn TWA 8 式中: TWA 空气中有害物质8h时间加权平均浓度,mg/m3; C1、C2、Cn 测得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mg/m3; T1、T2、Tn 劳动者在相应的有害物质浓度下的工作时间,h; 时间加权平

25、均容许浓度规定的8h。,用短时间采样方法获得8小时时间加权平均浓度的方法,选定有代表性的、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工作地点作为重点采样点;在空气中有害物质不同浓度的时段分别进行采样;并记录每个时段劳动者的工作时间;每次采样时间一般为15min;计算空气中有害物质8小时时间加权平均浓度。,1、劳动者在一个工作地点工作时采样,A:用长时间采样方法采样采用长时间采样仪器: 选定有代表性采样点:接触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劳动者的工作地点为采样点; 将采样仪器放置在采样点,空气收集器的进气口尽量接近劳动者工作时的呼吸带;,开始采样,迅速调节采样流量至所需值(按监测标准方法的要求),记录采样开始时间和采

26、样流量; 结束采样,迅速停止采样,记录采样结束时间和采样流量; 采样时间要求:一般为18h。 结果的计算按TWA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采样记录要求有专用的采样记录单,做到边采样边记录。,B、 用短时间采样方法采样 选定有代表性采样点接触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劳动者的工作地点为采样点; 将采样仪器放置在采样点,空气收集器的进气口尽量接近劳动者工作时的呼吸带; 选定采样时段在空气中有害物质不同浓度的时段,分别进行采样;并记录每个时段劳动者接触的时间;,开始采样,迅速调节采样流量至所需值(按监测标准方法的要求),记录采样开始时间和采样流量; 结束采样,迅速停止采样,记录采样结束时间; 采样时间要求

27、:按照监测标准方法,一般为15min; 结果的计算按TWA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采样记录要求有专用的采样记录单,做到边采样边记录。,2、劳动者在一个以上工作地点工作或移动工作时采样: 选定采样点在劳动者的每个工作地点设立采样点,分别进行采样;并记录每个工作地点劳动者的工作时间; 选定采样时段在每个采样点,在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时段,进行采样;,将采样仪器放置在采样点,空气收集器的进气口尽量接近劳动者工作时的呼吸带; 开始采样,迅速调节采样流量至所需值(按监测标准方法的要求),记录采样开始时间和采样流量; 结束采样,迅速停止采样,记录采样结束时间;,采样时间要求:按照监测标准方法,一般为15

28、min。 结果的计算按TWA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采样记录要求有专用的采样记录单,做到边采样边记录。,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理因素监测,噪声测量及质量控制,生产性噪声分类,稳态噪声:在观察时间内,采用声级计“慢挡”动态特性测量时,声级波动3dB(A)的噪声。 非稳态噪声:在观察时间内,采用声级计“慢挡”动态特性测量时,声级波动3dB(A)的噪声。 脉冲噪声:噪声突然爆发又很快消失,持续时间0.5s,间隔时间1s,声压有效值变化40dB(A)的噪声。,等效声级,等效连续A计权声压级(等效声级)(LAeqT,LAeq):在规定的时间内,某一连续稳态噪声的A计权声压,具有与时变的噪声相同的均方A计权声

29、压,则这一连续稳态声的声级就是此时变噪声的等效声级,单位用dB(A)表示。,8h等效连续A计权声压级(8h等效声级)(LEX,8h):将一天实际工作时间内接触的噪声强度等效为工作8h的等效声级。 40h等效连续A计权声压级(40h等效声级)(LEX,W):非每周5d工作制的特殊工作场所接触的噪声声级等效为每周工作40h的等效声级。,噪声职业接触限值,工作场所噪声职业接触限值,实际工作中,对于每天接触噪声不足8h时的工作场所,也可根据实际接触噪声的时间和测量(或计算)的等效声级,按照接触时间减半噪声接触限值增加3dB(A)的原则。,工作场所脉冲噪声职业接触限值,噪声测试点选择及测量值的确定,工作

30、场所声场分布均匀(测量范围内A声级差别3dB(A)),选择3个测点,取平均值。 工作场所声场分布不均匀时,应将其划分若干声级区,同一声级区内声级差3dB(A)。每个区域内,选择2个测点,取平均值。 劳动者工作是流动的,在流动范围内,对工作地点分别进行测量,计算等效声级。,使用个人噪声剂量计的抽样方法,原则: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根据检测的目的和要求,选择抽样对象。 抽样对象的选择:在工作过程中,凡接触噪声危害的劳动者都列为抽样对象范围。抽样对象中应包括不同工作岗位的、接触噪声危害最高和接触时间最长的劳动者,其余的抽样对象随机选择。,抽样对象数量的确定 每种工作岗位劳动者数不足3名时,全部选为抽样

