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_第1页
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_第2页
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_第3页
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_第4页
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加之金融危机的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甚至出现了所谓“毕业即失业”的说法。因此大学生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不仅有社会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努力。 本文主要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以大学本科毕业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政府、用人单位、高校、毕业生四个参与主体以及高校扩招、劳动力市场等其他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进行研究和分析;最后,根据上述分析结论,总结出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

2、况的对策。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number of college graduates in China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coupled with the current financial crisis, employment situation for graduates received a hitherto unknown challenge, appeared even the so-called graduation namely unemployment. Thus

3、 college graduates successful employment has become a hot issue of common concern. The difficult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s not only the social reason, also have the reason. How to solve the difficult problem of employ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vital interests of s

4、tudents, more related to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need government, enterprise, University and college students to work together.This paper mainly to Marxs economic theory as a guide, to developed countries employment theory as a foundation, with a bachelors degree graduates as the research obje

5、ct, through the government, employer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graduates of four participants and the enrollment expans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abor market and other factors influence the employ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to conduct research and analysis;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above

6、 analysis conclusion, summed up the improve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 employment status countermeasures.Key words : college graduates, employment, influencing factors, analysis目录摘要.1Abstract.2引言4第一章 就业理论81.1 就业相关概念81.2 西方经济学对就业问题的研究81.3西方就业理论的新进展10第二章 四个参与主体对高校毕业生的影响132.1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四个参与主体132.2政府对高校毕业生就业

7、的影响142.2.1宏观经济因素142.2.2制度政策因素142.3高校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172.3.1学生培养质量的影响172.3.2人才培养结构的影响182.3.3学校名气的影响182.3.5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影响192.4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202.5个人因素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202.5.1 家庭因素212.5.2 就业观念212.5.3 就业心理212.5.4 诚信度22第三章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分析233.1 我国当前的就业环境233.2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界定243.3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表现24第四章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284.1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

8、现实剖析284.1.1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宏观经济环境分析284.1.2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需求分析294.1.3 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314.1.4 我国高等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334.1.5 大学生就业观念落后334.2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理论分析344.2.1 基于职业搜寻理论的分析:市场信息不充分与寻找工作的时间344.2.2 基于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的分析:主要劳动力市场上的“分割性收益”36第五章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415.1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415.1.1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415.2 深化高等教育改革425.2.1 优化高等教育结构425.2.2.明确办学理

9、念435.2.3 调整专业设置445.2.4 加强就业指导475.3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485.3.1 适应形势,转变观念485.3.2 调整就业期望值485.3.3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495.3.4 自主创业51第六章 结语53致谢.54参考文献.55引 言1999 年 6 月,在第三次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确定了高等教育扩大发展的新思路,使接受高等学校教育学生的人数大幅增加。高校毕业生数量已由 1999 年的 100 多万,迅速增长到 2007 年的 495 万,2008 年的 532 万。随着高等教育体质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阶段,过去所谓的“精英”教育已经转变为“大众”

10、教育。同时,随着高等教育市场化水平的逐步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方式也由过去的国家统一分配变为面向市场公平竞争、自主就业,过去的“毕业即就业”的局面已经被打破。每年几百万的大学毕业生涌向市场寻求就业,而市场机制还不够完备,社会上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难的呼声日益高涨,就业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呈现出以就业难为突出表现的许多新特点。然而,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对大学毕业生来说,就业又有着另一层含义,即是真正迈向社会的开端,是自立的开始。解决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对青年成长和发展极为重要。同时,大学毕业生作为人才资源中较高层次的一类,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是我国参与全球化

11、竞争的中坚力量,其就业过程是国家高层次人力资源配置过程中最初始,也是最重要的一环。首先,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实质是国家经济发展与人才资源之间的合理配置问题,其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我国“科技兴国”战略的实施,关系到我们民族的振兴与富强。邓小平同志早在七十年代末就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出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大学毕业生是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群体,给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用武之地是各级领导和干部人事部门必须重视的工作和应尽的责任。这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最好体现。其次,大学毕业生就业牵动着每一位大学生与家长的心,左右着无数家庭的悲喜,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再者,大学毕业生能否成功地实现就业,

12、社会对其的欢迎程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高校的教育水平与质量。如果毕业生就业工作没有做好,不仅造成人才浪费,而且给在校生的学习情绪与学习质量及学校的声誉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甚至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总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因此,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由于其存在的特殊性、波及面的广泛性和后果的严重性而受到社会各个层面的关注,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己成为当前我国各级政府、社会、高校及大学生自身所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在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日益困难的形势下,认真分析其表征与成因,深入研究大学毕

