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公开课教案_第1页
六国论公开课教案_第2页
六国论公开课教案_第3页
六国论公开课教案_第4页
六国论公开课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最新资料推荐六国论 教学目标:一体会苏洵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二理清作者的思路, 学习作者始终围绕中心论点不蔓不枝地展开论述的方法。三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正确译文。1. 实词,如:弊(名)赂(动)亏(动)与(动)判(形)数(名)事(动)道(名)厥(代)速(动)等。2. 虚词,如:率 盖 始 然则 向使 至于等。3. 古今义容易弄混的词,如:其实祖父 故事 至于等4. 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省略句、被动句的翻译等。教学难点一在阅读方面,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 体会其严密的逻辑性是要点。二在基础知识方面,对一些句子的翻译是难点。如: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2、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1最新资料推荐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选自贞观政要唐吴兢编著)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 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二、解题1. 六国: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

3、,为了独占天下,国与国之间经常进行战争。六国就是指的战国七雄中秦国以外的齐、楚、燕、赵、韩、魏六个国家,它们都被秦国一个个地击破而消灭了“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2.“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散文文体, ,以论证为主, 要求善于析理,一般有两种,即政论文和史论文, 政论文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 史论文主要通过评论历史, 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提问:本文属于政论文还是史论文?(史论文)3. 苏洵( 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苏老泉,二十七 , 始发愤 ,读诗书可谓是大器晚成”) , 唐宋八大家之一 .

4、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人称“老苏”,与儿子“大苏” ( 苏轼 ) 、“小苏” ( 苏辙) 并称三苏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2最新资料推荐古,峨嵋共比高”(联系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三、通读全文,读准字音易读错的字:(1)弊在赂( l )秦(2)六国互丧 (sng)(3)率( shui)赂秦耶( y)(4)小则获邑( y)(5)思厥(ju )先祖父(6)暴(p)霜露(7)暴秦之欲无厌(y n)(8)草芥( ji )(9)与( y)嬴 (y ng)而不助五国(10)洎(j )牧以谗诛( zh)(11)革灭殆( di)尽(12)胜负之数 (sh)(13)当( t ng

5、)与秦相较(14)或未易量(li ng)(15)下咽( y n)(16)悲夫(f )(17)为(wi)秦人积威之所劫(18)日削(xu)月割( 19)苟( gu)以天下之大四. 整体把握文章论证结构全班齐读课文,要求在读的过程中找出文章中心论点及各段的主要内容1. 提问:本文在开头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赂”何以使得六国破灭?答:第一种本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开门见山,鲜明简洁!并且接着强调 “赂秦而力亏, 破灭之道也”这是正面解释由于贿赂秦国导致实力亏损,才是被消灭的根本原因3最新资料推荐2. 提问:联系课文后边的内容来看, “是不是所有的国家都贿赂了秦国呢?

6、哪些国家没有贿赂秦国?“六国中“不赂者”因何破灭?(师补充介绍秦灭六国的顺序: 秦灭韩灭魏灭楚灭燕灭赵灭齐 )答:没有贿赂秦国的国家:齐、燕、赵没有贿赂的国家是因为贿赂的国家而灭亡的,因为“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失去了强大的援助,不能单独保存自己对抗强大的秦国。 作者似乎早已料到读者会有如此疑问,于是紧接着从反面阐述了“不赂者”丧的原因,通过设问消除了读者的疑问,使总论点稳固、周密、无懈可击,同时也形成了总论点下的两个分论点。解释词义( 1)非兵不利(2)战不善(3)弊在赂秦(4)赂秦而力 亏(5)破灭之道也(6)或曰( 7 )六国互丧( 8)率赂秦耶( 9)不赂者 以赂者丧 (10)盖失强援

7、,不能独 完非:不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六国论 )或:或许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 六国论 )有人、有的人或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六国论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故曰:弊在赂秦也什么句式?答:典型的判断句式, 也在古代汉语中只是表示判断语气的语气助词“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实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在古代汉语中用 “亦”表示现代汉语中 “也”的意思4最新资料推荐翻译“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答:“而“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道:原因,联系“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余嘉其能行古道”总结第一自然段中心论点分论点全文中的作用3. 提问:文章第二段围绕哪一个分论点展

8、开?答:第二段以“割城”为例,论证“赂秦”之弊紧承第一个分论点 “赂秦而力亏”写韩、 赵、魏三国把祖先艰难得到的土地轻易拱手送给秦国,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从而论证“弊在赂秦”的论点 。分析:课文第 2段论证了第一个分论点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作者主要是用事例和引用的方法,针对韩、魏、楚三国赂秦的弊端进行论证。先摆出秦“战胜而得”与诸侯“战败而亡”的事实,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了“秦之所大欲”与“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的论断。否定了与论题相反的论点,既照应了开头,又为下文的进一步论证作好了准备。接下来,从“思厥先祖父”到“而秦兵又至矣”几句,虽