31、对象,劳动者大于3名时,按下表选择,测量结果取平均值。,噪声现场监测及质量控制,一、现场调查,做好现场调查是正确选择噪声检测点、测量方法和测量时间的前提。,现场调查的主要内容,工作场所的面积、空间、工艺区划、噪声设备布局等,绘制略图。 工作流程的划分、各生产程序的噪声特征、噪声变化规律等。 预测量,判定噪声是否稳态、分布是否均匀。 工作人员的数量、工作路线、工作方式、停留时间等。,二、监测计划(方案),制定规范的噪声监测计划(或监测方案),为合理安排协调监测工作做好准备。在监测计划中,应有根据现场调查资料完成的检测点的具体设置,以及具体监测安排和协调等关键内容。 监测计划应根据监测机构的分工合

32、理下发。,三、噪声测量仪器的准备,固定的工作岗位选用声级计; 流动的工作岗位优先选用个体噪声剂量计,或对不同的工作地点使用声级计分别测量后,计算等效声级。 应根据仪器校正要求使用声级校准设备对噪声测量仪器校正。,积分声级计或个人噪声剂量计设置为A计权、“S(慢)”档,取值为声级LpA或等效声级LAeq;测量脉冲噪声时使用“Peak(峰值)”档。 对仪器进行必要的检查和维护(如风帽、电池的检查和维护等),四、测量时的注意事项,噪声测量时,应将噪声仪的传声器放置在劳动者工作时耳部的高度,站姿为1.50m,坐姿为1.10m。 噪声测量时,噪声仪传声器应指向声源的方向。 噪声测量仪器可固定在三角架上,

33、置于测点;或可手持声级计,但应保持测试者与传声器的间距0.5m。,工作场所风速超过3m/s时,传声器应戴风罩。应尽量避免电磁场的干扰。 噪声测量中,应避免在测试点附近大声喧哗。 测量时,应根据现场调查和测量情况,如实填写测量的原始记录 测量时,测量人员应注意佩戴护耳器。,五、测量值的选择和计算,稳态噪声的工作场所,每个测点测量3次,取平均值。 非稳态噪声的工作场所,根据声级变化(声级波动3dB)确定时间段,测量各时间段的等效声级,并记录各时间段的持续时间。 脉冲噪声测量时,应测量脉冲噪声的峰值和工作日内脉冲次数。,非稳态噪声全天的等效声级,非稳态噪声的工作场所,按声级相近的原则把一天的工作时间

34、分为n个时间段,用积分声级计测量每个时间段的等效声级,计算全天的等效声级,公式如下:,全天的等效声级; 时间段Ti内等效声级 T 这些时间段的总时间 Ti i时间段的时间; n 总的时间段的个数,式中:,8h等效声级,根据等能量原理将一天实际工作时间内接触噪声强度规格化到工作8h的等效声级,计算公司如下:,式中: LEX,8h一天实际工作时间内接触噪声强度规格化到工作8h的等效声级 Te实际工作日的工作时间 LAeq,Te实际工作日的等效声级 T0标准工作日时间,8h,每周40h的等效声级,通过LEX,8h计算规格化每周工作5天(40h)接触的噪声强度的等效连续A计权声级,公式如下:,式中:

35、LEX,W指每周平均接触值 L EX,8h一天实际工作时间内接触噪声强度规格化到工作8h的等效声级 n指每周实际工作天数,dB(A),脉冲噪声:使用积分声级计,“Peak(峰值)”档,可直接读声级峰值Lpeak。,六、测量记录内容,测量日期及测量时间 测量时的气象条件(温度、相对湿度、风速等) 测量地点(单位、厂矿名称、车间和具体测量位置),被测仪器设备型号和参数 测量仪器型号、编号 测量的系列数据 测量人员及工时记录,高温测量及质量控制,主要术语,高温作业: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工作地点平均WBGT指数25的作业。 WBGT指数 :又称湿球黑球温度,是综合评价人体接触作业环境热负荷的一个基本参量

36、,单位为。 接触时间率 :劳动者在一个工作日内实际接触高温作业的累计时间与8h的比率。 本地区室外通风设计温度 :近十年本地区气象台正式记录每年最热月的每日13时14时的气温平均值。,职业接触限值,接触时间率100%,体力劳动强度为IV级,WBGT指数限值为25;劳动强度分级每下降一级,WBGT指数限值增加12;接触时间率每减少25,WBGT限值指数增加12, 见下表,工作场所不同体力劳动强度WBGT限值(),室外通风设计温度30的地区, 表中规定的WBGT指数相应增加1。,常见职业体力劳动强度分级表,高温监测的质量控制要求,现场调查,了解每年或工期内最热月份工作环境温度变化幅度和规律。 工作

37、场所的面积、空间、作业和休息区域划分以及隔热设施、热源分布、作业方式等一般情况,绘制简图。,工作流程包括生产工艺、加热温度和时间和生产方式等。 工作人员的数量、工作路线、在工作地点停留时间、频度及持续时间等。,二、制定监测计划(方案),(同化学物、噪声等),三、测量仪器,1、WBGT指数测定仪,WBGT指数测量范围为2149,可用于直接测量。,2、干、湿、黑三球温度计测量: 1)干球温度计(测量范围为1060。) 2)自然湿球温度计(测量范围为540) 3)黑球温度计(直径为150mm或50mm的黑球,测量范围为20120) 4)分别测量三种温度,通过下列公式计算得到WBGT指数。,室外:WB

