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社会与经济效益_问题及对策_第1页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社会与经济效益_问题及对策_第2页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社会与经济效益_问题及对策_第3页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社会与经济效益_问题及对策_第4页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社会与经济效益_问题及对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社会与 经济效益、问题及对策 张 文 安艳艳 李 娜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 北京 100024) 摘 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城市居民闲暇时间的增多,以乡村生活、乡 村民俗和田园风光为特色的乡村旅游迅速发展。本文通过收集大量资料,对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对地方的贡献和影响进 行了研究,并得出:乡村旅游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对有条件开展乡村旅游的村镇社会的进

2、 步,主要是社会文明进程,在总体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文章同时分析了乡村旅游给当地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和可能 造成的威胁,并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乡村旅游;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中国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 - 6539 (2006) 03 - 0017 - 08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 with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and the in2 crease of leisure time

3、 of urban residents , rural tourismwith the featuresof country life , rural folk2customs and rurality has grown rapidly.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contributions and impacts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on the locality. It concludes that rural tourism has greatly promoted the improvement of rural ec

4、onomy and has positive impacts on the social advancement , especially the progress of civili2 zation. It also elaborates on the negative effects and the potential threats brought about by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and sugges2 tions are offered based on the study. Key words: rural tourism; co

5、ntributions of rural tourism; problems in developing rural tourism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 平的提高,随着城市居民闲暇时间的增多,以乡 村生活、乡村民俗和田园风光为特色的乡村旅游 迅速发展。一些城市周边形成了乡村旅游休闲度 假带,有些地方的乡村旅游正在成为当地的特色 产业。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地方经济与和谐社会的 建设做出了贡献。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 200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落实党中央、 国务院关于“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的战略安排,更好地 发挥旅游在建设社会

6、主义新农村中的优势和作 用,国家旅游局确定2006年旅游主题为“中国 乡村游” 、宣传口号为“新农村、新旅游、新体 验、新风尚” 。邵琪伟局长在主题年启动仪式上 指出,在新的一年里,旅游业要坚持服务农村、 造福人民、积极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采取有效 措施,展示新农村、推动新旅游、倡导新体验、 树立新风尚,发挥旅游在加快广大农村地区脱贫 致富、拓宽农民创收渠道、增加农民就业机会、 改善村容村貌、提升农村文明程度等方面的比较 优势和综合作用,以旅助农、城乡互动,满足广 大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不断为建设社 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 71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年第3

7、期 (总第133期) 张文(1954 ) , 女,北京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 影响研究、旅游文化研究。 安艳艳(1982 ) , 女,河南漯河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2004级旅游管理研究生。 李娜(1977 ) , 女,江苏宿迁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2005级旅游管理研究生。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献,把中国乡村旅游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 一、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 乡村旅游是指以

8、各种类型的乡村为背景,以 乡村文化、乡村生活和乡村田园风光为旅游吸引 物而进行的兼带观光、度假、休闲性质的旅游活 动。在我国“乡村旅游”又被称为“民俗旅游” 、 “ 农家乐” 、 “观光农业” 、 “休闲渔业”等,包括 了农林牧渔业及其聚落群。就世界范围来看,乡 村旅游是于20世纪80年代大规模开展起来的, 而我国的乡村旅游是伴随着国内旅游的发展逐渐 形成的。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于双休 日制度的实施,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休闲度假 市场需求大幅度上升,大量的城市居民渴望到郊 区乡村去满足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逃离喧嚣的 都市生活,乡村旅游热开始在全国范围内不断升 温。 1.规模与特色 从

9、供给方面看,由于乡村旅游接待进入门槛 低、机会成本小、短期效益显著,在市场的催生 下,农村居民积极响应,使得乡村旅游“异军突 起”,规模急剧扩大。以北京为例,近些年发展 观光农业的收入已占农业总收入的30 %以上 。 据统计, 2004年北京郊区民俗旅游接待游客人 数达到8931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018 %;郊区 民俗旅游收入7157亿元,比上年增长23151 %。 截止到2005年底,北京民俗旅游接待户已发展 到2万多户,其中110家市级民俗旅游村, 7119 户市级民俗旅游接待户 ,从事民俗旅游的农民 超过了5万人,比上年增长11 %。仅2005年 “十一”黄金周期间,京郊接待游人11