13、业生的就业机制,提出有效可行的解决思路与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相关概念的界定(1)高校毕业生高校毕业生是指在高等教育机构接受全日制的、学校形式专业教育的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总称。(2)就业就业就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济收入的活动。就业应具备三个条件:一要从事社会劳动,二要得到社会承认,三要取得报酬或收入。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 Marissa 在其著名的“人生需求理论”中指出:人有着不同的需求,从生理需求到安全需求到友爱和归属的需求、受尊重的需求最后是自我实现的需求。通过获得一份职业,人们获得安身立命的基本物质条件,但人还希望能够发挥自己

14、的潜能,体现自我的价值,因此,从这个角度讲,就业就是个体根据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并根据社会需要和发展趋势,获得职业工作的机会,进入职业工作状态。在这种状态中,通过自己的工作努力满足社会的需求,为社会做贡献,同时亦能在有限的生命里,追求理想的生活方式,实现生命的完满。但是现实生活中,一个人有一份工作,并不代表他在进入职业生涯的过程中没有困难。如果他(或她)学非所用,或者仅仅是为了糊口而就业,此时的个体就没有就业的成就感和自我实现的感觉和体验,这种状况对于经历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来说,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而他离开现有职业,或干脆放弃就业的可能性就会增加,那么对于个体来说,实际生活中

15、就出现了就业困难的状态。(3)就业困难就业困难就是指由于个人的专业技能、择业取向或者社会竞争等原因,在选择职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我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期,整个社会的就业与再就业压力较大,就业竞争激烈,高校扩招的大批学生相继毕业,离开校园,加入到职业竞争大军的行列,他们直接面临就业中的多重困难,这种困难既有来自于体制转轨造成的结构性就业困难的问题,也有因为教育改革滞后带来的问题,同时亦有高校毕业生自己的择业观念落后、职业期望值高带来的问题。但无论原因到底是什么,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着突出的问题,就业难度加大,就业困难问题的存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国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是以就业率来统计判断

16、的,在就业问题并不突出的时候,就业率的统计一般只计算每年六月份的就业率。后来又增加了毕业后三个月统计的九月份就业率和毕业后半年内统计的十二月份就业率。从这种统计变化中,我们很容易得出结论,在六月份毕业的时候,有一部分同学并没能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员的转变,没有能够顺利地进入职业工作过程,而是在继续寻找就业的机会,从六月份延长到九月份,后又延长到十二月份,表明高校毕业生进入理想的职场所需要的时间延长了,难度加大了。据报道,2010年总共有630万大学生毕业,就业压力之大,其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大学生,需要就业的大学生就业数量之多可想而知。21世纪初,随着高等学校相继开始大规模

17、扩招,越来越多的高中学子获得了步入大学殿堂的机会,接受更加高等的教育。与此同时,大学生也从原来的天之骄子一落千丈,变得越来越普通。而随着改革的不断开展,我国对大学生的就业也由原来的包分配转为自主择业。这就使得毕业大学生数量远远超了社会的需求量,因而使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变得异常严峻,而过多的毕业生与不足的就业岗位之间的矛盾还在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另一方面,大学生的数量虽然呈大规模增长趋势,但其素质却没有大的提高,很多大学生在学校没有学到深入精通的知识,只是拿到一张文凭而已。这就导致了中国市场上对普通职业需求的饱和和对高、精、尖端职业的极度缺乏。第一章 就业理论就业,劳动者同生产物质条件相结合,为社会

18、创造财富或提供劳务,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行为。就业是全社会所有具备劳动力的人所面临的最普遍、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社会现象。1.1 就业相关概念在阐述讨论就业理论之前,让我们先讲述一下与就业相关的几个重要指标:劳动年龄人口、就业率、失业率、自然失业率 劳动年龄人口一般指法律规定的成年人口减去达法定退休年龄的人员以后的人数,如我国规定男子16岁60周岁,女子为16岁55周岁,这部分人口可被视为劳动年龄人口。但是,在市场经济里,并不是所有的劳动年龄人口都愿意就业的。因此,在劳动年龄人口中愿意就业的(包括处于失业状态,但继续寻找工作的人数)构成劳动力人口总数,不愿意就业的劳动人口被称为不在劳动力