38、GT = 湿球温度()0.7黑球温度()0.2干球温度()0.1 室内:WBGT = 湿球温度()0.7黑球温度()0.3 3、辅助设备 三脚架、线缆、校正模块等。,测量前仪器准备,测量前应按照仪器使用说明书进行校正。 确定湿球温度计的储水槽注入蒸馏水, 确保棉芯干净并且充分浸湿,注意不能添加自来水。 检查仪器使用的电池,如果显示的电池电压低,则应更换电池或者给电池充电。 测定前或者加水后,需要10min的稳定时间,稳定后方可进行测量。,四、高温测量点的设置及取值,测点数量 工作场所无生产性热源,选择3个测点,取平均值;存在生产性热源的工作场所,选择35个测点,取平均值。 工作场所被隔离为不同

39、热环境或通风环境,每个区域内设置2个测点。取平均值。,测点位置 测点应包括温度最高和通风最差的工作地点。 劳动者工作是流动的,在流动范围内,相对固定工作地点分别进行测量,计算时间加权WBGT指数。,测量高度: 立姿作业为1.5m;坐姿作业为1.1m。 作业人员实际受热不均匀时,应分别测量头部、腹部和踝部,立姿作业为1.7m、1.1m、0.1 m;坐姿作业为1.1m、0.6m和0.1m。,高温测量时间的确定,常年从事高温作业,在夏季最热月测量; 不定期接触高温作业,在工期内最热月测量; 从事室外作业,在最热月晴天有太阳辐射时测量。,作业环境热源稳定时,每天测3次,工作班开始后及结束前0.5h分别

40、测1次,工中测1次,取平均值。如在规定时间内停产,测量时间可提前或推后。 作业环境热源不稳定,生产工艺周期变化较大时,分别测量并计算时间加权平均WBGT指数。,五、测量时的注意事项,测量持续时间取决于测量仪器的反应时间,但一般由一个测量点至另一个测量点时,至少需要10min的稳定时间后方可读数。 严格按照标准规范要求取高温的测量高度。 测量期间避免受到人为气流影响。,WBGT指数测定仪应固定在三脚架上,同时避免物体阻挡辐射热或者人为气流,测量时不要站立在靠近设备的地方。 环境温度超过60,可使用遥测方式,将主机与温度传感器分离。 测量人员应注意个体防护,六、测量值的选择和计算,每个测试点选择2

41、5个测点,取平均值;如劳动者工作是流动的,则计算时间加权WBGT指数。,WBGT指数的平均值,作业人员实际受热不均匀时,应分别测量头部、腹部和踝部,WBGT指数的平均值按下列公式计算:,式中:WBGTWBGT指数平均值; WBGT头测得头部的WBGT指数; WBGT腹测得腹部的WBGT指数; WBGT踝测得踝部的WBGT指数。,时间加权平均WBGT指数计算,在热强度变化较大的工作场所,应计算时间加权平均WBGT指数,公式为:,时间加权平均WBGT指数,时间t1、t2、t3时的测量值。,劳动者在第1,2n个工作地点实际停留的时间,七、测量记录的内容,测量记录主要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测量日期、测量

42、时间 气象条件(温度、相对湿度、风速等) 测量地点(单位、厂矿名称、车间和具体测量位置) 被测仪器设备型号和参数 测量仪器型号及编号 测量数据、测量人员等,热辐射现场测量及质量控制,概念,热辐射强度:作业环境中红外线及部分可视线的辐射强度,以每平方厘米面积每分钟所受到的热辐射能量的焦耳数表示,单位为J/(cm2.min)。(1 J/(cm2.min)=166.67kW/m2),定向热辐射强度:热源对特定方向的热辐射强度。 平均热辐射强度:多个热源对某一点的共同热辐射强度的平均值。,定向热辐射强度测量的质量控制,现场调查:了解热源的分布和方向、工作场所的状况、工人作业方式和作息时间、作业者状况、

43、在各工作地点的停留状况等内容,测量前仪器的准备,检查定向热辐射仪器的性能是否正常、按仪器使用要求进行常规校正 对仪器进行充电、必要时更换电池及进行必要的维护。,测量时的质量控制,首先确定热源及测量点位置:为热源旁工人经常停留的工作地点。 测量仪器选择单项热电偶辐射热计,该仪器的热辐射强度值可直接读数。,测量时热辐射计的感受面对着热辐射源,打开仪器盖板后3-5秒后读取稳定的测定数字。 在测量时按照测量记录的有关内容及时记录 注意测量过程的个体防护,定向热辐射强度原始记录内容,主要应包括如下信息: 测量单位、测量者、测量地点、测量时间、测量结果等。,手传振动测量及质量控制,手传振动 :生产中使用手持振动工具或接触受振工件时,直接作用或传递到人的手臂的机械振动或冲击。 日接振时间 :工作日中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