10、112万人 次,收入904318万元 。1987 年成都第一家农 家乐诞生,截至现在,成都农家乐经营户已发展 到了5000多家 。总体来说 ,乡村旅游的特色被 赋予为“吃农家饭、住农家院、观自然景、赏民 俗情、享田园乐” 。但是,各地在发展过程中, 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模式,如北京郊区的民俗 村、成都的农家乐、贵州的民族游、江苏的古镇 游等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 2.分布与类型 从发展现状看,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主要分 布在3类地区:城市郊区、景区边缘地带和老少 边贫地区 。在乡村旅游的形成过程中 ,区位起 着重要的作用。乡村旅游发展比较成功的地方多 在经济发达的大都市郊区,成都的农家

11、乐和北京 的民俗村是典型的代表。现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使得城市环境恶化、交通拥挤、人口密集,人们 对田园风光的向往、对回归自然的追求以及休闲 观念的转变,使得以城市郊区和周边地区为旅游 目的地的短程旅游不断增长。大城市郊区和周边 地区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主导地区。 “吃农家饭、 住农家院、观自然景、赏民俗情、享田园乐”对 乡村旅游的特点进行了较好的总结。这其中 “吃、住”是旅游服务接待,而“观、赏、享” 是建立在资源基础之上的。乡村旅游发展具有明 显的资源依托性和地理区位性。北京市首批挂牌 的35个民俗旅游村,至少有30个是依靠周边的 景区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发展起步早,发展迅 速,形成规模的地

12、方大都有着较为丰富的旅游资 源。景区周边农村居民依托景区游客市场,发展 特色农业、饲养业、畜牧业等,开展具有观光、 参与、教育等功能的乡村旅游。同时,开展以家 庭接待为主,突出乡村生产生活内容的乡村旅游 活动。另外,在国家旅游扶贫政策的引导下,一 些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资源、红色旅游资源 的老少边贫地区,依托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淳 朴的民风、原始的民俗发展乡村旅游,成为改善 当地贫困状况的主要力量,如广西龙胜各族自治 县、贵州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等都属于此类。 根据乡村旅游发展所依托的资源以及目前的 发展现状,我国的乡村旅游主要有3种类型:观 光农业游、乡村民俗游和古村镇游。观光农业是 大农业

13、的概念,包括了农林牧渔业,分传统农业 和现代高科技农业。例如,采摘园或观光园,主 要依托的是传统农业,以各个季节的时令蔬菜水 果采摘或四季花卉观赏为主要内容;高科技农业 园利用现代农业技术或栽培手段,集农业观光、 科普教育、时令水果、蔬菜采摘以及休闲娱乐为 一体,向人们展示农业最新成果;另外,还有休 闲垂钓、水产养殖等将旅游与渔业相结合。乡村 民俗游是依靠独特的乡土民风民情、节事活动、 饮食习俗等,发展“吃农家饭、住农家院、过农 家节” 、 “驾渔船、撒渔网、当渔民、唱渔歌”为 特色的旅游活动,如成都的“农家乐” 、北京的 “民俗游” 、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民族游”都属 此类。古村镇游是以原生

14、态古村落建筑群为旅游 吸引物,如浙江的水乡古镇、北京的爨底下村、 81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 (总第133期)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广西阳朔的渔村、山西榆次的后沟村等。 3.经营方式与收入结构 乡村旅游是从景区的附属接待服务开始,正 在逐步向乡村休闲度假方向发展。乡村旅游的经 营方式最初是以村或农户为基础,随发展而逐步 多元化的。归纳起来主要有5种方式: (1)个体 户经营。以农户为单位的乡村旅游接待服务,经 营范围限于利用自家的

15、房屋为游客提供餐饮和住 宿,让游客在自家承包的果园和农田中采摘,以 及向游客出售土特产品。(2)集体经营。指在村 委会的统一领导下的村集体经营。集体经营又分 为: 集体经济占绝对主导的村,由村委会成员 负责旅游,收入归集体所有,村里集体投资改善 基础设施,修建山庄、农舍、餐厅等; 村里成 立旅游管理处或委员会对村域内的景区进行经营 管理,收入归集体所有,景区里的工作人员多为 本村村民; 农户采用“合作社”的方式经营, 由合作社办理统一的营业执照,统一分配游客。 (3)外来经营户经营。一种情况是村民将自家的 房屋或院子租给或卖给城里人、外地人,来经营 乡村旅游;另一种情况是城里人或外地人承包经