19、人口。在一个经济的全部劳动年龄人口中,己经就业的人数与劳动年龄人口之比称为就业率,没有就业的人数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不在劳动力人口和失业人口,失业人口占劳动办人口的比率称为失业率。自然失业率是不同于周期性失业率的一种失业,是与劳动市场的不完善,寻找工作需要成本等情况下必然存在的一种失业率。1.2 西方经济学对就业问题的研究就业问题历来就是一个热点问题,不同时期的经济学说中均不乏对就业问题的研究,本文主要选取几个在就业问题研究方面具有代表性的经济学理论进行简要介绍和评述。(1)凯恩斯的失业均衡理论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大爆发,西方国家出现了大量失业者,宣告了传统经济学理论破产。这样,主张国家

20、干预的经济学理论诞生了,其代表人物是凯恩斯。凯恩斯认为,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失业之所以持续不断,是由于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一般均存在“有效需求不足”的现象。总需求受到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流动性偏好三大心理因素影响。由以上三个心理规律决定的需求不足,引发了有效需求不足,不足的有效需求和总供给的均衡,使社会的就业水平经常处于一种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因此,为实现充分就业,必须放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依靠国家干预。国家通过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增加咚府开支,兴建公共工程,增发货币,扩大信贷,增加支付手段,降低利息率等等,用以刺激社会有效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扩大社会就业。凯恩斯虽然用需求不足

21、和工资刚性解释了失业的存在和持续,但他并没有很好地解释工资刚性的原因。(2)发展经济学的就业理论 发展经济学家认为,劳动力利用不足,人力资源大量闲置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严重困扰。在20世纪50年代,该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刘易斯、拉尼斯等讨论了二元经济结构发展模式下的就业问题。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市场是以农村和城市相分割的二元劳动力市场为特征,但是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是经常发生的。城乡间的二元结构、地区间发展差距加大和贫富间的两极分化引起社会利益向两极方向的分化。发展经济学关于扩大就业的主张主要有:(l)尽量减少城乡不均等的就业机会,减少城乡收入差距。(2)发展农村经济,繁荣农村工业

22、。(3)适度发展教育事业,避免教育失业和人力资本闲置,提高资本增长对就业的扩散效应,增加就业机会。 发展经济学的就业理论对我们研究和分析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特别是我国这种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在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同时,又可以避免教育失业和人力资本闲置,保持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没有经济的增长,人力资源开发就不可能持久,缺乏人力资源开发,经济的增长就难以为继。大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源,对它的开发和充分有效地利用,是增加社会财富的真正源泉,也是社会良性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 (3)奥肯定律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阿瑟奥肯提出“潜在的产出”这一重要概念,从而揭示了经济

23、中失业率与增长率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奥肯利用美国55个季度(19471%0年)的失业率和实际GNP的变化资料,得到失业率与产出增长率之间数量变动的规律:如果失业率下降1个百分点,总是伴随着GDP增长3个百分点和产出缺口减少3个百分点。13理论现己为多数经济学家所接受,并被称为奥肯定律。需要指出,奥肯定律不仅描述了失业率同GNP增长率变动关系的数量关系,更重要的是它指出了二者之间变化的方向,即在自然失业率水平以上,失业率同增长率之间具有替代性。奥肯定律的借鉴意义在于,它把失业率变化对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变化的影响进行了量化分析。这无疑对研究我国失业率变化对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变化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参

24、考价值。(4)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行为科学家们分别提出了实利人、社会人、成就人和复杂人等人性假设,认为人性是复杂多变的。与之相对应,1943年美国人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他把人类需要分为基本的生理需要,即衣食住用,繁衍后代等;安全需要,即免于天灾人祸,未来有保障;社交需要,即信任、友情、归属感与爱;尊重需要,即自尊与受人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即实现个人理想与抱负等5个层次,并认为这些需要逐次产生,前一种需要一旦得到基本满足,就会产生后一种需要。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对我们研究我国大学生在就业制度变革和高等教育发展后的就业观念以及指导大学生如何转变就业观念适应社会

25、都具有一定意义。1.3西方就业理论的新进展 20世纪70年代以后,更多的经济学家致力于研究失业问题,发展和完善了失业理论。在此基础上,新凯恩斯学派经济学家和新古典学派经济学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就业理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新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在维护原凯恩斯主义的基本信条的基础上,批评、继承和发展了原凯恩斯主义。他们用工资粘性代替了原凯恩斯主义的工资刚性的概念。另外,还引入了原凯恩斯主义所忽视的两个假设:一是经济人最大化原则;二是吸纳了理性预期学派的理性预期假设,着力于为凯恩斯主义宏观理论构筑微观基础。新凯恩斯主义的劳动力市场理论主要包括名义工资粘性和实际工资粘性两方面。名