9、是想象之辞,但形象地说明了诸侯之地得来不易,然而他们却 “视之不甚惜” ,为苟安一时, 便轻易地拱手与人, 这样,非但不能保全自己,反而加深了敌人的侵吞欲壑,遗患无穷。接着,作者运用推理得出结论:由于“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诸侯就越地少国弱,而“侵之愈急”,暴秦就越地多国强,因而得出结论为“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而后下一肯定判断:5最新资料推荐终究发展到国家破灭是必然的。最后又引用古人的话“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作比喻论证,贴切恰当,既补充了上文的论证,又含有收束之意,而且使论证深入浅出,明白易晓,增强了说服力。这一段,是从正面直接论证了第一个分论点,从

10、而抓住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的实质进行论证。 所以,只要作者有力地、令人信服地论证了第一个分论点,就从根本上论证了中心论点。思考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饮鸩止渴)提问:本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明确: 第三段运用对比论证,比较秦和“赂”之国不同的做法与结局,分别从三个方面展开对比:数量上,小邑大城;得百倍失百倍;大欲大患 程度上:得难献易;有限无厌;奉繁侵急中间有形象的描述, 如写先人创业的艰难过程, 用“暴霜露,斩荆棘”;写成效来之不易,用“以有尺寸之地”,用夸张手法,极言其所得甚微对于“割城”、“赂地”的具体方式,“今日”、“明日”,夸张地说明了“赂秦”的频繁,“五城

11、”、“十城”,用层递的方式揭示赂秦的数量越来越大,换来的只是“一夕安寝”,实在是损失巨大,收效甚微一个“视”字,一个“又”字,用类似漫画的手法刻画出割6最新资料推荐地求安者的痴态和秦国侵略者的贪婪“起”与“寝”紧紧相应,突出秦兵来得急,苟安已不可得这样描写把历史大事写得活灵活现, 让读者如身临其境韩魏楚三国君王没有看到长远利益, 只为眼前考虑, 患的是政治上的近视眼在本段的最后,还采取引证法,引用战国策中的话,从道理上揭示了以地事秦的必然后果。 通过三小层就赂秦国家灭亡的原因进行论述,有理有据,确凿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解释词义 (1) 秦以攻取之外(2)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 较秦之所得(

12、4)其实百倍(5)则秦之所大欲(6)固不在战矣(7)思厥先祖父(8)暴霜露,斩荆棘(9)以有尺寸之地(10) 子孙视之不甚惜 (11)举以予人(12)然后得一夕安寝(13)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 厌(14)奉之弥繁,侵之愈急(15) 至于颠覆 ,理固宜然(16)此言得之翻译(1) 秦以攻取之外 , 小则获邑 , 大则得城(2)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 其实百倍 ;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 ,其实亦百倍 ;(3) 则秦之所大欲 , 诸侯所大患 , 固不在战矣(4) 思厥先袓父 , 暴霜露 , 斩荆棘 , 以有尺寸之地 ; 子孙视之不甚惜 , 举以与人 , 如弃草芥(“以有尺寸之地”以

13、字用法是苏教版语文教材的孤例,但经常考举以与人 , 两种解释)7最新资料推荐4提问:文章第三段围绕哪一个分论点展开?答:第 3段,以“不赂者以赂者丧”的事实,进一步论证“弊在赂秦”紧承第 2个分论点 “不赂者以赂者丧” ,文中写齐、赵、燕三国虽 “义不赂秦”,但“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从而论证“弊在路秦”的中心论点提问:齐、燕、赵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唇亡齿寒)诸侯国直接原因根本原因感情色彩齐国与应嬴而不助五国鄙夷燕国以荆卿为计智力孤危赞美战败而亡赵国牧以谗诛惋惜联系:赵国似乎专门出大将,我们学过的有廉颇“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在长平之战赵国君王听信谗言弃廉颇而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

14、,造成长平之战打败,几十万大军被秦军活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刺秦王前于易水边在好友高渐离击筑声中唱的短歌, 体现了一种刺秦的悲壮情怀和不完成任务是不会还的坚定意志6教师总结:本段从不赂秦的国家(齐、燕、赵)灭亡的原因进行论述,说明“不赂者”的灭亡也是“赂”的结果, 进而总说六国, 提出假设, 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如果韩、魏、楚不赂秦,齐不附于楚,燕赵有正确的决策,也有不灭亡的可能把“赂者”的失败和“不赂者”的失败联系起来,全面深入地论证了中心论点5. 提问:第四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作者评价六国的灭亡, 意在阐述什么样的政治主张?答:第 4段承上启下,提出“为国者”不要被敌国的“积威之所劫”的政治主张6. 第5段中作者为什么将六国的情况和北宋的情况做对比?师补充北8最新资料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