16、营。由于外来者在资金、技术、信息、客源关 系、对消费者需求的把握等方面占有优势。因 此,外来经营户的经营规模较大且相对高档,投 资规模较大,接待客人的消费档次较高。(4)合 资经营。以村集体或个体农户的入股合资形式经 营。(5)外部资金经营。指外地大的企业集团通 过征用或租赁土地的方式,投入大量的资金开发 并经营管理。村民所得到的经济利益是获得土地 征用费或租赁费,以及在企业内就业的机会。例 如,北京市蟹岛绿色生态度假村有限公司的土地 是从金盏乡长店村租来的,每亩每年的租种费用 为1500元,每年支付405万元的补贴,鼓励当 地农民以土地入股 。 乡村旅游的收入来源结构从最初的“吃农家 饭、住

17、农家院、干农家活”,发展到了目前的包 括吃、住、游、娱、购五大要素的收入来源,主 要包括:住宿(农民接待户、农园、山庄、仿农 家院的主题院落、蒙古包等)、餐饮(农家饭、 绿色食品、鲜活食品、乡村特色菜肴等)、民俗 体验活动(农事活动、民俗活动等)、门票(自 然景区、古迹遗址、农业观光园、纪念馆、博物 馆青少年教育基地等)、采摘(果品、蔬菜等)、 购物(“三高”农产品、水产、花卉、山货、蜂 产品、纪念品、手工艺品等)、娱乐活动(滑雪、 漂流、垂钓、温泉等)、会议。 二、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对地方经济与社会发 展的促进作用 1.增加经济收入、创造就业机会 开展乡村旅游最直接也是最显著的效益就是 增加

18、了农民的收入,创造了就业机会,带动了当 地经济的发展。例如, 2002年,北京乡村旅游 收入为3171亿元, 2003年达到了611亿元,比 上年增长6414 % , 2004年为7157亿元,比上年 增长23151 % 。乡村旅游可以让农民“零距离 就业,足不出户挣钱”,有利农村剩余劳动力的 分流。例如,北京密云县民俗村已发展到31个, 从事乡村旅游的民俗户有2300多户,旅游从业 人员达8500人,创综合收入114亿多元,户均 收入是开展旅游接待前的810倍,许多在外打 工的村民都回来从事旅游接待 。河北省平山的 西柏坡村有60多户人家, 40多户办起了家庭旅 馆, 10多户办起了社会餐馆

19、,以前靠种地很难 维持生活,自从发展旅游才过上了好日子 。另 外,过去没有人注意的土产、山货、农家饭、民 间艺术、手工艺品等都身价倍增。 2.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促进农村经济增 长的多元化 世界旅游组织认为,旅游业每增加一个直接 就业人员,能为社会创造5个以上的就业机会, 从而产生极大的乘数效应。乡村旅游不仅为周边 地区剩余劳动力创造了就业的岗位,而且为周边 地区的农副产品的销售提供了一个大市场,带动 了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由于乡村旅游规模不断 扩大,旅游接待对食品饮料、农副产品、山货等 的需求量不断加大,使得乡村旅游接待村与周边 地区形成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延长了旅游的产业 链,扩大了产业面,

20、形成了产业群。 在许多地区,乡村旅游已成为地区经济发展 的新亮点和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并极大地促进 了社会就业,带动了与之相关的餐饮、娱乐、交 通、商业等行业的飞速发展。乡村旅游为农村经 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收入来源,改变了以农业生产 方式为主的经济发展途径,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的多元化。乡村旅游的发展挖掘了农业增收潜力 和开拓了非农增收渠道,有效地利用了各种农业 91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 (总第133期)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资源

21、和农村自然、人文资源,人力资源潜力得到 了较好的发挥。一些地少田薄,地处山区的贫困 村,很难凭借发展农业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但 是,通过开展乡村旅游,一座山、一个洞、一条 沟富了一个村、一个乡,甚至一个县。例如,北 京的雕窝村、鱼子山村、爨底下村,就是因发展 旅游而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在乡村旅游较发达的 地方甚至农业功能变为次要功能,旅游功能、休 闲度假功能变为主要功能。这种改变也使农民转 变了原有的角色,由农民变成了旅游产品的生产 者和服务者,传统的资源就地转化为旅游产品, 就地形成了旅游市场,而且就地完成了价值的实 现和大幅度的升值。围绕这些资源性产品的开 发,也形成了一系列的服务设施,包括