26、义工资粘性是由于长期劳动合同的存在和错位调整工资所致,工资通常是由于工会与企业通过谈判而固定下来的,在合同有效期内工资不能随市场供求行情而调整。实际工资粘性论则进一步认为,造成失业的更主要原因是由于实际工资粘性。新凯恩斯主义认为应该更多地考虑长期失业者的利益,为他们多提供就业机会,政府应该干预劳动工资合同,使工资较有弹性,以提高就业率。(2)职业搜寻理论职业搜寻理论是1970年由费尔浦斯(Ds.Phelps)等经济学家提出的一种理论流派。该理论认为:(l)劳动力市场信息是不完全的,同时每个企业给劳动者的报酬不同,劳动者为了获得报酬满意的工作,必须在劳动力市场搜寻。(2)为寻找工作而采取的失业时

27、间越长,劳动者就越能找到满意的工作,获得的工作报酬就越高,但是随着他在劳动力市场寻找职业时间的延长,未来寻找到的工作岗位报酬的提高幅度递减。(3)劳动者为获取有关报酬和工作岗位的信息需要花费成本。随着搜寻时间的延长,职业搜寻成本也随之增加,并且职业搜寻时间的边际成本递增。(4)根据成本收益分析法,当职业搜寻收益大于搜寻成本时,进行职业搜寻就是有利的,而最优的职业搜寻时间为多久,则取决于职业搜寻时间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时间成本。当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劳动者应该继续搜寻,直到二者相等时才应该停止搜寻。根据这一理论,在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毕业生为了找到自己比较满意

28、的工作,他必须花费时间不断地搜寻,在搜寻时间达到最佳点之前,他继续搜寻就是理性行为。在搜寻期间,他并非没有工作机会,有的毕业生手头甚至拽着几个用人单位进行比较选择,因害怕今后找到的工作比手头上的差,为了保底,又不愿退出来,白白多占了本来有限的就业信息,加剧毕业生就业难的现实。职业搜寻理论对我们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具有一定的作用,对于高校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减少初次失业机率具有一定的意义。(3)人力资本理论1959年,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他著名的有关人力资本的演讲中,明确提出了人力资本概念,并首次阐述了人力资本投资及所形成的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工资增长等方面的作用,并经由贝克尔等人的努力建

29、立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框架。人力资本是指劳动者对于正规教育、培训、升迁和健康的投资,人力资本作为一种人格化的知识和技能将使拥有者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得更高的回报。人力资本理论的确立对教育与就业关系的研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一、人力资本理论肯定了教育对个人就业的重要影响;二、人力资本理论高度估计了教育在人们就业收益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计算方法;三、人力资本理论开拓了教育与就业关系研究的广泛领域。人力资本在解释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忽视了劳动力的异质性,随着人力资本投资的增加,人力资本存量增加的同时,人力资本的专用性也在增加,导致交易成本增加,所以在特定情况下人力资本投资的增加不一定导致就业率

30、的提高。我国职教生、大学生以及研究生就业率的情况就反映了这种现象。西方这些有影响的就业理论对研究当前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仍有重要意义。对于要不要政府干预大学生就业市场,大学生失业是不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损失,经济增长是否必然带来就业的增长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价值。第二章 四个参与主体对高校毕业生的影响2.1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四个参与主体高校毕业生就业涉及到四个行为主体,即政府、用人单位、高校与毕业生本人,一个主要市场,即劳动力市场。凯恩斯以及其追随者指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个部门、市场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高校毕业生就业主要受到来自以上五个方面的影响。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决定着该国人力

31、资源的配置模式,在不同的人力资源配置模式下,各参与主体有着不同的行为方式。各参与主体在人力资源配置过程中所追求的目标并不能时时保持一致。此时就需要有一个有效的就业机制来加以协调,使人才资源的配置效率尽量提高。大学生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后转变为大学毕业生,进而通过劳动力市场进入用人单位。从个人角度出发,高等院校毕业生在就业时往往以追求多元化个人发展目标。但毕业生个人的行为取决于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及其价值观念趋向的变化。从建国到80年代初期的社会经济环境下,使得绝大多数的高校毕业生以服从分配为己任,心甘情愿地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工作。然而当社会经济体制发生重大变化以后,毕业生个人的意识也必然会随之变

