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7项羽之死教学设计长春版_第1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7项羽之死教学设计长春版_第2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7项羽之死教学设计长春版_第3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7项羽之死教学设计长春版_第4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7项羽之死教学设计长春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项羽之死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本文虽是一篇文言文,但所涉及的文言知识点难度不大,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掌握;课文情节简单但生动,故而内容亦容易把握。从形象性入手欣赏散文,“艺术形象”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而项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历史人物,同时亦是争议较大的一个人物。故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分析评价人物形象上,项羽之死一文记述了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这篇文章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了他的性格。对人物形象的评析正以此入手,引导学生从文中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相关描写中体

2、会人物的精神气质,掌握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审美的方法,以及项羽之死的审美意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司马迁塑造人物的“多维透视”法,培养学生立足“多维透视”法解读文章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借助“多维透视”法自由品读文本,师生共同研读、探究司马迁如何运用多维透视法塑造项羽这一英雄人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读司马迁笔下项人物魅力的同时,引导学生感悟史记的魅力。【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立足“多维透视”法,自由品读司马迁笔下的项羽。2、难点:体味司马迁“多维透视”法的情感内涵。【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古人读书很讲究,曾有这样的说法:“花

3、前赏红楼,月下品聊斋,风中诵楚辞,雨中吟唐诗;汉书伴茶,史记下酒。”可见,史记是必须就酒来读的。郑板桥曾言:“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为最,反复诵观,可欣可泣。”项羽未曾称帝,却位归本纪,用他短暂的生命照耀了乱世的星空,垓下之围记述了西楚霸王人生最后的历程,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在司马迁的文字中走近项羽的悲情结局。二、资料助读1、作者简介司马迁(约前145前86?),字子长,阳夏龙门(今陕西韩城县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其父司马谈,汉武帝时作太史令。司马迁10岁时,就在父亲的指导下诵读古文,曾向儒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学习。青

4、年时代曾两次漫游祖国,走遍大江南北、黄河上下,足迹几遍全国。他饱览名山大川,搜集传说史迹,考察风土人情,接触下层人民,积累了珍贵的资料。父死后,承袭父职任太史令,开始史记的写作。五年后,因替李陵辩护,被捕入狱,遭受腐刑。三年后被赦,任中书令,他发愤著书,经过十几年艰苦努力,终于完成了史记这部不朽的著作。、作品简介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元年,大约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本纪:把历代帝王作为历史事件的中心人物来加以论述,同时又以他们的前后继承关系来显示历史的发展。世家:记叙春秋战国以来各诸侯国和汉

5、代所封的诸侯、勋贵的历史。列传:是使那些品行高洁和有功于天下的人得以传名于后世。表:按朝代的顺序,把历史分成若干阶段,再分别按世代、年、月写成简历的大事记。书:是对当时社会重要的典章制度的专门论述,与后世的专门学科发展史有相近之处。鲁迅所说“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恰当地指出了史记有很大的文学成就和历史成就。、背景简介公元前207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西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本人为西楚霸王,刘邦为汉王。刘邦多次进攻项羽都被打败,到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足以跟项羽抗衡,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定约后,在张

6、良、陈平韩信等人的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项羽突围至乌江自刎。项羽(公元前二三二公元前二0二),名籍,字羽。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领袖,著名军事家,史上最强武将,号“西楚霸王”。楚亡后,项氏一族惨遭屠杀,他与弟弟项庄随叔父项梁流亡到吴中(今江苏苏州)。年少时项梁曾请人教他书法诗歌,籍学了没多久便厌倦了;后梁又请人教他武艺,没多久又不学了;梁大怒!籍曰:“学文不过能记住姓名,学武不过能以一抵百,籍要学便学万人敌!”于是梁便教授他兵法。但其学了一段时间后又不愿意学了,梁只好顺着他不在管他籍身高八尺,力能扛鼎,气压万夫,年青时志向便极为远大。一次秦始皇出巡在渡浙江(今钱塘江)时,项羽见其

7、车马仪仗威风凛凛,便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我可以取代他)。”秦二世元年(前二0九),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振臂一呼,揭竿而起,项羽随项梁在吴中杀刺杀太守殷通举兵响应,此役项羽独自斩杀殷通的卫兵近百人,第一次展现了他无双的武艺!二十四岁的项羽,就这样被人民起义的急风暴雨推上了历史舞台。4、相关史料:(1)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x),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wn)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然而“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 史记淮阴侯列传注:呕呕:和悦的样子印刓敝:把印信捏在手中,棱角都被摸圆了。(2)居数日,项

8、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外黄不下。数日,已降,项王怒,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诣城东,欲坑之项羽乃召黥布、蒲将军于是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 史记项羽本纪(3)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史记项羽本纪 (4)刘邦对项羽的评价: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9、。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三、理解第1段:1重点字词壁 则 幸 为 拔 盖 若2词类活用(1)项王军壁垓下:名词动词,驻守(2)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3)有美人名虞3古今异义(1)、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情绪激昂。(2)、项王泣数行下:眼泪(3)、左右皆泣4固定句式骓不逝兮可奈何5学生诵读该段。(1)垓下之围这部分中包含了哪几个连续事件?明确:四面楚歌和慷慨悲歌。(2)四面楚歌是张良和陈平有意设计的,它的目的是让汉军夜晚唱楚地的歌谣,以瓦解楚军的士气,有没有收到预定的效果?明确:有,项羽听到楚歌后,惊起饮歌泣五个动词,说明项羽在感叹楚人何其多的时候,他已经预感到