22、农民住房 转化成了旅馆,石头、草根转化为旅游产品。 3.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推动农业转型 乡村旅游作为传统农业的后续产业十分有助 于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可形成旅游业 带动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服务第一、第二产业, 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提出对第三产业活动的新 需求这样一种良性结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第一,促进以农产品加工和服务为重点的农 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加快发展,优化农村经济 结构;第二,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第三, 促进农村的现代化发展,主要表现在农村基础设 施和居住条件的改善;第四,贯彻中央提出的科 学发展观,有利于统筹城乡社会经济的协调发 展。例如,北京怀柔区的雁西镇依

23、托山水资源, 发展壮大从事一产兼三产人员的就业队伍。目前 全镇共有农村劳动力5620名,其中从事二、三 产业人员有3302人,占劳动力总数的5817 % , 从事农林牧渔兼营三产的人员2097人,占 3713 % ,全镇就业人口中单纯从事一产人员不足 600人,占劳动力总数的1016 % ? 。在北宅村,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村里的商业、服务业、 个体运输业等的营业收入不断增加,全村85 % 以上的村民在第二、第三产业就业 ? 。 4.加速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基础设施改造的 进程 发展乡村旅游给农民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 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的改进,在很大程度上推动 了农村现代化的进程。在开展乡村旅

24、游以前,大 多数的民俗村,特别是山区,生活环境、卫生条 件等均很差,交通和通讯十分不便利,道路多为 砂石路,雨天泥泞不堪,很难进入。由于乡村旅 游的发展,各级政府都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投 资的力度,乡村也采用集体出资或个人投资的方 式改善基础设施状况。这些努力使民俗村的道 路、通讯、供电、供水、垃圾处理、电视接收等 基础设施发生了明显的改善。例如,北京平谷的 雕窝村2000年为整治和改善环境投资15万元修 草坪、铺绿地、建花坛、水冲厕所等; 2004年 村里修了停车区、解决了自驾车游客停车难的问 题; 2005年专门成立机构解决该村供水、供电、 垃圾处理等事宜。现在,该村居民家中空调、程 控电

25、话和有线电视等一应俱全,而且每家都配有 电脑并能上网 ? 。 5.提高农民素质、促进观念更新 乡村旅游的开展提高了农民的科学文化知 识、综合素质,同时还增进了村民间的感情,加 强了团结,形成了积极向上、健康的民风。为了 搞好乡村旅游,提高接待服务水平,村民们积极 参加各种培训、外出学习参观、参加技能比赛, 使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得以提高。如北 京密云县石塘路村自开展乡村旅游以来,经过各 种培训,不但旅游接待服务水平有了很大的提 高,村民的文化素质也提高了,村民的精神风貌 有了很大的改变,该村从20012004年连续4 年无任何刑事案件发生,并已经连续2年获得精 神文明村的光荣称号。 不少

26、旅游发展较好的乡村自发地组织成立了 乡村旅游协会,讨论发展目标,制定管理规定, 规范经营行为,这体现了村民民主意识的增强和 对行业自律的要求。通过开展乡村旅游农村女性 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提高,因为乡村旅游接待的经 营主体以中青年农妇为主,许多接待户的法人都 是妇女,这不仅解决了农村妇女的就业问题,而 且提高了妇女的地位,在家庭中更有发言权了。 很多家庭主妇转变了角色,成为了乡村旅游的经 营者,更大程度地发挥了自身的社会价值。更有 不少妇女通过培训,提高了素质。她们通过学到 的新技术,进入了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 传统农业完全不同的行业。 随着大批旅游者的涌入,不仅为当地带来了 经济效益,而且

27、会带来各种各样的信息,从科学 技术、文化知识、道德观念、价值观念、思维方 02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 (总第133期)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式、经营管理方法直到生活习俗,从而促进乡村 地区与城市的交流,对于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 地区人们观念的转变,促进当地对外开放和经济 发展都有着重要作用。开展乡村旅游改善了农民 的生活环境,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促进了农 村的现代化,缩小了城乡间的差距,加快了农村 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总之,乡村