32、化。自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市场作用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的影响日益增大。受此影响,在毕业生的价值取向中,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个人目标的追求开始主导着毕业生的就业选择行为。政府根据劳动力市场的情况对高校、用人单位和学生进行管理。政府追求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即从国家发展的全局而言,这一配置能够最大限度地与国家的发展目标一致,最有效地与国家发展规划相协调,从而达到“人尽其才”的人力配置状态。政府在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具有特定的权威作用。政府在毕业生就业中的行为主要体现在大政方针的确定、对权力的控制程度以及就业制度的制定等方面。而影响这些行为的主要因素包括意识形态与观念、政治与经济体制以及政府

33、对发展经济的认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用人单位与高校的行为对高校毕业生分配机制不具有主要作用。因为用人单位只是毕业生就业分配的被动接收者,高校也不过是按照政府有关部门的指令开设专业、招收学生,并根据政府制定的就业计划将毕业生分配到用人单位。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用人单位与高校在毕业生就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市场经济体制下,用人单位录用大学生的行为完全可以围绕自身的目标自主展开。用人单位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行为会反馈给高等院校、学生和有关的行政部门,影响其下阶段的行为。高等院校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条件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在提供正规教育的同时,也积极为本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帮助他

34、们就业。2.2政府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政府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中通过调整经济发展速度和产业结构,优化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就业政策来扩大用人需求,控制毕业生整体流向。2.2.1宏观经济因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市场对大学生的需求受制于宏观经济状况。宏观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化产生了对人才的更大需求,相应地经济的发展也为大学生的供给创造了条件。然而经济的发展并非一个平稳的过程,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和行业结构的调整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造成了大学生供给与需求的不平衡,导致结构性失业。此外,据研究,我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小。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是指影响经济增长的其他因素不变时,经济增长变化一

35、个百分比引起的就业变化的比率,也就是指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因此,有些人主张针对不同时期的经济形势,选择不同的税收政策和税收模式,调整我国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大力扶持中小企业,提高劳动力市场对大学生需求的总量。对这一点,西方国家的认识是比较深刻的,战后各国的实践就给予了充分佐证。但是,任何经济的宏观调控手段都不是立竿见影的,在需求一定的情况下,个体实现就业的途径是通过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在就业竞争中取胜。这也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2.2.2制度政策因素影响就业的制度政策因素比较多,对大学生就业而言主要包括劳动法规、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人事制度、各行业或地区的大学生就业政策等方面。劳

36、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保护了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合法权益,但现行法律在保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方面针对性不强,并且缺乏针对非正规就业等问题的法律。福利经济学认为,市场机制在竞争性资源配置过程中具有灵活性、有效性,但无法弥补其先天的缺陷。对于它带来的利益关系不平衡,需要国家加以协调。这既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也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简单的说,社会保障体系是国家利用自己的权力对国民收入进行宏观调控,为普通居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缓解社会分配不公的过程。由于长期以来实行的是毕业生计划就业体制即毕业生包分配就业体制,也就使得我国长期以来忽视了毕业生就业保障政策的建立与完

37、善,从而导致了目前在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的过程中毕业生就业保障制度缺乏的状况。近些年,虽然经过政府部门的努力,初步建立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但用人单位往往片面强调用人自主权,而普遍忽视了毕业生就业权力保障,诸如性别歧视、健康状况歧视等现象越来越普遍。例如,某高校毕业生考上了某地考公务员,但由于健康状况原因被用人单位退回学校。没有相应毕业生就业保障政策,是不行的。从这一角度加以考察,由于毕业生就业保障制度缺乏,相应毕业生就业社会保障政策环境还基本未能形成,应引起高度重视加以解决。从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看,招生、培养和就业是互相关联的。教育制度包括

38、招生、培养和就业制度。我国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逻辑是通过改革大学生就业制度,就业对招生和培养制度的促进作用,实现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现在,毕业生就业体制已完成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轨。就业制度的转变对招生制度的变革提出了要求。然而,我国的招生制度则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国家教育部门除确定高校的招生规模、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培养目标等工作之外,同时还掌握不同学校的专业侧重点、毕业生的质量等情况。确定年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方针和原则。各院校招生的自主权不够充分,无法完全按照市场的需求调整招生数量和专业设置。招生和就业一边是“计划”,一边是“市场”,必难协调一致。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正在改变人们