10、败亡的结局。于是项羽在帐中饮酒,慷慨悲歌。(3)慷慨悲歌充满了什么情绪?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明确:悲凉和无奈的情绪,多情善感。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柔肠百转的“垓下歌”,歌词悲壮哀婉,哀叹时运不济,诀别宝马美人,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男儿有泪不轻弹,这里还写到项羽“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慷慨悲歌”充分表现出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4)本段为了表现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明确:正面描写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柔肠百转的“垓下歌”,歌词悲壮哀婉,哀叹时运不济,诀别宝马美人,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

11、了一股柔情。男儿有泪不轻弹,这里还写到项羽“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侧面描写“左右”的表现,从侧面衬托当时的气氛,烘托项羽的形象。第二课时教学要求:继续理解课文。一、 研习第二段1重点字词积累直 南 走 父 绐 败北 卒 决死2归纳一词多义(1)骑能属者百余人耳(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若属皆且为所虏 指同一类(4)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归属,隶属。(5)亡国破家相随属 继续,连接(6)屈平属草稿未定 编辑,撰写(7)属予作文以记之 通“嘱”,托付,委托3文言句式然今卒困于此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定语后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汉骑追者数千人定语后置4诵读该段(1)

12、这一段包含了几个情节片段?明确:阴陵失道、被困东城(2)农夫为什么要欺骗他?从中说明了什么?明确:农夫把项羽引向绝路,看似偶然,其实必然。这是他过去过于残忍、丧失人心的结果, 从中说明项羽丧失人心;也是他从来不习惯骗人,也从来不相信别人敢骗他的直率、粗犷的性格。体现了项羽自负直率的性格特征。(3)项羽轻信别人、直率粗犷的性格在鸿门宴中有显现吗?明确:先轻信曹无伤,后轻信项伯。(4)项羽被陷东城后,自知不能逃脱,会必死无疑,他有没有客观的分析自己用兵的过失?这反映他怎样的性格?明确:没有客观的分析用兵的过失,而是一味的归咎天命,表现了项羽极端地自负。(5)面对死亡,项羽有没有退缩,这又反映了他怎

13、样的性格?明确:明知必死,项羽没有退缩,愿意拼死决战,这反映了他勇武豪爽的大丈夫气概。骁勇善战,临危不惧(6)项羽愿意与汉军拼死决战,其目的是什么?这又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明确:并不是为了战争的结果,仅仅是想再次证明自己的作战本领。这又充分暴露了他的匹夫之勇。二、研习第三段1重点字词积累以为 向 期 靡 为 会 辟易 伏2古今异义山东3诵读该段(1)这一段一共写了几次行动?明确:第一次: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一将”。渲染了项羽势不可挡的气势。特别是“遂”写出了项羽斩将轻而易举。第二次:项羽自己没有动手,而是用眼神和声音就吓退了敌兵。通过对比,项羽慑人魂魄的虎虎生威跃然纸上。第

14、三次:项羽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而楚军近损失了两个骑兵。通过这一对比,渲染了项王的勇猛无敌。(2)这三次行动,刻画了项羽怎样的形象?明确:在如此情况下,项羽每次战斗都能给敌军有效的打击,没有丝毫兵败的绝望,确实表现了他的骁勇善战,难怪他充满自信的问下属战果如何。(3)他充满自信的问下属战果如何又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明确:极端地自负。三、 研习第四段1重点字词亦足王也 独 兵 被 顾 德2一词多义为诸君溃围 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赤泉侯为骑将 以故汉追及之我何渡为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至,无以渡吾为若德 不忍杀之,以赐公3固定句式无以渡我何渡为!4诵读第四段。(1)乌江自刎这段

15、包含了几个场面?明确:乌江拒渡 赠马亭长 赐头故人(2)项羽本想东渡乌江,但他真正来到乌江岸边,看到拢船等待的亭长,他又否定自己的决定,项羽一番发自肺腑的话语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明确:知耻重义。(3)故人追之,想杀项羽邀功取赏,而项羽却慷慨赐头,这一对比又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明确:视死如归的豪侠性格。四、小结: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项羽攻破秦城时,只顾烧秦殿、庆功业、赏士卒,却偏偏忘了安抚百姓!以致他在溃围迷路时,竟被一田父欺骗,误入大泽,走向绝境。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项羽英雄一生,却不知民心之贵千金难买。可见当政者治政、为官者处事,当以百姓为重。第三课时教学要求:品味语言,赏

16、析人物形象。一、导入:请大家一起来朗诵垓下歌。从这一诗歌当中,大家感受了怎样的一个形象。(明确:勇武、柔情、悲壮)。项羽这一位历史人物的形象是多面性的。这首诗歌是他性格一个方面的展示。下面我们就去体验下这位悲剧英雄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二、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请同学们认真研读课文品味那些语言特别的形象。并且动笔讲你们品味到的形象写下来。(此情节主要是学生来做,从文章情节或者人物语言中分析历史人物的形象)1示例:如第一段 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表现项羽在“四面楚歌”时的动作行为的五个动词是:惊起饮歌泣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多愁善感2以下是学生分析(预设)主要情节: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从中可

17、见项羽的性格:自负、勇武三次行动:第一次:项羽大呼、驰下、斩将汉军皆披靡问:遂斩汉一将”中的“遂”字有没有什么特别的表意作用?明确:说明项羽“斩汉一将”轻而易举,从而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第二次:项羽嗔目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通过对比,表现出项羽的勇猛。)第三次:项羽弛,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亡两骑总结:三次行动,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非常精彩!问:三次行动之后,有一段项羽与部下的对话,有什么作用吗?明确:说明项羽刚才的勇猛杀敌主要是向部下证明他的失败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勇猛、自负第四段:写自刎乌江提问:为什么项羽“欲东渡乌江”,却又在有船可渡的时候不渡了呢?明确:亭长的话使项羽心中产生深深的“无颜见江东父兄”的羞愧之意,所以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