28、旅游不断的发展,使广大的农民 从根本上找到了实现长期富裕的渠道,减轻了社 会就业压力,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促进了当地经 济的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于提高农村居民生 活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乡村旅游的发展优化 了农村的经济结构、加速了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和 基础设施改造的进程、提高了农民素质和农村的 文明程度、提高了妇女的地位;农民与外界的沟 通面加大,见识增加,思想观念得到转变;通过 乡村旅游这座桥梁,增进了城乡居民的感情。显 然,乡村旅游是实现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和谐社 会这一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我国的乡村旅游在促进农村产 业结构调整,挖掘农业生产潜

29、力,提高农民生活 水平,带动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做出了贡 献。但是,由于乡村旅游是在市场自发催生下发 展起来的,目前大多数地区仍处在初期粗放式发 展阶段,存在着布局欠合理、产品同质化、政策 配套滞后、经营管理体制不顺等方面的问题。不 少人认为开发乡村旅游是投资少、见效快、效益 好的好事,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盲目跟风现象,使 乡村旅游在数量上增长很快但质量上却存在明显 的缺陷。 1.经营管理体制存在问题 由于乡村旅游发展时间较短,其经营管理体 制很不健全。主要表现:一是乡村旅游大多由农 民自发经营,面临着观念、技能上的劣势,难以 避免产品和服务初级发展阶段通常存在的缺乏应 有的开发与促销的局面;大

30、多数的经营者采用家 族式管理,公司治理结构不尽完善,缺乏高素质 的经营管理人才,管理粗放,效益不高。二是由 于经营管理上的劣势,导致当地居民集体淡出旅 游业的管理竞争,使得大量外来经营者涌入。在 很多地方,如杭州的梅家坞 ? 、北京平谷区海子 村等,外来经营者占到了60 %70 % ,他们的 经营手段更加商业化,这不仅造成了经济上“漏 损”,而且使当地的民俗特色成为了一张标签, 乡村旅游的品牌价值在逐渐流失。 2.政策配套滞后、行业协会不健全 由于乡村旅游涉及到农业、林业、渔业、畜 牧业、旅游业以及国土资源等众多部门,目前各 地尚无统一的管理机构协调上述关系,将乡村旅 游纳入规范化发展和管理的

31、渠道,经常出现政出 多头,管理混乱的现象。另外,由于没有适用的 法律条文,使经营者无法可依,管理者无据可 循,使乡村旅游的发展尚处于自发、盲目、无序 的状态。乡村旅游资源的产权属性是复杂的,房 产及家庭生活是私有产权,而乡村文化、当地自 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乡村旅游的品牌等是相关主体 共同使用的公共产权。在这种情况下,理性地追 求最大化利益的个体在没有相应制度的约束下, 其一些短期行为对公共利益造成了损害。另外, 目前乡村旅游行业协会组织很不健全,为数不多 的行业协会有些还名不副实。 3.建设城市化明显,乡村形象遭到破坏 农村的城镇化改造是大趋势,但是在城镇化 改造中没有处理好建设新农村和保留乡村

32、风味的 关系,容易造成农村地区乡村特性的丧失和农村 景观的庸俗化甚至恶俗化,乡村旅游发展的载体 受到了破坏。乡村旅游资源的优势就在于与大城 市截然不同的环境,如原始、古朴、自然等,正 是这些旅游特色,吸引了回归大自然、追求古朴 和原始生态的旅游者。但目前不少地区的乡村旅 游开发大兴土木,建宾馆饭店、大型娱乐设施, 把城市现代化建筑移植到了乡村,形成了城市化 的发展格局,乡村旅游资源特色丧失,当地村落 风貌失范,乡村风貌特点受到严重侵害。 4.产品同质化、质量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产品单一,可以说 90 %以上还仅仅停留在提供简单的吃、住家庭接 待服务和季节性采摘活动上。丰富的乡村旅游资

33、源未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乡村旅游在一定程 度上存在着盲目跟风、一哄而上的现象,呈现出 “大规模扩张,低水平发展”的状态,产品雷同、 品位不高、重复较多,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多 样化和高文化品位的旅游需求。 “吃农家饭、住 农家院、干农家活”基本成为乡村旅游的定式, “千村一面”的产品太多,“一村一格”的特色缺 12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 (总第133期)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失。 5.基础设施不完善 尽管各乡村旅游地在开发旅游时