39、对高等教育任务的旧观念:高等教育只是为受教育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不是就业本身。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建立自主择业的机制,势必引起学生、家长和社会在观念上的重大变革。旧的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延续了几十年。现在要打破它,虽然需要有一个过程,但人们最终得接受它。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使高校有更多的精力投到提高教学质量上。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学质量有滑坡现象,不但实践训练薄弱的老问题继续存在,知识与技能掌握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道德风貌的塑造也不同程度地遭到忽视。所以,高校要转变观念,提高对高等教育任务的认识。目前,高等教育片面要求学生学好与专业对口的知识,而素质教育所要求的是

40、:第一,不但要使学生学会教材上现成的基本知识,而且要使学生学会自我增长知识,也就是学会学习。第二,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发展瞻力,包括思维能力、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尤其是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和创造能力,也就是学会创造。第三,不仅要使学生增长知识和发展能力,而且要使学生学会做人。要使学生具有高尚道德、群体意识。要使学生不仅关心自己的成长,而且关心家庭、他人、社会、国家以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生的成长主要依靠自己的主动性。素质教育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业状况成为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将有助于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更新。为了让学生在毕业后自

41、主择业时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学校必然对专业教学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积极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拓宽专业面,实行厚基础、宽口径的新专业格局,注意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在学藉管理方面,我国多数重点大学实行了学分制。而一些规模较小的学院及专科学校仍然采取学年制管理。即使采取学分制,也基本保持了学年制共性多、管理死板等特点,并没有真正发挥学分制的长处。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探化,实行学分制的学校日益增多,高校在进一步完善学分制上进行了许多的探索。人事制度改革是毕业生就业市场体制建立的前提。目前,用人制度严重地阻碍着用人市场机制的形成和完善。与此相关联的,特别是户籍管理制度严重阻碍着用

42、人市场机制的形成。目前,户口壁垒有所松动,如国办发2002119号文就要求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放开对吸收高校毕业生落户的限制,省会以上城市也要根据需要,积极放宽高校毕业生就业落户规定,简化有关手续。长期以来,由于投资主体的不同,即由于有国家办学和以行业划分的部委办学的差别以及国家办学和地方办学的差别,导致了以部门和地区利益优先考虑的在留用毕业生上的行业保护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这种行业保护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倾向又由于目前行业效益差距的拉大,地方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予以强化,形成了留用毕业生上的行业壁垒和地方壁垒,使得在一种教育体制下的行业就业政策、地方就业政策有着较大差异。这种差异从毕业生就业过

43、程角度加以考察,存在正负两方面效应:从正面效应看,它有确保本行业、本系统和本地区毕业生优先就业的作用;从负面效应看,又有阻碍毕业生跨行业、跨系统、跨地区就业从而阻碍毕业生就业统一市场形成的作用。2.3高校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高校既是毕业生的培养者,又是毕业生就业的中介之一,因此高校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决定性因素。正如表1所示,高校除了在大学生培养质量和结构方面,还体现在学校名气、就业指导工作及与用人单位关系对毕业生就业的具有较大影响。表1问题“你认为下列因素对就业的影响程度如何?”(陕西某高校调查问卷统计数据)银行业务风险非常重要比较重要不重要个人的学习成绩25.2%40.5%34.3%个人的

44、实际能力45%35.6%19.4%学校的名气17.5%45.3%37.2%与用人单位关系15%35.8%49.2%2.3.1学生培养质量的影响我国高校学生培养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实行的是整齐划一的培养模式,学校基本上按照统一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忽视社会的实际需要和学生个性培养。在用人单位访谈中许多单位反映高校一些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比较陈旧,落后于当今科技发展,许多理论和知识在实际工作早已不用了,而用人单位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没有在高校的课程和培养中反映出来。一些单位还反映现在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中普遍强调宽口径,目的是使毕业生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但却忽视了用人单位的专

45、业需求,导致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不够,难以培养出大批社会急需的有个性、有专长的创新型人才。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不上是影响毕业生的十分关键的因素。2.3.2人才培养结构的影响在高等学校里,个体被分配更细的专业进行学习,各个专业的毕业生将来的就业范围一般是对应的细分劳力市场。尽管大学毕业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选择其所提供的劳动种类,即跨专业就业,但这样也会降低其在其他细分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用经济学的语言说,高等教育使得个体的人力资本价值提升,同时也增加了这个人力资本在交付时的交易成本。此外,个体所从事的工作在大学毕业初次就业后并非就一成不变,一般人职业生涯可达30一50年之久。在这个过程中劳动力