34、对基础设施 建设有了一定的投入,但由于乡村旅游地大都位 于城市的郊区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村, 许多基础设施仍然适应不了游客的需要。例如, 道路、停车场、卫生间、电话亭等公共设施简 陋、设备不足;客房、餐厅、茶楼等主要食宿设 施条件差,卫生状况和设施设备条件难以让人接 受。生活污水和垃圾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污 染了周边环境。 6.自然生态环境负担过重 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涌 入,带来的垃圾、污水、汽车尾气对环境的威胁 很大。在“十一”黄金周期间,有近25万辆大 小旅游车辆驶入北京的怀柔区 ? ,其中雁栖镇 “虹鳟鱼一条沟”每天都有三四千辆车辆进出 ? 。 西递宏村的水系有

35、着几百年的历史,当时仅供村 里几千人使用,现在每天数千人来这里旅游。如 果不引起重视,大量出现的小餐馆、小旅店将会 毁掉这里的水系。这些现象导致在很多开展乡村 旅游的地方出现环境退化、资源过度使用,品牌 特征面临毁灭的威胁。 四、对我国乡村旅游良性发展的思考 1.建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 乡村旅游需要从粗放型经营向规范化管理、 标准化建设转变,同时,需要保证乡村旅游走可 持续发展的道路。 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外部市场机制发育不 完善的情况下,政府的指导和推动对于发展初期 的乡村旅游业是非常必要的。政府应把乡村旅游 作为促进乡村发展的手段,在资金、宣传促销、 基础设施建设、培训、规划甚至管理方

36、面适度干 预和扶持。政府在乡村旅游初具规模后应适时地 引导当地社会旅游业的发展向市场驱动转变,逐 步采用市场调节、鼓励农民成立相关民间团体、 协会等组织以取代部分政府职能,以保证乡村旅 游的发展真正有利于当地居民利益和经营者利 益,促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随着乡村 旅游行业协会及其他民间组织的成立,行业自律 行为将逐步产生作用,政府的管理职能宜弱化, 而监管职能必须加强。但在自然生态保护方面政 府仍要进行规制和干预。 2.控制旅游收益漏损 目前,外地投资者看好乡村旅游的发展,纷 纷投资、经营、管理乡村旅游。外来投资者利用 其已有的销售网络、营销优势、管理经验等提升 了当地的旅游接待能力,

37、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同时,外地投资者的资本优势和市场经验也会使 有意参与旅游业发展的当地居民处于竞争的相对 劣势,使当地农民失去了开发利用原本是属于他 们的资源的主动权。外地投资者的进入使当地经 济出现旅游收入漏损,如外来资本利润、外地员 工工资收入、外地物品的购买费用等。而且外部 直接投资规模越大、收益越大,漏损越严重。从 长远发展看,要解决乡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就要控制外地资金大规模的进入,减少收益外 流,保障当地农民的利益,把发展的空间和主动 权留给当地农民,使旅游所产生的直接收益和乘 数效益留在当地。但是,从目前的发展情况看, 村办企业和农民接待户在扩大规模和提升档次方 面出现了

38、瓶颈,主要表现在知识结构、经营管理 能力、资金等方面。政府要帮助当地农民从最初 的自发性乡村旅游经营向现代化经营管理转变, 显然引导和扶持是关键,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1)政策倾斜,保护农民利益,控制收益外流; (2)资金支持,低息贷款、税收返还,对基础设 施进行建设 ; (3) 加强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培 养知识型农民。 3.建立有效的居民主导机制 墨菲(Murphy)在其旅游:社区方法 ? | 一书中指出:“旅游业从一产生,就有着巨大的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果能够将它从商业化的 运作模式中脱离出来,从生态环境和当地居民的 角度出发,将旅游业考虑为一种社区的活动来进 行管理,那样一定能够

39、获得更佳的效果。 ”墨菲 的“社区方法”就是要让当地居民全面介入乡村 旅游的发展过程,实现旅游发展真正为村民服 务。参与是保障当地居民获益的基本前提之一。 它包括居民参与有关旅游发展的决策、参与旅游 业的经营、参与旅游收益的分配,接受相关培训 与教育。政府要引导当地居民建立有效的参与机 制:在制定旅游发展目标、制定相关政策和规 定、制定和实施发展计划、监测和评估旅游发展 方面听取当地居民的意见和建议,让他们有充分 的发言权;充分分享旅游所带来的利益,包括不 22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 (总第133期)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

40、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断增加村民的就业机会和商业机会、帮助村民筹 措经营所需资金、协调金融机构提供低息贷款、 旅游商品尽量采用本地原料加工、引导村民利用 传统制作技术生产特色食品和特色工艺品;接受 相关教育和培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为提 高居民整体素质和现代观念意识而进行的教育; 二是增强居民在旅游发展中的生存能力和技能而 进行的培训。在可能的情况下,要构造居民对本 地旅游业发展的主导机制。 4.依托当地资源,挖掘乡村特色 乡村旅游社会经济效益良性发展需要坚持依 托当地资源、挖掘乡村特色的原则。不断发现和 发掘农村地区

41、的科学、美学、历史、文化价值, 不断提高和深化其科教、游览、体验和参与的水 平。除了有形文化(如民间手工艺品、建筑、饮 食、服装等)外,还有无形的行为、观念文化 (如手工艺、建筑艺术、宗教信仰等)也是可以 进行开发的。特色是乡村旅游避免恶性竞争,实 现持续发展的根本,各地应该充分挖掘当地的资 源和民族特色,形成当地鲜明的乡村旅游形象, 开发系列旅游产品,并构建自己的品牌。乡村风 貌特点是乡村旅游的中心和独特的卖点。优美的 自然环境、独特的民俗风情、浓郁的乡土气息是 乡村旅游的吸引力所在,是乡村旅游得以快速发 展的重要原因。城里的游客到乡村来为的是寻找 差异、体验差异、享受差异。一些乡村旅游搞得

42、 好的地方正是具备了这样的条件。随着体验经济 的到来,游客在旅游中积极参与的愿望变得越来 越强烈,在乡村旅游中增强参与性和知识性是吸 引游客,提高重游率的重要手段,如让游客亲自 参与栽培,亲手制作传统工艺品等。 5.解决好环境承载力与经济效益的矛盾 乡村旅游社会经济效益良性发展需要根据自 然、环境的承载力进行规模控制。旅游业是促进 经济发展,进而推进社会变革的活跃因素。如果 管理得当,它完全有潜力成为一个资源消耗低的 可持续性产业。如果不加限制,任其扩张,它的 发展就极有可能超出经济、社会和生态所允许的 可持续极限。 近10年来,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传播, 人们对适度的、较少负面影响的旅游业发

43、展给予 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对于旅游目的地而言,其承 载力的限制因素是多方面的,乡村旅游属于资源 依赖型,保持资源(自然的和文化的)的质量是 乡村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在一个农业人口众多的国家,农业问题、农 村问题、农民问题是走向现代化过程中必须解决 好的大问题。虽然,发展乡村旅游业对于解决 “三农”问题只是重要途径之一,并且,它需要 一定的条件,但人们毕竟看到了我国乡村旅游发 展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有极大的必要 用战略的眼光看待乡村旅游事业,以系统化的思 想做指导,因地制宜地把有条件发展乡村旅游业 的地方的乡村旅游搞起来,搞好它。 注释: “2006中国乡村游启动仪式在西柏坡举行”,

44、中国 国际 旅 游 网 上 博 览 会 网 站http : www.visitchina. com. cn2006cntacun. php , 2006年1月5日。 范维培、黄金芳(2004) :“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促进 现代农业进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网, http : www1iae1org1cnxueshutttyjjwz141htm, 2005年3 月31日。 “北京市级民俗旅游村命名暨实物扶持赠送仪式在 顺义焦庄户隆重举行”,北京乡村旅游网, http : ly1bjnw1gov1cnstatichotnews2005 - 09244987244987 11html ,

45、2005年9月27日。 吴志勇:“京郊5万农民搞旅游”,北京日报网站ht2 tp : www1beijingdaily1com1cnBJRB20051024G BBJRB % 5E19141 %5E4 %5E24R4281htm, 2005年10月24日。 “关于四川省成都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调研与思 考”,商务部成都网站http : cdtb1mofcom1gov1cnaarti2 clezhuantdy200511200511009170191html , 2005年11月 30日。 陈文晖:“我国国内旅游需求的空间特征与空间优化 研究”,巨潮咨询网站http : yjwk1cninfo1com1cnfinal2 page2003 - 10 - 31130384001html , 2003年10月31日。 “蟹岛圈地内蒙 北京商人下乡 ”,朝阳新闻网, http: chaoyang1beijing1org1cn5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