46、市场的需求充满了不确定性,大学的专业设置是否合理对初次就业非常重要,但专业结构的重要性有可能在来漫长的工作生涯中被部分冲淡。这大概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解释大学生和职教生之间在初次就业率上的区别。职业教育更注重当前的市场需求,而大学教育更注重学生多方面素质的提高。这些素质的提高不仅增加其目前的就业竞争力,进一步提高了整个职业生涯的适应性,对以后的发展或转行都有所帮助。另一面,即使大学生当前可以百分之百就业也并非是好事,因为人才结构的变迁不能一直都与产业结构和岗位结构的变迁同步,一旦需求与供给不同步,那么结构性的失业就在所难免。因此在讨论大学专业结构合理性的问题时一定要兼顾初次就业和经济的发展趋势。2

47、.3.3学校名气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学校名气的差别是一个客观存在。全国重点高校、部属院校、地方院校的名气是不同的;不同行业的学校名气也有差异;本科与专科的名气也是有差别的。这种声望的差别在招生和就业活动中被强化,成为毕业生“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身处不同学校的毕业生,就业所面临的环境也是不同的。首先,它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范围和机会。在我国目前的毕业生就业体制下,不同名气的学校,其学生就业的范围是不同的,因而机会也就不均等。以高等学校为例,重点院校的毕业生就业范围往往是全国,部委院校的毕业生就业除一部分面向全国外,大部分是在行业范围内,地方院校则主要是在本省区内,有些专科院校就业范围

48、更小,往往局限于一个地区内。近年来,我国毕业生就业制度虽有所改革,但这种就业范围的格局没有多大变化。因此,名气较高学校毕业生的就业范围就比名气较低学校的毕业生就业范围宽广得多,相应机会也就多得多。其次,不同名气的学校,毕业生就业的职业层次有所不同,存在明显差异。例如,同是师范院校,重点师范大学的学生,到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比例可能较大一些,而普通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到这些单位的比例就可能小一些。这也使得名气较高学校的毕业生有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那些名气较低的学校的毕业生就业机会相对就少一些。2.3.4与用人单位的关系的影响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关系状况是有所不同的。例如,用人单位的

49、领导毕业于某个学校,或者用人单位人事部门领导和工作人员毕业于某个学校,就可能更倾向于多接收这个学校的毕业生。特别是部委院校,由于行业特点所决定的本系统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关系更是不同于非本系统院校同用人单位的关系。此外,还有实行董事会后董事会单位与非董事会单位同学校关系也有所不同。总的情况讲,学校与用人单位联系更多更广,关系越好越密切,毕业生就业的范围和机会也就相对更广更多。2.3.5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影响学校就业指导机构以及就业指导教师的工作状况,更是与毕业生就业直接相关。这方面,包括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条件、人员配备状况以及就业指导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等诸多因素。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工作条件愈好

50、,就业指导教师素质愈高、能力愈强、经验愈丰富,对毕业生就业愈为有利,反之,则愈为不利。应该说,目前各个学校市场观念在不断强化,不但愈来愈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改善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条件,更重视就业指导教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2.4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知识经济时代最大的竞争就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现代企业非常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使用,人才被视为企业发展的第一要素。用人单位因素的重要性体现在用人标准变化。现代企业在招聘毕业生的过程中,既考察他们的智力因素,也考察其非智力因素,更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发展潜力,而专业要求相对放宽。许多企业对毕业生的专业要求由原来的“专业对口”开始转化为“相关专业”

51、,甚至是“专业不限”。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越来越重视毕业生的素质和人品。许多用人单位认为,一个人只有先学会做人,才能更好地做事。毕业生的专业技术有所欠缺不要紧,用人单位完全可以通过培训使他们的能力很快提高。但一个毕业生品德的好坏,却不是通过培训就能解决的。因此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很注重对毕业生人品的考查。敬业、务实的工作态度,诚实、守信的为人要求,和睦、协调的人际关系是这方面的考查重点。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专业知识更新换代特别快。学校里所学的知识与实际工作所需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要有快速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现代企业内部需要各方面的人才,一个员工不可能长期从事同一项工作,因此用人单位很注重员工的培

52、训。大学生可塑性强,走出校门时差距并不大,只有具备一定的的自学能力,并且随时愿意学习新事物,才能应付成长所带来的新任务,并能成为更高职位的接班人。现代企业己不再是单枪匹马的时代了,员工与员工之间是合作关系,员工与企业之间是互赖关系。现代企业是一个大集体,内部有许多不同的部门和不同的人,一个项目需要不同部门的许多员工共同合作完成。因此,一个人是属于团队的,要有团队协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只有在和谐的社会关系氛围中,个人的成长才会更加顺利。2.5个人因素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高校毕业生个人因素对其自身就业也存在一定的影响,例如家庭因素、就业观念、就业心理、诚信度、工作经验、身体条件等。2.5.1 家庭

53、因素家庭是毕业生社会化的重要执行者。在我们这样一个家庭伦理观念浓厚的国度里,毕业生职业定向与选择,自然与家庭因素息息相关。早在毕业生成为学生之前,家庭就开始对他们进行职业目标的早期诱导与教育,许多学生报考志愿甚至也是按照家长的志愿选定的。毕业时,家长亲友更是千方百计,对毕业生就业倾心予以指导和帮助。从正面讲,家庭亲友对毕业生就业的指导和帮助,有利于就业信息的获得、就业机会的增加和就业风险的降低。但是,许多家长亲友人际关系功能的发挥,往往起着负面的作用,成为社会不正之风的一种突出表现。他们或者利用职权与“门路”为子女图谋职业,用自己的价值准则左右子女的职业定向与选择,甚至粗暴地向子女和学校施加压

54、力与影响,希望子女能选择他们所满意的职业。在这种情形下,家庭亲友这一人际关系环境就发挥了它消极作用的一面,成为毕业生择业的一大社会障碍。2.5.2 就业观念虽然现在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阶段,但许多毕业生就业观念没有转变,就业目标过高,偏离实际,依赖性强,竞争意识弱。主要表现在:(l)期望收入与社会收入实际水平有较大差距;(2)期望职业、就业区域与社会需要有较大差距;(3)毕业生更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忽视了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其实,现在的中西部地区人才短缺,存在着许多发展机会,民营企业活力十足,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将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地

55、区、基层部门、民营企业不仅有助于解决当前的就业难题,还可以通过工作获得宝贵的工作经验和能力,极大地提高自已的就业能力。2.5.3 就业心理就业心理是高校大学生心理状况的组成部分,它在就业过程中影响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取向,如果缺乏必要的心理辅导,很可能存在许多“心理误区”。由于大学生正处在青春期,易产生就业浮躁的心理。虽然大学生的生理发育己经成熟,但相当一部分人心理发展还不成熟,生理状况与心理因素具有明显的不同步性,再加上每个人的生活体验又千差万别,其个性心理特征便呈现较大差异,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各种心态,如有的大学生在找工作时表现为优柔寡断的心理,使他们产生“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浮躁感,以致经常丧

56、失许多就业良机。其次,大学生在就业中还会就业焦虑。如有的大学生存在从众心理,人云亦云,不是从自身实际出发作出切合实际的选择;有的大学生不积极参与就业,而依赖父母和亲朋好友的帮助来实现就业;有的大学生在一开始找工作时,由于用人单位需求大,不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认为还有更好的单位在后头,结果错失许多机会,便产生焦虑和苦闷的情绪。2.5.4 诚信度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由的自由因素而带来的诚信后缺失问题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时也对即将正式步入社会的高校毕业生产生不良影响。高校毕业生诚信缺失现象主要体现在:就业诚信意识淡薄,为了迎合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伪造证件,制作应聘材料时弄虚作

57、假,随意给自已的个人简历“注水,缺乏责任意识,与用人单位违约,不履行承诺行为,工作后频繁跳槽等方面。从而导致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诚信产生了质疑,也使高校毕业生的诚信度下降,间接影响了他们的就业。第三章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分析3.1 我国当前的就业环境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超级人口大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日趋严重的就业问题不可避免地显现了出来。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人力资本的合理配置和使用,从而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从全国范围来看,就业的压力主要来自以下五个方面:1.由于国际经济和国内市场的影响,国有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减员增效措施的实施,使得失业、下岗、待岗职工人数与日剧增;2.中央机构改革方案出台后,各级行政人员不断精简、分流。裁减的近一半人员和高校毕业生一同进入市场竞争就业,使得就业岗位更加短缺;3.城乡收入差距的继续扩大,(2006 年城乡人均收入比例高达 3.22:1)使得大量农村主要劳动力涌进城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